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同仁堂簡介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國有獨資企業。目前已形成六個二級集團、三個院、五個直屬子公司的主體架構。六個二級集團(含三個上市公司)為:股份集團、科技發展集團、國葯(香港)集團、健康葯業集團、商業投資集團、葯材參茸投資集團;
三個院為:研究院、中醫醫院、教育學院;五個直屬子公司為:制葯公司、投資公司、生物製品公司、文化傳媒公司、中葯配方顆粒投資公司。涵蓋現代制葯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企業的發展定位是「打造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以中醫中葯為核心的健康產業集團」。
(1)同仁堂的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北京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葯,歷經八代皇帝188年。一六六九年 (清康熙八年)樂顯揚創辦同仁堂葯室。一七零二年樂鳳鳴將葯鋪遷至前門大柵欄路南。
一七零六年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總結前人制葯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該書序言明確提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制葯原則。一七二三年 (清雍正元年)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葯房用葯,獨辦官葯,歷經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⑵ 同仁堂是如何營銷的
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同仁堂也要做直銷?近來有消息透露,為提升集團的整體業績,尋找新的盈利和營銷模式,同仁堂集團正准備涉足直銷行業。其內部已成立相關部門,具體方案正在進一步醞釀中。據悉,同仁堂集團計劃涉足直銷行業的主要是其中的葯保健品。
以同仁堂為代表的優秀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代表的是中國商業的精髓與靈魂,這樣的品牌已經珍貴到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經不宜再改變的程度,但現在進入敏感的直銷行業,其原因是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而欲重新找回市場份額。然而有行業人士認為,「同仁堂在這方面是沒有經驗的」,這註定著同仁堂的直銷只是一場試驗。
涉足直銷的老字型大小
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中葯行業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創建於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葯,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葯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如今,同仁堂確定了進軍直銷的計劃。據一位接近同仁堂的消息人士透露,為做好進入直銷業的准備,同仁堂集團內部在年前已經專門成立了一個健康事業部,並分派了專門的負責人,「最終方案還未制定出來,高層還在進一步考慮。」
「同仁堂也要做直銷」,這的確讓人感到驚奇。對此,同仁堂集團宣傳部部長金永年向媒體表示,目前他沒有得到領導授權,透露不出該報道之外的信息,而且說是下屬子公司上市公司那邊在操作,具體情況不清楚。同仁堂集團其他領導人士也都向外界保持了低調,並未透露更多消息。
記者了解到,同仁堂集團計劃涉足直銷行業的主要是其中的葯保健品。早在2004年,北京同仁堂集團與香港偉確生物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由偉確生物研發系列保健新葯均使用同仁堂品牌並在全國同仁堂專賣店銷售。
有關人士表示,同仁堂也和商務部有關官員進行了接觸,商務部對同仁堂比較歡迎。「國內直銷行業目前缺少標桿企業。」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說,如果同仁堂進入直銷,不僅可以豐富直銷品種,而且能起到標桿作用,「政府會歡迎」。
