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護理安全注射總結
安全、服務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Ⅱ 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
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2001-201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把提高國民素質、開發人力資源作為戰略任務;必須從兒童早期著手,培養、造就適應新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1992年,我國參照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提出的全球目標和《兒童權利公約》,從中國國情出發,發布了《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我國第一部以兒童為主體、促進兒童發展的國家行動計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堅持兒童優先的原則,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制定政策,採取措施,認真實施,基本實現了《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主要目標,使我國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取得歷史性的進步。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總體要求,根據我國兒童發展的實際情況,以促進兒童發展為主題,以提高兒童身心素質為重點,以培養和造就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為目標,從兒童與健康、兒童與教育、兒童與法律保護、兒童與環境4個領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標和策略措施。
《綱要》的發布和實施,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兒童事業的持續發展。 改善兒童衛生保健服務,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主要目標:
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婚前醫學檢查率城市達到80%,農村達到50%。
---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保障孕產婦安全分娩:
---孕產婦死亡率以2000年為基數下降1/4。
---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65%,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0%以上,農村消毒接生率達到95%以上。
---孕產婦缺鐵性貧血患病率以2000年為基數下降1/3。
---孕產婦保健覆蓋率在城市達到90%以上,在農村達到60%以上。
降低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以2000年為基數分別下降1/5。
---降低新生兒窒息和5歲以下兒童肺炎、腹瀉等構成主要死因的死亡率。
---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以縣為單位降低到1‰以下。
---免疫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達到90%以上。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並逐步將新的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管理。
提高兒童營養水平,增強兒童體質:
---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以2000年為基數下降1/4。
---低出生體重發生率控制在5%以下。
---嬰幼兒家長的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率達到85%以上。
---嬰兒母乳喂養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達到85%,適時、合理添加輔食。
---減少兒童維生素A缺乏。
---合格碘鹽食用率達到90%以上。
---兒童保健覆蓋率在城市達到90%以上,在農村達到60%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動人口中兒童保健覆蓋率。
---中小學生《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及格率達到90%以上。
加強兒童衛生保健教育:
---減少未成年人吸煙,預防未成年人吸毒。
---預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結核病的蔓延和增長。
---提供多種形式的兒童心理健康咨詢及不良心理矯正服務。
策略措施:
國家宏觀政策:
努力創造條件,讓兒童享有可達到的最高標準的健康服務。
---深化醫療衛生改革,努力實現兒童健康的主要目標。
---合理安排和增加婦幼衛生、疾病預防控制等基本衛生服務經費投入。
---加強婦幼衛生保健知識的教育、培訓和宣傳。
法律和部門政策:
完善和落實關於婦幼衛生保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網的建設和規范化服務,提供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兒童生長發育監測、計劃免疫、兒童常見病診療等基本衛生服務。
---全面開展婦女生殖保健服務,加強對孕產婦產前、產時和產後的保健服務。在城鄉特別是農村繼續實施母親安全項目,開展高危孕產婦的篩查,提高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創造安全分娩的必要條件,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積極防治兒童多發病和常見病,重視做好兒童眼、口腔和聽力保健等工作。
---加強冷鏈系統建設,增強常規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增加接種疫苗種類。預防性注射應達到安全注射標准。
---倡導科學喂養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兒童營養。支持母乳喂養。在貧困地區和維生素A缺乏地區,做好兒童維生素A缺乏的干預工作。對中小學生提倡飲用畜奶,分步實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推行國家大豆行動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學生營養餐,減少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
---加強兒童衛生保健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推廣。繼續推廣和應用計劃免疫、口服補液療法、兒童疾病綜合管理、嬰幼兒科學喂養、食鹽加碘、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等適宜技術。研究減少新生兒疾病、兒童營養不良、兒童意外傷害等預防措施。
---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婦女兒童自我保健和利用衛生服務的能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有關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預防及自我防範知識的宣傳工作;進一步重視在青少年中進行青春期教育、預防吸煙和吸毒的教育。
