㈠ 美國動物園向非洲人的這場遲到的道歉,他們是如何道歉的
美國1958年把非洲人當作獸類對待,還建設了一個和人類相關的動物園。時隔114年,美動物園管理方才對非洲人的道歉。在當地時間2020年7月29日,美國動物園管理方發布聲明對非洲人正式道歉。 並且表示以前沒有公開譴責的舉動傷害了許多人、幾代人,我們對此深感遺憾。
現在奧塔·班加紀念組織在網上發布的請願書,向動物園施壓,要求他們在班加被囚禁的地方建一座紀念碑。這個組織目前正在募集萬人簽名,紐約動物園受到的壓力是史無前例的。美國動物園的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對人權的不尊重更是對黑人的不尊重,存在種族歧視,因此這場道歉遠遠不夠。真心希望種族歧視的悲劇永遠不再出現!
㈡ 非洲人為什麼對中國人那麼友好
因為中國人的援助讓很多非洲人的生活變好了,醫療、教育和就業有保障了,肚子也能吃飽了,還有各種物美價廉的商品可以購買。
當然這種援助並不是宣傳的無償無私,而是以資源為代價的。就需求上來看,中國與歐美所做的並無區別,都是為了非洲豐富的資源而去的。非洲人也知道這些,但相比起象徵性的給一點點屁用不頂的錢或者造幾個聊勝於無的設施的西方國家,他們更願意把資源賣給中國人。
這就像剪羊毛,西方人是一次性剃個精光,然後沒有毛就割肉,直到把羊搞死拉倒;而中國人是一邊剪羊毛還一邊把羊養得棒棒的,讓這只羊能不斷生長優質羊毛
㈢ 中國人憑什麼看不起非洲人,以及印度人
部分人連自己的國家都看不上,有瞧不起非洲人的不也很正常...只能說是心理扭曲吧。
㈣ 怎樣才能把鞋子賣給非洲人
<<把梳子買給和尚》——讓人拍案叫絕的營銷小故事某公司創業之初,為了選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應聘者必須經過一道測試:以比賽的方式推銷100把奇妙聰明梳,並且把它們賣給一個特別指定的人群:和尚。
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懷疑: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怎麼可能呢?搞錯沒有?許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還是有甲、乙、丙三個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一個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匯報各自銷售實踐成果,甲先生僅僅只賣出一把,乙先生賣出10把,丙先生居然賣出了1000把。同樣的條件,為什麼結果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公司請他們談談各自的銷售經過。
甲先生說,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無數次和尚的臭罵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撓,終於感動了一個小和尚,買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把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的頭發都吹亂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說:「蓬頭垢面對佛是不敬的,應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頭。」住持認為有理。那廟共有10座香案,於是買下10把梳子。
丙先生來到一座頗富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對方丈說:「凡來進香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有回贈,保佑平安吉祥,鼓勵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字,然後作為贈品。」方丈聽罷大喜,立刻買下1000把梳子。