據國都證券研究所的一篇文章顯示,同仁堂集團涉足直銷行業不僅有利於集團提升自身業績、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和營銷模式,也將為公司的營銷改革提供相關的經驗,並為進一步提高同仁堂品牌的知名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是也有相關人士為之擔憂說,近兩年,國家為了規范整頓這一行業,相繼出台了《直銷管理條例》、《禁止傳銷條例》等相關法規,直銷牌照的發放也是慎之又慎。至今,仍有一些企業未能拿到直銷牌照,而一些企業拿到了牌照因為違規行為被吊銷執照。即便拿到牌照的企業也並不一定完全在按照法律來經營,沒有拿到牌照的企業就更不必說。珍奧核酸虛假宣傳、億霖傳銷被查處、「完美死人事件」等等,不管是真是假,是事實還是人為操縱,直銷行業仍舊問題連連,走不出誠信的陰影。
有不具名的專家表示,直銷行業背負著太多的問題,承受著社會異樣的眼光,至少,它和誠信經營的百年老字型大小是不搭界的。同仁堂集團涉足直銷行業,「有可能也會導致原有品牌的弱化甚至喪失,只能說它先試。」
尋找新的盈利模式
同仁堂涉足直銷,果真會對自身的品牌產生影響嗎?現在回答還為時過早。但是「商品經濟離不開市場營銷,企業適合哪種模式需要結合自身狀況來確定。」一位業內人士判斷說。
近兩年來,同仁堂在營銷模式上下足了功夫。從2005年末就開始實施的第一輪營銷改革措施:核心思路為清理10%非核心經銷商,並將5個區域分公司調整為4個產品分公司。並且突出了品種責任,量身定製每個產品的推廣方案。但由於模式的轉換缺乏好的銜接,這一改革對同仁堂的產品銷售反而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同仁堂產品銷售下滑。在這樣一種銷售額頻頻下降的情況下,同仁堂涉足被大眾所看好且能節省成本的直銷就不足為奇。
來自公開方面的資料顯示,同仁堂2006年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為23.97億元,同比下降了8.03%;實現利潤總額2.90億元,同比下降37.20%;實現凈利潤1.56億元,同比下降48.21%;凈資產收益率為6.51%,比2005年減少了6.31個百分點。
興業證券醫葯版分析師王斌向記者分析同仁堂進軍直銷業務的背景時說,同仁堂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去年該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48.21%,其主要原因在於股權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王斌表示,如果進軍直銷業務,「同仁堂在這方面是沒有經驗的」。但「如果能將直銷納入新的營銷改革,那對整個集團都是利好。」華泰證券一位分析師說。
同仁堂集團總經理梅群在近日的一篇醫葯文章中表示,近年來,同仁堂不斷加強海內外市場的開發與管理,產品行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2005年,同仁堂銷售收入就達到54億元,實現出口創匯2048.24萬美元,在全國中葯行業蟬聯第一。
記者了解到,同仁堂努力抓住突出主營業務、堅持質量第一、創新企業文化、規范品牌管理四個環節,不斷加強民族品牌建設,目前已形成了制葯工業、零售商業、醫療服務三大版塊相互依託、相輔相成的主營業務,生產線已擁有41條,能夠生產26個劑型,1000餘種產品。
同時,同仁堂還不斷加快布局國際市場。記者從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外經辦了解到,北京同仁堂在境外開設的分公司和葯店至今已達20餘家。北京同仁堂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永玲介紹說,同仁堂接下來還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開發歐盟市場、北美市場和澳洲市場。
「應該說,像同仁堂這樣的企業,進入直銷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它有產品,有自己眾多的店鋪,而且做得很好,也有特許經營這塊業務。」直銷專家劉忠說,而像同仁堂這樣的集團企業,如果涉足直銷業務,其在銷售上將更加成熟。「進入直銷,對同仁堂而言是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將會給其帶來新的贏利點。」
同仁堂的健康事業
走進任何一家同仁堂葯店,我們可以從很多細微處感覺到它對歷史傳承的重視。稍加註意你便能看到,同仁堂抓方的櫃台有內外兩層:調劑員在內層櫃台里邊抓葯,拿葯的顧客在外層櫃台等候,兩層櫃台中間,是富有經驗的老葯師進行復核,這些老葯師從內層櫃台上拿過已抓好的葯,與葯方逐一核對,確認無誤後才將葯包好,放到外層櫃台上交給顧客——這種一張方倒兩遍手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因抓錯葯而產生的事故。
穩定的質量理念和良好的行業口碑,這一切都是北京同仁堂成功的關鍵驅動。3月7日,《北京科技報》和《北京青年報》聯合舉辦品牌影響生活大型調查頒獎儀式。經過上萬人次的投票評選,同仁堂同時和諾基亞、麥當勞、海爾、一汽大眾、索尼、微軟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一起被評為「影響生活的十大品牌」。
