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標本採集的原則
標本採集一般指的是醫療中臨床採集,原則有遵照醫囑、充分准備、嚴格查對、正確採集、及時送檢,充分准備需要注意檢驗項目、檢驗目的、採集標本量等方面,護士要提前給患者解釋和引導。
標本採集的原則
採集標本需要根據檢驗目的選擇適當的容器,送檢前要認真查對,容器外要貼上帶有患者信息的標簽,凡是會干擾檢驗的葯物和食物,採集前都要停止使用。
標本採集的最佳時間是在早晨空腹、患者處於靜息狀態時進行,減少晝夜節律變化和飲食帶來的影響,此外,還要選擇最有診斷價值的時間進行。
採集時應選用最有代表性的標本,例如血、尿、糞、痰、嘔吐物等,採集量根據檢查目的進行相應的選擇,檢驗標本採集後應在1小時內送檢。
⑵ 臨床標本的採集原則是什麼
(一)按醫囑採集標本。
(二)作好採集前准備:
1.明確檢驗項目、檢驗目的,選擇方法,確定量。
2.選擇標本容器,貼標簽。
3.仔細查對醫囑、檢驗申請單。
4.解釋說明,取得配合。
(三)確保標本質量:
1.及時,准確。如作妊娠試驗要留晨尿。
2.及時送檢,特殊標本註明採集時間。
(四)培養標本的採集:
病人使用抗生素之前;
如已用葯,在血葯濃度最低時採集,並註明;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無菌容器無裂縫,瓶塞乾燥;
不可混入防腐劑、消毒劑或葯物;
培養液應足量,無混濁、變質。
⑶ 淺談如何正確採集血培養標本
血培養采血時間應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之前,患者寒戰時或發熱初期采血。超過發熱峰值後,病原菌逐漸被機體免疫系統清除,從而降低檢出率。血培養采血部位宜採用外周靜脈血,不建議採用動脈血或通過血管內導管采血。只有在懷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時,可以分別通過導管和外周靜脈採取相同量的血標本,同時送細菌室進行培養。多次血培養陰性,仍發熱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狀明顯但不能明確感染來源時,可考慮採取骨髓標本。通常首先採用70%異丙醇或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待干後,用碘液或碘伏(或2%氯己定異丙醇液)由內至外擦拭,待其完全乾後,再用70%乙醇脫碘。嚴格執行此三步消毒後,可行靜脈穿刺采血。對碘過敏的患者或兒童,採用70%異丙醇或乙醇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揮發乾燥後穿刺采血。采血量的多少對檢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非常重要。通常的采血量為培養基的1/10~1/5,也可根據廠家的建議確定采血量。對於成人患者或體重在40kg以上者,通常按每個部位採集15~20ml血液,2個部位共採集30~40ml血液,2個部位的最低總采血量不能少於20~30ml。對於新生兒及1歲以下體重低於4kg的兒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不必采兩套血;對於1~6歲兒童,按每年齡增加1歲,增加1ml計算采血量,如3歲兒童,2個部位共采血3ml,每個部位各采血1.5ml;對於體重在15~40kg的兒童,共采血10~20ml,每個部位採集5~10ml。血培養瓶的選擇:一次靜脈穿刺採取的血液分別注入需氧瓶和厭氧瓶進行培養,即完整的「一套」血培養。同時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可以提高陽性培養率,縮短陽性報警時間。采血注入厭氧瓶時,注意勿將注射器內的空氣注入瓶內,否則會破壞瓶內的無氧狀態。可採取先注入需氧瓶在注入厭氧瓶的方法。對於已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應使用含樹脂或活性炭的培養瓶以提高檢出率。對於兒童患者應採用兒童瓶。采血次數:對懷疑血流感染患者應至少從2個部位分2次採集血液標本進行培養,以提高陽性培養率;而且2次或2次以上血培養結果可以幫助排除污染的可能。采血間隔時間:①急性敗血症或骨髓炎、腦膜炎、肺炎、腎盂腎炎需要立即進行抗菌治療時,應在啟動治療前,自不同部位採取2套血液進行血培養;②對於不明原因發熱,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或菌血症、真菌血症,可於24小時內自不同部位採集2~4t套血培養標本,每次相隔至少3小時;③對懷疑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應在1~2小時內,自3個部位採集3套血培養;④兒童患者,應盡早采血進行血培養。需注意的是,如同時為患者使用多個真空采血管,血培養(黃色)管須首先使用。檢測肝功須採集空腹靜脈血(禁食8h~14h),可用紅色管、綠色管、淺綠色管、金黃色管,不同的采血管按說明書要求使用。靜脈血標本採集程序:1、收取檢驗申請單並審核申請單信息,審核合格後,與患者交流、辨別患者狀態,確認患者是否按規定限制飲食,以及是否對乳膠敏感;2、准備材料,指導患者做好體位準備,紮好止血帶,找好采血靜脈部位,戴好手套;3、穿刺點消毒,靜脈穿刺,囑患者松拳,並使用裝或未裝特殊抗凝劑真空采血管採集靜脈血並混勻,松開止血帶,棉簽壓迫傷口(或擺放紗墊並扎綳帶);4、移除穿刺針,並將穿刺針放入利器盒內,囑咐患者壓迫穿刺點,標記試管並註明採集時間,立即送至相應實驗室檢測。
