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紡織印花基礎知識培訓教材

紡織印花基礎知識培訓教材

發布時間:2022-06-19 00:52:24

① 紡織類入門書籍推薦,真正可以學到怎樣區分面料的

印染專業的書:纖維化學(介紹各種紡織材料);染整技術(共分四冊)(1.紡織品前處理;2.染色;3.印花;4;後整理);染料和助劑。學校所開的染整課程就是這些書籍了。

② 怎麼學紡織業相關知識

紡織這個行業很艱苦,工作時間長,主要包括下面的幾方面內容:
紡織材料學,紡紗學,針織學,織造學,織物組織與結構學,這些都是基礎,後面延伸的有新型紡織材料,新型紡紗,新型織機。
纖維方面: 紡織材料學,纖維化學。 紡織方面:紡紗學,織造學,織物結構學 。染整方面:染整工藝學,染料化學。 如果看不懂,參考有機化學.
印染包括:染色,印花,功能性整理。
染色:對色光 比較敏感,屬於天份+經驗的工作,如果你喜歡調色,可以從事這塊。
印花:這個比較復雜,但是就技術而言比染色更豐富。
整理:就是一些特殊整理,譬如防靜電,吸濕拍汗,阻燃之類的,還有塗層一類的。

③ 印花漿料出現異味,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大家幫幫忙,指點一下》求大神幫助

如果你是想做衣服在做之前用涼水投一下,在水裡放一些米醋,或者醋精,千萬不要放老陳醋,如果你不做衣服,是存放布料的話,可以上農貿市場買一些香草(乾的)和布料放在一起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往上弄香水呀,香水會吧布料弄掉顏色的,

④ 學習面料知識 入門應該先看什麼書

學習面抄料知識,入門應該先看《紡織材料學》(中國紡織出版社),先對面料有個基礎的了解。
《紡織材料學第3版(本科)》介紹了紡織纖維、紗線、織物的分類、形態、結構以及它們的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等性能和織物服用性能,並分析了各種性能的主要特徵指標、測試方法及影響因素。《紡織材料學第3版(本科)》主要作為高等紡織院校紡織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教材,也可供其他相關專業師生、紡織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及營銷人員參閱。該書為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本科生的基礎教材,並適於作纖維科學、高分子材料科學相關專業教學參考用書。

