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風險辨識基礎知識培訓的作用

風險辨識基礎知識培訓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12-25 12:55:50

『壹』 簡述風險辨識管控和隱患治理培訓在企業中的作用

風險辨抄識管控和隱患治理培訓在企業之中起到一個安全性的保障作用,因為能夠更好地對所有的風險進行有效的監控,讓企業開展更加科學安全的工作。

環境風險指由於外部環境意外變化打亂了企業預定的生產經營計劃,而產生的經濟風險。引起環境風險的因素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使企業受到意外的風險損失。

(1)風險辨識基礎知識培訓的作用擴展閱讀:

分析風險:即分析引起風險事故的各種因素,它是風險識別的關鍵。

1、用感知、判斷或歸類的方式對現實的和潛在的風險性質進行鑒別的過程。

2、存在於人們周圍的風險是多樣的,既有當前的也有潛在於未來的,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等等。風險識別的任務就是要從錯綜復雜環境中找出經濟主體所面臨的主要風險。

『貳』 企業為什麼要進行崗位安全風險辨識

為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風險監控管理,提高員工安全風險辨析與防範能力,按照我市2013年確定的「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年」活動要求,烏海德晟煤焦化有限公司決定在本公司內開展「全員崗位安全風險辨識與控制」活動,努力提高職工安全技能和現場處置能力
1、物體打擊:指物體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產生運動,打擊人體造成人員傷亡事故,不包括因機械設備、車輛、起重機械、坍塌等引發的物體打擊。
2、車輛傷害:指公司內機動車輛在行駛中引起的人體墜落和物體倒坍、飛落、擠壓傷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設備提升、牽引車輛和車輛停駛時發生的事故。
3、機械傷害:指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捲入、絞、碾、割刺等傷害,不包括車輛、起重機械引起的機械傷害。
4、觸電:包括雷擊傷亡事故。
5、淹溺:包括高處墜落淹溺,各儲水池,排污井淹溺
6、灼燙:指火焰燒傷、高溫物體燙傷、化學灼傷(酸、鹼、鹽、有機物引起的體內外灼傷)、物理灼傷(光、放射性物質引起的體內外灼傷),不包括電灼傷和火災引起的燒傷。
7、火災:一切引起火災的事故。
8、高處墜落:指在高處作業中發生墜落造成的傷亡事故,不包括觸電墜落事故。
9、坍塌:指物體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過自身的強度極限或或因結構穩定性破壞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溝時的土石塌方、腳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
10、物理性爆炸:包括鍋爐爆炸、容器超壓爆炸、輪胎爆炸等。
11、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性窒息、中毒性窒息。
12、其他傷害:摔、扭、挫、擦、刺、割傷和非機動車輛碰撞、軋傷等。

『叄』 風險源辨識與風險管理培訓內容有哪些

企業風險管理是對企業內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分析、評價,並適時採取及時有效的方法進行防範和控制,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綜合處理風險,以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 企業風險是指由於企業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企業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企業的實際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甚至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

『肆』 風險評估意義是什麼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從信息安全的角度來講,風險評估是對信息資產(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臨的威脅、存在的弱點、造成的影響,以及三者綜合作用所帶來風險的可能性的評估。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評估是組織確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屬於組織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策劃的過程。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伍』 安全風險辨識的重要性

