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比方說你公抄司一單出襲口,產品退稅率5%。出口離岸銷售額是1000元
那麼分錄如下: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口應納稅額 1000*5%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000*5%
當然,以上分錄要在你公司當月有內銷增值稅要交的時候才有效,如果不要交稅的話,借方就是應收出口退稅了,就要入銀行存款了
❷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出口退稅抵消內銷貨物應納稅額。公司出口貨物並辦理出口退稅登記,在貨物出口後向稅務管理機關申請退稅,屬於進項,同時公司又在國內銷售貨物,產生費用,向稅務機關繳稅,這兩項產生的相互抵消。
1、詳細計算(因未提供具體進項稅額也就是賬面數字,所以只提供思路)
進項稅額:購進原材料、勞務等增值稅稅額
應退稅額=10000×15%=1500元
內銷稅額:5000元
進項稅額賬面余額=進項稅額-5000=*。
如果數字為正需退稅
差額:1500-余額=
(是以內銷產品的銷項稅額抵減)。
分錄指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所以思路如下:
2、會計處理思路
1)、出口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2)、內銷
借:應收賬款(貨幣資金)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計算應納稅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4)、申報出口免抵退稅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❸ 如何理解會計上的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可以通過這個會計科目核專算專門屬反映企業免抵退稅額中未參與實際退稅的部分。這部分在計算企業稅負時可視同企業繳稅參與稅負計算。
免抵稅額指的是出口應退的增值稅抵頂內銷應繳納的增值稅。比如出口貨物應退稅10萬,內銷應繳納5萬,那麼5萬就是免抵稅額。這部分不退稅,也不用繳納稅了,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稅額是3級科目,只有產生免抵稅額是體現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借方。
❹ 出口退稅額與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的區別
字面意思:出口退稅抵消內銷貨物應納稅額。公司出口貨物並辦理出口退稅登記,在貨物出口後向稅務管理機關申請退稅,屬於進項,同時公司又在國內銷售貨物,產生費用,向稅務機關繳稅,這兩項產生的相互抵消。
1、詳細計算(因未提供具體進項稅額也就是賬面數字,所以只提供思路)
進項稅額:購進原材料、勞務等增值稅稅額
應退稅額=10000×15%=1500元
內銷稅額:5000元
進項稅額賬面余額=進項稅額-5000=*。 如果數字為正需退稅
差額:1500-余額= (是以內銷產品的銷項稅額抵減)。
分錄指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所以思路如下:
2、會計處理思路
1)、出口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2)、內銷
借:應收賬款(貨幣資金)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計算應納稅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4)、申報出口免抵退稅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❺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大多數企業的銷售都是既有出口,又有內銷,所以當期出口產品所實際消耗的版原材料、零部件、權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實際難以准確辨析,稅收實踐就採用了人為確定退稅率,並且首先以計算出來的當期免抵退稅額(即當期名義退稅額或者稱當期應抵頂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產品應納增值稅的處理簡易處理。這里的抵頂有抵減、沖減的意思,是內銷貨物銷項稅額的減項。
❻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什麼意思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計算公式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實際)應退稅額
其中:當期免抵退稅額=出口產品離岸價×國家規定的該產品出口退稅率。
而「當期(實際)應退稅額」應該怎樣確定呢?它取決於當期期末「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的借方余額與計算出的「當期免抵退稅額」的金額的比較,「誰小取誰」。
但如果當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的余額在貸方,表示企業要實際繳稅,就沒 有實際要退的稅款了,這時,「當期(實際)應退稅額」等於零,「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就等於「當期免抵退額」。
「當期免抵退稅額」即是「出口退稅」的金額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當期(實際)應退稅額」計入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6)出口抵減內銷產品營銷稅額擴展閱讀
企業應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下增設「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專欄,記錄企業按照「通知」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抵減內銷產品的應納稅額。
企業按照「通知」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抵減內銷產品的應納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科目。
對確因出口比重過大,在規定期限內不足抵減的,不足部分可按有關規定給予退稅,企業在實際收到退稅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稅」科目。
❼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什麼意思