⑤ 紡織印花常見的印花方式有哪幾種

1、珠光、發光印花
珠光有天然和人造之分,可從魚鱗中提取人造珠光。珠光不需要光源激發、耐酸鹼、耐高溫。珠光印花顯示珍珠般的柔和光彩、雍容華貴,具有優良的手感和牢度。珠光漿適用於各種纖維印花,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塗料混用,產生彩色珠光。在印製過程中,一般使用60—80目的篩網為佳。發光印花主要是利用發光的晶體漿印在織物表面,通過預烘和熔烘使發光漿固著在織物上。主要應用在聚醯胺類、氨綸類的彈性交織產品上。
2、夜光印花
夜光粉是一種稀土金屬物,製成1μM左右細度的粉末,用塗料印花方法,把夜光粉印在織物上,形成花紋。通過一定量的光照後,花型放光余輝時間可達8—12小時,具有良好的發光效果及優良的手感和牢度。但只局限於印製在淺中色地色上。
3、轉移印花
以印刷方式把所需花型用染料色漿印到紙上,然後通過織物與紙正面貼合,利用染料的升華性能,經過高溫和壓燙,把紙上的染料轉移到織物表面,形成花紋色彩效果。轉移印花採用滌綸、錦綸織物比較普遍。美龍達紡織的印花帆布產品,採用的印花方式,大多都是熱轉移印花。美龍達的印花帆布可作箱包面料、窗簾、抱枕、桌布、檯布等等。歡迎有意向的去我們阿里看
4、發泡立體印花
發泡立體印花是指在印漿中添加發泡劑塑性樹脂,經高溫熔烘後發泡劑分解,釋放出氣體時印漿膨脹而形成立體花紋,並藉助於樹脂將塗料固著,獲得著色和發泡的立體效果.按工藝分一是直接印發泡漿,二是在印完發泡漿吹乾後再用彈性透明漿壓印在發泡漿上吹乾,高溫發泡成型.發泡溫度一般在110°C,時間30秒。印花選用80-100目篩網。
5、膠囊印花
微膠囊由內芯和囊衣組成,內芯為染料、囊衣為明膠,微膠囊有單芯型、多芯型和復合型三種,單芯型含一種染料,多芯型含多種染料,復合型由多層外膜構成的復合微膠囊。微膠囊染料的粒子在10—30µM之間。
6、仿皮革印花
仿皮革印花是採用仿皮革漿和塗料印在織物上,通過烘乾、焙烘後達到仿皮革手感和外觀。仿皮革漿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遮蓋力。
7、消光印花(仿提花印花)
在有光織物上含有消光劑的消水漿,運用塗料印花工藝,獲得局部無光的印花效果,明暗分明,具有類似提花的風格。消光漿一般以二氧化鈦或塗料白作消光劑,配以不泛黃的粘合劑組成。主要應用於緞紋或斜紋絲綢、人造絲、合纖、纖維素纖維針織物及混紡織物,也可用在軋光織物和樣紙上。
8、金銀粉印花
把金粉或銀粉與特製透明度較好的金銀粉專用漿或粘合劑混合後,印在織物上,形成金色或銀色的閃光花紋效果。
9、爍片印花
閃爍片是真空鍍鋁金屬片,顏色多樣,厚度0.008mm——0.1mm,耐高溫。閃爍片印花要選用粘合力強、成膜透明、光澤好,不影響閃爍光澤和專用印花漿來印製,要保證織物手感柔軟,有較好的牢度,達到光彩奪目的效果。
10、金箔印花(燙金)
用專用金箔漿通過在印花織物上印花,待漿干後覆上鋁箔,經高溫燙壓,即得燙金花紋效果。專用金箔漿是一種熱塑性樹脂型水性乳膠漿、手感柔軟、光亮度好、牢度好、帶粘性,可用於任何耐1600C高溫的織物。
11、仿絲絨印花
仿絲絨印花採用金銀絲絨漿印在織物上經烘乾、焙烘獲得絲絨般的絨感和光澤。
12、對比暗紋印花
運用顏色加深漿印製在色地上,經烘乾後即獲得深淺對比暗紋印花效果。印製後的織物不需熔烘,具有柔軟的手感,良好的色牢度。
13、彩色塗層印花(光澤印花)
採用光澤漿和塗料色漿利用印花方法,織物經烘乾、焙烘,使織物表面獲得塗塑及塗光效果。
14、仿桃皮印花
仿桃皮印花是運用進口的桃皮專用漿(或加塗料),通過印花後達到表面手感和外觀呈現桃皮效果。桃皮漿遮蓋力很強,更適合大塊面印製,不露地、不堵網,可在平網和圓網上印製。
15、感光變色印花
是利用吸收紫外線而轉換成能量的原理,把感光變色材料,應用到印花上,印製後的產品經陽光和紫外線照射,吸收陽光、紫外線的能量而產生顏色變化,當失去陽光和紫外線照射後,即立刻回復到原來的顏色。感光變色漿是利用微膠囊技術,織物無色可變有色,藍色可變藍紫色等。
16、感溫變色印花
利用感溫變色材料印製在織物上通過人體的溫度變化,反復改變顏色,感溫變色漿為15個基本色,低溫有色,高溫無色,各色相互混合調色。
17、香味整理印花
採用緩釋壓敏微膠囊新技術,把含香樹脂加入塗料色漿中進行印花,使含香樹脂被塗料色漿中的粘合劑粘在布上,通過焙烘與纖維交聯,牢固地固著在布面上,香味釋放可以在6個月以上。
18.數碼印花的生產過程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各種數字化手段如:掃描、數字相片、圖像或計算機製作處理的各種數字化圖案輸入計算機,再通過電腦分色印花系統處理後,由專用的RIP軟體通過對其噴印系統將各種專用染料(活性、分散、酸性主塗料)直接噴印到各種織物或其它介質上,再經過處理加工後,在各種紡織面料上獲得所需的各種高精度的印花產品。
紡織印染業的終端產品結構正在履歷深切調處,以「客戶個性化、快捷多變」為導向的終端需求教唆企業放棄保守紡織印染「少許量、慢更換」的商業內容:起首,企業面對膨脹交貨期、提高製造品質量、消沉庫存本錢與改進辦事的壓力,必需對絡續轉變的市場作出快捷反饋,並源源接續地拓荒滿足本性化須要的製造品。
隨著人們對印花要求的不斷升高,傳統印花行業不得不從根本上進行革新,數碼印花發展空間非常大。

