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產品營銷特點有哪些
1、我國特色農產品營銷的特點如下:戰略定位不準、消費者教育不力、品牌意識不強、標准化程度不高、安全保障不夠、產業鏈不全。
2、我國特色農產品營銷問題的對策:優化產品定位、做好消費者教育、抓好品牌化拓展、重視標准化建設、健全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產業鏈。特色農產品營銷是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它關繫到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也是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大事,因此,搞好新時期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產品營銷學的研究內容是隨著學科的發展以及營銷觀念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早期的農產品營銷學研究內容比較注重流通領域的研究.,強調如何把農產品賣出去。例如,在20世紀40年代末以前,美國農產品營銷學的研究領域仍局限在流通過程。當時一般認為,農產品營銷是從農產品離開場門之後開始韻,即以出售給中間商以後為開始,至送達消費者手中為止。其特點是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營銷過程的界限比較清晰,場門是生產和營銷的分界線,場門之內為生產過程,場門之外為營銷過程,營銷活動僅僅是中問商的買賣活動。在場門之內,不但農產品在產前、產中的商業性經營活動不能算作營銷,就是農.產品在產後的一段時間即產後待售階段的一些經營活動,如農產品整理、分級、貯藏等也不能算作營銷。到了產品營銷觀念時代,人們主要用「產品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農產品營銷,偏重於討論農產品產後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和銷售的運、銷技術條件和內容。
❷ 誰可以幫我寫篇論文,關於農產品佛手的營銷的論文
關於農產品佛手的營銷的論文,有需要的可以加用戶Q幫您搞定,謝謝
!
❸ 求一篇3500字的市場營銷學論文
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
市場營銷涉及到其出發點,即滿足顧客需求,還涉及到以何種產品來滿足顧客需求,如何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即通過交換方式,產品在何時、何處交換,誰實現產品與消費者的聯接。可見,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應當包含需求及相關的欲求、需要,產品及相關的效用、價值和滿足,交換及相關的交易和關系,市場、市場營銷及市場營銷者。
1.需求及相關的欲求和需要
(1)需要(Needs)
指消費者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如人們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生理需求及安全、 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市場營銷者不能創造這種需求,而只能適應它。
(2)欲求(Wants)
指消費者深層次的需求。不同背景下的消費者欲求不同,比如中國人需求食物則欲求大米飯,法國人需求食物則欲求麵包,美國人需求食物則欲求漢堡包。人的欲求受社會因素及機構因素,諸如職業、團體、家庭、教會等影響。因而,欲求會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市場營銷者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欲求,如建議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
(3)需求(Demand)
指有支付能力和願意購買某種物品的欲求。可見,消費者的欲求在有購買力作後盾時就變成為需求。許多人想購買奧迪牌轎車,但只有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能購買。因此,市場營銷者 不僅要了解有多少消費者欲求其產品,還要了解他們是否有能力購買。
2.產品及相關的效用和價值的滿足
(1)產品(Proct)
是指用來滿足顧客需求和欲求的物體。產品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可觸摸與不可觸摸的。有形產品是為顧客提供服務的載體。無形產品或服務是通過其他載體,諸如人、地、活動、組織和觀念等來提供的。當我們感到疲勞時,可以到音樂廳欣賞歌星唱歌(人),可以到公園去遊玩(地),可以到室外散步(活動),可以參加俱樂部活動(組織),或者接受一種新的意識(觀念)。服務也可以通過有形物體和其他載體來傳遞。市場營銷者切記銷售產品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如果只注意產品而忽視顧客需求,就會產生「市場營銷近視症」。
(2)效用、價值和滿足(Utility,Value,Satisfaction)
消費者如何選擇所需的產品,主要是根據對滿足其需要的每種產品的效用進行估價而決定的。效用是消費者對滿足其需要的產品的全部效能的估價。產品全部效能(或理想產品)的標准如何確定?例如某消費者到某地去的交通工具,可以是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飛機等。這些可供選擇的產品構成了產品的選擇組合。又假設某消費者要求滿足不同的需求,即速度、安全、舒適及節約成本,這些構成了其需求組合。這樣,每種產品有不同能力來滿足其不同需要,如自行車省錢,但速度慢,欠安全;汽車速度快,但成本高。消費者要決定一項最能滿足其需要的產品。為此,將最能滿足其需求到最不能滿足其需求的產品進行排列,從中選擇出最接近理想產品的產品,它對顧客效用最大,如顧客到某目的地所選擇理想產品的標準是安全、速度,他可能會選擇汽車。
顧客選擇所需的產品除效用因素外,產品價格高低亦是因素之一。如果顧客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就不會簡單地只看產品表面價格的高低,而會看每一元錢能產生的最大效用,如一部好汽車價格比自行車昂貴,但由於速度快、修理費少、相對於自行車更安全,其效用可能大,從而更能滿足顧客需求。
3.交換、交易和關系(Exchange、Transactions、Relationships)
(1)交換(Exchange)
人們有了需求和欲求,企業亦將產品生產出來,還不能解釋為市場營銷,產品只有通過交換才使市場營銷產生。人們通過自給自足或自我生產方式,或通過偷搶方式,或通過乞求方式獲得產品都不是市場營銷,只有通過等價交換,買賣雙方彼此獲得所需的產品,才產生市場營銷。可見,交換是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
❹ 有關市場營銷學論文3000字
市場營銷方向的文章
最好結合一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寫
Q我
代做
❺ 我想寫一篇關於《加入WTO後我國農產品市場營銷對策》的論文,幫忙寫一份論文大綱,謝謝!!急!!!
