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氣象災害防禦培訓計劃

氣象災害防禦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2-07-23 21:09:21

⑴ 喀喇沁旗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職責是什麼

成立由旗政府主導,各相關部門為主要成員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宏觀指導,督促檢查各部門、各鄉鎮之間的應急聯動和協調;負責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督查落實氣象防災減災實施方案和防災減災經費;負責啟動和終止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調集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裝備等,協調解決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中的有關問題;負責組織對重大氣象災害的調查和評估工作;負責召開專題會議,直接管理氣象災害應急、人工影響天氣、防雷減災等工作;制定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年度計劃和實施方案;負責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和災情的收集上報;對於災害性天氣過程提出科學的應對措施;負責基層氣象防災減災人員的管理、培訓和其他臨時性工作。各鄉鎮依託當地政府成立鄉鎮級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領導機構,開展轄區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工作,同時建立氣象信息服務站,充分利用鄉鎮氣象助理員、氣象信息員以及其他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管理。

組織機構圖

⑵ 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調查、監測、預警預報、宣傳培訓等防治工作,變消極被動的應急避災為積極主動的減災防災,使自然災害防與治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緊密結合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和施工總體要求,將防治任務納入工程開發建設計劃。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要同工程建設、村鎮建設、山區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實現「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

(3)堅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階段實施的原則。重點抓好易發區的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近期主要安排嚴重威脅工程施工、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自然災害點的勘查與治理。做到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局部防治與區域環境治理相結合。

(4)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原則。堅持群眾監測與專業監測相結合,應用新理論研究自然災害,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監測和治理自然災害,建立適應工程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科學體系。

(5)堅持多渠道籌資的原則。加大自然災害防治投入力度,按照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自然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自然災害確需治理的,由政府或業主出資的原則,進行自然災害的治理工作。

(2)氣象災害防禦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積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酸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等氣象災害。

自然災害的特點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自然災害具有廣泛性與區域性。一方面,自然災害的分布范圍很廣。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地上還是地下、城市還是農村、平原、丘陵還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類活動,自然災害就有可能發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又決定了自然災害的區域性。

其次,自然災害具有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全世界每年發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害非常多。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還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而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地點和規模等的不確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難度。

第三,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復性,主要自然災害中,無論是地震還是乾旱、 洪水、它們的發生都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人們常說的某種自然災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災害周期性的一種通俗描述,自然災害的不重復性主要是指災害過程、損害結果的不可重復性。

第四,自然災害具有聯系性。自然災害的聯系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區域之間具有聯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有可能導致全球氣象紊亂;美國排放的工業廢氣,常常在加拿大境內形成酸雨。

另一方面是災害之間具有聯系性。也就是說,某些自然災害可以互為條件,形成災害群或災害鏈。例如,火山活動就是一個災害群或災害鏈。火山活動可以導致火山爆發、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災害。

第五, 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嚴重性。例如,全球每年發生可記錄的地震約 500 萬次,其中有感地震約5萬次, 造成破壞的近千次,而里氏7級以上足以造成慘重損失的強烈地震,每年約發生15 次,乾旱、洪澇兩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嚴重,全球每年可達數百億美元。

第六,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由於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充滿著矛盾,只要地球在運動、物質在變化,只要有人類存在,自然災害就不可能消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充滿智慧的人類,可以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防災減災,通過採取避害趨利、除害興利、化害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又是可以減輕的。

對災區的家庭及個人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意飲用水的清潔,有條件的要遵照救災人員的指導,嚴格用葯品消毒,沒有條件的也要盡可能將水煮沸後在飲用,切不可因麻煩而隨便引用已被污染的水。

