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油茶種植調查規劃
第一章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必要性
一、油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油茶主產區分布范圍
我國油茶主產區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北、貴州、安徽、雲南、重慶、河南、四川和陝西14個省(區、市)的642個縣(市、區)。其中,種植面積大於10萬畝的縣(市、區)有142個,種植面積在5~10萬畝的縣(市、區)有97個,種植面積在1~5萬畝的縣(市、區)有142個,種植面積小於1萬畝的縣(市、區)有261個。
(二)油茶主產區林地資源現狀
根據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林地資源統計結果,我國油茶主產區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23067.20萬畝,其中有林地148271.40萬畝,疏林地5327.10萬畝,灌木林地37044.90萬畝,未成林造林地3620.70萬畝,無林地28803.10萬畝。在無林地中,有宜林地25692.00萬畝,其中適宜種植油茶的面積有5380.7萬畝。
(三)油茶主產區油茶種植現狀
目前全國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共有油茶林面積4531.2萬畝,其中:產前期面積180.2萬畝,初產期面積239.6萬畝,盛產期面積1977.7萬畝,衰產期面積2133.7萬畝,分別占總面積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氣候、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油茶種植面積以湖南、江西、廣西3省(區)最大,分別為1778.0萬畝、1120.0萬畝和552.4萬畝,3省(區)面積佔全國現有油茶林總面積的76.2%。2008年全國生產油茶籽97.55萬噸,生產茶油26.25萬噸,平均畝產茶油5.79公斤。
(四)油茶主產區油茶加工企業現狀
全國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現有油茶加工企業659家,油茶籽設計加工能力可達到424.83萬噸,年可加工茶油110.79萬噸,加工能力在500噸以上的企業有178家,具有精煉能力的企業達到200多家,油茶加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具備一定基礎。油茶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技術進一步成熟,目前可年產茶粕68.39萬噸,茶皂素1.86萬噸,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資源利用水平較高。
(五)油茶主產區油茶良種種苗生產狀況
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食用油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油茶產品市場逐漸升溫,特別是油茶無性系品種高產優質特性逐步為社會所認識,油茶主產區特別是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區)陸續建立了一批高產無性系(品種)采穗圃基地。據統計,目前湖南、江西、廣西等8個省(區)共建有油茶采穗圃基地33處,現有油茶良種苗木生產能力13610萬株。林業科學研究部門已選育出100多個優良無性系品種,這些良種的測產每畝在35公斤至50公斤,有的畝產茶油已達到75公斤。
1、油茶良種選育狀況
油茶主產區14個省(區、市)中,湖南、江西、廣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雲南和重慶9省(區、市)通過國家或省級審(認)定的油茶良種有174個,其中通過國家級審(認)定的良種54個(詳見附件1),省級審(認)定的良種120個。
2、油茶良種基地生產能力
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湖北、貴州、安徽8個省(區)共建有油茶良種基地33個(30個采穗圃和3個種子園),總面積4414畝,油茶良種苗木現有生產能力約1.36億株,良種穗條現有生產能力約7500萬條。
3、油茶良種種苗供應能力
2009年春、秋兩季,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北、貴州、安徽9個省(區)可提供油茶良種苗木5100萬株左右,可供造林約46萬畝。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種苗木約2900萬株,可供造林26萬畝;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種苗木約2200萬株,可供造林20萬畝。
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9省可生產油茶良種苗木1.2億株,可供造林110萬畝。
4、油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情況
目前,開展油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有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貴州省。湖南省林科院從2003年開始,收集保存了200多個油茶優良無性系、家系等。江西省林科院收集保存優良無性系和農家品種100多個。浙江省林木種苗站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合作,在浙江金華東方紅林場建立了油茶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275個油茶無性系。貴州省黎平縣林木良種繁育中心收集保存了75個優樹的繁殖材料。
二、我國油茶產業發展沿革
我國現有油茶林面積4531.2萬畝,以普通油茶為主,涉及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14個省(區、市)。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近60年發展變化,曾幾起幾落,直到進入90年代,隨著人們對油茶認識的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新成果的逐步推廣,特別是油茶優良無性系等良種的大規模示範應用,加之地方政府強有力推動,油茶生產才真正步入了平穩發展軌道。進入21世紀後,產量突破了20萬噸。
(一)油茶生產起步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始於上世紀50年代。建國前,我國油茶生產處於半荒蕪狀態。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油茶生產和其他各項建設事業一樣,得到迅速發展,分到土地的農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大力發展糧棉油生產。在原政務院《關於發動農民增加油料作物生產》的指示下,各省林業部門制定了各項政策,組織山區群眾發展油茶。這一時期,群眾發展油茶的積極性很高,對大面積荒蕪的油茶進行了墾復,產量逐漸上升,1952年全國茶油產量為5萬噸,1956年茶油產量達到8萬噸,比建國初增加了一倍。1958年,全國的油茶產量達到了一個高峰。
這一階段,我國經濟落後,物質匱乏,科技水平低,油茶生產處於原始耕作狀態,油茶造林分散,苗木大多為實生苗,經營管理主要靠「人種天養」,以致油茶產量低,平均每畝茶籽產量只有10公斤左右,茶油產量2.5公斤。這是一個粗放經營的低水平生產時期。但是,油茶生產同大力發展的糧棉生產一樣,同樣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緩解了國家食用油不足的困難。
(二)油茶生產恢復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為上世紀60~70年代。1958年以後,受公社化運動和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油茶生產出現滑坡,產量下降。到60年代中期,全國掀起了大面積營造油茶林基地的群眾運動,昔日的荒山變成了大片油茶林。十年動亂,油茶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茶山荒蕪,產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1976年產量退到建國初期的水平。從1976年開始至1979年,國家專項撥款1億多元,用於建設以木本油料為主的基地,推動了新林營造和老林改造,油茶林面積迅速增加,產量穩步上升,「六五」期間油茶籽的產量比「五五」期間增長了23.8%,茶油產量達到11萬噸。
