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免疫學實驗室培訓計劃

免疫學實驗室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2-07-17 12:36:06

① 大家好!需要發動我們幫幫忙。本人現在求同濟醫學院免疫學專業考研真題:

入學標准,考試成績?
根據2010年上海科學與工程學院,國立交通大學醫學院招生,本科招生在線數據檢查。
href="http://zsb.sjtu.e.cn/recruitquery.action" http://zsb.sjtu.e.cn/recruitquery.action

計劃總數的HLA
預防醫學,[五] 19 516 502 506
營養科學8 547 499 508
臨床醫學法國8個醫學實驗室30 504 497 499
口腔醫學10 547 499 526
臨床醫學[8] 10 533 501 522
臨床醫學[5年] 54 539 503 510
7年] 7 524 499 516
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專業介紹,某些網頁可能無法打開這個網站上:()
zysz / indexlm.asp? borderid = 73「目標=」_blank「> http://jwc.shsmu.e.cn/zysz/indexlm.asp?borderid=73
教育部特色專業:臨床醫學專業8(本博連讀)

8個臨床專業學校原則「八一貫,整體優化,加強基本集中在臨床構建能力,提高質量」,我們的目標是開發一個高層次,高高質量的醫療人員醫學博士學位。八,畢業生合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醫學博士(MD)。

學校的學生,為了確保各階段的質量連續培養的8個一致的系統。種植,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滿足學習者,實行分段分流系統,但不設置一個特定的淘汰率。本科階段和研究生課程,公共基礎設施,培養階段設立了出口,不能達到了相應的要求校規,我也沒有想進入的下一個階段學習的學生將實行分流或消除。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轉專業,畢業或畢業;學生實際取得的專業水平授予學士學位度(或不授予學位)授予碩士學位。

基礎課程政治,體育,外語,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體解剖學,胚胎學,醫學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葯理學(科學為基礎的學習階段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部)

專業課程,內科學,外科,產科,婦科,兒科,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核醫學,公共衛生,醫學,康復醫學,腫瘤學,急診醫學,和一些研究生課程。
a>一級學科的專業#。

部的教育特色專業人士:8臨床專業(法語班)

臨床醫葯法語課程法國政府對該項目由兩國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強中法交流的高水平的重點合作項目,其中交通大學醫學院和法國醫學院校之間的合作歷史悠久的延續。重視和支持。

根據協議,臨床??醫學班的學生在法國全國范圍內的法語作為第一外語的基礎課程,在法國,部分在校學生。每年由法方發送教授來校參與教學,學生完成必要的研究,那些通過考試的人被發送到法國醫院,一年的實習住院醫師培訓,專業培訓證書(AFS或AFSA)由法國醫學院校授予。

法語課程,培養目標,學位授予,系統的教學管理,課程和臨床醫學2008年基本相同。評估高校排名結果發表在2009年部

一級學科教育的專業#。

部的教育特色專業人士:口腔醫學專業7年(本碩連讀) / a>
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口腔全面的競爭力在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口腔預防,兒童牙科,口腔綜合性學校,口腔顱頜面種植,口腔臨床醫學,口腔影像學特徵口腔生理學,口腔解剖學,口腔臨床免疫學,口腔葯理學,口腔生物學,口腔組織病變,牙科材料,口腔專業外語?口腔學科組。紀律授予點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上海口腔醫學研究所,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
培養目標,達到碩士水平的高級口腔醫學道德,智力和身體發育。文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更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更慷慨的口腔醫學基礎理論和技能,具有口腔醫學二級學科,畢業後從事口腔醫學的臨床,預防,教學和科研工作。

基礎課程政治,體育,英語,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葯理學學校。

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解剖生理學專業課程,內科,外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口腔醫學,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術,口腔預防兒童牙科,正畸治療,牙科材料,以及主人的研究生課程的一部分。評價大學排名結果在2009年出版的教育

一級學科專業第二。

部的教育特色專業人士:臨床醫學專業5年
道德,智力和身體發育的高級臨床醫葯人員的培訓目標培訓,通過培訓,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畢業後從事臨床各科的醫療預防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基礎課程政治,體育,英語,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寄生性昆蟲,和葯理學。 BR />
專業課程診斷學,放射學,醫學,內科,外科,產科,婦科,兒科,傳染病和流行病學,眼科,耳鼻喉科,神經科,精神科,皮膚科,核醫學,法醫科學,健康科學課程,並臨床實踐中,另一部分選修課程。由教育部教育

一級學科評估高校排名結果在2009年出版的專業#。

部教育,特色專業:醫學實驗室專業四年級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醫學實驗室技術人員。按照新的教學理念,專業的結合,不斷調整專業培訓和人才市場的需求,通過學習基本的醫學理論,臨床研究,公共基礎課程,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設備,分析研究人體系統,器官,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加強醫學實驗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融合。要求達到熟練掌握醫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掌握基本的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理論和技能,畢業後從事臨床各科體檢,體檢教學和醫學科學,生命科學的研究。

基礎課程政治,體育,英語,高等數學,醫學物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生物學,遺傳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葯物學,組織學,病理學,統計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專業課程寄生蟲病,臨床檢查的基礎上,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學,輸血學,分子生物學,專業外語,實驗室管理,臨床總結。

預防醫學專業5年

培養目標,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堅實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社區衛生服務,預防醫學研究復雜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

基礎課程政治,體育,英語,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葯理學,病理學,內科,外科,產科,婦科,兒科,感染性。 BR />
課程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學校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衛生毒理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健康教育,衛生法規和衛生監督,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對學生畢業後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衛生檢疫疾病的預防和控制,環境衛生監測所從事的,食品衛生監督與人群合理營養指導,衛生檢疫衛生監督工作;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醫院和教學科研機構從事醫療衛生服務管理,衛生政策研究,疾病預防和衛生保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預防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營養等專業四年級

技術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營養與食品衛生培訓21世紀的目標。按照新的教學理念,專業的結合,不斷調整專業培訓和人才市場的需求,基本的醫學理論,臨床研究,食品加工技術,治療護理和預防醫學科目的學習,畢業從事臨床營養科的工作,但也可以作為保健食品,食品衛生檢驗工作的研究和發展。

基礎課,政治,體育,英語,化學,正常的人科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葯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計算機應用基礎醫學,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預防醫學的臨床研究。

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社區營養均衡的營養,食品分析檢測,食品工程技術,營養學,實驗技術,食品衛生學,毒理學,食品衛生的監督和管理,保健食品臨床營養學和實踐,特殊人群營養,烹飪營養分子生物學實驗,中國人的飲食計劃,並根據生產實習,另一部分選修課程。

本科教育在上海高地建設專業:

護理專業四年制
<BR /培養目標「以人為本的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道德,智力和身體發育的高級護理人才。文化,掌握的基本技能,護理,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以及護理,掌握常見病,多發病,急,難,重症監護室治療原則和臨床護理。畢業後在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護理研究和臨床護理。

主要課程的護理,臨床,社會人文學科的課程倫理學,心理學,醫學美學,計算機應用,護理教育,護理管理,預防醫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護理介紹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成人護理(手術),兒科護理,產科和婦科護理,急診和重症護理,精神科護理,社區和康復護理。

注意:護理專業包括:上海提前批錄取(藝術,包括男性和女性)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② 湖北理工學院醫學院的專業介紹

醫學院基礎醫學部是醫學院下屬教學機構,下設五個教研室和三個實驗中心,五個教研室分別為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生理學教研室、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教研室、葯理學教研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研室。三個實驗中心分別為形態學實驗中心、機能學實驗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中心。
基礎醫學部現有教職工21人,其中高級職稱專業人員7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生(含在讀)2人,碩士(含在讀)7人,包括從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引進免疫學博士一名。
基礎醫學部共承擔著臨床醫學、護理學、葯學、醫學檢驗學、醫學影像、中醫康復等六個專業的本、專科生、專升本學生、成人教育學生的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基礎醫學部取得的成果:獲院級精品課程二門(生物化學、葯理學),院級建設課程一門(病理生理學)。基礎醫學部擁有較為完備的人體解剖學標本陳列室、多媒體顯微鏡室、免疫學教學實驗室、病理切片室和省內一流的分子生物學科研平台,實行了多媒體教學、模擬教學、開放實驗室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方式,為各專業學生的臨床學習階段打下堅實的醫學基礎,成為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技能型優秀醫學人才的搖籃。
基礎醫學部承擔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包括省級攻關項目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鑒定科研究成果12項,其中10項達國內先進水平,10餘項分獲湖北省省教育廳,省衛生廳,黃石市市科協、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發表國內外各類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60餘篇。參加編寫全國統編教材10餘部,其中主編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3部。 黃石理工學院醫學院葯學系具有近70年的辦學歷史。主要開設葯學本科及專科教育,有專職專任教師15名,其中博士2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4人,副高以上職稱7人,副高以上的院辦葯廠技術人員2名,注冊執業葯師2名。
葯學專業設有天然葯物化學、葯理、葯劑、葯物分析和生物葯物五個教研室,以及葯化葯分、葯劑、葯理、天然葯物學、化學合成室、高效液相色譜室、生物制葯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微生物與免疫學實驗室以及無菌室9個教學和科研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達200萬元,擁有先進的用於葯物發現、葯物化學、葯理、葯劑、葯物分析以及葯物生物學研究的配套儀器設備。院辦葯廠投資2000多萬元,已通過GMP認證,其中設有生物測定室、成品中心化驗室、葯品開發中心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為葯學專業課程教學實踐及科研基地。
葯學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具備扎實的化學、葯學、生物學、以及適度的醫學等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具備適度的生物制葯工程專業知識和比較系統的生物制葯技術專業知識、實驗技能,在生物制葯應用領域具有良好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及業務技術應用能力,能從事葯物尤其是生物葯物的研製與開發、質量檢測、生產管理及技術服務的應用型高素質葯學專門人才。
葯學系在天然葯物研究領域取得了成就,已主持科研項目5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多項,開放實驗項目多項,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等,第一屆葯學本科生已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醫學院中醫康復系是醫學院新興的系科,創辦於2010年,前身是黃石理工學院醫學院康復專業和臨床系的一部分,2010年9月,組建中醫康復系,下設中醫基礎教研室、康復教研室、針灸推拿教研室。2個實驗中心:康復實驗中心、中醫實驗中心。
康復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博愛情懷和奉獻精神,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熟練的為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士、神經系統疾病等的康復訓練機構、各級各類城市社區康復技術指導中心提供診斷測查、功能評估鑒定,開展衛生保健、早期干預及為其他各類殘疾人士提供康復訓練和指導的高素質應用性專門人才。
中醫康復系圍繞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制訂並逐步完善了教學計劃,編寫了20餘門專業課的教學大綱,並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一系列專業課教學的講義和教材,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康復專業主要開設的專業課程有:社區康復、康復護理學、康復治療技術、疾病康復學、康復功能評定、針灸推拿學等20餘門。
中醫康復系有教職工6人,教授1人,講師3人,助教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2名。
自2006年至2010年已有四年多的辦學實踐,經過不斷的努力與探索,康復系已初步形成了理論教學、實踐實訓緊密結合,學校培養和崗位培養有序聯系的培養模式,醫教結合成為系科顯著的專業特色。
作為一門在康復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特殊教育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全新的邊緣學科、中醫康復系將發展為集教學、科研、培訓及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產、學、研全面發展的新型科系,成為培養新一代中國康復人才的搖籃。 醫學院護理教育歷史源遠流長,歷經中專、大專、本科幾個發展階段,2005年開設護理學本科生教育,設有護理專業本科、專升本及大專三個學歷層次,在校護理專業學生近400名。學院護理教育歷經八十年積淀,擁有較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豐富的辦學經驗,畢業生遍布全中國,贏得了社會的信賴和良好口碑。
護理系下設有基礎護理教研室、臨床護理教研室及護理實驗中心。護理專業主幹課程的教師共有3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有4人,副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有8人,初級職稱3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有14人。護理系現已具備較完善的教學條件,護理實驗中心設有基礎護理實驗室、ICU室、健康評估實驗室、外科護理實驗室、婦產科護理實驗室、兒科護理實驗室、康復護理實驗室等,實驗設備齊全,能滿足各學歷層次的實驗教學的需求。
護理系以育人為中心,注重現代護理觀與中國傳統仁愛思想的融合,倡導「仁心人護」的教育理念,培養品格與才能並重的具有創新意識的護理專業人才,力爭在護理教育實踐中,增強改革意識,打造特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臨床醫學系是醫學院的常設教學機構。設五個教研室:內科教研室、外科學研室、婦產科教研室、兒科教研室、診斷學和健康評估教研室。臨床醫學系主要承擔臨床醫學、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內科學、外科學、診斷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耳鼻喉科學、眼科學、急救醫學、傳染病學、社區醫學和護理專業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葯學、檢驗、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臨床醫學概要》的教學工作。
臨床醫學系是醫學院歷史最悠久、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的系部之一,有專任教師9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講師3名,其中博士2名(1名在讀),碩士4名。此外,臨床醫學系還聘請大量的黃石地區醫院的名醫、學科帶頭人從事教學工作。臨床醫學系臨床醫學專業的辦學歷史已80餘年,為黃石乃至鄂東南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機構輸送了大量的合格的臨床醫學人才。
臨床醫學系擬建設:臨床技能培訓中心1個,附屬醫院2所,教學醫院10餘個,社區、鄉鎮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十餘所,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臨床醫學系教師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還進行了大量的科研、教研工作:年均完成、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科研和教研項目課題研究10餘項;出版發行著作10餘部。