危害辯識、風險評價與控制是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精髓所在,它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實施有效的風險辯識評價與控制,可實現對事故的預防和生產作業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公司正是對各種作業和生產過程進行初始評價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策劃,形成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作業文件,對各種預知的風險因素做到事前控制,以實現預防為主的目的,並對各種潛在的事故制定應急程序,力圖使損失最小化。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准要求實施全過程式控制制,即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以系統分析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職業安全衛生問題。從分析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險因素入手,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解決辦法。在研究公司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對職業安全衛生的影響時,通常把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險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危險因素是和組織的管理有關,這可通過建立管理體系,加強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人的行為評價來解決;另一類就是針對原材料、工藝過程、設備、設施、產品,研究整個生產過程的危險因素,從管理上和工程技術上採取措施,消除或減少危險因素。為了有效地控制整個生產活動過程的危險因素,必須對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控制,採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工藝、先進的設備及全員參與,才能確保組織的職業安全衛生水平得到改善。由此可見,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是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主線條,只有正確的辨識危害和進行評價,有效的控制各類風險,體系的建立才有意義。
1.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基本概念
1.1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組合之根源或狀態。危害分為兩類。第一類危害: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害。常見的如:使人體或物體具有較高勢能的裝置、設備、場所;各種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等。第二類危害:導致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作第二類危害。它通常包括人、物、環境三個方面的因素。
1.2 危險是指特定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的組合。危險評價也稱安全評價或風險評價,是對系統存在的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統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評價,以尋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
2. 危害辨識方法
危害辨識是確認危害的存在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後果的材料、系統、生產過程或工廠的特徵。因此,危害辨識有兩個關鍵任務: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後果。
2.1 危險因素的分類
對危險因素進行分類,是為了便於進行危險因素的辨識和分析,危險因素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如根據gb13816-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分為六類:物理性危險因素(防護缺陷、雜訊危害等)、化學性危險因素(自燃性物質、有毒物質等)、生物性危險因素(致害動物、植物等)、心理、生理性危險因素(負荷超限、從事禁忌作業等)、行為性危險因素(指揮失誤、操作錯誤等)、其他危險因素。
2.2 常用的危險辨識方法
2.2.1經驗分析法:包括對照、經驗法和類比方法。對照分析法是對照有關標准、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能力,藉助於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的方法。缺點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員的經驗和知識等方面的限制,對此,可採用檢查表的方法加以彌補;類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類似工程或作業條件的經驗和勞動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來類推、分析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總結生產經驗有助於辨識危險,對以往發生過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不難找出危險因素。
2.2.2材料性質和生產條件分析法:了解生產或使用的材料性質是危害辨識的基礎,危害辨識中常用的材料性質有:毒性、物理化學性質、燃燒及爆炸特性等。生產條件也會產生危險或使生產過程中材料的危險性加劇。
2.2.3利用危險評價方法用於危險辨識,如安全檢查表,如果——怎麼辦分析,危險可操作性研究等。
2.2.4重大危險源辨識方法:重大工業事故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可燃性物質泄漏,與空氣混合形成可燃性煙雲,遇到火源引起火災或爆炸;另一類是大量有毒物質的突然泄漏,在大面積內造成死亡、中毒和環境污染。造成事故的可能性既與化學品的固有性質有關,又與設施中危險物質數量有關。
3.危險評價的基本方法
危險評價起源於30年代美國的保險行業。目前用於進行企業(生產過程或裝置)危險評價方法已達幾十種。危險評價方法已從初期的定性評價發展到半定量和定量評價。危險評價包括危險辨識和危險評價兩部分。
3.1 安全檢查表
為了系統地找出系統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統加以剖析,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後確定檢查項目,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製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這種表就叫作安全檢查表。
3.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
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環境中作業時的危險性半定量評價方法。它是用與系統風險率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風險大小的,這三種因素是: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
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後果。
但是,要取得這三種因素的科學准確的數據,卻是相當繁瑣的過程。為了簡化評價過程,可採取半定量計值法,給三種因素的不同等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d來評價危險性的大小。即:d=lec
3.3其他幾種主要的分析方法
初步危險分析pha法:初步危險分析是一份實現系統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計劃,是在方案開發初期階段或設計階段之初完成的。
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從元件、器件的故障開始,逐次分析其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
事件樹分析eta法:是一種邏輯的演繹法,它在給定一個初因事件的情況下,分析此初因事件可能導致的各種事件序列的結果,從而定性與定量地評價系統的特性,並幫助分析人員獲得正確的決策,
故障樹分析(fta)法:是一種演繹的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它是從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開始,層層分析其發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為止,得到形象、簡潔的邏輯樹圖形,以圖形的方式表明「系統是怎樣失效的」。
如果―怎麼辦/檢查表分析法:如果一怎麼辦/檢查表分析方法是將如果——怎麼辦方法的創造性和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的系統性特徵結合起來,達到取長和補短的目的。
4.危險評價方法的選用和lec法應用中的問題
lec法評價方法的特點是比較簡單,容易在企業內部實行。公司目前基本上都是採用這種方法,它有利於掌握企業內部各危險點的危險狀況,有利於整改措施的實施。影響危險的主要因素有三個:發生事故的可能性l;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事故一旦發生,可能造成的後果c。
問題是三種因素中"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只有定性概念,沒有定量的標准,評價時也很可能在取值上因人而異,影響評價結果的准確性。對此,各使用單位不妨在評價開始之前確定定量的取值標准,如"完全可以預料"是平均多長時間發生一次;"相當可能"為多長時間一次等。這樣,就可以按統一標准評價公司各子系統的危險程度。
再者,正確地劃分危險性等級,根據危險性等級的大小,輕重緩急地整改隱患,這對消除事故隱患、提高安全技術水平具有實際意義。lec法以被評價的環境與標準的環境之比為基礎,採用打分的辦法,確定各種變數的分數值,最後根據總的危險性分數(d值,d=l×e×c)來評價其危險性等級。我們知道,對危險性等級的劃分,主要採用相對等級和概率方法,但公司在制定評價方法和標准時對後果的嚴重度只定義了人身事故的分類和取值,未對經濟損失的大小予以定義,使評價不夠完全和准確,因此對這種情況應考慮依據損失率概念劃分危險性等級。
損失率(rr)等於損失嚴重度(sr)乘以損失頻率(fr)。損失嚴重度(sr)是發生一次事故(t)所造成的損失數值。損失頻率(fr)是在一定時間或周期內,事故(t)出現的可能性,即事故出現的頻率。
損失金額 事故次數 損失金額
rr=嚴重度×頻率=────×──── =────
事故次數 單位時間 單位時間
統計計算各類型或各工種所得到的損失率指標,給予分級和取值,參考d值的分級,危險等級也就明確了,如果這個指標達到的安全要求能為人們所接受,則這個指標就被認為是安全指標,如果指標值不能為大家接受,就必須進行控制。
通過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試運行,我們體會最深的是從過去被動地執行法律、法規的要求,轉變為主動地去遵守法律法規,並不斷地、主動地去發現和評估自身存在的職業安全衛生危險因素等問題,制定目標並不斷改進。這完全區別於過去那種被動的管理模式,可以說通過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使公司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真正有效地走上了預防為主的軌道。

