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的農業是怎麼經營的
美國農業的主要特點
(一)標准化生產方式不僅是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同時也是堅實的技術壁壘.為了確保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安全,美國聯邦政府建立了包括農業部(食品安全及檢驗服務局,穀物檢驗、包裝、儲存管理局,動植物檢驗服務局)、食品葯物管理局、環保署,衛生部等在內的諸多行政管理機構,各州縣市也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上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政管理機制,各類農產品生產都有具體的量化標准,標准化生產方式已完全普及。美國政府非常注重通過法律法規加強管理,在標准化生產方面逐步完善了相應的法規。如《聯邦雞蛋生產檢驗法》、《聯邦肉類檢驗法》、《聯邦家禽生產檢驗法》,《聯邦公共健康服務法》、《飼料法》、《肥料法》、《魚類檢驗法》等,其中把食品安全管理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確保了食品安全和市場秩序,同時也為國外農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建立了堅實的技術壁壘。美國聯邦政府有關部門及相關機構依法對食品安全行使監督職能,各項職責非常明確,監督分工十分具體。如食品安全檢驗服務局,對其生產的魚類、谷類以及動植類產品是否符合質量要求,環保署在生產環節中是否對空氣、水源土壤等生態環境構成污染,都要進行嚴格監督。對沒有達到標准或違規的生產者進行嚴厲的處罰;沒有達到標准要求而生產和銷售產品的公司,一經查實,立即依法予以重罰,一直罰到傾家盪產為止。同時,在監督中強調科學性、公開性和透明度,建立有序的預防機制。
(二)農業合作社為農業高度集約化經營做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農業的最大特點是高度集約化經營,而農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合作社連接千家萬戶的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較好地解決了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銜接,同時,還避免了同一產品在不同生產者之間的價格競爭,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是個體農場主(農戶)為了增強經營活動能力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完全自願的基礎上成立的,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位一體互助合作經營性質的組織,擁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職能,其組織成員由合作社董事會,理事會選聘使用。農業合作社不像私營公司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門可以提供無償服務,而是在商品交換原則的基礎上,以社員獲益為基本宗旨。
作為農民的組織代表,農業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
(1)負責同政府、議會、工商界以及外國機構的對話、談判、維護農民的共同利益;
(2)承擔宣傳和推銷農副產品的任務;
(3)負責組織農業信息傳播以及與社會其他行為建立聯系;
(4)對國家農產品檢疫,食品立法等提出建議。
(三)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獨具特色
農業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是美國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建立起了集教育、科研、推廣一體的獨具特色的三結合體系。包含三個層次:在聯邦一級農業部設有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個局。農業部還下設一個農業科技研究中心,該中心在各州設有120多個專業研究所,主要分布在各州大學內。大學內設有農業實驗站和農業推廣站,往往集教學、科研、推廣三個職能為一體。在縣一級設有州立大學派出機構推廣站。
這種三結合的體系密切合作,使美國農業科技推廣呈現這樣幾個基本特徵
(1)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人才,州立大學每年都要向農業部門培養和輸送一大批高級農業人才,這些人員充實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有的還直接當了農場主。
(2)確保農業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向農業生產領域輸送。大學納教授既從事教學也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業基礎理論研究在大學的實驗室,應用研究由大學研究所和實驗站共同完成。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緊密結合,推廣人員將農民的實際需要迅速反饋,使得農業科研成果有針對性並且源源不斷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
(3)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運用速度加快。美國現有約3000多個科技推廣機構,他們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在及時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廣給農民的同時,也將農民的要求帶回大學和科研部門,從而縮短了科研成果開發和推廣周期,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產成果的轉化。
