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洪洞大槐樹營銷策劃

洪洞大槐樹營銷策劃

發布時間:2021-08-12 15:38:08

① 洪洞大槐樹在什麼地方了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么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會有這樣一段回憶,那就是問祖輩、亦或者是爺奶,:“我們老家在哪裡?”祖輩老人們,往往是一臉鄭重的回答,:“娃,記住,你的根是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從那裡遷移過來的。”那麼,為何很多人的根在那呢?看完懂了。

除了根雕大門,那就是碑亭景點了,它是第一代遺址上建造的,其碑的高度約有一丈零五,寬度大概有2尺4餘寸,其中刻有“古大槐樹”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二三代大槐樹到如今也有400年的樹齡了,據說,當時移民在告別故土的過程,紛紛都將大槐樹當作了“老家”、“根”的象徵。

在搬離家鄉之後,為了思念家鄉,移民在異地紛紛種植大槐樹,並且會在樹上掛一個吉祥物來祈禱平安以及對故土的思念。朋友們,講到這里,關於大槐樹移民,您是否有所了解呢,那麼,你的祖先又是否是從大槐樹那邊遷移過來的呢,歡迎互動留言。

② 洪洞大槐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級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明洪武2年至永樂15年,近50年的時間里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早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深深紮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這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發邊疆、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遷徙長達50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里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

③ 洪洞大槐樹的歷史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游、黃淮平原一帶,使山東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樂陵一縣,僅剩400餘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連當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與元政府武力統治國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很有頭腦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經濟來發展國家。當時,農業占國民經濟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復農業,離不開勞動力,快速恢復勞動力的辦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捲全國,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
可以說,當時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選。據史料記載,明朝建立時,山東、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萬,而山西的人口竟達400多萬。這得益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呂梁山,東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護佑下,受戰爭的影響比較小。但晉北、晉中都是山地,只有晉南地區可以耕種,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於是,朱元璋決定將「狹鄉之民遷於寬鄉」,數十萬的山西農民,不得不被迫離開故鄉,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遷徙大潮,由此展開。
辦理移民的官署就設在山西洪洞城北的廣濟寺。離廣濟寺不遠處有一棵直徑 3米多的大槐樹,被老百姓供奉為神樹,是洪洞的地標。官差就張榜文,貼告示,將移民集中到大槐樹下登記造冊,並發給「川資」、「憑照」,督促他們上路。
當時移民都是靠走,從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發派。但是大槐樹是移民官署的象徵,說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聯繫到了一起。
大槐樹移民活動,由明初開始,前後持續100多年。僅在洪武年間,就從洪洞一帶遷出幾十萬人。他們有的直接分布到冀、魯、豫、皖等省,有的間接分到川、滇、黔以及東北、內蒙等地。
在移民墾荒中,國家發給耕牛、種子、土地、並免三年租稅。經過移民的辛勤勞作,使原來荒涼地區的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對鞏固邊防和促進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貢獻。
這些地區的遷民臨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遷移手續,領取戶部頒發的遷移堪今,敘舊告別,然後各奔去處。
由於這些移民是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的遷出手續,便把洪洞大槐樹當作自己的故鄉,至今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流傳著「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諺語。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祭祖習俗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園區分為「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和「民俗體驗區」三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牌坊、一代大槐樹(仿)、中華姓氏苑等5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
景區堅持多元化發展,已形成為景區、民俗飯店、旅行社三大經營版塊,成為了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服務區,為大槐樹移民後裔營造了老家的氛圍,同時滿足了廣大移民後裔尋根祭祖、旅遊觀光、休憩、餐飲、購物的需求,是廣大移民後裔進行深度文化體驗,了解老家民俗的最佳選擇。

④ 洪桐大槐樹史性遷移路線

大槐樹移民:世界移民之最

在人類遷徙史上,洪洞大槐樹下的遷徙無疑是范圍最廣、規模最大也最為慘烈的一次。這次移民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連年不斷的戰亂。元順帝時,元丞相伯顏因農民起義首領朱光卿、棒胡是漢人,竟奏請朝廷,殺盡天下張、王、劉、李、趙五姓(當時漢人中以這五姓最多)人。這一血腥恐怖政策終於激起了元末大規棋的農民起義。

