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冷鏈物流的調查情況及提出什麼樣的解決對策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1 冷鏈物流及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冷鏈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也稱低溫物流(Low Temperature
Logistics),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葯品等,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於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消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隨著科技發展,尤其是冷凍工藝學、人工製冷技術的發展而建立發展的。冷鏈物流適用產品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初級農產品,如水產品、水果、花卉等,二是加工食品,如速凍食品、冰激凌、奶製品等,三是一些特殊商品,如特殊葯品等。目前,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業發達,冷鏈流通率較高,流通效果較好。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作為戰略產業,農業的穩定發展對我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大力發展農業,延伸農業發展鏈條,確保糧、棉、油、肉、蛋、奶等農產品的充足供應來保障人民生活。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儲藏保鮮技術迅速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得到較快發展,發展勢頭迅猛,發展前景良好。這使得我國冷鏈物流企業不斷涌現,並呈現出標准化、網路化、集團化、規模化的發展態勢。冷鏈物流的發展降低了產品流通損耗,減少了產品流通費用,提升了產品質量,促進了農民增收,對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我國冷鏈物流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突出的問題和不足,暴露出發展瓶頸,嚴重影響著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
2 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冷鏈物流,尤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於初步階段,規模化、系統化、標准化、信息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現代農業、居民消費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與其所肩負的使命還不相稱。
2.1 發展冷鏈物流的意識淡薄,認識不到位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市場包括物流市場按照世貿規則開放運行,允許外商投資並經營市場前景廣闊的包括冷鏈物流在內的各類貨物運輸領域。世界知名冷鏈物流企業紛紛看好中國市場,乘剛剛入世的有利時機,搶灘中國,目前已在深圳、上海、廣州等地強勢登陸。如何面對這種國際挑戰,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國內冷鏈物流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我國目前在冷鏈物流方面實力較弱,市場競爭力總體不強。這與企業發展冷鏈物流的意識淡薄和認識不到位直接相關,在對冷鏈物流行業的價值鏈認識上,對新形式下的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上,都缺乏足夠的認識,缺乏創新機制。
2.2 冷鏈物流損耗嚴重、成本居高不下
冷鏈產品具有特殊性,要求在整個的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都必須保持規定的低溫環境,而這一系列的環節需要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才能發揮其高效能。然而,我國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冷庫建設不足,製冷設備數量有限、科技含量低、能耗大,冷藏車運輸過程信息化程度低,冷鏈物流企業分布不均,這都無法為產品流通提供及時安全的保障。我國水果蔬菜等的損耗率約為20%---30%,而歐美發達國家損耗率僅為3%左右。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不僅損耗高,而且物流成本高。按照國際標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過食品總成本的50%.由於我國冷藏運輸效率低、損耗高,導致食品物流成本約佔到食品總成本的70%,遠遠高於國際標准,居民消費負擔過重。
2.3 冷鏈物流設備設施技術落後
設備設施技術落後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環節製冷裝備技術落後。目前我國製冷設施設備科學技術水平雖然不斷提高,但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製冷技術、質量監控技術、設施環境技術及包裝技術等與國際標准差距較大,無法有效克服物流產生的腐敗和異味,無法有效實施安全監測和質量控制。二是流通環節製冷裝備陳舊。冷藏運輸主要採用公路、鐵路兩種運輸形式。在我國公路運輸中,易腐保鮮產品的冷凍冷藏只佔運輸總量的20%,其餘80%左右的禽肉、水產品、水果、蔬菜大多採用普通卡車,而非保溫車輛運輸;而在鐵路運輸中,由於冷庫技術落後,冷凍和儲藏品種較少,功能單一化。
2.4 冷鏈物流行業法規與標准不健全
就冷鏈物流整個體系來看,我國的冷鏈物流還未形成體系,尚未建立起一套能監控保障食品從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全過程質量狀況的完整體系。相關立法制度缺失、滯後,對已有立法的執行情況不力,這直接導致冷鏈物流產品在整個物流過程中的質量狀況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這使得我國冷鏈物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強,也使我國消費者對冷鏈物流業缺乏信心和忠誠度。
3 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幾點對策
我國冷鏈物流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這不是單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產生疊加效應的結果。因此,解決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問題,還需從行業自身、政府調控以及制度建設等多個角度思考。
3.1 加強冷鏈物流技術研究,實現新技術的應用
冷鏈物流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這是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生產加工方面,使用先進的產地加工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延長保鮮期;在冷藏技術裝備方面,積極採用自動化冷庫技術,包括貯藏技術自動化、高密度動力存儲(HDDS)電子數據交換及庫房管理系統,延長保鮮期;在運輸裝備方面,公路運輸靈活便捷,裝卸環節少,可實行「門對門」的服務,減少損耗,鐵路運輸要實現冷藏箱與鐵路冷藏車的無縫隙銜接,提高鐵路冷鏈物流運輸的質量。另外,在標准化原料基地建設方面,也需要新技術的應用,從源頭上保證冷鏈物流的質量和安全。
