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症醫學5c培訓是否具有與職業醫師同等效力
不具有。
重症醫學技能培訓考核合格,參加理論培訓且理論培訓考核成績合格者,可獲得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組織管理部、繼續教育部三部門簽章的「重症醫學專科資質培訓合格證」。培訓班特邀重症醫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採用《中國重症醫學專科資質培訓教材》和統一的培訓課件,對重症醫學科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
執業醫師為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進行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出具相應的醫學證明文件,選擇合理的醫療、預防、保健方案;參加專業培訓,接受繼續醫學教育;對所在機構的醫療、預防、保健工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依法參與所在機構的民主管理。
(1)icu培訓計劃醫師擴展閱讀:
中國重症醫學專科資質培訓要求規定:
1、培訓班理論考核安排在每期理論培訓結束當天。為了提高考核的規范化程度,保證考核的公平、公正,培訓班理論考核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組織實施,並出具考核成績。
2、本培訓班不接受現場報名。請提前網上報名,所提供的身份證件號碼、姓名、照片須准確無誤,一經確認提交報名信息後,此三項不可修改,以免影響准考證和培訓證書的製作。
3、培訓考核未通過者,可以在一年以內舉辦的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專科資質培訓班中任選一期班別相同者免費參加學習(培訓期間食宿費用自理),並參加考核,也可以直接參加考核。
2. 新入ICU護士培訓計劃及內容
1、協助醫生做好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咨詢、輔導、接診和治療工作。對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版心,體貼愛護權、主動熱情,表情親切,說話溫和,工作耐心細致,有問必答,不與病人爭吵。
2、執行醫囑及護理技術操作;注意巡視、觀察病情及輸液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協助新入、手術、急、危重病人的處理;負責備血、取血,護送危重病人外出檢查。
3、經常性地深入病房和病人交流,以獲得有關病人病情的信息,了解病人的疑慮,及時解決病人存在的問題,給予心理支持和人文關懷,向家屬和病人解釋病症的原因、治療原則、注意事項並進行飲食生活指導、健康教育指導。
4、加強醫學及護理新知識的學習,重點學習本科室的相關知識,比如,本科常見病的發病原因、病理、生理機制,治療、預防護理,多看本科室每個病人的病歷、治療經過、療效及各項化驗指標,對本科室每個病人的病情用葯治療了如指掌,在進行治療護理查對時,做到心中有數。
3. ICU的基本人員配置應該是什麼樣的
1.ICU的基本人員配置
(1)ICU的醫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1:1以上;
(2)ICU專科人員必須佔60%以上,專職醫師因具備:必須經過危重病醫學相關技術的培訓,較高的心血管內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專科知識,專用的操作技術: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肺復甦技術、臨時起搏器、腹膜透吸、以及建立各項血管通路的技術等。
(3)ICU可以安排輪轉醫生,輪轉周期3-6月,不接受實習醫生。
(4)護士與床位數之比為2.5:1以上(發達國家可達5-7:1)。
(5)每個ICU單元最好配備正(副)主任醫師一名,低年資副主任醫師或高年資主治醫師2-3名,住院醫師4-5名(主治醫與住院醫值一線班)。
4. 在ICU工作需要了解哪些知識,哪些操作,請前輩指導
ICU能使重危病人得到早期而又准確的診斷,緊急而又恰當的處理。因此, ICU病房對於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危重病人來說,無疑是戰勝死神的極好戰場。
ICU的護理管理
重症護理為病人提供持續加強性的護理及措施,以使病人的病情恢復穩定以及預防並發症的發生,以維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狀態。
一、ICU 護理人員的配備:
1、ICU的床位及人員應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任務等需要配備。
ICU的護理操作和工作最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緊張得多,為了使每個病人24小時均有一名護士護理,而且能允許護士有法定的休息日、休假及病假、產假等,故每張床要在3~4名護士。
現國內很多醫院都很難達到這一標准,有關部門尚無ICU護士編制的具體規定。本人認為在目前至少應達到綜合ICU中病人與護士的比例為1:2~3,專科ICU中的比例為1:1~2。只有在保證足夠的護士編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證ICU的護理質量。
2、要包括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級護理人員的職責要明確。
二、ICU護士的素質要求:
ICU護士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能吃苦耐勞,關愛傷病人的觀點強,誠實可信,細心耐心,洞察力強,應變能力強,接受能力強,要有扎實的所理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
三、ICU護士的培訓:
ICU護士應是具有護理執業執照的專業人員,現在國內尚無ICU護士的培訓中心及ICU護士專業證書,在這方面我國與國外存在很大的差距。現在各醫院都在根據自己的條件培訓ICU的護士。
培訓內容大致應包括:
1、休克病人的觀察及護理。
2、有創壓力監測。
3、血流動力學監測。
4、人工氣道的應用及管理。
5、機械通氣的應用。
6、心電圖監護。
7、心肺腦復甦及應急措施的訓練。
8、血液凈化治療及護理。
9、DIC病人的觀察及護理。
10、危重病人的營養支持。
11、各種儀器的使用。包括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麻醉機,各種泵,除顫器,體溫調節器等。
5. ICU的任務和要求
危重病的監護與治療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臨床學科,宗旨是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即對危急重症的病人進行生理機能的監測、生命支持、防治並發症,促進和加快病人的康復過程,這是續復甦後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醫療服務,是社會現代化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進步,多種檢測和支持設備廣泛應用於臨床,ICU病房的普及與規范,人們對生命生理機能的了解也逐漸完善,因此,提高了對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護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許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嚴密監護與精心治療下,度過了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而逐漸走向康復。同時,也帶動和促進了其他臨床學科的進步和發展。
