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提高農村婦女的科學素質
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學生將來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經濟生產、作出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過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還要較好地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的本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的生物教學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顯然生物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形成,必須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變學生被動聽講為動手、動腦的主動參與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收集、分析和解讀數據,推理、判斷和反思等探究活動中,既能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又發展了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特別是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探究性學習還將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富有個性化。對感情的體驗、科學態度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也會有教大的幫助。我們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予以貫徹。一、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在生物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能力。知識的正確理解是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的科學信念和科學習慣。每一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生來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是對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東西充滿好奇。從小他們就對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現象充滿了熱情,並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產生好奇,並將這種好奇心保持下來,使之進一步轉變成對科學和對學習科學的正確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發言,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的提問盡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應告訴他們獲得答案的途徑。探究性的學習是指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景中,通過親身體驗進行的,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在生物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性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意義。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的教學,知識量大,面面俱到,嚴重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不利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離開了科學探究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的形成,必須改變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變被動地聽講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如:在上開花和結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已動手拼合花的結構圖,在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一般科學的探究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問題後,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著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然後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出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散發思維和想像是關鍵。引導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是教師引導教學的出發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如:在上「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這一探究實驗,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捕捉鼠婦開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來發現問題:鼠婦為什麼會跑?是被嚇著了?是怕光?還是喜歡在潮濕的環境?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也是關鍵。接著探究的過程才能順利進行,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獲得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提高和培養了科學探究的養成和發展。3、重視生物科學實驗。生物科學實驗能使我們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通過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現學方法式轉變切入點和突破點,是學好生物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生物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科學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某些側面的活動。探究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既有實驗的方法,也有觀察,調查,測量的方法,這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點的教育,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科學素養基礎。好的教學方法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會使學生感知到獲取知識不能只依靠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師引導下靠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和積極動腦領悟。才能懂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中必須:1、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觀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我們都知道細菌的發現,如果沒有列文·虎克敏銳的洞察力和辯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細菌的自然發生學說和為人類防病治病的貢獻。2、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結構」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細胞後,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的想像特別的豐富,有的學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有的同學用塑料殼做植物細胞「細胞壁」,有的同學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學用巧克力做「細胞核」,有的用綠豆做「葉綠體」。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結構模型很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想像力。掌握了知識點。培養了「創造」的成功愉悅。學生的這種求新,求異的精神,是創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是科學素養的基礎,我們應給予鼓勵和發揚。三、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的新進展。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技術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熱點之一,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了解科學「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與「社會倫理問題」、了解「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和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一些問題。如:我國科學工作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實現了水稻育種的實破。給社會經濟生產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解決了自己國家吃飯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人類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的了解,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現代人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顧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並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一些問題,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初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既是課程和教學課改的理念,也是指導教學實施的基本理念,我們可以用它來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啟迪我們無盡的教學智慧。