③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培養方案

●理科試驗班本科培養方案
The Pilot Class in Natural Sciences (Bio&Chem)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廣博而堅實的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基礎,較系統地掌握基礎化學與現代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受到化學與現代生物學高新技術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從事化學、生物學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富有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該試驗班學生畢業後主要作為化學、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高質量生源,也適於作為理科新型人才到科學研究單位、大型企業單位及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及新產品研發工作。
二、業務培養要求
1.掌握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化學、現代生物技術的實驗技能。
3.掌握必要的物理、數學、計算機和化工等學科的基礎知識。
4.了解化學、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和應用前景。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6.具有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
7.具有對開展科研和開發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生物學、化學。
主幹課程: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及實驗,生理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學基礎實驗,蛋白質與酶,生物技術制葯,酶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化學生物學,金屬有機化學,電化學原理,配位化學,催化化學,化學綜合實驗化工原理等。
四、專業特色及專業方向
專業特色:搭建學科基礎課程平台,深厚寬廣的化學、生物學知識基礎與熟練精湛的實驗技能相結合;模塊式的專業課程體系及參加科研實踐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專業方向:生物技術各方向、化學各方向。
五、學制
一般為四年
六、學位授予
理學學士學位
七、畢業合格標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體素質,符合學校規定的德育和體育標准。
2.通過本培養方案的全部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總學分達到199學分,其中:課程學分達到168 學分,必修課為123學分,選修課為45學分。實踐教學學分達到 23 學分,科研訓練學分達到8學分。 ●生物科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具備廣博而堅實的微觀生物學和宏觀生物學專業知識基礎,具有扎實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趨勢,掌握前沿的現代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從事日益發展的生物科學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畢業後適於報考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及其它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適於到生物科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單位及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二、業務培養要求
1.掌握數學、物理、尤其是化學及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國家科技政策和法規。
4.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動態、理論前沿和應用前景。
5.掌握資料查詢、科技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及實驗操作,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6.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行常規操作。
7.具有從事生物大分子研究及其應用的初步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生物學
主幹課程: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分子免疫學,膜與信號傳遞,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學基礎實驗及專業實驗,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儀器分析及實驗等。
四、專業特色及專業方向
專業特色:利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核酸、蛋白質、酶、糖類和肽類等的結構、性質與功能,它們的生物合成、代謝機理、調節控制過程及其應用等進行研究,從而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
專業方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微生物學。
五、學制
一般為四年
六、學位授予
理學學士學位
七、畢業合格標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體素質,符合學校規定的德育和體育標准。
2.通過本培養方案的全部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總學分達到185學分,其中:理論教學149 學分,實踐教學32 學分,課外學分達到4學分。 ●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廣博而堅實的微觀生物學和宏觀生物學知識基礎,較系統地掌握以基因工程技術、蛋白質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等為特色的現代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具有一定的企業管理知識,受到現代生物學高新技術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從事日益發展的生物科學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畢業後適於報考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及其它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適於到科學研究單位、大型企業單位及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及新產品研發工作,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農、林、醫、葯、軍事、環境等方面。
二、業務培養要求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及生物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技術。
3.熟悉國家生物技術產業技術政策、知識產權及生物工程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4.了解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和應用前景。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6.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行常規操作。
7.具有研究和開發生物技術產品的初步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生物學。
主幹課程:植物生物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普通生物化學,普通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分子免疫學,膜與信號傳遞,生物學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無機與分析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儀器分析及實驗等。
四、專業特色及專業方向
專業特色:生物技術是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理論基礎上產生的高新技術,是以基因工程技術和蛋白質工程技術為核心,還包括細胞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在相關領域的應用。這些技術的產業化是二十一世紀生命科學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專業方向:制葯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
五、學制
一般為四年
六、學位授予
理學學士學位
七、畢業合格標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體素質,符合學校規定的德育和體育標准。
2.通過本培養方案的全部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總學分達到185學分,其中:理論教學149 學分,實踐教學 32 學分,課外培養計劃4學分。 ●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生物葯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廣博而堅實的化學、生物學、葯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系統地掌握生物制葯研發、生產、質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企業管理知識,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實用型人才。
適於報考葯學及其它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適於到與生物制葯有關的科研和生產單位工作,適於到生物製品、保健品、儀器及葯品檢驗、防疫部門等單位工作,也可到高等學校和葯品管理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及葯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業務培養要求
1.掌握化學、生物學、葯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2.掌握生物制葯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生物制葯的生產工藝與設備。
3.了解生物制葯產業政策、知識產權及制葯安全有關政策法規。
4.了解生物制葯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制葯產業發展狀況。
5.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熟練使用計算機。
6.具有研製、開發生物葯物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創業和經營管理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生物學、葯學。
主幹課程:生理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普通生物化學,普通分子生物學,免疫學,葯理學,葯劑學,生物葯物分析,葯物化學,發酵工程,生物技術制葯,葯物制劑工程技術與設備,生物學基礎實驗,專業實驗。
四、專業特色及專業方向
專業特色:生物制葯是運用生物技術手段研製和生產葯物,包括微生物技術制葯和臟器成分提取制葯,及運用生物技術四大工程技術制葯。
專業方向:生物技術制葯。
五、學制
一般為四年
六、學位授予
理學學士學位
七、畢業合格標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體素質,符合學校規定的德育和體育標准。
2.通過本培養方案的全部教學環節,總學分達到191學分,其中:理論教學155 學分,。實踐教學32學分,課外培養計劃4學分。 ●葯物制劑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立志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而奮斗,德智體美等全面和諧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的,造就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自然科學知識,從事葯物新劑型與新制劑的研發、葯品生產與經營、葯品檢驗與監督等高級葯物制劑專門人才。
學生畢業後適於報考微生物與生化葯學、葯物分析、葯理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適於到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醫葯領域從事醫葯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應用研究、葯廠設計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業務培養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品德高尚,身心素質好。
2.掌握生物制葯、化學制葯、中葯制葯、葯物制劑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制葯生產工藝、制葯設備及工程設計。
4.具有對葯品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
5.熟悉國家對於化工與制葯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了解葯劑學與制劑方面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7.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生物學,葯學。
主幹課程:微生物學,普通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生物葯劑學,葯劑學,葯用高分子材料學,生物技術制葯,制葯工藝學,生物葯物分析,葯物制劑工程技術與設備,葯理學,生物學基礎實驗,專業實驗。
四、專業特色及專業方向
專業特色:發揮理科辦葯學的優勢,培養具有研發能力的創新人才;發揮生物科學學科的優勢,側重生物大分子葯物制劑的研發。
專業方向:生物葯物制劑,化學葯物制劑,中葯葯物制劑。
五、學制
一般為四年
六、學位授予
理學學士學位
七、畢業合格標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體素質,符合學校規定的德育和體育標准。
2.通過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教學環境,總學分達195學分,其中:理論教學159 學分,。實踐教學 32 學分,課外培養計劃4學分。 基地建立背景
為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滿足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實現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2002年7月,經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准(教高[2002]9號),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全國36所「基地」之一。該「基地」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基礎,構建充分體現吉林大學和沈陽葯科大學在化學、生物學、葯學和醫學領域學科優勢的新型生物技術制葯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集生物技術制葯教學、研發與產業化功能於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促進我國生物技術制葯事業的發展。
人才培養模式
「基地」實行統一規劃、共創共建、優勢互補、面向前沿、校企結合、多元啟動的辦學模式,突出校-校聯合的特色,注重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辦學和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基地」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深厚的理學背景,以理為主,以工為輔,理工復合的葯學應用研究型人才」。確定了「本—碩—博連讀,本碩六年,兩次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三年多的建設,目前已在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普及生命科學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課程體系改革
以「基地」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計劃改革為突破口,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學模式,實現課程計劃內在的融通及立體化教學;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課程學時比例,體現文理醫葯工等多學科交叉滲透,實現知識的整合;注重實踐環節,加大科學實驗、生產實踐的比例,組建了基礎實驗教學、實訓基地教學、實踐基地教學三個平台,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實現了課程計劃內在的融通,實現了知識的整合。以教學改革的成果促進「基地」建設,先後承擔了21項教學改革項目,項目涉及教材編寫、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製作、網路課程建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構建和實驗教學改革等方面,其中「葯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的建立與實踐」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兩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出版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物技術制葯》、《生物葯物分析》,出版了全國醫葯院校教材《發酵工程》,出版了教材《生物葯物分離提取》。
師資隊伍
整合學科力量,建立了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目的地實施「骨幹教師培訓計劃」,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的進修學習及學術活動;積極推動雙語教學及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聘請國外專家進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英語教學;「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創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學校和教師共同努力下,涌現了一批「雙師型」教師,形成了「雙師型」教師團隊,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與教學水平,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技術開發和生產經營能力。聘請院士、企業家、研究員為兼職教授,為「基地」學生講授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先進技術及產業化經驗,優化了師資結構。
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模式,建立以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相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11工程」資金和「985」資金,建立了「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使「基地」學生專業基礎課實驗條件得到了徹底的改善;建設了包括基因工程制葯、細胞培養、生物葯物分離純化、生物葯物制劑和質量檢驗分析等實訓工藝路線的「校內實訓基地」,其中生物葯物制劑實訓工藝路線包括凍乾粉針劑、水針劑、口服液、片劑、微丸劑、軟膏劑、滴眼液等劑型,還可進行納米葯物、緩釋葯物、控釋葯物、靶向葯物的研製和開發,並達到中試水平,滿足了學生實習、實際操作訓練及開展科研訓練的要求。通過生物制葯技術上游和下游一整套的實訓過程,使學生完整掌握生物技術制葯研發、生產工藝的全過程,為生物葯物研發、生產和管理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吉林大學分子酶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疫苗研究中心、葯物代謝研究中心、細胞信號傳導實驗室、生物大分子研究室和再生醫學科學研究所全部面向「基地」學生開放,提供科研訓練場所。先後與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長春金賽葯業有限公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國家轉基因植物中試與產業化基地、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吉林省銀河制葯廠、東北制葯總廠、協合醫葯集團、東宇葯業、雙鼎葯業、沈陽抗生素廠、遼寧省葯品檢驗所和遼寧衛星生物製品所等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了科研生產實踐教學基地。形成了一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實訓、科研、生產六個層面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把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統一到一個過程之中。
制度建設
先後制定了《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技術制葯點培養方案》,《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技術制葯點指導性教學計劃及進程表》,《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聘用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通過這些制度建設,使「基地」各項工作有了明確的規范。
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學校近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基地」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已建成的吉林大學生物基礎教學實驗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4200平方米,儀器設備1319台件,配有學生用的圖書室、資料室、微機室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等。新建了吉林大學Edmond.H.Fischer細胞信號傳導實驗室、吉林大學葯物制劑研究室。吉林大學分子酶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整體遷入新址,實驗室面積由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大為現在的4000多平方米,學校新投入近400萬元更新儀器設備,使實驗室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接納「基地」學生從事科研訓練提供了保障。
普及生命科學教育
「基地」積極開展生命科學教育工作,分別在兩校為非生物類本科生開設了《生命科學導論》和《生物技術與人類社會》公共選修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分。同時還開辦了生物技術、制葯工程(生物技術制葯)輔修專業,吸引了吉林大學5個校區及一些校外本科生參加。先後為吉林農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齊齊哈爾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青海醫學院、黑龍江中醫葯大學等院校培訓師資。「基地」還服務於社會,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繼2003年招收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後,2004年又招收了制葯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展前景
吉林大學-沈陽葯科大學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將繼續根據生命科學發展的趨勢,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銳意改革創新,為培養新一代復合型葯學人才,為我國生物技術制葯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④ 北京生物研究所屬於哪個上市公司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前身是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屬於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北京生物」)是一家從事疫苗、診斷制劑等生物製品的研究、生產和經營的國有獨資企業,控股股東為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31,649.98萬元。公司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北洋政府時期成立的中央防疫處,是新中國生物製品的搖籃,也是國內免疫規劃產品產量最大、品種最全的生物製品企業。

