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預防校園欺凌總結
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和學校周圍、由學生承受的任何形式的暴力,其實施者為其他學生、教師或學校工作人員。
校園暴力包括欺凌和網路欺凌。欺凌是最普遍的校園暴力形式之一,每三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是受害者。
二、校園暴力可能有哪些形式?
根據現有的收集校園暴力數據的國際調查,教科文組織認為校園暴力有以下幾種形式:
1.肢體暴力,是指由同齡人、教師或學校工作人員實施的任何形式的、帶傷害意圖的肢體攻擊。
2.心理暴力,即語言和情感上的虐待,包括任何形式的孤立、排擠、忽視、侮辱、散布謠言、編造謊言、起外號、嘲笑、羞辱和威脅以及心理懲罰。
3.性暴力,包括性恐嚇、性騷擾、違背意願的觸摸、性脅迫和強奸等,實施者為教師、學校工作人員或校友、同學。
欺凌是一種重復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單個的孤立事件,可被定義為反復發生的針對某位受害者的故意和攻擊性行為。它可以有各種形式:
1.肢體欺凌,包括踢、打和損毀財物;
2.心理欺凌,如戲弄、侮辱和威脅;或關系欺凌,包括散布謠言和抱團孤立;
3.性欺凌,例如使用與性相關的笑話、評論或手勢取笑受害者,這在一些國家可能被定義為性「騷擾」;
4.網路欺凌,這是一種發生在網路上的心理欺凌或性欺凌形式。網路欺凌的例子包括通過各種媒體和社交媒體平台發布或發送旨在騷擾、威脅或針對他人的信息、圖片或視頻。網路欺凌還可能包括散布謠言、發布虛假信息、傷害性信息、令人難堪的評論或照片,或在線上網路或其他通信中排擠某人。
三、校園暴力由誰實施?
校園暴力的實施者為學生、教師或學校工作人員。然而,現有證據表明,同齡人實施的暴力最為常見。
四、兒童被欺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所有兒童都可能被欺負,但有證據表明,被認為在任一方面「與眾不同」的兒童更容易受到欺負。
主要因素包括外貌、種族、語言或文化背景、性別(包括不符合性別規范和刻板印象);社會地位和殘疾。
五、校園暴力的後果是什麼?
1.對教育的影響
遭受欺凌會破壞受害者在學校的歸屬感,影響其繼續接受教育。經常被欺負的兒童更有可能覺得自己在學校是個局外人,更有可能想在完成中學教育後離開學校。被欺凌的兒童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兒童。
2.對健康的影響
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會受到欺凌行為的負面影響。與欺凌行為相關的是較高的孤獨感和自殺率、較高的吸煙率、酗酒率和吸食大麻率,以及較低的自我生活滿意度和健康狀況。校園暴力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和損害。
六、如何避免校園暴力
1.家長積極應對
經常了解孩子校園內外的治安狀況,多與孩子溝通;無論孩子是打人者或是被打者,都應保持良好的心態,管理好情緒,避免以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以預防為主,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知識;積極與校方溝通,學會巧妙的給校方傳達個人訴求。
2.學校防患未然
老師在教育學生方面應當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不要動輒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傷害;學校在注重知識教育的同時,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強化未成年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3.社會構建網
社會各職能部門應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從法律層面,應完善立法,使校園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從機制層面,應當建立起由政府統籌、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關愛特殊群體預防校園暴力的長效工作機制。
七、孩子被校園暴力後,家長如何解決
1.記錄孩子被欺凌的細節,盡量多搜集證據,客觀的記錄事實。
2.聯系學校負責人,向孩子的校長、老師或學校輔導員尋求幫助。如果孩子受到身體攻擊或受到傷害威脅,向學校負責人報告並報警。
3.如果孩子受到欺凌產生陰影,應該尋求心理咨詢或者心理醫生的幫助。
4.必要的時候尋求法律的幫助,保護孩子周全。
法有趣君在成長過程中也曾被同學欺負過,好在彼此雙方都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我想很多人在校園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校園暴力,甚至有些傷害至今還停留在被害人的心中無法撫平。
只要有校園暴力,無論是施害者還是被害者其實都是受害者,只不過受害的時間和方式不同而已,所以為了保證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一定要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網路、政府、司法、法律將校園暴力完全杜絕。
2. 如何寫幼兒園欺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重點是幼兒安全行為習慣培養 幼兒好奇好動,愛探索,生活經驗貧乏,自我保護能力差,是社會成員中最脆弱、最易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因此幼兒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應該說,大多數幼兒園都很重視幼兒的安全問題,但目前幼兒的安全教育實效差強人意。2006年一項調查顯示,76.6%的幼兒有過在游戲中摔傷或碰傷的經歷;66.8%的幼兒有過從床上摔下的經歷;25.8%的幼兒有過從樓梯上摔落的經歷。2010年我國幼兒園連續發生惡性安全事件,幼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意外傷害已成為威脅幼兒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的第一殺手。 目前幼兒園安全教育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1、重保護,輕教育 家長和教師偏重對兒童採取全方位的保護,認為少活動就可減少危險事故的發生。有的園甚至減少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剝奪了孩子通過實踐鍛煉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雖然教師和家長在竭盡全力地呵護幼兒,已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但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成人對孩子的保護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關注和保護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應該是教給他們必要的安全知識,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重安全知識的灌輸,輕安全行為的訓練 日常進行安全教育時大部分是保教人員對幼兒進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教育,忽視逃生教育和避難技巧訓練。這種教育方式屬於灌輸式的被動教育,幼兒常常是『左耳進,右耳出』,其效果可想而知。從知到行之間有一段距離,幼兒知道怎麼做,但如果不加以實踐、練習和鞏固,他們是不會自動產生相應的安全行為的。按皮亞傑的觀點,兒童的行為不會自動產生,也不能由教師或父母傳授而獲得,只能是通過兒童的主動建構而內化到他們的認知結構中。 因此,要切實保障幼兒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在加強幼兒安全管理的同時,要加強幼兒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不能光說不練,除了加強幼兒安全意識的教育外,重點應該放在幼兒安全行為的訓練上,促進其自動化安全行為的形成。幼兒安全行為包括兩個方面:1、預防性安全行為,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旨在保護自身生命的安全行為,如不把異物放進口鼻中,安全用電,外出遵守交通規則等;2、安全自救行為,即在出現意外災害時能沉著應對,學會自救避險,如撥打急救電話,火災自救,地震避險等。 幼兒安全行為習慣培養的幾點策略 1、 在愉快的游戲中有意識的學習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學習的最佳方式,通過各種不同的游戲自然融入安 全教育的內容,在有趣、愉快的游戲中嘗試解決各種問題,不僅使幼兒從中獲得力所能及的防災、避害和逃生、自救的方法以及保護自己的經驗,也可滿足幼兒情感的需要,獲得成功和信心。因此,游戲是幼兒園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各種游戲進行安全行為的練習,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游戲,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創造性的反映現實生活。教師要充分挖掘角色游戲中的安全教育因素,尤其是蘊含其中的安全行為方面的表現,發揮其安全教育的作用。例如幼兒在玩「娃娃家」游戲時,老師一方面要創設自由、寬松、溫馨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充分享受游戲的樂趣,一方面可有意識的發展出「不給陌生人開門」、「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等游戲情節;組織開展「紅綠燈」游戲,讓幼兒掌握「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要走在人行道上或斑馬線上」、「過馬路要看紅綠燈」等有關規則。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吸收了豐富的安全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游戲性質的角色表演,獲得了深刻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自我保護行為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