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調查泉州遺跡的調查報告700字 急急急!
【天後宮】
原名天妃宮。在福建泉州市南門。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建廟把莆曰湄洲林氏女,女為海神,據《泉州府志》記載,廟址當時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經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請,奉旨修廟。明代派官出使外國前,皆來祭告祈禱。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統一台灣,泉州人施琅以此神顯聖助陣,奏請進封天後,廟遂稱天後宮,特予春秋致祭。現存大殿、後殿、兩翼亭子及東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時原貌,布局構築頗堂皇。後殿立有婆羅門教式石柱兩根,規格與開元寺現存石柱同。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龍柱兩根,為閩南石雕傑作,已移開元寺。
【開元寺】
在福建泉州市西街。唐代為桑園,相傳園主黃守恭以桑開白蓮,舍地為寺,名蓮花寺。始建於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至元二別稱百柱殿。殿內斗■附刻飛天樂伎二十四尊,殿前石台砌有人面獅身青石浮雕七十二幅,庭中有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造的金塗式小石塔一對;殿後廊有波羅門式浮雕青石柱兩根。甘露戒壇在大殿之後,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歷代重修。現存清初修建的重檐八角攢尖式建築,為壇五級,仍仿宋制。壇頂藻井結構復雜,斗■也附刻飛天樂伎,別具風格。大殿西側有古桑一株,傳即唐代曾開自蓮之樹。東側有檀樾祠,原把黃守恭,為閩、台黃姓共同之祖祠。寺前有東西兩塔,風景幽雅。寺中附屬文物甚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建於寺之東側。
【雙增】
在開元寺紫雲大殿前。東西對峙,相距約200米。東塔名鎮國塔,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始建木塔,南宋寶慶年間易為磚建,嘉熙二年至淳■十年(1238-1250)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石塔。高48.24米,佔地約50十二年(1285年)並為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現寺佔地約50畝,規模宏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二塔等。大雄寶殿建於垂拱二年,相傳建殿時有紫雲蓋地,因名紫雲大殿。屢記屢修,現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築,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原應立石柱百根(實減柱六根),故平方米,巍峨壯偉。每層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迴廊,護以石欄,可環塔而行。每層皆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塔基為須彌座。塔上每一門龕皆翼以浮雕佛像,共八十尊。塔基砌以青石浮雕的釋跡牟尼故事,凡三十九幅,均甚精緻。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王審知建木塔,號無量壽塔。北宋政和間易為磚建,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為現存石塔,先東塔十年而成,高44.06米。除須彌座石刻系花鳥浮雕,石斗■作法稍異外,規格與東塔完全相同。東西雙塔經歷長期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不傾斜變形,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
【石筍】
在福建泉州市新門外浮。
【東湖】
一名七星湖。在福建泉州市東郊。古代泉州諸湖,此為最大。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泉州太守席相在此設宴,歡送歐陽詹等八人赴長安應試。詹中進士第二名,與韓愈同榜,此榜世稱「龍虎榜」。唐代湖旁建有二公亭,紀念席相和謫居來泉的宰相姜公輔。歲久湖淤亭塌。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浚湖,積淤土為小山四座;淳枯三年(1243年)重浚,又積三座,合稱七星墩,今尚存。「星湖荷香」為泉州十景之一,歐陽詹稱它「含之以澄湖萬頃,揖之以危峰千嶺」,可概其勝。湖畔古有東禪寺,唐乾符間建,已廢。附近有少林寺遺址,泉州少林拳術聞名中外。
【老君岩】
在福建泉州市北郊清源山右峰,位於羽仙岩羅山、武山之下。宋代羅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橋附近。晉江流經這里的一段因此地有石筍,故稱筍江,其側的北宋浮橋亦稱石筍橋。石筍高4米,上尖下粗如筍狀,又似插地的石臼杵。色白,無花紋雕刻,只是經過簡單加工,保留相當原始的天然模樣,可能是原始圖騰崇拜或婆羅門教的遺物。《泉州府志》載:「宋郡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石筍。」高惠連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太守,可知此物早於老君岩造像北宋。石筍斷後,直到明成化年間才真君殿,中有元元洞,為道教廟觀集補接上去。解放後築砌白石護欄保中地。建築久圮,現只存露天的老君護。造像一尊,高5.1米,厚7.2米,寬7.3米。該像系由一塊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現老人慈祥和藹、健康愉快的神態。頭、額。眼、髭須等細部雕刻,精緻而不誇張,匠心獨運。整個石像衣褶分明,線條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風格,為福建宋代難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百源川池】