②配合救災人員做好滅蠅滅蚊滅鼠等工作,並以一切辦法防止蚊蟲叮咬。

③發現異常情況,如周圍有人生病、發燒、患上皮膚病等,要立即向救災人員或有關部門報告。

④盡可能避免多人同住一室,並盡可能避免與動物同宿,即使是自家的家禽家畜也不行。

⑤ 若非必要,在沒有相關人員組織、指導的情況下不要任意搬遷。外出人員也不可因關心親友安全而貿然進入災區。

⑥災後自來水等供應水中斷,必須飲用地下水、消防用水等駐留水時,應注意確保飲用水安全。災後如自來水供應中斷,應以飲用瓶裝水為優先考慮,或至指定地點取水煮沸後飲用

⑶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糧食安全,促進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自治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旗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旗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乾旱、霜(冰)凍、冰雹、暴雨(雪)、寒潮、雷電、低溫、高溫、大霧、大風(沙塵暴、龍卷風)等所造成的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防禦,是指對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等活動。第四條氣象災害防禦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禦、統籌協調、分級負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社會化網路。第五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設立氣象災害防禦指揮機構,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指揮協調機制和應急聯動機制。
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應當設立氣象災害防禦組織機構,並在自治旗氣象災害防禦指揮機構和本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的領導下,組織和指揮本地區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村(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等組織應當做好下列工作:
(一)明確氣象災害防禦責任人;
(二)組建氣象助理員和信息員隊伍;
(三)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教育;
(四)建立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落實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責任制,適時組織應急演練;
(五)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及時傳播預警信息,儲備必要的應急減災物資,制定有關減災和應急措施及方案;
(六)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災情調查。第七條公民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學習氣象災害防禦有關知識,提高防災避險能力;
(二)發現氣象災害隱患應當及時向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報告;
(三)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行相應防禦准備;
(四)氣象災害發生時,服從政府及有關組織依法作出的安排,開展自救互救。第八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公共參與機制,鼓勵、動員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幫助群眾做好防災救災工作。第九條自治旗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公民防禦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
將每年三月的第四周確定為自治旗氣象災害防禦宣傳周。科技教育、氣象、水務、林業、農牧業、新聞廣電等部門應當組織編制氣象災害防禦科普宣傳教育資料,做好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的指導監督工作;學校和其他公益性社會組織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年度教育培訓計劃。第十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及減災工作納入自治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自治旗財政預算。第十一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並組織實施。
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顧當前和長遠的原則。第十二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立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監測網路,完善氣象災害資料庫;氣象監測設施應當納入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監測網路的總體布局,由自治旗氣象主管機構實行統一的行業管理和監督指導。第十三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城鄉基礎性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范圍,依法保護探測環境。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及其警示標志。
在氣象設施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新建、改(擴)建的工程,應當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確實無法避免的,建設單位應當向自治旗氣象主管機構提出書面報告並報自治區氣象主管機構同意,同時提出相應補救措施。未徵得氣象主管機構書面同意或者未落實補救措施的,發展改革、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無線電管理等部門不得批准其開工建設。第十四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將防雷減災工作納入公共安全管理范圍。氣象主管機構應當依法加強對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指導、監督。
各類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應當按照國家、自治區、行業有關防雷標准和規定,安裝雷電防護裝置。
已安裝防雷裝置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委託有資質的防雷裝置檢測機構進行定期檢測,並接受氣象主管機構和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
大型建設工程、易燃易爆、化工等項目應當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

⑷ 如何減少自然災害,並且如何防災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台,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台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准確預報台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准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簡訊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台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著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范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制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為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准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啟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 (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為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為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濕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制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眾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

⑸ 吉林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21)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防禦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的,均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領導,並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四條市、縣(市)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氣候可行性論證、雷電防護及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開發區管委會)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五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民(社區居民)委員會確定的氣象災害防禦協理員、信息員負責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管理、氣象災情收集上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氣象科普宣傳等工作。

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應當定期組織氣象災害防禦協理員、信息員培訓,為其配備必要設備,並給予經費保障。第二章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第六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風險評估結果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利用本市地理系統信息資料,編制氣象災害防禦系統規劃和應急預案,並根據氣象災害變化情況及時修訂。

氣象災害防禦系統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易發區、趨勢分析預測、防禦標准、防禦項目與措施、監測站(點)布局、防禦設施建設及有關部門職責、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氣象災害指揮體系及其職責、預防及預警機制、應急處置及保障措施、災後恢復、重建措施等內容。

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提供的氣象災害預測和預報、預警信息以及氣象災害的嚴重性、緊急程度和災情變化情況,及時做出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預案的決定。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後,有關單位、部門應當按照規定的職責分工,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和受影響區域的各項應急處置工作。第七條市、縣(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氣象災害監測、氣象災害信息分析加工處理、氣象災害預報發布、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及作業、雷電災害防禦等系統和預警標識設施的建設規劃,按有關規定上報批准後實施。第八條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建設規劃,會同市有關部門和縣(市)區人民政府編制全市氣象災害防禦重要設施裝備建設計劃,按有關規定上報批准後實施。第九條市、縣(市)氣象主管機構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裝備計劃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綜合應用、自動氣象探測系統和閃電定位、氣象信息傳輸網路等氣象災害信息監測設施。第十條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和氣象災害防禦重要設施裝備建設計劃的調整、修改,必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三章監測及預警、預報第十一條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實施聯合監測,並根據防禦氣象災害的需要,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氣象災害聯合監測網路。

