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瑪雅文明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MAYA影視製作」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200619556264945885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3&zdhhr-11y04r-200619556264945885
在「MAYA影視製作」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B. 漢語進入埃及教育體系,這意味著什麼
這個舉動可謂是用心良苦,意味著我國的距離和其他地區的距離又再一次的被拉近了。雖然說埃及只是一個小地方,但是既然他們願意讓自己國家的學生來學習我國的這樣一些優秀的語言,那就說明這是在認可我國的實力。
三、未來的一代也要努力去拼搏:我們要將我們優秀的一面向更多的人所展現,這樣才不會在我們的教育一方面留下太多的不足。意識到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要學會去改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去成長,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那麼等待著大家的只能會是一個殘酷的淘汰。這個社會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所以說我們年輕的一代要好好的學習,將來能夠讓自己的所學用在所需要他的地方。我們的努力才不算完全的白費,這就是我們應該要進步的目標。
C. 英格蘭和蘇格蘭教育機構之間是否有矛盾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大約距今九千年以前,不列顛諸島與歐洲大陸還是連成一體的,那裡居住著中石器時代的地中海人和阿爾卑斯人.約五千年前,伊比利亞人自地中海地區西遷,是首批從大陸渡海過來的,征服了原有的居民.這次征服必定十分野蠻悲慘,使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中石器人的痕跡了.著名文化古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怪石圈,就是伊比利亞人留下來的.是為第一次換血.到了約兩千五百年以前,有凱爾特人自今天德國南部一路砍殺過來,先後佔領了今日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接著又越海占據了不列顛諸島,殘酷屠戮伊比利亞人.是為第二次換血.自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對不列顛進行了長達四百年的殖民統治.政府、法律和商業都使用拉丁語,只剩下鄉下人才說凱爾特話.鋪石的公路自此四通八達,繁榮城鎮星羅棋布,羅馬人還帶來了基督教,其文化、習俗、生活用品也大量滲入,整個社會生活都羅馬化了.直到五世紀初老家起火,他們才開始撤離.這是第一次被殖民地化.前門去狼,後門進虎.緊接著於五世紀中葉,原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野蠻部族——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人橫渡北海,所謂「條頓人的征服」,(嚴格地講,可以說是四次引狼入室.因為羅馬軍團撤離以後,軟弱的不列顛暴露於北方野蠻蘇格蘭人同皮克人的侵擾之下.據說首先是一位凱爾特部族領袖,主動邀請朱特人前來協國防的;而朱特人見有隙可乘,後來才反客為主,並引發盎格魯及撒克遜人也來大舉入侵.)耗時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小菜一碟!日耳曼人把凱爾特整個一個民族的成年男子幾乎打殺干凈啦(第三次換血)!他們這些劊子手構成了今天英吉利民族的主體.自然,殘留的婦孺免不了繁衍生息,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混血種橫空出世.金庸歷史小說非常有趣,其耐看不亞於斯蒂文森.然而,若按照小說中那些仁人志士伸張正義、替天行道的血性脾氣,非得要報伊比利亞人同凱爾特人,還有中石器人的血海深仇,將那些屠夫的孽種——今日的英國人,殺個精光不可!歷三四百年七國共存(類春秋戰國)的局面,遲到九世紀初,延伸至十一世紀初,日耳曼野蠻人終於從自身各個部族紛亂稱雄之中名義上得到統一,演繹出英國統治世系的第一個朝代——撒克遜系.就在撒克遜系統御國家的同時,九至十一世紀,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其中主要是丹麥人,大規模入侵英國.他們除了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進行直接赤裸裸的統治之外,以後又向南方擴張.到十一世紀上半葉,雖說不斷受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反抗,仍有三十年之久,整個英格蘭都已置於了丹麥國王卡紐特統治之下——此三十年即英國朝廷的第二系,丹麥系.前後歷三百年,語言、文化、司法、度量衡……無不受到深深的影響.屈辱的殖民地史,居然列入了國祚的正統.十一世紀中葉卡紐特帝國瓦解以後,政權重歸撒克遜人的手中,是謂西撒克遜系.但是新王愛德華之母卻是個諾曼底人(所謂諾曼底人本來也不是諾曼底的人,而是原居住於北歐的諾曼人,於九世紀南徙至今法國西北部、由於他們到來才稱做諾曼底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操法語,與法國同化了.當時受封於國王的公爵,其領地叫公國,伯爵的叫伯國.十世紀初建立了諾曼底公國,為法國封建諸侯中最強大的;名份上為法王屬下,實際有相當的獨立性),國王本人是個半撒克遜半諾曼底的雜種,他自幼在諾曼底長大,長期流亡於茲,三十八歲才回國.