ICU醫師的基本技術要求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心肺腦復甦的能力;呼吸支持的能力(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能持續地心電監測;有識別處理心率失常及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的能力;作緊急心臟臨時起搏的能力;對各種化驗結果作出快速反應並立即給予反饋的能力;多個贓器功能支持的能力;進行全腸道外營養的能力;微量輸液的能力;掌握各種監測技術,以及多種操作技術的能力;對輸送病人過程中,生命支持的能力(有吸氧、呼吸機、心電監測的能力);有對各個醫學專業疾病進行緊急處理的能力。
ICU的中文譯名目前尚不統一,內地一般譯作「監護病房」或「加強治療病房」,而在香港則譯為「深切治療病房」。從原文看,Intensive一詞譯為「加強」似無疑義,但Care的含義卻可推敲,它包括了「看護」和「治療」二層含義,「看護」用現代概念解釋不妨譯作「監護」。因此有人認為,ICU譯作「加強監護治療病房」可能更確切。事實上,ICU也正是以實施廣泛和密切的生理功能監測,並據此進行判斷和治療為其特色。不管如何命名,ICU的基本宗旨是為危重病人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由於ICU所從事的是最富有活力並居於醫學發展前沿的危重病醫學,因此,具有極大的開拓性,能夠從理論到臨床不斷推陳出新,做出許多普通病房難以做到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無論ICU如何「特殊」,它畢竟是以醫學發展為根基,「加強」之意實際上只是對現存方法和手段進行濃縮,因此它不可能超越時代發展做出迄今醫學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充分理解這點即可規范ICU的行為,同時也可解除某些人的 疑慮和誤解。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 的縮寫,意為重症加強護理病房。重症醫學監護是隨著醫療護理專業的發展、新型醫療設備的誕生和醫院管理體制的改進而出現的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中小醫院是一個病房,大醫院是一個特別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成為醫院中危重病人的搶救中心。ICU的監護水平如何,設備是否先進,已成為衡量一個醫院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的ICU起步較晚,開始於80年代初期,目前國內設有ICU的醫院還不普遍,但已受到了重視,估計發展很快。ICU又分綜合和ICU專科ICU(如燒傷ICU、心血管外科ICU、新生兒ICU等)。CCU是專科ICU中的一種,第一個C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縮寫,是專門對重症冠心病而設的。
ICU設有中心監護站,直接觀察所有監護的病床。每個病床佔地面積較寬,床位間用玻璃或布簾相隔。ICU主要收治對象是:①嚴重創傷,大手術後及必須對生命指標進行連續嚴密監測和支持者;②需要心肺復甦者;③某個臟器(包括心、腦、肺、肝、腎)功能衰竭或多臟器衰竭者;④重症休克、敗血症及中毒病人;⑤臟器移植前後需監護和加強治療者。病情好轉後,又轉回普通病房。 ICU的設備必須配有床邊監護儀、中心監護儀、多功能呼吸治療機、麻醉機、心電圖機、除顫儀、起搏器、輸液泵、微量注射器、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所需急救器材。在條件較好的醫院,還配有血氣分析儀、微型電子計算機、腦電圖機、B超機、床旁調線機、血液透析器、動脈內氣囊反搏器、血尿常規分析儀、血液生化分析儀等。由於ICU是在現代醫療裝備下對病情相當危重的患者進行監護治療,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厚實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應變能力強,並能掌握復雜儀器的操作。
ICU能使重危病人得到早期而又准確的診斷,緊急而又恰當的處理。因此, ICU病房對於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危重病人來說,無疑是戰勝死神的極好戰場。
http://www.hbfirhos.com/zkjs/wk/icu/icu-1.htm
ICU的護理管理 孫紅
重症護理為病人提供持續加強性的護理及措施,以使病人的病情恢復穩定以及預防並發症的發生,以維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狀態。
一、ICU 護理人員的配備:
1、ICU的床位及人員應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任務等需要配備。
ICU的護理操作和工作最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緊張得多,為了使每個病人24小時均有一名護士護理,而且能允許護士有法定的休息日、休假及病假、產假等,故每張床要在3~4名護士。
現國內很多醫院都很難達到這一標准,有關部門尚無ICU護士編制的具體規定。本人認為在目前至少應達到綜合ICU中病人與護士的比例為1:2~3,專科ICU中的比例為1:1~2。只有在保證足夠的護士編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證ICU的護理質量。
2、要包括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級護理人員的職責要明確。
二、ICU護士的素質要求:
ICU護士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能吃苦耐勞,關愛傷病人的觀點強,誠實可信,細心耐心,洞察力強,應變能力強,接受能力強,要有扎實的所理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
三、ICU護士的培訓:
ICU護士應是具有護理執業執照的專業人員,現在國內尚無ICU護士的培訓中心及ICU護士專業證書,在這方面我國與國外存在很大的差距。現在各醫院都在根據自已的條件培訓ICU的護士。
培訓內容大致應包括:
1、休克病人的觀察及護理。
2、有創壓力監測。
3、血流動力學監測。
4、人工氣道的應用及管理。
5、機械通氣的應用。
6、心電圖監護。
7、心肺腦復甦及應急措施的訓練。
8、血液凈化治療及護理。
9、DIC病人的觀察及護理。
10、危重病人的營養支持。
11、各種儀器的使用。包括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麻醉機,各種泵,除顫器,體溫調節器等。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17/1307/
6. 如何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
篇一: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方案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培養醫師臨床綜合能力的基礎階段,也是臨床醫學人才成長的必須階段。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是醫學科學發展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為進一步提高我省臨床醫師隊伍整體水平,加大臨床實用型人才培養力度,為人民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按照《衛生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專科醫師培訓試點工作的通知》(衛辦科教發[20XX]27號),決定從20XX年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