(4)免疫學實驗室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2020年8月5日,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生物安全聯合檢查,成為首個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

國家計劃免疫技術咨詢委員會秘書處、中國丹麥兩國合辦的中丹醫學生物學研究生培訓中心、《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志編輯部、中華預防醫學會生物製品分會均設在所內,在高能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免疫技術指導、學術交流咨詢、技術轉讓等方面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⑤ 新彊醫科大學與海南醫學院桂林醫學院遵義醫學院哪個好

我的看法是:每所學院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我只能給提供相關數據供你參考。1、海醫的海南省人類醫學生殖中心(含有人類精子庫,全國為數不多)在國內可是有名的,而且因為氣候地理優勢,研究熱帶醫學病可是中國最好的一家,臨床醫學和葯學專業更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更何況臨床醫學專業已通過了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葯學也通過了臨床葯學專業認證。2、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的本科目前開設有臨床醫學、臨床醫學(婦產科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生物工程和英語六個專業及方向。研究生教育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類科學學位、專業學位共54個學科,面向全國包括港、澳、台地區招生。校區建有基礎教學、臨床教學(第五附屬醫院)、護理、口腔醫學、生物工程等部系,包括35個教研室,建立了一個高水平、高起點、開放式的生物工程與制葯重點實驗室,可供教師及高年級研究生開展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分子免疫學和現代醫學等方面的研究。3、川北醫學院創於1951年,初名為西南區川北醫士學校;1965年升格為專科,定名為南充醫學專科學校;1985年升格為本科,定名為川北醫學院;2005年,開始招收留學生;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已成為全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建設高校、衛生部腹腔鏡手術普外培訓基地和四川省醫學影像學、臨床醫學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現有全日制學生16775人,其中專科學生2709人、本科13407人、研究生455人、留學生204人;繼續教育學生19585人,基本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龍頭、本科教育為主體、留學生教育為窗口、繼續教育為補充的多層次學格局。你可以根據自己所選專業情況進行選擇。

⑥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免疫科里有個AFP的概念,現求其意義。

全國急性弛緩性麻痹(AFP)病例監測方案

為進一步落實《2003-2010年全國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行動計劃》,更好地發揮急性弛緩性麻痹(以下簡稱AFP)監測系統的作用,特製定本監測方案。
一、監測目的
1.及時發現輸入性脊灰野病毒,採取措施防止病毒傳播,保持無脊灰狀態。
2.及時發現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簡稱VDPV)及其循環,採取措施控制病毒進一步傳播。
3.評價免疫工作質量,發現薄弱環節。
4.監測脊灰病毒變異情況,為調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據。
二、監測內容
(一)監測病例定義
1.急性弛緩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歲以下出現急性弛緩性麻痹症狀的病例,和任何年齡臨床診斷為脊灰的病例均作為AFP病例。
AFP病例的診斷要點:急性起病、肌張力減弱、肌力下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常見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質炎;
(2)格林巴利綜合征(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GBS);
(3)橫貫性脊髓炎、脊髓炎、腦脊髓炎、急性神經根脊髓炎;
(4)多神經病(葯物性多神經病,有毒物質引起的多神經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經病);
(5)神經根炎;
(6)外傷性神經炎(包括臀肌葯物注射後引發的神經炎);
(7)單神經炎;
(8)神經叢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鉀性麻痹、高鉀性麻痹、正常鉀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無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發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癱、截癱和單癱(原因不明);
(14)短暫性肢體麻痹。

2.高危AFP病例
年齡小於5歲、接種OPV次數少於3次或服苗史不詳、未采或未採集到合格大便標本的AFP病例;或臨床懷疑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
同一縣(區)或相鄰縣(區)發現2例或2例以上的臨床符合病例,發病時間間隔2個月以內。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簡稱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標本分離到VDPV。該病毒與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區全基因序列變異介於1%~15%之間 。如發生2例或2例以上相關的VDPV病例,則視為VDPV循環(cVDPVs)。
(二)病例分類標准
AFP病例分類參照WHO推薦的病毒學分類標准。省級專家診斷小組根據脊灰實驗室檢測結果,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等資料對AFP病例進行診斷分類(附圖,AFP病例分類流程圖)。
1.脊灰野病毒確診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檢測陽性的AFP病例為脊灰野病毒確診病例。
2.VDPV病例:從大便標本中分離出VDPV,經省級專家診斷小組審查,臨床不能排除脊灰診斷的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凡是採集到合格大便標本,未檢測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無標本或無合格標本,未檢測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無論60天隨訪時有無殘留麻痹/或死亡、失訪,經省級專家診斷小組審查,臨床排除脊灰診斷的病例。
4.脊灰臨床符合病例:無標本或無合格標本,未檢測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無論60天隨訪時有無殘留麻痹/或死亡、失訪,經省級專家診斷小組審查,臨床不能排除脊灰診斷的病例。
三、監測內容
(一)AFP病例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發現AFP病例後,城市在12小時、農村在24小時內以最快的方式報告到當地縣級疾控機構。報告內容包括:發病地點、家長姓名、患者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麻痹日期、臨床初步診斷等。縣級疾控機構應建立AFP病例專報記錄本(表樣參照附表,表1),登記接到報告時間、報告人、報告單位、報告內容、記錄人等內容。
(二)主動監測
1.AFP主動監測醫院
所有縣級以上綜合性醫院、神經專科醫院、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綜合性中醫醫院等均為AFP主動監測醫院,每旬開展AFP病例主動搜索工作。
人口集中的鄉級醫院每旬開展AFP病例主動搜索工作;交通不便以及邊遠的鄉級醫院也應定期開展AFP病例主動搜索工作。各省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擴大主動監測醫院范圍。
2.主動監測工作的內容
(1)AFP主動監測醫院每旬開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動搜索;縣級疾控機構應每旬對轄區內AFP主動監測醫院開展主動搜索。
(2)開展主動監測時,監測人員應到監測醫院的兒科、神經內科(或內科)、傳染科的門診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閱門診日誌、出入院記錄或病案,並與醫務人員交談,主動搜索AFP病例,並記錄監測結果。如發現漏報的AFP病例,應按要求開展調查和報告。
AFP主動監測醫院應於次旬2日前、以報表形式向轄區縣級疾控機構報告「AFP監測醫院旬報表」(附表,表2);AFP主動監測醫院如經過核實未發現就診AFP病例,應進行 「零」 病例報告。縣、市級疾控機構分別於次旬3、6日前以網路資料庫形式逐級上報「AFP監測醫院旬報匯總表」 (附表,表3)。
縣級疾控機構對監測醫院進行AFP病例主動監測時應填寫「AFP病例主動監測記錄表」(附表,表4),並於次月3日前將上月主動監測結果錄入資料庫,形成匯總數據,通過網路逐級上報。
(三)病例調查
1.個案調查
接到AFP病例報告後,縣級疾控機構應在48小時內派專業人員對病例開展個案調查,在臨床醫生配合下,詳細填寫「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個案調查表」(附表,表5)。
調查按以下步驟進行:
(1)了解發病過程:應了解麻痹發生時間、是否有發熱/腹瀉、麻痹部位是否對稱、是否疼痛、有無外傷或注射史、就診過程、OPV服苗史等。
(2)進行神經學檢查:重點檢查肌力、肌張力、腱反射、肌萎縮和肢體活動情況。
(3)填寫個案調查表:要求完整、准確填寫,避免缺項和漏項。如有調查表中未包括的症狀或體征可用文字說明;調查時力求明確臨床診斷。
2.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的調查
詳見《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調查指南》(衛疾控免疫[1999]第63號)。
3.VDPV病例、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調查
對於VDPV病例、VDPV循環病例和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除進行個案調查外,還應到病例居住地進行現場調查,了解當地OPV接種情況,並結合其年齡、臨床表現等特徵,判定其危險性,決定其後續關注程度。調查內容詳見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循環病例應急處理預案(另行下發)。
(四)AFP病例隨訪
1.在麻痹發生60天後,要對所報告的AFP病例進行隨訪。隨訪由縣或市級疾控機構完成,隨訪必須要見到病例本人,建議隨訪者為對該病例進行過調查的人員。
2.隨訪時要填寫「AFP病例麻痹隨訪表」(附表,表6),隨訪表填寫完成後要及時(麻痹75天內)上報市、省級疾控機構。
3.在病例首次進行個案調查時沒有明確臨床診斷的病例,力求在隨訪時能夠得出明確診斷,以補充個案資料。必要時組織省級專家組專家進行訪視。
(五)AFP病例的專家診斷
各省應成立由具有AFP診斷經驗的流行病學、病毒學、臨床醫學(神經內科、兒科、傳染病學)等方面專家組成AFP病例分類專家診斷小組,定期開展診斷工作,工作內容及要求詳見《省級AFP病例分類專家診斷小組工作規范》(衛疾控免疫[1999]第63號)。
(六)實驗室監測
1.AFP病例標本的採集
對所有AFP病例應採集雙份大便標本用於病毒分離。標本的採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現後14天內採集;兩份標本採集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每份標本重量≥5克(約為成人的大拇指末節大小)。
2.接觸者標本的採集
(1)AFP病例接觸者:以下情況應採集AFP病例的5名接觸者(原則上5歲以下)大便標本。
1)每年AFP病例大便標本數少於150份的省;
2)未採集到合格大便標本的AFP病例;
3)根據臨床或流行病學資料高度懷疑為脊灰的AFP病例;
4)死亡的AFP病例。
(2)VDPV病例、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接觸者
對於VDPV病例、VDPV循環病例和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其接觸者標本的採集要求見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循環病例應急處理預案。
3.原始標本運送
(1)標本採集後要在7天內送達省級脊灰實驗室,標本應冷藏運送,在送達省脊灰實驗室時帶冰且包裝完整。標本的運送要符合國家對標本運送的有關要求。
(2)採集的標本應有完整的登記資料,一並送達省脊灰實驗室。標本標簽登記要清楚,標本送檢表項目要填寫完整(附表,表7)。
4.省級實驗室檢測
(1)標本送達省級脊灰實驗室後要及時進行標本登記、編號,並於-20℃保存備檢。
(2)省級脊灰實驗室要按照WHO《脊髓灰質炎實驗室手冊》(現行版)進行病毒分離及型別鑒定。
5.陽性分離物運送
省級脊灰實驗室應在分離定型後14天內將脊灰病毒陽性分離物送達國家脊灰實驗室。標本應冷凍運送,在送達國家脊灰實驗室時帶冰且包裝必須完整。標本的運送同時要符合國家對標本運送的有關要求。
6.國家級實驗室檢測
國家脊灰實驗室應按照《脊髓灰質炎實驗室手冊》採用PCR、ELISA方法對送檢標本進行脊灰病毒型內鑒定。對上述兩種方法結果異常的毒株進行VP1區核苷酸序列測定和分析。
7.結果報告與反饋
(1)省級脊灰實驗室應在收到標本後28天內將標本檢測結果,包括脊灰病毒陰性、脊灰病毒陽性型別和非脊灰腸道病毒(NPEV),反饋給同級流行病學監測人員和下級送檢單位。
(2)國家級脊灰實驗室要將脊灰病毒型內鑒定於7天內完成並將結果反饋給省級脊灰實驗室,省級脊灰實驗室要將國家鑒定結果及時反饋給同級流行病學監測人員和下級送檢單位。
(3)需進行測序的標本,國家級脊灰實驗室要在型內鑒定結果後14天內完成並將測序結果反饋省級脊灰實驗室。
(七)疫情處理
當發生高變異株AFP病例、VDPV病例、VDPV循環病例或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時,應按照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環病例應急處理預案的要求進行處理。
(八)AFP監測評價指標及資料分析
1.監測系統評價指標
(1)監測的敏感性
— 15歲以下兒童非脊灰AFP病例報告發病率≥1/10萬。
(2)監測的及時性
— AFP病例監測報告(包括「零」病例報告)及時率≥80%;
— AFP病例報告後48小時內調查及時率≥80%;
— AFP病例14天內雙份合格大便標本採集率≥80%;
— AFP病例大便標本7天內送達省級脊灰實驗室及時率≥80%;
— 省級脊灰實驗室28天內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離及時率≥80%;
— 陽性分離物在14天內送國家脊灰實驗室的及時率≥80%;
— 國家脊灰實驗室7天內完成省級送達的陽性分離物型內鑒別的及時率≥80%;
— 需進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陽性分離物應在完成病毒型內鑒別後14天完成序列檢測;
— AFP病例麻痹60天內完成病毒型內鑒別及時率≥80%;
— AFP病例麻痹75天內隨訪及時率≥80%;
(3)監測的完整性
— 省級對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調查處理率達到100%;
— 國家級AFP病例分類專家診斷小組對臨床符合病例的復核率達到100%;
— 旬報完整性
實際監測報告數/應監測報告數×100%
(應報告數=報告點數×報告頻率)
— 主動監測報表完整性
實際監測報告數/應監測報告數×100%
(應監測報告數=報告點數×報告頻率)
2.監測系統資料分析
(1)AFP病例流行病學分布
以縣、市或省為單位繪制病例散點圖;以市地為單位統計AFP發病率。每年重點分析15歲以下人口已達10萬而AFP報告發病率<1/10萬的地區,尋找原因。也可對15歲以下人口累計人口已達10萬而沒有AFP病例報告(或報告敏感性較低)的縣級單位進行分析,尋找原因。分析病例的年齡構成和時間分布。
(2)AFP病例免疫史
計算AFP病例OPV「零」劑次免疫、未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和不詳所佔比例,分析兒童未全程免疫原因,重點分析「零」劑次免疫兒童。
(3)AFP病例大便標本採集及檢測結果
計算未採集、採集單份、雙份標本病例所佔比例,脊灰病毒陽性率、各型別分離數,非脊灰腸道病毒分離率等。
(4)分析AFP監測系統及時性、完整性
計算相關的監測指標,評價監測系統運轉質量,分析存在的問題。
3.工作質量評價
(1)個案調查表、隨訪表填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有無缺項、有無邏輯錯誤,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等)。
(2)省、市級是否定期對基層的AFP病例監測工作進行檢查、督導。
(3)省級AFP專家診斷小組活動頻次、活動的及時性以及資料完整性。
(九)資料管理與信息反饋
1.資料管理
各級疾控機構要將所有的AFP監測資料(電話報告記錄、旬報、主動監測報表、個案調查表、隨訪表、AFP病例專家診斷資料、高危AFP病例、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等調查資料、AFP病例標本送檢表、AFP病例標本實驗室檢測記錄、AFP病例標本實驗室檢測結果報告單等)至少每年度整理一次,歸檔保存。同時做好AFP監測網路資料庫的備份和保存。相關資料的至少保存至全球證實消滅脊灰後。
2.信息反饋與交流
(1)國家和省級應定期分析監測數據,並將監測結果反饋到下級疾控機構。反饋可採用簡報、通報等方式。內容應包括各項監測指標完成情況、存在問題和建議等。
(2)各級對AFP監測問題應隨時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
(十)異地AFP病例監測管理
1.異地AFP病例是指非本地戶籍的AFP病例。如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35天以上,則不屬於異地AFP病例。異地AFP病例歸屬原居住地縣級以上疾控機構管理。異地病例可分為跨省異地AFP病例和本省異地AFP病例(跨縣或跨市)。
2.異地AFP病例的報告、調查、采樣送檢、隨訪等各項監測工作,由病例暫住地的縣級以上疾控機構負責完成。病例標本檢測由采樣送檢單位所在的省級脊灰實驗室負責。
3.省級疾控機構收到報告的異地AFP病例後,應及時將病例資料(個案調查表等)傳真並郵寄報告病例歸屬地省級(跨省異地AFP病例)或市級(本省異地AFP病例)疾控機構。異地AFP病例實驗室結果,由省級脊灰實驗室傳真並郵寄報告病例歸屬地省級(跨省異地AFP病例)或市級(本省異地AFP病例)疾控機構。
4.病例歸屬地疾控機構接到異地報告的AFP病例後,應及時與病例當時所在地省級(跨省異地AFP病例)或縣級(本省異地AFP病例)疾控機構溝通,收集該病例的個案、病案、實驗室、隨訪等資料進行綜合管理。各相關疾控機構,特別是省級疾控機構,應協助病例歸屬地疾控機構做好異地AFP病例的各項監測工作。
四、各級職責
(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收集、分析、公布和反饋全國AFP監測情況;利用監測資料,評價全國監測進展;負責對省級AFP病例監測的培訓和技術指導;協助衛生部組織國家級AFP病例專家診斷和分類活動;負責國家級脊灰實驗室管理,確保監測質量;組織對VDPV循環病例或輸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進行調查和應急處理;對國家維持無脊灰策略與措施提出改進建議。
(二)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收集並分析縣、市級上報資料,對AFP病例實行個案管理;每月定期將本省病例監測資料傳送國家級疾控機構;監督、指導各地AFP各項監測活動的開展;對市、縣級疾控機構和有關醫療機構人員培訓;定期對監測資料進行分析與評價,及時向本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向下級疾控機構反饋;根據監測結果確定本省監測薄弱地區和高危人群,組織開展相關調查研究;組織對高危AFP病例、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VDPV病例的調查和處理;負責省級脊灰實驗室的管理,確保監測質量;評價本省AFP監測狀況,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本省維持無脊灰策略與措施的建議;與國家和其它省(自治區、直轄市)溝通和信息交流,協調異地AFP病例報告、調查及其它相關事宜。
(三)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收集轄區內縣級疾控機構及有關醫療機構AFP病例疫情報告及個案調查表,對縣級疾控機構報告的資料進行審核,按規定向上級疾控機構報告;監督、指導縣級各項監測活動的開展;負責對縣級疾控機構和有關醫療機構人員培訓;監測轄區內病例的發生情況,參與高危AFP病例、聚集性臨床符合病例的調查;評價轄區內病例監測現狀,並向本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控機構報告。
(四)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收集轄區內AFP病例報告,按規定向上級疾控機構報告;開展AFP病例調查、標本採集、運送及病例隨訪工作;負責轄區內病例的主動監測工作;負責對轄區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相關人員AFP監測的培訓;對轄區內病例監測工作開展督導、檢查,評價監測質量,並向上級疾控機構和本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監測工作情況。
(五)各級醫療機構
負責本醫院AFP病例發現與報告工作;制定本單位監測報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在本單位開展病例的主動監測;在疾控機構指導下組織開展對預防保健科、兒科、神經內科、傳染科、病案室等相關科室和人員的AFP監測培訓;協助疾控機構進行AFP病例調查、標本採集並開展主動監測工作;收集、補充AFP病例的臨床資料,提供給轄區疾控機構。
(六)各級衛生行政部門
負責對轄區內AFP監測的組織領導,保障工作必須經費,對轄區監測工作進行評估、督導與考核。