即位以後便大量起用諾曼底人,還跟其表弟諾曼底公爵結為聯盟,以抗衡國內的貴族,並使法語成為社會上層主要的交流工具.可謂里通外國、引狼入室之先聲.一○六六年,那位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根據表哥生前有讓他繼位之願望,率兵五千乘艦隊入侵英國,打敗並殺死了新王哈羅德.英國大主教於西敏寺為之加冕,憑著聖經將英格蘭交付與之,不久他便攜著一批歸順的大主教、王孫貴族,返回諾曼底去也.勝利的法國人幾年以內不斷焚毀村莊,殺戮平民,掠奪英國貴族的土地以犒賞親屬及隨從,統治上層換成了諾曼人的天下,新貴族取代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老貴族,諾曼底——法蘭西語和諾曼——法蘭西法律成了英格蘭宮廷、英格蘭貴族的語言和法律.教會也由法國來的義大利籍大主教接管了.然而,正是這位建立了諾曼底王朝的外國殖民君主同他的世子(繼位者)們,於司法制度、興建教堂乃至形成上議院、文化……等等方面諸多建樹,即是說從世俗(硬體)同靈魂(軟體)兩個方面,為社會公正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不朽的盛世基業,很有一點漢武帝的氣象哩!原先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每個人只有一個單名,現今這樣名字後邊尾以姓氏,也是模仿他們法國貴族來的,這便是第三次殖民地化.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外族跨海入侵、成立霸業的情事了.君主世襲制度也是從威廉肇始,故被英國人大捧特捧為「征服者威廉」,幾乎被當成我們的堯舜禹湯(真是一群厚顏無恥的亡國奴)!說起堯舜禹湯,要提一下英國朝代遞嬗的歷史,那是遲到九世紀之初,自撒克遜國王埃格伯特開端的;較之我國西周共和,要晚上一千六百多年.一千二百年以來劃為三個系、九代王朝,九朝當中還夾著一個共和政體.三系前邊已經交代過了,第一代王朝便是這位威廉一世所建立.近一百年以後,安茹(法國地名)伯爵亨利二世(威廉一世的重外孫,又是一個外國人)跑到英國來,創建了安茹(又名金雀花)王朝——試設想一下,中國歷史上若在北京建立一個約克(英地名)王朝或普瓦提埃(法地名)王朝,敝國上邦的文人們會不出來文飾一番,聽由它赤裸裸洋名字刺激自己的自尊心嗎?兩朝共歷三個半世紀之久,其中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是在法國國王的指揮棒下,讓法國人或其後裔黃袍加身,君臨英土.他們既是英國的一國之主,又在法國享有大片封地,作為法國藩鎮,法王的附庸,其實心裡只把英國當成一塊殖民地,諾曼底才是他們的老巢,他們的根.一世以下有七位帝君,他們對英國只是遙領而已,大部分時間仍舊都呆在諾曼底的,其第六位在位十年,居留英國還不及一年哩.你看清兵入關,滿人主宰天下以後,表現比他們還要好一些.盡管如此,英國人不去卧薪嘗膽,不去做伯夷叔齊,偏還要把亨利二世這個法國拐子,也看作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直到十三世紀初法王將諾曼底收了回去,英國的君主這才慢慢地,開始一心一意作個名副其實的英國國王了.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朝廷重行回復到英國血統手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不過這一回殖民地亡國奴的滋味還要有得嘗,又經歷了大半個世紀,下一個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開始,才可以娶英國女子——而非法國女子,為王後;再又到建立都鐸王朝的國王手上,英語才取代法語成為官方語言.到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廢止法語使用英語.剩下來還有兩次值得一提.第一回在一六八九年,中國的吳三桂剛剛於十年前閉上眼睛,英國大多數宗教徒出於強烈反對天主教國王掌政,不顧不久前荷蘭海軍駛入泰晤士河奇襲英皇家艦艇的國恥(1666年6月,荷蘭海軍迅雷不及掩耳沖入泰晤士河,炮毀英國艦只無數,王家船塢付諸一炬,尤為奇恥大辱者海軍旗艦「皇家查爾斯號」竟被虜走.炮聲隆隆,倫敦震撼,實實在在預演了一場珍珠港事變),請求國王的女兒瑪麗同她的丈夫、荷蘭統治者威廉(威廉不僅是國王的女婿,還是他的親外甥)前來承繼王位.於是女兒偕同女婿率軍登陸英國,打得老豆跟老岳丈落荒而逃(當時瑪麗的胞妹安,以及她的丹麥丈夫,倒向姐姐、姐夫一邊,也背叛了老爹及泰山.後來安繼威廉三世為女王,這個忤逆不孝的女人惡有善報,極富政聲).群臣請命:「瑪麗女王,威廉攝政,如何?」「不幹!」於是這位既有德國也有英國血統的荷蘭雜種威廉三世,英國話都說不好的,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龍椅(瑪麗為王後).中國人要質問:倫理焉在,仁義何存?簡直豈有此理!可是,沿襲至今虛君實相的民主政治體制——議會高於國王、平民院高於貴族院——正是此時確立,兩黨制格局也自茲形成;還有大敗法王路易十四、成就英第一帝國等等功業.因此,英國人把這次不怎麼流血的外戚入侵、大家都當亡國奴,十分自豪地稱之為「光榮革命」,看得比中國人心目中的唐宗宋祖,還要高出許多頭哩.第二回是在二十五年以後,安女王仙逝無嗣,同樣出於英國國教對天主教的排斥,遵照國會法案,舉國迎接女王的表兄弟、德國番佬、漢諾威公爵喬治登基,稱喬治一世.根本不會說英語,又在德國土生土長的他(其太子,後來繼位的國王也一樣),開始了史書上倒數第二個王朝,那又是一個以外國地名命名的王朝!此王朝繁演了一百多年,傳到了維多利亞.嘩,這位十八歲少女直到白發蒼蒼八十二歲老太太,金鑾殿上龍椅一坐就是六十四年,比咱們康熙老皇帝還要長哇!可這個維多利亞不也是個雜種嗎,原來她的母親本是德意志一個小公國的寡婦,後來嫁到了英國王室.女王從小就在日耳曼人的教養下長大,母語說德語,英語一輩子也說得不地道.