⑥ 印花零基礎的人應該學習什麼,有什麼書籍方面

您好,我覺得如果印花零基礎的人應該學習一些數碼印花設計,印花描稿,這些一些基礎的東西可以在培訓班裡面學習

⑦ 自學紡織知識需要的書籍

您好,請問你平時接觸的哪類面料比較多?

面料不同,書籍也不同,比如針織的面料建議看看《針織學》,牛仔面料的話看看《牛仔布生產與質量控制》,梭織類的看看《機織學》,都是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很權威。當然面料都是由紗線而來,所以紡織原材料、紡紗的知識是必學的,還有面料的染色、印花、後整理等知識以及色牢度、堅牢度、懸垂性、吸濕性、甲醛含量等品質指標,太多太多了。所以,建議選個接觸得多的面料品種,再專門去學習,效率會比較高。
謝謝~

⑧ 紡織常識

1.針織(KNITS)以高低針組合而成,使針織物都有或多或少的伸縮性,毛衣、織衫、
SWEATSHIRT,SWEAT-PANTS、TEE都為針織物。
.由於棉線本身比毛線重,故棉線衫都比毛衣重也比平織物重。
.針織物比較容易變形,除非加上彈性纖維(SPANDEX)或毛織(ARCYLIC)。
2.平線(WOVEN)
.平織物完全沒有伸縮性,襯衫(SHIRT)和牛仔(JEANS)都以平織物織成。
.手感較挺,不容易變形。
【漂染】
(A).所有紗線織成布以前,必須先行漂白。
(B).染色可分為紗染和布染。
【紗染】
.從紗線時便染色以後再織布。
.多用於棉紗及毛線,適用於素色,簡單的條紋及格子,不容易褪色,價格較高。
【布染】
.織成布以後再染色。
.所有的織料都可以,通用於復雜的印花。
.RAYON等化纖的印花布都為布染。
.布染者底面顏色較淡。
4.印花
(A).水印:印花表面比較粗糙,比較容易褪色,單價較低。
(B).膠印:
.印花表面呈膠狀,不會褪色,成本較高。
.適用於把淺色印花印於深色衣物上。
.不可烘乾,否則印花曾粘在一起,也不能乾洗。
洺和宣品牌的襪子都是先染後織,保證襪子不褪色,不管洗多少次都還是一如既往。