聯合監測網路的成員單位由市氣象主管機構提出,報市人民政府審定。

聯合監測網路成員單位應當及時、准確地向市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的氣象、水情、雨情、災情等信息。第十二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由氣象部門牽頭,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氣象、應急、水利、規劃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加強對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聯合監測,並根據相應的應急預案,做好各項應急處置工作。第十三條各級氣象台(站)監測到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時,應當立即報告本級氣象主管機構。

氣象主管機構對氣象台(站)報送的氣象災害信息匯總分析後,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對尚未完全核實的緊急重大氣象災害信息,應當邊核實邊上報,不得遲報或瞞報。第十四條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由市、縣(市)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按職責分工統一發布;氣象衍生災害預報由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會同有關部門向社會統一發布;其他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會發布。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車站、碼頭及旅遊景點等人員密集場所,必須設置統一的災害性天氣預警設施,在雷電、大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時,向社會公眾發布災害性天氣警示。

廣播、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和電信運營企業應當及時無償向社會公眾發布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⑹ 如何預防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天氣氣候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3400萬公傾(5億多畝),受乾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重大災害影響的人口約達6億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氣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的3%-6%。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天氣氣候災害造成損失的絕對值越來越大。考慮到天氣氣候災害引發的生態、環境、地質、社會、人文、經濟等繼發性災害,則經濟損失更為嚴重。世界氣象組織把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定為「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長期與自然共存的實踐中,社會各界、從事防災減災研究、業務、管理人員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台,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台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准確預報台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准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簡訊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台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著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范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制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為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准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啟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 (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為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為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濕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制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眾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

⑺ 喀喇沁旗主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以人為本,趨利避害:在氣象災害防禦中,把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放在首位,完善緊急救助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改善居民生存環境,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普及教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預防為主,防抗結合:氣象災害防禦立足於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非工程性措施與工程性措施相結合。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集中有限資金,加強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並探索減輕氣象次生災害的有效途徑,從而實行配套綜合治理,發揮各種防災減災工程的整體效益。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氣象災害防禦實行「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採取因地制宜的防禦措施,按輕重緩急推進區域防禦,逐步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集中資金,合理配置各種減災資源,減災與興利並舉,優先安排氣象災害防禦基礎性工程,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易發區的綜合治理,做到近期與遠期結合、局部與整體兼顧。

依法防災,科學應對:氣象災害的防禦要遵循上級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劃,並依託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防災減災的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提高科技減災水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工程建設應當科學合理避災,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的標准應當進行科學的論證,防災救災方案和措施應當科學有效。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組織領導:按著「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定,地方各級政府要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氣象災害防禦重大項目建設。層層落實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責任制,把氣象災害防禦任務切實落到實處。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的組織管理和實施。建立災害性天氣信息通報與協調機制。

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制建設: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防禦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機制,規范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提高依法防災減災的水平。開展有關氣象防災減災執法檢查,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總結推廣經驗,促進防災減災工作深入開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由於失職、瀆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堅決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健全氣象災害綜合防禦機制:切實加強各地區、各部門協作,確保上下聯動,通力合作,及時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積極推進區域間、部門間、部門和地方、部門和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間的合作,不斷深化合作領域和層次。合理配置各種防災減災資源,加強氣象災害防禦信息資源共享,聯合組織實施相關重大工程、科研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

加大氣象災害防禦科技創新力度:切實加強氣象災害成災規律,成災條件,發生機理,預報預測,風險評估,防禦對策和各種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災害防禦工程標准等的科學技術研究。開展區域氣象災害機理研究、減災政策研究和減災合作機制研究,制定應對氣象災害的戰略和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應用,大力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深入開展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經濟社會發展及能源、水資源、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實現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的新突破。

強化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防災專業技術隊伍,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專業人才培訓,優化隊伍結構,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流動和評價機制,多渠道發展氣象災害防禦人才隊伍。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專家隊伍建設,為防範和應對氣象災害提供決策咨詢。同時還要加強災害管理隊伍建設,開展不同層次的減災專業教育,提高災害管理人員水平。加強防災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充分依靠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和各部門(行業)搶險隊伍,形成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骨幹力量。積極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志願者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加強基層防災志願者隊伍和鄉鎮、社區、鄉村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