登基三年後又嫁給她所狂熱崇拜的一位母系的表弟——不消說,那是個純種日耳曼,狼子野心、非我族類無疑的嘍!此後更加封親王,倚之為左右手,批閱公文,干預朝政,(嗚呼,大權旁落,一至於斯!)然而天哪,正是這一對野夫婦,文治武功,創造出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的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大、中山醫科大……已經夠多的啦,而以她維多利亞命名的,更遍及英、加、澳、亞、非諸多地域,還要多得多啊.英國人拿勝利、勇氣、恆心、真理、母性、正義、科學與文藝、和平與進步……幾乎所有想得到的頌辭,都奉獻給了她,親王也同樣地世世代代倍受尊崇.你們瞧這個國民有多賤!其實,維多利亞的意義不僅限於英國.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重心在巴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進入維多利亞時代,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倫敦.以上這一類故事並不僅限於英國.我們知道古代日耳曼本是一個游牧民族,精壯男子去外邊打仗,不斷奪取新的土地,然後整個部落,男女老少,不斷地易地遷居.他們極其重視榮譽,而這種榮譽是建立在比狠斗勇上邊,認為掠奪、流血得來的財物,遠比誠實勞動——流汗得來的光榮.所以打仗——掠奪,便成了生活的至高目的.為了搶劫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血流成河,何等的悲壯!公元前一○二年,二十萬條頓人於今法國馬賽附近幾乎全數被殲,死屍之多,居民不得不用白骨去砌葡萄園的藩籬.次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在義大利北部犧牲更為慘烈,不單男人個個戰死不屈,婦女們也成群先殺死自己的孩子,然後自刎.而歐洲人脈管中涌動著的,正是古羅馬人(也是好戰的種族)和古日耳曼人的血液!由此我們得知,如同漢民族這樣死守著東亞一大片腹地,老子說「夫唯兵者不詳之器」,墨子主張「非攻」,勤勤懇懇地從事農耕;三千年來各種民族成份無太大變動地延續了下來,雖足堪自豪,卻並非世界人類史的唯一模式.固然,王室皇族之間跨國互通嫁娶在歐洲的歷史中據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曾經與民族國家之逐步形成同步進行,這一點本來同中國不大相同.即便是如此,從以上我們仍然可以得知,英國人是把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的現實利益,以及實際政績,看得高於抽象的民族感情的.所以像漢族這樣,將對民族的忠貞當作超乎一切最高的價值標准,不惜擲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譬如從明末無數忠義之士壯烈殉國,清初到處反清復明,直鬧到秋瑾,乃至孫中山還要靠黑社會排滿起家,並不是人類文明史惟一的模式.
D. 小學生下課後安心班需要哪些資質
我今天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考試時竟然將紙條傳給別人,這是多麼嚴重的錯誤埃經過老師的《教育《教育》我已深刻的反省,老師的教導言尤在耳嚴肅的表情尤在眼前,我已深刻的認識到此事的重要性!所以我懷著愧疚和悔恨的心給老師寫下這份檢討書以向您表示我對我所做行為的深刻認識與我改正錯誤的決心!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檢查,我對於我這次犯的錯誤感到很慚愧,我真的不應該不重視老師說的話,我不應該違背老師的話,我們作為學生就應該完全的聽從老師的話,而我這次沒有很好的重視到老師講的話。我認為造成這個重大錯誤的主要原因在於我的思想覺悟不夠高,對重要事項的認識嚴重不足。回家後我一直在想:我怎麼會做出這樣的傻事呢,我怎麼會喪失誠信這一重要的原則呢的!這個考試作弊的陰影一直在我的腦海里回盪使我寢食難安。我感到很抱歉,我希望老師可以原諒我的錯誤,我這次的悔過真的很深刻。這幾天我真的是很深刻的認識到了我的錯誤的嚴重性,知道了老師說的話不能夠裝做沒有聽見,老師說的話就要聽從,老師所要管的一定是為了我們學生好,我們學生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的聽從老師的話,好好的學習好,讓老師可以放心,讓老師可以信任。我犯了這樣的錯誤,對於家長對我的期望也是一種很大的打擊,家長辛苦的賺錢,讓我們孩子可以生活的好一點,讓我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可是,我卻違背了家長的心意,我犯了這樣的錯誤,簡直是對於家長心血的否定,我對此也感到很慚愧,家長的勞累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每天為了生存而忙碌,為了家庭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所不能夠了解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他們的乖孩子,聽從家長的話,家長是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我們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最可以信任的人,所以我們就要盡量的避免家長生氣,不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煩惱。而我們作為他們最親的人也不能夠惹他們生氣,這個都是相互的,當我們傷害到他們的心時,也是對於自己心的傷害,因為我們是最親的人。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其次,我考試作弊的行為也是一種對老師的工作不尊敬的表現。