查找一篇農產品市場營銷方面的案例,就所選案例提出2個問題,並做出分析或判斷
❻ 供給側改革農產品營銷的論文應該怎麼寫
❼ 如何理解農產品營銷學中的農產品概念及其三個層次
農產品整體概念是指提供給市場,用於滿足人們某種慾望和需求的與內農產品有關的生產、加工容、運輸、銷售實物、服務、場所、組織、思想等一切有用物。
三個層次:
1、核心產品:
農產品附加產品農產品有形產品農產品核心產品農產品的核心產品是指消費者購買某種農產品時所追求的效用,是消費者真正的購買目的所在。
2、形式產品:
農產品的有形產品是農產品核心產品實現的形式,即向市場提供的農產品實體的外觀。
3、附加產品:
是消費者在取得農產品或使用農產品過程中所能獲得的形式產品以外的利益,它包括提供農產品的信貸、免費送貨、保證售後服務、農產品知識介紹、種子栽培技術指導等。
擴展資料
在當今的農產品中普通農產品過剩,優質特色農產品相對短缺,特色農產品營銷是以營銷學為基礎,運用現代營銷技巧,對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進行有效指專導,使作用的農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特色農產品營銷就根據《農產品營銷學》(高教版),是這樣理解的,指導生產差異化的農產品,屬農產品目標市場策略,是對資源條件較差的企業或者農業生產者尤其適用的一中營銷方法。
❽ 求寫一篇關於農業發展的經濟學方面的論文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農業大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都以農業為生,農業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離開農業,他們的生產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這是我國傳統社會最大的國情。在傳統社會中,土地問題又是農業中的最大問題。土地所有權問題則是農業發展變化中的核心所在,也是農業、農村、農民經濟生活中的關鍵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傳統社會經歷了一次經濟體制變革時期,由西周時期的領主制經濟體制向地主制經濟體制過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變動,到秦漢時期,地主制經濟體製得到確立。廢井田「民得買賣」,開創了經濟運行的新紀元。地主制經濟體制是以地主經濟為核心,包括國有經濟、自耕農經濟、佃農經濟、手工業經濟、商業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構成。其中小農經濟(包括自耕農經濟和佃農經濟)是地主制經濟的基礎。當地主經濟無限擴張時,地主制經濟體制下的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平衡關系就會被打破,自耕農經濟會受到極大打擊而衰敗下去,廣大自耕農便淪落為佃農,或地主的依附農,或雇傭工人。佃農經濟因受自耕農破產擠壓,原來的佃農中有相當部分受到排擠,而淪落為流民,主佃之間的依附關系,隨著小農經濟破壞而得到強化,整個農民階層社會地位在下降。與此同時,手工業者也因小農經濟破產,產品找不到出路而倒閉。這時地主制經濟體制就會發生倒退,甚至是逆轉。不甘心破產、沒落的小農和手工業者就會為爭取曾經有過的經濟利益進行抗爭,一場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的聲勢浩大的農民戰爭爆發了。在農民戰爭洗滌下,地主制經濟體制又回到正常軌道上,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利益暫時得到平衡,勞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又會得到巨大的發揮,社會經濟又會在新一輪經濟關系中得到恢復和發展,並走向繁榮昌盛。
經過一場巨大的農民戰爭洗禮,新王朝建立以後,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一系列措施。如鼓勵墾荒,並給墾荒者以土地所有權,在規定時間內免於升科納糧、免除徭役負擔,沒有耕牛、籽種者給予資助,大力興修水利,或資助農戶鑿井溉田,鼓勵農民發展家庭副業,在受災年份可以免除部分田賦,或給予賑濟,或對地主兼並土地行為進行抑制,等等。這時,小農經濟在較為寬松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得到恢復和發展。整個社會經濟在小農經濟發展拉動下,也由衰敗走向恢復,並走向繁榮和昌盛。這一切都受到地主制經濟影響和約束。