這一時期,土地和山場歸集體所有,雖然油茶生產有起有落,但是,由於油茶種植面積擴大,地塊相對集中,撫育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特別是油茶科研的加強,油茶示範場的建立,油茶優樹和農家品種選育在生產中得到普遍應用,產量也獲得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產量的提高並沒有給廣大農民帶來經濟上的實惠,加上茶油加工產業落後,大規模的油茶基地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使得油茶產業發展緩慢,效益低微。
(三)油茶生產平穩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為上世紀80~90年代。進入80年代以後,更多優惠政策被落實,新品種新技術逐漸推廣,油茶產量逐年增加,出現了不少高產典型,全國油茶林面積比建國時擴大了50%,一度達到6000萬畝的歷史最高水平。之後,由於市場經濟的沖擊和比較效益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油茶生產再次跌入低谷,不少立地條件較好的油茶林,被改種比較效益好的果樹或其它經濟林、用材林,油茶麵積下降。90年代初開始,油茶低產林改造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項目,加大了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和良種化的推廣應用,並給予一定的經濟扶持,油茶生產有所回升。到上世紀末,由於油茶麵積穩中有升,雖然單產沒有明顯的提高,全國茶油年產量還是穩定在13萬噸以上。
這一時期,廣大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重新回到農民手中,加上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利益為目標的商品生產在農村得到充分體現,哪樣商品賺錢就生產種植哪種商品,在解決了溫飽之後,油茶的發展才在農村得到重視。首先發展起來的是油茶良種繁育,全國油茶良種繁育協作組在湖南、江西等省選育出大量優良農家品種並進行了區域性試驗。但是,由於油茶優良品種繁育基地建設滯後,其推廣應用工作發展緩慢,低質、低產油茶林仍占據著主導地位,難以形成高產油茶林基地。同時,茶油產品生產企業規模偏小,加工技術落後,深度開發能力受到限制,以致油茶產業仍處於低水平徘徊局面。
總之,我國油茶產業幾起幾落,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始終沒能走出低水平、低效益、低產能的發展圈子,與油茶生產經營及其管理體制機制性障礙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制約瓶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油茶良種選育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突破性進展和產生質的飛躍,少數省經過努力雖然選育出一些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系),因受資金的限制,在生產中推廣和應用緩慢;二是鼓勵和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林地權屬不穩定,生產經營主體不明晰,推動力不足,難以充分發揮林農的生產積極性,以致大多數油茶林處於自然生長狀態,生產力低下,既形成不了規模生產,也無法產生規模效益;三是各級政府財力有限,對油茶生產投入嚴重不足,又沒有形成常態的油茶建設扶持資金,致使前期投入要求較高的油茶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水平。
三、當前油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數十年來,我國的油茶產業雖然在基地建設方面曾有過幾次大的發展過程,但全國油茶產業卻一直沒有發展壯大起來。綜合分析各方面原因,當前制約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據調查,油茶新造林和老林更新改造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一般每畝投資約1500元左右;高接換冠,每畝成本約2000元左右;低產林復墾改造,每畝年成本在200元左右。對油茶林新造或改造,如此高的前期投入,一般農戶難以承受。雖然在油茶產業發展中各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多數地方由於財力限制,對油茶的發展未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
(二)比較效益相對較低
目前,全國現有油茶林大多數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老林,畝產茶油一般在5公斤左右,油茶的每畝產值不超過200元。與其它經濟林相比,效益相對較低。如浙江省的常山縣,其主要的經濟林樹種一常山胡柚,每畝的產值在2000~3000元,大大高於油茶林。因而,造成了近年來常山縣立地條件比較好的油茶林紛紛被改種為胡柚,農民缺少油茶再生產的積極性,其結果是油茶林大面積荒蕪,產量下降,限制了油茶產業的發展。
(三)高產優良品種未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到目前為止,油茶種植大省中,江西、安徽兩省的油茶林大部分還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普通實生苗林,湖南省約有50%以上的油茶林是建國之前就存在的,屬於多代萌生,品種混雜,產量極低,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展的油茶豐產林基地建設,到90年代以來的油茶低產林改造,全省使用良種更新造林的油茶麵積不足150萬畝,僅佔全省油茶林面積的8%左右。其它省區油茶良種應用率更低。油茶林品種老化,經營粗放,在油茶主產區是一個共性問題。只有通過大面積的優良油茶品種更新換代造林,油茶潛在的資源優勢才能轉化為產業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選育了一系列油茶高產優良品種(系),其中不乏適宜當地的高產優良品種(系),但大面積推廣應用到生產中卻不多。原因在於大面積的推廣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譬如建設油茶種苗繁育基地、良種采穗圃等,由於投資有限,當前還不能做到大批量生產油茶高產優良種苗以滿足生產用苗的需要。
(四)宣傳不到位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具有優質食用油全部功能特性,其化學組成、脂肪酸比例與橄欖油相似,一些指標還要高於橄欖油。然而,人們對橄欖油特性的認識卻遠遠高於對茶油的認識,一般認為橄欖油是高品質油,而對茶油的認識和了解甚少,只是在油茶主產區人們才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我國北方和西部大多數地區對茶油基本處於陌生狀態。我國每年進口橄欖油約4500噸,用匯2000多萬美元,除食用外,相當一部分用於製造高檔化妝品和保健品,橄欖油的價值十分可觀。而全國茶油每年僅有少量出口,國際市場認知度極低,這與長期以來人們對茶油停留在自產自用和宣傳上的不到位有直接關系。
四、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一)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徑
解決我國13億人口的糧油供給安全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糧油生產放在突出位置,採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糧油供給能力。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國際糧油價格的上漲壓力不斷加大,實現糧油長期供需平衡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目前,進口植物油已佔國內市場的大部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進口國,也是世界上油料進口大國。我國有4531.2萬畝油茶林,目前的產出水平很低,每畝僅產油5.8公斤左右。如果將現有低產油茶林全部進行改造,再新造近2500餘萬畝高產油茶林(平均每畝產油40公斤),通過良種和豐產栽培技術應用,使油茶高產穩產,屆時茶油產量有望達到250多萬噸,將大幅提高茶油在現有食用油供給中的比例,緩解日益緊張的食用油供給矛盾,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