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經費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指揮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團體等對氣象災害防禦經費的投入,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氣象災害防禦資金的募集,多渠道籌集氣象防災減災資金,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對受災單位和群眾的救助、損失轉移及分擔作用。

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意識:大力推動氣象科普創新,不斷完善和規范氣象科普網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對全社會尤其是對重點地區和人群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易發區、多發區公眾廣泛參與的防災避災演練。加強社會輿論宣傳引導,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禦氣象災害的信心。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參加國際減災及相關領域國際組織的有關科研、業務計劃,廣泛開發利用國際氣象科技資源,完善多邊科技合作機制,加強智力引進和人才外送培養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氣象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喀喇沁旗氣象災害防禦的整體水平。

⑻ 做好防災減災,抵禦氣象災害的措施有

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大的損失,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在世界上的國家之一。在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得到了顯著的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暴雨,炎熱的天氣和沙塵暴等)的頻率和強度的增加,直接危及中國的國家經濟發展。據統計,中國的每一年,由於各種天氣和氣候災害的農田受影響的面積??34萬公頃(5億英畝),重大災害,如乾旱,風暴,洪水和熱帶風暴人口的影響約600萬人,平均每年的天氣和氣候災害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至6%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絕對值的天氣和氣候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考慮到生態,環境,地質,社會,文化,經濟和其他次生災害天氣和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世界氣象組織,今年世界氣象日「的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主題,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的做法長期共存的自然社會,從事預防災害的研究和緩解,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
戰略措施:制訂計劃,制訂國家,省,總是在警報
市,區,企業,機關,社區,學校和其他演練應急預案,形成有秩序地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正在准備情況的應急預案應包括的緊急組織結構和責任的自然災害,預報和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響應,應急保障,調查和評估機制,形成事先事件,事情,和後來的其他整項工作的運行機制。
不能擱置計劃,使群眾通過培訓和演習計劃,災害管理的總體規劃,不斷完善的實習計劃。
居安思危在和平時期,重在預防。要增強憂患意識,採取預防措施,堅持不懈地堅持相結合的預防和應對,常態和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的應急准備計劃開展救災演習,配備了專門的通信設備,在緊急情況下,以取代常用的通信手段,並確保必要的應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開展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以人為本,預防災害和減輕
人為導向,以保護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發展的危害社會。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和國防盲目近年來在預防災害方面,從早期的災難,主動反映在防災減災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監測和預警,並堅持的基本原則「預防為主「依靠科學和技術
在防災減災,災害監測和預警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視和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可以有更長的警告老化,較高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報准確率,提高短期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防災減災的科學和技術保障水平的提高。,
依靠技術??,提高防災減災的整體素質。通過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防災減災領域,並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響應的技術和設備,充分發揮團隊的專家和專業人員的作用的科學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以應對自然災害。
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反現代氣象科學和技術的在抗台中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觀測站,氣象衛星和其他現代化的檢測手段,和改善的最新發展,台風的實時監控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提供一個參考的准確預測台風的路徑的未來,這樣的預報,台風等災害,天氣預測更有信心,更多的確定性,提供了科學依據
戰略措施:災害的認識,普遍
公眾的防災的主體是准確和超前的預測;骨幹預報,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增強憂患意識,採取預防措施,預防和減輕災害需要公眾廣泛增強防災避災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自然災害,老百姓能夠知道如何應對災難的情況下,如何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
政府和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助,並減少與其他常識,提高公眾意識的緊迫性和意義的社會責任和自救,互保存我們的能力。<BR / 「災難預防(減緩),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村莊的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大部分的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員工,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的農民,弱勢群體,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逃脫,自我幫助和互助能力,減少自然災害。防災減災需要從兒童,災難,災害應急知識納入學校教學內容。
當局應制定預防自然災害的小冊子和宣傳材料,廣泛宣傳和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災害預防和減災知識,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的基層參與廣大人民群眾。
公眾充分了解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種預警信息的含義,災害預警信息,根據預警信息,不同級別的警告,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一個廣泛的,光滑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塊顯示,互聯網和其他形式的預警信息的傳播,一個重要的預警信息,即時點和滾動播出的電視節目。有關部門,以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的時間達到一個有效的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向有關政府部門提交的天氣信息,為決策的同時,滾動播出電視和手機簡訊天氣預警信息發布氣象預警用戶,使基層幹部和人民一個不錯的主意嗎?預警的情況下,作為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從氣象局的天氣給普通用戶,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
政府迅速作出反應的應急機制,相關部門需要建立一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有序,協調,高效運行的應急管理機制。 「快速反應,協調的反應」為核心的應急機制。
防災減災涉及到各個方面的政府機構和領導,各部門積極響應。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氣象部門加強內部上下聯動的橫向聯動,密切合作,新聞,水利,民政,海洋,農業,林業,環境和其他部門,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氣象,安監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的緊急響應團隊建設為主的屬地化管理,成立了一個聯合協調系統,充分調動和鄉鎮,社區,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災難預防行動
不同的危險很大的不同影響人的生命,社會和經濟活動,災害預防和減災的重點措施,如台風災害,重點防禦和強風,重下雨,潮汐對沿海船隻,沿海的居民,濃霧,暴風雪航空,交通運輸,形成了一個大的影響,風沙災害影響空氣質量。不同危險特性以及社會經濟特徵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對策。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警報級別,及時疏散沿岸居民應留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清除高層建築的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和泥石流。
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集水區的人來說,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居民損壞的建築物,切斷低窪危險的室外電源。在
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和空氣質量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中斷,封閉措施,交通驅動程序來控制速度,以確保居民的安全,到外面去,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要做好交通管制,如果有必要,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司機小心駕駛,防止道路結冰。