公司認為,三個應考者代表著營銷工作中三種類型的人員,各有特點。甲先生是一位執著型推銷人員,有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真誠感人的優點;乙先生具有善於觀察事物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能夠大膽設想、因勢利導地實現銷售;丙先生呢,他通過對目標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膽創意,有效策劃,開發了一種新的市場需求。由於丙先生過人的智慧,公司決定聘請他為市場部主管。
更令人振奮的是,丙先生的「積善梳」一出,一傳十,十傳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於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訂貨。這樣,丙先生不但一次賣出1000把梳子,而且獲得長期訂貨。
㈤ 黑人創造了哪些文明
這里說的只是非洲的文明,不包括南亞黑種人(如昆侖奴來的尼格里託人)
非洲是人類進化史上從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瑪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現代人都存在過的大陸。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這些發現使包括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在內的人類學家得出了非洲是人類誕生地的結論。
考古學的材料證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創造並發展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遠古時代,當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故鄉還處在冰川封固階段的時候,在非洲大陸上就已出現了沸騰的生活。那時候,尼羅河流域還是不適於居住的沼澤,現在荒無人煙的撒哈拉沙漠卻是一片河流縱橫的森林和草原。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北非氣候發生了急劇變化,大草原逐漸乾旱而變成沙漠。
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現了農業,懂得了栽培穀物和興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發展了天文學,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當精確的人類最早的太陽歷。太陽歷一年365天,分為三季,一季4個月,每月30天,最後一個月多加5天作為宗教節假日。它每年與回歸年的誤差僅約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紀就創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紀就知道如何計算正方形的邊長和截頭角錐體的體積,公元前21世紀左右埃及人就已經能夠近乎精確地確定圓周率為3·16。
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在尼羅河中游現今蘇丹一帶,公元前16世紀曾興起一個庫施帝國,它有過發達的農業、煉鐵業和紡織業,是遠古時代世界最富庶繁榮的國家之一。它的首都麥羅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煉鐵中心,被西方考古學家稱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現在的衣索比亞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紀前後在那裡興起的阿克蘇姆王國,第四世紀時曾達到高度繁榮,國內的商品交換已發展到使用金、銀、銅幣的程度,那時創造的文字現在基本還在使用,高達60英尺的阿克蘇姆大石碑和拉利貝拉岩石教堂是聞名世界的非洲歷史奇跡之一。