(二)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解決國家耕地資源剛性短缺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耕地剛性短缺已是不爭事實,而對耕地的精耕細作程度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糧油單產提升空間非常有限。作為林地資源,在14個油茶林主產省(區、市)現有2.87億畝林業用地中,適宜種植油茶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積約為5381萬畝,發展油茶有著雄厚的林地(土地)資源基礎。
經多年的科研和實踐積淀,油茶單產大幅度提高存在巨大空間。經測算,油茶林地的產出水平可以在現有水平上增加10倍左右,油茶籽的產油水平基本相當於同等種植面積的油菜籽。發展油茶具有不與糧食爭地的顯著特點,不僅不佔用耕地,還可以騰出更多的耕地資源來種植其他農作物,從而大大緩解國家耕地資源短缺的壓力。因此,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對國土資源高效利用和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就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我國69%的國土面積是山區,全國有56%的人口居住在山區,發展山區經濟,解決農民群眾增收問題,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油茶主要栽培區基本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油茶又是這些地區最具特色的林業資源,發展的基礎條件好。規劃實施後,僅油茶正常經營管理一項,即可長期解決近200萬農民的就業。農戶種植10畝優質油茶林,穩產期每年收入可達2萬元。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是振興我國山區經濟,促進油茶主產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山區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
(四)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優化食用油消費結構,提高國民膳食健康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國食用油消費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高檔保健食用油消費比例很低。茶油號稱「東方橄欖油」,是我國的特產。從其食物功能看,其色清味香,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長期食用茶油,對於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已將其作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油。因此,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提供品質優良的茶油供應市場,滿足國人對高檔食用油的需求,有助於改善國民食用油消費結構,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五)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加速國土綠化、實現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油茶屬於常綠樹種,四季常青,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適生范圍廣,生態效益顯著。大力發展油茶,能夠綠化荒山、保持水土、防火防蟲、改善農村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同時,由於油茶適生區域大部分又是集體林權改革省份,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對於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義。對廣大農民來講,獲得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只有把包括油茶在內的木本糧油等林業產業發展起來,農民才有經營山林的積極性,林業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林權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長久鞏固。據統計,我國油茶林面積僅佔全國森林面積的1.73%,充分利用山區林地資源,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提高現有油茶林經營管理水平,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綠化了國土,又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山區面貌。
⑵ 求一篇石油價格市場調查報告
目前我國石油日需求量大約580萬桶,需進口補充230萬桶,如不加緊石油儲備難恐受這些抄家們回的口答食侵襲,在美元大幅貶值時期其實也是我們加緊儲備的最佳時期,很大程度來藉助美元的貶值而抵消了國際石油的進口漲幅。
我國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儲備市場,那樣才有可能在必要的時候放鬆油庫而進行調衡國際油價的發言權。日美兩國儲備均在百日以上,而我國目前僅為30天,這將在國際石油的發言權上顯得舉足輕重。必需加快建立起沿海大中城市的石油儲備庫,且中原腹地也應增設適量的庫地,以備戰時內需而免受影響。就目前來說我國的石油儲備應不能低於日美兩國,原因很簡單,美國的國際外交以及它的武器可以打出石油來,則中國不然。日本經濟發實已停頓且可供油百日,它的經濟增長量無法與我國比擬。且日元在世界上是硬通貨,必要時可以直接與輸油國達成臨時協議,以日元的方式交易。換句話說可以以貨易貨,而中國是行不通的,這是我們的短處。
美元貶值不是好事,但在貶值的情況下加大對我國的石油儲備這絕對是一次天賜良機
⑶ 油菜花節的商機
是的,
商機,顧名思義就是商業機會。在市場上,由於商機的朦朧性和隱蔽性,人們往往難以捕捉,有時甚至對商機的認識出現偏差,進而導致決策上的失誤,錯過了經商的良機。
例如,有的人看到別人發了財,便不去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和分析,不考慮自己所具有的經營實力,只是盲目地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以為這就是最佳的致富途徑。其實,他所捕捉的並非商機,而僅僅是商機的一半,即只有"商"而沒有"機",只有簡單的商業運作行為,而沒有或很難有成功的機會。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發展基礎,缺乏創業經驗,競爭實力不足,發展空間狹窄。
還有一種人,他們認為市場就是一個大賭場,人算不如天算,輸贏主要在於運氣。因此,他們並不注重審時度勢,從市場需求出發,不斷完善自我,提高競爭能力和捕捉商機的成功率,而是靠請客送禮、吹噓欺騙等不正當手段來贏得客戶,獲得市場。這種人所捕捉的也不是商機,而是商機的另一半,即忽略了"商"而只注重"機",缺少正常的商業運作行為,只是靠幻想或碰運氣來尋求發財的機會。這種做法同樣也是站不住腳的,是經不起實踐和時間考驗的。因為好運氣不會總光顧你一人。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捕捉到商機呢?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出自連玉川同志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推銷員把木梳賣給和尚的事。為了推銷木梳,他選擇了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寺院,向那裡的住持建議:凡來進香朝拜者,都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如果將"積善"二字刻於木梳上,贈予敬香者,讓這些善男信女梳卻三千煩惱絲,可顯示我佛慈悲為懷。住持聞之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果然,香客對"積善梳"非常喜愛,一傳十,十傳百,朝聖進香者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人專門為得到一把"積善梳"遠道而來,住持也希望買到更多的不同檔次的木梳,以便贈給不同層次的施主和香客。就這樣,他不但賣出了1000把木梳,還開辟了一個潛在的市場。
這位推銷員之所以能夠捕捉到商機,主要是因為他不拘一格,另闢蹊徑,能夠跳出常人的思維圈子想問題。和尚雖然沒有頭發不用木梳,但可以利用和尚特殊的身份作為媒介來開發市場,同時,根據人們的心理需求進一步拓寬原產品的用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可行的。