⑵ 想學習其她縣婦聯主席在三嚴三實座談會上的發言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是xx鎮婦聯的劉璐。
很榮幸,跟省婦聯周主席應該算是第二次謀面,在去年的第七期全省鄉鎮婦聯主席培訓班上,周主席跟我們授過課,就農村婦女生產生活的議題在課堂上也提過。今天也很感謝縣婦聯搭建了這個平台,能夠跟省市縣的婦聯領導和王部長做面對面的匯報交流、溝通探討。
xx鎮是個新興的工業鄉鎮,緊鄰縣城,緊靠長江。作為公安縣工業經濟的主戰場,xx鎮有佔地4000餘畝的青吉工業園,有即將開工建設的深水碼頭和貫通湘鄂兩省的荊岳鐵路。電力、火車、碼頭、工業園、高速路,這樣幾個發展的重要要素,相對湖北全省來講,鄉鎮同時具備這樣的建設機遇也是很少有的。作為生活在xx的廣大婦女為此感到幸運和幸福,同時也更有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願意努力地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出謀出力。
xx鎮佔地面積x平方公里,農村人口x萬,女性佔到48.6%以上。隨著男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的增多,更多的農村婦女承擔起了土地經營、糧食種植、家畜養殖的重擔,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家庭和社會創造財富,同時楊廠鎮婦聯也在為廣大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提供政策支持、項目扶持、資金援助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下面從三個方面向各位領導作個匯報。
第一個方面,xx鎮農村婦女生產生活的幾點特色
婦女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她們勤勞能幹、自強自立,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農村婦女在家庭收入中比重增大。整個經濟形勢的變化、用工環境的改善,農村婦女除了勤儉持家外,更多的是利用農閑的時間到鎮上的企業務工,主動學習技術,獨立參加勞動創造財富,實現個人價值,也因此在家庭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增大。據2009年全鎮統計調查中顯示,全鎮婦女在家庭經營中的收入佔到x%,與十年前相比,提高了近x個百分點。
二是農村婦女從事養殖業比例高。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男勞力大量湧入城市,農村婦女越來越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力軍,特別是在養殖業生產中,全鎮年出欄生豬x頭、家禽x只以上的大戶有x戶,其中農村婦女直接參與的就達x戶。在不斷的實踐積累中,她們逐步成為家庭中的主要技術力量,增強了參與經濟決策的能力。
三是農村婦女依靠科技意識增強。靠科技致富已成為農村婦女的共識,我鎮麗晶生化有限公司鄒先玉,土生土長的農家女,於2001年創業,主要產品硫酸軟骨素、復合骨膠原,幾年來,通過自己的鑽研,依靠科技,由小型的化工廠成長為年銷售x多萬元的化工企業,現產品遠銷歐美市場。當前x%的農村婦女都能自覺的在生產過程中學習科技,在經營過程中研究市場、適應市場。
四是農村婦女成為農村致富新生力量。一批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婦女致富典型在農村經濟建設中脫穎而出,她們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積極參政議政,涌現出了一批女人大代表、女政協委員、女企業家,徹底改變了過去依賴丈夫、思想閉塞的家庭婦女形象。她們在實踐中開闊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行動就像一面旗幟引領著廣大農村婦女脫貧致富。目前x個村技術女能手、致富女能手能達到全鎮婦女總數的x%,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方面,xx鎮提升農村婦女生產生活的幾點做法
在新農村建設中,婦女工作已被納入到全縣基層組織建設的三級聯創工作。幾年來,在楊廠鎮黨委、政府的直接關注和重視下,鎮婦聯積極推動農村婦女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生產生活狀況得到了很大提升。
一是用傳統美德凝聚農村婦女。廣泛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結合婦聯的「四自」精神,強化農村婦女的主體意識。2009年,楊廠鎮就以鎮婦聯牽頭,鎮計生辦主辦,全鎮開展了以「計劃生育好、子女教育好、家庭和睦好、鄰里關系好、勤勞致富好」為主要內容的「計劃生育文明示範戶、好女婿、好媳婦」大型的評選活動,這樣的一項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積極響應、踴躍參與,通過群眾互評、村委會評議等環節,共評選出了口碑良好、大家公認的 「生育文明示範戶」x戶、「好媳婦」x名、「好女婿」x名。通過這樣的活動,倡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收到了很好的示範效益。
二是用新興產業引導農村婦女。近年來,xx鎮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引進了幾家以女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新生電子廠就是其中一家,它是由中山市三禮電子有限公司投資興辦,固定資產達x萬元,主要生產各類電子元器件,全廠共有職工x人,女職工就有x餘人,最重要的是企業就業崗位靈活,針對那些暫時無法走出家庭進入就業崗位的婦女,企業發展了外加工業務,一部分婦女可以把產品從工廠帶回家做,從而實現在家就業,使企業和婦女獲得雙贏,目前一部分婦女已與企業達成了長期的家庭加工協議,走出了另一條就業之路,吸引了楊廠周邊乃至江陵地區的眾多婦女來務工。今年年關剛過,針對青吉工業園失地農村婦女,鎮內12家規模企業及縣直企業專門拿出240個崗位,承諾優先錄用。同時,我們定期向各個用工企業索取用工信息,通過移動信息平台發送傳播到全鎮婦女手中,
三是用項目資金扶持農村婦女。在農村,不少婦女發現了致富資源,找到了致富門路,可常常因為資金短缺而不得不擱淺。在去年,公安縣啟動了一項創業促就業的活動,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村信用社為載體,各鄉鎮都成立了專門的創業辦公室,針對那些有項目、無資金、想創業的人為他們提供小額無息貸款,最高額度為x萬元。在我鎮開展的這項活動中,共有x戶、x人申請了這項貸款服務,其中就有近1/3的農村婦女。今年,荊中村女養殖大戶竺丕蓉,她本人也是09年「荊州市十大巾幗狀元」的侯選人,99年開始創業辦養豬場,佔地面積達x平方米,形成了一條年產值x多萬元的生產線,今年想繼續擴大規模,經鎮婦聯聯系,現通過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填表、培訓,經創業辦審核,目前各項貸款手續正在辦理中。
四是用權益保障維護農村婦女。在維權工作的實踐中,重視侵權典型案件的調查處理,積極協調社會力量,為信訪婦女提供有針對性的法律幫助和服務,切實維護合法權益。在去年的三月份,楊廠荊中村陳氏夫婦因鄰居朱某誹謗其妻生活作風一事倍受困擾,造成很大的輿論壓力,鎮婦聯一方面積極開展調查,了解事實真相,另一方面與司法、村幹部、包村幹部一道對積怨雙方進行調解,最後雙方達成一致意見。6月,外地來楊廠的黃陂籍女子因再婚家庭糾紛與夫發生矛盾,情緒激動,揚言要炸掉其夫門店,鎮婦聯得知後積極與熟悉情況的社區聯系,及時上門溝通雙方,疏導情緒,事情得到很好的化解。同時也通過這些事件的調解,充分說明婦聯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協調各部門的資源,借勢借力,來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第三個方面,關於農村婦女生產生活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廣大農村婦女已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在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但是,從總體上看,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農村婦女的科學文化綜合素質依然有待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依然受限。建議:
一是要提升農村婦女綜合素質。要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積極組織廣大婦女參加各類培訓班學習,培訓採取現場指導、辦班學習和宣傳教育相結合,主要內容包括技能知識、科技知識以及政策法律知識等,進一步提高農村廣大婦女的綜合素質。
二是要發展經濟引導農村婦女就近就業。通過新農村建設發展生產,縮小城鄉差別,改善城鄉二元結構,逐步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由外出轉移就業方式向就地轉移就業方式轉變。
三是要拓展農村婦女就業空間。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集中,務工經商或興辦經濟實體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渠道。同時城鄉統籌一體化為農村婦女獲得自身發展創造了極好機遇,農村婦女不僅要掙錢,更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幫助她們尋求更多的致富就業空間。