② 美國農業生產特點是什麼和什麼
美國農業生產特點具體如下:
1、農業法規和配套體系完善: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其農業部在1862年成立的時候就明確定位「農業是製造業和商業的基礎」。美國農業全面支持政策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經過幾十年的強化和發展,目前形成了龐大的農業政策體系,內容涵蓋資源保護、農業科技發展、農業價格和收入支持、農業信貸、農業稅收、農產品對外貿易等方方面面,但農業補貼始終是農業政策核心,在促進美國農業發展、提高美國農業競爭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美國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美國農場以家庭農場為主,公司型的農場越來越少。
3、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分化,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領先世界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6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更加提高,達到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乾燥等全過程機械化。
5、農業產銷一體化:美國把在工業部門中先發展而後成熟的管理辦法、經驗引入農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產業化經營。如在食品的產銷系統,就包括農業投入物的供應,農產品的收購和加工、批發、零售以及餐館等,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體系。
6、科技在農業生產應用廣泛: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美國高生產率的堅實後盾。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它始終保持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
7、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可持續競爭力,美國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
8、發展服務型的農業合作社:農場主合作社在美國的一體化農業服務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經營占絕對優勢的美國,為了解決單個農場難以辦到的問題,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種服務,降低生產成本。
(2)美國農產品營銷擴展閱讀:
美國現代農業生產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需要投入大量體力,而是追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優勢。國人口調查局公布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美國人口接近3.25億人。其中,農村人口不到2%,約在600萬左右,農業從業人口只有1%。但僅靠這1%的農民不僅養活了美國3億多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美國大都市化迅猛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鄉村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特別是伐木和采礦等掠奪型經濟)日益萎縮,新興產業步履維艱,鄉村社會失業率與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政府把「振興鄉村經濟」納入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並就農業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台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從縣、州一直到聯邦的各級政府,對鄉村發展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為鄉村地區發展和鄉村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契機。
③ 美國農業的主要特點及好處
美國農業的特點
1,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表現: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為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農業發達.
2,農業生產特點(農業發達的原因):首先美國農業屬現代農業,生產過程具有高度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和良種化.這種農業的優點為: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缺點為有時生產過剩.其次農業地區生產的專門化為美國農業的另一大特點,其優越性表現:
(1)能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區優勢;
