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產品的營銷策略有哪些
傳統是找市場做批發,但價格上不去,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廣告、微信、微博都是宣傳途徑,推薦使用「義田幫手」的農場秀、綠色履歷、四季田景等服務,通過微信朋友圈開展營銷效果非常好。
⑵ 品牌農業的農產品打造品牌的八大法則
法則一:搶占公共資源
創建農產品品牌戰略的第一步,就是發現、發掘和搶占公共資源,包括產地資源和品類資源,將其「據為己有」。即將產地和品類資源「企業化」,出於產地,高於產地,占據品類,打自己的品牌,做產地和品類的代表。
這些資源對於創建農產品品牌來說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這是與做工業品品牌最大的不同。
法則二:以快制勝做老大
做品牌,就要搶做老大品牌。如果你不是老大,就要尋找能夠做老大的行業或者品類市場。
一個行業一個品類只能有一個老大,老大的資源越來越少,企業家們應該有責任感和緊迫感。做老大,就是要以品牌佔位,以傳播稱王!
法則三: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
飲食承載著文化,文化影響著飲食。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來到廚房餐桌,要想賣得多賣得貴賣得持久,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與食品相關的文化價值成為創建品牌的必需。
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資源包括:消費者認知、消費習慣和飲食習俗,比如食品概念、飲食習俗、口味方法,諸如南甜北咸,中辣西酸就是這種資源,還包括人文歷史資源,比如產品傳說,名人故事等。
法則四: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面對高度均質類產品怎麼辦?將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一是從種養方式和品種改良入手,在產品上製造不同。
特別的品種有的會帶有獨特的外在差異性,這是這類地域特產備受消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甚至為此津津樂道。營銷者要擅於將這些產品獨特的差異性與品牌相連,使之成為自己品牌的特徵,像標志標簽一樣成為消費者辨識這個品牌的依據。
同樣是獼猴桃,紐西蘭從中國引種後,對原先口味偏酸的綠色果肉獼猴桃進行了改良,推出了口味偏甜的黃色果肉的全新品種——黃金奇異果。2012年紐西蘭佳沛國際奇異果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8%,遠遠超過奇異果的故鄉中國的出口量。
二是挖掘提煉產品和品牌差異化價值並加以彰顯傳播
農產品市場是一個天生高度同質化的市場,這就是前面說的「高度均質」問題。如果產品本身現成的差異化不足,那麼需要下功夫挖掘,在產品和品牌價值上製造出不同。
盛產大桃的北京平谷,挖掘桃子本身吉祥長壽的涵義,通過並不復雜的技術讓桃子長成壽星的模樣,一個賣到100元的高價。
法則五: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
要設法讓產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現出差異,用外在形象彰顯和提升內在價值,即內在品質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這就是品牌和產品形象的塑造。
主要有以下手段:
1. 創意建立品牌識別符號
2. 選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確的廣告
3. 好包裝彰顯價值和差異
4. 利用新型產業模式創造差異,利用終端設計塑造形象
法則六: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標准,引領行業
這里說的標准分兩種。一種標準是國標體系,另一種標準是消費者評判標准。
在品類或者行業中,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品類或者行業標准,引領行業,甚至引導國家標準的形成,取得先手,讓競爭對手淪為跟進者、模仿者,或者為消費者樹立一個評判產品的「主觀」標准,從而在消費者購買決策時提供依據,這是在農產品搶市場、做老大、做品牌的有效法則。
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產權比知識本身重要,技術標准比技術本身重要,擁有消費者心中標准比實際標准重要。擁有標准,就有話語權,就有主動權,也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如果你是創新者,請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創意出與眾不同的標准,大張旗鼓地宣傳這一標准,把標准做到消費者心裡。