四是要建立農村婦女專合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婦聯組織要幫扶一批敢創業想創業的農村婦女,扶持一批頭腦活、信息靈、路子廣的「女能人」;建立、發展婦女科技協會,引導農村婦女聯合起來闖市場,使農村婦女分散的資金、勞力等生產要素重新優化配置,發揮整體功能。
最後我想說,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曾經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女性的典範,尊老愛幼、嫻淑孝道、愛家敬業是中國婦女身上最搶眼的標簽。作為最基層的婦聯組織代表,更希望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大批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優秀農村婦女代表成為時代洪流的勇敢者和弄潮者。
⑶ 淺談新形勢下應如何抓好鄉鎮婦女工作
一、高度重視婦女工作,提高農村婦女整體素質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婦女們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婦聯是在黨領導下的群團組織,婦聯工作是黨的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婦聯工作,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如果離開黨的領導,婦聯工作就會成為紙上談兵。各級黨委、政府應對婦聯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定期召開婦女工作會議,研究婦女工作,研究制定促進婦女就業的相關政策條例,鼓勵廣大婦女同胞走出家門,走入社會的大流,參與社會的各項活動。
廣大農村婦女是我們農村的一支主要力量,農村婦女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人口素質整體狀況。農業生產的60%以上都是由農村婦女來承擔,廣大農村婦女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程度如何,將決定著農村的發展速度和發展程度。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提高農村婦女的素質,越來越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天,科技迅猛發展,要使廣大婦女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創建學習型家庭,大力推進優秀讀物進家庭,使廣大婦女充分認識到婦女受教育提高素質的意義,捨得在更新知識、提高素質方面下功夫。要從實際出發,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搞好培訓。
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婦女主力軍作用
近年來,箬陽鄉黨委政府堅持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山區脫貧致富新路子。在鄉黨委、政府號召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的呼聲中,留守婦女主動興辦起農家樂,積極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盡顯巾幗不讓須眉的本色。琴壇客家民宿現已聲名遠播,現有民宿15家和農家樂經營戶12家,有床位170餘張。僅2016年,琴壇遊客超10萬人次,經營收入超過300萬元。目前,我們正著手打造琴壇至茶園十里旅遊長廊,挖掘琴壇客家文化、龍潭祈雨文化,建設岩溪沿高端民宿,進一步提升箬陽旅遊文化內涵和硬體檔次。
婦聯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紐帶,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大流中,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抓好婦女隊伍的管理,精心組織培訓,定期召開交流會,積極引導婦女經營和興辦農家樂,引領婦女群眾在發展農村旅遊業的大潮中做發家致富的「領頭雁」,讓她們發掘自身的潛能,真正發揮才幹,找到歸宿感。
三、情牽婦女,注重婦女精神文明的發展
在新形勢下,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關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婦女既是黨和政府發展農村經濟的主體,又是整個社會乃至各個家庭發展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婦女工作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婦女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組織開展秧歌隊、舞蹈隊等多項群眾文化活動,既可以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精神、物質文明雙豐收。在區婦聯的帶領下,我鄉廣泛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動的創建,涌現了一批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的文明戶,特別是在「垃圾分類,巾幗同行」活動中,涌現了一批批「庭院潔美」、「綠色環保」的家庭。
新的形勢,新的要求,為廣大婦女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我鄉婦聯組織順應發展潮流,爭做婦女同胞的貼心娘家人,現在我鄉廣大婦女群眾在鄉婦聯的帶領下,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向上、奮發圖強的嶄新精神風貌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
⑷ 如何調動村婦女參選參政積極性
一、 摸清底子,為婦女參選參政工作奠定基礎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農村婦女參選參政工作高度重視,多次下發文件,促進婦女參選參政比例的提高。第七次村級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我市共選出女村黨支部書記66名,占總數的2.39%,女村主任63名,占總數2.28%,女村黨支部委員1311名,女村委會委員1560名,占總數的56.38%。目前全市2767個行政村中有女幹部1531名,其中村「兩委」正職78名,擔任村支書的48名,村委會主任30名。
二、出台文件,為婦女參選參政提供政策支持
今年以來,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及上級有關部門關於村級換屆選舉工作精神,市委辦、市政府辦及時下發了《關於全市村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第八次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實施意見》,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婦聯也聯合下發了《關於在全市村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做好婦女參選參政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通過換屆選舉,每個村『兩委』班子中要各有1名婦女幹部;全市各縣市區女村委會主任數達到村委會主任總數的5%以上;每個鄉鎮的村委會中至少有1名女正職」的目標。
三、廣泛宣傳,為婦女參選參政營造良好氛圍
我們通過下發文件、報告講座、張貼標語、印發資料等各種農民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田間地頭向社會廣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向群眾宣傳換屆選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法律賦予婦女的民主參與的權利。同時市婦聯高度重視 「婦女之家」建設,創建省級「婦女之家」精品點9個,示範點139個,共爭取「婦女之家」項目資金61萬元,創建市級「婦女之家」100個,為推動一批政治上成熟、經濟上能幹、能反映婦女心聲、群眾信得過的農村婦代會主任進「兩委」創造有利條件。
四、加強培訓,為婦女參選參政提供人才保證
提高農村婦女進村「兩委」比例,素質提升是根本。今年8月,聯合市委組織部對農村婦女參選參政工作進行了動員,培訓骨幹60多名。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市委關於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意見精神,咸陽市婦聯積極行動,於10月12日至14日在市委黨校又舉辦了為期兩天的農村婦女參選參政骨幹培訓班。來自我市9個縣市區的120餘名基層婦乾和農村婦女骨幹參加了培訓。在培訓班上,向學員們分析了農村婦女參選參政的意義、優勢以及障礙,農村婦女如何參與村兩委會競選的政策、流程及注意事項,還引導學員進行了活潑生動的現場模擬競選演說,使農村婦女骨幹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參選參政的意識和競選能力,在「兩委」換屆中占據主動。10月底,我們還將在長武、彬縣等省市婦聯農村婦女參選參政工作聯系點,再次舉辦培訓班,加強對各級聯系點提高婦女當選村「兩委」班子成員比例工作的指導。
⑸ 如何發揮婦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據2005年××統計年鑒,我市有354萬農村人口,女性約171萬,占農村人口總數的48.3%;農村勞動力有167萬,婦女勞動力有78.5萬,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7%以上。可以看出,婦女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更是偉大的人力資源。