戰亂之外,水災、瘟疫也接連不斷。黃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道路皆棒塞,人煙斷絕」,是當時中原地區的真實寫照。

除水災之外危害較大的是蝗災。從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災計有18次,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飢荒。至正19年,山東出現了「民食蝗、人相食(人吃人)」的慘狀。

此外,明朝洪武年間發生的「靖難之役」,對山東的影響也非常大,四年的戰爭加劇了齊魯大地的荒涼局面,出現「千里無雞鳴」、「人煙絕跡」的悲慘境況。

山東省臨清市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關於「靖難之役」說,為爭奪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權發動戰爭,持續四年,殺掠無數。想當時,或殺,或剮,或逃,以至「道路蓁塞.田疇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當元末明初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東有太行為屏藩,西有呂梁做遮擋,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

為了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永樂帝朱棣,相繼實行了大移民政策。當中華大地人口的天平嚴重失衡時,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繼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晉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這里發生了。從山西未遭戰亂、人丁昌盛、經濟富庶的地區,強行遷徙出大批百姓,遷往人煙稀少的河南、河北、山東等18個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間,這樣大規模的移民,前後竟有18次!涉及800餘姓氏,上萬個家族,包括漢、蒙、回三大民族。

於是,這廣濟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並不超群出眾的漢槐,便以無與倫比的身姿,走進了歷史的風雨,走進了歲月的滄桑,走進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古老傳說銘記移民之痛

關於當年明官府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盡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說之痛。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劉中平對記者說,「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著所有移民來自哪裡、遷徙到哪裡,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關於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河南和山東民間,傳播面最廣的是胡大海復仇的傳說。」劉中平說。

據說,元末時期,河南一帶流浪著一個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醜陋,帶片披襟,蓬頭垢面,體壯如牛卻游手好閑,為鄉親們所不齒,人們避之如惡煞厲鬼,即使有殘羹剩飯也不施捨。他一出現,家家便關門閉戶。一日,他猝然闖而進一土財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討要,老嫗為羞辱他,將一張大油餅為孫兒揩腚後,扔狗吞食,並喝狗將其咬出門外。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大海深感中原人心太壞,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發跡後,定來此雪恨復仇。後來,胡大海棄討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過人,嗜殺成性。疆場上,呵佛罵祖,虎口拔牙,因戰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開國元勛。

朱洪武於南京君臨天下,大賞功臣。胡大海拒金銀財寶田宅奴僕而不受,當朝奏明復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殺人魔王,躊躇再三,只恩准胡「殺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內,恰有一雁當空飛來,胡心中暗喜,彎弓發箭,箭著雁尾,雁帶箭南飛,飛過河南,又掉頭飛向山東,胡統兵隨雁殺去,直殺得豫魯兩省「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所以,只好移民。

另一個說法是,朱元璋曾因為屢屢打不下山西,便遷怒於山西人,發誓將來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遷到異地他鄉不可。

「其實,這些傳說都無從考證,但卻被民間百姓津津樂道。」劉中平如是說。

洪洞縣志辦主任張青認為,「明代大移民是一段寫滿血淚的悲壯歷史,背井離鄉,訣別故土,先祖們怎能不寸心如割,於是大槐樹就成了古槐後裔任祖歸宗的根。但也不能否認移民政策帶來的積極作用。大量移民墾田,使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逐漸恢復,手工業、商業得到了繁榮,人口增長迅速,對於當時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比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間。」

「山東人祖先多數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樹」

向山東移民的明朝官方記載只有兩次。據《明太祖實錄》記載,第一次向山東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遷往臨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遷往東昌(今聊城)」。那麼,為什麼後來移民後裔遍布山東呢?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當時,向山東移民最多的是東昌府(今聊城)、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分布在如今的一百餘個縣市。

但是,向山東移民的官方記載只有兩次。據《明太祖實錄》記載,第一次向山東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遷往臨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遷往東昌(今聊城)」。那麼,為什麼後來移民後裔遍布山東呢?