遠古時代就居住在馬格裡布的柏伯爾人,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從事農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設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銅器製作。柏伯爾人公元前就建立過茅利塔尼亞和努米底亞兩個王國,遺留下大批岩畫藝術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開始從狩獵採集野生植物發展到馴養動物和培植農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種農作物都起源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農業的發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產品,歷史遺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畫是西非人先放牧後田園生活的寫照。西非在公元前幾千年就出現了精製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紀左右進入鐵器時代後,先後出現過迦納、馬里、桑海等強盛的古代帝國。
在中南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鐵器時代的遺跡,還可見到古時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遺址。建有數千幢房屋的恩加魯卡古城遺址、建於公元500年左右的大辛巴威石頭建築物遺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標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後出現過一些有名的國家,諸如擁有發達農業、采礦業和對外貿易的莫諾莫塔帕王國、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剛果王國、雕刻藝術品達到相當水平的庫巴王國、社會分工很發達的布干達國等。
瀕臨印度洋的非洲東海岸,自古以來就進行著繁盛的貿易,早在紀元前就進行鐵和鹽的交易。15世紀上半葉,非洲東海岸已發展到能派使者遠渡重洋到中國訪問。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學者所描繪的那樣只是「獅子出沒的地方」,而是在遠古時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陸。非洲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㈥ 女神都拒絕非洲人
絕對要拒絕。
小時候的我是看著中央台的《動物世界》了解非洲的,那時候對黑人還是有相當的好感的,覺得他們除了皮膚黑些,其他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長大後隨著對黑人的了解逐漸加深,終於明白了它們只有少數是人類,大多數屬於畜牲和披著人皮的惡魔,也明白了為什麼它們不管到哪兒都會被歧視。
女孩去油站加油被黑人盯上,尾隨,綁架到小巷裡強奸然後用金屬球棒擊打頭部致死,身上所有財物均被掠走。
㈦ 為什麼非洲人很多信奉伊斯蘭教
非洲佔世界16億穆斯林的四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北非﹐如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馬里﹑尼日﹑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 在這些國家﹐穆斯林人口都占絕對多數例如奈及利亞穆斯林人口占總人口的50%﹐其餘為基督教和土著宗教﹔許多老殖民地國家如多哥﹑莫三比克﹑喀麥隆﹐穆斯林不是多數民族﹐但伊斯蘭是最大的信仰人群﹐超過20%﹐因為當地人信奉各種土著原始宗教和一部分基督教徒。 埃及是非洲進入伊斯蘭化最早的國家。穆斯林通過各種方式﹐如貿易﹑傳教和戰爭﹐不但把伊斯蘭傳遍北非﹐而且教會他們使用標準的阿拉伯語﹐因此所有北非伊斯蘭國家至今都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如今﹐伊斯蘭已經遍及整個非洲﹐所有非洲國家都有穆斯林社會﹐但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
伊斯蘭在誕生後第一世紀里就傳播到了非洲﹐至今已有兩億多非洲居民信仰伊斯蘭﹐集中在北部﹑東部和西部﹐是從十五世紀開始的西方殖民主義推行基督教遭到穆斯林強的烈抵制﹐也是今天同基督教競賽發展的最強大對手。
一﹑東部非洲