其次,農村婦女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自1988年全國婦聯號召各級婦聯在農村廣大婦女中廣泛開展以「學文化、學技術、比發展、比貢獻」為主要內容的「雙學雙比」活動以來,我市各級婦女組織積極引導廣大農村婦女參與農業產業化調整和農村經濟建設。目前,全市有近20萬婦女接受了實用技術培訓;建立婦字型大小示範基地169個;培植55個婦女經濟合作組織;近30萬農村婦女外出務工,她們已經成為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第三,農村婦女素質在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進一步貫徹,城鄉統籌發展進程的加快,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婦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她們通過科技培訓,外出務工,參與市場競爭等,使一大批婦女開始接受了城市文明,轉變了觀念,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逐步成為農村勤勞致富的領頭雁、產業化發展的帶頭人。
如何發揮婦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的重大歷史任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如何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中,發揮婦女更大作用,使廣大農村婦女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原創文章,盡在文秘知音wm338.com網。
第一,提高婦女素質,培養新型女農民
一是要抓好農村婦女的基礎教育,這是提高未來農村婦女素質的基礎。目前,我市農村婦女整體文化水平還比較低,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仍有較大差距。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教育投資,建立農村教育發展基金,開展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等多種措施,保證女童特別是貧困女童九年義務教育的入學率,減少輟學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力資源。
二是要創建婦女職業培訓基地。各級婦聯組織應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創辦農村婦女實用技術培訓學校,使每個農村婦女勞動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項比較先進的實用技術。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努力培養農村婦女的「四自」能力、創新意識,使她們敢於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參與競爭,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潛力、創業潛能。今年市婦聯將繼續實施省婦聯「百萬婦女學習培訓工程」,通過各級婦聯組織完成培訓農村婦女2萬人次的工作任務。
三是開展農村婦女高技能培訓。在培訓中要突出抓好30歲以下婦女群體的技能培訓,利用她們年紀輕、腦子靈、素質好,思想開放、適應性強,培訓難度小的優勢,把她們逐步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投身產業化經營。今年,市婦聯將繼續實施「春蕾成才」計劃,准備開辦「高中春蕾班」、「高技能春蕾班」。
第二,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村婦女新發展
一是促進農村婦女勞力外輸內轉。要加大調研力度,及時了解農村婦女勞動力變化情況,建好農村婦女勞動力資源庫,加強對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內輸外轉的組織化程度;要針對婦女的特點,開展電子、縫紉、家政服務、餐飲、保健等培訓,增強農村婦女務工競爭力;要對外輸內轉婦女進行跟蹤服務,切實做好她們的權益保護工作。市婦聯今年力爭內轉外輸農村婦女2萬人,同時表彰一批返鄉創業巾幗帶頭人。
二是積極推進農村婦女家庭創業。要幫助農村婦女選准合適的創業致富項目,重點推薦投資少、場地和技術要求低、見效快的項目;要大力開展種、養、加等各類婦女實用技術培訓,組織村婦代會主任、女能人、龍頭項目帶頭人參加培訓,使她們成為婦女創業致富的帶頭人;要發揮農村各類婦女經濟組織、各類女能人的示範帶動作用,把抓能人帶動作為促進農村婦女增收的重要抓手。今年,市婦聯將向農村婦女家庭推介50個創業、致富項目,成立女經紀人聯誼會,各縣區婦聯成立科技女能手協會。
三是要大力發展婦女經濟合作組織。我市各級政府農村婦女「雙學雙比」領導小組已成立18年,各地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服務的職能,相互配合,創新活動內容,共同促進農村婦女增收致富;要鼓勵、組織婦女通過股份合作、專業聯合、銷售互助等方式,推廣「婦聯+協會」、「女能人+協會」、「能手+農戶」等婦女經濟協會形式,通過婦聯抓協會,協會帶農戶,將婦聯的群眾工作優勢與專業經濟組織優勢結合起來,加大對各類婦女經濟組織負責人的培訓,提高農村婦女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平,使她們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真正撐起「半邊天」。
第三,積極組織引導,打造文明整潔新農家
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各級婦聯組織要緊緊抓住家庭這個婦聯工作的有效陣地,大力開展婦女群眾喜聞樂見、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活動。要以弘揚家庭美德、構建和諧家庭為主題,以打造文明整潔新農家為目標,動員組織農村廣大婦女家庭開展學習型家庭、文明家庭、和諧家庭創建活動。
一是開展科技知識進農家活動。成立以家庭為活動場所的「文化中心戶」,傳播先進文化,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將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進村入戶。今年市婦聯將在全市培育樹立100個有致富本領、有活動空間、有一定書刊量、有一定的時間精力、有一定興趣愛好、有一份服務群眾熱心的農村婦女家庭文化中心戶。
二是開展文明美德進農家活動。充分發揮婦聯在家庭領域中的工作優勢,把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創建活動整合起來,引導廣大婦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節約持家、和諧興家。明年市婦聯將在農村舉辦家庭文化藝術節,不斷滿足婦女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深化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活動,引導農村婦女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開展衛生整潔進農家活動。進一步深化「三八綠色工程」活動,充分發揮農村婦女在綠化環境、美化庭院、凈化溝壑中的作用。市婦聯從今年開始,在全市逐步樹立一批衛生整潔的家庭樣板,幫助農村家庭摒棄不良陋習,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引導婦女積極參與循環生態農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家庭生活環境
⑹ 淺析我國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
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當前,我國面臨最大的就業壓力並非來自城鎮,而在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我國農村婦女占整個婦女人口的70%以上,農村婦女向城鎮轉移的數量呈上升趨勢,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克服傳統性別偏見和影響農村婦女發展的障礙,提高農村婦女各方面素質,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解決好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在分析我國現階段農村婦女就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其存在問題及深層制約因素,並結合相關就業理論,吸取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農村婦女就業的成功經驗及教訓,提出提高農村婦女就業水平的對策與建議,為政府部門切實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策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
Abstract
Employment is Minsheng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areas.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information.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2章 相關理論介紹 2
第一節 基本概念范疇 2
第二節 相關理論介紹 3
第三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制約因素 5
第一節 傳統陳舊觀念的制約 5
第二節 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 5
第三節 地方保護政策的制約 6
第四節 婦女自身素質的制約 6
第四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建議 6
第一節 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 7
第二節 強化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村婦女的思想素質 7
第三節 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技術水平 8
第四節 建立健全農村信息網路,為農村婦女就業搭建平台 8
結 論 9
參考文獻 10
⑺ 我是糹村婦聯副主席怎樣述說以後的工作
