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中國項目
WWF在中國的工作開始於保護大熊貓。1980年,WWF作為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始在四川進行大熊貓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國家林業局成功合作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隨後制定了全國大熊貓保護計劃,並經國務院批准實施。1999年,WWF與國家林業局又共同啟動了第三次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調查,所獲得的科學詳實的數據為中國日後大熊貓保護奠定了基礎。此外,WWF還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及西部開發對熊貓棲息地影響等研究項目,這些研究為WWF的實地保護項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縣啟動了「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ICDP)。項目在幫助當地機構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的同時,還試行了當地社區發展替代生計的開發,以減少社區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壓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王朗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反偷獵巡護、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和保護區管理、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以及周邊社區的發展等方面,已成為保護區管理的典範,,並為大熊貓的野外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2002年,WWF將平武ICDP項目擴大到整個岷山景觀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使大熊貓保護工作由單一點上的保護,發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個岷山的區域性大熊貓棲息地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為目標的新階段。同年,WWF還啟動了在大熊貓分布的最北限秦嶺山系的保護。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可持續經濟發展項目覆蓋了整個秦嶺地區,項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有效手段和機制,以及可持續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模式。 濕地與淡水保護
WWF在全球50多個流域開展濕地與淡水保護及流域綜合管理示範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後,濕地和淡水生態系統保護也成為WWF在中國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通過與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先後在濕地恢復、濕地替代生計、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重建江湖季節性生態與水文聯系、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宣傳教育、流域綜合管理政策倡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蘭分會的支持下,「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首先在湖南啟動,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開展濕地恢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工作,通過發展濕地替代生計、促進社區共管、協助建立保護區並不斷提高其能力、宣傳教育等途徑,推動洞庭湖地區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同時,支持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總結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的經驗與教訓,以此推動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綜合管理工作。
在此項目的影響下,2002年匯豐銀行(HSBC)通過其「投資大自然」項目支持WWF在湖北啟動了以「重建江湖聯系,恢復長江中游生命網路」為目標的「恢復長江生命之網」——WWF-HSBC長江項目,開展了湖北省濕地保護網路建設、推動「灌江納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聯系、實施基於社區的濕地保護與恢復示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作為白鱀豚和江豚棲息地的天鵝洲故道群濕地保護等項目,這些工作將為恢復江湖聯系、探討長江中游湖泊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建設長江中下游的濕地保護網路與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種保護網路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與此同時,WWF建議並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共同資助成立了「國合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該課題組於2004年10月向國務院提交了《推進流域綜合管理,恢復中國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議報告,為促進中國流域水資源、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治」出謀劃策。報告中建立「長江論壇」的建議已被27家單位採納,首屆長江論壇於2005年4月在武漢成功舉辦,通過了《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一致贊同通過對長江流域實施綜合管理,來確保實現防洪安全、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等三大目標。
WWF一直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推動《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制訂與優先項目實施等,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支持濕地類保護區的基礎調查、保護區管理人員培訓、濕地類型保護區的管理等。在WWF的協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國兩次新增23個國際重要濕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個國際重要濕地被WWF總部評為來自中國的第一份「獻給地球的禮物」;與國家林業局、上海市農林局合作開展「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管理項目」,探索「國際重要濕地」的建設與管理;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組織了2004年、2005年長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鳥調查,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和國際重要濕地的提名工作準備了詳實的基礎數據。
