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 全國環保相關組織
(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李四光中隊……)
·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
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是整合環境標志、有機食品、環境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職業安全健康體系等領域認證資源,實施產品與體系一體化認證的認證機構。貫徹 「以產品帶體系,用體系保產品」的宗旨,實現中心 「過程式控制制務實,終端產品雙優,理念與時俱進,質量完美一流」的質量方針。通過承擔國家認證標准和技術性貿易措施等科技攻關任務,發揮國家級認證單位與國際標准全面接軌的能力優勢。
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 (簡稱 「認證中心」) 是經國家環境保護部授權、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可的,代表國家對綠色產品進行權威認證,並授予產品環境標志的機構。
認證中心立足於整體推進 ISO 14000 國際環境管理標准,把生命周期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環境管理的現代意識和清潔生產技術融入產品環境標志認證,推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發展,開拓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實現以人為本,讓環境標志產品成為聯系公眾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紐帶,推動可持續消費。認證中心堅持 「搭建雙綠橋梁、推廣雙優產品、創造雙贏績效」的質量方針,把環境管理體系加環境標志產品的 「雙綠」,產品質量優、環境行為優的 「雙優」,環境加經濟的 「雙贏」的理念變成中國發展綠色技術措施的動力之源。
認證中心將 ISO 9001 和 ISO 14001 的體系認證要求和產品質量標准及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的保障措施與抽樣檢測融合為環境標志保障體系,追求文件簡明、內審制度與改進機制有效,開拓中國企業的雙綠色發展模式。
15 年來,中國環境保護部批准頒布了近 80 項環境標志標准,現行的有 72 項,正在制定中的有 10 余項。已經有 1500 多家企業,30000 多種產品獲得中國環境標志認證,涉及建築、汽車、建材、紡織品、電子產品、日化產品、傢具、包裝製品等行業,形成了 1000 多億元產值的環境標志產品群體。環境標志產品的特性,主要從環境友好角度充分考慮減少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安全,資源能源節約和再生資源利用,產品的可回收和再循環等方面。中國環境標志計劃實施 15 年,較好地配合與支持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現已開展的環境標志認證包括環境保護國際履約類,可再生回收利用類,改善區域環境質量類,改善居室環境質量類,保護人體健康類,節約能源資源類和促進節能減排、防止氣候變暖類共七大類產品。中國環境標志計劃在產品綠色標准制定方面跟蹤國際同類標准發展動態和趨勢,協調有關的工業協會和企業,使中國環境標志標准技術先進而成熟; 在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方面積極完成與國際標準的接軌。中國環境標志開展積極而廣泛的國際合作,在保持了與國際 「生態標志」技術發展同步的同時,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目前,中國環境標志與德國藍色天使、日本生態標簽、北歐白天鵝、韓國生態標志、澳大利亞環境選擇、紐西蘭環境選擇、泰國綠色標簽等國家環境標志機構簽訂了合作與互認協議,開展了積極的互認合作。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環境標志與德國藍色天使、日本生態標簽和韓國生態標志已經分別制定並頒布了 「第一個」環境標志共同標准,這標志著中國環境標志國際互認工作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經過 15 年艱難發展,培育了中國綠色消費市場,促進了綠色技術和清潔技術的發展,使我國的綠色采購產品市場具備了一定規模。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可以基本滿足政府綠色采購的產品內容,是我國制定政府綠色采購標准、清單指南的重要基礎。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於1978 年5 月批准成立,是中國國內成立最早、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非營利性非政府科技社團組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全國一級學會,也是我國環境學科最高學術團體和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環保科技社團組織。它具有跨部門、跨行業、橫向聯系廣泛的優勢和特點,主要由全國環境科技工作者、環境工程技術人員、環境教育工作者和環境管理工作者 (統稱環境科技工作者) 志願結合組成。現有全國會員 42000餘名。除設有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秘書處,還下設 7 個工作委員會、28 個分會及專業委員會。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雙重領導。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的辦會宗旨是推動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服務,並且要站在時代和學科發展的前沿,引領社會進步。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將進一步發揮環保科技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軍,對外民間學術交流主要代表和環保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職能作用,努力搭建起為學術交流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環境決策管理服務和為會員服務四大平台,團結和依靠廣大學會會員和環保科技工作者,大力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技術推廣作用,決策和科技咨詢服務,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其他各項有利於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工作和活動,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創新進取,努力再造學會工作新優勢,開創學會工作新局面。