在福建泉州市內。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溝渠縱橫,形成城市排水系統,稱為八卦溝。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統的蓄泄池塘之一,以通塗門外,取「百川溯源」之意。池西有府文廟古建築群。北有銅佛寺,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鑄有銅佛數尊,造型庄嚴,神態逼真。南有祠字,舊懸傳為呂洞賓所書「三台挹翠」匾額,今廢。池有亭榭,山光水色,饒有佳趣。華僑大廈和市文化宮建在其側。
【伊斯蘭教聖墓】
亦稱三賢、四賢墓。在福建泉州市東門外聖墓村靈山。據《閩書》所載,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遣門徒大賢四人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此山。現存系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石雕刻,面積2平方米。墓覆以石亭,墓後依山砌作半圓形石岸,高3米。又依岸建石迴廊半周,廊內有歷代石碑五方,正中有一方立於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阿拉伯文石碑。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下西洋路經泉州,來此墓祭告行香所立的中文石碑。聖墓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古跡。附近風景幽雅,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石上有明刻「碧玉球」三大字。。「玉球風動」是泉州勝景之一。
【李蟄故居】
在福建泉州市南門萬壽路159號。李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泉州人。我國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者。他以七十六歲高齡,以異端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牢獄中。李贄先世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移此居住,他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代。故居是一座普通民房,面寬三間,進深兩間。現前落只剩一間通道,後落兩翼已塌,尚存正廳一間,寬6米,深9米,保持清末修葺時的建築形式。清同治間修理時,曾清理出李贄石質印章兩顆,現一存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存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承天寺】
一名月台寺。在福建泉州市承天巷。本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957-958)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歷代屢經重修,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為閩南著名佛寺之一。寺內舊有宋代七個佛塔及宋石經幢等附屬文物,又有「一塵不染」、「梅石生香」等十景。南宋王十朋有《承天十景》詩,明張瑞圖書以刻石,嵌立寺中。1938年春,閩中紅軍游擊隊在寺里整訓,准備北上抗比突被國民黨反動派重兵包圍,五個同志被殺害,此即泉州事件。現存大殿為清末重建,十景石刻及梅花石等已移置開元寺。。
【彌陀岩】
在福建泉州市北郊清源山右峰,距城約2.5公里。先到千手岩,直上而達。此岩依山築台建亭,附近有一嘯台、招飲徑、泉窟觀瀑諸勝。全景岳峰挺秀,林泉幽美,為清源山風景最佳處。歷代遊人留題的摩崖石刻不少,古跡名勝,相得益彰。亭內有阿彌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寬2米,頭結球髻,右手下垂,左手平放胸前,赤足踏蓮花,造型端莊慈祥,雕工精緻,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啟間曾刷金,現已剝落。元代又建一石室奉把,約10米見方。門為拱門,楣勒「洞天別現」四字,室外有庭。室右有一元碑,記石佛、石室之雕築經過。泉州元代石構建築遺留無多,此一石室,倍覺名貴。
【泉州府學】