WWF還與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來連續組織「濕地使者行動」,分別以「把知識帶回家鄉」、「走進國際重要濕地」、「追尋通江湖泊」、「生命之河:從高山到大海」、「還長江生命之網——長江行動」等為主題,在全國各地系統地開展了濕地科普與宣教活動和調查工作。累計參與競標社團有226個,有131個大學生環保社團、1500多名師生成為濕地使者直接參與到該活動中來,足跡踏遍中國黑龍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的20個省、市、自治區和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5國境內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將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知識傳遞給數百萬濕地地區的基層幹部與群眾。 森林的發生和發展時代,距今已有6億年的歷史,經歷了裸蕨類草叢、小型森林和蕨類森林,最終發展到今天被子植物佔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國疆域廣闊,自然條件復雜,森林資源豐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態環境始終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農業出現時,森林的砍伐即已開始。隨著農田的開墾、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斷發生的戰亂和社會動盪,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從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森林資源得到一定的恢復,1973年到1998年開展的五次森林資源清查報告反映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積
量從86。56億立方米增加到112。67億立方米。但是,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後,並且與森林密切相關的生態問題表現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斷流、地質災害頻發、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生態惡化的現狀,增加森林資源及其質量,中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相繼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在內的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在較短的時間內使中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其對中國生態建設的長期影響將不斷體現。
WWF北京辦事處林業項目結合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在長江上游岷山地區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開展了大熊貓和東北虎棲息地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向國內介紹並引進了最新的景觀保護理念和方法,通過建立保護區、提高保護區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區和企業參與的共管機制,使呈現破碎化的棲息地得到連接和恢復。同時,為了提高中國森林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把森林認
證和產銷監管鏈認證引入中國,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國內標准,幫助森林經營單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了減少中國進口木材需求增長對南美、東南亞等天然林豐富地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WWF北京辦事處成立了中國森林貿易網路(CFTN), 鼓勵在中國(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從事木材貿易和生產的廠商,通過加盟全球森林貿易網路組織,促進合法採伐和貿易,推動可持續森林經營和可信賴的森林認證。與此相關的大豆和棕櫚油圓桌會議(RSPO)也是林業項目的工作重點,旨在鼓勵有影響力的廠商通過參加圓桌會議承諾促進有利於森林土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 「人類是可持續性發展關注的中心,他們有權利與自然和諧相處,過一個健康而有價值的人生。」——《里約熱內盧宣言》(1992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頒發的活動證書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被正式提出後,即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這一戰略的實施意味著人類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變革的呼喚,意味著人類需要重新認識和調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這種調整即意味著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為全世界人民把一個聽起來抽象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轉為現實」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教育的任務。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們將社會理想轉為現實的能力。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了解到威脅人類未來的世界問題:如貧困、環境惡化、健康、沖突和人權的侵害等之間的復雜而互相關連的關系;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將掌握為了可持續的未來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並具備進行積極的社會變革所需的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建設一個認知人類尊嚴的人道的、平等的、和關懷的和諧社會。」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的開展,以實現WWF的最終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設立辦事處之時,就創建了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原環境教育項目)。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與發展,該項目始終貫徹「能力建設、資源開發、政策影響和網路構建」的工作策略,並通過與中國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政府部門,高校學術科研機構,社區,宗教團體以及地方相關NGO合作,開展了一系列項目,成功地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國的正規教育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
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在中國開展的項目有「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香格里拉可持續社區」、「青少年愛水行動」、「香格里拉河流與湖泊」、「巴珠可持續社區」、「滇西北社區能力建設」、「藏東社區保護與和發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時,該項目也為WWF 在中國的其他項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並承擔資源開發、經驗總結和成果分享的職責。 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
「我們現在對減緩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越少,未來需要適應氣候變化的難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過去的100年裡,地球溫度已經上升了0。74攝氏度;北極氣溫升高是全球