由此可知,商機並不是通過"跟風"輕易獲得的,也不是靠投機和碰運氣得到的,而是經商者突破常規,打破思維定勢,從常人忽略的信息中想到的,從眾人否定的市場中找到的。具體來講,一是從市場的空白處尋找商機。對於別人忽略或放棄的市場,不能信口否定,亦不可輕易肯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樣、如何做等等,要綜合考慮與經商相關的貨源、顧客需求、自身實力、生產成本以及政策法規是否許可等諸多因素,用戰略的、發展的眼光全面分析、判斷是否為商機,從而審慎決策,及時捕捉。二是在與同行業的差異中捕捉商機。即在生產流程、技術工藝、產品性能及經營方式等方面,尋找或開發出與同行業不同的、更具市場潛力或競爭優勢的部分,並穩步發展壯大,進而打出自己的品牌,贏得自己的市場。三是發揮自身才智和優勢捕捉商機。善於捕捉商機的人常常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超前的思維能力,善用心機,勇於創新,決策果斷,敢為人先,當別人困惑時他清醒,別人清醒時他涉足,別人涉足時他已主宰市場。市場無限大,商機無限多,只要我們開闊思野,辨證思維,多謀善斷,勇於開拓,就一定能找到市場的突破口,及時捕捉到各種商機
⑷ 菜籽進口量常年居高不下,為何依舊難以提振國內油菜種植熱情
科學興農從2008年以來,就通過國家統計局網站查看油菜籽進口數據,發現油菜籽已波動很大了,從最初的11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430萬噸。作為世界第三大油料作物,油菜籽占食用植物油脂的27%。如果多年來對大豆的內部需求仍然很高,那麼油菜籽的需求自然不會低。這也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然而,一個值得關注的現狀是對國內油菜籽種植的熱情很低。
在發現2A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後,李殿榮先生使中國的雜交油菜一度走在世界前列,而中國的雜交油菜就占據了70%的市場。不管是在國家政策層面上還是在農民樂於種植的情況下,冬季油菜籽的特性都無法與夏季穀物競爭,畢竟,在物質短缺的時代,如何在乾旱條件下帶來更多的物質有限的資源和耕地是所有方面。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今,經過物質豐富之後,農業的初衷已完全以利潤為導向。
⑸ 典型縣樣點糧食產量調查結果分析
5.3.2.1 調查產量的條件界定
調查表明,相同質量的耕地在不同的投入水平下產出存在明顯差異。根據實際調查,將投入水平分為3個層次,高投入水平、中等投入水平和低投入水平。高投入水平主要出現在農業部門等的優良品種試驗地,採用良種良法,嚴格病蟲害防止,其在優質耕地上獲得的產出,代表了區域該作物的最高糧食生產水平。以水稻為例,根據重慶市農技總站提供的2005年超級稻示範推廣報告(重慶市農業局超級稻示範推廣項目組),2005年重慶市設立超級雜交稻項目縣6個(大足、黔江、江津、南川、潼南、梁平),6縣共設立千畝示範區17個(鎮鄉),百畝核心示範片區22個(村)。田間實測統計,22個百畝核心示範片平均單產可達10839kg/hm2,17個千畝示範區平均單產可達9867kg/hm2。其中梁平縣金帶鎮千河村百畝核心示範片平均單產達12273kg/hm2,刷新了重慶市超級雜交稻的最高記錄;大足縣對37塊田5.64hm2超級雜交稻+糯稻核心示範片測產,平均單產雜交稻10850kg/hm2,兼栽糯稻750kg/hm2,合計單產11600kg/hm2,代表了重慶市雜糯稻混種的最高水平。以上產量代表了重慶市在高投入水平下,稻穀的最高產量,是進行耕地等級糧食生產能力確定時,中稻生產能力的上限。中等投入水平可界定為,農戶一般在沒有農技人員直接指導和外部投入,有一定的化肥和農葯使用和一定的田間勞動管理,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可獲利的產量。由於重慶市當前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大多數農戶對耕地的投入,尤其是中高等地的投入,多採用中等投入水平。低投入水平可界定為,農戶只作最基本的勞動投入(如播種和收獲),基本沒有化肥和農葯的使用以及田間管理。調查表明,少數劣質耕地採用了這種投入方式,雖然其產量不高,但具有更大的經濟效益。由於大多數農戶採用的是中等投入水平,我們採用中等投入水平下的產量作為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以便盡可能消除由於投入水平的差異導致相同質量的耕地產能的不同。而高投入水平則作為作物生產能力的最高上限的控制指標。
尺度、等級劃分的多少、氣候的年際波動也是影響耕地生產能力確定的因素。首先,在1:50萬制圖比例尺下確定的評價單元,仍是若干微觀地塊的綜合,其產量也應該是一個若乾地塊產量的平均值,調查表明也確實如此。其次,等級劃分越詳細,最高等地與最低等地的糧食生產能力離差就越大,等級劃分越粗略,離差就越小。此外,由於農業產量受氣候年際波動的影響,採用近3年平均糧食產量也是必要的。因此在調查及其結果的整理中,我們選取了農戶在中等投入水平下,近3年評價單元若乾地塊平均產量作為為調查單元的產量。如無特殊說明,以下闡述的均是這一條件的產量。
調查涉及菜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4種主要耕地類型。其中灌溉水田和望天田耕作制度基本一致,只是水源保證程度存在差異,可歸並為水田。菜地單元很少,其耕地質量等級一般較高,在地貌形態上與相鄰的灌溉水田相似,在發生學上具有相對的一致性,據此菜地糧食生產能力一般參考相鄰灌溉水田的產量並適當從高原則確定。因此,實際調查是將4種耕地類型歸並為水田和旱地兩大類型確定種植的作物,並進一步進行分析。
5.3.2.2 調查樣點的分布狀況
實際調查和整理獲得大足縣14個村185個單元(菜地7個、灌溉水田61個、望天田13個、旱地104個)、梁平縣20個村297個單元(灌溉水田53個、望天田84個、旱地160個)、彭水縣16個村181個單元(菜地1個、灌溉水田53個、望天田84個、旱地160個)、巫溪縣30個村216個單元(灌溉水田53個、望天田84個、旱地160個)指定作物糧食產量。表5-3提供了樣點分旱地和水田的等級分布,表5 -4提供了調查樣點分縣-鄉鎮-村-地類統計,圖5 -2提供了調查樣點空間分布。大足調查的有效樣點185個,占評價單元總數(3675)的5.03%,梁平調查的有效樣點297個,占評價單元總數(4464)的6.65%,彭水調查的有效樣點181個,占評價單元總數(2554)的7.09%,調查的有效樣點173個,占評價單元總數(3396)的5.09%。4縣均大於5%的抽樣統計要求。
巫溪實際調查首先對樣點耕地質量評價屬性進行驗證,實地觀測表明,總體偏差不大,對個別確有出入者進行必要的調整;然後調查獲取樣點的種植制度及其種植作物的產量,以及獲得產量的條件;最後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通過折算系數進行種植作物產量加和,計算獲得樣點全年糧食產量用於關系模型分析。以下分水田和旱地糧食產量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表5-3 調查樣點分縣-分水田和旱地-分等級統計
表5-4 調查樣點分縣-鄉鎮-村-地類統計
圖5-2 典型縣調查樣點空間分布
5.3.2.3 水田糧食產量調查結果的分析和核算
調查表明,水田的種植制度主要為4種:中稻-冬小麥、中稻-油菜、中稻-蔬菜、一季中稻。被調查村及其調查線路沿途觀察表明,水田冬季的實際利用率很低,各縣各村水田冬季的實際利用率不同程度的低於可利用率。其中耕地佔幅員面積比重和水田佔耕地面積比重較高的大足和梁平兩縣,水田分布海拔低,熱量豐富,冬季的可利用率較高,但實際利用率較低,除部分區位條件較好的村較高(可達80%)外,大部分調查村及調查線路沿途的水田利用率低於10%~5%。冬季實際利用率較高的灌溉水田,一般分布在距離大型城鎮(市場)較近,即區位條件較好的位置。而耕地佔幅員面積比重和水田佔耕地面積比重較低的彭水和巫溪兩縣,水田面積有限,部分水田分布海拔超過800m,熱量不足,冬季的可利用率低;但800m以下熱量豐富、冬季可利用率較高的水田,實際利用率相對較高。導致水田冬季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復雜的:(1)勞動力相對稀缺。水田水旱輪作,冬季利用,將極大地提高農業勞動強度,在現有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的條件下,農村壯勞動力是相對稀缺的。(2)灌溉水源供需緊張。一些過去以灌溉為主的水庫功能發生轉化,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水庫從灌溉為主轉化為水產魚類養殖或城市用水為主,大面積水田春播所需的灌溉用水,主要來源於自身的冬季儲備。(3)低窪地排水困難。部分耕地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本身為冬水田。(4)春季茬口緊張。春播時期,小春作物尚未完全成熟,大春作物必須及時栽種,導致茬口緊張,兩熟輪作對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的收成均有一定的影響。(5)比較經濟利益。由於小春作物利用的是相對貧乏的冬春季光溫,勞動和生產資料投入大,產出低;春季灌溉用水不僅保證率低,而且水費高,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成本;如果遠離市場,生產資料和產品的運費也較高;此外外出務工的收入遠高於在水田的冬季投入的產出。因此,在現有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大面積水田冬季的利用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比較而言,大足和梁平水田稠密,上述問題特別突出。彭水、巫溪水田比重小,水源的供需矛盾緩和;旱地質量差,生產能力低,在比較利益下,開發冬季水田資源相對有利。因此在800m以下,尤其是600~700m以下鄉村,水田的利用率高可達80%,低可到30%,與可利用率較接近。