在地主制經濟體制制約下,土地可以買賣,並不固定在某個人手中。由於土地所有制不同,所以中國社會經濟運行與西歐領主制經濟體制運行有巨大不同,西歐在領主制經濟體制約束下,庄園內部實行分工制,生產各種各樣產品以滿足庄園內部生產生產需求,與市場聯系不密切;中國在地主制經濟體制制約下,由於各個經濟單位規模小,產品又單一,對市場有強烈依賴性,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在地主制經濟體制制約下,每家每戶都是一個獨立經濟單位,由於他們經營土地面積規模都不大,南方地區,耕地多的農戶,所佔有的土地不過數十畝,佔地少的家庭,所耕種的土地不過三五畝,少的甚至幾分地而己。北方自耕農雖然耕地面積大些,多者上百畝,少者十幾畝或幾畝,但單位面積產量比南方要低。從家庭人口結構看,不論南方或北方,家庭成員也不多,一般為四五口之家,數世同堂大家庭雖有,但為數不多。地主佔地有的很大,多者以萬計,但絕大部分土地是劃分為小塊,出租給農民,以收取地租為生。土地收獲物以糧食為主,很單一,無法完全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各個經濟單位之間必須進行交換,才能實現自身經濟再生產。這成千成萬經濟單位存在,以及多種經濟成份並存情況下,為市場經濟發展堤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
不過,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取決於當時社會的購買力。我國傳統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市場經濟繁榮與蕭條,取決於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活躍,農民生活富裕程度來衡量。有人認為個別地區市場發展是靠當地官僚集中、消費水平高來拉動。但從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看,這僅僅是很特殊的事例,不能把它擴大化。手工業工人、商人、官僚數量也不大,據研究,到明清時期,城鎮人口還占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說最多也不過十分之一而己。盡管這些人與市場關系很密切,對市場經濟依賴性很強,消費也較高,但必竟人少,對整個社會經濟來說,購買力還是有限,對市場經濟整體而言,起不到拉動作用。所以農村經濟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至為關鍵所在。舍此,而去尋找其他什麼原因,都是拾芝麻丟西瓜,抓小而不抓大。
中國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體,是農民賴以生存最基本條件。明清兩代農業經濟發展與衰落,農村經濟繁榮與衰敗,農民需要增加與縮減的發展變化歷史過程,生動地描繪了「三農」與市場之間水與魚關系。水豐則魚多,水枯則魚亡。農民口袋錢多,市場則購銷兩旺。當地主制經濟體制正常軌道運行時,自耕農經濟大量存在,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農業得到發展,商品量增加,農民錢袋子也隨生產發展而逐漸飽滿起來,農民錢多了,市場出現購消兩旺,商人發財。到王朝後期,市場逐漸走向萎縮,商號倒閉,其原因是政府重農政策不能堅持到底,在地主經濟迅速上升情況下,重農政策轉化為棄農政策,把農民當作羔羊任意宰割,自耕農承受不了苛重賦役剝削,而拋棄土地,佃農經受不了地主沉重地租掠奪,而離開土地,農業生產遭到破壞,這時農民錢袋子又變得空敞,市場失去拉動力,而變得疲軟。商品賣不出去,市場就不景氣。這時就會出現商家破產,商人失業,手工業倒閉,社會經濟蕭條。這是最明白不過的道理。從前,有很多人談論中國商業不發達時,總喜歡把問題簡單地歸結為王朝「重農抑商」政策的結果,這可能是一種誤解。除漢武帝採用告緡錢辦法,抑制商人發展以外,其後歷代王朝都沒有對商人採取過打擊或剝奪政策。雖然在政治上有限制商人參加科舉規定,但並不影響商人當官,歷代買官商人所在有之。況且,漢武帝時所採取的告緡錢政策,主要還是針對逃稅不法商賈,是針對人,並不是針對要不要商業制度,守法商賈准予照常營業,同時小商小販並沒有受到打擊,鹽鐵買賣也照常進行。當時政府行為並不是取締市場,禁止買賣,這一點還是很明確的。不能因為懲治不法商人,而籠統地把它誇大為「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