學會確定了 「一、二、三、四、五、六」的總體工作思路和奮斗目標,這就是: 圍繞一個中心 (以發展為中心,把學會做強做大) ; 搞好兩個服務 (為環境保護服務,為學科發展服務) ; 推進三項改革 (改革組織體制,改革運行機制,改革活動方式) ;發揮四個作用 (學術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軍,對外民間科技交流主要代表,成為環保科技工作者之家) ; 建好五大平台(學術交流; 科學普及; 科技咨詢; 會員服務; 能力建設) ; 實現六大進步 (辦會方向堅定正確,經濟狀況不斷改善,社團文化特色鮮明,業務能力顯著增強,活動空間逐步擴大,社會影響日益提高) 。學會將按照這一思路,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努力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建設成為具有較強自主、自立、自強、自律能力,能滿足黨和國家以及環境科技工作者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社團活動規律,具有鮮明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國家一流的現代科技社團。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是中國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個群眾性民間環保團體,創立於 1994 年 3 月。「自然之友」宣稱的宗旨為: 開展群眾性環境教育、倡導綠色文明、建立和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文化、促進中國的環保事業。 「自然之友」的活動經費來自會員交納的會費以及社會贊助。
1993 年 6 月 5 日,自然之友的幾位發起人舉辦了中國首次民間自發的環境研討會——— 「玲瓏園會議」。1994 年3 月31 日,自然之友成立,標志著中國第一個在國家民政部注冊成立的民間環保團體誕生。創始人是梁從誡、楊東平、梁曉燕和王力雄。其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梁從誡教授任會長,社會文化和教育問題專家楊東平教授任副會長。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護環境的各項政策、法規和措施,盡可能地予以配合和監督。十多年來自然之友累計發展會員 8000 多人,其中活躍會員 3000 餘人,團體會員近 30 家。累計獲得國內、國際獎 15 余項,如 「亞洲環境獎」、「地球獎」、 「大熊貓獎」和菲律賓 「雷蒙·麥格賽賽獎」。各地會員熱忱地在當地開展各種環境保護工作,已有多位會員榮獲各級嘉獎,由自然之友會員發起創辦的 NGO (非政府組織) 已有十多家。歷經十年的創立與發展,自然之友成為中國具備良好公信力和影響力的環境 NGO,對中國環保事業和公民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並已成為標志性組織之一。
·北京地球村
北京地球村成立於 1996 年,是一個致力於公眾環保教育的非營利民間環保組織。地球村現有 15 名全職工作人員,正式注冊的志願者上千人,是聯合國環保署的中國民間聯絡站。北京地球村的宗旨是通過營造大眾環境文化,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地球村的主要工作有: 獨立製作環保影視欄目和影片; 撰寫推廣環保讀物和宣傳品,編輯 《草根之聲》; 舉辦環保論壇; 建立環境教育培訓基地; 推動綠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 同時開展了綠色列車、綠色能源、循環經濟、綠天使藝術團、國際交流和耗材回收等環境保護項目。
北京地球村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著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1998 年聯合出版 《公民環保行為規范》、 《兒童環保行為規范》。作為中國 「綠色社區」理念和實踐的重要原創者和推動者,北京地球村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應邀到 20 多個城市進行講演和培訓。地球村編寫的 《綠色社區指導手冊》得到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正式推薦; 國家民政部高度贊揚了地球村設計和實施的「社區居民論壇」和 「社區居民環境議事會」的理念。目前,地球村正在推動的 「綠色鄉村」計劃也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和幫助。
北京地球村在鄉村建設和生態縣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1998 年,地球村在北京延慶縣租賃了 2800 畝山場作為環境教育培訓基地,創造了一套以 「生態保護、環境教育、鄉村建設、民俗旅遊」四位一體的模式,並對於農民進行 「環保、文化、接待、自我管理和可持續生計」的能力培養。目前正受密雲縣政府的委託,設計策劃該縣的生態文化工程。
北京地球村與十幾個國家的環境部有著溝通和交流,應邀參會和拍攝電視片。地球村在美國環保署資助的 「美國環保之旅」和美國農業部資助的 「美國可持續農業」項目中受到好評。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駐華大使館還專門組織了新聞發布會。美國環保署原中美合作負責人楊仁泰博士現為地球村的理事,地球村正在推動與美國環保署和美國農業部參與的可持續農業培訓與交流項目。
1998 年 7 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時,北京地球村創始人廖曉義應邀作為中國民間環保人士的代表參加了總統的圓桌會議;2002 年 2 月,挪威首相邦德維克訪華期間,政府安排了邦德維克與廖曉義的專門會談; 同年 5 月,英國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在北京國事訪問期間,曾到地球村的民間環保論壇上發表激情講演。北京地球村的工作也得到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莫里斯·斯特朗的高度贊揚。
廖曉義 1977 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系,1986 年獲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學位,並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助理研究員。1993 ~1995年在美國政治與公共管理系國際政治專業做訪問學者。1996 年創辦了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自 1991 年來,發表關於 「中國工業化和經濟代價」等論文 40 多萬字,主編了 《公民環保行為規范》、 《綠色社區手冊》等書,拍攝 《全球環保之旅》等電視片一百多部。2000 年,廖曉義成為國際環境大獎 「蘇菲獎」的唯一得主,並被北京 2008 年奧運申辦委員會聘為環保顧問; 2001年被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等部門授予「綠色文明大使」稱號,還成為 2001 年 「《中國婦女》時代人物」。2005 年獲得 「中央電視台 2005 年度經濟人物公益獎」,2006 年榮獲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獎。
·李四光中隊
「李四光中隊」於 2004 年 9 月成立,它是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共青團中央和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 (簡稱 「全國少工委」) 聯合發起並創建的。 「李四光中隊」以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