⑦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百度百科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具有獨立頒發國家承認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綜合性高等職業院校,始創於公元1997年。北科院的領導團隊胸懷育人報國大志,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從幾間房、幾個學生起步,殫精竭慮,奮力拚搏,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緊緊依靠和發揮學校黨政領導班子以及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的教職員工隊伍,以「堅持不懈、只爭朝夕」的北科精神,在沒有任何財政投入的情況下,用短短十年時間完成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學校建設的巨大成就。形成了林木疊翠、鳥語花香的沙河校區和依山傍水、亭塔相間的八達嶺校區,成為首都及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美、基礎設施最好、可以容納數萬學生學習的民辦學校之一,創造了民辦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信仰文化為核心內容,以「三制」(體制、機制、責任制)做保證,全員全過程做學生工作的體系框架。建立以班主任為主體的輔導員隊伍以及「四位一體」(以班主任為核心,以副班主任配合,以專業教師代表和學生骨幹為助手,以行政領導幹部代表為顧問)的班管委(黨支部)工作機制,創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學校明確提出以專業建設為龍頭,構建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戰略目標,努力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學校執行六項(吃飯、住宿、學習、醫療、安全、就業)讓政府和家長放心、學生滿意的工程,形成了北科特色的「安全、和諧、節約,學生苦學、教師精教、幹部勤政」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塑造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北科院將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科技、體育活動作為課堂教育的延伸,為全面鍛煉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供平台。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許多學生在就業初始就嶄露頭角,顯示出比較強的職業能力和競爭優勢。北科院通過三年以評促建,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強化了高職專業的主體地位,在規范管理、條件建設、教學改革和提高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學校的辦學實力、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今後又好、又快地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7年學校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 學院校區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學校現擁有沙河和八達嶺兩大校區,佔地面積2875畝,在校生40000人!校園總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31.66萬平方米,學生公寓面積28.23萬平方米,學校有實驗實訓基地(室)101個,其中的物流管理專業實驗實訓基地為首批北京市級示範性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兩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共計3.6萬平方米,共有圖書76.28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6.28萬冊,電子圖書60萬冊;教學用計算機5350台;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座位共有13576個。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 辦學特色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學校以「根雕原理」為指導,實施因材施教,堅持「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應用能力為本,社會評價為據;切實提升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的育人觀,現有專兼職教師1534名。
辦學特色:以黨建為引領,以信仰文化教育為核心,以道德養成為基礎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教學模式:一體兩翼三結構的「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的模式。
「一體」:所學專業;
「兩翼」:英語和計算機為兩翼;
「三結構」:主修專業加第二專業加職業技能。
教學特色: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教師理念:愛學生是出發點,嚴管理是主策略,育人成才是目標。
教學設施:全院共有教學用計算機5350台,與北大相連的光纖網、無線區域網接入Internet遍布校園。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座位13576個、圖書館藏書16.28萬冊,電子閱覽室存書40萬冊。
學歷與考試種類:國家計劃內高職,國考,校考,頒發相應的考試證書及職業技能證書。
辦學宗旨:學校始終堅持「育人報國」的宗旨
辦學方針:「從嚴治校,質量立校,服務興校,人才強校」為辦學方針
辦學理念:「教育就是服務,一切為了學生」為辦學理念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 專業設置
學校一角泰坦軟體及計算機應用學院
現代管理學院
現代物流學院
法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
日語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汽車工程學院
外語學院
通信電信學院
航空服務學院
影視傳媒學院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中國國學院
社工學院心理系
昊月國際學院
雅頓文化創意傳媒學院
國際教育工程學院
職業經理人學院
商學院
旅遊學院
金融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中韓國際學院
國際標業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
現代教育學院
北京仁德中學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 院系介紹
理工類: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計算機工程系:
開設計算機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路技術、電子商務等專業,學識淵博的教授群體組成教學隊伍、有豐富的科研成果和幾十年在名校執教的經驗,科學制訂教學計劃、選編優秀教材、組織教學活動,保持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准確性、前沿性
汽車工程系:
開設汽車應用工程技術、汽車銷售與模特等專業與國家汽車行業協會、中國農業大學車輛工程系、清華大學德爾福汽車研究所、福田汽車公司聯合共建實行產、學、研一體化辦學,起點高,實力強。汽車工程學院是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車輛工程系協助下開辦。目前本院開設三個專業:汽車運用技術專業、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本院同時還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會員,並與北汽福田汽車公司、中國農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建立了長期校企和校際的合作。目前二級學院正在實行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改革,與北京市各汽車廠進行廣泛的接觸,是北科重點發展的二級學院之一。學院根據我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而高級技能型人才又非常短缺的現實狀況,在專業發展上實行高起點辦學,在傳統汽車專業教學的基礎上,緊盯汽車工業科技發展和汽車售後市場服務,突出汽車計算機控制與汽車電子應用和汽車技術服務與汽車金融服務等,課程設置打破三段式教學,高起點、高要求,培養高素質的高等技術應用型汽車人才。中國農業大學車輛工程系中日汽車技術培訓中心和福田汽車有限公司全方位地為教學提供實習實訓場所,擁有日本政府提供價值1000多萬人民幣先進的汽車檢測、診斷、維修等儀器設備全新汽車模特專業,適應市場需求.