⑷ 實驗診斷學的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1、血液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1)采血部位
①毛細血管采血:成人在指端,特別是無名指,嬰兒可用拇趾或足跟。
②靜脈采血:多在肘部,腕部或手背靜脈,嬰幼兒可在頸外靜脈采血。
③動脈采血:常用於血氣分析時,多在股動脈穿刺采血,也有用肱動脈或橈動脈
(2)采血時間:
①空腹采血:一般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於臨床生化檢查。
②特定時間采血:如激素、葡萄糖等的測定
③急診采血:不受時間限制
(3)標本採集後的處理
①抗凝劑:臨床常用的抗凝劑有:草酸鈉,草酸鉀、肝素、乙二氨四乙酸二鈉(EDTA-Na
2
)
②血液標本採集後應盡快送檢和檢測,微生物檢驗的血標本採集後應立即注入血培養皿中送檢並防止標本的污染
2、骨髓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詳見有關章節)
3、排泄物、體液標本的採集和處理(詳見有關章節)
⑸ 標本採集的原則有哪些
臨床上,採集標本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遵 照醫囑採集標本(採集各種標本均應按醫囑執行);(2)做好 核對及解釋工作;⑶正確採集標本,保證標本質量;⑷及時送檢。
⑹ 臨床血液標本送檢原則包括
一、檢驗標本的保存和運送檢驗標本保存和運送是檢驗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之一。由於
採集的標本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使檢驗結果受到或大或小的
誤差,因此必須正確掌握標本保存和運送。
(1)標本采樣後須立即送檢的常規項目有:血沉、血氣分析、
血氨、酸性磷酸酶、乳酸以及各種細菌培養,特別是厭氧菌培養。
(2)標本采樣後0.5h內送檢的常規項目有:尿常規、血糖、電解質、血液細胞學、體液細胞學、塗片找細菌、黴菌等。
(3)標本采樣後0.5~2h內送檢的常規項目有:
糞便標本、痰標本、各種蛋白質類、色素類、激素類、脂類、酶類、抗原、抗體測定等
二、檢驗標本的送檢和處理檢驗標本採集後放置時間過長,將導致生化成份發生改變。
如:
尿液留取後超2送檢被認為不新鮮標本,其化學成份將分解,使結果成假陰性;血氣分析標本久置後,PH和PO2下降,PCO2升高,必須立即送檢,否則將嚴重影響結果的准確性;一般血液標本送檢延時時,其紅細胞代謝產生的內源性產物將釋放入血,使鉀、轉氨酶顯著升高,血糖降低。
因此,對標本離體後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溫度、濕度、光照、時間等,負責標本採集和運送的人員應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在運送工具的選擇、標本的保存、環境等方面嚴格按規定執行,檢驗標本採集後應盡快送檢,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檢驗科,並注意標本的隔離、封裝,特別是對懷疑有高生物危險的標本,應嚴密包裝,防止傳染。檢驗標本經過由培訓上崗的送檢人員運送,所有標本加蓋密封,避免倒出、污染,外套塑料袋,紮好口;所有標本豎著運送,不能隨意顛倒、震盪;各種檢驗申請單與標本同時送檢,不能分開。血液標本的運送必須保證運送過程中的安全,防止溢出,溢出後應立即對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對有傳染性的標本以確保不污染環境和保護人員的安全為原則。
具體要求:
1、標本運送要注意防止標本外溢、蒸發和污染,用有蓋容器
採集、運送檢驗標本。
2、嚴格控制溫度,如遺傳系列檢測標本需要置於18~25℃環境運輸,不可冷藏和冰凍。
3、運輸過程中對於所有感染性物質(包括血液檢驗質量)的溢出物,可採用以下清除程序:
(1)戴好手套。
(2)用布或紙巾覆蓋並吸收溢出物。
(3)向布或紙巾上傾倒消毒劑,包括其溢出物周圍區(通常可用含氯消毒劑)。
(4)使用消毒劑時,從溢出區域的外圍開始,朝向中心進行處理。
(5)約30分鍾後,清除這些物質。如果現場有碎玻璃或其他銳器,則用撮箕或硬質紙板收集並將其存放於防刺穿容器內以待處理。
(6)對溢出區進行清潔和消毒(如有必要,重復第2~5步)。
(7)將受污染的材料置於防漏、防刺穿的廢棄物處理容器內。
(8)經成功的消毒後,向相關科室報告溢出事件,並說明已經
完成現場清除污染等處置工作。
⑺ 標本採集的五個原則是什麼
1、採集標本應注意無菌操作,避免細菌污染。
2、根據患者病期不同,採集不同部位標本。
3、採集標本應在使用抗菌素之前,否則應在分離培養時加入葯物拮抗劑;在採集時不可用消毒劑,必要時可用生理鹽水沖洗,擦乾後取材。
4、盡可能採集病變明顯部位的材料。
5、標本必須新鮮,採集後及早送檢。
(7)臨床採集標本知識培訓擴展閱讀
主要分類——
1、整體標本:
通常用來識別植物,鑒定學名,鑒別中草葯。對某一地區進行植被調查也是使用這種標本。例如調查某個學校、山頭的植物資源。
2、解剖標本:
製作目的在於觀察、研究植物某一器官的內部組織結構。如解剖洋蔥的鱗莖,以觀察基盤、幼芽、鱗葉、須根等結構。
3、比較標本:
比較標本主要是比較不同植物的某一器官的異同。例如比較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種子形態就要採集油菜、大豆、黃瓜、番茄等成熟的果實,除去果皮,將種子晾乾,還要採集小麥、水稻、玉米的果實晾乾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