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就講究尊師重道,這是一種傳統的美德,過去我一直忽視了它。拋開著一層面,不單單是老師,無論對任何人,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尊重他的勞動,他的勞動成果。我這樣做,直接造成了不尊重老師,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勞動的惡劣影響。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一名正在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來說,這種表現顯然不符合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再次,我這種行為還在學校同學間造成了及其壞的影響,破壞了學校的形象。同學之間本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互相監督,而我這種表現,給同學們帶了一個壞頭,不利於班級的學風建設。同時,也對學校形象造成了一定損害。我在考試的時候寫答案給別的同學,這是作弊行為,我和那個同學關系很好,他找我幫忙,當時不心和僥幸心理之下量成了現在的後果。雖然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當代中學生理應具備的品質。現在我才深刻的意識到這不是助人為樂。我在考試的時候將答案寫在小紙條上,還傳給其他同學,這並不是真的在幫別人,同時也是在害自己和同學們,考試是用來平衡學生學習的好壞,不論是什麼原因把答案傳給別人,或者還沒給別人,都是很不對的,違背了做學生的原則。當然,我不能說我是為了幫助別的同學取得好的成績才作弊的,這是不能成為我作弊的理由。魯迅先生說過:不友善的幫助就是惡意的傷害。我只有認真反思,尋找錯誤後面的深刻根源,認清問題的本質,才能給集體和自己一個交待,從而得以進步。做為一名學生我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本應該把正確的答案寫在考卷上,而我卻給了別人,辜負了老師平時對我的教育之恩,老師含辛茹苦的把知識教會我們,是想讓我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考試的目的只是檢驗我們學的如何,通過考試來看我們那裡學的薄弱,而我卻幫助他人欺騙把知識無私的教給我們的老師,我現在已經徹底認識到我的行為不僅沒有起到幫助同學的目的,反而是害了他,也對老師是一種欺騙行為。自從接受了老師對我的批評教育,我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老師教育我說明老師是非常的關心我,愛護我,所以我今後要聽老師的話,充分領會理解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並保證不會在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如果在考試中別的同學不會,我不在告訴他,而是在考完後主動的去教他,這樣既可以幫助老師分優,也可以使不會的同學掌握了沒有學會的知識,幫助老師給班裡營造互幫互學的氣氛。望老師給我改過自新的機會。老師是希望我們成為社會的棟梁,所以我在今後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更加的努力,不僅把老師教我們的知識學好,更要學好如何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使老師心慰的好學生,老師如同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無私的,所以我也要把老師對我們的無私精神去發揚,通過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師對我們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謝老師對我的這次深刻的教育,它使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方向,對我的一生有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作用。
E. 瑪雅是誰呀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MAYA影視製作」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126223057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3&zdhhr-11y04r-126223057
在「MAYA影視製作」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F. 邦交國是什麼意思
邦交國是一個組合詞,意思是已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
一、邦交
釋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
引證:巴金 《中島健藏先生》:「我三次訪日,當時兩國邦交並未正常化,在復雜、困難的環境中,中島先生是我們活動的一個有力的支持。」
二、國
釋義:國家。
引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一:「他們的靈魂深處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王國。」
(6)埃思邦教育培訓機構擴展閱讀
邦交的近義詞:
一、建交
釋義:建立外交關系。
引證:柯岩 《奇異的書簡·船長》:「中美建交,鄧小平同志訪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二、締交