師資力量

院長:閆大建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車輛工程系碩士,原內蒙古農業大學機電學院車輛工程教研室主任,優秀「雙師型」教師。

專業帶頭人
武文俠副教授,原在河北經貿大學從事教學工作。
劉義副教授,原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優秀教師,具有雙師型素質。
寇太雷高級工程師,原在江西省機械工業設計研究院工作.

專業設置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汽車運用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汽車金融,汽車維修與檢測(國考),汽車服務工程,汽車運用工程

生命科學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設有三個專業: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養生保健專業和健康護理專業,目前本院在校學生700人。生命科學學院自建院以來,始終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放在第一位,現有專、兼職教師38名,教師大多來自首都和其他省、市高校、科研機構,80%具有中高級職稱,他們熟悉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在教師結構上,基本實現了老中青結合,高、中、初級職稱結合,專、兼職結合。二級學院堅持服務育人原則,嚴格管理,調動學生和教師兩個積極性,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先後獲校級「校企合作先進獎」、「迎評促建先進獎」等獎項,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學院以服務為宗旨,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採用產學結合的辦學方式,與十幾家企業、科研單位建立了「專業建設與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接納學生實習。實施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教育。 學院實施「2+1」教學模式: 學生在校學習二年,外出畢業綜合實踐教學一年。

課程安排

(一)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
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開設的課程除公共課以外還有:基礎生命科學、基礎化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發酵工程、生物經濟學,以及相關課程的實驗實訓課。
(二)保健養生專業
保健養生專業開設的課程除公共課以外還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經絡學、腧穴學、解剖生理學、中醫養生學、經穴保健、針法灸法、保健足療、中醫美容學、經絡美容學、實用美容學、等課程。

(三)健康護理專業
健康護理專業開設的課程除公共課以外還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經絡學、腧穴學、解剖生理學、基礎護理學、老年護理學、兒科護理、婦科護理學、中醫養生學、中醫內科學、按摩學、經穴保健、市場營銷學等課程。

機電工程學院: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是由北京科技職業學院與北方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協作創辦的新型二級工科學院。有北方工業大學的強力支持,可充分利用北方工業大學教學資源和實訓實習基地,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獲得現代化工程師的基本訓練,能從事本專業領域內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應用型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設置

電氣自動化專業
機電一體化專業

信息工程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面向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採用「三元結構」合作辦學模式,與市場緊密結合。 二級學院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實施「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二級學院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北京市高校的教授和碩士、博士畢業生,80%具有中高級職稱,在教師結構上,基本實現了老中青結合,是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二級學院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將專業技能證書培訓納入教學計劃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網路實驗室、軟體開發實驗室、游戲開發實驗室、電腦組裝流水線實驗室全天候開放,給同學們足夠的動手實踐機會,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為技能型、實踐型的人才。學院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特點,將職業技能證書培訓納入教學計劃中,在二、三年級教學中,納入「職業資格證書」的培養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網路實驗室、軟體開發實驗室、游戲開發實驗室、電腦組裝流水線實驗室全天候開放,計算機組裝實驗室,軟體開發實驗室,游戲設計和數字媒體實驗室及網路技術實驗室和公共「電工電子實驗室」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提供硬體保障.學生按摸底考試、高考成績以及平時表現綜合考核編班,針對學生不同的基礎和個性化需求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過教學方法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以興趣小組成員領軍完成的「游戲開發項目」、游戲美工作品已產生社會價值。已承接的企業課題實踐被中科院專家和加拿大教育投資者給予高度評價。

專業設置:網路應用技術,軟體開發,網路游戲設計 ,數字媒體

通信電信學院:

通信電信學院依託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及基礎電信運營商和增值業務運營商的高科技優勢和豐富的電信運營經驗, 引進高科技專家、教授、具有實踐經驗的電信增值業務類公司經理、總監教學,師資力量強大。學院採取與通信企業在校內共同建設並運營現代化電信業務平台和研發中心的方式,將電信企業的實際工作內容和項目搬進課堂,學生在校期間可以直接參與電信業務的開發、設計、策劃、操作維護與管理工作。

專業設置

現代通信技術,移動通信.計算機通信,電信市場營銷,電信增植業務技術

就業前景

電信產業已進入增值業務時代,以簡訊、彩鈴、彩信、網路游戲、VOIP等為代表的增值電信業務每年以超過100%的速度在增長和發展。從當前到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社會上對電信增值業務技術開發和管理人才、通信的職業人才的需求將會非常迅猛,學院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將十分廣闊且待遇優厚。學生畢業後可以在通信企業及電信增值類企業及IT行業及軟體公司、網站與網路公司、電信增值業務服務類企事業單位,從事設備操作維護和管理、通信技術工程師、移動增值業務開發工程師、嵌入式系統軟體開發工程師計算機網路的配置、安裝、調試等工作崗位。

文科類:

商學院:
商學院是北京科技職業學院開辦早、規模大、管理規范的一個二級學院,曾被學校和校區評為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學生管理先進單位、校運動會最佳組織獎、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優秀組織獎、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學院對學生管理嚴格與靈活並重,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還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學術講座、參觀訪問、與國際國內知名人士交流溝通等活動,既豐富了生活,又提高了素質,培養了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即與企業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專門人才。學院構建把「職業標准」融入課程標準的課程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突出課程目標的職業化方向,以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並努力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取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通行證」——職業資格證書,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校外建有實習基地,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全面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把專業知識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以及人格素質培養緊密結合,使學生拿到技能證書和誠信證書,取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通行證」,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校內建有現代化的商務「模擬公司」,專供學生校內實訓,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和上崗工作的條件。
師資力量

專業設置 :國際貿易(國考),商務管理(國考),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實務,營銷與策劃

法學院:
法學院是我校成立較早的二級學院之一,學院成立以來,規模不斷發展,現有五個專業,包括一個計劃內高職專業,在校學生1600餘人,專任教師20餘名。學院建有模擬法庭一個,多個校外實訓基地。法學院始終堅持服務育人原則,嚴格管理,調動學生和教師兩個積極性,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先後獲校級「教學成果優秀獎」、「教學改革先進獎」等。 學院建有模擬法庭、速錄技能實訓室和法律網上實訓室,運用模擬審判、模擬仲裁、案例分析、法律咨詢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學生通過與北京天益律師事務所、延慶法院、延慶司法局等多家單位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多種形式實習。

專業設置:法律文秘,律師(國考),法律(國考),商務法律

新聞與傳播系:
新聞傳播學院是北科院開辦較早,規模較大,專業比較合理,教學資源充足,師資力量雄厚的二級學院之一。保證教學質量,堅持教學改革,致力於培養職業技能高,社會適應力、競爭力強的專業人才。與北京勞動局直接掛鉤進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成立了廣告設計師、網路編輯師、中級攝影師等三個證書的培訓基地以及證書鑒定點。學院已經有兩千多名學生參加了中級攝影師,廣告設計師,網路編輯師,報刊編輯師和部分高級攝影師的取證培訓,有的通過率達100%。 在2006年11月勞動部舉辦的全國首次廣告設計師與網路編輯師統考中,新聞學院參考學生通過率居全國第一,有兩名學生分獲第二、第三名,得到市勞動局獎勵。

專業設置:(一)新聞傳播,(二)廣告設計,(三)網路傳播 ,(四)攝影與攝像,(五)新聞學(國考)(六)廣告學(國考),(七)影視廣告

外語學院:
外語學院是我校成立較早的二級學院之一,現有五個專業,包括一個計劃內高職專業。外語學院自建院以來,始終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放在第一位,學院的專、兼職教師大多來自首都和其他省、市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80%具有中高級職稱,熟悉商務英語、旅遊英語、高級文秘英語等專業知識,科研成果豐富,同時又具有豐富的相關專業的實踐經驗和職業技能。教師的年齡結構和職稱、學歷結構合理。二級學院堅持服務育人原則,嚴格管理,調動學生和教師兩個積極性,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設置英語和德語兩種專業課程,分段式教育模式;以聽說為特色、以商務實務為基礎、以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構建「一年聽說通 + 二年商務通 + 三年能力通」的分段式教育。學院通過「英語話劇團」、「英文演講團」「英語合唱團」「英倫小鎮」、 「英語咖啡吧」等多種英語相關組織活動形式和校內設施來打造本土化留學環境。學院擁有1800平米的語言實訓基地,包括4間語境實驗室、6間語音實驗室、2間高端語音實驗室,可容納1000人同時上課.

專業設置:商務英語(統招高職) ,涉外文秘英語,國際貿易英語, 國際商務交流英語會展管理英語,英語(國考),德語系:德語

藝術設計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目前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專職教師分別來自首都和全國各地的著名高校;專、兼教師中80%的教師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其中有著名教授、著名畫家、著名的企業家和設計師,具有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深受學生的歡迎。學院設有高等職業教育。擁有獨立的教學樓、專業工作室、大型畫廊展廳900平方米、多媒體網路機房12間、有多媒體教室5間、階梯教室,圖書資料室、有數字媒體創作室、環藝實訓室8間、服裝工藝、美容、化妝等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和實習實訓室。藝術設計學院按照藝術教育的規律,嚴格管理、嚴謹治教的教育、教學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和穩定有序的教學秩序,為學生提供多途徑的成材渠道,得到了藝術設計學院在校學子及其家長的認可。校內有12個獨立的計算機房和建築環藝、動畫、陶藝、雕塑、服裝工藝、美容、化妝等10個精良配置的專業實訓室供學生進行實操訓練;校外有30餘家大型合作企業保證學生的實習、實訓。頂崗實習保證了與企業和用人單位需求的「無縫對接」,確保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專業設置

藝術設計專業(環境空間藝術設計方向),人物形象設計專業(計劃內高職) ,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藝術設計
動畫,藝術設計(現代美術陶瓷),服裝藝術設計,建築工程技術,建築學,建築裝飾工程技術 ,繪畫(油畫)繪畫(中國畫)

影視傳媒學院
培養影視表演,編導,製作,管理方面人才,強強聯手,一代「天驕」加盟北科院曾執導《東方商人》、《啼笑因緣》、《俠客行》《燕子李三》等多部影視劇的著名導演王新民出任北科影視學院負責人;名導執教,獨創「帶劇學習」的教學模式,在校學習即可獲得影視創作機會影視傳媒學院是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專門培養影視藝術人才的學院。辦學指導思想:以「育人報國」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愛學生、愛教育、愛藝術」為出發點,強化實踐力度,增長專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更多更好的藝術人才.專業設置與學制:現有影視表演、影視動畫、影視美術、影視采編與製作、影視戲劇文學、影視製片、播音與主持、聲樂表演、舞蹈表演、國術演藝、國際跆拳道、編導、媒體策劃與管理13個專業。以上專業學制,除影視表演、國術演藝兩個專業是2+2,即2年畢業為大專、4年畢業為大本外,其餘全是3+1,即3年畢業為大專、4年畢業為本科。大專畢業,如成績優秀、又無嚴重違紀,可直接申請進入大本就讀。師資隊伍:全院有專職教師13名,兼職教師32名。其中,專職教師中正副教授7名,其他專兼職教師大多都是北京高等藝術院校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他們不僅有高超的藝術素養、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特別關愛學生,敬職敬業,不僅教書更注重育人。教學方法:強化實習實訓,注重培養專業技能,是我院教育教學的重要特點。學院始終把教學實踐放在第一位,由原來安排課時理論與實踐比例為6:4,逐步過渡到現在的7:3,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專業基本知識。這樣做,不僅易懂易學,而且學了就能用,走向社會就能大展才華。此外,學院還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不搞一刀切,不搞滿堂灌,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要求,分層次、分階段,逐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實習實訓基地:校內有電台電視台、美術化妝、舞蹈排練、網路傳媒、後期製作、可容納千人、百人的劇場兩個、3000平米武館一個。校外,河北省電視台、張家口電視台、廊坊電視台、內蒙古電視台、海南省實驗話劇團、馬術培訓基地等為學生實習、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創造了條件。 實習就業形勢:學院現有學生527名,先後到《大清御史》、《馬鳴風蕭蕭》、《生死十日》、《家族榮譽》《連城訣》、《鐵道游擊隊》、《為了明天》《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30多個劇組參加實習演出。播音與主持專業三屆畢業生先後到全國有關電視台實習,均受到好評,而且就業形勢也特別好。04級畢業生代月在北京電視台實習,創《誰在說》欄目15年最高收視率現就業在北京電視台。畢業生徐曉梅就業山東青島電視台,他主持的《美食城》受到台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目前,影視傳媒學院全體師生在黨的「十七大」的指引下,在校黨委、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正以矯健的步伐,「堅持不懈、只爭朝夕」的精神,大膽改革,勇於創新,為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應用型的影視藝術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招生對象
應、往屆高中畢業生;藝術職高生;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相當於高中水平並愛好影視表演、影視動畫、播音主持、影視戲劇文學、國術演藝、影視美術、影視製片、影視采編與製作、影視廣告事業的社會青年及藝術特長生。影視表演專業特招(影視模特、影視特型培養生)年齡可適當放寬。
特型類
身高、體型、外貌等有特色的學生,為藝術圈培養特殊人才。能扮演特色角色的喜劇演員、小品演員。