(2)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3)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管理.
另外,美國農業專門化地區的劃分也充分考慮市場需要,如乳畜帶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東北部沿海地區(這里有美國最大的工業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對乳,肉等產品的需求量
大).
美國農業是一個買方市場,其結構調整是有規律的、有限的調整,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的調整,是穩中有調。由於其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程度高,價格變化傳遞市場信息的有效性,使結構調整有的放矢。其結構調整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意農區生態平衡問題,根據市場年度變化,通過休耕制、輪作制來以空間換時間;一方面規避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規避生態風險。
二、產業化問題
在美國,產業化經營是市場催生的結果。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諸環節有機結合,流程順暢;不同產品有不同產業化經營形式。比如蔬菜農場一般都是一體化經營,而大型農場 (如肉雞、肉牛生產)則以專業化經營為主。而一體化經營,在美國比重較少,約占整個農業生產量的10左右,而更多的是專業化經營,靠專業化分工來培育市場競爭力,避免平均使力,降低生產要素利用率。在美國,流通、銷售環節是最重要的環節,其銷售在農業的產值構成中佔42%,而加工佔33%,農業生產佔25%。沒有成功有效的市場營銷,再好的加工企業,也可能面臨產品積壓而倒閉。
三、規模經營問題
美國農業都是以家庭規模經營農場為主,土地資源豐富,土地流轉自由,為規模經營提供了充分保障。特別是在美國大陸,在大宗農產品生產上,如玉米、穀物等,其經營規模都是以上千英畝為單位進行的。但在夏威夷,這些蔬菜農場,其經營規模並不是很大,其農場經營仍然是有效益的、成功的。
四、優質與品牌問題
在美國,市場是檢驗優質、認可品牌的唯一尺度。有效需求是生產者、經營者要滿足的唯一對象,優質與品牌是市場長期認可、消費者有效需求持續的過程積累。筆者在美國還沒有見過什麼評選的優質產品與著名品牌,也還未見過哪個生產者、經營者在自己產品包裝上註明優質、名牌之類的稱謂。優質、品牌只存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只體現在市場佔有率的份額中。筆者所見,夏威夷的一些蔬菜農場大都沒有什麼特別知名的品牌和產品,但它也能行銷市場,優質是相對的,品牌不是唯一的。
五、科技問題
在美國,農業科技應用於生產,無疑是先進的,但又不盡然。在夏威夷蔬菜農場,筆者接觸了一些農場主,他們並不掌握多少農業新科技,但他們能成功,能獲利,關鍵在兩點,一是技術服務能到位。農場主不懂的,相應農業技術公司能及時提供支持。二是技術應用的適用性。
六、農產品安全問題
在美國,人們對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似乎沒有國內想像的那麼重。一方面是政府有嚴格的法律保障,企業有自律的質量意識,一般農產品安全有保障。在美國,不會有假冒偽劣的產品,禁止使用的農葯就不會有市場,農產品農葯殘留問題並不突出;另一方面是生產成本與效益約束。筆者曾問過一些農場主,為什麼不經營有機農場,他回答,經營有機農場減少產量,效益沒有保障。可見,產量是效益的基礎。在夏威夷的農場,由於氣候資源優越,生產周期短,可相應降低生產成本,而經營有機農場仍有風險。我國在發展有機食品之類的生產中,一定要先找市場,再算成本,再決定是否生產,怎樣生產。雖然我國農產品安全在當前市場上是一個關注的焦點問題,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勢在必行。但必須明白,類似有機食品的生產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多少要以產量換質量,否則我們推出的有機食品之類的產品安全性不能達到國際標准,就會失信於市場。
④ 美國的農業也是世界第一嗎
美國農業先不說是不是第一但總體來說確實世界領先,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劃分,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比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橙子帶等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誰也別跟誰爭,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北鄰加拿大,南接墨西哥,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國土面積為937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55%;耕地面積28億多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0%以上,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且,約7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大面積連片分布的方式集中在大平原和內陸低原,且土壤多以草原黑土(包括黑鈣土)、栗鈣土和暗棕鈣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高,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天然草原面積36.3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6.5%,佔世界天然草原面積的7.9%,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積約2.7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約33%,即國土面積的1/3為森林。