由於水田的冬季實際利用率低於可利用率,這為水田的現實糧食生產能力的確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採用冬季可利用率核算糧食生產能力。根據農戶訪談,獲得水田評價單元冬季作物的單產和冬季可利用率(介於90%~0%),二者相乘即獲得單元冬季單位面積糧食生產能力。此外,還要考慮到稻-麥(油)兩熟與一季中稻相比,單產略有下降的現象。
調查表明,最優質的耕地是菜地和灌溉水田而不是旱地,這與耕地等級評價是一致的。水稻的最高產量對優質耕地的生產能力具有決定意義。優質灌溉水田中稻的最高單產一般為8250~9000kg/hm2,個別地塊可達9000kg/hm2,平均水平8625kg/hm2左右。從4個典型縣來看,均具有這一生產能力的單元和地塊,其中大足、梁平的調查單元較多,與二者的灌溉水田比重高、1~3等地比重較高以及種植水平較高是一致的;巫溪在中低海拔地區的優質耕地也能達到這一水平,這主要是巫溪光照較強,有利於單產的提高;彭水達到8250~9000kg/hm2的比例偏少,這主要是彭水光照較弱,春溫較低,影響了其產量,這與彭水缺乏1等優質耕地基本是一致的。8625kg/hm2的單產水平實際上在1~3等優質耕地(灌溉水田)均有出現,只是隨著等級的降低,比例減少,單產偏低的評價單元相應增加。調查表明,冬季作物的最高產量與光照有較大的關系。在不考慮水旱輪作的條件下,從冬小麥來看,巫溪最高畝產是4875kg/hm2左右,在4個代表縣中最高;大足、梁平略低於這一水平,為4500kg/hm2左右;彭水為4125kg/hm2左右。從油菜來看,大足、梁平的最高單產為4500kg/hm2左右,折算為水稻或小麥為3735kg/hm2斤左右;巫溪因光照強,略高於這一水平;彭水因光照弱略低於這一水平。比較冬小麥和油菜的最高產能,無論是採用冬小麥還是採用油菜,兩者基本是一致的,以下以冬小麥為代表說明。考慮到水旱輪作,冬小麥茬口緊張,實際產量比單種冬小麥低750kg/hm2左右。按最優質灌溉水田冬季平均利用率80%左右計,考慮到最優質灌溉水田大足、梁平更具有普遍性,其折算的單產為3000kg/hm2左右;巫溪極少部分最優質灌溉水田略高於3000 kg/hm2,但能達到這一水平的最優質灌溉水田極為有限,對1等地的糧食生產能力不產生整體影響;彭水最優質灌溉水田略低於3000kg/hm2,故缺乏一等地,與耕地等級評價結果是一致的。歸納水旱兩種作物,一等地全年合計的糧食產量為8625 +3000=11625kg/hm2左右。水田的最低等級為8等。調查表明,在中等投入下,水稻最低產量為5250kg/hm2左右;個別評價單元低於這一產量,多為投入不足,即低投入水平所致。低等級水田冬季可利用率較低,按平均50%計,冬小麥畝產可達3000kg/hm2左右,折算後為3000×50%=1500kg/hm2左右。歸納水旱兩種作物,8等地全年合計的糧食產量為5250+1500=6750kg/hm2左右。
5.3.2.4 旱地糧食產量調查結果的分析與核算
調查表明,旱地的種植制度隨海拔而變化。在800m中低海拔地區,旱地以冬小麥(或油菜)/玉米/甘薯3熟套作為主,等級較低的耕地單元出現玉米/甘薯套作、冬小麥-玉米輪作或冬小麥-甘薯輪作的兩熟制度。在800~1200m中高海拔地區,旱地種植制度逐漸由小麥/玉米/甘薯向馬鈴薯/玉米/甘薯套作轉化。在1200m以上高海拔地區,旱地種植制度轉化為馬鈴薯/玉米套作,地膜覆蓋技術可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在1400m高海拔地區,馬鈴薯/玉米套作中,玉米種植必須使用地膜覆蓋技術,或只種植喜涼作物馬鈴薯。其中彭水的耕地主要分布在1400m以下,巫溪在1400m以上仍有相當大面積的耕地,具有完整的旱地種植制度垂直帶譜。
旱地的最高等級與光照強弱有密切的關系。巫溪光照較強,旱地的最高等級較高,出現在2等地,比水田偏低1等;大足、梁平光照居中,旱地的最高等級出現在3等地,比水田偏低2等;彭水光照最弱,旱地的最高等級出現在4等(水田出現在2等),比水田偏低2等。實際糧食產量調查表明,旱地的最高產量在4個典型縣中存在著這樣的梯度。
旱地最高等地大足和梁平為3等,種植制度主要為冬小麥/玉米/甘薯套種,作物在播種期的土地利用率低於收獲期;在收獲期各作物存在一定的差異,冬小麥一般為40%左右,玉米為70%左右,甘薯為100%,但甘薯播種期面積較低、時間較晚,實際單產低於套種甘薯的產能。旱地3等地冬小麥遍種單產按4125kg/hm2計(略低於1等地4500kg/hm2最高水平),其套種單產為4125×40%=1650kg/hm2左右;玉米的套種最高單產為4875kg/hm2左右;甘薯的套種最高單產為18750kg/hm2左右,3種作物合計套種生產能力為4875 +1650 +18750×0.2 =10275kg/hm2左右;由於光照較高,巫溪旱地的玉米、冬小麥最高單產略高於這一單產,玉米和冬小麥(未面積折算)單產高375kg/hm2左右;由於光照較弱,彭水的玉米、冬小麥最高單產略低於這一單產,玉米和冬小麥(未面積折算)單產低375kg/hm2左右,其綜合糧食生產能力與兩者的最高等級基本是一致的。旱地的最低等級在大足和梁平為11等地,其種植制度表現為玉米/甘薯套作為主,玉米產量為2625kg/hm2左右,甘薯產量為11250kg/hm2左右,合計產量為2625+11250×0.2=4875kg/hm2左右。旱地的最低等級在彭水和巫溪為12等地,多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區,其種植制度表現為馬鈴薯/玉米套作為主,玉米產量為1875kg/hm2左右,馬鈴薯產量為9750kg/hm2左右,合計產量為1875+9750×0.2=3825kg/hm2左右。
⑹ 調查報告
1.1 標 題: 三種寫法。
① 標題是文章標題的寫法(如:《西部企業生態立旗「一石三鳥」》,《某某市蔬菜的品種結構問題》,《興「母親水窖」工程 擺脫缺水窘境》)。
② 標題是類似於公文標題的寫法(如:《某鋼廠技術供應處實行經濟責任制調查》,《關於農村信用社業績的調查報告》,《對內蒙古生態移民面臨問題的調查》)。
③ 正副標題寫法,一般是正題揭示主題,副題寫出調查的事件或范圍。(如:《 振興經濟要靠科學技術——包頭市依靠科技人員發展工業的調查》。)
1.2 署 名: 標題下面要署名,即寫姓名、年級、班級。
1.3 正 文: 由兩個部分構成,即 前言;調查報告的主體。
1.3.1 前 言:扼要說明 調查的目的;時間、地點;對象或范圍;做了哪些調查;本文所要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基本情況和提出問題,寫法可靈活多樣。
1.3.2 調查報告的主體:主要是對事實的敘述和議論。 一般把調查的主要情況、經驗或問題歸納為幾個問題,分為幾個小部分來寫。每個小部分有一個中心,加上序碼來表明,或加上小標題來提示、概括這部分的內容,使之眉目清楚。
Ⅱ 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
題 目
姓 名
( 經濟管理學院 2001級 經濟學專業 )
前 言
一、
1、
①
②
③
2、
3、
4、
二、
三、
結 語 物價上漲的調查報告
今年以來,物價飛速上漲,豬肉漲價了,方便麵、快餐、洗滌用品也漲價了。隨著越來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漲價的行列,就連學生餐也是一次一次漲價,才發現基礎生活物質價格上漲給生活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壓力,也是突然不能夠適應。 「民以食為天」,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此類基本生活物質雖然小幅上漲,但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類基礎物質價格再怎麼漲,老百姓也是要買的,無論如何,飯總是要吃的。
為了更好的明白現在市場的價格上漲情況,特地去了解了一下,下面是我的調查數據:
⒈豬肉價格:印象中豬肉應該賣的很便宜的,6,7塊錢一斤。可是當我媽問豬肉價格時,攤主說:「14元一斤。」我就驚訝極了。什麼時候漲的這么厲害了?旁邊另一個顧客說:「好多天都沒有吃豬肉了,都不知道豬肉是啥味道了,想吃肉只能買點羊肉吃火鍋啦,否則別的也買不起,雞蛋更是長得離譜,原來3.4就能做一頓炒雞蛋,但是現在4.2才能炒一盤啦。現在過年才來買些豬肉回去。」早就聽說國家政府一直要控制豬肉價格上漲,可是現在看來好象沒有什麼效果吧。
⒉雞蛋價格:印象中以前只買一兩塊一斤的,可是媽媽告訴我:「那是早幾年的價格了,現在都賣到四五塊錢一斤啦。」我隨著媽媽去買雞蛋,果真,雞蛋標價:4.5元/斤.媽媽買了十個雞蛋就要了十幾塊錢.