平均值的兩倍,北極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亞地區的乾旱趨勢加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乾旱的時間和強度增加,強降水和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熱帶颶風的強度加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地球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比工業化前約高35%。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再次證明了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90%是因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所致。眾多獨立的研究表明,人類只有將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才能避免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人類和全球經濟產生災難性影響。我們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決定必須在近幾年內達成。
緊迫性:需要在未來五年內,真正落實推動低碳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遲都會加大減緩氣候變化的難度和成本; 野生物貿易項目
TRAFFIC (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創建於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貿易研究項目,其目標是確保野生物貿易不會對自然環境構成威脅。
TRAFFIC 總部在英國,全球共設立了21個辦公室,形成一個全球性工作網路,是全球最具規模的野生物貿易監測組織。TRAFFIC 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協助CITES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開展工作。在這方面,TRAFFIC已積累了近30年的經驗。
1996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 East Asia)開始在中國開展工作,並於2001年在WWF辦公室設立中國項目,即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在中國的項目力求以葯用動植物資源保護為切入點,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醫學界、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使葯用動植物的使用逐漸找到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葯用資源貿易。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強調TRAFFIC在野生物貿易過程中的預警作用,通過定期的市場調查,對可能因貿易導致瀕危的野生物種,提前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以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證貿易不造成物種的瀕危。
每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將定期出版通訊,介紹瀕危動植物資源的現狀,探討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交流國內外野生動植物貿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過在中國開展的各項工作,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希望能夠為制止非法野生物貿易、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與國內外各個不同的組織一同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更多的貢獻。 全球協作,走向哥本哈根,實現中國的低碳未來
WWF
氣候變化給人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在未來50年內,全世界必須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變化需要我們的領導人制定良好的政策,並迅速行動。
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為工業化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具有約束性目標的國際法律文件。所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員國將於2009年12月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進行協商。這次的全球新協議是我們使全球氣候變化能保持在正常范圍內的重要機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在與許多合作夥伴——民間社團、政府、社區和私營部門共同努力,以實現公正、有效、科學的全球氣候協議。
WWF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議的期待
WWF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議為使全球實現清潔能源經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性影響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WWF希望看到我們的領導者們就形成一個公正、有效以及科學的氣候變化協議達成共識,此協議應包括:
#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0%
#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
# 到2020年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0%
# 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國家採取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 為向低碳經濟過渡提供便利
# 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清潔技術,以及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建設
#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標 黃海——生物多樣性之海。在2006年12月發表的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的指導下,中國和韓國當地社區即將擔當起黃海生態區的保護義務。2007年9月7日,為期7年的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在北京啟動。
保護黃海里的生命
廣闊的黃海海域被中國和朝鮮半島環繞著,其大陸架的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享受著黃海豐富的漁業資源。WWF將包括黃海、渤海和東海北部在內的460000平方公裏海域劃定為「黃海生態區」,該生態區被確定為WWF全球最優先保護的200多個生態區之一。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的目標是使海洋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完整,並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電器為本項目提供了全部資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與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開接受小額基金的申請,這些小額基金將用於支持地方社團和組織的宣傳保護活動。
以優先保護區為基礎的行動計劃