「李四光中隊」是弘揚李四光 「科學救國」精神,宣傳、普及國土資源知識,增強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的英雄中隊; 是以李四光為榜樣,圍繞地球資源、環境的主題,積極開展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保護地球小主人」活動的少先隊先進性組織,受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及其所屬的全國組織委員會的領導。
「李四光中隊」以其先進性和積極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和社會各界,並逐漸成為弘揚李四光精神,建設 「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少年兒童方陣的領跑者。在其帶動下,全國各地的少年兒童學習李四光精神,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活動蔚然成風。「李四光中隊」建隊的目標是通過開展 「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一張紙」四個一活動,增長少年兒童地球科學知識,增強他們資源、環境的憂患意識,從小培養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李四光中隊」在創建滿一年後可參加 「全國優秀 『李四光中隊』」的每兩年一次的評選活動,評選出的 「全國優秀 『李四光中隊』」,可參加由全國組織委員會舉辦的 「資源、環境科學考察團」活動,活動中所撰寫的資源、環保方面的優秀小論文,還將被推薦參加 「李四光少年科技獎」的評選。
·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
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於 1994 年 3 月 25 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部直屬的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
中心的主要職責是: 承擔中國 21 世紀議程項目管理的有關工作; 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技術、海洋技術領域計劃項目的過程管理和基礎性工作; 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資源、環境、公共安全及其他社會事業等領域和城市發展相關項目的過程管理和基礎性工作; 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計劃中科學數據共享平台、社會發展領域國家工程中心等的有關工作,推動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工作; 承擔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科技工作的組織實施,承擔清潔發展機制等方面工作和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 承擔區域科技發展的有關工作,以及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管理工作,推動地方21 世紀議程和地方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工作; 開展清潔技術生產、生態工業、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信息、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推動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成果示範與推廣,推動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工作; 承擔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研究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的發展狀況、趨勢和重大問題,為科技部宏觀決策提出建議與對策; 承擔有關司局委託的工作; 承擔國家科學技術部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心成立以來,以推進 《中國 21 世紀議程》實施,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依靠一支年輕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精幹團隊,促進了 《中國 21 世紀議程》及其優先項目的實施; 通過開展國家科技計劃中資源、環境、海洋、醫葯等領域的項目管理及成果推廣和產業化示範工作,依靠科技進步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開展了一系列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開展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建設和管理,促進了地方的可持續發展; 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路建設,促進了我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信息交流與共享; 通過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此外,通過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培訓、技術咨詢與服務等項工作,促進了公眾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提高。總之,通過十多年工作的開展,在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與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和企業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與國際社會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並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為促進我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2. 綠色中國——第二屆全國環保知識大賽試題答案
1、 綠色食品指什麼食品?(C)
A,蔬菜,水果 B、綠顏色的食品 C安全無污染食品 D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食品
2,下列哪一項是可以分類回收,循環再生的垃圾。(C)
A回收廢塑料 B回收剩飯 C回收廢紙 D回收生物垃圾
3、我國環境保護事業是那一位領導人的 倡導下開創起來的?(D)
A、毛澤東 B、劉少奇 C、鄧小平 D、周恩來
4、下列哪項不屬於環境污染?(A)
A,生物污染 B。食品污染 C,噪音污染 D,土壤污染
5,環境現狀評價包括那三方面?