應交稅金抄是指企業應交未襲交的各項稅金,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等。(若余額在貸方,則說明企業的銷項稅額大於它的進項稅額)。需要指出的是,企業繳納的印花稅、耕地佔用稅以及其他不需要預計應交數的稅金不在此項目中進行反映。2007年新會計准則變化:應交稅金,其他應交款科目取消,換成"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是指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活動本期應交納的增值稅。本項目按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之間的差額填寫。應注意的是,如果一般納稅人企業進項稅大於銷項稅,致使應交稅金出現負數時,該項一律填零,不填負數。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❽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怎麼抵減增值稅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可以通過這個會計專科目核算專門反映企屬業免抵退稅額中未參與實際退稅的部分。這部分在計算企業稅負時可視同企業繳稅參與稅負計算。
免抵稅額指的是出口應退的增值稅抵頂內銷應繳納的增值稅。比如出口貨物應退稅10萬,內銷應繳納5萬,那麼5萬就是免抵稅額。這部分不退稅,也不用繳納稅,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稅額是3級科目,只有產生免抵稅額是體現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借方。
企業采購物資等,按可抵扣的增值稅額,借記本科目(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按應計入采購成本的金額,借記「材料采購」,「在途物資」或「原材料」,庫存商品」等科目。
按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銀行存款」等科目。購入物資發生的退貨,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由運輸單位造成的采購物資短缺,運輸單位予以全額賠償的,應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方按這部分物資的價款由「待處理財產損益」轉出,按這部分物資的增值稅由「應交稅費---應繳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予以轉出。
❾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是否跟應交增值稅一樣需要繳納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是 跟應交增值稅一樣需要繳納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出口退稅抵消內銷貨物應納稅額。公司出口貨物並辦理出口退稅登記,在貨物出口後向稅務管理機關申請退稅,屬於進項,同時公司又在國內銷售貨物,產生費用,向稅務機關繳稅,這兩項產生的相互抵消。
1、詳細計算(因未提供具體進項稅額也就是賬面數字,所以只提供思路)
進項稅額:購進原材料、勞務等增值稅稅額
應退稅額=10000×15%=1500元
內銷稅額:5000元
進項稅額賬面余額=進項稅額-5000=*。 如果數字為正需退稅
差額:1500-余額= (是以內銷產品的銷項稅額抵減)。
分錄指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所以思路如下:
2、會計處理思路
1)、出口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2)、內銷
借:應收賬款(貨幣資金)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計算應納稅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4)、申報出口免抵退稅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❿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的實例
例 1:某企業外銷產品離岸價 20000 元,退稅率 13%.請按下面三種情況分別做會計處
①「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期末余額為借方 2800 元;
②「應交稅費——應交增值 稅」科目期末余額為借方 2000 元;
③「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期末余額為貸方 1000 元。
處理思路:
1.先計算「當期免抵退稅額」=20000×13%=2600(元) 。
2.分別三種情況確定「當期(實際)應退稅額」。
(1)當期末「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為借方余額 2800 元時
2800 元大於計算 出的「當期免抵退稅額」2600 元,按「誰小取誰」的原則,故取 2600 元,則「當期(實際)應退稅額」為 2 600 元。
則「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實際)應退稅額」
=2600-2600
=0
會計分錄為: 借: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稅 26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2600
(2)當期末「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為借方余額 2000 元時
2000 元小於計算 出的「當期免抵退稅額」2600 元,按「誰小取誰」的原則,故取 2000 元,則「當期(實際)應退 稅額」是 2000 元。
則「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實際)應退稅額」
=2600-2000
=600(元)
會計分錄為: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2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6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2600
(3)當期末「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為貸方余額 1000 元時
因為是貸方余額, 說明企業本月還需要繳稅,「當期(實際)應退稅額」等於零,
則「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實際)應退稅額」
=2600-0
=2600(元)
會計分錄為: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26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