⑨ 誰有關於紡織的知識文檔,可以給我一份嗎

紡紗與織布的總稱。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紡織中紡紗系統:
粗梳毛紡系統、精梳毛紡系統 一、粗梳毛紡系統產品包括:粗紡呢絨類、毛毯、地毯、工業用呢; 羊毛的初加工→和毛、加油→梳毛→細紗。 1)羊毛的初加工作用:對不同質量的原毛先進行區分,再採用一系列機械、化學方法,除去原毛中的各種雜質; 2)和毛、加油作用:減小摩擦,防止靜電; 3)梳毛作用:徹底梳松混料;使混料中的各種纖維充分混合;去除草雜、死毛及粗硬纖維;使纖維逐步伸直平行;將毛網製成粗紗; 4)細紗作用:將粗紗紡製成具有一定強力、一定重量、一定質量要求的細紗 二、精梳毛紡系統產品包括:精紡毛織品、絨線(含針織絨紗)、長毛絨 制條(混合、加油→梳毛→1~3 道交叉針梳機→直型精梳機→條筒針梳機→復洗機→未道針梳機)→前紡(混條機→4~5道針板粗紗機→針輪(或皮圈)粗紗機→後紡(環錠細紗機→絡筒機→並線機→捻線機) 主要工藝流程:①毛條制條(由原料到毛條);②前紡(由毛條到粗紗);③後紡(由粗紗到合股毛紗)。
紡織中織布系統:
1.三原組織: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 2.變化組織:以原組織為基礎,加以變化而獲得各種不同的組織。 3.聯合組織: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織按各種不同的方法聯合而成 的新組織。 4.復雜組織:復雜的經緯紗中,至少有一種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 的紗線組成。
基本概念
中國機 紡織
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械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編輯本段起源
紡織是一種服務於人類穿著的手工行業,紡紗織布,製作衣服,遮醜飾美,禦寒避風,防蟲護體,大約便是紡織起源發展的重要動機。古史傳說中國先民是從「不織不衣」①、「而衣皮葦」②,然後演變到「婦織而衣」③。這種傳說是與穿著文化的發展規律相吻的。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謂衣裳,便是指用麻絲織成布帛而縫制的衣服。這則記述反映的正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業誕生,麻、絲衣服開始出現並流行的真實情況。甘肅秦安大地灣下層文化出土的陶紡輪,表明原始的紡織業在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紡織業開始呈現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大發展趨勢。全國各地文化遺址普遍可見到與紡織有關的遺物,其中,最為重要者有下列諸例: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發現刻劃蠶紋四條,並發現苘麻的雙股線痕跡和出土了木質紡車和紡機零部件。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距今約 6000 年。發現迄今最早的葛纖維紡織品,實物是用簡單紗羅組織製作,經線以雙股紗線合成的羅地葛布。 1926 年,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經人工割裂過的「絲似的、半個繭殼」,這是迄今最早的蠶繭實物,距今約 5000 多年。 河南鄭州青台遺址,距今約 5500 年。發現了粘附在紅陶片、頭蓋骨上的薴麻、大麻布紋和絲帛殘片,同出十多枚紅陶紡輪。其中絲帛殘片是迄今最早的絲織品實物。 河北正定南楊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兩件陶塑蠶蛹,這則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蠶蛹。 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距今 4700 年。除發現多塊麻紡織技術較草鞋山葛布先進的薴麻布殘片外,還發現了絲帶、絲繩和絲帛殘片。從絲織品編織的密度、拈向、拈度情況看,錢山漾的繅絲、合股、加拈等絲織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 以上實例情況說明,麻織和絲織的技術與習俗,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均已獲得迅速的發展和流行。尤其是草鞋山羅地葛布的發現,證實了傳說的「五帝」時代即新石器時代的確存在「夏日衣葛」的習俗。 《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帛即絲織品,萬國持有絲織品,其語雖未免有些誇大,但卻反映了禹時及夏朝的絲織習俗的盛行。《帝王世紀》:「未喜(妹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夏桀王為討好妹喜而撕裂的繒,便是指絲織品之一種。《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千人……無不服文綉衣裳者。」這種「文綉衣裳」,自然非絲織品而莫屬,以此足見夏代絲織業之發達和絲織習俗之流行。有關夏代的紡織情況,在考古發掘中也有所表露: 1960 年,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鈴上,粘附有一層紡織物痕跡,經發掘者觀察認為是麻布痕跡。 1980 年,二里頭遺址Ⅲ區發掘的二號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頂端都粘附有麻布殘跡。 1981 年,二里頭遺址墓葬出土的獸面銅牌和一件銅鈴上,也都發現麻布痕跡。 以上考古發現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獻傳說的絲織業外,在社會的中、下層,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類紡織習俗。 商朝的紡織,據目前的發現看,至少已有絲織、麻織、毛織、棉織等等。 商代的絲織,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錄中,已有充分的反映。甲骨文已見桑、蠶、絲等字,桑字如桑樹的象形,商代已種植桑樹,這是沒有疑問的。種桑是為了養蠶,蠶字也是蠶蟲的肖形。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過半個蠶繭,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見蠶的刻劃圖形,鄭州青台、浙江錢山漾發現的絲織品,均說明新石器時代的養蠶習俗存在當確鑿無疑,養蠶習俗至商朝更加盛行,這是合乎常規的繼承發展,說商代養蠶業十分發達,這也應毫無疑問,殷墟考古發現的玉蠶即是一有力的佐證。