⒊蔬菜價格: 2008年真是不一樣的一年,年前大雪災.湖北、湖南、廣東受災嚴重,很多北方時令蔬菜因為道路不通而無法正常運到南方.這是蔬菜漲價的主要原因之一.媽媽去買藕.一看標價:6元/斤.買了兩節就是12元.媽媽大發感慨:「現在買菜都要大幾十塊.卻沒有多少東西.再這樣下去,如果不漲工資,真的是會越來越困難了。」我在心裡也暗暗贊同。
隨後在市場上轉了一圈,發現一般的蔬菜價格都在1元以上。很多居民都試著還價,可是賣家一直「叫苦」表示不能再便宜了,漲價也是沒辦法,一漲都跟著漲了。
看到這樣的情況,我真是頗有感觸: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理性的看近兩年物價上漲,對原本生活困難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確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食品價格的波動給普通市民特別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帶來了影響。
整體上看,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實現小康,糧油價格上漲尚不足以影響到居民整體生活。但由於低收入家庭的消費結構仍停留在以滿足生存需要為主的溫飽型模式,。因此,糧油價格的上漲對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較大。
如何讓物價不再繼續上漲,如何真正讓人民生活的愉快還是需要靠國家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和調控了。
人們疑慮接下來是否還會有更多的商品漲價。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前的物價上漲?當前的物價上漲是局部性的還是全面性的?會否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為此,我查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數據,來深刻體會這個深刻的專題。
我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原因導致物價上漲?」
根據統計,春節至今,全國居民各月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5.2%,其中城市上漲4.5%,農村上漲6.4%.是繼95年內的又一新高。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連續三個月超過3%,5月份為3.4%。據統計,6月份全國31個省市區的居民消費價格均比去年同月上漲,幅度在2.4%到8.4%之間。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13%,其中糧食價格上漲31.7%,油脂價格上漲21.2%,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22.4%,鮮蛋價格上漲28.1%.
在新漲價因素中,糧價上漲仍占據一定的比重。此外,國際油價一路飆升,帶動相關原材料和消費品上漲,加上國家發改委調高成品油價格,其後續影響在春節後體現出來。據介紹,從呼和浩特市上半年市場物價總體情況來看,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食品類和居住類價格的上漲。其中,食品類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2.8%,其主要原因是糧食、油脂、肉禽及其製品、蛋類、水產品和在外用餐價格上漲。另外,居住類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4.6%,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處置費、房屋貸款利率和取暖費上漲。
以下為2008春節至今部分物價上浮變化統計數據表
由於國際能源短缺,國際油價持續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場石油價格已突破每桶90左右。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在加快發展玉米加工乙醇產業,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製造生物柴油,「糧變油」提升了糧食價格、飼料價格,對養豬、養雞的成本有所影響,從而拉動了肉禽蛋的價格。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動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進而帶動了我國糧價上升,並波及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價格。糧、油、肉蛋等食品類價格上漲,成為推動當前價格總水平上漲較快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部來自國家發改委的資料:
今年下半年以來,老百姓嘴裡一直念叨著一件事情,吃的東西怎麼變得這么貴?而一個原來極專業的經濟學詞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現在也成了一個通俗詞。的確,我們吃的食品和糧食今年的漲幅不小。現在大家都很關心,什麼時候糧食和農產品的生產能大幅增長,把價格降下來。
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今天認為,近十年來生豬收購價與玉米的比價平均是6.1:1,而現在生豬的收購價格與玉米的比價已經到了9.3:1,大大高於正常時期的比價,這對於調動農民養豬積極性非常有利。但由於生豬生產存在周期性,所以生豬供給出現根本性轉變,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後。
不過,和我們以往經歷過的幾次物價整體上漲不同,這次食品漲價的直接原因不是因為嚴重供不應求,而是源自農產品尤其糧食價格上漲。想想過去糧食價格一直偏低,所以說這輪漲價,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對過去扭曲的價格體系做出了一種糾正。但為什麼糧食價格的正常波動,會迅速波及到這么多農產品,直至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呢?顯然,出問題的是農業生產方式。像現在的生豬生產,還主要靠分散的農戶,他們信息不暢、勢單力薄,沒有力量承受市場風險,所以出現了豬肉市場去年暴跌之後,緊跟著又開始暴漲,而這樣的反常在很多農產品身上都能發現。眼下,為了平抑食品價格,各級部門都在積極努力。但我們知道,需要調控的不僅僅是價格,還有我們的農業生產方式。
以上為眼下根據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所做的宏觀的總結。
經分析物價上漲三大原因 :
原因之一: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由於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並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動。近十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一直低位運行,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多數低於十年前的水平,只有個別品種略高於十年前水平。但與此同時,種植養殖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
原因之三:供求結構失衡。由於去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谷底,導致生豬存欄下降,去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部分地區出現的疫情,也加劇了生豬供應的緊張。
專家觀點:加息無助調控物價抑制投資
在當前主要宏觀統計變數(如CPI、貨幣總量、股票指數等)存在著諸多缺陷、甚至可能扭曲我們對真實世界的看法的情況下,簡單地將這些變數設定為宏觀調控的目標,調控的效果多半是會受到影響的,加息也就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物價成關注熱點 如何積極穩妥應對價格波動?