如何做好黨建帶婦聯,婦聯服務黨建工作一、更新婦建舊觀念,在「新」字上求發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帶動其他各類基層組織建設」,這是做好新時期黨建帶婦建工作有力的思想武器。我們在充分學習宣傳貫徹的基礎上,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創新的思維更新婦建工作的舊觀念,確立「依託黨建帶婦建」的基層婦女組織建設工作新思路,形成「四個處理好」的新觀念:一是在組織建設上,要處理好黨建與婦建的關系,改變「靠」的觀念,克服依靠「黨建代替婦建」的思想,樹立爭取意識和主動意識;二是在實際工作中,要處理好大局工作與婦女工作之間的關系,克服「小團隊」局部觀念,樹立「大經濟」、「大社會」的思想;三是在主體活動上,要處理好自我創建與組織創建的關系,克服活動開展不夠平衡的問題,樹立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思想;四是在工作內容上,要處理好維護婦女合法權益與提高自身素質的關系,克服工作能力不夠強的問題,樹立服務意識和進取意識。二、依託黨建帶婦建,在「建」字上做文章藉助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動婦聯基層組織建設同步發展,依託黨建帶婦建,逐步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婦女組織網路體系。(一)實施「雙培」工程,加快村級婦代會建設。實施對村婦代會負責人、農村致富帶頭人「雙培」工程,確立農村婦建「雙培」模式,即開展把基層婦女班子帶頭人培養成致富女能手,把村致富女能人培養成班子帶頭人的組織建設活動。依託村級黨員活動中心、人口學校等陣地,使村婦代會主任、村致富女能人,接受先進農業科技和專業知識培訓。通過「雙培」模式,實現部分村婦代會主任由致富起來的女能人挑起帶動婦女致富的擔子,由此改變貧困及政治理論素質低的狀況。培養一批思想政治素質較高、有文化、有組織協調能力、有開拓創新精神又熱愛婦女工作的婦代會主任,提高基層婦女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特別是配齊配強村婦代會主任,要抓住第七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契機,積極做好建言獻策、宣傳發動、崗位任前培訓和檢查督導工作,爭取村兩委中至少配備有一名女性,確保村級婦女幹部職數不減、人員不少。同時,要努力把優秀的村婦女幹部推薦到村支書、村主任的崗位上,使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渠道更寬、數量、力量更強,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實施「雙服」工程,完善鎮、街道、社區婦聯建設。開展服務社區(街道)婦女,形成社區(街道)婦聯組織新格局,服務鄉鎮婦女,構築鄉鎮婦女組織新網路的「雙服」活動。在城鎮街道、社區設置婦聯,主席可由街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中的女性負責人(或女企業家)兼任,有條件的可專職。縣、鎮(社區)婦聯幹部要深入街道居委會進行調查摸底,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加強和改進街道、社區婦女工作的意見,採取以點帶面的方法對街道婦建工作進行具體指導,完成各街道婦聯、社區婦聯和居委會婦代會的組織建設工作。理順街道、社區、居委會婦女組織的領導關系、職能范圍、職責任務,為開展街道婦女工作打下良好的組織基礎。同時要高度重視鄉鎮婦聯建設,做到組織健全、人員落實。為切實加強對鄉鎮婦聯工作的領導,實行鄉鎮婦聯主席統一由鄉鎮黨委班子中的副職女領導兼任,同時另配備一名專職婦聯副主席。(三)堅持「三者」原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婦委會建設。積極爭取組織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原則,繼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婦委會建設。對縣直單位婦委會幹部不斷進行調整充實,對符合條件的單位及時建立婦委會,並對婦委會主任按照「三者」原則進行考核任命,將各單位思想品質好、工作能力強,對婦女工作有激情和熱情的女幹部選拔到婦委會崗位上。在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的組織建設工作的同時,要加強與各界女能人、各類協會、居民文體活動點等的聯系工作,從而拓展婦女工作新領域,增加婦女工作覆蓋面。(四)開展「三有」活動,探索非公有制經濟婦女組織建設。積極探索研究全市非公有經濟組織開展黨的建設工作的作法,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開展「三有」活動。真正實現黨建工作拓展到哪裡,婦建工作就拓展到哪裡,哪裡建立黨組織,哪裡就建立婦聯組織的工作目標,確保在非公領域有婦女組織、有婦女幹部、有婦女活動。要在私營企業中好試點,對符合配備條件的企業要組建企業婦代會,指導婦代會按照婦聯《章程》建章立制,開展活動。不斷探索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加強婦女組織建設的新途徑,進一步擴大婦聯組織的社會覆蓋面。可構建「婦聯組織+女企業家協會」的新型婦女組織,指導女企業家協會完善制度,組織開展活動,使私營企業婦女工作逐漸步入正軌。三、抓好婦建服務黨建工作,在「優」字上下功夫「黨建帶婦建」、「婦建服務黨建」是婦聯組織建設的「軸承」,要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必須在「優」字上做文章,各級婦女組織要在同級黨政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發揮直接聯系婦女、宣傳婦女、組織婦女、服務婦女的職能作用,充分調動廣大婦女參與全面建設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使城鄉婦女組織網路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三項制度」實現隊伍素質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婦聯幹部隊伍是提高婦聯組織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婦聯幹部整體素質。一是建立婦聯幹部培訓制度。各級婦聯要爭取黨委組織部門把對婦聯幹部的教育培訓納入幹部培訓的總體規劃,在安排各類幹部教育培訓計劃時,保證婦聯幹部佔一定比例,培訓要有婦女工作和婦女事業發展的內容,不斷提高婦聯幹部的綜合素質;二是要建立掛職鍛煉制度。有計劃地安排女幹部到婦聯掛職鍛煉,以進一步樹立「四自」精神,做「四有」新女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同時,安排各級婦聯幹部到上級婦聯和其它部門掛職鍛煉,使婦聯幹部在實踐中鍛煉成長,使婦聯成為輸送女幹部的基地;三是建立女幹部定期定時招聘制度。把住婦女幹部隊伍「進」、「出」口關。各級婦聯要爭取組織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招聘女幹部,可嘗試招聘村婦代會主任,將優秀高中或大學女畢業生招聘到村、鄉鎮婦聯工作崗位,從而優化婦聯幹部隊伍。(二)「三大活動」促進幹部能力優。隨著黨建工作的不斷拓展和創新,各級婦聯組織要堅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得到群眾認可的工作,通過不斷深化「雙學雙比」、「巾幗建功」、「五好文明家庭」三大主體活動,提高婦聯組織的能力,提升婦聯幹部組織協調參與社會管理水平,增強基層婦女工作的凝聚力和活力,使黨建帶婦建、婦建促黨建的能力不斷提高。一是深入推進「雙學雙比」活動。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科技文化素質和增收致富能力。開展巾幗示範村創建,引導農村婦女全面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關愛女性維權行動,加強領導,加大協調,形成維權合力,維護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二是積極開展「巾幗建功」活動。突出重點抓特色,不斷深化「巾幗文明崗」品牌活動,通過系列的崗位交流活動,啟發創崗人員的工作思路,打造一批「本地精品」,取得「創一個崗、帶一片人,掛一個牌、樹一面旗」的顯著效果。圍繞焦點強服務,有效促進婦女再就業、創業。把婦女再就業、創業工作作為服務大局、服務中心、服務婦女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發揮女企業家在促進創業就業工作中的帶動作用,通過召開女企業家座談會等形式,分享信息資源、加強交流合作、展示創業風采,積極為創業女性提供服務;三是大力推進「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把繼續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和諧家庭)等系列創建活動與開展創建和諧社會活動結合起來,以創建和諧家庭為重點,引領城鄉婦女樹立文明新風尚,廣泛營造人人「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三)「三種機制」推動婦聯工作優。各級婦聯組織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的領導和支持,進一步建立健全促進婦聯自身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建立組織領導機制。各級婦聯組織要積極爭取各級黨組織的領導和重視,力爭定期召開婦女工作會議,真正拿出精力和時間來研究婦女工作的規劃和任務;黨委常委會每年至少要聽取一次婦聯工作匯報並專題研究婦女工作,幫助解決婦女組織各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各級黨委要專門確定一名領導分管婦聯工作,並建立領導聯系制度;定期召開工作例會,發揮婦兒工委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建立健全婦聯組織在參與婦女兒童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有效機制。二是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各級婦聯年底要嚴格對婦聯系統工作情況進行考核、指導,用制度保障工作落實。上級婦聯負責對下一級婦聯工作督促檢查,加強對不同地區的分類指導,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途徑,樹立新典型,推廣新經驗。定期表彰工作成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通過典型的榜樣作用,充分調動婦女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工作創新,使各級婦女組織工作得到落實、目標得到實現、成績得到評定。三是建立必要的保障機制。各級婦聯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把為基層婦聯組織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作為加強黨建帶婦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落實好各級婦聯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妥善解決婦聯機關的公經費、公設備、交通工具等方面存在的困難,支持婦聯組織創公益性、服務婦女兒童的經濟實體,並在政策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四、強化黨建帶婦建發展,在「促」上有作為做好婦建工作,廣大婦女基層幹部是關鍵。