2002年7月,WWF、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韓國環境研究所(KEI)三方啟動了黃海生態區規劃項目,通過科學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的關鍵棲息地,來確定優先保護區域。作為該研究項目的成果,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於2006年12月被公布。該圖已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採納。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將以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以黃海生態區為基礎,支持中國和韓國的當地社區開展具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願景宣言:黃海生態區支援項目將與合作夥伴攜手實現如下願景:到2020年,讓黃海中所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息地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讓最有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的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並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使之發恢全部服務功能,造福沿海社區。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獨立的環保組織,WWF在淡水保護、森林保護、氣候變化、野生動植物貿易等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領導力和影響力。WWF也開始拓展其傳統的業務領域,其中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與上述保護項目密切相關的跨項目的政策領域工作。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項目(簡稱為政策項目)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學發展」即可持續發展,也承擔WWF全球網路之間與中國相關的政策工作的溝通、協調和實施。
啟動與開展政策領域的工作,一方面來自於WWF相關保護項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實現WWF在2007年北京年會上發布的有關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這兩大目標的保證措施之一。我們期望通過加強對政策的影響和關注,注重各領域間的相互聯系,使得政策項目為WWF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務,進而提升WWF的影響力,為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按照WWF中國項目辦公室「五年保護發展計劃(2005~2010年)」,為應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政策項目將著力於以下三個主要方向:即貧困與環境(包括補償機制和生態補償)、消費或可持續生活方式(生態足跡)和貿易、投資與金融(是對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補充,目的在於「綠化」供應鏈環節。此外,政策項目也承擔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的聯系和合作事宜。
開展的政策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貿易與投資、銀行信貸原則和生態足跡等方面。
推動可持續的對外貿易與投資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07年4月,WWF發布了《重新思考中國境外投資》報告。由於中國對外投資飛速發展,整個世界都需要重新考慮現有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報告建議在自然資源供應方、產品和服務生產製造方以及消費方之間建立對話機制,促進全球循環經濟。
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已處於全球前列,但是也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向可持續貿易方式轉變、減少中美與中歐之間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在內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合作,旨在尋找可持續性貿易機會,促進外貿結構升級,探索可持續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同時,我們密切關注中國公司在海外對自然資源(比如木材)投資時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合作並協調全球網路資源,對經濟和環境效益進行綜合分析,推動海外投資的可持續性發展。
銀行信貸原則
WWF期望與相關的金融研究機構合作,分析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進程及其發展趨勢,通過引入國際上公認的環保信貸原則,提升國內銀行的環境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策略在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推廣。WWF正在與國內重要的銀行合作,分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後的發展趨勢,探討引入可持續的信貸原則的可行性,為國內銀行業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生態足跡研究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包括人類擁有的自然資源、耗用的自然資源、以及資源分布情況。WWF(中國)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合作開展了「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中國生態足跡報告》將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認知度、促進中外專家之間的聯合研究、並為中國高層領導決策提供政策建議。國合會和WWF共同委託總部位於美國的環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來負責研究和分析工作。該項目的中期研究報告將於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終報告將於2008年上半年發布。 對環境的廣泛關注已經改變了商界人士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他們的客戶、股東、員工及其家庭一起,他們日益認識到保護自然是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的。他們相信,為了我們自已的安康,也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行動來保護我們地球上的自然財富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
自然保護的社會呼聲日益響亮,這一外在動力正推動著商界加強與WWF及類似機構的合作。因為這種合作既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也能為自然界帶來益處。
WWF企業合作夥伴正是為設在中國的企業提供的交流與合作平台,我們希望與那些承諾承擔社會責任,並希望成為改善環境而努力的企業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㈡ 濕地聯盟的國際濕地公益組織介紹
國際性的濕地公益組織至少在100家以上,他們分別在五大洲各個區域配合當地政府及相關利用全體在開展人類自然生態保護。其中部分是:
濕地國際聯盟(WIU組織 wetlands international union)
濕地聯盟(WAP the wetlands alliance programme )(中聯濕地國際保育與發展交流中心)
國際濕地公約(拉姆薩爾公約)
濕地國際(Wetlands International)
濕地科學家學會(The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
國際水禽濕地調查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
聯合國環境署
聯合國計劃開發署
聯合國糧農組織
德國全球環境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中國紡織沙漠化基金會
聯合國基金會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
東北亞地區鶴類保護區網路
東亞-澳大利亞涉禽保護網路
雁鴨類遷飛網路
㈢ 緊急求助!!!大家好,最近論文遇到難題。資料短缺!!!