社會保障和服務:
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確保兒童享有基本衛生醫療和保健服務。
---健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合作醫療以及多種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兒童保健水平和抵禦疾病風險的能力。
---多渠道設立貧困家庭的疾病救助基金,幫助特困家庭孕產婦和兒童獲得必要的醫療救助。加強對棄嬰和孤兒的醫療救助。對城市流動人口中的孕產婦、兒童逐步實行保健管理。
---重視兒童體育。有條件的城市社區、鄉(鎮)要為兒童健身提供必要的體育設施。培養兒童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學校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
---重視兒童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兒童心理咨詢和矯正服務機構。 保障兒童受教育權利,提高兒童受教育水平。
主要目標:
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保障所有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左右,小學5年鞏固率提高到95%左右。
---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5%左右。
---發展特殊教育。
---流動人口中的兒童基本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適齡兒童基本能接受學前教育:
---發展0-3歲兒童早期教育。
---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適齡兒童基本能接受學前3年教育,農村兒童學前1年受教育率有較大提高。
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全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
---建立適應21世紀需要的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改革考試評價制度。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長學校辦學體制,增加各類家長學校的數量。
---提高兒童家長家庭教育知識的知曉率。
策略措施:
國家宏觀政策: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提高兒童整體素質作為人才戰略的基礎工程。
---保證教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並適度超前發展。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地區差距,為所有兒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確保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公平、公正。
---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增加教育投入。
法律和部門政策:
完善並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
---進一步加快教育立法工作,完善教育法律體系。
---加大教育執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和制度,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法制觀念和有關法律知識水平,積極推進依法治教。
---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整體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
---繼續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將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建設納入地方發展規劃。
---將性別平等意識納入教育內容。
---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西部教育開發工程、希望工程和春蕾計劃等助學工程,保障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就學權利。
---切實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權利,消除阻礙女童入學的障礙。
---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孤兒和流動人口中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使殘疾兒童與其他兒童同步接受義務教育;貫徹落實孤兒就學的有關優惠政策;完善流動人口中兒童就學制度;根據國家推進城鎮化的要求,做好教育規劃,滿足農村適齡兒童向城鎮轉移後的就學需要。
---發展學前教育。建立並完善0-3歲兒童教育管理體制。合理規劃並辦好教育部門舉辦的示範性幼兒園,同時鼓勵社會多渠道、多形式發展幼兒教育。積極探索非正規教育形式,滿足邊遠、貧困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需要。
---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動中小學校普及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教育。建設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發揮衛星電視教育的作用,重點滿足邊遠山區、海島等地區的教育需要。
---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教師學歷合格率和學歷層次,重視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師德建設。
---學校、托幼園所的教職工愛護、尊重兒童,維護兒童的人格尊嚴,不得歧視、體罰或變相體罰兒童。中、小學校不得隨意開除學生。學校紀律、教育方法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
---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的教育優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一體化。
---重視和改進家庭教育。加強家庭教育知識的宣傳和理論研究。辦好各類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保育、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知識與方法。 完善和落實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兒童權益。
主要目標:
依法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
依法打擊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控制並減少侵害兒童人身權利的各類刑事案件。
---禁止虐待、溺棄兒童,特別是女嬰和病殘兒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滿16周歲)和對兒童的經濟剝削。
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並減少重新犯罪率。
---中小學校普遍進行法律知識教育。
