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村醫生培訓計劃的介紹
據衛生部2003年發布的數據統計,全國約有鄉村醫生106萬人,但從文化程度來看,在內80年代以前從業的醫容生中,初中和小學學歷的合計佔30%,高中及以下從醫者的比例合計為43.3%。為提高鄉村醫生的醫療水平,國務院2004年1月1日發布施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要求鄉村醫生至少每兩年接受一次培訓,但由於人多面廣,衛生部門培訓經費有限,參加高水平、高質量的培訓仍是大多數鄉村醫生的夢想。
㈡ 如何加強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新農村,培養實用人才,我們要堅持市場導向,把培養實用人才和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結合起來,選准載體,依託項目,強化實踐,加快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村發展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機制。
要成立農村實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健全縣、鄉、村三級管理網路,並與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相結合,明確「一人帶一業、一業富一村、一村帶一方」的實用人才培養長遠工作思路。要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庫,頒發縣級農村實用人才證書,真正把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種養能手等人才納入「三農」工作的管理和服務對象。要在職稱評定、農業科技項目開發、農業科技項目推廣、扶貧資金或優惠貸款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對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鄉土人才要政治上給榮譽,經濟上給獎勵。對農村實用人才要實行動態管理,做好建檔造冊、走訪聯系、交心座談、領導包點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軌道。特別是對取得技術職稱的本土人才,要在工商登記、稅務減免、資金貸款、農葯化肥、優質良種、畜禽防病、新技術推廣等方面應提供政策傾斜,使農村實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完善培養機制。
要依託有關學校和培訓機構,多方培訓各類農村急需實用人才。有組織地把本地農村實用人才送到農業發達地區進行交流學習。積極鼓勵農村有志青年自學成才,優先為業績明顯、群眾公認的能人、尖子評定村民技術職稱。同時要加強勞務輸出中心、職校等培訓基地的建設,改進辦學條件,把培訓基地真正建成村民技術教育培訓、開發的重要基地。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實用人才走出家門與外界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到發達地區和先進企業參觀學習,啟迪思維,開闊視野。並根據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和實用人才專業技術發展的實際,組織各類專家上門服務,進行巡迴輔導,適時傳播新技術、新知識。
三是完善扶助機制。
在政策扶持上,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研生產項目實施者,採取傾斜政策,重點扶持。在技術扶持上,通過開展專家與實用人才結對活動,既及時幫助實用人才解決在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又為專家、科技人才提供實踐場所,實現優勢互補。在資金扶持上,對特色農業項目,積極爭取金融部門支持,使農業小額貸款向實用人才傾斜。
四是完善善激勵機制。
要將實用人才的評選工作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整體工作中,開展「農村優秀實用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創評活動,大力宣傳實用人才的先進事跡和成功經驗,加大對優秀實用人才的獎勵、表彰力度。通過教育、農業、人事、科技等部門的共同努力,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製度,把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同其職稱評定相結合,使有一定技術專長並發揮作用的農村實用人才享受相應的待遇,增強責任感。對年紀輕、技術素質較高的實用人才,要重點培養,符合條件的及時吸收加入黨組織,並優先選拔、充實到鄉村組幹部隊伍之中,加強鍛煉,使其由個人帶頭致富向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轉變。
㈢ 華醫網鄉村醫生培訓計劃怎麼寫啊
打開看看,可以做一個專參考屬:http://jxwsjyzg.blog.163.com/blog/static/25899920106510256190/
㈣ 山東實施鄉村技能培訓計劃成效顯著嗎
進入採摘季,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的「八零小伙」休閑農業園里遊客絡繹不絕。當地「80後」小伙兒王芬學是這家休閑農業園的負責人。自從推出「私人訂制」服務後,「回頭客」越來越多,園區從當初80畝擴大到如今300多畝。
此外,山東還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每年分層分批培訓基層農技人員5000人,力爭5年內輪訓一遍。
㈤ 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推薦表怎麼填寫
抓住每次考試的就抄會,合理分配考試時間
高考的難度除了考試內容以外,還有一點就是考試時間的分配。大部分高考失利的同學都是沒有掌握好考試時間,再加高考的時候比較緊張,導致簡單的題沒做對,難的題也沒做出來,失分就比較嚴重。
㈥ 鄉村醫生培訓計劃的介紹
介紹:為配合黨和政府2003年開始大力施行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建設,改善貧困地區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幫助貧困地區鄉村醫生實現培訓的願望,啟動了鄉村醫生培訓計劃,作為其重點公益項目紅十字天使計劃的重要內容,旨在通過募集公益資金,聯合高等醫科院校,為貧困地區的鄉村醫生提供免費的醫療衛生業務培訓,以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提供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