國際標業學院:

國際標業二級學院是我校與中國國際標業二級學院(香港)聯合辦學,共同創辦的首都第一家專門培養招投標經營與管理人才的二級二級學院。現開設一個專業,三個專業方向,在校生3000餘人,目前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標業行業二級學院。現有專職教師35名,兼職教師13名。 二級學院的專、兼職教師主要來自首都和其它省、市高校、招標機構和行業管理部門以及香港標業二級學院和標業機構。70%具有高級職稱,其中的骨幹為行業的領軍人物。在教師的結構上體現了老中青三結合,高、中、初級職稱搭酏合理,雙師型教師為代表的特點,在教材建設上,追求創新並突出合作辦學之優勢,自編標業教育系列教材及講義30餘冊,已正式出版教材16冊,在行業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目前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標業行業學院。與中國國際標業學院(香港)聯合辦學,在國內領先創辦招投標經營與管理專業,努力使課程與行業接軌,與國際接軌。在教師的結構上體現了老中青三結合,高、中、初級職稱搭配合理,雙師型教師作用發揮得好,在教材建設上,追求創新並突出合作辦學,自編標業教育系列教材及講義30餘冊,已正式出版教材16冊,在行業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

專業設置 :國際標業與管理,標業經營與管理,國際標業教育

本文原文來源於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官方網站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所獲榮譽
2001年被評為綠化美化先進單位。

2002年被授予「請家長放心,讓同學滿意」優質誠信承諾單位、被授予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被授予清華大學IT教育合作院校。

2003年被授予誠信招生示範院校、被授予無投訴民辦高校、被評為教育教學綜合評估合格學校、被授予北京十大品牌實力民辦高校、被授予文明標兵集體、被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被授予美國Adobe公司合作院校、被吸納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會員。

2004年被評為中國民辦高校綜合實力二十強、被授予北京市民滿意民辦大學、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高等教育助學示範校、被評為中國民辦學校形象排行第七名、被授予中國農業銀行AAA信用等級單位、

2005年被評為人民滿意的民辦大學、被吸納為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會員

2006年接受北京市教委預評估。

2007年通過北京市評估,正式評估通過升本。

2007年10月北科的10年校慶。

⑧ 無機物進化到微生物

無機物——————有機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有機大分子物質(蛋白質)——————生命(擁有基本代謝功能和繁殖功能)

英國科學家米勒作了一個實驗,它將氨氣,氫氣,水蒸氣等混合氣體加熱,然後通過電火花的洗禮,再接著冷卻,最後在所得液體中發現了最簡單的如氨基酸類的有機物。這就是生物進化的第一階段。

原始地球中,大氣中充滿了氨氣,氫氣,co2,等等無機物質(大多數從地
球表層火山噴出來的),當時烏煙瘴氣的大氣層中,閃電密布,大概過了多少億年,積累了許久的量變在一次巨大的閃電襲擊下突然間質變,成為了一個有機物。然後,越來越多的有機物落到了原始海洋中(還是噴出來的……),慢慢的,他們聚集到一起,在強烈的紫外線和閃電攻擊下,成為了基本的大分子有機物。後來,有很多物質不停的變化,成為了一個細胞中的各種物質,比如線粒體等等。後來,他們聚集在一起,生成了隔離水和細胞液的細胞膜,就此,第一個「生命」誕生了,雖然他只能有基本的新陳代謝和繁殖能力,但他是個定義上的生命。之後那就是越來越多的細胞聚集在一起,成為了多細胞生物。

DNA,原名脫氧核糖核酸,他就是一種大分子有機物,生物的遺傳物質分RNA,DNA,有的蛋白質也有遺傳功能。是DNA指導氨基酸合成和本體一樣的蛋白質,並且組成到一起。