釋義:結盟,結交。
引證:夏衍 《知公此去無遺恨-痛悼郭沫若同志》:「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良師益友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
G. 拿破輪和法國歷史
拿破崙 · 波拿巴
(1769 –1921)
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
1779年,在法國布里埃納軍校學習軍事。1784年,升入巴黎軍官學校,畢業後被任命為瓦朗斯炮兵團少尉軍官,時年僅16歲。
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拿破崙同情革命,一時成為雅各賓派的擁護者。他三次回到故鄉科西嘉島,積極開展爭取科西嘉島自治和自由的活動。由於受到當地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的排擠,被迫舉家遷至法國本土。
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一舉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深受雅各賓派奧古斯都.羅伯斯庇爾的賞識,1794年1月14日,被任命為少將、炮兵旅長。熱月政變發生後,雅各賓派共有103人遇害,拿破崙亦受牽連,於8月5日被捕。後經審訊,無罪釋放,但被免去少將、炮兵旅長職銜。拿破崙一時困居巴黎。
1795年10月4日,巴黎發生保王黨人的武裝叛亂。督政官巴拉斯請來拿破崙幫助平息叛亂。拿破崙用大炮一舉擊垮了叛亂者,挽救了危局。督政府晉升拿破崙為陸軍中將、巴黎衛戍司令。一夜之間,窮困潦倒的拿破崙成為軍界和政界無人不曉得大人物。
1796年3月2日,年僅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軍司令官,從此開始了獨立作戰的生涯。3月9日,拿破崙與巴黎著名的交際花約瑟芬.博阿爾內匆匆舉行了婚禮。兩天後,他告別新婚妻子,趕赴義大利軍團上任。他統率數萬大軍直驅義大利,與處於優勢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軍奧軍和撒丁軍連續作戰,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勝利。從義大利凱旋巴黎時,他暗下決心,要做一統天下的社稷首領。 崛起的拿破崙使督政府感到了威脅,督政官員們決定把他調到遠離巴黎的地方去。
1798年4月12日,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埃及軍(東方軍)司令官。5月18日,拿破崙揮師東下,遠征埃及。他希望藉助新的勝利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1799年8月22日,拿破崙看到國內局勢急轉直下,人民怨聲載道,認為時機已到,立即率親信離開埃及,返回巴黎。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成功,成為第一執政。
1800年6月14日,拿破崙在馬倫哥大敗奧地利軍,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拿破崙利用歐洲大陸短暫的和平,勵精圖治,發展國力,一時間法國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1802年5月,經全民投票通過,拿破崙成為「終身執政」,集行政、司法、立法大權於一身,向帝制過渡鋪平了道路。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黃袍加身,宣告自己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稱號為「拿破崙一世」。
1805年8月9日,奧、英、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東進應戰,取得了烏爾姆、奧斯特里茨等大戰的勝利,俄皇、奧帝狼狽而逃。拿破崙乘勝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諸侯國組成「萊茵同盟」,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06年秋,英、俄、普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魯士率先對法宣戰。14日一天當中,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打了兩個漂亮仗,普軍幾乎全軍覆沒。10月27日,法軍進占柏林,海涅曾誇張的說:「拿破崙一口氣,吹去了普魯士。」接著,法國東擊俄軍。
1807年6月14日,拿破崙在弗里德蘭大敗俄軍,俄皇被迫求和。 為了窒息英倫三島,嚴格實行「大陸封鎖」政策,1807年10月,拿破崙發動了征服伊比利亞半島戰爭。法軍入侵激起島上人民的強烈反抗,法軍很快陷進了民眾戰爭的泥潭難以自拔。拿破崙不得不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
1809年初,因對付普、奧等國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崙不等西班牙戰事結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國,東征奧地利。拿破崙憑著他那鋼鐵般的意志,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
1810年3月,娶奧國公主瑪麗亞.路易莎為妻。拿破崙帝國達到極盛時期。 可是,這個歐洲梟雄最得意的時刻也是其霸業發生決定性逆轉的時刻。
1812年,拿破崙集兵50萬遠征俄羅斯。他長驅直入,直搗莫斯科城。然而,俄國的嚴寒氣候和當地軍民的抗法斗爭終於使法軍大敗而歸。