在福建泉州市內三教鋪。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七年(公元982年)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大觀三年(1109年)遷回。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左學右廟。歷代屢經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殿、廡、庭、池,悉皆一新。現存建築尚保持清初原貌。大成殿為重檐院殿式,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欄,束腰嵌有蓮花等圖案的青石浮雕,下為甬道、拜庭。庭外伴池,架以石橋,護以石欄,橋建於元代。東西為兩院,前為大成門、金聲玉振門。門外為露庭,可容數千人,左右為二柵門。府學之東是明倫堂,前有露庭,兩廊雖廢,庭中方池尚存,池架石橋,別具風格。外為育英門。布局宏偉,殿宇壯麗,是福建省最大的孔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在福建泉州市開元寺東側。1959年創建,是一所通過文物陳列,反映中外人民友好往來歷史的專館。現設三個專題陳列館:(一)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陳列1974年泉州灣後諸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及其出土文物,分為門廳、海船出土文物陳列室和船廳三個部分,反映我國宋代造船業的發達和成就,闡明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二)泉州海外交通史石刻陳列館,陳列宋元時期宗教石刻二百三十一方,分為伊斯蘭教石刻、景教石刻、摩尼教遺址及遺物照片和婆羅門教寺建築構件四個部分,反映古代中外人民友好相處的歷史和文化藝術交流的成果。(三)泉州外銷陶瓷陳列館,陳列三百多件陶瓷展品,分五代以前、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四個部分,闡明泉州歷代陶瓷業生產水平和外銷情況,反映中外人民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日益發展的情況。
【洛陽橋】
原名萬安橋。在福建泉州市東約10公里、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橋以江為名。建於北宋皇■五年至嘉■四年(1053-1059),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原長約1.200米,寬約5米,有四十六座橋墩,五百個扶欄,二十八個石獅,七座石亭,九座石塔,規模宏大,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歷經修築,以明宣德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車添架鋼筋水泥橋面等三次工程為最大。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三十一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另有石塔、武土石像等石雕。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碑,即立於祠內。洛陽江當江海交匯處,江闊水深,當年造橋工程非常艱巨。首創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此地「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風景頗為壯麗。
【蔡襄祠】
即蔡忠惠公祠。在洛陽橋南。建於北宋仁宗未年,把郡守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謨,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出知泉州,建洛陽橋,卒謚「忠惠」。祠歷代均曾修建,現存系清代重建,面三間,深三迸。蔡襄是宋代著名書法家,他自撰並書的《萬安橋記》大字石碑,乃其傑作。碑刻文字精煉,書法遒麗,刻工精緻,世稱三絕。碑立於祠中,一為原刻,一為解放後摹刻。祠內另有歷代碑刻多方。祠前有兩座碑亭,立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提督張雲翼的兩方修祠巨碑。
【清凈寺】
在福建泉州市塗門街。據寺內現存的古阿拉伯文石碑載,始建於回歷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元至大二年(1309年)設拉子人(今伊朗南海岸,哈默德·本·穆罕默德·古德西重修和擴建。又據中文石碑,元至正十年(1350年)及明萬曆三十六年(1609年)均曾重修。現存主要建築清凈寺有大門、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高20米,寬4.5米,用輝綠岩和花崗石砌築,分外中內三重,皆圓形穹頂尖拱門,巍峨壯觀。屋頂作平台,是伊斯蘭教徒望月決定齋月起齋日期之處。台三面圍築「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奉天壇屋蓋早塌,僅存四圍石牆。東牆辟一尖拱形正門。西牆中部向外牆凸出,形成一壇,稱講經壇。壇中有一尖拱形的大壁龕,左右辟二門,南北對峙。壇左右相間並列小壁龕六,長方形門四。南牆開大窗八,北牆開門一,均長方形。南牆外壁及壇內大小壁龕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石刻經句,保存完好。寺內還有明成祖於永樂五年(1407年)頒發保護清凈寺及伊斯蘭教的石刻《上諭》一方。清凈寺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古伊斯蘭教清真寺之一,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往的重要史跡。
【清源山】
亦名北山。在福建泉州市北郊,距城3公里余。最高峰海拔490餘米,聳立在晉江平原之中,故又名齊雲山。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從石間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從山而得。唐宋間泉州曾改名清源軍,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蛻岩、紫澤宮諸勝,左峰有瑞像岩、碧霄岩、龜岩、賜恩岩諸勝,右峰有南台岩、彌陀岩、老君岩諸勝。舊有三十六洞天景色。山中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自唐至今,為閩南遊覽勝地,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山上文物及歷代名人題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煉膽石,即在中峰,俞手書「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賜恩岩】