【概況】鹽城市現有景點40多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點)4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點)5個、國家2A級旅遊景區(點)19個,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5個,國家水利風景區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3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
【新四軍紀念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30條紅色旅遊經典線路之一。位於市區建軍東路,為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特色最明顯的新四軍紀念設施。紀念館由主館區、建軍廣場(銅馬廣場)、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三部分組成。主館區位於城東,有東進雕塑、紀念碑、新四軍展覽館和新四軍人物館、碑林、遊客服務中心等設施;建軍廣場在市中心,以新四軍騎兵銅像為主體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是鹽城的城市標志;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在城西泰山廟內,有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的舊居,陳列著文物、史料、圖片等。紀念館主館區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10米,佔地3.33公頃。館前廣場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碑的正面為李先念的題字,背面刻有黃克誠寫的《鹽城會師記》碑文。展覽大廳分為8個展廳,展出了新四軍在華中堅持敵後抗戰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發綉、鐵畫、泥塑、油畫等文藝作品。此外,館內還有新四軍資料館、音像館、書畫館和新四軍人物館。2010年增設了遊客服務中心,增添了標識牌等配套設施,對停車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成功晉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1年1月20日,鹽城市舉行隆重集會,紀念新四軍重建軍部7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參加紀念活動。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創辦於1985年10月,1997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聯合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作為永久性保護地。保護區核心區面積達0.27萬公頃,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護區。2010年麋鹿種群已增殖到1600餘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在這片廣闊美麗的凈土上,同時生存著1800多種野生動植物,構成了一個原始古樸、奇異斑斕的濕地景觀。保護區內中華麋鹿園內,不但可以看到百鹿奔騰的壯觀場面,還能觀賞到丹頂鶴、天鵝、白尾海雕、大白鷺等3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英姿。踏上通海大道,成群結隊的珍禽飛鳥,碧波萬頃的蘆葦盪,一片連著一片的紅果鹽蒿和錯落有致的沼澤濕地盡顯眼前,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態風景畫。保護區先後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定為科研、教學、實驗基地。2008年,被國際休閑產業協會、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名牌與市場專家委員會聯合推薦為「中國十佳濕地旅遊目的地」。2009年,該區中華麋鹿園新建「世界麋鹿分布圖」、「麋鹿奔騰」群雕等項目,創建為江蘇自駕游基地試點單位。2010年,保護區榮膺國家環保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濕地科普教育示範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長江濕地保護與管理先進集體和中國低碳旅遊示範區,並成功建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3年,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先後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東北亞鶴類保護網路、東亞—澳大利亞涉禽遷徙網路、東北亞雁鴨類遷徙網路、國際重要濕地等5個國際公約組織。區內有動植物2500多種,鳥類39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4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這里不僅是全球丹頂鶴最大的越冬地、中國最重要的一塊氣候溫和的沿海鹽鹼灘塗濕地生態系統、中國17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國際上最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之一,每年約有300萬只、上百種鳥類在此停棲。作為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的珍禽馴養場位於射陽縣新洋港南,面積400公頃,集動物保護、珍禽馴養繁殖、科學研究和生態旅遊於一體,是保護區對外宣傳、教育的窗口和開展生態旅遊的場所,烈士徐秀娟「一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2010年,投資超億元的丹頂鶴保護區濕地博物館項目主體建築封頂,開通了環湖游道電瓶車,旅遊功能進一步完善。
㈣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獲得榮譽
序號 時間 所獲榮譽 年 月 1 1995年 9月 獲國家人與生物圈保護委員會授予的「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稱號 2 1996年 2月 獲國家林業部授予的「科技進步三等獎」稱號; 3 5月 獲省農林廳、林業局授予的「蘇北珍稀動物救護中心」稱號 4 1998年 10月 獲中科院授予的「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實驗基地」稱號 5 12月 保護區獲江蘇省農林廳授予的「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稱號 6 1999年 12月 獲中國科學協會授予的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7 12月 獲共青團江蘇省委授予的「青年文明號」稱號 8 12月 獲江蘇省農林廳授予的「江蘇省技術進步三等獎」 9 2001年 4月 獲江蘇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稱號 10 5月 獲江蘇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11 10月 國家旅遊局授予的「國家AA級旅遊景區」 12 2001年 被聯合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並作為永久性保護地 13 2002年 國家林業局授予的「全國自然保護區先進單位」稱號 14 2005年 2月 國家旅遊局授予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15 