法則七:雜交創新
許多涉農企業第一次踏入高度競爭的現代市場,做品牌更是第一次,他們有的營銷觀念模式陳舊,有的完全從零做起,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因此特別需要雜交創新。
雜交創新就是指大膽借鑒、疊加、互補和融合其他行業的優秀思想、資源、技術、模式和方法,從而催生出全新的產業、品類(產品)或者營銷思路,獲得競爭優勢,實現突破。
雜交創新的兩大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不同行業間的互動、借鑒與合作。比如獐子島海參借高端酒水渠道雙贏,比如淳牌有機魚與酒店合作,實行獨創的專賣政策。
另一個類型是,將不同行業間的營銷要素的整合進來,為我所用,改良產品或者其它營銷要素的DNA,使它產生變異,創造出(1+1)n的幾何倍增效應,從而產生巨大的營銷能量。比如雅克V9和果維康VC含片,食品功能化與功能食品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雜交變異後的產品與原來大不一樣了,顯現出更為強勁的優勢基因;比如哈根達斯入鄉隨俗,創造出「月餅冰激凌」;比如湛江國聯水產,借鑒速凍水餃經驗,請名廚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款速食「水煮蝦」。不通廚藝或者沒有時間下廚房的人,只需把「水煮蝦」下鍋煮5分鍾,就能享受到五星大廚級的美味。
法則八:深加工,讓產品徹底與眾不同
農產品市場是個天生高度同質化市場,常見的產品其產品價值和附加值都低,越是生鮮食品,同質化越是嚴重。常規的想法是,這樣的產品放到市場里唯一可以拼的只有價格了,結果,誰也賣不出好價錢。
怎麼辦,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改變產品原始形態,大幅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使原來相同的產品變得徹底與眾不同。
農產品做品牌的難度與加工深度成反比,即隨著加工程度越來越深,做品牌的難度逐漸降低,反之亦然。冷鮮肉做品牌的難度很大,可是把鮮肉深加工做成火腿腸,做品牌就相對容易得多;同樣,新鮮的蔬菜水果做品牌的難度很大,
經過深加工後,蔬菜水果罐頭、果蔬片做品牌就相對容易一些。事實確實如此,火腿腸的品牌早於冷鮮肉,蔬菜水果罐頭品牌更是很早就出現了。
深加工正是產品差異化、增值化的魔術師。深加工可以大大增加農產品食用的方便、衛生程度,易貯存和運輸,這些增值在消費者的需求上找到了落腳點。
1公斤鮮辣椒價格約為1.2元;曬製成干辣椒後,收購價格約為每公斤5元;把1公斤干辣椒製成辣椒醬,市場價格最高也不過10元左右。當同樣的辣椒,換成深加工方法,得到的是令人振奮的新答案案:1公斤干辣椒中可以提取辣椒紅色素40克、辣椒精10克、辣椒籽油60克,還可以提取辣椒鹼,剩餘的椒粕和籽粕等下腳料作飼料賣。這樣一來,1公斤干辣椒能增值到35元,是干辣椒價值的整整7倍!
⑶ 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以及銷售渠道有哪些
銷售渠道指商品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所經過的路線和通道。包括四層含義:
(1)起點內是生產者,終容點是消費者(生活性消費)和用戶(生產性消費)。渠道作為產品流通的途徑,一端連著生產,另一端連接消費,因此它所指的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完整的商品流通過程。
(2)運銷渠道的積極參與者——各種類型的中間商。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過程中要有一些經營環節或經營機構的參與,要發生多次的買賣行為,各種類型的中間商扮演著重要角色,即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3)生產商向消費者或用戶轉移產品和勞務應以商品所有權的轉移為前提。如生產商將其產品直接售給消費者或用戶,不經過中間商,這是直接轉移商品所有權。但在通常情況下,生產商都是經過一系列中間商將其產品轉賣給消費者或用戶的。
(4)銷售渠道是商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或用戶手裡的運輸儲存過程,不僅反映商品價值形態變化的經濟過程,而且也反映商品實體運動的空間路線。
⑷ 如何做好綠色農產品的品牌營銷
先從了解用戶入手,再建立整個營銷渠道,測算好花一分錢廣告費帶來實在的利潤
⑸ 農產品營銷策略有哪些
可以搞聯合創品牌,也可以搞地域式批發。
⑹ 我做農產品的,請問怎麼做好品牌營銷
先看你處於市場什麼地位,准確的找到你的位置,再做好市場細分,走你的特專色。我曾經屬遇到這么一件事,就是有好多人面臨選擇是就是羊群效應,問他們為什麼他們都說成分一樣,哪種都可以,有人推薦,那就買推薦的哪一種咯。
⑺ 農產品的銷售一般都有哪些途徑
產品的銷售一般有下列途徑,一個是通過自己買賣,另一個是批給批發商,再就是網上銷售。
⑻ 農產品如何做好營銷,運營與品牌
您好,不知道您經營的是哪類農產品?是經銷商還是自有產品?