A,環境污染評價 B、生態評價 C、美學評價。 D土地質量評價
6、我國酸雨面積區占國土面積的(B)
A. 20% B.40% C. 30%
7、選無磷洗衣粉( B )。
A.保護衣物 B. 防止污染 C.保護雙手
8、濕地保護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是國際自然保護的一個熱點;世界濕地日為每年的:( C )。
A. 3月12日 B. 5月2日 C. 2月2日
9、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C)。
A.喀納斯湖保護區 B.天池保護區 C. 阿爾金山保護區
10、巴音布魯克天鵝國家級保護區是(B)大天鵝最集中的繁殖地。
A.我國 B.世界 C.亞洲
11.一節1號電池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永遠失去利用價值,一粒扣式電池可污染(C)A.1立方米水 B.1000立方米水 C.6萬立方米水
12、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會徽是( B )
A.丹頂鶴 B. 大熊貓 C.駱駝
13、新疆的動植物王國,被稱為神秘莫測的仙境的是( A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A.哈納斯 B.天池 C.阿爾金山
14、以下說那種是錯誤的:( C )
A. 三個廢餐盒可以做一把學生用尺
B. 廢易拉罐溶解後可以100%的無數次循環再造成新罐
C. 廢玻璃無法回收利用
15、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分( A )。
A.一、二兩級 B.重點非重點兩級 C.一、二、三級
16、為保護藍天,我們在出門時,應該(C)。
A. 盡量選擇乘坐舒適的交通工具B.使用私人車C. 盡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7、減少「白色污染」我們應該(A)
A. 自覺地不用、少用難降解的塑料包裝袋B. 亂扔塑料垃圾
C. 盡量使用塑料製品
18、因環境因素而導致的環境變化是指(A)
A.環境影響 B.環境改善 C.環境改造
19、使用復印機時,復印機的帶高電壓的部件與空氣進行化學反應產生的臭氧(B)
A. 沒有影響 B. 對人體健康有害 C. 對人體健康有益
20、環境監測的對象有:(A)
A. 大氣、水體、土壤、生物、雜訊
B. 大氣、市容、土壤、生物、雜訊
C. 大氣、交通、土壤、生物、雜訊
21、當前人類社會面臨六方面的嚴重環境問題之一:(B)
A. 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B. 生態環境惡化與新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
C. 新資源開發的問題
22、我國確立(C)為一項基本國策。
A.民族團結 B.扶貧 C.環境保護
23、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B)所形成生物系統的邊界圈與大自然邊界圈相互關系、影響。
A. 人類、動物 B. 人類、動物、植物 C. 動物、植物
24、21世紀是(C)世紀。
A. 科技 B.經濟 C.環保
25、隨著綠色消費運動的發展,全球已逐漸形成一種(B)的生活風尚。
A.追求時尚 破壞環境 B. 保護環境 崇尚自然 C.保護環境 盲目消費
餐廳、飯店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利弊談
答:利:衛生,不易傳染各種疾病。
弊:塑料餐具不易處理,造成「白色污染」。一次性筷子浪費大量木材,長此以往,將會破壞森林,破壞生態環境。
結論:弊大於利、應停止使用
(四)、問答題搶答
1、工業「三廢「和生活」三廢「各指什麼?
答:工業」三廢「是指廢氣、廢水、廢渣;
生活」三廢「是制糞便、垃圾、污水。
2、你知道食品污染按其污染性質大致可分為哪兩類?
答:A、生物污染 B、化學性污染
3、通過污染食品對人體造成危害的農葯主要有那些?
答:A、有機氯農葯 B、有機磷農葯 C、有機汞農葯
4、我國土壤污染物主要是什麼?(全班同學舉手搶答)
答:農葯和重金屬(尤其是鎘)
5、水污染中常說的「五毒」物質是什麼?