本土為北溫帶和亞熱帶氣候;而佛羅里達南端屬熱帶氣候;阿拉斯加為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夏威夷則是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國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較均勻,平均年降雨量為760毫米。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多樣化的適宜氣候以及富饒的國土資源為美國成為全球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世界農業生產領域和出口領域等方面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
(1)、農作物生產。以2007年為例,美國共有農場207.6萬個,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5,是世界上第一大農作物產品出口國,如:小麥56(百萬噸),世界第三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9.3%;出口量35.5(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32.1%。玉米332(百萬噸),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42.6%;出口量63(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64.5%。大豆70(百萬噸),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32.0%;出口量29.7(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39.4%。大米(已加工)6.3(百萬噸),世界第十二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1.5%;出口量3.0(百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9.7%。棉花21.6(百萬包),世界第三位,佔世界總產量比重的17.7%;出口量13.0(百萬包),佔世界總出口量比重的34.9%。
此外,美國其它一些農作物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樣也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如:2008年,美國根莖類植物產量為1956萬噸,居世界第八位;花生233.5萬噸,居世界第四位;油菜籽66萬噸,居世界第十三位;甘蔗2760.3萬噸,居世界第十位;甜菜2683.7萬噸,居世界第三位;水果(不包括瓜類)2820.3萬噸,居世界第四位;等等。
(2)、畜牧業生產。美國一直是畜產品生產和出口的超級大國,以2008年為例,主要產品如牛肉1223.6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9%,居世界第一位;豬肉1046.2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0%,居世界第二位;禽肉2014.1萬噸,佔世界產量的22%,居世界第一位;雞蛋533.9萬噸,佔世界產量的9%,居世界第二位;牛奶8617.9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5%,居世界第一位;乳酪482萬噸,佔世界產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3)、漁業生產。以2007年為例,魚類產量為410.9萬噸,居世界第六位,其中海魚379.1萬噸,淡水魚31.8萬噸。
(4)、林產品生產。以2008年為例,主要產品如榛子3.3萬噸,居世界第三位;核桃29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美國的人口只有3億左右,其中農業人口還不足全國人口總數的2%,不過區區六百萬人而已,但卻在嚴格執行休耕限產制度的情況下,生產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且品種豐富、品質上乘的糧食、畜產品以及其它農產品。究其原因,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
⑤ 請解釋一下美國的農業新奇士模式是什麼
1 美國新奇士桔農協會的發展概況
美國新奇士桔農協會是美國10個最大非營利性購銷合作社之一,主要經營柑桔銷售,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1893年以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柑桔是由代理商收購和銷售的,由於信息不對稱,桔農處於被動地位,只能聽憑銷售代理商的擺布。代理商通過壓低柑桔價格獲取盡量多的利潤空間,有的還以寄售方式將市場風險轉嫁到桔農身上,結果是代理商獲得了大部分利潤,桔農卻承擔了所有風險,常常面臨虧損。為了抵禦市場風險,南加利福尼亞州的桔農聯合起來建立了幾個小的柑桔銷售協會,1893年8月29日,由100多名桔農代表發起,在洛杉磯成立南加利福尼亞水果銷售協會(Southern California Fruit Exchange)。協會制定柑桔分級標准,嚴格控制產品質量,為本地區60戶柑桔生產者提供運銷服務,在第一個收獲季節,共為桔農賣出600萬箱柑桔,每箱價格比桔農通過銷售代理商銷售高出75美分。後來,隨著協會規模的擴大,成員發展到5 000戶以上,每年運銷1 400萬箱柑桔,佔加利福尼亞州柑桔產量的45%。1905年更名為加利福尼亞果農銷售協會。1908年,確定商標為Sunkist。每年在水果交易中有600萬箱柑桔和100萬箱檸檬貼上了「Sunkist Orange」商標。1914年,協會進入加工領域,生產桔子醬、桔子汁等產品。1952年,協會更名為新奇士桔農協會(Sunkist Grower)。20世紀60年代,新奇士桔農協會開始擴展海外市場,1966年出口柑桔達1 240萬箱。目前,新奇士桔農協會擁有成員6 500戶,涵蓋所有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柑桔生產者。