生命的組合完全是意外的,就像我剛才跟你陳述的過程,只有非常小的幾率,他們合成了,並且,如果第一個生命不幸夭折了,那就還要等很久很久。
(原創)
DNADNA(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又稱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同時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有時被稱為「遺傳微粒」。DNA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以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長期性的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食譜」。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RNA所需。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單體脫氧核糖核酸聚合而成的聚合體——脫氧核糖核酸鏈,也被稱為DNA。在繁殖過程中,父代把它們自己DNA的一部分(通常一半,即DNA雙鏈中的一條)復制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因此,化學物質DNA會被稱為「遺傳微粒」。原核細胞的擬核是一個長DNA分子。真核細胞核中有不止一個染色體,每條染色體上含有一個或兩個DNA。不過它們一般都比原核細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貯存決定物種性狀的幾乎所有蛋白質和RNA分子的全部遺傳信息;編碼和設計生物有機體在一定的時空中有序地轉錄基因和表達蛋白完成定向發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確定了生物獨有的性狀和個性以及和環境相互作用時所有的應激反應.除染色體DNA外,有極少量結構不同的DNA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極少數為RNA.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分子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分子都與四種鹼基里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復制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rRNA、snRNA與siRNA。
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故親代DNA必須以自身分子為模板准確的復製成兩個拷貝,並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完成其遺傳信息載體的使命。而DNA的雙鏈結構對於維持這類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復制的准確性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DNA的半保留復制
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曾就DNA復制過程進行過研究,發現DNA在復制過程中鹼基間的氫鍵首先斷裂(通過解旋酶),雙螺旋結構解旋分開,每條鏈分別作模板合成新鏈。由於每個子代DNA的一條鏈來自親代,另一條則是新合成的,故稱之為半保留式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DNA復制過程
1.DNA雙螺旋的解旋
(1)單鏈DNA結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2)DNA解鏈酶(DNA helicase)
(3)DNA解鏈
2.岡崎片段與半不連續復制
3.復制的引發和終止
(三)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麥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說,認為染色體末端必然存在一種特殊結構——端粒。現在已知染色體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護染色體末端免受損傷,使染色體保持穩定;② 與核纖層相連,使染色體得以定位。
[編輯本段]【DNA的理化性質】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對紫外線有吸收作用,當核酸變性時,吸光值升高;當變性核酸可復性時,吸光值又會恢復到原來水平。溫度、有機溶劑、酸鹼度、尿素、醯胺等試劑都可以引起DNA分子變性,即使得DNA雙鍵間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指脫氧核糖核酸(染色體和基因的組成部分) 脫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遺傳信息的絕大部分貯存在DNA分子中。
[編輯本段]【分布和功能】
原核細胞的染色體是一個長DNA分子。真核細胞核中有不止一個染色體,每個染色體也只含一個DNA分子。不過它們一般都比原核細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貯存決定物種的所有蛋白質和RNA結構的全部遺傳信息;策劃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細胞和組織組分的時間和空間;確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終的活性和確定生物的個性。除染色體DNA外,有極少量結構不同的DNA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
[編輯本段]【DNA的發現】
自從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以後,人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遺傳因子是不是一種物質實體?為了解決基因是什麼的問題,人們開始了對核酸和蛋白質的研究。
早在1868年,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核酸。在德國化學家霍佩·賽勒的實驗室里,有一個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爾(1844--1895),他對實驗室附近的一家醫院扔出的帶膿血的綳帶很感興趣,因為他知道膿血是那些為了保衛人體健康,與病菌「作戰」而戰死的白細胞和被殺死的人體細胞的「遺體」。於是他細心地把綳帶上的膿血收集起來,並用胃蛋白酶進行分解,結果發現細胞遺體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對細胞核不起作用。他進一步對細胞核內物質進行分析,發現細胞核中含有一種富含磷和氮的物質。霍佩·賽勒用酵母做實驗,證明米歇爾對細胞核內物質的發現是正確的。於是他便給這種從細胞核中分離出來的物質取名為 「核素」,後來人們發現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從此人們對核酸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紀初,德國科賽爾(1853--1927)和他的兩個學生瓊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學結構,認為它是由許多核苷酸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鹼基、核糖和磷酸構成的。其中鹼基有4種(腺瞟吟、鳥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兩種(核糖、脫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於發表他的研究成果,錯誤地認為4種鹼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從而推導出核酸的基本結構是由4個含不同鹼基的核苷酸連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為基礎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說"。這個錯誤的假說,對認識復雜的核酸結構起了相當大的阻礙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核酸功能的認識。人們認為,雖然核酸存在於重要的結構--細胞核中,但它的結構太簡單,很難設想它能在遺傳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蛋白質的發現比核酸早30年,發展迅速。進入20世紀時,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已有12種被發現,到1940年則全部被發現。
1902年,德國化學家費歇爾提出氨基酸之間以肽鏈相連接而形成蛋白質的理論,1917年他合成了由15個甘氨酸和3個亮氨酸組成的18個肽的長鏈。於是,有的科學家設想,很可能是蛋白質在遺傳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參與遺傳作用,也必然是與蛋白質連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時生物界普遍傾向於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1928年,美國科學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種有莢膜、毒性強的和一種無莢膜、毒性弱的肺炎雙球菌對老鼠做實驗。他把有莢病菌用高溫殺死後與無莢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體內,結果他發現老鼠很快發病死亡,同時他從老鼠的血液中分離出了活的有莢病菌。這說明無莢菌竟從死的有莢菌中獲得了什麼物質,使無莢菌轉化為有莢菌。這種假設是否正確呢?格里菲斯又在試管中做實驗,發現把死了的有美菌與活的無莢菌同時放在試管中培養,無莢菌全部變成了有莢菌,並發現使無莢菌長出蛋白質莢的就是已死的有莢菌殼中遺留的核酸(因為在加熱中,莢中的核酸並沒有被破壞)。格里菲斯稱該核酸為"轉化因子"。
1944年,美國細菌學家艾弗里(1877--1955)從有美菌中分離得到活性的「轉化因子」,並對這種物質做了檢驗蛋白質是否存在的試驗,結果為陰性,並證明「轉化因子」是DNA。但這個發現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人們懷疑當時的技術不能除凈蛋白質,殘留的蛋白質起到轉化的作用。
美籍德國科學家德爾布呂克(1906--1981)的噬菌體小組對艾弗里的發現堅信不移。因為他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噬菌體的形態和進入大腸桿菌的生長過程。噬菌體是以細菌細胞為寄主的一種病毒,個體微小,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它像一個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質組成的頭膜和尾鞘,頭的內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絲、基片和小鉤。當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細菌的細胞膜上,然後將它體內的DNA全部注人到細菌細胞中去,蛋白質空殼仍留在細菌細胞外面,再沒有起什麼作用了。進入細菌細胞後的噬菌體DNA,就利用細菌內的物質迅速合成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從而復制出許多與原噬菌體大小形狀一模一樣的新噬菌體,直到細菌被徹底解體,這些噬菌體才離開死了的細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細菌。
1952年,噬菌體小組主要成員赫爾希(1908一)和他的學生蔡斯用先進的同位素標記技術,做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他把大腸桿菌T2噬菌體的核酸標記上32P,蛋白質外殼標記上35S。先用標記了的T2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然後加以分離,結果噬菌體將帶35S標記的空殼留在大腸桿菌外面,只有噬菌體內部帶有32P標記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腸桿菌,並在大腸桿菌內成功地進行噬菌體的繁殖。這個實驗證明DNA有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質則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這一結果立即為學術界所接受。
幾乎與此同時,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加夫(1905--)對核酸中的4種鹼基的含量的重新測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響下,他認為如果不同的生物種是由於DNA的不同,則DNA的結構必定十分復雜,否則難以適應生物界的多樣性。因此,他對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說"產生了懷疑。在1948- 1952年4年時間內,他利用了比列文時代更精確的紙層析法分離4種鹼基,用紫外線吸收光譜做定量分析,經過多次反復實驗,終於得出了不同於列文的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總分子數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與胸腺嘧啶T數量相等,鳥嘌吟G與胞嘧啶C數量相等。說明DNA分子中的鹼基A 與T、G與C是配對存在的,從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說",並為探索DNA分子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
1953年4月25日,英國的《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在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果後來被譽為20世紀以來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標志著分子生物學的誕生。
沃森(1928一)在中學時代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15歲時便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當時,由於一個允許較早人學的實驗性教育計劃,使沃森有機會從各個方面完整地攻讀生物科學課程。在大學期間,沃森在遺傳學方面雖然很少有正規的訓練,但自從閱讀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一書,促使他去"發現基因的秘密"。他善於集思廣益,博取眾長,善於用他人的思想來充實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條件,不必強迫自己學習整個新領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識。沃森22歲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被送往歐洲攻讀博士後研究員。為了完全搞清楚一個病毒基因的化學結構,他到丹麥哥本哈根實驗室學習化學。有一次他與導師一起到義大利那不勒斯參加一次生物大分子會議,有機會聽英國物理生物學家威爾金斯(1916--)的演講,看到了威爾金斯的DNAX射線衍射照片。從此,尋找解開DNA結構的鑰匙的念頭在沃森的頭腦中索回。什麼地方可以學習分析X射線衍射圖呢?於是他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在此期間沃森認識了克里克。
克里克(1916一2004)上中學時對科學充滿熱情,1937年畢業於倫敦大學。1946年,他閱讀了《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一書,決心把物理學知識用於生物學的研究,從此對生物學產生了興趣。1947年他重新開始了研究生的學習,1949年他同佩魯茲一起使用X射線技術研究蛋白質分子結構,於是在此與沃森相遇了。當時克里克比沃森大12歲,還沒有取得博士學位。但他們談得很投機,沃森感到在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質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時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觸的人當中,克里克是最聰明的一個。他們每天交談至少幾個小時,討論學術問題。兩個人互相補充,互相批評以及相互激發出對方的靈感。他們認為解決DNA分子結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只有藉助於精確的X射線衍射資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結構。為了搞到DNAX射線衍射資料,克里克請威爾金斯到劍橋來度周末。在交談中威爾金斯接受了DNA結構是螺旋型的觀點,還談到他的合作者富蘭克林(1920一1958,女)以及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也在苦苦思索著DNA結構模型的問題。從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個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爾金斯、富蘭克林之間有過幾次重要的學術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聽了富蘭克林關於DNA結構的較詳細的報告後,深受啟發,具有一定晶體結構分析知識的沃森和克里克認識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結構模型,只能利用別人的分析數據。他們很快就提出了一個三股螺旋的DNA結構的設想。1951年底,他們請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來討論這個模型時,富蘭克林指出他們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於是第一次設立的模型宣告失敗。
有一天,沃森又到國王學院威爾金斯實驗室,威爾金斯拿出一張富蘭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線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興奮起來、心跳也加快了,因為這種圖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簡單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線衍射照片,再經簡單計算,就能確定DNA分子內多核苷酸鏈的數目了。
克里克請數學家幫助計算,結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趨勢。他們根據這一結果和從查加夫處得到的核酸的兩個嘌吟和兩個嘧啶兩兩相等的結果,形成了鹼基配對的概念。
他們苦苦地思索4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紙上畫鹼基結構式,擺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設,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設。
沃森(左)和克里克有一次,沃森又在按著自己的設想擺弄模型,他把鹼基移來移去尋找各種配對的可能性。突然,他發現由兩個氫鍵連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對竟然和由3個氫鍵連接的鳥嘌吟一胞嘧啶對有著相同的形狀,於是精神為之大振。因為嘌吟的數目為什麼和嘧啶數目完全相同這個謎就要被解開了。查加夫規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雙螺旋結構的必然結果。因此,一條鏈如何作為模板合成另一條互補鹼基順序的鏈也就不難想像了。那麼,兩條鏈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經過沃森和克里克緊張連續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屬模型的組裝。從這模型中看到,DNA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它們沿著中心軸以相反方向相互纏繞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樓梯,兩側扶手是兩條多核苷酸鏈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結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鹼基對。由於缺乏准確的X射線資料,他們還不敢斷定模型是完全正確的。
威爾金斯富蘭克林下一步的科學方法就是把根據這個模型預測出的衍射圖與X射線的實驗數據作一番認真的比較。他們又一次打電話請來了威爾金斯。不到兩天工夫,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就用X射線數據分析證實了雙螺旋結構模型是正確的,並寫了兩篇實驗報告同時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而富蘭克林因患癌症於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該獎。
20世紀30年代後期,瑞典的科學家們就證明DNA是不對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用電子顯微鏡測定出DNA分子的直徑約為2nm。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後,極大地震動了學術界,啟發了人們的思想。從此,人們立即以遺傳學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首先是圍繞著4 種鹼基怎樣排列組合進行編碼才能表達出20種氨基酸為中心開展實驗研究。1967年,遺傳密碼全部被破解,基因從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實際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個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在這個單位片段上的許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碼順序排列的。一定結構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應結構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生物體的性狀主要是通過蛋白質來體現的。因此,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在此基礎上相繼產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等,這些生物技術的發展必將使人們利用生物規律造福於人類。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愈來愈顯示出它將要上升為帶頭學科的趨勢。
[編輯本段]【DNA重組技術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被闡明,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開創了科學技術的新時代。隨後,遺傳的分子機理――DNA復制、遺傳密碼、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和細胞工程藍圖的基因以及基因表達的調控相繼被認識。至此,人們已完全認識到掌握所有生物命運的東西就是DNA和它所包含的基因,生物的進化過程和生命過程的不同,就是因為DNA和基因運作軌跡不同所致。
知道DNA的重大作用和價值後,生命科學家首先想到能否在某些與人類利益密切相關的方面打破自然遺傳的鐵律,讓患病者的基因改邪歸正以達治病目的,把不同來源的基因片段進行「嫁接」以產生新品種和新品質……於是,一個充滿了誘惑力的科學幻想奇跡般地成為現實。這是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事情。
實現這一科學奇跡的科技手段就是DNA重組技術。1972年,美國科學家保羅?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標志著DNA重組技術――基因工程作為現代生物工程的基礎,成為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基礎與核心。
DNA重組技術的具體內容就是採用人工手段將不同來源的含某種特定基因的DNA片段進行重組,以達到改變生物基因類型和獲得特定基因產物的目的的一種高科學技術。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由於出現了工程菌以及實現DNA重組和後處理都有工程化的性質,基因工程或遺傳工程作為DNA重組技術的代名詞被廣泛使用。現在,基因工程還包括基因組的改造、核酸序列分析、分子進化分析、分子免疫學、基因克隆、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等內容。可以說,DNA重組技術創立近 30多年來所獲得的豐碩成果已經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夢幻般的科學世界,使人類獲得了打開生命奧秘和防病治病「魔盒」的金鑰匙。
目前,DNA重組技術已經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到20世紀末,DNA重組技術最大的應用領域在醫葯方面,包括活性多肽、蛋白質和疫苗的生產,疾病發生機理、診斷和治療,新基因的分離以及環境監測與凈化。
許多活性多肽和蛋白質都具有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它們都是從相應的基因中產生的。但是由於在組織細胞內產量極微,所以採用常規方法很難獲得足夠量供臨床應用。
基因工程則突破了這一局限性,能夠大量生產這類多肽和蛋白質,迄今已成功地生產出治療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的胰島素,對血癌和某些實體腫瘤有療效的抗病毒劑――干擾素,治療侏儒症的人體生長激素,治療肢端肥大症和急性胰腺炎的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等100多種產品。
基因工程還可將有關抗原的DNA導入活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在受免疫應激後的宿主體內生長可產生弱毒活疫苗,具有抗原刺激劑量大、且持續時間長等優點。目前正在研製的基因工程疫苗就有數十種之多,在對付細菌方面有針對麻風桿菌、百日咳桿菌、淋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的疫苗;在對付病毒方面有針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流感、人體免疫缺陷病毒等的疫苗……。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多達一二億,這一情況更促使了我國科學家自行成功研製出乙肝疫苗,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防病抗病的主要武器之一,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單克隆抗體技術在防病抗病方面雖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人源性單抗很難獲得,使得單抗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限制。為解決此問題,近年來科學家採用DNA重組技術已獲得了人源性抗體,這種抗體既可保證它與抗原結合的專一性和親合力,又能保證正常功能的發揮。目前,已有多種這樣的抗體進行了臨床試驗,如抗HER-2人源化單抗治療乳腺癌已進入Ⅲ期試驗,抗IGE人源化單抗治療哮喘病已進入Ⅱ期試驗。
抗生素在治療疾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抗生素數量的增加,用傳統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的幾率越來越低。為了獲取更多的新型抗生素,採用DNA重組技術已成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人們已獲得數十種基因工程「雜合」的抗生素,為臨床應用開辟了新的治療途徑。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質、疫苗、抗生素等防治葯物不僅在有效控制疾病,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也往往優於以傳統方法生產的同類葯品,因而更受人們青睞。
人類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基因相關,在基因水平上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則既可達到病因診斷的准確性和原始性,又可使診斷和治療工作達到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簡便快速的目的。於基因水平進行診斷和治療在專業上稱為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目前基因診斷作為第四代臨床診斷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對遺傳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病毒細菌寄生蟲病和職業病等的診斷;而基因治療的目標則是通過DNA重組技術創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重組體,以補償失去功能的基因的作用,或是增加某種功能以利對異常細胞進行矯正或消滅。
在理論上,基因治療是治本治癒而無任何毒副作用的療法。不過,盡管至今國際上已有100多個基因治療方案正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基因治療在理論和技術上的一些難題仍使這種治療方法離大規模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不論是確定基因病因還是實施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研究疾病發生機理,關鍵的先決條件是要了解特定疾病的相關基因。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臨近完成,科學家們對人體全部基因將會獲得全面的了解,這就為運用基因重組技術造逼於人類健康事業創造了條件。
不過,雖然基因技術向人類展示了它奇妙的「魔術師」般的魅力,但也有大量的科學家對這種技術的發展予以人類倫理和生態演化的自然法則的沖擊表示出極大的擔憂。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技術發展的一個極致就是使人類擁有了創造任何生命形態或從未有過的生物的能力。人們能夠想像這將是怎樣的結果嗎?
科學家在DNA中發現除基因密碼之外的新密碼
據台灣媒體報道,美國與以色列科學家相信,他們已在DNA(去氧核醣核酸)之中找到除了基因密碼之外的第二種密碼。新發現的密碼負責決定核體—亦即DNA所環繞的微型蛋白質線軸—之位置。這些線軸同時保護與控制通往DNA本身的途徑。
這項發現若獲得證實,可能開啟有關控制基因更高位階的機制新知。譬如,每一種人體細胞得以激活其所需基因,卻又無法觸及其它種類細胞所使用的基因等既關鍵又神秘的過程。
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的塞格爾與美國西北大學的威頓及其同僚,在這一期「自然」科學期刊中,撰文描述這種DNA新密碼。
每一個人體細胞里都有約三千萬個核體。之所以需要這么多的核體,是因為DNA線包覆每一個核體僅一.六五次,每個DNA螺旋就包含一百四十七個單位,而且單一染色體里的DNA分子在長度上可能就有高達二億二千五百萬個單位。
生物學家多年來一直懷疑,DNA上的某些位置,特別是DNA最容易彎曲的那些位置,可能比其它位置更有利於核體的存在,但整體模式並不顯而易見。如今,塞格爾與威頓博士分析了酵母菌基因內約二百個位置的序列,這些都是既知核體糾結在一起的地方,兩人發現其中確實隱含一個模式存在。
透過了解此一模式,他們成功預測其它有機體大約五成核體的位置。這個模式乃是能讓DNA更容易彎曲,以及緊密包復核體的兩種序列結合而成。但在此一模式中,每一個核體糾結的位置僅需若干序列出現即可,因此並不明顯。正由於其形成條件鬆散,因此並不與基因密碼沖突。