一、工作目標及進度
探索適合我省實際的住院醫師培養、准入和管理模式,探討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省—市--縣三級培訓網路,全面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提升臨床醫師隊伍整體素質。
總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工作及省級住院醫師培訓基地評審工作
1、 將我省已開展多年的住院醫師培訓工作系統化,並納入省統一管理。
2、建立健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各項規章制度。
3、啟動並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評審工作。根據我省培訓規模,確定培訓基地數量,並進行培訓基地的申報、評審、認定工作。
4、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師資及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
5、20XX年末全面啟動省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及縣醫院住院醫師培訓工作。
第二階段(20XX-20XX年)全面啟動我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
總結培訓工作經驗,全面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
1、全省各培訓基地從20XX年末開始啟動招生培訓工作。
2、20XX年開始進入三級以上醫院的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如其從事專業屬於衛生部已公布的普通專科範圍,必須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3、20XX年開始進入縣醫院的專科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如其從事專業屬於衛生部已公布的普通專科範圍,必須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4、20XX年(含20XX年)以前進入縣醫院的且20XX年未晉升為中級技術職稱的專科及以上學歷專業技術人員,應參加遼寧省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心規定和組織的相應培訓項目。
在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滿三年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將作為三級醫院及縣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中級技術職稱的必備條件之一,具體要求如下:
1、20XX年起,凡在20XX年及以後進入遼寧省省級住院醫師培訓基地所屬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床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報考中級技術職稱時,須取得省衛生廳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
2、20XX年起,凡在20XX年及以後進入縣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報考中級技術職稱時,須取得省衛生廳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
二、培訓范圍
全省三級以上綜合(專科)醫院、縣醫院。按照衛生部公布的18個普通專科(包括全科醫學科)及重症醫學專科標准細則開展規范化培訓。
三、組織管理
(一)遼寧省衛生廳畢業後醫學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省畢教委」)負責全面指導培訓工作。建立遼寧省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心,全面組織管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規劃、實施、評審、考核等工作。中心的職責是:
1、貫徹落實衛生部畢教委和遼寧省畢教委有關畢業後醫學教育的方針、政策,根據我省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
2、研究制定全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
3、制定全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相關管理制度、標准和規范;
4、組織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師資和管理幹部的培訓工作;
5、負責組織全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申報及評審工作,對已認定的培訓基地進行監督管理;
6、對全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公布相關信息,組織研討與經驗交流活動;
7、負責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畢業考試考核,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的頒發工作進行審議;
8、承擔衛生部畢教委及省畢教委交辦的任務,接受衛生部畢教委和省畢教委的指導與監督;
9、執行省畢教委的各項決定和交辦事項。
(二)各市由相應的組織管理部門和專職管理人員組織實施當地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培訓基地所在醫院由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指導委員會落實管理責任,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執行培訓相關管理制度,為培訓學員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培養指導教師,面向社會承擔培訓任務。
(四)培訓基地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與考核小組,承擔本專業各項培訓任務的全過程組織管理,保證培訓質量。
四、培訓基地
(一)培訓基地申報原則
培訓基地以臨床普通專科為單位,由醫院進行統一申報。申報培訓基地原則上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一家醫院可以同時申報多個培訓基地。其中全科醫師培訓基地由綜合醫院相關臨床普通專科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同組成,由綜合醫院提出申請。原則上,每個市都應建立培訓基地。
(二)培訓基地的評審程序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由綜合醫院和的臨床科室按照普通專科分類目錄設置,由所在醫院提出書面申請,審查合格後,由省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心組織專家進行現場評審認定。