在清源山左峰。為離市區最近的一處名勝風景區。憑岩俯視,泉州古城遺址宛如鯉魚之形,故泉州別名鯉城。山相傳是唐朝皇帝賜給刺史許稷,因名賜恩;又說南宋宰相李邴隱居於此,四次受朝廷恩賞,故又稱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階數百級,拾級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葉如蓋。寺為清代及近代建築,列為一排。佛殿有白衣觀音造像一尊,刻於北宋元枯年間,由天然岩塊雕成,法相庄嚴。寺後巨石相連,頗為壯觀。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傳為唐代歐陽詹讀書處。還有明清摩崖石刻多處;李蟄撰「不必文章稱大士,雖無鍾鼓亦觀音」的楹聯,也在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刻於寺中石柱上,今尚存。
【瑞像岩】
在清源山左峰。岩下山徑迂迴,頗有通幽之趣。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稱為羅漢峰。附近岩石林立,有石龜、石蟒、石城、石窗、石門諸勝,其形酷肖。因有釋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鑿而成,作立像狀,高4米,寬1.5米。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無畏手印,神情肅穆,取法於木刻的旃檀瑞像,別具一格。該像刻於北宋元■二年(1087年),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藝術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間建有石室,用以保護石像,石室純用花崗岩築成,別有風致。石像、石室同為岩中主要文物。
② 石獅市職業病檢測公司比較專業
這個14式職業病檢測就是4例的,四醫院檢查比較有專位權威。
③ 水上樂園調研表300字
水上樂園
暑假真是無趣啊!沒有同學在身邊陪我玩耍。忽然一陣風吹來了一個喜訊:我能去石獅市游泳館游泳咯!我真是皆大歡喜皆大歡喜呀。於是我帶上必要的東西後,做著摩托車以光速前進。
到了游泳館,我們交了門票,穿上泳褲,帶上泳圈,來到了兒童區。這里的水深八分米,裡面大多數是小朋友,有嬉戲的,水花濺得人滿頭露水;有潛水的,一腦子扎進去,我想應該很難受吧;有在兒童游樂區玩的,玩的不亦樂乎,連腔也不管呢!我一眼看到了滑滑梯,水上應該比陸地好玩吧!我做上滑滑梯,沒想到這么滑,一失手「咕咚」一生,像炮彈一樣轟進水裡,哇,怎麼這樣,我還沒准備呢!有點可怕的,我就以龜速游到了水上樂園,這有噴泉,像下雨似的,濕漉漉的,我十分艱難的踩著一不丁點的地方,一步小心滑了下來,哎喲,腳疼疼。休息一會兒,我再次爬了上去,成功了!我被水洗刷著,找了個隧道滑梯,一下沖了下去,來不及躲的人,被弄的夠腔的。
④ 關於加多寶企業 回答好的加分
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始創於 1828年,歷經百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我國中成葯生產企業50強之一,曾榮獲「中華老字型大小」、「全國先進集體」、「廣東省醫葯行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和中國五星級企業等榮譽稱號等。
王老吉葯業擁有先進的廠房設備,管理規范、獲得國家葯檢局頒發的GMP證書。主要產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濟丸、保濟口服液、小兒七星茶、清熱暗瘡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凈、藿膽丸等,其中王老吉清涼茶、王老吉廣東涼茶顆粒、保濟丸、痰咳凈等都被評為「廣東省、廣州市名牌產品」和「中國中葯名牌產品」 ……
王老吉葯業一貫重視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公司內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約占員工總數的 50%。公司承擔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儀技術在中草葯中的應用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首家建成全自動立體倉庫;自行研製成功具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全自動保濟丸包裝機,生產效率為引進的日本包裝機的4倍 ……
公司積極與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合作,運用中葯現代化最新的「三超」技術研製保濟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等新產品。克感利咽口服液因在非典期間表現出對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常見致病菌有明顯抑止作用,被列為「廣東省抗 SARA和流感的重點科研攻關項目」;公司還與南丹麥大學簽署了《克感利咽口服液抗病毒機理的研究》專項科技合作項目,以「科技輸出」的形式成為歐盟傳統葯品法生效後,國內首家進入歐盟的企業 ……
王老吉葯業一直熱心資助社會弱勢群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