4月 中國林學會授予的「全國林業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16 5月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授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稱號 17 10月 中國野保協會授予的「全國野生動物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18 2006年 3月 共青團江蘇省委授予的「青年文明號」稱號 19 6月 中國動物協會授予的「中國麋鹿之鄉」稱號 20 11月 獲中國動物協會授予的「全國野生動物保護先進單位」稱號 21 11月 國家林業局授予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示範單位」稱號 22 2007年 1月 江蘇省林業局授予的「綠色江蘇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23 2月 被國家旅遊局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 24 2008年 10月 被世界自然基金會評為「長江濕地網路保護區有效管理示範保護區」 25 12月 麋鹿保護區榮獲「斯巴魯生態保護先進集體獎」 26 2009年 12月 保護區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的《麋鹿與丹頂鶴保護及棲息地恢復技術研究》項目榮獲「第三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27 2010年 6月 獲國家環保部和國家科技部聯合授予的「國家環保科普基地」稱號 28 9月 獲國家林業局濕地濕地保護管理中心、WWF頒發的「長江濕地保護與管理先進集體」 29 獲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授予的「濕地科普教育示範區」稱號 30 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31 獲江蘇省人社廳批建的「博士後工作站」
㈤ 什麼是濕地保護項目
針對當前濕地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問題,結合國家濕地保護行動計劃,該項目以加強濕地保護及合理利用為重要內容,旨在為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維護、高原濕地的保護與利用、國家天然濕地公園的建設以及河口海岸濕地的管理和保護起到示範作用。該項目的目標是在位於長江上游的滇西北典型濕地和長江入海口的崇明河口海岸濕地實施濕地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研究和綜合保護。
2009年,由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濕地項目和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上海市林業局聯合主辦的「中國東部濕地鳥類遷徙網路研討會」在上海崇明東灘國際會議中心召開。這次會議促進了國內各遷徙鳥類保護區之間、國內和國際專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為推進我國東部地區候鳥及其棲息地的聯合保護、促進12省1市攜手關心中國東部濕地、關注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濕地健康奠定了良好基礎。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東部濕地鳥類遷徙保護網路倡議書》。倡議書號召全社會共同關心、保護中國東部濕地的生態環境,為東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遷徙的候鳥提供良好的棲息、停歇、繁殖場所,實施有效管理,為候鳥及其生境保護貢獻力量。與會各方在此間搭建了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保護網路。
㈥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如何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呢?
強化主體功能,優化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主體功能,就是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完善開發和保護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盡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城市化地區,要優化空間結構,留足生態空間,確保水土氣資源不超載,防止城市病發生。糧食主產區,要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障農產品綠色健康與供給。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升生態資源質量、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要持續降低人口壓力,減少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
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增強長江經濟帶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事關我國重要生態寶庫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立和形成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節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非常重要。通過開展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提升流域國土面積綠色覆蓋率,特別是提高沿江地區退耕還林、退埦還湖,人工造林比例,優化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網格體系,提升森林質量與濕地系統功能,增強生態保障能力。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補償領域,提高補償標准,完善補償方式,保證生態功能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專心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嚴控污染物排放,改善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過大。要實施最嚴格的污染防控制度,推廣「河長制」「湖長制」,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聯防聯控體系,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基數,全面遏制、根本扭轉部分流域、河段、湖泊水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重點實施化工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礦庫治理工程,增加流域截面水質監測點,實現全流域、全天候實時監控,擴大流域污染物監控范圍,確保沿線工業污染源排放全面達標。推進沿線城鎮特別是中上游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大整治,補齊小城鎮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短板」。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生產技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推動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提升防範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能力。