東部非洲﹐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外向型的文化性質﹐早在公元前兩千年﹐上埃及女王谷的商人經常往來於龐特地區(The Land of Punt﹐即現代的厄立特亞﹑索馬里和葉門紅海兩岸的經濟貿易區)。 古羅馬稱那裡是「阿扎尼亞」。 伊斯蘭的早期﹐第一批穆斯林為了躲避麥加迫害遷移到衣索比亞﹐受到基督教徒納加西國王的友善接待。 國王聽到穆斯林在他面前誦讀「麥爾彥章」《古蘭經》﹐感動得流淚﹐同意穆斯林移民在他的國家定居。 當先知穆聖得知納加西國王逝世時﹐在麥地那為他舉行殯葬祈禱﹐證明承認他的心已歸信伊斯蘭。
根據阿拉伯歷史記載﹐倭馬亞王朝哈里法麥爾旺在696年派遣一個使團對衣索比亞作友好訪問﹐加強傳統友誼﹐並且同王室大臣們商定了貿易和伊斯蘭教育的協議。 又據衣索比亞地方歷史記載﹐公元八世紀有波斯設拉子「穆斯林七兄弟」在東非沿岸建立了一個王國﹐稱作是「非洲設拉子人」。 那裡是後來的阿拉伯部落和印度人移民點﹐在十二世紀就出現了明顯亞洲血統的穆斯林。
阿拉伯歷史學家艾爾-馬蘇德留下的著作記錄了公元十世紀阿拉伯人海外貿易的昌盛時期﹐阿拉伯的貿易商船橫渡印度洋﹐從東非到中國﹐中間有波斯灣和印度沿海國家﹐都是停靠的口岸﹐例如他在1154年描述的著名海上貿易航線﹐從阿曼到桑給巴爾。 十四世紀的摩洛哥旅行家白圖泰到過摩加迪沙﹑蒙巴薩﹑基爾瓦﹐發現那裡伊斯蘭學者們熟悉沙斐儀學派的教法﹐社會法制參照阿拉伯希賈茲地區的准則。 從十二世紀到十四世紀﹐伊斯蘭在非洲東部沿岸迅速傳播﹐許多城市都形成了穆斯林小區﹐就地取材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清真寺。
十五世紀葡萄牙航海家伽瑪1498年從歐洲沿非洲海岸線探查﹐一路上靠岸都看到阿拉伯商賈從亞洲到那裡經商﹐借用阿拉伯航海圖從大西洋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安全返回。 他在日記中﹐記錄了許多非洲沿海城市﹐那裡市容整潔﹐物產豐富﹐商業發達﹐人民好客﹐文明禮貌﹐許多地方有穆斯林小區。
公元1505年﹐葡萄牙國王向蒙巴薩第一次發動軍事入侵﹐以船堅炮利攻佔了那座斯瓦西里人的城市﹐宣布成為葡萄牙王國殖民地。 葡萄牙海盜一路征服和掠奪﹐從非洲直到印度﹐洗劫和佔領了許多穆斯林的商業城市﹐直到中國的澳門島。 葡萄牙的遠征軍向國王報告他們的戰績說﹐他們看到了世界各地都有安德魯西亞(西班牙)式的穆斯林﹐他們自稱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屬地﹐抗拒信奉基督教。
二﹑北部非洲
公元640年﹐穆斯林大將阿慕爾·阿斯率軍越過約旦河攻克東羅馬佔領的埃及﹐穆斯林在埃及站穩腳跟後﹐另一位大將伊本·阿比薩爾赫公元646至652年向北非全境進發﹐驅逐羅馬軍隊﹐相繼奪取了突尼西亞﹑北部阿爾及利亞和撒哈拉以北大部地區。 又有穆斯林大將伍格巴·納菲率領隊伍繼續向前﹐佔領摩洛哥﹐直到大西洋之濱。 穆斯林大軍穩定局面之後﹐宣布各種法律﹐保護居民安定生活﹐開始和平建設和促進經濟貿易﹐並且宣傳伊斯蘭。 穆斯林在北非﹐在馬背上取勝之後﹐下馬教化民眾﹐依信仰和法制為立國之本。 在橫穿撒哈拉的商業通道上﹐所有的國家和種族都心甘情願接受伊斯蘭新文明﹐互相發展貿易和通婚﹐阿拉伯的新知識隨同阿拉伯文全面進入北非﹐社會生活的阿拉伯化與伊斯蘭化精神信仰齊頭並進。
大學者謝赫阿布杜拉·亞辛1039年在北非開展穆拉比通運動(Al-Murabitun Movement)﹐對以柏柏爾民族為主的傳統陋習和社會弊病進行伊斯蘭化改良﹐例如宣傳善良道德規范﹐減輕苛捐雜稅。 這個改良運動雷厲風行﹐振奮了日益率領的社會風氣﹐伊斯蘭面貌煥然一新﹐並且在整個北非出現了歷史空前的社會全面興旺景象。 實行穆拉比通運動的地區包括摩洛哥﹑西部阿爾及利亞和安德魯西亞(西班牙)。
興旺發達的北非伊斯蘭社會進入了第二代領導人時期﹐新領導尤素夫·塔希芬成功地把伊斯蘭運動推廣到更加遼闊的地區﹐直到尼日河流域﹐把北非的撒哈拉南北廣大地區同西班牙南部的穆斯林區域從文化上連成一片。 摩洛哥人伊本·圖馬爾特是當時的偉大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年青時奔走於阿拉伯半島和西班牙之間求學和講學﹐受安薩里學派的影響﹐宣傳流行於阿拉伯國家的穆瓦希德(認主獨一)哲學思想。 他像高舉的火炬﹐把切合實際的伊斯蘭新思想從北非傳播到安德魯西亞﹐引起一系列社會改革﹐也造就了在他以後的數代學者﹐如西班牙科爾瓦多著名學者伊本·魯西德。