在訴訟中依法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保障未成年人參加訴訟和辯護的權利。
---基層法院建立少年法庭,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開審理,或採取適當的迴避制度。
建立法律援助機構,為兒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措施:
立法與執法:
完善有關兒童的立法,強化執法,有效保障兒童權益。
---完善兒童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執法監督機制。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等法律法規。認真履行《兒童權利公約》。
---嚴厲打擊殺害、強奸、摧殘、虐待、拐賣、綁架、遺棄等侵害兒童人身權利和引誘、教唆或強迫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犯罪。保護兒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嚴禁利用兒童生產和販運毒品。
---加強對企業用工的管理和監督,及時發現和查處使用童工現象。
司法保護:
在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時,落實司法保護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公安機關和法院、檢察院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偵查、起訴、審判各訴訟階段依法給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特殊的、有別於成年人的待遇。對未成年人罪犯執行刑罰時,要與成年人罪犯分別關押、管理和教育。
---對檢察院不起訴、法院免於刑事處罰或者宣告緩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養或者服刑期滿釋放的未成年人復學、升學、就業不得歧視。
法律宣傳與服務:
通過宣傳教育和為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動員全社會重視和保護兒童權益。
---宣傳普及保護兒童的法律知識,提高全社會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責任意識。有關部門、學校、家庭應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兒童保護工作。
---加強對執法和司法人員有關兒童法律知識、權益保護和辦案技能的培訓,提高執法水平。
---教育兒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對兒童實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虐待。禁止強迫未成年人結婚或為未成年人訂立婚約。
---加強對兒童的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強兒童法律意識,提高兒童自我保護和防範能力。
---各類媒體在報道有關未成年人案件時不得公開其真實姓名和身份。
---建立保護兒童權益的工作網路。防止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及時矯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做好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復、回歸社會工作。
---積極設立面向兒童的法律援助機構,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和網路,為兒童提供多種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務。 改善兒童生存和發展環境,尊重並鼓勵兒童積極參與。
主要目標:
改善兒童生存的自然環境:
---提高農村缺水地區供水受益率和農村改水受益率、自來水普及率。
---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城市空氣和水按功能區基本達到國家環境保護標准,提高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集中處理率。
---增加森林和綠地面積。
優化兒童發展的社會環境:
---尊重、愛護兒童,使兒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視和傷害。
---為兒童提供必需的閑暇、娛樂時間,保障兒童參與家庭、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權利。
---提高兒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樂設施的質量,保證其安全無害。
---為兒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產品,凈化兒童成長的文化環境。
---各類媒體傳播有益於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信息,保護兒童免受不良信息影響。
---為兒童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增加社區兒童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娛樂等課外活動設施和場所,90%以上的縣(市)至少有1處兒童校外活動場所。
保護處於困境中的兒童:
---提高殘疾兒童康復率。
---改善孤兒、棄嬰的供養、教育、醫療康復狀況。
---基本達到每個地級市有1所具有養護、醫療康復、教育能力的兒童福利院。
策略措施:
國家宏觀政策:
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時要體現兒童優先原則,有利於兒童發展。
---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兒童、愛護兒童、教育兒童的良好風尚,保障兒童參與的權利。
---將兒童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對兒童事業的投入。
---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培養兒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建立和完善兒童社會保障制度。
---關注女童和處於特殊困境的兒童,保證其獲得健康成長和平等發展的機會。
---擴大兒童工作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性的國際交流和合作。
法律和部門政策:
完善和落實有利於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依法加強生態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植樹造林,治理大氣、水、固體廢物和噪音等環境污染,控制和治理工業、生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飲用水源。在農村繼續以改水、改廁為重點,帶動環境衛生整治,加強衛生廁所建設和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等技術指導和服務,推廣圈養家禽家畜。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
---加強兒童食品、用品、玩具和游樂設施生產、銷售的監督管理,完善檢測標准和質量認證工作。加強公共設施的管理和安全監察,宣傳安全知識,提高兒童及家長的安全意識,減少兒童意外傷害。鼓勵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堅持兒童受惠原則,為兒童發展提供支持。