2 美國新奇士桔農協會的運作模式與特點
新奇士桔農協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合作社組織,財產由成員共同擁有,在市場運作上採取公司管理模式,實行職業化和專業化經營管理,聘用專職總經理。協會組織結構由社員大會、董事會、總經理、員工4個層次組成。協會使用統一的種植標准、統一的商標Sunkist(中文商標「新奇士」),全球統一價格,避免成員之間的價格競爭。協會運作資金主要來自政府對果農的退稅和對農業的預算補貼,以及會員繳交的會費。
新奇士桔農協會的運作模式之一是「合同制」,果農、園管理公司、包裝廠等自願加入成為股東之一,將產前、產中和產後各環節形成合同制的利益分配機制。產品流程是先由協會駐世界各地的代表處將訂單傳回總部,總部將訂單分散到60多個打包廠,打包廠根據情況向果農收購果品。
實行完善的信息化、數字化產銷管理。協會除了建立起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銷售網路信息體系及客戶管理系統外,還建立起果樹信息檔案管理系統,對每1株果樹的品種、品質特性及成熟期都有記錄,其中成熟期能夠精確到周,大大提高了果品收購速度,從接到訂單到裝箱運輸只需2~3天。
積極進行技術應用與推廣。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通過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品種改良等手段,調節果實成熟期,使果品分期上市,形成了4—10月成熟的夏橙和10月至翌年4月成熟的臍橙的品種系列,使果實成熟期分布至全年,在不同時期均有果品上市。
重視質量。為確保質量,果實採用全套流水線全自動選果及包裝,使果品大小、色澤一致,按72、88、100個三種規格包裝,每箱果實都打上包裝廠及責任人標記,一旦發現問題,可迅速追查到經辦責任人,絕無投機取巧現象。
3 美國新奇士桔農協會的主要作用
美國新奇士桔農協會保證了在土地私有化和生產獨立性的前提下,通過參與者的聯合從而現實了各成員的利益最大化。在協會內部,各成員是獨立的柑桔生產者和經營者,他們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他們通過協會統一組織起來,實現了從農葯和化肥的購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果實的加工、產品的銷售及出口等的產供銷一體化。
3.1 保護弱質性的農業生產和化解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首先,農業是弱質性的。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生產,規模較小,又都生產幾乎無差別的同質產品,故農產品市場被認為是完全競爭市場。在市場上,每個桔農只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無法通過改變自己的產量來影響市場價格。由於果品需求缺乏彈性,在豐收年份,果品供大於求,價格下降,而需求量增加有限,「賣難」問題突出,桔農收入不增反而減少,結果是果農可能會棄種該作物而改種其它作物;在歉收年份,上市果品供給不足,但市場對果品的需求不變,引致價格上升,果農收入反而增加了,該作物的種植數量又將多起來。在長期中,分散的農戶競爭的結果是果品的生產成本與收益相當,果農種植該作物的收成只能彌補生產中消耗的各項支出和機會成本,無法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其次,單個果農在市場上是勢單力薄的,在市場交易中,由於信息不對稱及搜集信息成本高昂,農戶只能處於談判的被動地位,這樣,即使果農辛勤勞動並獲得好收成,在市場上也沒法賣到好價錢。美國新奇士桔農協會為解決這些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柑桔生產者的有機聯合及有效管理,以團體的力量進入市場,統一品牌和價格,調節供求平衡,從而增加農戶收入,抵禦市場風險,例如當柑桔大豐收時,進行貯藏和加工,避免了供大於求引起價格下降。
3.2 實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應對市場需求組織生產
建立產銷信息檔案和產品信息化管理是該協會運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協會能夠發揮有效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性工程。產銷信息檔案及產品信息化,由單個柑桔生產者或經營者建立是不經濟的,通過協會組織建立,既經濟又使農戶避免了信息不對稱的不足,是應對大市場的有效辦法。同時,詳盡的信息資料是科學決策的依據,使協會能在市場交易中立於不敗之地,極大地保障了農戶的利益。
3.3 建立強大的組織營銷網路體系,快速應對市場需求
協會按照現代企業的運作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和決策系統,聘請專業人士對產品實行銷售策劃。如1999年中國和美國簽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協議後,該協會就組織了快速搶灘中國市場的成功策略:3月24日,一個裝滿20 t「新奇士」橙的集裝箱從美國長灘離港,與中國進行「入世」談判的美國首席貿易代表巴尼舍夫斯基、美國農業部副部長為它「送行」;同日夜,「新奇士」促銷團抵達上海,促銷團人員一下飛機就搶先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接著促銷廣告實行地毯式轟炸;最後,「新奇士」橙走進中國各大城市的超市貨架。其果品投放時機、地點、數量、節奏配合得如此到位,體現了新奇士桔農協會營銷體系的效率。
