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1、建立和完善網路輿論引導機制。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豐富信息公開形式,把傳統版媒體與網路相結合,建權立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公開渠道,加快政府信息公開進程,讓謠言止於公開。
2、完善管理體制。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縣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信息化建設和電子政務的指導和管理,互聯網和網站的統一規劃和建設管理,網路輿情的監測、研判和應對。
3、正確引導網路輿情。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公權力、傳媒和知情方面的優勢,理性引導輿論。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優勢和宣傳部門媒體優勢,正確地引導輿論,營造網上主流輿論話語權。二是建立"網上統一戰線"。
4、增強輿情預警意識。一是客觀認識網路輿論,認識輿情預警作用。要認識到網路既是社會危機的放大器也是社會情緒的減壓閥,不必把網路輿情視為洪水猛獸而反應過度,但也不能對潛在的負面輿情信息置之不理,釀成輿情危機。
5、通過利用一些輿情監測工具,比如樂思輿情監測系統,提高輿情預警能力,爭取輿情負面信息早發現早處理,防危機於未然;二是指導思想上從"堵"向"疏"轉變。
Ⅱ 如何做好網路輿情監控工作
主動進行輿情管理,關注市場和投資者輿情動向,完善投資者關系,通過自主發布公司正面宣專傳文章或第三方屬軟文積極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引導市場對公司輿論的正向發展,以預防輿情的方式來達到輿情管控的目標。Ⅲ 網路輿情的應對策略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傳播與意見交互空前快捷,網路輿論的表達訴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導不善,負面的網路輿情將對社會公共安全形成較大威脅。對相關政府部門來說,如何加強對網路輿情的及時監測、有效引導,以及對網路輿情危機的積極化解,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應有內涵。
Ⅳ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網路輿情分析師手冊
網路抄輿情監測和分析,在中國是一襲項嶄新和重要的業務。
本書是全國第一本全面、系統地詳細介紹網路輿情解讀及應對的圖書。
人民日報網路中心輿情室是國內最早開展網路輿情監控、分析和應對調研的機構之一。近年來,他們藉助技術手段,24小時監控國內主要網站的輿論和論壇訪問情況,為相關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提供信息和應對咨詢,並參與公務員網路輿情應對培訓,是國內一流的專業網路輿情工作機構。
Ⅳ 網路輿情應對與處置的三大重點是什麼
一、健全網上輿情監測體系
一般而言,網路輿情呈現出五大特點,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發性,因此為了提高網路輿情的監控及實時的應對能力,第一時間掌握網路輿情,爭取工作的主動權,企業就需要健全網上輿情監測體系。
1.明確職責分工,確定輿情監測責任單位。
2.劃分輿情監測重點區域,包括各大新聞門戶類網站和主要的社交網路媒體平台等。
3.選用專業的網路輿情監測軟體,對全網輿情進行全天候24小時實時監測,尤其是網路口碑和企業形象監測,實行在線化服務,提前預警,助力企業網路輿情的順利應對與處置。
二、建立網上輿情研判體系
網路輿情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企業只有建立網上輿情研判體系,及時對網上輿情信息進行匯集整理、篩選分析並進行甄別,快速了解網路上談論企業的各種聲音,預測趨勢、掌握其傳播規律,才能提出應對處置之策。
如利用識微商情這樣的網路輿情監測軟體,自動採集並整理分析全網輿情,及時發現輿情信息並監測輿情的發展趨勢,自動識別負面准確告警,確保輿情應對處置的科學性與高效性。
三、網路輿情應對處置策略
1.明確具體的處置流程,及時共享相關信息,確定負責人和各部門的職責,並保證內外發聲的統一性,防止因表態的偏差而產生矛盾的激化或擴散。
2.強化網路媒體溝通,與政府部門、權威機構、專家進行合作,降低輿情應對處置工作的阻力。
3.利用網路輿情監測軟體,通過系統設定特定語法或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挖掘輿情演變過程中的傳播網站、傳播媒體、關鍵傳播節點,及時掌握輿情發展動態,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處置措施。
Ⅵ 結合輿論學知識,談談如何應對網路輿論
面對新媒體網路的「爆炸式」發展,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短短36字諍言,為網路發展「點明」了方向。如何應對網路輿情,成為新形勢下考量黨政部門政治智慧和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准。
一是「疏」字訣,網路輿情宜疏不宜賭。當前,網路媒體開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徵越來越明顯。面對紛繁的網路輿情,特別是在網路群體性事件面前,如果採取「屏蔽」、「刪帖」等強制手段,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容易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激化,給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損害。因此,我們一定要在「疏」上做文章,堅持以開放的胸懷、開明的姿態、陽光的心態面對輿情、面對媒體、面對公眾,及時發布消息和撰寫發表網評文章,同網民坦誠溝通,贏得網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二是「明」字訣,網路輿情宜明不宜暗。當前,幹部腐敗、名車豪宅、征地拆遷、教育醫療、環境污染是網路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選人用人、幹部作風方面,社會關注度高,很容易成為「熱炒」的對象,集聚形成網路輿情。「民意」不受重視,很可能演變為「民怨」和「民憤」,導致負面網路輿情的集中涌現。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對各項重大工作尤其是幹部選拔任用等群眾關注度高的工作,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項,就要在第一時間發布。要發揮好地方媒體,如縣級網站、部門網站的作用,通過開設官方微博、開展網上訪談等,加大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力度,聽取網民的心聲,把網路輿情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是「快」字訣,網路輿情宜急不宜緩。傳播迅速是網路輿情的一大特點,一般而言,網路輿情處置有「黃金24小時」的說法,如果不在24小時內對網路輿情進行積極回應,就可能會導致小事拖大,輿情成為熱點。面對突發網路輿情事件,我們不能久拖不決、消極對待,而要及時跟進,在第一時間組織力量調查事件真相,第一時間把真相公布於眾,搶占輿論先機。如事件復雜,不要等到有完整結果後再進行公布,而要根據進展情況分段公布,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發出正面聲音、消弭負面傳言,引導網路輿情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是「真」字決,網路輿情宜實不宜虛。目前,網路與手機等無線終端已經互聯,人們對網路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參與者越來越多,往往容易一石激起千層浪,謠言、猜測縱行,真假難辨。對各類網路輿情,我們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深入研究分析,做到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原輿情信息的本來面目,深挖群眾的根本訴求,把握住問題的關鍵點,從而達到對症下葯、葯到病除的目的。廣大領導幹部要著力加強對網路輿情規律等相關問題的學習研究,深入把握網路輿情發展趨勢,善於運用網路手段、網路語言來處理網路輿情,切實提高應對和處理網路輿情的本領。
五是「統」字訣,網路輿情宜攬不宜推。當前,網路已經成為人們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甚至有說法稱「寫信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為追求「眼球效應」,網民往往信奉「偏執才能注目,極端才能傳播」的做法,稀鬆平常的問題也往往被披上非「官」即「富」或「色」的外衣。面對此類網路輿情,有些職能部門往往會以不屬於受理范圍或不在能力范圍為由,或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或推諉扯皮,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因此,我們要建立組織部門為主體,宣傳部門為主導,涉網部門相配合,網路媒體為主渠道的「四位一體」網路輿情導控機制,對相關輿情信息,無論真實與否,都要及時調查研判,及時交辦、轉辦、協辦、督辦,立足抓落實,及時澄清事實,發布相關信息,樹立良好形象。
Ⅶ 互聯網輿情應對一般採取什麼方案
好的方案你可以去文軍官網看看,真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