遼寧省衛生廳根據《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認定管理辦法》和《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基地標准》,制訂《遼寧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認定管理辦法》(試行)。
五、招收對象及招收方式
(一)招收對象
申請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人員應滿足以下條件:
1、具有高等院校醫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縣醫院專科及以上學歷)、擬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人員;已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並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要求接受培訓的人員。
2、全科醫學屬臨床二級學科範疇,根據《衛生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辦法》,招收已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錄用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或已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往屆畢業生。
(二)招收方式
1、省畢教委每年將各培訓基地當年的招收計劃和規模進行統一公布,由各市衛生局組織實施送培計劃。
2、各培訓基地所在的醫療衛生機構,應依據獲準的培訓基地類別及規模,制定招聘條件和程序,面向全省公開招聘培訓學員,並嚴格控制規模,按照培養標准實施培訓工作。
各培訓基地應於每年8月30日前完成培訓學員的招聘工作,並將有關信息於當年9月30日前上報省畢教委。
六、培訓模式
(一)培訓要求
1、政治思想: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具有較強的職業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及人際溝通能力。尊重病人的合法權益。熱愛臨床醫學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
2、專業理論: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標准細則要求,學習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
3、臨床技能:掌握本學科基本診療技術以及本學科主要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處理方法、門急診處理、病歷書寫等臨床知識和臨床技能。掌握重點傳染病基本防治知識,能及時、正確報告傳染病病例。
4、掌握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具備閱讀和分析專業性期刊的能力,可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獻綜述或病例報道。
各培訓基地應精心制訂並實施培訓計劃,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管理制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實行培訓基地主任負責制。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培訓基地應組織具備條件的醫師組成師資隊伍,對培訓學員進行帶教和指導。
(二)培訓時間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時間一般為3年。已取得學位的研究生,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要接受1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要接受2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科學學位博碩士研究生須經培訓基地進行臨床實踐能力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和既往參加臨床實踐的時間,確定其應進入的培訓階段和年限。除法定節、假日和公休時間外,培訓期間病、事假超過三個月者,培訓期限延長一年。
(三)培訓內容
嚴格按照《專科醫師培訓標准(試行)》規定的培訓內容、標准和要求對學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政治思想、醫德醫風、臨床實踐、專業理論知識與外語等五個方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參加相關科室輪轉的臨床實踐為主,按住院醫師身份實行24小時負責制。
(四)考試考核
分公共科目考試、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結業考核。
1、公共科目考試:按住院醫師培養標准總則中要求的公共科目進行考試,考試內容和組織形式由省畢教委確定。住院醫師應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通過公共科目考試。
2、日常考核:由培訓指導教師負責。對培訓人員日常的臨床工作量、收治病種及例數、技能操作、病歷書寫、醫德醫風、勞動紀律等方面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記錄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手冊》中。
3、出科考核:包括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考核。完成規定的三級學科輪轉培訓,出科前由基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與考核小組對參加培訓人員進行日常綜合測評和出科考核,並將考核結果送交培訓醫院主管部門備案。
4、年度考核:完成每一年度的培訓後,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指導委員會組織全院統一的年度考核。採取審核培訓手冊和出科考核結果、專業理論考試、臨床技能考核等多種方式,並將綜合評定結果記錄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手冊》中。
5、結業考核:包括專業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考核。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後,由省畢教委組織全省統一的結業考核。參加結業考核的住院醫師必須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並通過每次出科考核及年度考核。
每年4-5月份組織臨床技能考核,6-7月份組織專業理論和公共科目的筆試。
(五)發證
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考試考核合格者,由省畢教委頒發衛生部統一印製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
七、保障措施
(一)人事管理
應屆畢業生直接參加培訓的,在未取得執業資格以前,按見習醫生進行管理,一年以後應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書。