「山東人祖先多數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樹!這是因為,當年除了直接遷民外,還有很多次間接移民。」劉中平說,「此外,因最初遷往山東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魯西、魯西北和魯西南一帶,而這些地方多為黃河泛濫區,土貧地瘠,飽受水患之苦,成為移民自發的再次遷徙的一個固有原因。山東當地的原住民對外來人口的排斥,也成為移民再次遷徙的一個因素。而明朝初期朝廷在遷民時曾規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遷一地』,致使許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異地,為日後尋親歸祖埋下了伏筆。同時,明朝官府還曾根據現實情況,組織了多次省內的遷徙。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將登州、萊州二府無地居民5635戶遷至東昌府;洪武二十八年,又將青州、兗州、登州、萊州、濟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無田的農民1051戶、4666口遷至地廣人稀的地區等。」

山東省嘉祥縣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現,全縣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樂年間為山西移民設置的。

滕州市地名辦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發現,該縣共有自然村1200餘個,其中明代建立的有687個。現存425部族譜和碑文中,有225個部族明確記載是洪武以及永樂年間自洪洞縣遷來。

而冠縣近3000個村莊中,有近1700個是明代建立的;鄆城縣1300餘個村莊中亦有535個是明朝建立的;定陶縣1000餘個村莊中有386個村的祖先來自洪洞縣。

民間家譜記載先祖淵源

山東許多地區的民間族譜、家譜中,都對先祖的淵源有所記載。有的移民與家人約定以某種物品為記號,作為後人尋親的物證,但更多的人以槐樹來紀念這次移民。

山東省曹縣的《王氏家譜·序》中,記載了「一槍王」的故事。談到王氏始祖王良於洪武二十五年,舉家由洪洞遷居這里。由於王良一路上總帶著一支長矛,於是就為莊子起名為「一槍王」。以後繁衍到20餘世,仍然是衣冠爭榮,宗族旺盛,由「一槍王」變成了「千家王」。

山東定陶縣「彎子張」庄的《張氏譜序》記載說,始祖張三老,本住山西澤州陽城縣,自明時洪武年間,遷居於定陶縣。當時一家人從官府領了席片耕具,順東南而來,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終於來到沙山寺北約1公里的地方。當時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當爐灶,勉強建成一個家。而窩棚四周則是荒草茫茫,渺無人煙,只有幾只狐兔,間或出沒草叢間。剛來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著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鄉,心裡別提多難受了。沒想到五更天的時候,忽聽到東南方向有公雞打鳴。張三老想:「有雞就有人家。」天剛放亮,就到雞鳴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慶,而且是張三老的表兄。於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表兄弟抱頭痛哭一場,又搬到一處居住。

山東曹縣劉庄的《魏劉氏合譜·
序》也記載道:予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士,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民詔下,條款具備,律歷森嚴,凡同姓者不準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暫離手足之情,無奈改為兩姓,銅佛為記,傳流至今500餘歲依然存在。據後人回憶,始祖兄弟二人,名為光祖、亮祖,銅佛則可能是一個模樣的兩尊佛像。但更多的人以槐樹來紀念這次移民。至今,在很多移民後裔生活的地區都種有槐樹就是最好的例證。

為何都從洪洞大槐樹出發?

「當年,明朝官府選定洪洞縣作為大移民的集結地,是考慮了眾多因素的,如人口稠密程度、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劉中平對記者說。

臨汾歷史悠久,東倚太行,西臨呂梁,堯帝曾在此地活動並建都,因此後人稱臨汾為「堯都」。如今,在臨汾的東南西北入口處,均可看見一個氣勢宏偉的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因其「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東臨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河內重地,其北部30公里處即為洪洞。聞名海內外的明代大移民的出發地就在這里。

當時之洪洞,憑借古驛道,北通幽燕,東連齊魯,南達秦蜀,西抵河隴,加之廣濟寺院落寬展,寺旁還設有較大規模的驛站,易於政府設局駐員,集結移民,發放川資憑照。於是,漢槐旁的驛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發地……