首先需要認真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及時解決糧食和副食品生產、供應、價格方面出現的問題。 其次,要努力保持主要工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基本穩定。綜合運用控制出口、增加儲備、加強監管等價格和財稅措施穩定化肥價格。 第三,要加強價格監測分析,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範價格異常波動。 第四,妥善處理物價上漲對廣大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注意吧。
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身邊也不缺乏物價的影響,對於我們自身會觸及到的反應,物價飛漲帶來吃飯、購買學慣用具、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開支增加。漂亮的衣服可以不買,但飯不能不吃,牙刷、牙膏、筆、紙張等生活、學習必需品必須要購買。每個月,每位同學的開支大概要增加100-200元不等。有些同學家庭經濟本來就比較困難,相對於原本就艱難的生活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即使家庭經濟比較好的同學,也明顯的感覺到了物價飛漲所帶來的壓力。2008年剛開學,大學生們熱議的話題中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話題「物價」。遠離社會的他們也開始談論起柴米油鹽,我們如何做呢,為此,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減緩物價的不利影響:
一、通過形式政策課等形式向大學生們講解物價上漲的原因,做好解釋、宣傳工作,以免出現一部分大學生不理解而導致不良事件
二、對於學生食堂,政府可以採取補貼等方式對高校學生食堂進行補貼,使學生吃上比較便宜的飯菜。
三、對於經濟困難同學,國家和相關政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不因物價上漲而餓到一個學生。學校也可以通過加大勤工助學力度等多種形式,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幫扶。
總之物價飛漲的負面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降到最低,讓大學們尤其貧困大學生們能夠安心完成學業,這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⑺ 青海今日菜子油的行情
據市場調查,今年青海省油菜籽生產除部分地區受蟲害、霜凍等自然災害影響,菜籽產量減少,品質降低,出油率下降外,整體產量屬正常偏豐年份。由於全國夏季油菜籽主產區產量下降,對秋收菜籽的需求旺盛,自9月份底我省秋收菜籽進入收購期後,貿易商、廠商積極入市收購,價格高開高走,收購競爭激烈,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部分油廠菜籽原料短缺,甚至從外省調入菜籽以維持生產。各油廠為了爭奪貨源,在各產區增設收購網點,加大收購力度。特別是在收購末期,許多商家搶購菜籽,在拍賣會上,以高價竟購,致使價格不斷走高。目前,我省油菜籽收購已經進入末期,油菜籽銷售價格在4.2-4.94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上漲2.0%,比上年同期上漲43.1%。我省油菜籽大部分流向省外,主要是甘肅、陝西、四川等地。
受國內外食用油價格上漲影響,市場普通看好後市,我省油廠及經銷商惜售心態嚴重,個別商家囤積菜油,限制出貨,不出售散裝油,只銷售小包裝油。同時,某些油廠因多種原因,停止生產菜油,改為經銷菜籽。目前,我省四級菜籽油出廠價在9.9-12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上漲8.1%,比上年同期上漲47.2%,零售價10.40-13.20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上漲5.9%,比上年同期上漲45.8%。
西寧市菜籽油市場行情:11月11日,西寧地區菜籽油價格較九月底有所上漲。漢堯牌國標四級菜籽油零售價格在11.3—11.83元/公斤之間,與9月末相比,上漲1.46元/公斤,漲福14.5%;丁香牌國標四級菜籽油零售價格在11.95-12.52元/公斤之間,上漲1.49元/公斤,漲福13.96%;散裝四級菜籽油零售價格在12元/公斤左右,與9月末相比,上漲1.7元/公斤,漲福16.5%.
西寧市其他食用油行情:11月11日,金龍魚壓榨花生一級油零售價格在22.39-23.04元/公斤,與十月中旬相比,上漲1.63元/公斤,漲福7.75%;魯花壓榨花生油價格穩定,價格在23.96元/公斤左右;金龍魚大豆一級油價格在12.22元/公斤,與10月中旬相比,上漲0.45元/公斤,漲福3.74%。金龍魚第二代食用調和油零售價格在62.5元/5L,與十月中旬相比,上漲2.5元/5L,漲福4.16%。
⑻ 誰能提供一份《油菜種植項目實施方案》的範文
第1章 投資項目總論
§1.1 投資項目背景
§1.1.1 項目名稱
§1.1.2 項目承辦單位
§1.1.3 項目主管部門
§1.1.4 承擔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單位和法人代表
§1.1.5 研究工作依據
§1.1.6 研究工作概況
§1.2 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結論
§1.2.1 市場預測和項目規模
§1.2.2 項目工程技術方案
§1.2.3 項目建設進度
§1.2.4 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1.2.5 項目財務和經濟評論
§1.2.6 項目綜合評價結論
§1.3 投資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1.4 投資項目存在問題及建議
第2章 油菜投資項目背景和發展概況
§2.1 投資項目提出的背景
§2.1.1 國家或行業發展規劃
§2.1.2 項目發起人和發起緣由
§2.2 投資項目發展概況
§2.2.1 已進行的調查研究項目及其成果
§2.2.2 試驗試制工作情況
§2.2.3 初步測量工作情況
§2.2.4 項目建議書的編制、提出及審批過程
§2.3 投資的必要性
第3章 油菜投資項目市場分析與建設規模
§3.1 投資項目市場調查
§3.1.1 擬建項目產出物用途調查
§3.1.2 產品現有生產能力調查
§3.1.3 產品產量及銷售量調查
§3.1.4 替代產品調查
§3.1.5 產品價格調查
§3.1.6 國外市場調查
§3.2 投資項目市場預測
§3.2.1 國內市場需求預測
§3.2.2 產品出口或進口替代分析
§3.2.3 價格預測
§3.3 投資項目市場推銷戰略
§3.3.1 推銷方式
§3.3.2 推銷措施
§3.3.3 促銷價格制度
§3.3.4 產品銷售費用預測
§3.4 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3.4.1 產品方案
§3.4.2 建設規模
§3.5 產品銷售收入預測
第4章 油菜投資項目項目實施條件
§4.1 資源和原材料
§4.2 建設地區的選擇
§4.2.1 自然條件
§4.2.2 社會經濟條件
§4.2.3 其他應考慮的因素
第5章 油菜投資項目技術方案
§5.1 項目組成
§5.2 生產技術方案
§5.2.1 產品標准
§5.2.2 生產方法
§5.2.3 技術參數和工藝流程
§5.2.4 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指標
§5.3 其他工程
第6章 油菜投資項目實施衍生的一系列問題
§6.1 現狀
§6.2 估算
§6.3 建議
第7章 油菜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
§7.1 企業組織
§7.1.1 企業組織形式
§7.1.2 企業工作制度
§7.2 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7.2.1 勞動定員
§7.2.2 年總工資和職工年平均工資估算
§7.2.3 人員培訓及費用估算
第8章 油菜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8.1 項目實施的各階段
§8.1.1 建立項目實施管理機構
§8.1.2 資金籌集安排
§8.1.3 技術獲得與轉讓
§8.1.4 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
§8.1.5 施工准備
§8.1.5 施工和生產准備
§8.1.6 竣工驗收
§8.2 項目實施進度表
§8.2.1 橫道圖
§8.2.2 網路圖
§8.3 項目實施費用