『陸』 安全知識培訓的目的是什麼

安全培訓的目的是:

1、為加強和規范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工作,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防範傷亡事故,減輕職業危害。

2、安全教育是使廣大職工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強預防事故、控制職業危害和應急處理的能力。

3、安全教育是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安全教育制度,搞好對全體職工的安全教育,對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4、提高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的安全生產法律意識和管理水平。

5、提高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能。

6、減少「三違」作業行為,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

(6)風險辨識基礎知識培訓的作用擴展閱讀

安全培訓的意義在於:

1、通過安全技術培訓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2、通過安全培訓提高工人的技術知識水平;

3、通過安全培訓提高幹部的安全管理業務水平;

4、促進技術知識的更新。

安全管理的對象是風險,管理的結果要麼是安全,要麼是事故。我們說「安全的規律」,確切地說,就是事故發生的規律,就是事故是怎麼發生的。世間的事都有個前因後果,事故這個結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於事故相關的各個環節,就是說,事故是一系列事件發生的後果。

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件接一件發生的,就是「一連串的事件」。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事故鏈」原理。事故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鎖鏈:初始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傷害。

『柒』 風險辨識的四要素是什麼

3 風險辨識原則
3.1 全覆蓋的原則
風險辨識應堅持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全面系統地分析各種風險事件存在和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及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因素及因風險的出現而導致的其他問題。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直接影響風險控制策略和管理效果。因此,必須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和發生及其將引起的後果的詳細情況,以便及時而清楚地為決策者提供比較完備的決策信息。
3.2 動靜態結合的辨識原則
風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中包括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損失程度的各種風險,運用某一種獨立的分析方法難以對全部風險的辨識,建議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採用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持續開展辨識活動,隨時調整風險判別方法和評價邊界條件。
3.3 實事求是的原則
風險辨識的目的在於為風險評估提供前提和決策依據,以保證控制風險的在可接受程度或最大限度減少風險損失,因此,積極運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工器具、科技手段、計算方法以及規范性技術標准等開展辨識,在辨識過程中避免無中生有、無限延伸、無邊界條件等莫須有的恐懼人為誇大危害程度,以保證辨識工作的順利開展。
3.4 創新技術應用的原則
風險辨識一定要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之上。風險的識別和量化定性要以嚴格技術手段作為分析工具,在充分利用新技術、大數據、新演算法等先進工具,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和計算,以取得科學合理的分析結果。
4 風險辨識方法
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辨識別,並運用定性或定量的統計分析方法以確定其特性或風險嚴重程度的過程。
1 採用LEC作業條件風險性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據風險點辨識確定的危害及影響程度與危害及影響事發生的可能性乘積確定風險的大小定量計算每一種風險源所帶來的風險:D=LEC 式中:D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於風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發生事故產生的後果。
2 按GB/T13861-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進行辨識,從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系統性辨識。
3 按照GB 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准》進行辨識: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化學性爆炸;物理性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
4 經驗案例類比法。根據國內外同行業或相關行業事故案例及現場熟練工作人員的經驗進行辨識。對新設備、新員工、新工藝以及新系統首次投運的風險辨識還要結合工種人員熟練程度以及環境因素影響,對於容易誤操作、裝置性違章、缺乏有效監管的區域應提高風險級別。
5 術語和定義
1 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人員傷害或疾病、物質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因素。
2 危險源分類:物理危險源,化學危險源,生物性危險源,心理生理性危險源等。
3 風險:是指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其產生的後果的組合,主要包括:物的不穩定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

閱讀全文

與風險辨識基礎知識培訓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師資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912
百度競價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850
2015年度公司培訓計劃方案整理版 瀏覽:255
深圳披披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市場營銷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瀏覽:466
泉州市聚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6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841
設備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121
建設工程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567
2017年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08
華晨消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839
市場營銷學吳建安期末考點 瀏覽:869
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31
有關電子商務的填空題 瀏覽:601
網路營銷的外文文獻及翻譯 瀏覽:117
毛筆書法教師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39
規章制度培訓方案 瀏覽:619
食人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1
幼兒園游戲活動園本培訓方案 瀏覽:850
中心校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