改進自然資源開發管理,確保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但自然資源無序和過度開發又會破壞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和水利、礦產開發存在著對水、土、林、礦等自然資源的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現象,破壞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自然資源管理而言,就是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和代際均衡。為此,要強化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利用監管,按照自然資源類型、自然資源空間分布,進行分區分類精準管控。劃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改進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實施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自然資源損失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善水、土、林、礦等產權交易市場,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
㈦ 什麼是淡水項目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50多個流域開展濕地與淡水保護及流域綜合管理示範工作。1998年中國發生洪災之後,濕地和淡水生態系統的保護也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並通過與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先後在濕地恢復、濕地替代生計、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重建江湖季節性生態與水文聯系、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宣傳教育、流域綜合管理政策倡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的淡水項目主要有「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匯豐銀行「氣候與夥伴同行」中國項目。
生命之河長江項目啟動於1999年。該項目致力於協助建立西洞庭湖省級保護區,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開展濕地恢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工作,通過發展濕地替代生計生態旅遊、生態漁業等,促進社區共管、協助建立保護區並不斷提高其能力、宣傳教育等途徑,推動洞庭湖地區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在增加濕地保護區面積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人民的收入。在此項目的影響下,2002年,匯豐銀行通過其「投資大自然」項目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湖北啟動了以「重建江湖聯系,恢復長江中游生命網路」為目標的「恢復長江生命之網——WWF-HSBC長江項目」。到2007年,長江中下游成功推動了1000平方公里濕地的恢復,促進中國流域綜合管理政策的實施。
「氣候與夥伴同行」中國項目的目標:制定中國「2050能源展望」,發展「低碳城市」;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流域綜合管理政策。該項目有以下主要實際行動。2007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等相關單位成立了「清潔生產與清潔發展機制研究中心」,並和湖北原種豬場及相關公司合作啟動了「低碳養豬」示範項目。2008年,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主辦河流環境流量研討會,交流環境流量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經驗。2008年,長江中下游五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布「網」監測淡水豚類,長江流域豚類保護網路正式成立。該網路致力於建立統一的長江豚類動態信息平台,並制定全流域范圍內的長江豚類保護政策,編寫豚類保護監測和救護手冊,並定期對保護區人員提供標准和統一化豚類監測和救護培訓。
㈧ 中國政府對於濕地生態有哪些保護措施
中國政府對於濕地生態的恢復和保護工作一直都是十分的關注,制定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法,並且以此為准繩嚴格的執行保護濕地的重要工作。
首先就是加強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具體的就是將頻危珍稀水禽中的11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將22種水禽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建立各種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達353處,其中有21處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303公頃。
其次就是多做針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重要工作,加強濕地生態治理和污染控制。特別是在發生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後,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鎮」的32字方針,國家共投入資金103億元用於長江及兩湖地區「退田還湖」的濕地恢復工作,長江幹流水面恢復了1400多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積130億立方米。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後就是加強對民眾的科普宣傳力度,讓民眾都能認識到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讓人人都可以掌握和學習到保護濕地自然環境的有力措施。
㈨ 北京濕地研究中心的聯系方式
北京濕地研究中心就在首都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與濕地』研究室 對你應該有用
一、研究隊伍
顧 問:金鑒明 院士;
組長(PI):洪劍明 副教授;陳衛 副教授;
成 員:胡東 副教授; 王正軍 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付必謙 副教授;李學東 副教授;王忠鎖 講師(北京大學博士);
博 士 後:孫積雲(東北林業大學博士);
碩 士 生:9名。
二、研究組長教育科研經歷
二、 1997.8 – 迄 今: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三、 2002.03 – 迄今:首都師范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四、 2001.05 – 2002.02:美國林務局工作。
五、 2000.09 – 2000.12:美國Huxely環境學院 高級訪問學者。
六、 1989.09 – 1993.06:首都師范大學生物系碩士(導師為邱澤生教授)。
七、 1986.09 – 1997.06:首都師大生物系助教、講師。