答:酚、 氰、 汞、 鉻、 砷。
6、現在世界約有18億人因為飲用了受生物污染的水而致病,你知道飲用這些受污染的水主要會得那些病嗎?(至少答對4種)
答:有痢疾、傷害、副傷害、霍亂、小兒麻痹、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薑片蟲病等。
7、水體被污染的途徑有那些?(至少答3種以上)
答:城市污水,工業廢水,含有農葯、化肥、有機物的農田,大氣沉降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
8、對綠色植物損傷最大的五種氣體是什麼?
答:氧化氮、乙烯、氯氣、氟化物和二氧化硫。
9、環境污染主要有哪幾種?
答(1)大氣污染(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食品污染(5)放射性污染 (6)噪音污染
10、吸煙危害健康,你知道香煙中含那種主要致癌物質和放射性物質?
答:尼古丁;釙-210,
11、環境噪音主要來源於那四個方面?
答:交通、工業生產、建築工業、社會生活
3. 中國: 全國環保重大決策
(北京宣言、中國自然保護綱要、中華環保世紀行、中國 21世紀議程……)
·北京宣言
41 個發展中國家的部長,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邀請,於1991 年 6 月 18 日至 19 日在北京舉行了 「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深入討論了國際社會在確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合作準則方面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並發表 32 條宣言。
·中國自然保護綱要
《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簡稱 《綱要》) 是我國第一部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宏觀指導性文件。它由 200 多位專家,用 3年時間反復研究制定,並於 1987 年 5 月 22 日正式發布。它明確表達了我國政府對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態度和政策,是我國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宣言書、指導書、總規范。也是一部極其寶貴的普及大自然保護知識,幫助人們盡快地提高環境意識的小網路全書。它具有鮮明的權威性和強大的動員力,是國家在資源和環境保護領域內的基本綱領和各族人民在這方面的行為准則與行動指南。為國家和地區各級政府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保護的方針、政策、法令及規劃提出了指導原則與科學依據。《綱要》主要內容包括: 自然保護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當前陸地和水域存在的重要環境問題及必須採取的防治對策; 各種自然資源和各類地區在開發和保護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中華環保世紀行
中華環保世紀行是由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牽頭,會同中共中央宣傳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共 14個中央及國家部委聯合組織的大型環保宣傳活動。
創立於 1993 年的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 28 家中央和行業新聞媒體共同參加。1993年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開創二十周年,也是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行十周年。20 年來,國家相繼頒布了 4 部環境保護法律,8 部資源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規、規章和標准,初步形成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於強化環境管理,加強法制建設,增加環保投入,全國的環境質量大體上保持穩定,局部地區還有所改善。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正呈蔓延之勢。如按目前趨勢發展下去,非但不能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而且環境質量將會進一步惡化,勢必危及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當前,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法制觀念,因此,擬在全國范圍內大張旗鼓地開展 「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每年圍繞一個主題,充分運用輿論力量,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的法律宣傳。將陸續開展以維護生態平衡和珍惜自然資源為主題的宣傳。這項活動目的在於,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和輿論工具,宣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表揚那些嚴格遵守環保法律的典型事例,批評那些造成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力爭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必究的強大輿論力量。這項活動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將持續不斷地開展下去。我們相信,通過這項宣傳活動,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環保事業的繁榮和進步,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中國 21 世紀議程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 《21 世紀議程》 (簡稱《議程》) ,中國政府作出了履行 《21 世紀議程》等文件的庄嚴承諾。1994 年 3 月 25 日,《中國 21 世紀議程》經國務院第十六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國 21 世紀議程》共 20 章,78 個方案領域,主要內容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與政策。論述了提出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景和必要性; 提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重大行動,可持續發展的立法和實施,制定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政策,參與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域合作的原則立場和主要行動領域。
第二部分,社會可持續發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費與社會服務,消除貧困,衛生與健康、人類住區和防災減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第三部分,經濟可持續發展。 《議程》把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作為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的必要條件。
第四部分,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包括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還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 防治土地荒漠化; 防災減災等。
·樂山宣言
2002 年 9 月,第四屆樂山國際旅遊大佛節,暨首屆世界遺產保護節分外引人注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澳大利亞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西藏布達拉宮、甘肅莫高窟等 29 個世界遺產地代表,以及中外致力於世界遺產保護的專家及各界人士齊聚峨眉山下,就世界遺產的保護與旅遊業的開發等問題首次召開世界遺產保護論壇國際會議,尋求世界遺產保護的途徑和方法,與會代表最終達成全球世界遺產地第一個地方性承諾 《保護世界遺產樂山宣言》。
4. 全國的環保培訓機構有多少
7847
5. 中國: 全國環保主要會議
(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
·全國環境保護會議: 由國務院召開,總理做部署,有各省省長、各級發改委、環保部門參加的高規格大會。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於 20 世紀 70 年代,1972 年 6 月我國首次派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會議,認識到中國也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