3.4 建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為了提高水果附加價值,該協會利用自己的組織系統,將保鮮、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連接起來,實行產業化經營,提高水果附加價值,讓果農分享到產後環節的利潤。
像新奇士桔農協會這樣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裡占據很大的市場地位。如西歐農產品市場上由合作社經營的產品份額佔60%,丹麥的奶製品有90%是由合作社經銷的,荷蘭合作社銷售的花卉、水果、蔬菜分別佔全國市場份額的95%、78%和70%;美國除了水果銷售合作社外,穀物合作社控制了全國穀物市場的60%的市場份額,並提供了全美出口穀物40%的貨源。
3.5 實現了品牌經營與國際化策略
該協會成功地進行了品牌塑造,「Sunkist」這個商標在全世界各行各業的商標中排名第47位,在美國排名第43位。在國際市場上,新奇士桔農協會憑借品牌優勢,在5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45個執照持有者,年銷售額達11億美元,品牌市值超過70億美元。新奇士桔農協會通過強大的品牌效應來開拓國際市場,如該協會運往中國的20 t新奇士橙,一到岸就有1 800箱新奇士橙在2小時內被銷售一空,這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⑥ 《美國農產品營銷》作者是誰哪年寫的
作者:克拉克和韋爾達 1932年
⑦ 怎樣看待美國的農業
關於美國農業的情況我覺得可以先從一組數字中對其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全美人口4億,然而農業從業人員僅僅500萬,美國擁有了300萬個農場,不到兩個人邊擁有一個農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人口13億,農業從業人員4億上下,農場就更不必說了,至今全國基本上都是小農經濟。
⑧ 美國農業的特點及介紹
美國農業是一個買方市場,其結構調整是有規律的、有限的調整,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的調整,是穩中有調。由於其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程度高,價格變化傳遞市場信息的有效性,使結構調整有的放矢。其結構調整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意農區生態平衡問題,根據市場年度變化,通過休耕制、輪作制來以空間換時間;一方面規避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規避生態風險。
二、產業化問題
在美國,產業化經營是市場催生的結果。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諸環節有機結合,流程順暢;不同產品有不同產業化經營形式。比如蔬菜農場一般都是一體化經營,而大型農場 (如肉雞、肉牛生產)則以專業化經營為主。而一體化經營,在美國比重較少,約占整個農業生產量的10左右,而更多的是專業化經營,靠專業化分工來培育市場競爭力,避免平均使力,降低生產要素利用率。在美國,流通、銷售環節是最重要的環節,其銷售在農業的產值構成中佔42%,而加工佔33%,農業生產佔25%。沒有成功有效的市場營銷,再好的加工企業,也可能面臨產品積壓而倒閉。
三、規模經營問題
美國農業都是以家庭規模經營農場為主,土地資源豐富,土地流轉自由,為規模經營提供了充分保障。特別是在美國大陸,在大宗農產品生產上,如玉米、穀物等,其經營規模都是以上千英畝為單位進行的。但在夏威夷,這些蔬菜農場,其經營規模並不是很大,其農場經營仍然是有效益的、成功的。
四、優質與品牌問題
在美國,市場是檢驗優質、認可品牌的唯一尺度。有效需求是生產者、經營者要滿足的唯一對象,優質與品牌是市場長期認可、消費者有效需求持續的過程積累。筆者在美國還沒有見過什麼評選的優質產品與著名品牌,也還未見過哪個生產者、經營者在自己產品包裝上註明優質、名牌之類的稱謂。優質、品牌只存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只體現在市場佔有率的份額中。筆者所見,夏威夷的一些蔬菜農場大都沒有什麼特別知名的品牌和產品,但它也能行銷市場,優質是相對的,品牌不是唯一的。
五、科技問題
在美國,農業科技應用於生產,無疑是先進的,但又不盡然。在夏威夷蔬菜農場,筆者接觸了一些農場主,他們並不掌握多少農業新科技,但他們能成功,能獲利,關鍵在兩點,一是技術服務能到位。農場主不懂的,相應農業技術公司能及時提供支持。二是技術應用的適用性。
六、農產品安全問題
在美國,人們對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似乎沒有國內想像的那麼重。一方面是政府有嚴格的法律保障,企業有自律的質量意識,一般農產品安全有保障。在美國,不會有假冒偽劣的產品,禁止使用的農葯就不會有市場,農產品農葯殘留問題並不突出;另一方面是生產成本與效益約束。筆者曾問過一些農場主,為什麼不經營有機農場,他回答,經營有機農場減少產量,效益沒有保障。可見,產量是效益的基礎。在夏威夷的農場,由於氣候資源優越,生產周期短,可相應降低生產成本,而經營有機農場仍有風險。我國在發展有機食品之類的生產中,一定要先找市場,再算成本,再決定是否生產,怎樣生產。雖然我國農產品安全在當前市場上是一個關注的焦點問題,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勢在必行。但必須明白,類似有機食品的生產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多少要以產量換質量,否則我們推出的有機食品之類的產品安全性不能達到國際標准,就會失信於市場。
⑨ 美國的農業有多強
美國農業的基本形式是大農場化、規模集約化;生產方式是現代化、智能化、機械化、高科技化!