⑨ 兒童計劃免疫的名詞解釋

兒童計劃免疫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糖丸

流感疫苗

卡介苗

甲肝疫苗

水痘疫苗

70年代中期,我國制定了《全國計劃免疫工作條例》,為普及兒童免疫納入國家衛生計劃。其主要內容為「四苗防六病」,即對七周歲及以下兒童進行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礎免疫以及及時加強免疫接種,使兒童獲得對結核、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的免疫。1992年衛生部又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計劃免疫范疇。隨著科技進步,計劃免疫將不斷擴大其內容。
我國於1980年正式參與WHO的EPI活動,1985年我國政府宣布分兩步實現普及兒童計劃免疫。1988年各省實現12個月齡和18個月齡接種率達85%目標,1990年實現各縣適齡兒童接種率達85%要求,實質上於1990年我國已達90%目標,並根據WHO推薦的免疫程序,1986年衛生部重新修訂了我國兒童計劃免疫。

1.計劃免疫的內容我國計劃免疫工作的主要內容使「四苗防六病」,即7周歲及7周歲以下兒童進行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礎免疫及以後適當的加強免疫,使兒童獲得對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的免疫。1992年國家又把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范疇。部分省、市、自治區還把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的預防納入計劃免疫管理。
2.計劃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指需要接種疫苗的種類及接種的先後次序與要求,主要包括兒童基礎免疫和成人或特殊職業人群、特殊地區需要接種疫苗的程序。
⑴出生24小時內,接種卡介苗和第一針乙肝疫苗。
⑵1個月月齡,接種第二針乙肝疫苗。
⑶2個月月齡,接種(服)第一次脊髓灰質炎疫苗。
⑷3個月月齡,接種第二次脊髓灰質炎疫苗和第一次百白破疫苗。
⑸4個月月齡,接種第三次脊髓灰質炎疫苗和第二次百白破疫苗。
⑹5個月月齡,接種第三次百白破。
⑺6個月月齡,接種第三針乙肝疫苗。
⑻8個月月齡,接種麻疹疫苗。
⑼1.5~2歲,進行百白破加強接種。
⑽4歲,復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⑾7歲,復種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加強接種白破二聯疫苗。[1-2]
3.擴大的國家免疫規劃方案2007年國家擴大了計劃免疫免費提供的疫苗種類,將原有的「五苗七病」基礎上增加到15種傳染病。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腦疫苗、流腦多糖疫苗、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鉤體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熱疫苗和炭疽疫苗。

1.接種的途徑及劑量不同的疫苗的接種途徑、接種對象年齡及接種劑量有所不同。如果接種途徑及劑量不當,不僅影響免疫效果,而且還會加重接種反應,甚至造成接種事故。因此在接種前應詳細閱讀疫苗使用說明書。
2.疫苗禁忌證WHO規定具有以下情況者作為常規免疫的禁忌證:
⑴免疫缺陷、惡性疾病(腫瘤、白血病)及應用放射治療或抗代謝葯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能使用活疫苗;
⑵接種對象正在患有發熱或明顯全身不適的急性疾病,應推遲接種;
⑶以往接種疫苗有嚴重的不良反應者,不應繼續接種;
⑷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兒,如癲癇、嬰兒痙攣等,不應接種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3.預防接種反應生物製品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異物,接種後可引起有益的免疫反應,但也可產生有害機體的不良反應或變態反應。主要有以下副反應:
⑴一般反應接種24小時內在接種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有時可能同時伴有發熱、頭暈、惡心、腹瀉等全身反應。這些一般屬正常免疫反應,不需任何處理,1~2天內可消失。
⑵異常反應 少數人在接種後出現並發症,如暈厥、過敏性休克、變態反應性腦脊髓膜炎、過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腫等。這些反應雖然發生率很低,但其後果很嚴重,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⑶偶合病 與預防接種無關,只是因為在時間上的巧合而被誤認為由疫苗接種引起。[1]

衛生部《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

貫徹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提出的「擴大國家免疫規劃范圍,將甲肝、流腦等15種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的傳染病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的精
神,落實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目標和任務,規范和指導各地科學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有效預防和控制相關傳染病,制訂本方案。
一、原則
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實效、分步實施」的原則實施。
二、內容
(一)在現行全國范圍內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上,以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將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對適齡兒童進行常規接種。
(二)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人群進行出血熱疫苗接種;發生炭疽、鉤端螺旋體病疫情或發生洪澇災害可能導致鉤端螺旋體病暴發流行時,對重點人群進行炭疽疫苗和鉤體疫苗應急接種。
通過接種上述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炭疽和鉤端螺旋體病等15種傳染病。
三、目標
(一)總目標。
全面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消除麻疹,控制乙肝,進一步降低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
(二)工作指標。
1.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包括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疫苗成分的麻風疫苗、麻腮風疫苗、麻腮疫苗)適齡兒童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以上。
2.到2010年,流腦疫苗、乙腦疫苗、甲肝疫苗力爭在全國范圍對適齡兒童普及接種。
3.出血熱疫苗目標人群的接種率達到70%以上。
4.炭疽疫苗、鉤體疫苗應急接種目標人群的接種率達到70%以上。
四、接種要求
(一)接種時間。
1.乙肝疫苗
接種3劑次,兒童出生時、1月齡、6月齡各接種1劑次,第1劑在出生後24小時內盡早接種。
2.卡介苗接種1劑次,兒童出生時接種。
3.脊灰疫苗接種4劑次,兒童2月齡、3月齡、4月齡和4周歲各接種1劑次。
4.百白破疫苗
接種4劑次,兒童3月齡、4月齡、5月齡和1824月齡各接種1劑次。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與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無細胞百白破疫苗供應不足階段,按照第4劑次至第1劑次的順序,用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繼續使用百白破疫苗。
5.白破疫苗
接種1劑次,兒童6周歲時接種。
6.
麻腮風疫苗(麻風、麻腮、麻疹疫苗)目前,麻腮風疫苗供應不足階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過渡期免疫程序。8月齡接種1劑次麻風疫苗,麻風疫苗不足部分繼
續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齡接種1劑次麻腮風疫苗,麻腮風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繼續使用麻疹疫苗。
7.流腦疫苗
接種4劑次,兒童618月齡接種2劑次A群流腦疫苗,3周歲、6周歲各接種1劑次A+C群流腦疫苗。
8.乙腦疫苗乙腦減毒活疫苗接種2劑次,兒童8月齡和2周歲各接種1劑次。乙腦滅活疫苗接種4劑次,兒童8月齡接種2劑次,2周歲和6周歲各接種1劑次。
9.甲肝疫苗
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1劑次,兒童18月齡接種。甲肝滅活疫苗接種2劑次,兒童18月齡和2430月齡各接種1劑次。
10.出血熱疫苗出血熱疫苗
接種3劑次,受種者接種第1劑次後14天接種第2劑次,第3劑次在第1劑次接種後6個月接種。
11.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接種1劑次,在發生炭疽疫情時接種,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觸者和病人不能接種。
12.鉤體疫苗鉤體疫苗接種2劑次,受種者接種第1劑次後710天接種第2劑次。疫苗免疫程序見附表。
(二)接種對象。
1.現行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達到應種月(年)齡的適齡兒童,均為接種對象。
2.新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的疫苗,其接種對象為規定實施時間起達到免疫程序規定各劑次月(年)齡的兒童。
3.強化免疫的接種對象按照強化免疫實施方案確定。
4.出血熱疫苗接種為重點地區1660歲的目標人群。
5.炭疽疫苗接種對象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間接接觸者及疫點周邊高危人群。
6.鉤體疫苗接種對象為流行地區可能接觸疫水的760歲高危人群。
五、實施范圍
(一)擴大國家免疫規劃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二)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流腦、白破等疫苗在全國范圍實施。
(三)乙腦疫苗除西藏、青海、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在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實施。西藏、青海、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否開展乙腦疫苗接種工作,由上述地區衛生廳局確定後報衛生部。
(四)甲肝疫苗、麻腮風、無細胞百白破等疫苗因暫不能滿足全部適齡兒童接種,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下同)根據年度中央專項資金安排計劃、疾病流行情況以及實施的可行性等,選擇實施地區和實施對象。隨著疫苗供應量的增加,逐步擴大實施范圍。
(五)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強化免疫的實施范圍按照強化免疫實施方案確定。
(六)出血熱疫苗根據疫情情況確定實施省份。炭疽疫苗、鉤體疫苗在發生炭疽、鉤端螺旋體病疫情或發生洪澇災害可能導致鉤端螺旋體病暴發流行時進行應急接種。
六、實施措施
(一)加強領導,組織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把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作為當前工作重點,切實加強領導。要制訂本地區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具體實施計劃,並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會同財政、發展改革、教育、食品葯品監管等有關部門,組織落實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
(二)
廣泛宣傳,提高公眾對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認識。要積極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國家免疫規劃政策和成就,
以及實施免疫規劃保護公眾健康的重要意義。開展經常性宣傳與「4.25」預防接種日宣傳活動,廣泛普及預防接種知識,提高全社會參與國家免疫規劃工作的積
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全社會參與實施國家免疫規劃的氛圍。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執行國家免疫規劃的能力。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
部門要根據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任務,加強免疫規劃相關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合理規劃和設置接種單位,調整和充實免疫規劃專業人員和基層接種人員。制定
培訓計劃,做好免疫規劃專業人員、基層接種人員和醫療機構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
工作的技術指導。
(四)完善免疫服務形式,規范預防接種行為,提高免疫服務質量。
要根據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內容和要求,結
合當地實際情況,調整免疫服務形式,增加服務次數,確保適齡兒童及時得到預防接種服務。加強預防接種服務管理,嚴格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的相關規定和
新的免疫程序開展預防接種。強化邊遠、貧困地區和流動兒童的預防接種工作,努力提高接種率。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做好兒童入托、入學預防接種證查驗工作。加快
兒童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為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強冷鏈建設,保障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冷鏈運轉。
要根據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需要擴充冷鏈容量,完善冷鏈建設、補充和更新機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要按照《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的要求,嚴格實施疫苗的冷鏈運轉,做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儲存、運輸、使用各環節的冷鏈監測和管理工作。
(六)嚴格規范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

格按照公共衛生專項資金管理規定使用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專項資金,保證專款專用。切實加強疫苗和注射器登記、使用和管理,及時核撥鄉村醫生和其他預防保健人
員的接種補助經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年10月底前將下一年度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及配套注射器年度需求計劃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匯總整理後報衛生部。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品種的選擇和采購方式,按照衛生部、財政部有關規定執行。
七、督導評估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經常組織對轄區內落實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情況進行督導評估,制訂科學的督導評估方案,省、市、縣逐級定期開展督導和評估活動,及時發現問題並予以解決,督促指導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衛生部將定期對各地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⑩ 計劃免疫培訓內容

1、各級領導要加強領導,強化責任。2、認真組織,加強管理,提高接種率。回3、認真組織學習擴大免疫實施方案答,嚴格按照要求實施。4、對存在疫苗混用單位認真組織自查,對挪用的疫苗,要求購二類疫苗進行充抵。5、禁止一類疫苗收費。6、嚴格杜絕一、二類疫苗混用。7、做好疫苗台帳的管理。8、做好兒童預防接種信息系統的錄入,做到及時、准確、完整。

閱讀全文

與免疫學實驗室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神節銀行保險沙龍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4
電子商務網站評價ppt 瀏覽:959
淺析電子商務對市場營銷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 瀏覽:178
人社全年技能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312
醫療網路營銷總監簡歷 瀏覽:558
活動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631
合肥市跨境電子商務 瀏覽:266
如何做平台策劃方案 瀏覽:774
網路營銷試題答案 瀏覽:145
2017雙12促銷活動廣告語 瀏覽:56
教師培訓經費申報方案 瀏覽:536
為什麼電商培訓方案ppt模板 瀏覽:488
2018中職班主任培訓方案 瀏覽:453
組織建設基層業務培訓方案 瀏覽:370
雲智造電子商務崑山 瀏覽:347
商場促銷活動宣傳詞 瀏覽:236
校園網路信息化培訓方案 瀏覽:591
智能酒店合作策劃方案 瀏覽:394
縣旅遊宣傳營銷方案 瀏覽:508
國際市場營銷期末考試題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