而對於企業,直銷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拓展了企業產品的銷售思路,而且也大大節約了成本。具有338年歷史積淀、准備進入直銷行業的國內中葯第一品牌同仁堂,有許多地方開始了向國內直銷行業老大天獅集團學習的進程。
作為國內民族直銷企業的天津天獅集團,通過十幾年的艱苦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以高科技生物產業為龍頭的多元化大型跨國企業,相繼進入美國納斯達克(NASDAQ)資本市場和美國主板證券市場(AMEX)。如今,天獅集團的業務輻射190多個國家,在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並與全球二十多個國家的一流企業結成了戰略聯盟。
天獅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建立了技術創新機制,主要從網路精品超市、多元化品牌經營、六網互動以實現跨越發展三個方面入手,全力打造了創新型經營手段,現在又做起了直銷超市。
同仁堂的優勢是其品牌價值,現在同仁堂的無形資產,早已超過其有形資產。記者從中國品牌研究院獲悉,在《首屆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價值百強榜》中,北京同仁堂的品牌價值以29.55億元高居榜首。金永年告訴《成功營銷》記者,盡管以29.55億元的身價名列第一,但這個價值評估得有點低,「同仁堂的有形資產已經達到了74億元」。
2002年時,同仁堂就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戰略定位是:「以現代中葯為核心,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成為國際馳名的現代中醫葯集團」。戰略目標是:「奮斗十年雙加零」,即到2011年總銷售和利潤比2001年分別增長10倍,銷售額達到300億元,利潤達到13億元。
圍繞這個目標,同仁堂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因為下滑的銷售額、敏感的直銷業、誠信的老字型大小,這三者的組合就非常耐人尋味。有直銷專家表示,天獅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了,而同仁堂的直銷之路正在醞釀,還尚未起步,如何從已有的榜樣中吸取經驗,將是同仁堂直銷過程中的重大課題。
⑶ 同仁堂的主要競爭對手
這不大好說,自己做自己的買賣唄,多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這邊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香君堂和德裕昌了
⑷ 同仁堂健康的市場口碑如何
同仁堂健康始終以「讓世界更健康,為人們提供優質的健康產品和服務」為使命,通過產品質量及服務,為百姓帶來更加全面的健康解決方案,在市場上廣受好評。
⑸ 同仁堂在市場中的地位和表現
作為國葯第一品牌,同仁堂歷經300多年風雨卻歷久彌新。1997年步入中國資本市場的殿堂後,連續六年入選「中證·亞商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強」,且名列前茅。同仁堂青春常駐的秘訣何在?
「同仁堂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同仁堂總經理匡桂申如是說。
秉承「深厚文化底蘊」
走進同仁堂在崇文門的辦公大樓,就看見一層的同仁堂葯店端端正正地掛著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就是同仁堂秉承的「深厚文化底蘊」的表現之一。
同仁堂創建於清康熙8年(公元1669年)。335年來,一直強調葯品的內在品質,「炮製必依古法,購料不惜重貨」素有名氣,而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企業,同仁堂在新的歷史時期也不斷為傳統文化底蘊融入新內涵。比如,同仁堂的經營觀是「誠實守信」,同仁堂的義利觀是「以義取利」。「誠實守信是對一個企業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講信譽是商業行為最根本的准則,也是同仁堂歷經335年昌盛不衰的秘訣之所在」;「以義取利」即「以義為上,義利共生,以義取利,不取無義之利;堅信重義才能取信於市場,有了信譽才能盈利」。
2003年,同仁堂又總結推出「善待社會、善待員工、善待經營夥伴、善待投資者」四個善待新理念,以及「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用同仁堂的干勁鼓舞人、用規范化的管理要求人、用優良的業績回報人」等新企業文化。