§8.3.1 建設單位管理費
§8.3.2 生產籌備費
§8.3.3 生產職工培訓費
§8.3.4 辦公和生活傢具購置費
§8.3.5 勘察設計費
§8.3.6 其他應支付的費用
第9章 油菜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9.1 項目總投資估算
§9.1.1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9.1.2 流動資金估算
§9.2 資金籌措
§9.2.1 資金來源
§9.2.2 項目籌資方案
§9.3 投資使用計劃
§9.3.1 投資使用計劃
§9.3.2 借款償還計劃
第10章 油菜財務與敏感性分析
§10.1 生產成本和銷售收入估算
§10.1.1 生產總成本估算
§10.1.2 單位成本
§10.1.3 銷售收入估算
§10.2 財務評價
§10.3 國民經濟評價
§10.4 不確定性分析
§10.5 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分析
§10.5.1 項目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影響
§10.5.2 項目與當地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
§10.5.3 項目與當地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
§10.5.4 項目與當地居民的宗教、民族習慣的相互適應性
§10.5.5 項目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影響
§10.5.6 項目對國防效益的影響
§10.5.7 項目對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影響
第11章 油菜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
§11.1 結論與建議
§11.1.1 對推薦的項目方案的結論性意見
§11.1.2 對主要的對比方案進行說明
§11.1.3 對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建議
§11.1.4 對應修改的主要問題進行說明,提出修改意見
§11.1.5 對不可行的項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意見
§11.1.6 可行性研究中主要爭議問題的解決結論
第12章 財務報表
第13章 附件
⑼ 近期糧油市場行情。
油脂:
2007年4月以來,國內食用油脂市場價格出現了「成本拉動型」的大幅上漲行情,主要原因是:一是國外油脂期貨市場價格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導致國內到港油脂成本大幅上漲。二是國內油菜籽生產減少,收購價格不斷攀高。三是國內豬肉價格漲至歷史新高,動物油脂的供應減少,支撐了食用油脂價格的上升。
最近,四級菜籽油價格批發價在8600-8700元/噸,棕櫚油的港口提貨價在7600-7700元/噸,分別比5月底上漲了700元、100元。(期間,本地四級菜籽油批發價格沖高到9100元/噸;港口棕櫚油批發價格沖高到8000元/噸。)國內油菜籽收購價高開高走,標准籽進廠價從160元/50 公斤上升至195元/50公斤,已達歷史較高價位。
近期,國內油脂市場行情因國際期、現貨市場行情的有所下跌,國內市場看多人氣有所動搖。從數量上分析,由於國內港口棕櫚油成品數量較大,(如張家港碼頭有10萬噸庫存),國內油脂價格呈現高位整理且有調整趨勢。
小麥:
新小麥上市期間,國內小麥市場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格局,價格回調。六月份,國內麵粉市場需求不旺,部分企業開工不足,小麥消耗明顯降低,06年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成交量下降,市場觀望氣氛較濃,市場小麥價格受到抑制,7月2號,安徽省糧食批發市場06年白小麥成交價為1510 元/噸,紅小麥成交價為1448元/噸,成交率在20%左右。但是,從07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在6個小麥主產省啟動的情況看,綜合了解各方情況,今年新麥收購市場的呈現 「兩個高於」,一是今年小麥的收購價格水平總體高於去年同期;二是其他市場主體收購積極性高於去年。總體特點是收購價格高開高走,07年新產小麥收購價格均較前期有所走高。從全國看,目前主產地,河南地區標准普通中等混合小麥收購價為不低於1380元/噸,;河北地區新麥(白)收購價已普遍高於最低收購價,穩定在1460元 /噸左右;山東地區目前小麥市場價為1500元/噸左右,已高出最低收購價;從我省看,小麥收購價格在1380元/噸~1440元/噸之間,價格堅挺。從本地看,我市二等小麥(71元/50公斤小麥收購價)佔40%以上。從近期成品價格上看,浙江杭州、湖州、嘉興以及我市特一粉、特二粉的價格均有所上漲。本地特一粉、特二粉的價格分別是106元/50公斤、99元/50公斤,比上月同期上漲了1元左右。
稻米:
上周(6月23日-6月29日),最低收購價稻穀競價銷售成交情況依然較好,2006年產中晚秈稻需求強勁。受此帶動,國內稻米市場行情繼續保持堅挺態勢。國內稻米價格呈現持續穩中略升的行情,從全國看,東北粳稻收購價1720元/噸,較前期上漲40元/噸;西部標一晚粳米批發價3060元/噸,上漲 10元/噸;南方晚秈稻收購價1660元/噸,上漲30元/噸,標一晚秈米批發價2780元/噸,上漲20元/噸,浙江衢州中等早秈稻出庫價1540元/ 噸,上漲10元/噸;中部湖北省標一早秈米批發價2280元/噸,上漲20元/噸。本地市場,大眾粳米價格尚不穩定,最高時(6月中旬)達132元/50 公斤,近期又回落到126元/50公斤,粳谷一度上沖95元/50公斤,現在又回落至93元/50公斤左右。
從目前掌握的有關資料分析,我們認為國內稻米價格後市是看好的,特別是粳稻米。主要原因是:
一、供給偏緊的狀態已經顯現。一是前期高水分稻穀出庫量較大,供給壓力逐漸緩解;二是東北產區大部分地區農戶手中余糧已經不多,剩餘的品質一般較好,農民、企業惜售的心理趨強;三是市場適銷對路的優質大米存量不斷下降,可供給貨源不斷減少,貨源緊張價格堅挺。
二、市場心態趨強。一方面,受存量下降,供給趨緊,需求轉好惜別的影響,市場看漲心態增強;二方面,北方粳稻行情底部回升上漲,南方秈稻穩中有升,增強了市場看漲心理;三方面,南方市場正值青黃不接時期,市場購銷相對活躍;四方面,禽畜產品價格上漲,整體物價形勢提升,拉動糧食價格相應提高。
三、今年稻米生產形勢尚不明朗。一是南方早稻面積增加,但洪澇災害較重;二是北方粳稻面積下降,且播種季節有所推遲。因此,07年稻穀生產形勢尚不能確定。
目前,粳稻米市場已進入青黃不接的時期,經過半年多的消耗,市場供應數量已相對有限,優質粳稻更是少之又少,未來一段時期,國內粳稻米市場價格仍有望上漲,但受拍賣、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續漲動力尚不明顯。
⑽ 2016油菜籽收購價
據無為縣糧食局2016年3月底油菜籽產購調查顯示,預計今年無為縣油菜籽種植面積17.61萬畝,較去年同期減少7.05萬畝,減幅28.6%;總產3.56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1.47萬噸,減幅達29.1%;商品量約1.7萬噸。綜合分析來看,今年油菜籽種植面積減少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市場性因素,一方面在2015年油菜籽國家臨儲收購政策取消之前,按2014年國家臨儲收購價格255元/百斤,農戶種植油菜籽雖說效益不高,但種植利益還是有保障的,2015年油菜籽臨儲收購政策取消後,農戶油菜籽出售價格大幅下跌,較2014年同期下降約30%,部分農戶種植收益保本或略虧。同時,從去年的菜籽直補情況來看,執行效果並不明顯,種植戶新政策帶來的實惠與國家實行臨儲收購所得到的實惠還有落差,相對而言今年農戶種植油菜籽收益將難有保障,種植風險增加,農戶種植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打壓;另一方面根據調查推算,一畝地菜籽正常年景下產量在350斤左右,按照去年市場價格170-180元/百斤,一畝油菜籽產值600-640元,而同季作物小麥產量約在700百斤左右(水分15%以內),市場價格在110元/百斤,國產四級菜油報價一般在325-400元/百斤左右,進口四級菜油報價在288-298元/百斤,較昨日持平;滁州鳳陽市場上進口四級菜油價格288-298元/百斤,較昨日持平;滁州定遠進口四級菜油報價298元/百斤,較昨日持平;安慶地區進口四級菜油報價288-298元/百斤,較昨日持平;合肥肥東進口四級菜油報價288元/百斤,較昨日持平;國產四級菜油出廠報價350元/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