---各類媒體應為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鼓勵創作優秀兒童圖書、影視、歌曲、舞蹈、戲劇、美術等作品,宣傳積極向上的兒童形象,豐富兒童精神生活。對文化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打擊非法出版物,禁止各類媒體傳播色情、暴力等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信息,減少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加強對學校周邊經營場所的監督檢查。
---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倡導平等、文明、和睦、穩定的家庭關系,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增加兒童課外活動設施和場所,將兒童校外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娛樂等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建設規劃。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資助中、西部地區的青少年活動場所建設。強化社區對兒童的服務、管理和教育功能。加強農村兒童科技、文化園建設。加強對兒童活動場所的管理,提高社會效益,逐步實現社會公益活動場所面向兒童免費開放。
社會保障與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促進困境兒童的生存與發展。
---加大兒童福利事業的投入,改善設施,為孤兒、殘疾兒童、棄嬰提供良好的成長條件。倡導兒童福利社會化,積極探索適合孤殘兒童身心發育的供養方式。
---加強對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的建設和管理。設立多種形式的流浪兒童收容教育機構,減少流浪兒童數量和反復性流浪。
---加強正規的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建設,建立健全社區康復和衛生服務機構,對殘疾兒童家長進行康復知識培訓和指導。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負責《綱要》的組織實施。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要根據《綱要》的要求並結合各自的職責,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
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兒童發展規劃,並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統籌安排。要將《綱要》的實施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政府主要負責人和主管負責人的政績考核;
建立健全實施《綱要》的工作機制。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每年要向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報告實施《綱要》的工作情況。地方各級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報告制度。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分類指導、示範先行的工作方法,及時掌握有關情況,總結推廣經驗。要注重對兒童領域的理論研究;
各級政府應根據財力情況,合理安排實施《綱要》所需經費。要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扶持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兒童事業的發展。
監測與評估:
對《綱要》的實施情況實行分級監測評估。要加強兒童發展綜合統計工作,增設分性別統計指標,建立和完善分性別資料庫。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反饋和交流工作,分析兒童發展現狀,預測趨勢,評估實施效果,為制定規劃、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建立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兒童狀況監測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科學規范的監測評估方案,全面、動態地監測兒童發展狀況。《綱要》分性別的統計指標納入國家統計制度和各有關部門的常規統計和統計調查。建立健全勞動監察、衛生監測、教育督導、統計評估、法律監督機構,完善監測機制,確保《綱要》的有效實施;
建立定期報送和審評制度。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和各有關部門,每年要向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報送監測數據及目標實施進展情況,並對報送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實施效果。國家監測評估周期分為年度監測、每3-5年的階段性監測評估和10年的終期監測評估;
建立監測評估機構。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設立監測評估領導小組,負責審批監測評估方案,根據監測評估結果提出相應對策;
監測評估領導小組下設統計監測組和專家評估組。
統計監測組由國家統計局牽頭,相關部門共同組成。負責制定《綱要》分性別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提出監測的重點指標;確定監測方法,收集監測數據,建立和完善分性別資料庫;向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提交全國兒童狀況統計監測報告;指導各地區對《綱要》的統計監測工作。
專家評估組由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牽頭,相關部門推薦專家組成。負責制定檢查評估方案;審評監測報告,並對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提出意見和建議;開展階段性評估,向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提交評估報告;指導各地區對實施《綱要》的檢查評估工作。
各地區要建立相應的監測評估機構和制度,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綱要》和本地區規劃的實施情況。
Ⅲ 衛生除害處理相關知識有什麼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及其實施細則、《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檢驗檢疫機構所涉及的衛生除害處理的范圍和對象是非常廣泛的,它包括:入出境的貨物、動植物、運輸工具、交通工具的衛生除害處理以及公共場所、病源地和疫源地的衛生除害處理等,本節只對出入境貨物、集裝箱和動植物的衛生除害處理進行闡述。
一、對入出境的貨物、集裝箱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實施衛生除害處理
(一)來自檢疫傳染病疫區的。
(二)被檢疫傳染病污染的。
(三)發現與人類健康有關的嚙齒動物、或者病媒蟲,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
(四)裝載的是廢舊物品或可能攜帶致病微生物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其它物品。
(五)對在到達本口岸前的其他口岸已實施衛生處理的貨物、集裝箱,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進一步實施衛生處理。
1.運載過程中發生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事件的。