北非著名的思想家伊本·哈爾頓(Ibn Khaln被歐洲歷史學家承認是現代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開山鼻祖﹐他對北非和西班牙伊斯蘭歷史的沉浮發表過哲學觀點。 他認為﹕寒來暑去﹐得失交替﹐其中有許多真主意欲的奧秘﹐文明高度發達的安德魯西亞伊斯蘭王國在1492年遭受北方野蠻民族入侵﹐被迫改為天主教國家西班牙﹐這是歷史變遷的輪轉。 伊斯蘭進程中的失誤不等於人類文明的滾滾大河就此斷流﹔真理生生不息﹐暫時的敗局﹐還將獲勝返回。
三﹑西部非洲
公元十一世紀﹐伊斯蘭才從北非傳播到西非﹐當時在北非開展轟轟烈烈的穆拉比通運動消息傳播到了西部非洲﹐引起上層社會的興趣﹐視為高山錦行。 旅行家艾爾·祖赫利在公元1137年寫到﹐當他來到馬里時﹐看到許多人在四十年前就歸信了伊斯蘭。 馬里曾經是一個經濟發達的王國﹐鼎盛時期是在公元1050年至1250年二百年間﹐吸引大批穆斯林商人進入那個國家﹐因為那裡是非洲黃金交易中心。 十四世紀的馬里國王是曼撒·穆薩﹐他率領一萬兩千人跨過撒哈拉大沙漠到麥加去朝覲﹐在埃及受到馬木留克王朝國王的熱烈歡迎。 馬里國王攜帶大量黃金上路﹐在朝覲途中千金散盡﹐他們給過境的所有城鎮都都留下了一筆財富。
摩洛哥旅行家白圖泰在1352年到1353年訪問了馬里﹐當時的國王是穆薩的弟弟蘇萊曼。 他的游記中記錄了當時在馬里看到法庭公正判案的情形和社會管理制度﹐人民享有高度自由﹐社會治安良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到處可以看到宏麗壯觀的清真寺﹐主麻聚禮的穆斯林摩肩接踵﹐但是﹐他也記錄了許多舊傳統陋習﹐如在宮廷中森嚴的等級制度。
安德魯西亞著名的旅行家巴克里1068年來到西部非洲﹐他記錄了當時的三個王國的訪問記﹕高沃﹑塔克魯爾和迦納(Gao﹐Takrur and Ghana)。 有一次來到某西非王國的首都﹐見到許多經商的穆斯林﹐同他們交談中獲悉﹐穆斯林在這個國家受到特殊優惠﹐因為國王是新歸信伊斯蘭的穆斯林。 前些年大旱﹐多年顆粒不收﹐來了一位穆斯林長老﹐說能幫助他求雨﹐但國王必須歸信伊斯蘭﹐同他一起祈禱。 國王答應了這個條件﹐兩人沐浴焚香虔誠敬意祈禱一整夜﹐凌晨烏雲密布天降傾盆大雨﹐國王為此受到感動﹐命令砸爛所有宮廷廟堂中的偶像﹐他宣布歸信伊斯蘭。 他的子孫和大臣都跟隨國王歸信伊斯蘭﹐並且嚴格遵循伊斯蘭教規。 當地民眾多數保持土著信仰﹐但國王撥款建立了許多伊斯蘭學校﹐延聘國外伊斯蘭學者教學和宣教﹐據說當時國王奉養了四千二百名伊斯蘭教師﹐在各地傳授伊斯蘭。
公元十五世紀﹐西部非洲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發達的桑海國﹐國內有兩座大城市﹕提姆布克圖(Timbuktu)和傑尼(Jenne)﹐這兩座城市是伊斯蘭文化教育中心﹐各國學者雲集﹐群英薈萃。 市內大清真寺是安德魯西亞大建築師精心設計的傑作。 阿拉伯著名的學者西迪·阿布杜爾-拉赫曼來到提姆布克圖旅行﹐發現那裡的伊斯蘭法學水平很高﹐留下多年向他們學習。
西方殖民主義出現在西非之前﹐有兩個文明古老的國家﹕卡內姆(Kanem)和博努Bornu)﹐從十三世紀開始接受伊斯蘭﹐興旺發達到十五世紀﹐擁有二百多年的伊斯蘭歷史文化。 博努建立了哈里法政權﹐全面實行伊斯蘭法制﹐國王伊德里斯·埃拉伍瑪1570至1603年在位﹐首都加扎爾加姆(Gazargamu)。
公元十七世紀﹐西部非洲學術發展形成了眾多書香門第﹐祖傳學者世家﹐多數人從事商業和教師。 十八世紀開始了西方殖民勢力入侵﹐城市出現腐敗和治安混亂﹐多數學者世家的弟子們遷移到鄉下和山區躲避市井煩擾﹐韜光養晦﹐閉門治學﹐傳授弟子。 著名的學術世家學者大約有五百到一千人﹐有些人在鄉間著書立說﹔也有人從事蘇菲伊斯蘭哲學研究﹐如卡迪里教團﹔也有許多學者在各地鄉間辦書院﹐學生從各地慕名而來﹐師生同甘共苦﹐邊勞動﹐邊授課﹐實行嚴格的經堂生活和聖行。 學成結業的學生們﹐有的回到自己的家鄉﹐從事伊斯蘭宣教事業﹐也有人就地進入城市經商或辦學﹐擴大伊斯蘭影響。 例如﹐最負盛名的一個書香之家﹐托羅德比家族(The Torodbe Clan)﹐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學者大家族﹐從十七世紀開始延續到現代﹐代代相傳﹐每代都有著名大學者。
西部非洲伊斯蘭學者隱居山莊和鄉間﹐對社會政治影響很大﹐三百年西非殖民歷史﹐每次起義都有伊斯蘭弟子的領導和參與﹐他們發動民眾造反和抗議﹐反對西方殖民主義和本國崇洋媚外的幫凶小朝廷。 從十八世紀以來﹐伊斯蘭的學者們領導民眾爭取獨立運動﹐前仆後繼﹐直到二十世紀中期﹐他們為非洲殖民主義送葬﹐所有的西非國家都獲得了獨立﹐但是改造社會的斗爭還在繼續﹐這是他們的吉哈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