1813年,歐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崙率軍40萬余聯軍作戰,不料在萊比錫戰役中一敗塗地,各附庸國及諸小邦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崙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814年,聯軍向法國本土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 然而,這個失敗者再次創造了歷史上罕見的奇跡,他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
1815年3月20日,他不費一槍一彈進佔了巴黎,重新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歷史上所稱的「百日王朝」。 歐洲各君主國重新又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軍。
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終年52歲。 四天以後,島上的人為這位征服者舉行了葬禮。在禮炮的轟鳴中,棺木徐徐下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在這幽靜的峽谷深處,幾棵垂柳掩映著一條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競相開放。拿破崙,這位一度叱吒風雲、有功也有過的蓋世英雄,便長眠在這些綠葉鮮花之下。 19年後,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軍艦到聖赫勒拿島接回了拿破崙的遺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滿腔熱情地舉行了隆重的接靈儀式。數不盡的人群冒著嚴寒、迎著風雪,護送著靈柩前往塞納河畔的榮軍院。從此,拿破崙的遺願得到了實現,他以一個老兵的身份安息在塞納河畔,安息在他熱愛的法國人民中間。
參考資料:http://www.mingrenxiaoxiang.com.cn/mrdt/gd_gj_napl.htm
回答者:『瀟瀟の雨』 - 秀才 二級 6-10 09:32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 - 1821年5月5日)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早年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聯盟土崩瓦解。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參考資料:http://www.napolun.com/
H. 教育領域,什麼是政治
政治
politics
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詞源和定義 英語politics(政治)源於希臘語,初指城堡或衛城,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統治、管理、參與、斗爭等各種公共生活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而將「政」與「治」兩個詞結合使用,則始於中國近代,代表人物是孫中山。他說:「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定義 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K.馬克思、F.恩格斯、V.I.列寧「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斗爭,是人際關系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特徵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發展 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歷史上,政治一開始就是圍繞國家權力展開的,表現為人們攫取、維護、建設、執行、制約國家權力的全部活動。政治現象產生之後,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已高度成熟。在現代,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巨大社會力量。政治現象還將在人類社會長期存在,只有當人類的政治生活發展到從根本上改變少數人管理多數人的政治模式,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時,原來意義上的政治現象才會轉化為一般社會現象而最後消亡。
政治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政治與經濟、法律、宗教、道德等社會現象有密切聯系並且互相影響。
①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也是政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反映,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方面,政治的發展最終取決於經濟生活的狀況,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另一方面,政治對於經濟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極大地影響經濟的發展,並在一定的條件下決定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政治對經濟的作用最經常的是通過國家權力來實現的。