單位選送到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的學員,原單位應與其簽訂協議,負責其人事檔案管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報名及注冊、培訓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等。培訓結束後按照協議辦理,培訓基地不得留用。
培訓學員的培訓年限計入個人檔案,其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評聘與同年資醫師同等對待。
(二)經費保障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費實行個人分擔、單位支持、政府資助、社會捐資等多渠道籌集的方法。並採取專款專用的專項管理方式。
住院醫師的基本工資和相應社會保障經費應由政府或送出單位承擔。
各個培訓基地及其所在的醫療機構應提供必要的教學設施、工作條件及相應費用
因個人原因延長培訓或重復培訓的費用,由培訓對象承擔。
培訓工作的管理費用,包括相關標准制定、培訓基地建設、師資培訓,考試考核和質量評估等,由各級財政納入項目經費預算。
培訓經費的使用按專款專用方式進行專項管理。鼓勵社會各界和個人捐助,所籌集的基金應委託專門機構管理。
(三)其它
1、住院醫師作為醫院流動層實行動態管理。
2、住院醫師培訓結束後,各培訓醫院可擇優推薦符合條件的人員,參加碩士研究生課程考核及培訓。
篇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醫院人才隊伍的建設,規范和提高新入院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從事臨床醫師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通過參加全面、規范、系統的臨床住院醫師培訓,並加強對專科醫師培訓過程的管理使其在完成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培訓項目後,能夠達到衛生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達到《衛生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規定的醫師水平。
一、培訓對象
1、 新入院的五年制、七年制臨床醫學畢業生從事醫院臨床醫療工作人員。
2、 新入院的三年制(碩士、博士)研究生從事醫院臨床醫療工作人員。若無工作經驗者,直接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若有部分工作經驗者,需要參加相應水平考核,並根據考核成績分別納入不同的住院醫師培訓階段。
3、 外單位調入的住院醫師,需參加相應水平考核,並根據考核成績分別納入不同的住院醫師培訓階段。
二、 培訓規劃
<一>培訓安排: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分兩個階段進行(擬2+3方案)。
第一階段時間二年,主要在二級專科範圍內進行輪轉。旨在擴大臨床知識面,強化臨床技能和急救處理能力。為下一階段進行專科醫師培訓做好准備。
第二階段時間三年。在亞專科進行專科醫師培養。成為低年資的專科醫師,為專業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1、 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進入我院,從開始工作的第一年即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全階段培訓。
2、 醫學院校各類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進院後納入第一階段第二年的培養。
3、 五年制畢業直升碩士的臨床醫學畢業生進院後納入住院醫師第一階段第二年的培養。
4、 五年制畢業碩博連讀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進院後納入住院醫師第一階段第二年培養。
5、 臨床醫學碩士、博士畢業生進院後,若有臨床工作經驗,則納入住院醫師第二階段培養。
6、 外單位調入的住院醫師,必須先參加由醫院組織的臨床技能綜合考核。通過考核確定其已經實際達到臨床技能水平程度,則納入第二階段的培養。
<二>輪轉方案:
臨床內、外科住院醫師進院先把內、外科大類分好。具體科室不定進行輪轉。第一階段培養結束後進入第二階段培養。其他科室如兒科、婦產科、超聲、放射、五官、眼科等科室則一開始就按照專科醫師培養要求進行相應的輪轉培訓。
<三>培訓要求:
綜合素質培訓,基本理論及臨床技能培訓。
三、 培訓考核:
1、日常考核
2、輪轉考核
3、年度考核
4、階段考核
培訓期間待遇:
1、 住院醫師在規范化培訓期間,享受在職職工待遇。每月日常考核合格者,發放該月全額獎金。當月考核不合格者,根據實際情況扣發當月獎金。
2、第一階段獎金由醫務處統一組織發放,第二階段獎金由所在科室發放。
四、 組織考核:
1、 成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小組,由分管副院長任組長,醫務處主任、人事處主任、科教處主任、質控辦主任任副組長,共同參與管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的日常具體工作由醫務處全面負責。
2、 科主任作為科室住院醫師培養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必須重視和支持這項工作,醫院已將此項工作列入科主任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3、為了達到培養質量,要求每個科室成立住院醫師培訓小組,科主任作為第一負責人,成立專家考核小組,聘請院內外專家擔任住院醫師技能考核專家,對住院醫師的臨床技能進行不定期考核。
五、內、外科專業第一階段培養(第1—2年)具體實施方案
1、培養目的:
通過二級學科的輪轉培養,旨在打好臨床工作的基礎,強化臨床技能,提高臨床處理能力,要求能准確詢問、書寫病史,進行全面體格檢查,熟悉各輪轉科室的診療常規(包括診療技術)。基本掌握急診常見疾病的診斷和處理,為下一階段成為專科醫師做好准備。
2、輪轉安排要求:
第一年.內科系統必修專業:心臟科(2個月),呼吸內科(2個月),消化內科(2個月),神經內科(2個月),急診部(1個月),醫務處(1個月),兒科(1個月),急診內科(1個月)。
外科系統必修專業:普外科(5個月),心胸外科(2個月),骨科(2個月),急診部及急診外科各1個月(共2個月),醫務處(1個月)。
第二年.在取得職業醫師資格的情況下內外科系統必修專業:麻醉科(3個月),EKG(1個月),普放(1個月),B超(1個月),CT室(1個月),ICU(1個月),MRI(1個月),並選修3個月(外科系統為神經外科、急診外科、病理科等,內科系統為感染科、急診內科、腎臟內科等。)
本年度以強化臨床技能為主,要求能熟練掌握各項臨床操作技能,包括心電圖,讀片,心肺復甦,呼吸機的使用,氣管插管,各類穿刺,無創監護技術等。
3、培訓方法:
1)、實行導師負責制(主治職稱以上),專人帶教,出科考核由醫務處執行。
2)、第一年住院醫師必須全部書大病歷(我院電子病案?),每月至少五份。第二年可改寫入院錄,並登記在冊,備查備考。
3)、每科分管床位不得少於5張
4、 考核:
第一年,考核內容以臨床基本功為主,包括病歷質量,體格檢查,理論知識考核。時間為每年6月份。
第二年,考核內容以技能考核為主,包括讀片,EKG,心肺復甦,技能操作和理論知識考核。時間為每年7月份。
考核專家庫成員:內科組:胡志濤、韋紅、湯海濤、張世群、王秀芬、翁雲龍、余龍
外科組:徐皓、謝威、孫良業、霍前倫、謝貽祥 、 李家寬
醫技組:張煒芬、汪文生、周祖剛、徐家聲、闞小傑、吳宗山
六、內外科專業第二階段培養具體實施方案
1、培養目的:通過二年的各學科培養,進一步鞏固專科知識,熟練掌握專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常規(包括診療技術),重視專科臨床實踐,逐步積累經驗,拓展和提高專科診治能力,能完成專科專年住院醫師工作。同時能承擔院內會診,能帶實習醫生查房,達到專科醫師水平。