3.2 加強宏觀政策和政府支持力度
冷鏈物流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在職責范圍內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通過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促進冷鏈物流發展,如加大對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金融支持,解決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二是通過制定行業法規、國家標准,保障冷鏈物流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如冷鏈能耗和效率標准,冷運食品衛生安全標准,冷庫環境溫度與冷藏運輸溫度控制標准等;三是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嚴密的追溯體系和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四是嚴格專業認證制度,實施市場准入制度,適時提高准入門檻。
3.3 加強冷鏈物流人才體系的培養
冷鏈物流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匱乏是造成我國冷鏈物流業發展遭遇瓶頸的重要原因。政府教育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應制定詳細冷鏈物流人才培養政策;勞動部門要對在崗從業人員大力開展業務技能培訓,使其掌握冷鏈物流質量控制和管理技能,對冷鏈物流企業負責人要定期開展培訓,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對冷鏈物流的認識;高校相關專業教師要積極開展好冷鏈物流研究,做好校企對接,加大物流專業學生培養力度,從微觀上強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4 結語
冷鏈物流在我國還屬於起步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冷凍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冷鏈物流在我國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現階段,我國冷鏈物流在設備方面、技術方面、管理方面、制度建設方面都存在問題和不足,但只要通過加大設備資金投入,發展創新技術,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培養專業冷鏈物流人才,強化政策服務,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會越來越好。
❷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市場集中度低、企業數量持續增加
當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冷鏈市場分散,市場參與者主要為眾多區域性或地方性的冷鏈企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據中冷聯盟發布的《全國冷鏈物流企業分布圖》顯示,2019年,我國冷鏈物流企業數量約1832家,比2018年增加了165家。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❸ 冷鏈物流市場調查報告
根據中物聯冷鏈委測算分析,我國冷鏈物流需求量逐年上升,在2020年可達到2.65億噸。在冷鏈物流服務的行業中,食品佔比高達90%;食品細分品類中,生鮮水果與蔬菜肉類佔到了較大的比例,2019年水果、蔬菜、肉類與水產品佔比總和達到了88%。
隨著電商平台的蓬勃發展,生鮮電商平台也發展迅速,2020年用戶線上消費生鮮水果與食品飲料增速遠高於其他品類,分別為27.6%與17.3%。在此背景下,生鮮電商平台規模拓展迅速,預計2021年規模可達到3117.4億元。
全國冷鏈物流需求量逐年上升
2016-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量逐年上升,排除2020年疫情特殊情況,冷鏈物流需求量的增速也在逐年上升。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2020年第一進口食品逆勢增長,2020上半年,我國肉類產品進口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74.9%,其中全年豬肉進口預計將比2019年增加100萬噸以上。據中物聯冷鏈委測算分析,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能夠突破2.65億噸。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❹ 目前中國的冷鏈市場如何,未來發展趨勢
冷鏈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於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製冷技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製冷技術為手段的低溫物流過程。
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必須盡早制定和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政策。冷鏈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管理和資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溫物流要大。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全國物流運行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今年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額184.8萬億,同比增長6.9%。社會物流總費用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物流業總收入6.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總體來看,物流運行呈現「一降、兩優、三升」的特點。「一降」,是物流成本穩中趨降;「兩優」是指物流需求結構和供給能力持續優化;「三升」是指物流市場價格、企業效益和行業景氣度有所上升。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工業品物流總額168萬億,同比增長7%,工業物流保持平穩增長。工業品物流占社會物流總額的92.5%,仍是社會物流的主要需求來源。同時,新舊動力加快轉換,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等物流需求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今年前三季度分別增長13.4%和11.6%,增速高於工業品物流總額6.7和4.9個百分點;高耗能物流、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延續回落走勢。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行業物流需求同比增長3.1%,增速較工業品物流總額低3.9個百分點。
消費驅動物流增長特徵明顯
前三季度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0.7萬億元,同比增長30.8%,消費物流保持較高增長速度。2016年,網路購物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6%,網路購物與電子商務日趨繁榮,帶動電商物流和快遞業務高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電商物流指數中,總業務量指數平均為138.5點,同比增長40%。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273.9億件,同比增長29.8%,快遞業進入日均億件時代。