八、 1984.09 – 1986.08:首都師大團委組織部長。
九、 1980.09 – 1984.08:首都師大生物系學士。
三、研究方向
1.北京地區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評價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是地區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北京地區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資源動態變化與發展潛力評價;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措施的制定與資源利用方式與規模研究將為首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政策依據和科學保證。該領域是我們在北京市的傳統優勢領域。
2.北京地區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城市生態建設:通過對北京地區不同類型濕地環境特徵、動植物區系和主要濕地鳥類生態學,北京濕地主要生物種群分布規律、數量動態及對濕地環境變化響應的研究,掌握北京濕地生態系統基本結構與功能,生物因子與環境的關系,為北京的濕地恢復和生態城市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服務。該領域是我們將傳統優勢與新研究領域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的重要發展方向。
3.人工濕地技術在水質凈化與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和對中水進行深度處理,以及對微污染水體、景觀用水進行循環處理屬於生態處理技術,成本低、效果好,處理設施的景觀設計又能與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自然公園營造相結合,是北京市科委《主題計劃》中水資源再利用的核心技術之一,在城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我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是人工濕地生態技術對水中氮磷等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元素的去除技術。
4.生物多樣性與濕地科普和環境教育:環境保護重在教育,作為師范大學,我們依託環境教育研究中心和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面向大學生、中學生、中小學教師和公眾普及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與保護知識;舉辦生物多樣性與濕地科普夏令營、冬令營、野外觀鳥等青少年與公眾的戶外生物科技活動和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已建有「北京濕地學校教育研究基地」、「野鴨湖濕地教學研究基地」和「生態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輔修專業。
四、近年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1.北京濕地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北京市科委重點項目,2001-2004)
2.棉鈴蟲區域性種群動態的空間精確性模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170158):
3.楊鎮葦塘濕地生物多樣性與鳥類保護[WWF項目會2003-2004;CN0861.01(6329)]
4.北京地區人工濕地氮磷去除機理的研究(市教委)
5.濕地恢復監測評價與濕地保護教育(國家林業局2004-2005)
6.科普型濕地生態社區建設(市科委2004-2005)
7.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變化、可持續利用與區域生態安全之長江中下游洄遊性銀魚的集合種群動態研究(科技部973項目G2000046805;核心成員)
8.北京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與總體規劃(北京市環保局2005)
9.科技平台創新建設——濕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建設(市教委專項)
五、學術論文(近年代表作,*通訊作者)
1.陳衛.北京地區水鳥組成的時間變化分析.《中國濕地研究報告》1998
2.付必謙等.北京松山四種大型土壤動物群落組成和結構.生態學報2002,22(2)
3.胡東(4)等.長江三峽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生態學報1998,18(4)
4.胡東(4)等.瀕危植物銀衫的種群統計與年齡結構.生態學報1999,19(4)
5.王忠鎖、傅萃長、雷光春.中國銀魚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對策. 生物多樣性2002,10(4)
6.王正軍、程家安、李典謨.水稻二化螟地理信息資料庫的設計與組建. 昆蟲學報 2001. 44(4): 525-533
7.王正軍、張愛兵、程家安、李典謨.基於GIS的種群動態的時空分析與模擬的方法進展.生態學報 2002. 22 (1):143-150
8.張愛兵、王正軍、譚聲江、李典謨. 分子生態學重要概念 遺傳距離及其測度的理論研究概況. 生態學報. 2002. 22(6): 943-949
9.王正軍、李典謨、謝寶瑜. 2003. 棉鈴蟲風險發生區的確定與評估. 生態學報. 23(12): 2642-2652
10.蔣政權、洪劍明*、胡東.北京市楊鎮葦塘濕地植物群落多樣性研究.濕地科學2004,2(3)
11.劉曉燕、胡東*、陳衛.北京白河沉水植物的生態學研究.濕地科學2004,2(4)
12.王正軍、李典謨、謝寶瑜.基於GIS和GS的棉鈴蟲卵空間分布與動態分析. 昆蟲學報2004. 47(1): 33-40
13.王忠鎖、呂偲、許崇任、雷光春.生境破碎化對短吻間銀魚空間發生格局的影響.生物多樣性2005.
14.ZHANG Ai-bing Wang Zheng-jun TAN Sheng-jiang LI Dian-mo. 2003. Monitoring the masson pine moth,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 with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ted traps in Qianshan County, China.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38(2):177-186(SCI收錄)
15.Zhongsuo Wang et al. Dynamics of icefish (Salangidae) stocks in Nanyi Lake, eastern China: Degradation and overfishing.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2004.19(2)(SCI收錄)
16.Zhongsuo Wang et al. Freshwater icefishes (Salangida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05(SCI收錄)
17.Zhengjun Wang Han-wu Shang Dian-mo LI Jia-an Cheng.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in China.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05(SCI收錄)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86-10-6890 3346; 86-10-6890 2371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