2. 輪轉安排:主要在專科科室完成,在本科室門、急診、病房間輪轉,也可選擇在本專科相關的其他專科進行適當輪轉。其中完成住院總12個月,門、急診6個月。
3、 培訓方法:
1)、導師負責制,專人帶教(副高職稱以上)
2)、病歷書寫以入院錄為主
4、 考核:
年度考核:以專科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為主。包括理論知識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完成當年培訓者)
考核時間:每年7月份(科室組織考核,培訓小組督查)
階段考核:以綜合能力為主,包括病例分析,技能考核,理論知識考核
考核時間:每年7月份(培訓辦公室組織考核)
考核對象:完成第二階段專科醫師培訓者
5、 考核專家組
年度考核組成員:考核專家庫成員及各相關科室科主任
階段考核組成員:考核專家庫成員及各相關科室科主任
篇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方案
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臨床醫師素質,培養高質量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衛生部《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和廣東省《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方案》,我市於XX年開始在三級醫院試點開展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XX年制定了《深圳市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並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全面鋪開培訓工作;20XX年起,在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全面開展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根據我市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實踐,結合未來專科醫師培訓工作發展趨勢,現對《深圳市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予以修訂並印發。
一、培訓范圍
(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
1.XX年及以後醫學本科或專科畢業分配在醫療機構從事臨床工作的住院醫師。
2.非高等醫學院校畢業,XX年及以後獲得醫師職稱,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師。
(二)二級以下醫療機構:20XX年及以後醫學本科或專科畢業分配在醫療機構,從事臨床工作的住院醫師。
(三)綜合醫院的中醫類、中西醫結合類、中醫院的西醫類住院醫師,按所在醫療機構的級別分別參加相應的培訓。
(四)中醫院的中醫類、中西醫結合類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按照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另行執行。
二、培訓對象
(一)醫學院校本科及專科畢業的住院醫師:從開始臨床工作的第一年進入規范化培訓;專科畢業的住院醫師第一階段培訓時間需延長兩年。
(二)七年制臨床醫學碩士畢業生:進入住院醫師第一階段第三年的培訓。
(三)臨床醫學碩士畢業生:直接進入第二階段培訓。就讀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前從事本學科臨床工作累計滿2年以上者,經所在醫院的考核後,可直接進入第二階段第二年的培訓。
(四)醫學科學學位碩士或博士:畢業前未任住院醫師者,進入住院醫師第一階段第一年培訓;畢業前曾任住院醫師並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者,根據其工作時間進入第一或第二階段相應年限培訓;如畢業前曾任住院醫生,但未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須經所在醫院考核後,確定其進入第一或第二階段相應年限培訓;七年制碩士畢業後取得醫學科學博士學位者,應進入第一階段第三年培訓。
(五)從其他單位調入的住院醫師,在原單位已進行規范化培訓的,須經醫院審核培訓資料後,進入第一或第二階段相應年限培訓;培訓資料不全或未參加規范化培訓者,經醫院考核後,按實際水平進入相應年限培訓。
三、培訓目標
住院醫師經過規范化培訓,達到《衛生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規定的主治醫師基本條件的要求,具體如下:
(一)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貫徹執行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熱愛臨床醫學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
(二)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熟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具有較系統的學科知識,了解本學科國內外新進展,並能用以指導實際工作。
(三)具有本學科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較熟練地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症,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擔任一定的臨床教學工作。
(四)初步掌握臨床科研方法,能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學術論文。
(五)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地閱讀本學科的外文書刊,並且具有較好的聽、說、寫能力。
四、培訓內容
包括政治思想和醫德醫風、臨床能力、專業理論、專業外語、科研和教學能力等。
(一)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培養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和優良的醫德醫風,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臨床能力、專業理論的培訓按各學科培訓細則要求進行。
(三)專業外語:以自學為主,閱讀各學科相關的外文專著和有關文獻、專業雜志。第一階段應達到每小時能筆譯外文專業書刊2500個以上印刷字元;第二階段達到每小時能筆譯外文專業書刊3000-3500個以上印刷字元,並具有較好的聽、說、寫能力。
(四)科研能力:結合臨床實踐,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第一階段應具備閱讀和分析專業性期刊的能力,完成1篇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獻綜述或病例報道、個案分析;第二階段應掌握基本的臨床科研方法,完成1篇具有一定水平的學術論文。
(五)教學能力: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的醫師需承擔一定的臨床帶教任務。
住院醫師在培訓過程中要填寫《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登記手冊》,如實記錄臨床實踐活動及有關科研、教學活動,作為培訓、考核的重要依據。
五、培訓時間