2.經衛生檢查判定原衛生處理沒有實際效果的。
(六)經檢驗不符合進口食品衛生標準的。
(七)來自動植物疫病流行國家或地區以及裝載動物、動物產品的集裝箱。
二、對入出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它檢疫物的衛生除害處理要求
(一)輸入的動物檢出中國政府規定的一類傳染病、寄生蟲病的其陽性動物及與其同群的其他動物全群撲殺,並銷毀屍體;檢出中國政府規定的二類傳染病、寄生蟲病的其陽性動物退回或撲殺。
(二)輸入的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經檢疫發現危險性病蟲害,無有效除害處理方法的,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三)輸入的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經檢疫發現危險性病蟲害,有有效除害處理方法的,作衛生除害處理。
(四)輸入的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經檢疫發現一般性病蟲害超過規定標準的,作衛生除害處理。
(五)輸入動植物產品、動植物性包裝、鋪墊材料必要時進行外包裝消毒處理。
(六)出境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經檢疫不合格,可通過除害處理達到出口要求的,作衛
三、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方法
衛生除害處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超聲波、紫外線照射、加熱處理、冷凍處理、捕殺、焚燒、深埋等;化學方法:葯物蒸熏除害、葯物表面噴灑;另外,人為措施有禁止入出境、過境和封存等。
四、衛生除害處理的標准和效果
(一)病媒昆蟲成蟲全部死亡。
(二)嚙齒動物全部死亡或未發現。
(三)貨物表面和集裝箱內表面根據流行病學的原則,不得檢出檢疫傳染病或監測傳染病的病原體。
五、實施衛生除害處理要求
(一)所用葯物必須經過檢驗檢疫機構認證,具有科學、安全、高效等優點。
(二)要有專門從事衛生除害處理工作的技術人員,嚴格按照規程實施。
(三)採用先進的衛生除害處理設備,科學計量。
(四)做好衛生除害處理的效果檢測和效果評價記錄。
六、實施衛生除害處理應注意的有關事項
(一)防止對任何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防止對交通工具的結構和設備造成損害。
(三)防止發生火災。
(四)防止對行李、貨物發生損害。
選自錦程全球訂艙中心
Ⅳ 安全注射對實施者的無害措施
合理用葯(r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drug)的概念是指根據疾病種類、患者狀況和葯理學理論選擇最佳的葯物及其制劑,制定或調整給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經濟地防治和治癒疾病的措施。劑量,按合理的時間間隔完成正確的療程,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
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作為診斷、預防、治療疾病的葯物,由於其特殊的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兩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等;有效性,「葯到病除」是葯物的治療目的;經濟性,盡可能少的葯費支出換取盡可能大的治療收益,合理使用有限醫療衛生資源,減輕患者及社會的經濟負擔。合理用葯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葯物的選擇:用葯合理與否,關繫到治療的成敗。在選擇用葯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①是否有用葯的必要。在可用可不用的情況下無需用葯。②若必須用葯,就應考慮療效問題。為盡快治癒病人,在可供選擇的同類葯物中,應首選療效最好的葯。③葯物療效與葯物不良反應的輕重權衡。大多數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應,以及耐葯、成癮等。一般來說,應盡可能選擇對病人有益無害或益多害少的葯物,因此在用葯時必須嚴格掌握葯物的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④聯合用葯問題。聯合用葯可能使原有葯物作用增加,稱為協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葯物作用減弱,稱為拮抗作用。提高治療效應,減弱毒副反應是聯合用葯的目的,反之,治療效應降低,毒副反應加大,是聯合用葯不當所致,會對患者產生有害反應。
制劑的選擇:同一葯物、同一劑量、不同的制劑會引起不同的葯物效應,這是因為製造工藝不同導致了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選擇適宜的制劑也是合理用葯的重要環節。
劑量的選擇:為保證用葯安全、有效,通常採用最小有效量與達到最大治療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應的劑量之間的那一部分劑量作為常用量。臨床所規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歲)的平均劑量,但對葯物的反應因人而異。年齡、性別、營養狀況、遺傳因素等對用葯劑量都有影響。小兒所需劑量較小,一般可根據年齡、體重、體表面積按成人劑量折算。老人的葯物可按成人劑量酌減。另外,對於體弱、營養差、肝腎功能不全者用葯量也應相應減少。
給葯途徑的選擇:不同給葯途徑影響葯物在體內的有效濃度,與療效關系密切。如硫酸鎂注射給葯產生鎮靜作用,而口服給葯則導瀉。各種給葯方法都有其特點,臨床主要根據病人情況和葯物特點來選擇。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給葯方法具有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適用於大多數葯物和病人;主要缺點是吸收緩慢而不規則,葯物可刺激胃腸道,在到達全身循環之前又可在肝內部分破壞,也不適用於昏迷、嘔吐及嬰幼兒、精神病等病人。②直腸給葯。主要適用於易受胃腸液破壞或口服易引起惡心、嘔吐等少數葯物,如水合氯醛,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故不常用。③舌下給葯。只適合於少數用量較小的葯物,如硝酸甘油片劑舌下給葯治療心絞痛,可避免胃腸道酸、鹼、酶的破壞,吸收迅速,奏效快。④注射給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療效確實可靠等優點。皮下注射吸收均勻緩慢,葯效持久,但注射葯液量少(1~2毫升),並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因肌肉組織有豐富的血管網,故肌肉注射吸收較皮下為快,葯物的水溶液、混懸液或油制劑均可採用,刺激性葯物亦宜選用肌注;靜脈注射可使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漿生效,特別適用於危重病人,但靜脈注射只能使用葯物的水溶液,要求較高,較易發生不良反應,有一定的危險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給葯。適用於揮發性或氣體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葯。⑥局部表面給葯。如擦塗、滴眼、噴霧、濕敷等,主要目的是在局部發揮作用。
給葯時間間隔、用葯時間及療程的選擇:適當的給葯時間間隔是維持血葯濃度穩定、保證葯物無毒而有效的必要條件。給葯時間間隔太長,不能維持有效的血葯濃度;間隔過短可能會使葯物在體內過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據葯物在體內的代謝規律,以葯物血漿半衰期為時間間隔恆速恆量給葯,4~6個半衰期後血葯濃度可達穩態。實際應用中,大多數葯物是每日給葯3~4次,只有特殊葯物在特殊情況下才規定特殊的給葯間隔,如洋地黃類葯物。對於一些代謝較快的葯物可由靜脈滴注維持血葯濃度恆定,如去甲腎上腺素、催產素等。對於一些受機體生物節律影響的葯物應按其節律規定用葯時間,如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根據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點,選定每日清晨給葯以增加療效,減少副作用。