為了提高各級婦女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團結帶領廣大婦女群眾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貢獻,就要保證婦女幹部政治、經濟待遇、創業環境的落實。一是切實促進培養選拔女幹部工作機制的創新與發展。各級婦聯組織要配合組織部門在培養選拔女幹部工作方面有新進展,力求工作機制的創新與發展,重點要抓好工作思路的創新,努力實現「四個轉變」:在選拔方式上,由以組織選派為主向社會推薦、自薦相結合轉變;在目標取向上,由以提拔使用為重點向綜合開發女幹部人才資源轉變;在培養教育上,由以提高文化知識水平為核心向全面增強能力、提高素質轉變;在宏觀管理上,由健全完善規章制度向體制機制創新轉變。二是切實加強女後備幹部的培養選拔力度。各級婦聯組織要積極配合組織部門把加強女後備幹部的培養選拔工作納入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確保各級女後備幹部的比例。切實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正職女後備幹部的培養選拔力度,進一步優化領導班子結構。要進一步充實調整各級女性人才庫,使女後備幹部始終保持一定的數量與合理結構。對列入後備幹部的女幹部,要重點加強教育和管理,明確培養方向、落實措施,使她們盡快成熟起來。堅持備用結合,及時將條件成熟的女幹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三是切實保證婦女幹部經濟待遇的落實。要落實村婦代會主任進兩委享受村副職的待遇,有條件的地區可養老保險享受退休工資等待遇。婦女幹部兼任村計生專乾的從轉移支付中落實工資、津貼等待遇。同時要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婦委會(女工委)主任享受本單位所屬部門主要負責人相應的待遇。四是要優化婦女創業環境。要按照「黨政所急、群眾所需、婦聯所能」的要求,把握工作結合點,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服務婦女創業創新。在政策支持上,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有針對性的給予政策支持,積極協調金融、財政等部門,幫助婦女群眾落實扶貧小額貸款、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政策,使她們盡快走上創業致富之路;在就業服務上,要積極提供政策、技能、信息、維權等方面的服務和指導,特別要扶持和幫助下崗女性等弱勢群體就業創業。在社會環境上,要注重示範引導,樹立典型,加強宣傳,引導輿論,以優秀女企業家、女創業者的創業創新風采,帶動的女性投入創業創新大潮。
⑻ 1995年我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是多少》
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它關系著中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當前,我國面臨最大的就業壓力並非來自城鎮,而在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我國農村婦女占整個婦女人口的70%以上,農村婦女向城鎮轉移的數量呈上升趨勢,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克服傳統性別偏見和影響農村婦女發展的障礙,提高農村婦女各方面素質,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解決好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在分析我國現階段農村婦女就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其存在問題及深層制約因素,並結合相關就業理論,吸取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農村婦女就業的成功經驗及教訓,提出提高農村婦女就業水平的對策與建議,為政府部門切實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策 第2章 相關理論介紹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著中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我國農村婦女占整個婦女人口的70%以上,解決好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促進經濟發展,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農村婦女就業是一個特殊的范疇,既有地域性又有性別特徵,經典作家雖然沒有專門論述農村婦女就業,但在其就業理論中涉及到農村婦女就業;西方學者從就業和男女性別差異就業理論中進行了論述。第一節 基本概念范疇 「農村婦女」作為群體涵蓋了地域和性別兩個屬類,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劃分,都具有特殊性。分析農村婦女就業問題,需清晰界定就業、農村就業及農村婦女就業的內涵。一、農村就業所謂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職業 1。根據國際勞工統計會議規定的通用標准,凡是在規定的年齡之上,具有下列情況的都算就業人員:一是正在工作中的人,指在規定的時期內,正在從事某項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工作人員;二是有職業但是臨時沒有工作的人,如:由於疾病、事故、休假、曠工、勞動爭議或氣候不良,單位因各種原因臨時停業的工人;三是僱主和自營業人員。由此可見,只要公民所從事的勞動是相對固定的有報酬或收入的職業,是得到社會承認的合法勞動,都是正式就業。從就業的實質看,它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一種結合,即勞動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對生產資料實現佔有和使用。就業在各個國家的界定是不同的,我國的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合法社會勞動,並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就業按照地域劃分可分為國內就業與國外就業,國內就業又分為城鎮就業與農村就業。農村就業包括三類:一是農民在農業部門內部就業,包括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部門;二是農民在農村的非農產業部門就業,包括工業、商業批發和零售、儲運、建築、鄉鎮企業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三是農民去往異地就業,主要是在城市的各非農產業就業。二、農村婦女就業依照農民就業的分類,農村婦女就業也同樣包括三類,但由於婦女所從事的工作不僅限於單一產業,按上述分類方式難以界定。因此本文從婦女就業地域、就業人員比例來劃分其就業類別,將農村婦女就業歸為廣義就業與狹義就業。廣義就業指的是農村婦女留在農村中的各種就業,既包括在農村中從事種植養殖業,也包括在本地鄉鎮企業的就業;狹義就業指農村婦女進入城市的非農就業。本文主要針對狹義的農村婦女就業情況進行分析與研究。進城就業的農村婦女是指那些在城鎮或城市從事非農工種,而身份仍然是農民的進城務工人員。從身份上說,她們來自農村,戶籍身份是農民,在農村承包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從事著農業勞動,並從農業生產中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上說,她們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以此作為她們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走出農村,走出田間,去城市尋找自身的發展。由於傳統性別歧視意識、傳統身份意識的混合,加之自身素質及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婦女在城市的發展空間,基於現階段國內針對農村婦女各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對農村婦女就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有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有利於提高農村婦女的經濟地位;最後,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第二節 相關理論介紹農民教育和職業培訓是大工業的必然要求。教育對工業而言生產出勞動力的商品形式,用以滿足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需要。對農民而言還生產出勞動力的資本形式,通過教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更廣和更高的層次上就業,以期獲得更多的收入。一、農業勞動力貢獻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了農業勞動力貢獻理論。1954年,劉易斯發表了一篇題為《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提出了名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在發展經濟學領域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劉易斯認為,在欠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早期,存在著兩個互相獨立又彼此聯系的經濟部門,一個是市場導向和技術先進的城市現代產業部門,另一個是龐大落後和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部門。傳統經濟部門的勞動力大量過剩,一般以隱蔽性失業的形式存在,可以為現代產業部門的擴張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由於從傳統部門溢出的勞動力存在著有力競爭,因此每個勞動者都得把自己的工資報酬控制到最低限度,即現代產業部門的工人的實際工資只得長期保持一種低水平。這樣,節約資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會因成本低而有利可圖,從而得以迅速擴展。