培訓時間為5年,前3年為第一階段,後2年為第二階段。專科畢業的住院醫師第一階段培訓需延長2年。
第一階段為全科培訓階段,通過完成本學科主要專業科室和相關專業科室的輪轉。其中要安排不少於1年的時間,實行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的工作,安排不少於3-6個月的時間,參加基層或社區衛生工作實踐。目的是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第二階段為專科定向培訓階段,主要在今後定向的三級學科工作學習,同時完成二級學科總住院醫師訓練,時間一般為1年,最少不得少於8個月。目的是為專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臨床能力。第二階段不具備專科培訓條件的單位需將住院醫師外送到經省衛生廳認可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培訓。
六、培訓基地
符合《廣東省臨床住院醫師培訓基地標准》要求的學科可申請臨床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由市衛生局初審,省衛生廳復核認可。
已認可的培訓基地須按照培訓大綱要求,制定培訓計劃,並嚴格實施。培訓基地除對本單位住院醫師進行培訓外,還需承擔外單位派送的住院醫師的培訓任務。
按照培訓方案要求必須進行輪轉的學科,如所在單位沒有設立的,需將住院醫師外送至其他醫療機構培訓;未取得培訓基地資格的學科,按照本方案進行住院醫師培訓時,對已完成第一階段培訓的住院醫師,應有計劃地送到培訓基地進行第二階段專科定向培訓,時間不少於1年。
7. ICU的維護和保養
ICU儀器管理制度
ICU儀器管理制度如下:
1、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能設定各種常用參數。
2、儀器有專人保養,定期檢查維護,有故障時及時報告護士長、科主任,以便及時與維修人員聯系,科室自查、設備科巡檢及維修情況要進行登記。
3、定時給儀器充電,(每周六),保持各儀器清潔,每次用後徹底清潔或消毒,每周至少常規清潔一次,所有儀器均保持良好備用狀態。
4、儀器使用前認真檢查機器性能,仔細核對各相關參數,參數有疑問時,反復測量或更換一台儀器進行對照。
5、儀器設備嚴格遵照消毒管理規范執行,防止醫源性交叉感染
ICU搶救制度如下:
1、搶救的基本原則:立即進行搶救,從維持患者生命的角度來考慮具體處理措施,估計病情可能要發生突然變化,要先有所准備。
2、搶救時做好組織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做到忙而不亂。護理人員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護理人員應維持氣管插管、胃管、靜脈輸液管路通暢,防止脫出,密切監測生命體征,保證搶救葯物的准確及時應用。
3、有專人記錄搶救有關資料,如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時間,復甦過程,記錄要詳細,時間具體到分鍾。
4、一人機動,以便隨時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5、安排好其他病人的監護,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
6、搶救車做到「四定」,每班認真檢查登記,使用後及時補充葯品、物品,處於功能位。
7、搶救完畢護理記錄單上要記錄參加搶救人員,提醒醫生及時補齊醫囑,與特護單核對無誤後簽名。
8、搶救過程中在保證搶救過程不間斷的情況下,主管醫生要隨機通知患者家屬,遇重大搶救或重要人物搶救要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
ICU院內感染監控護士職責
ICU院內感染監控護士職責:
1、參與制定科室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負責本科室的消毒隔離督促檢查工作。
2、負責本科室對醫院感染管理條例的貫徹執行。
3、協助醫師填報醫院感染病例和送檢標本,整理每月及每季度的院感報表。
4、負責本科室每月或每季度的細菌學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協助護士長查找原因進行處理。
5、負責本科室有關醫院感染知識的宣傳培訓工作。
ICU護士小組長職責
ICU護士小組長職責:
1、在護士長的領導下,帶領本小組護理成員做好護理工作。
2、與護士長共同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檢查。
3、對本組護理工作中存在問題及時發現、糾正,並向護士長匯報。
4、每日根據病人病情及當班護士情況合理安排護士分工,確保護理質量。
5、按時參加護理晨會及護士例會,並將有關事項傳達到本組每位護士。
6、根據工作量情況酌情安排本組護士臨時休班。
7、對新入科的護士及進修護士負責培訓、指導並評估學習情況。
8、安排本組學生帶教人員並督促檢查教學工作。
9、組織協調本班內的搶救工作,並組織總結討論。
ICU護士職責:
1、在科主任、護士長及主管護師或組長的指導下進行護理工作。
2、自覺遵守院、科各項規章制度及各項技術操作規程,嚴防差錯事故糾紛的發生。
3、參加管床醫生的查房,及時了解患者的治療護理重點,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能運用護理程序護理危重患者,執行醫囑及時、准確、無誤,掌握為患者實施的各種監護方法,護理記錄體現專科特點。
4、認真做好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工作及各種搶救儀器、物品、葯品的准備和保管工作。
5、協助醫師進行各種診療工作,負責採集各種檢驗標本。
6、參加護理教學和科研,指導護生和護理員工作,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想辦法解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7、注意聽取患者或家屬意見,了解患者需求,改進護理工作,做好新入或轉入患者及家屬入科介紹,辦理入院、轉入、轉科、出院手續及登記工作。
8、在護士長、小組長的領導下,做好病房管理,注意消毒隔離,愛護和珍惜醫院及科室的儀器物資,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
ICU護士長職責
ICU護士長職責:
1、在護理部、科主任的領導下,負責本病室行政管理和護理工作。
2、根據病房情況和護士的能力及要求,合理安排班次,在滿足護理工作需要的同時盡量滿足護士的要求。
3、每日主持晨會交班和床旁交接班,組織並參與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
4、隨同科主任查房,了解所有患者病情,參加疑難、危重、死亡病例討論。
5、督促檢查各項護理工作的落實情況,及時幫助解決護理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6、遵照計劃或隨機檢查各種儀器、急救物品葯品的使用及保管情況,保證搶救物品葯品的性能良好。
7、經常檢查各項護理表格的記錄情況,保證其完整性與准確性。
8、經常檢查各種消毒物品的消毒情況及醫療廢物處理情況。
9、管理和指導新畢業護士、進修、實習人員,指定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專人帶教。
10、定期聽取醫生對護理工作的看法,促進醫護密切合作。
11、定期聽取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及時改進工作。
12、有計劃地組織護士學習,使護士掌握新技術及新儀器的安裝,使用等,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ICU交接班制度
【本病房內交接班】
1、三班認真床頭交接班,特殊的需觀察內容和需採取的護理措施要書面交接(寫在特護單或紙條上)。交班內容包括:病人神志,生命體征,雙肺呼吸音,皮膚,各引流管,特殊體位要求,輸液通路,治療用葯,患者家屬聯系電話等。