這種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企業文化使同仁堂人樹立起「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鍛造出療效過硬的精品良葯,同仁堂金字招牌歷經數百年風雨仍熠熠生輝。1989年同仁堂商標第一個被國家工商局評為全國馳名商標,1994年同仁堂商標成功在台灣注冊,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在台灣注冊的商標。同仁堂目前已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商標注冊,並加入馬德里協約,同仁堂商標受到特別保護。
把「同仁堂」濃縮一下就是「質量」
在多如繁星的中葯生產廠家中,同仁堂以何脫穎而出?「以質取勝」、把葯品質量視為企業生命是重要原因之一。
匡桂申以「濃縮」向記者闡釋質量對同仁堂的重要性——「同仁堂這335年,如果放在烘乾器或濃縮器里濃縮一下,你會發現『同仁堂』這三個字就剩兩個字,是『產品』。老百姓最信任的只能是因為你的產品療效好。『產品』這兩個字再濃縮之後就是『質量』。所以質量為上,質量為先,一切服從質量。」
同仁堂擁有的現代化生產線保證了高質量葯品的大規模生產。記者參觀了同仁堂在北京亦庄的現代化無菌操作中葯片劑生產線。這條生產線能夠生產牛黃解毒片等20多種片劑。沿著被封閉的透明的參觀走廊前行,可以看見制粒機、壓片機、包衣機等運轉有序,穿猴服、戴口罩的工人每人負責操作一台機器。車間進口處則有一個網路監控室,一組電視屏幕組成監控牆,更有數據採集系統收集儲存生產線的數據,監控設備運行狀態。
除了現代化生產線,同仁堂對葯材獨特的前處理工藝則是充分保證葯品質量的關鍵之處。同仁堂總工程師顧海鷗介紹說,同仁堂將「蒸炒炙煅」等傳統炮製工藝與現代制葯設備相結合,對葯材進行前處理,嚴格遵循炮製規范,比如山茱萸必須去核,人參一定要去蘆頭,盡管這樣成本更高。為獲得優質地道葯材,同仁堂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中葯材種植基地建設,目前已建立八個種植基地,用匡桂申的話來說,「確保葯從原始基因上就是好葯。」
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和現代化生產程度,同仁堂已基本完成從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同仁堂股份公司、科技公司科研所和中試裝置構成技術創新平台,並向國家申請工程技術中心,以提高同仁堂技術創新的檔次和水平。特別是位於亦庄的投資近六億元的股份公司、科技公司的兩大生產基地,更具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預計到2005年全部建成和投產後將使同仁堂現代化生產再上一個新台階。
「穩健是同仁堂的風格」
深厚文化底蘊和質量為先帶來實實在在的業績。從1997年上市至今,歷經7年穩步發展,同仁堂銷售收入由1997年的6.2億元到2003年的21.69億元,累計增長349%;凈利潤由1997年的9892萬元到2003年的2.39億元,累計增長242%。
同仁堂具備良好的成長性,但提及發展速度,總經理匡桂申卻說,「穩健是同仁堂的風格」。
他對記者辯證解讀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關系:「速度的快與慢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企業的發展質量,這樣企業才能基礎扎實,有後勁,可持續發展。」
這種態度體現的是對同仁堂品牌的珍愛,正如匡桂申所說,「同仁堂並不是同仁堂自己的,同仁堂應該屬於民族,屬於世界。」這種穩打穩扎、步步為營的戰略使從300多年歷史深處走來的同仁堂撫去歲月塵埃,歷久彌新。
創新是保證經營穩健並歷久彌新的重要因素,從產品到營銷,同仁堂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革新。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同仁堂調整產品策略,確定重點品種精品化、一般品種微型化的產品發展方向。
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品種作為首推精品,同時推出一批以同仁烏雞白鳳丸新劑型為代表的療效顯著、服用方便的微型化產品,適應不同消費群體需要,擴大市場空間,為提高產品競爭力創造了有利條件。2003年,同仁烏雞白鳳丸系列實現銷售收入21009.15萬元,六味地黃丸系列實現銷售收入30231.13萬元。
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同仁堂的高文化附加值,質量為先鑄就同仁堂的高科技含量,營銷模式的改革使同仁堂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作為綠色醫葯名牌產品,同仁堂「以現代中葯為核心,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成為國際馳名的現代中醫葯集團」的目標觸手可及。
⑹ 同仁堂的市場調研
服務態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