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過剩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迅速轉變為資本,欠發達國家工業化早期資本嚴重短缺的局面就逐漸得到緩解,經濟增長進入良性循環。一旦傳統經濟部門中的全部過剩勞動力資源被城市產業部門吸納完畢,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條件便告結束,城市產業部門工人的實際工資就會快速上升,投資者把眼光轉向開發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工業化過程從此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二、就業轉換階段論美籍華人發展經濟學家費景漢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拉尼斯是劉易斯模式的繼承者,他們二人在20世紀60年代合著的《勞動剩餘的發展》一書中認為,要使就業轉換得以實現,必須保證農業迅速增長到足以滿足越來越多非農產業勞動力對產品的消費需求。「費景漢—拉尼斯」就業轉換階段理論把農業剩餘勞動力轉換過程的實現由一種無阻礙過程發展為一種有可能受阻的發展過程,為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理論提供了新的、更復雜的內容。劉易斯模式只描述了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過程,沒有描述農業部門的發展。費景漢—拉尼斯模式與劉易斯模式的重大區別就是,前者把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的發展關系清楚表示出來了。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為工業部門擴張提供所需的勞動力,而且還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餘。如果農業剩餘不能滿足工業部門擴張對農產品擴大的需求,勞動力轉移就受到阻礙。三、經濟發展與勞動力轉移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喬根森在劉易斯的二元結構大框架內構建模型,他將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的生長點由劉—費—拉模型的現代工業部門轉到了農業的發展上,即農業本身的發展以及由此所產生的農業產品的剩餘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型的基礎。他將人口和勞動力增長作為內生變數納入農業生產函數中進行分析。這種分析使我們清晰地看到,降低農村人口增長率與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將促進農業剩餘產品的增多、工業部門的擴張以及增大農業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規模,從而加速整個經濟增長與發展。在這方面,喬根森的結論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相吻合,對中國也有一定適用性。 第三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制約因素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婦女的就業機會明顯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進入城市從事著各項工作。雖然就業水平較以往有所提高,但傳統觀念、城鄉二元結構、地方保護政策、婦女自身的素質等仍然制約著農村婦女就業。第一節 傳統陳舊觀念的制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形成「男尊女卑」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後,盡管倡導「男女平等」思想,但仍存有「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尤其是在文明程度低、知識相對貧乏的農村,婦女地位總體依然低於男性,這使女性失去了許多創業、就業的機會。由於中國農村的傳統習俗和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多農村婦女思想觀念陳舊、保守,不願意接受新事物,自卑心理嚴重。尤其是進城的農村婦女,她們生活在城市中,惟恐說錯話做錯事而遭到他人的恥笑,這種緊張的心態使她們害怕和城裡人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正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有些農村婦女不願意外出打工,有的即使願意走出去,在務工崗位的選擇上,往往願意選擇農民工較聚集的集體勞動的工種,不願意進城從事諸如家政服務類的工作。第二節 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我國城鄉結構形成了工人與城市、農民與土地的必然聯系,加之農民的社會資本缺乏,進城務工只能靠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自然又形成了市民關系網和農民關系網的城鄉二元關系網路,農民很難擠進市民關系網,因此,只能在城裡做一些邊緣性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選擇外出務工,但由於制度性壁壘仍然存在,如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土地制度、城市管理制度等方面,農村婦女真正能夠融入城市還是很難實現。目前戶籍制度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大中城市的准入條件仍然很高,由此衍生出來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形成了強大的制度性障礙阻止了農村婦女融入城市。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還沒有覆蓋到農民工。有的地方雖然允許農民工子女入托入學,但要額外加收不菲的費用;在政治權利上,進城務工婦女與市民相比沒有暢通地表達她們自身意願的政治渠道,更不用說話語權了;在社會保障方面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大多從事的是非正規就業,傳統上叫「臨時工」,她們普遍沒有社會保險,與正式職工同工不同酬,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各種福利待遇。盡管少數地區已經對非正規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做出了專門的規定,但從總體上看現行的社會保障政策制度,基本將非正規就業人員排除在外。第三節 地方保護政策的制約近年來,雖然限制農民向非農領域流動的森嚴壁壘已經打破,但在許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仍然制定了一些不符合中央政策的限制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政策,主要表現在對農民工進入城鎮就業的總量控制,職業、性別、工種限制,強制性收取管理費、用工調節費等。這些措施客觀上提高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門檻,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有的地方限制農民進入正規部門工作,有的甚至明確提出不要女工,很多城市只把那些城市居民不願意做的臟、累、險的工種留給農民工,有的城市以種種理由定期或不定期驅趕進城務工的農民。由於政策上的歧視,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整體上處於社會的底層。她們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得不到必要的法律和社會保障。其具體表現為:工資報酬達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資標准,拖欠、剋扣工資情況嚴重,工時大大超過法定工作時間,而且領不到加班加點費,男女同工不同酬等。勞動和安全衛生條件惡劣,沒有必要的勞動保護設施和條件,中毒傷亡等事件時有發生,女性權益得不到保護。由於各方面的歧視,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難以得到必要的資金、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缺乏經營場所,這些都是在大中城市務工的農村婦女面臨的普遍問題。同時,對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免費培訓和服務,由於一些地方政府按政策規定應補貼經費難以落實兌現,直接影響了培訓機構對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積極性。第四節 婦女自身素質的制約文化素質對勞動力就業開拓能力和就業選擇能力具有直接影響,不同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決定了就業方式和轉移方向的不同。農村婦女素質低是影響轉移規模和速度,特別是轉移層次的重要因素。農村婦女自身素質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沒有學歷的女性比例為45.3%,比男性12.4%高出32.8%;初中學歷的女性比例為13.4%,比男性低18.5%;高中學歷的女性比例為2.2%,比男性13.9%低11.7%;小學學歷的男女比例相當,女性比男性低2.6%。由此可見,農村婦女受教育的機會大大低於男性,女性整體文化層次低下,文盲的比例接近女性總數的一半。第四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建議婦女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農村婦女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對推動我國農業持續快速發展,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促進農村婦女就業,必須內外兼顧,既要改善農村婦女自身素質問題,又要協調外部客觀條件,為農村婦女就業與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第一節 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一是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力度。「誰受益、誰投資」是經濟學原理的原則,而農村則相反,由於農村教育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農村教育的受益方是城市經濟。