對於像大米,面版粉,食權用油這類的產品,目前已經被中糧、金龍魚等大品牌或者是一些有歷史的地方品牌所佔領,所以這類產品如果要異軍突起的話,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是有一定難度的,但並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一些小眾產品,例如雜糧,雖然不是日常三餐的必須品,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康,這類產品的銷量也是不少的,除了要做初級產品以外還可以進行產品的深加工,越能貼近消費者的需求,越能給消費者帶來方便快捷就越能被消費者所接受。
由於目前不知道您的具體情況及銷售什麼產品,所以無法給出詳細的解決辦法,您可以繼續追問,說清楚您的具體情況。
⑼ 農產品品牌淡季營銷,怎麼做才有效
農產品是銷售淡旺季十分明顯的產品。在市場旺季,農產品企業運用各種策略吸引目標顧客的注意,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鏈條緊綳,整個企業忙得熱火朝天;而在淡季,銷售遲緩,大部分企業都偃旗息鼓,或總結培訓,或放任自流。
隨著競爭加劇,旺季營銷已經陷入資源戰、廣告戰、價格戰、促銷戰等混戰中,消耗大,效果又不理想。其實淡季也有很多機會,市場競爭的程度也不像旺季那麼激烈,只要你有獨到的商業眼光,完全能夠化「平淡」為神奇,誰能夠利用好市場淡季,誰就能在即將來臨的市場旺季中佔領先機。
加強淡季營銷意識
很多企業決策者在主觀意識上就認為農產品銷售有淡旺季之分,銷量下滑或產品走不動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而正是這種「自然銷售」的粗略意識才導致了大多數農產品企業在淡季營銷上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在淡季做好相關的市場防禦工作,在淡季的時候也未把重點真正轉換到市場營銷和管理上來。從而由於准備不充分、戰術不恰當,而喪失了在淡季的整體競爭力。
「旺季取利,淡季取勢」,這應該是淡季營銷的核心思想。取利,就是要奪取最大銷量;取勢,則是獲取制高點,爭取長期的戰略優勢。在淡季農產品企業一定要保持產品宣傳攻勢。這樣,不僅促進淡季的產品營銷工作,當旺季來臨之時,你的品牌將贏得很高的回想率和大腦佔有率。
調整品種結構,挖掘消費潛能
淡季旺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淡季中實現旺銷,甚至有少數企業在淡季比旺季的銷售量更多。顧客的消費潛能是無限的,挖掘客戶的消費能力,根據不同的消費層次和消費習慣調整和推出在淡季的經營品種也是淡季營銷的有效方法,是企業在淡季制勝的一個有效的法寶。在淡季時,通過差異化優勢和競爭品牌展開角逐,能以有限度的廣告宣傳和適量的新品推出可以取得不錯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是旺季前的一個熱身准備運動。
在淡季要提高銷量,關鍵就在於銷售終端的推薦力度,在於賣產品的人有沒有努力向顧客推銷、會不會推銷。
調動終端的積極性首先是調動終端老闆的積極性。追逐利潤是商人的本色,在淡季的時候,終端要維持商鋪的租金、人工等都需要利潤的支撐,為了不給自己的經營帶來更多的壓力,銷售商會讓店員主推利潤較高的產品。如何讓經銷商賣力推銷你的產品,最好莫過於借用返利,達到激活終端的效果。
但很多企業都經常犯一個錯誤,就是返利一刀切,無論是淡季還是旺季都是按同一個任務量來定返利,結果這種返利方式在淡季因為不可能完成任務而達不到激勵的效果,在旺季卻又成了送錢的工具,一點意義都沒有。
模式創新,尋找新的銷量增長點
在銷售淡季,盡再大的努力也只能從一條干毛巾上擰出一滴水,我們要多擠出點水來就得開創新的渠道開源引流。那麼,模式創新又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重新設計營銷模式也是新市場開發的一種好辦法。當你認為消費者只會在某些地方買東西的時候,是否想過他們也有可能樂意在其他地方買到你的產品呢?農產品淡季營銷是一項集成本、智能、品牌、產品資源等因素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經營理念的轉變,淡季營銷的創意思維,同時還需要有一批會經營、能經營的營銷人才,使一、二、三產業實現良性互動,才能使農產品淡季營銷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