葯物的服用時間應根據具體葯物而定。易受胃酸影響的葯物應飯前服,如抗酸葯;易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鎮靜催眠葯應睡前服,以利其發揮葯效,適時入睡。
療程的長短應視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狀消失後即可停葯,但慢性疾病需長期用葯者,應根據規定療程給葯,如抗結核葯一般應至少連續應用半年至一年以上。另外,療程長短還應根據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葯物應採用間歇療法給葯。
影響葯物作用的機體因素
有些病人對某種葯特別敏感,稱為高敏性;反之,對葯物敏感性低則稱為耐受性;有些病人對葯物產生的反應與其他人有質的不同,即為變態反應。因此,臨床用葯既要根據葯物的葯理作用,也要考慮病人實際情況,做到因人施治。
影響葯物作用的機體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病理狀態、精神因素、遺傳因素和營養狀態等。
Ⅳ 實現安全注射的措施有哪些
安全注射指對接受注射者無害,對實施注射的醫護人員不帶來任何可避免的暴露風險,注射的廢棄物不對社會造成危害。安全注射的具體要求和措施包括:(1) 醫務人員掌握手衛生知識,有手衛生指征時正確洗手或進行手消毒。(2) 在醫療活動中正確使用手套等個人防護用品。(3) 進行各種注射前,規范地進行注射部位皮膚消毒,確保效果。(4) 使用注射針、套管針和靜脈輸液系統時,為了保障患者安全應遵循下列要求:①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②「一人一針一管一用」,包括配葯、皮試、胰島素注射、免疫接種等。③盡可能使用單劑量注射用葯品。④單劑量注射用葯品不得分數次使用。 ⑤多劑量包裝葯品每次使用時注射針(套管)和注射針筒必須無菌。⑥保存時應按照廠家建議保存,疑有污染時應立即丟棄。⑦不得多位患者共用袋裝或瓶裝的靜脈輸液。⑧避免濫用注射。(5) 預防醫務人員銳器傷發生:在醫療活動中減少不必要的注射操作;推薦使用安全醫療器械進行各種注射操作;應使用大小合適的一次性銳器盒收集各種診療、護理操作中產生的損傷性廢物,銳器盒不可盛裝過滿,達到3/4滿時應及時關閉;不能彎曲折斷或手工拔出針頭;不可徒手去除針頭。(6) 正確進行銳器傷的應急處理:一旦醫護人員在工作中發生銳器傷,應立即遵循「一擠二洗三消毒四報告」的原則進行受傷局部的應急處理,降低銳器傷後感染的風險。應急處理後應及時報告銳器傷管理部門進行暴露評估和暴露後干預。(7) 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要求,正確處理醫療活動中產生的醫療廢物。
Ⅵ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的圖書目錄
第一篇 重點部位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1.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2.醫院內肺炎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3.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4.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第二篇 重點部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5.ICU建築布局和設施管理
6.ICU環境管理
7.ICU人員管理
8.ICU物品清潔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9.感染性手術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0.接台手術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1.潔凈手術室空氣凈化效果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2.無陪護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
13.產房醫院感染管理
14.嬰兒保溫箱清洗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15.新生兒沐浴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6.新生兒配奶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7.導管室醫院感染管理
18.血液透析室(中心)建築布局與設備設施管理
19.血液透析室(中心)人員管理
20.血液透析機維護與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21.血液透析治療區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22.血液透析室(中心)水處理系統質量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23.血液透析器和濾器復用管理
24.血液透析濃縮液配製管理
25.內鏡室醫院感染管理
26.軟式內鏡清洗和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27.硬式內鏡清洗和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28.內鏡清洗劑選擇標准操作規程
29.口腔科清洗消毒間管理
30.牙科綜合治療椅醫院感染管理
31.口腔手機清洗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32.消毒供應中心(CSSD)管理
33.消毒供應中心(CSSD)建築管理
34.消毒供應中心(CSSD)設備、設施管理
35.消毒供應中心(CSSD)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標准操作規程
36.消毒供應中心(CSSD)耗材管理
37.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標准操作規程
38.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機器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39.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手工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0.新啟用器械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1.生銹器械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2.朊毒體、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的病原體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3.超聲波清洗機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44.消毒供應中心(CSSD)清洗效果檢測標准操作規程
45.清洗消毒器(機)清洗效果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46.復用手術器械包裝標准操作規程
47.壓力蒸汽滅菌器操作標准操作規程
48.無菌物品儲存與發放管理
49.無菌物品下送標准操作規程
50.物品滅菌失敗召回標准操作規程