戰略措施:人工影響的能力,以幫助減輕災害
已成為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減災的重要手段。在合適的天氣狀況,組織開展人工降雨,人工增雨,防雹,人工消霧器和其它操作,可以有效地抵禦和減輕氣象災害,如乾旱,洪澇,冰雹,霧災難和損失的影響。
戰略措施:風險評估,以備不時之需
自然災害風險指的是這場災難的嚴重程度可以達到數年,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和評估,了解一個特定的區域,不同的危險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以及短期的影響,並了解危險長期變化的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以減少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社會經濟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其中包括災害監測和鑒定,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型,災害風險評估和對策。
在不同的自然災害,防災和救災能力相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災區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在災區的自組織能力的重要因素,影響區域的自救能力和應變能力。經濟發達的地區,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難恢復能力,速度快,但更大的損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經濟欠發達地區。當結合脆弱的階段,危險因素和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災害風險也隨之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全面的風險評估和應用評估的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並可以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控制災害,規范災害易發地區使用,提高認識的危害。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學習在災害風險評估。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內地和周圍的水域,森林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映射,政府機構的調查,收集了大量的數據,水災,火災,風暴和災害的地區災害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森林服務,包括機構,記錄的洪水災害,運輸,極端天氣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數據的原因及對策。根據風險評估,建設一個大規模的災難預防項目,如大壩,水庫,海堤,突發事件「避難」場所,災害易發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建築和基礎設施的發展,防災標准和規定,居民災害易發區的防災意識,通過教育和宣傳,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努力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削弱風暴和壓力降低地層避讓地震實驗的差距。在上個世紀中,聯邦政府還制定了一個國家的救災法,啟動一個永久救災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師在建設的災難項目(堤壩,堤壩和防洪??牆)在同一時間,也為大型的人工沙灘項目資金,建立沿海地區的風暴侵襲模型,並監督執行橫貫大陸的颶風疏散計劃(受洪水影響的)的濕地管理許可證。保險的公司,如聯邦保險局,加上當地政府監督和管理高風險的沿海地區的洪水區映射,以提高公眾對洪水通過各種政策,幫助災區恢復工作和生活,促進嚴重的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

閱讀全文

與氣象災害防禦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師資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912
百度競價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850
2015年度公司培訓計劃方案整理版 瀏覽:255
深圳披披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市場營銷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瀏覽:466
泉州市聚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6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841
設備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121
建設工程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567
2017年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08
華晨消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839
市場營銷學吳建安期末考點 瀏覽:869
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31
有關電子商務的填空題 瀏覽:601
網路營銷的外文文獻及翻譯 瀏覽:117
毛筆書法教師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39
規章制度培訓方案 瀏覽:619
食人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1
幼兒園游戲活動園本培訓方案 瀏覽:850
中心校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