2、外借葯品,要在登記本上登記,外借物品科內留底,主管班要認真查對,所借葯品、物品白班及時歸還。
3、交班過程中有疑問必須弄清楚後交班者方可離去,交接班時由交班者負責,接班後發現的問題由接班者負責。
4、交班過程中要求做到「二輕」說話輕,操作輕,保持床單位清潔整齊,保持病區安靜,全部病人均交完班後,交班人員方可離開。
5、主管班、治療班為夜間補足各種物品及液體,以備夜間急用,並交接班。
【接手術病人】
1、根據約床信息准備好床單位及相關儀器。
2、根據病情需要,先接好呼吸機、監護儀(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檢查引流管並妥善固定,從頭到腳細致檢查病人皮膚。
3、向麻醉師及手術醫生了解術中情況及特殊病人術後護理注意事項(如:體位、引流管、病情觀察等)。
4、同手術室護士交接皮膚、輸液、物品等、填寫手術護理記錄單,並請手術室護士填寫物品交接本上內容並簽字。
5、遇有假牙或其他貴重的私人物品,及時交給家屬並簽字為證。
6、安置好病人,記錄特護記錄單,處理臨時醫囑,並隨時觀察病人病情變化。
【接急症入院或病房內轉入病人】
1、平穩搬運病人至病床上,立即接心電監護儀,或呼吸機等,心跳呼吸驟停者立即組織搶救。
2、認真檢查病人皮膚,向交班人員或家屬詢問病情,與急診科或病房護士交接液體、物品等,請交班人員填寫「ICU病人交接登記本」並簽名。
3、安置好病人,貴重物品交給家屬或陪護人員並在交班本上簽字,記錄特護記錄單,處理臨時醫囑,隨時觀察病情變化。
【到病房轉病人】
1、下達轉科醫囑後,退陪護證、醫保證(登記本要簽字),通知相關科室要轉出病人姓名,大約轉出時間,是否備微量泵等,並通知家屬在門口等候。
2、為病人穿好病員衣,查看交接登記本,攜帶好病人的物品及病歷護送病人到病房,根據病情攜帶氧氣枕,或便攜監護儀。
3、將病人主要的病情變化和相關治療、物品(止血鉗、氣管套管內芯、剩餘的術中帶葯、微量泵等)與病房護士交接清楚。
4、將病人的私人物品交給其家屬,向患者表示問候後離開。
5、將病歷交到病房主管班護士手中,清點好平車上物品返回ICU。
陪送病人外出檢查制度
陪送ICU病人外出檢查制度如下:
1、檢查醫囑下達後,責任護士負責整理好床單位(蓋好被服,液體、微泵、吊桿等)。
2、帶簡易呼吸囊,有口插管者檢查口插管是否能與呼吸囊銜接好,無口插管者,要帶加壓面罩。
3、根據病情備好氧氣枕並詢問醫師是否要備急救用葯。
4、陪送過程中,時刻注意病人病情變化,若需搶救時根據病情就地搶救或迅速轉回ICU進行搶救,轉運途中保證病人安全。
5、檢查結束回ICU後,安置好病人,整理好床單位,再做治療護理。
ICU儀器管理制度
ICU儀器管理制度如下:
1、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能設定各種常用參數。
2、儀器有專人保養,定期檢查維護,有故障時及時報告護士長、科主任,以便及時與維修人員聯系,科室自查、設備科巡檢及維修情況要進行登記。
3、定時給儀器充電,(每周六),保持各儀器清潔,每次用後徹底清潔或消毒,每周至少常規清潔一次,所有儀器均保持良好備用狀態。
4、儀器使用前認真檢查機器性能,仔細核對各相關參數,參數有疑問時,反復測量或更換一台儀器進行對照。
5、儀器設備嚴格遵照消毒管理規范執行,防止醫源性交叉感染
ICU新入科護士培訓制度
1、科室要制定詳細的新畢業護士培訓計劃,新護士要盡快熟悉工作環境和各種規章制度,積極參加科內組織的各項活動。
2、專人帶教,新護士要留有學習筆記,制定個人工作學習計劃,對新畢業護士工作,護士長、小組長分層次把關。
3、根據培訓計劃要求,分階段對新護士進行考核,常規3個月、半年、一年進行一次,尤其是前3個月,培訓工作要細化,有布置、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使新護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4、護士長定期與新畢業護士談話,了解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議,多採用激勵機制,使新畢業護士不斷進步。
ICU實習護生管理制度
ICU實習護生的管理制度如下:
1、科室盡量為護生提供便利的工作學習環境,護生到ICU後,要求遵守科室各項規章制度,遵守作息時間,積極參加科內組織的業務學習、護理查房等。
2、了解ICU實習計劃要求,留有實習筆記。
3、安排專人帶教,在帶教老師協助和指導下,盡量多給實習護生提供操作機會,帶教老師所分配講課題目要在每組學生實習結束前及時完成。
4、遇有較少見病種或某些重大搶救時,護士長或帶教老師要隨機組織護生進行專題學習。
5、護生出科前進行理論和操作考試,及時完成實習鑒定,進行教學信息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工作。
ICU消毒隔離制度
ICU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1、布局合理,分治療室(區)和監護區。治療室(區)內應設流動水洗手設施,有條件的醫院可配備凈化工作台,監護區每床使用面積不少於9.5m2。每天進行空氣消毒,消毒方法見《醫院消毒技術規范》。有條件的醫院應配備空氣凈化裝置。
2、病人的安置應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特殊感染病人及需保護性隔離的病人單獨安置。診療護理活動應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3、工作人員進入ICU要穿專用工作服、換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進入。
4、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認真按照六步法洗手或進行手消毒,必要時戴手套。
5、注意病人各種留置管路的觀察、局部護理,保持傷口敷料乾燥整齊,隨機戴手套進行有關操作。
6、加強抗感染葯物應用的管理,防止病人發生菌群失調,加強細菌耐葯性的監測。
7、加強對各種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與管理。
8、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床邊探視者應更衣、換鞋、戴帽子、口罩進入,與病人接觸前要洗手。
9、對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葯菌感染的病人,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
10、每周對層流濾網清洗一次,每月對ICU大、小房間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行細菌培養一次,培養不合格者,及時查找原因進行處理並重新進行培養。
ICU病人的管理
ICU病人的管理制度如下:
1、每班小組長需認真分組,各負其責,責任到人,將進修及實習同學合理安排,小組成員團結協作。
2、治療班准備好葯物,放在治療盤內交給8—4班,核對後方可執行,備用液體,更換液體要求有第二人協助查對,提前加上葯物的液體要在液體單上註明。
3、要求分管護士全面了解病情及治療,每位病人的治療由分管護士自己完成,下班前查對當班所執行的所有醫囑,特護記錄單用鉛筆打「√」,查看臨時醫囑單有無漏簽字。
4、隨時觀察病人各項監測指標,出現異常情況及時排除及報告醫生,有事離開時需要囑咐其他人員代為看護。
5、每班充分評估病人各方面的護理問題,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止並發症的發生。
6、長期住ICU病人,每日分管護士與護理員共同做好病人的衛生清潔工作,做到「六潔」,操作過程中注意保溫,避免過多暴露病人,穿好病員衣(上衣),昏迷病人保持肢體功能位,防止足下垂。
7、保持床單位清潔整齊 ,床面被服有污染要隨時更換。
8、對於有引流管及氣管插管的病人,必須妥善固定或制動,防止自行拔管。
9、出現問題,當事人必須寫出書面材料,護士例會時討論,使大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