②與法律的關系。政治和法律的關系主要通過國家權力與法的關系反映出來。國家和法律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和工具,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代表和體現,都屬於上層建築,產生於和決定於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兩者的關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產生的前提。法律總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律的權威和效力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對於政治也有重大的影響,它體現國家的意志,通過法的准則來鞏固國家權力並維持國家權力的正常運行。
③與宗教的關系。政治與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密切的聯系。在歷史上,宗教曾經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工具。宗教沖突往往是民族斗爭、階級斗爭或不同政治集團斗爭的表現形式。在現代社會,在國家的政治權力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已越來越疏遠,這已成為政治進步的標志。
④與道德的關系。政治與道德也有密切的聯系。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受政治制約,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道德能造成一種有利於鞏固國家權力的社會秩序及與此相關的心理基礎,有助於政治的正常運行特別是國家權力的維持。同時,政治對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種道德風尚的建立和發展往往需要藉助於政治力量才能實現。
馬克思的定義: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
(2)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權力。國家政權是政治權力的根本問題,任何階級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都必須掌握對國家或社會的最高統治權。
(4)政治活動是科學、是藝術。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對政治概念的理解
(1)把政治等同於或歸結為倫理道德。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為了使人和社會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2)把政治說成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認為政治的主要現象——國家是法律的產物,因為國家是為了制定和執行法律而設置的。代表人物凱爾森。
(3)把政治視為「權術」、「統治術」。認為政治是為爭奪權力和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代表人物馬基雅維里、韓非。
(4)把政治看作是「管理眾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代表人物孫中山、麥肯齊。
(5)把政治解釋為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的活動,是一種實現「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活動。」
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
●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列寧)
●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國家政權機構(列寧)
●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列寧)
●今後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談政治(列寧)
●政就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孫中山)
●在政治中,實驗即意味著革命(迪斯累利)
●在政治上寬宏大量總是最明智的(埃·伯克)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列寧)
●政治的後台老闆總是金錢(羅曼·羅蘭)
●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列寧)
●我相信在政治中有這樣一條神聖的「馬雅維里」定律:「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犧牲」(斯威夫特)
●政治不過是社會沿著自己最實用,最方便的途徑,有秩序地向前發展的一門科學(伍·威爾遜)
●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
●政治是處理緊急事變的科學(西·柏克)
●政治是人類活動中嘮叨得最多和最不科學的(劉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