51.外來醫療器械清洗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52.感染性疾病科醫院感染管理
53.隔離病房設計及管理
54.急診科醫院感染管理
55.織物清洗與消毒管理
第三篇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基本方法
56.標准預防
57.呼吸衛生(咳嗽)禮儀策略
58.感染性體液污染的儀器(設施)及環境處置原則
59.安全注射
60.接觸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1.飛沫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2.空氣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3.保護性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4.醫務人員手衛生基本原則
65.醫務人員洗手標准操作規程
66.醫務人員衛生手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67.醫務人員外科手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68.手套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69.面部防護用品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70.隔離衣、防護服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第四篇 職業防護與生物安全
71.醫務人員銳器傷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2.術中銳器傷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3.血液和體液皮膚黏膜暴露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4.個人防護裝備(PPE)穿脫次序標准操作規程
75.銳器傷防護安全器械選用標准操作規程
76.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處置標准操作規程
77.實驗室生物安全實施標准操作規程
78.實驗室操作生物危害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9.實驗室意外事件或事故處理標准操作規程
80.微生物實驗室菌(毒)種生物安全管理
81.微生物標本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82.生物安全櫃標准操作規程
第五篇 臨床微生物標本採集與運送
83.血培養標本採集、運送與報告標准操作規程
84.痰標本採集與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85.手術部位感染標本採集及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86.尿液標本採集和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第六篇 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
87.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葯物應用標准操作規程
88.內科及兒科領域抗菌葯預防性應用標准操作規程
89.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
90.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第七篇 耐葯菌監測、預防與控制
91.細菌耐葯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92.多重耐葯菌(MDROS)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93.艱難梭菌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第八篇 消毒葯械和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管理
94.消毒葯械管理
95.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管理
96.醫院常用液體消毒劑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第九篇 醫院環境清潔、消毒與監測
97.環境微生物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98.手部微生物學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99.自製醫療用水微生物學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00.消毒液質量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01.環境清潔效果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02.醫院空調系統管理與維護
103.醫院空氣凈化消毒器(機)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104.醫院潔凈系統醫院感染管理
105.醫院建築修繕感染管理
106.環境清潔標准操作規程
107.環境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108.無菌檢驗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篇 醫療廢物與污水管理
109.污水處理標准操作規程
110.醫療固體廢物處理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一篇 醫院感染病例監測
111.全院綜合性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12.醫院感染橫斷面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13.ICIU醫院感染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14.手術部位感染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二篇 醫院感染暴發與處置
115.醫院感染暴發報告標准操作規程
116.醫院感染暴發確認標准操作規程
117.醫院感染暴發處置標准操作規程
118.同源性分析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三篇 醫院感染知識培訓與管理
119.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知識培訓制度
120.全院工作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制度
121.工勤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制度
122.新職工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制度
123.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會議標准操作規程
附錄
附錄一 名詞解釋
附錄二 2000~2010年醫院感染管理有關部分國家法規、規范、指南名錄
附錄三 WHO/美國CDC有關感染控制的部分指南名錄
附錄四 美國CDC/NHSN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的監測定義和急性醫療機構感染的分型標准(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