養蠶是為了抽取蠶絲,抽取蠶絲後便可以進行絲織,甲骨文的絲字,是兩束纏繞好的抽絲象形。桑、蠶、絲是絲織的前提,種桑、養蠶、抽絲技術的發生與發達,使商朝的絲織業也取得了空前發達的成就。《說苑?反質篇》說:殷紂王「錦綉被堂……非惟錦綉、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紀》也說:殷紂王時「婦女衣綾紈者三百餘人」,此兩則記述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商代絲織的發達情形,考古發掘也證實了商朝的絲織已達到品類繁多、精益求精的階段。如河北藁城台西遺址發現的粘附於青銅器上的絲織物,就包含有平紋紈、皺紋縠、絞經羅、菱紋綺等等;殷墟婦好摹銅器上粘附的絲織品有紗紈(絹)、硃砂染色帛、雙經、緯縑、回紋綺等;武官大墓三件銅戈上也發現絹帛痕跡,殷墟其它地點的墓葬也經常發現有絲繩、絲帶和覆蓋屍體的絲帛片等,在傳世的商代銅器上,也見發現花綺的報道。 商代的麻織,由於更具有廣泛性、大眾性,故其發達情況亦絲毫不遜於絲織。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苘麻痕跡和紡車等,說明麻織業在中國淵源甚早。商代麻織品的發現,已見於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等,這些發現共同表明,商代麻織的技術水平已達到一定的高度。 商代的毛織,目前主要見於新疆哈密五堡遺址,該遺址出土的毛織品,有平、斜兩種組織,並用色線編織成彩色條紋的罽,表明毛織技術已具一定水平,遺址年代在公元前 13 至 14 世紀,距今約 3200 年左右,相當於商代晚期。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也曾在麻織品的夾雜中發現一根羊毛,經鑒定屬山羊絨。這些發現表明,中國毛織的技術與習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現。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經鑒定是聯核木棉。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與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紡織的技術與習俗據此而知,大約在商代晚期亦已發生。 西周時期的紡織,基本繼承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絲、麻、葛織等傳統,並繼承了商代的毛織習俗。考古發掘所見的西周紡織資料,主要有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絲織山形紋綺殘片,青海都蘭出土的用綿羊毛、氂牛毛製成的毛布、毛帶、毛繩、毛線等毛織品。文獻記載中則有不少絲織、麻織、葛織的流露。《詩?大雅?瞻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詩?豳風?七月》:「蠶月條桑……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揚,為公子裳」,《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陳風?東門之扮》:「穀旦於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以上是有關桑、蠶、絲織、麻織和絲麻衣服成品的記述,至於葛織情況,《詩?魏風?葛屨》、《小雅?大東》均有「糾糾葛屨,可以履霜」的詩句,從句意看,此時期的葛織已不是「夏則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限於製作葛鞋上了。《孟子?藤文公上》說:「許子衣褐」,褐即是毛織的衣服,《詩經》中也見到「無衣無褐」之語,結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時期顯然是流行毛織生產習俗的。
編輯本段各種類型的紡織機
紡墜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根據考古資料,在全中國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紡車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水力大紡車
古代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為5枚。宋元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機具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象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的出現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織機採用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之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閱讀全文

與紡織印花基礎知識培訓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模聯活動的策劃方案 瀏覽:882
皮包市場營銷 瀏覽:4
市場營銷案例精品課程 瀏覽:238
04553體育市場營銷學 瀏覽:321
政府部門元旦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663
銀川市骨幹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38
電子商務的稅種 瀏覽:151
七月兒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03
給班級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99
2016團委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2
2013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瀏覽:984
市場營銷商品定價案例 瀏覽:300
市場營銷圖片大全會徽 瀏覽:450
應急培訓方案計劃表 瀏覽:118
遼寧眾贏電子商務是真的嗎 瀏覽:195
產品培訓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78
重視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132
國際電子商務示範法最新版 瀏覽:543
淺談電子商務對東莞企業的影響 瀏覽:727
消防培訓演練實施方案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