1973 年 8 月 5 ~ 20 日,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地點在北京,大會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這次會議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開端。
會議通過了 《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確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
1983 年 12 月 31 日,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制定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方針,實行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和 「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
1989 年 5 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要加強制度建設,深化環境監管,向環境污染宣戰,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1996 年 7 月,國務院召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保護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2002 年 1 月 8 日,國務院召開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這項工作。
2006 年 4 月 17 ~ 18 日,國務院召開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主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 「保護環境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我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充分認識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
「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 (簡稱 「年會」) 從2006 年開始舉辦,已經連續舉辦四屆。歷屆年會得到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家環境保護部、民政部、外交部、商務部等多個部委的支持,國內外環保民間組織廣泛參與,媒體給予了積極的報道。環保民間組織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倡導環境保護,提高全社會環境意識; 開展社會監督,為國家環境事業建言獻策; 扶貧解困,推動發展綠色經濟; 關注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公眾的環境權益; 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四屆年會就如何發揮民間組織的優勢、凝聚民眾力量參與環保、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對促進我國環保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第一屆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於2006 年10 月 28 ~29 日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 20 余年來首次大聚會。年會主題是: 「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與發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祝光耀作了講話,近 400 家環保民間組織參加了這次盛會。承辦單位: 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綠色和平、清華大學綠色協會、邯鄲市綠色環保聯合會等。
第二屆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於2007 年10 月 30 ~31 日在北京召開。年會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等單位承辦,全國政協人力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洽、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周建、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曾曉東等領導做重要講話。近 500 名國內外環保民間組織的代表圍繞 「節能減排———環保民間組織在行動」的主題進行討論,號召全國環保民間組織的力量,找准自己的定位,為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積極行動。
第三屆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於2008 年10 月 30 ~31 日在北京召開。此次年會的主題是 「實行公眾參與、促進低碳經濟」。年會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和中華環保基金會共同主辦,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在年會上指出,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但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結合本國國情,分步實施,有序推進。
第四屆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於 2009 年 10 月 31日 ~11 月 1 日在北京召開。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本次會議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 300 多名環保志願者一起聆聽了水利部、環境保護部、中華環保聯合會等部門領導及專家的精彩演講,並在會上共同呼籲全社會一起承擔責任,以實際行動減緩氣候變暖趨勢,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6. 我想申請加入全國環保輿情監測中心的環保調研員,不知道有什麼條件
是由全國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新聞單位和環境新聞工作者自願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是國家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是亞太環境新聞工作者論壇的成員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社會團體。
7. 我想申請加入全國環保輿情監測中心的環保信息員,不知道有什麼條件
有意從事環保公益性工作,熟悉我國環保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熟悉調研工作,基本網路操作熟悉的公民均可申請。
8. 環保局宣教中心是做什麼的
環保局宣教中心承擔由環境保護部、教育部等部門共同開展的全國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提高中小學環境教育和環境管理水平,增強師生的環境素養和實踐能力,推動社區居民開展環境自治,改變傳統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社區環境質量。
宣教中心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和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在工商管理學院開展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主題的貝邇項目。
配合國家援外總體戰略開展對發展中國家高級環保官員的培訓;作為環境保護部唯一獲得國家外國專家局認定的組織出境培訓行政許可資質單位,承辦環保系統幹部出國培訓。
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協助環境保護部對全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培訓實施管理;根據實際需要組織各級各類環保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 在環境影視方面,宣教中心擁有影視、策劃、拍攝和製作的專業隊伍,獨立或合作攝制了一批電視片或公益宣傳片。
在環境宣傳方面,宣教中心圍繞環境保護部的重點工作,利用「六·五」 世界環境日等重大環境紀念日組織宣傳活動;與香港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ITT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利樂中國有限公司、大眾公司、索尼公司等合作,組織以青少年為主體的長期系列環境競賽和宣傳活動。
受環境保護部委託,執行中日韓三國環境教育網路項目。宣教中心通過《世界環境》雜志向國內讀者介紹國外環境領域的新趨勢,並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合作,廣泛傳播環境保護知識、政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