通過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力度,讓農村基礎教育真正的受益方來支付這個投資成本,從而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與受益主體的統一,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有力地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和城市人力資本的積累,為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積累強大的後勁。由於國家財政分擔了許多原本需要農村家庭分擔的教育支出,為農村家庭節約大量的生產資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直接的收益,這種現實的收益又必將有助於提高家庭對教育的支出,進一步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二是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投資。農村的正規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投資主體和受益主體能夠有機統一,因為農村的職業教育主要是進行各種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或其他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有關的技能培訓,而這種技能是可以直接應用於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如各種養殖技術等。這種教育由於其受益在農村,能夠直接增加農村家庭的收入,因此農民也願意在這方面進行投資。但是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職業教育機會,或者提供的職業教育不切合實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有利於在另一種意義上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 第二節 強化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村婦女的思想素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婦女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自身素質對人的生存發展起決定作用,這一理念越來越被大多數農村婦女認識和重視,學文化、學科技、學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成為當前農村婦女的新時尚。但是,農村婦女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多種因素影響,自身素質與男性相比、與其他女性群體相比,一定程度上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思想解放程度與經濟發展形勢不適應;道德觀念與全民道德建設要求不適應;科技文化素質與其擔負的責任不適應等。這些都影響了婦女的就業水平。強化思想道德建設,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幫助農村婦女掌握理論,認清形勢,正確認識和對待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自覺維護穩定大局,支持改革與發展。鼓勵婦女在農閑時節組織起來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在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過先創優等活動,大力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跡,特別是婦女創業的事跡,強化社會輿論氛圍。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新人、新事、新風尚,進村入戶送溫暖,在全社會倡導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總體上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第三節 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技術水平要制定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計劃,有步驟、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各類文化科技培訓,舉辦各類使用技術培訓班。深入開展「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培養一批科技帶頭人,樹立一批先進典型,並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活動不斷深化。鼓勵有條件的婦女上農函大、農廣校進修。充分發揮農村圖書室、閱報欄的作用,使有限的報刊進入農村婦女的視野。新聞媒體要積極關注農村婦女這個特殊群體,在輿論宣傳上予以傾斜,在引導她們轉變觀念、趕超先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重點分區域地培養特色村、致富戶,特別要在經濟落後村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周邊婦女提高素質,參與經濟發展。改善農村婦女的知識結構的「就業型」培訓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只有把婦女素質提高了,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使婦女成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優質人才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群體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組織各類師資上門培訓會計電算化、托兒所營養、物業管理、園藝綠化、動畫設計、公共事業管理等課程。為吸引婦女參加培訓,幫助她們克服困難,可推廣與企業掛鉤的培訓,實行就地培訓,就地就業,企業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第四節 建立健全農村信息網路,為農村婦女就業搭建平台國際勞工局對世界就業問題研究報告認為,「要從獲得更多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中受益,其前提必須有信息保障」。信息成為農村婦女就業的「耳朵」。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檔案,可以為勞動力轉移搭建信息平台。建好城鄉統一的就業信息網路,是統籌城鄉婦女就業的基礎工作。政府應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並研製開發相應的軟體,將城市的培訓中心、職介招聘信息與登記的婦女勞動資源信息統一登錄上網,並將網路覆蓋到所連的每個鄉鎮,同時實行就業政策、招聘信息自助查詢免費服務。建好城鄉統一的就業信息網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成立中介機構,為農村婦女提供免費信息服務。政府應積極鼓勵民辦職業中介組織的發展。促進勞務派遣公司等勞動服務組織,做好農村婦女勞動的輸出和接收工作,尤其要針對農村婦女以非正規就業為主的特點,把這些婦女組織起來,由這些單位與農村婦女簽訂勞動合同、支付報酬並辦理相關社會保障,同時這些單位向用戶提供家政、保潔、護理等各種服務,這樣減少了農村婦女找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她們的歸屬感,也方便了用戶,更有利於非正規就業的規范化管理。 結 論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既是民生問題,又是農村婦女自身發展問題,更是關繫到我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家和各級政府為農村婦女就業提供保障和便利條件,既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環節。本文盡管提出了解決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建議,但真正付諸實施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婦女的自身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進而提高農村婦女的整體就業水平。這是發展農村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欒林悅;劉曉冬;國外婦女與就業理論研究概況[J].中國勞動保障2011年10期 [2]何新芳;論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開發[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3]寧光傑;簡析馬克思的就業理論[J].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03期 [4]蔣永萍;關注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平等——「中國婦女就業論壇」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02期 [5]馮媛;第二屆農村婦女發展與對策研討會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02期 [6]高小賢;農村婦女研究綜述(1991—1995年)[J].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02期 [7]刑新民;這邊風景還好─-個體私營經濟:勞動者就業的重要領域[J].光彩2006年05期 [8]吳勉;卿衛東;黃偉均;劉勤;加拿大農業及農村信息服務——赴加拿大考察側記[J].廣西農學報2003年01期 [9]杜繼淑;余新;論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婦女教育[J].經濟師2004年08期 [10]朱方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理論評說[J].經濟學家199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