根據一些資料,美國的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僅佔0.9%,才兩百多萬!與我們八億之數相比,幾乎可以忽略!
而美國的國土面積,以及耕地面積比我們也少不了多少!所以,美國這么少的農業人口、才20萬的農場主所擁有的土地資源是多麼的優越!還是私有的!放在以前的我國,那是名副其實的大地主!這為她們的規模農業帶來了很好的先天條件!
在農業機械製造,農業科技方面,美國的先進也是有目共睹!像轉基因這樣有爭議的農業科技就是來自美國,雖然我們懷疑這一事物的安全性,但美國已經成功地大量作用在大豆種植上,很輕易地解決了除草問題,使大豆生產成本降的很低,成為她在世界上攻城掠地擠占他國農產品市場的排頭兵!
老美向來以管理和營銷擅長,他們能從生產端開始,利用機械化、智能化來進行標准化的農業生產!使其能提供高質量的標准農產品,為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好了堅實基礎!
更為關鍵的是,老美對農業也就是對農場主的補貼也是力度空前,目的只有一個,一如既往地促進農場主做大做強,將農產品向世界輸出!佔領世界人口的胃容量!
美國對世界奉行的是大棒政策,軍事力量到處耀武揚威,像現在在敘利亞與俄羅斯軍事膠著就是慣例!我覺得美帝想永遠保持世界老大地位的方式恐怕還有農業手段!通過低價來擠垮他國農業生產體系,讓世界生產不了太多糧食,完全依賴從美國進口!不僅可以讓美國農業一枝獨秀,而且按反復無常的老美性格,等你到瞭望她的米下鍋的時候,她就制裁你!斷你的糧!世界一荒(慌),就都只有乖乖聽話的份了!
⑩ 美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第一農業大國
美國是當今世最發達的現代農業國。加利福尼亞州近50年來始終是全美食品及農業第一大州;加州農業年產值達到270多億美元,出產350多種農作物及產品,多種特有產品如杏仁、洋薊、棗、無花果、奇異果、橄欖、柿子、開心果、西梅、葡萄乾、車軸草及胡桃,產量均佔全美總產量的99%以上。加州農產品的20%出口海外。美國農業也是最大的產業之一,總資產達11000億美元,是工業總資產的70%左右,農業年生產總值約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6%,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高,每個農戶平均佔有耕地450英畝,最多者可耕種2000多英畝,每個農業勞動者平均年創產值6~7萬美元,可供養120~130人、90年代與70年代比較,農作物單產提高了60%左右,100斤飼料生產的肉雞由34磅增至50磅,單雞年產蛋由170個增至230個。生產管理一畝水稻只需16~17個工時。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速度很快,以精確農業為例,全國僅用5年左右時間就基本得到推廣,現在美國有85%農業區域已實施了精確農業。美國農業人口佔美國人口的2%,約 400萬,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佔全美15%,包括科研、推廣、教育、生產設備和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等等,成為農民的強大後盾。聯邦政府每年投向農業科研、推廣、教育的經費是20億美元,且以年平均8%的比例逐年增長,這些經費相當大的部分直接撥給大學。同時美國鄉村初高中都設有農業教育課程,甚至在幼兒園也開設一些與農業有關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