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城北,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為唐朝貞觀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樹身數圍,蔭蔽數畝」。當時山西省惟一的一條官道經過從寺旁經過,唐宋時期官府在此設立了驛館,辦理四方來往的公差事務。

「當年,明朝官府選定洪洞縣作為大移民的集結地,是考慮了眾多因素的。」劉中平對記者說。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洪洞縣位處晉南臨汾盆地,是當時全國的中心地帶,是向各地區移民的最佳位置,成本比較低;其次,當時洪洞縣地區人口稠密,戶均10口人以上,具有先天的人口優勢;第三是交通優勢,當時山西省惟一的一條官道經過從洪洞縣的廣濟寺旁經過;此外,這里還是晉南的行政中心,設有規模較大的驛館,具備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組織基礎。」

當時,明朝廷採取的移民辦法主要是軍屯(將軍隊遷至某處後就地轉民)、商屯、民屯等,還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發放衣物、路費、農具以及承諾免賦役三年等,但更多的是採取招誘、征派的強迫辦法。

而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導游張小姐還向記者介紹了一種傳說。「因大家不願意離鄉背土,官府就散布謠言說,『除了洪洞縣廣濟寺一帶的不遷,其他地區的居民都必須限期遷離。』於是,人們紛紛拖家帶口趕到洪洞縣廣濟寺一帶,結果當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大槐樹下的時候,官府調動大批官兵將人們圍住,登記在冊,全部強制遷徙。」盡管這個無從考證,但卻在民間流傳甚廣。

據說,民間廣為流傳的「解手」的說法和「背手」的習慣也是源於這次大移民。「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繩子將人們的手反綁起來,一串一串相互連結。由於路途遙遠,走的時間長了,人們就習慣了背著手走路。在押送過程中,人們需要大小便時,便央求官兵將手解開,如此次數多了,就簡化為『解手』。」導游張小姐如是說。

山東曾有民謠雲:「誰的小腳趾甲兩瓣瓣,誰就是大槐樹底下的孩。」在大槐樹公園的祭祖堂里,有兩副楹聯,一為「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二是「誰是古槐底下人,雙足小趾驗甲形」,楹聯與民謠,一雅一俗,說的都是足小趾兩瓣的事。傳說官兵包圍百姓後,怕人逃跑,將每人的小腳趾砍上一刀,以做標記。後來,移民的後代腳小趾甲便成了復形。

「這個傳說亦不可信,但卻飽含了人們對強制移民的痛恨。」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祖文化部副部長羅紅玲說。

山東曹縣一劉姓的族譜里,記載著他們的先祖是「獨耳爺爺」,獨耳爺爺就是因為在遷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隻耳朵的。洪洞大槐樹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

⑤ 洪洞大槐樹事件是怎麼回事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⑥ 作為我國唯一民祭聖地山西洪洞大槐樹,究竟有何獨到之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獨到之處在於:在明初長達五十年的時間里,山西洪洞大槐樹就發生過18次官方移民,經過600多年的遷徙、繁衍,造就了而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且近年來隨著臨汾市政府的積極發展,大槐樹如今已經是我國尋根祭祖聲譽最好、遊客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精品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

在我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閱讀全文

與洪洞大槐樹營銷策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優鯊電子商務 瀏覽:522
電子支付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瀏覽:661
校園保安培訓方案 瀏覽:843
優衣庫市場營銷策略的發現 瀏覽:329
最重要的網路營銷工具 瀏覽:578
美的產品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453
產品售後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322
試用期員工培訓及考核方案 瀏覽:57
銀行開業活動存款營銷方案 瀏覽:301
華為市場營銷廣告戰略 瀏覽:997
2p大市場營銷 瀏覽:965
農業科技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8
市場營銷培訓哪家好 瀏覽:213
企業文化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瀏覽:270
重陽節活動策劃方案飯店 瀏覽:165
農村黨員就業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9
教師全員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873
旅遊電子商務實驗報告 瀏覽:212
2018暑假教師培訓方案6 瀏覽:261
開展網路營銷的必要性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