我國目前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1500~2000 億,未來會隨著食品產品總量的增長和居民消費中易腐食品佔比提高而持續擴張,且可以合理預期目前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冷鏈運輸率未來也將增長。預計冷鏈物流市場規模2020
年將達到4450 億,對應五年復合增速20.4%,且垂直細分市場存在藍海機會。預計冷鏈物流市場規模2020 年將達到 4450 億,對應五年復合增速20.4%,其中初級農產品為4270 億,速凍食品178 億。
當前,我國物流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行業發展逐步從追求規模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從成本要素驅動向效率提升、創新驅動轉變,從單純降低物流成本向降本與提質協同發展轉變,加快釋放行業發展新動能。
大力發展智慧物流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互聯網與物流業深度融合,智慧物流迎來發展機遇期。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推動物流數字化、在線化、協同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智能革命」改變物流市場格局。
要進一步堅持創新「驅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形成勢頭,新產業、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新的增長動能不斷積聚。我們應該搶抓機遇,加大創新投入,轉變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路徑,積極配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物流需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❺ 中國的冷鏈市場目前是什麼行情
參考仲量聯行最新研究報告《擴容提質促蝶變: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的現狀與展望》,我們可以知道在過去 10 年中,易腐食品的冷鏈 流通率從 15% 上漲到了 30% 以 上,而生鮮產品的貨損率從 30% 降低到了 20%。同期人均冷藏容量增加了 14 倍。然而,中國的冷鏈物流市場仍然很 不成熟,設施標准也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❻ 中國冷鏈物流的現狀及發展存在的問題
行業現狀:
中國的冷鏈物流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對象是肉、禽和水產品類。當時為了保證市場供應、調節淡旺季,在國內主要產地與大城市興建大型冷庫,並由鐵路冷藏車河水運冷藏船相連。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超市連鎖業出現,為銷售市場需求的各種冷凍冷藏食品,超市大量採用各種各式先進的冷櫃;零售終端冷藏鏈的配備與完善,又加快推進了冷藏鏈各環節的設備與技術開發、製造與建設進程,這時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食品冷藏鏈開始在中國出現和發展。
而國外的冷藏運輸則興起於19世紀上半葉歐美國家的鐵路,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發展時間上的差距也就決定了中國的冷鏈物流僅僅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不論從冷藏率還是從管理水平來看都要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存在的問題:
如今,中國冷鏈行業在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大跨步的前進,但是由於起步較晚,很多行業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和世界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市場、企業的高速擴展,制約行業發展的五大問題始終有待解決。
1、冷鏈體系尚未建成
目前,中國大約85%的肉類、77%的水產品、95%的蔬菜水果基本上是常溫運輸銷售,每年僅果品腐爛近1200萬噸,蔬菜腐爛1.3億噸,經濟損失嚴重。就發達國家而言,加拿大已經形成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蔬菜物流損耗僅為5%。目前,中國的冷鏈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2、冷鏈設施相對落後
近年中國冷鏈基礎設施正在迅速增長,但相對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冷庫及冷藏車等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仍舊偏低,部分基礎設施陳舊且分布不均,亟待升級改造。冷藏運輸是冷鏈物流的重要環節,中國冷鏈物流主要集中在鐵路和公路運輸,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截至2011年,全國共擁有64.5萬輛鐵路貨車,冷藏車6152輛,占鐵路貨車總量不足1%。公路冷藏車保有量在5萬輛左右,僅占貨運汽車的0.3%。從運輸情況看,受中國鐵路資源等因素限制,鐵路冷藏運輸與公路冷藏運輸難以協同,嚴重影響冷藏運輸效率。
3、冷鏈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後
目前,中國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的基本狀況是以食品生產企業為母體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獨立第三方物流公司共存並進。專業第三方冷鏈物流佔20%左右,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行業競爭力。此外,大多數易腐食品的物流都是由生產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極大地妨礙了冷鏈市場的成本效益,也阻礙了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
4、冷鏈系統標准化有待完善
據不完全統計,分布在不同行業和部門的冷鏈物流標准已達近200項。但是冷鏈物流標准化體系建設是由部門、地區條塊分割管理,制約了冷鏈物流各相關行業標准化之間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目前,中國冷鏈管理部門除了國家統一的標准管理機構,還有交通、鐵路、民航、衛生、信息等代表政府的行業部門。而冷鏈物流行業涉及的各個產業技術組織、科研機構,則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各個行業中,這樣就造成相互之間難以交流和配合,不能形成統一的規劃。
5、信息化水平低下
冷鏈物流不同於普通物流,其硬體水平和貨物運作要求較普通貨物具有較強的剛性要求,對於信息化的配置和運營人員的管理水平、應急處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中國整體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而冷鏈運輸行業的信息化現狀更是不容樂觀。運營人員大多數是從普通物流轉變而來,不僅對產品特性不熟悉,而且對於冷鏈物流的運營要求掌握程度更低。因此,冷鏈物流應急預案能力亟待提高。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