2005年,香港同興葯業強勢加盟王老吉。香港同興葯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具有超前的經營理念,管理科學、先進,特別是在中葯海外銷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擁有龐大的中葯銷售網路,將為王老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通渠道。
展望未來,王老吉葯業將繼續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路子」的目標,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把公司建設成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工業企業。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市場銷量領先品牌信息發布會」上獲悉,加多寶集團生產的罐裝「王老吉」涼茶,在2007年罐裝飲料市場銷售額指標上名列全國第一。該數據表明,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紅罐王老吉以無可爭議之勢成為了 「中國飲料第一罐」。在會議期間,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海峰向加多寶集團頒發了統計信息證明及「2007年度全國罐裝飲料市場銷售額第一名」的牌匾。 同時,中國行業企業信息中心還公布了由權威專家經過數月嚴謹調查而成的研究報告,全面解讀2007年各行各業的市場發展狀況。這一報告因其全面而權威地反映出一年間中國市場競爭狀況,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被譽為中國市場的「晴雨表」。王老吉無疑是今年這張晴雨表上面最受關注的氣象之一了。 品牌號召力:成就中國第一罐之本 在發布會的主題發言中,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主任朱新武提到,在飲料市場,王老吉罐裝飲品異軍突起,贏得了全國飲料市場近20%的市場佔有率,成為中國飲料市場名副其實的一匹「黑馬」。 而此次發布會公布的一系列數據及報告表明,2007年,我國消費品市場品牌化消費趨勢更為明顯,六成多的消費者選擇了名優品牌。另外,消費者除對品牌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外,產品的健康、節能、環保、時尚、個性等也成為決定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因此,民族涼茶品牌王老吉「能夠從眾多飲料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居民消費選擇的主流也是意料之中」,在發布會現場,一位國內飲料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如是說。 王老吉發源於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80多年歷史,享有「涼茶始祖」的美譽。創立之後,王老吉的後人們也繼承祖業,帶著最早期的品牌效應,逐漸在兩廣以及在北京、上海等地行銷開來,王老吉也因此成為了最早的全國民族飲料品牌。 在2003年「非典」後,人們更加關注健康以及健康的飲品。王老吉則更敏銳得抓住市場機會,對品牌進行了重新定位——預防上火的飲料。藉此新的市場定位,王老吉也把自己從之前的非主流飲料帶入到了中國飲料業的主流飲料行列,讓全國人民充分領略了涼茶這一中華傳統飲料品類的新時代魅力。可謂是,「一時間,國人皆知王老吉」,某品牌營銷專家如此評論王老吉。 越來越清晰的跡象表明,王老吉這一有著近180多年中華文化積淀的飲品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橫掃中國。
成功的定位,大規模的宣傳以及強有力的營銷手段給王老吉的銷售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王老吉2002年銷量1.8億元,2003年銷量6億元,2004年銷量15億元,2005年銷量超過25億元,2006年銷量達到了35億元,2007年銷量更是達到了50億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王老吉迅速躍升為中國飲料行業銷售額最高、品牌影響力最大的品牌。 健康消費潮流:助力中國第一罐之勢 此前有長期關注都市人群健康狀態的營養學家指出,現代社會人們愈加重視健康,長期飲用碳酸飲料容易導致發胖、骨鈣流失等多種疾病,而以健康飲食理念和內在保健功效為立身之本的涼茶自然成為消費者和主流媒體追捧的對象。 健康、自然,是五千年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訴求,王老吉的配方深概了這些內容。王老吉包裝上可以看到其配料:仙草、蛋花、布渣葉、菊花、金銀花、正是純天然草本植物配方,內涵預防上火的功效,使其很快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心與味蕾。 據加多寶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王老吉作為一種健康飲料,其質量管理體系覆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製造至售後服務的整個過程,極其嚴格。首先,全部生產過程都進行自動儀器監測,按照GMP良好操作規范進行質量監控,保證產品優質衛生,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要。進入市場前,還需以超聲波真空檢測系統對整箱王老吉進行百分之百檢測。 「涼茶飲料之所以經歷百年歷史而越來越年輕,一方面是因為其在廣東的中醫葯文化底蘊里不斷沉積,而另一方面,廣東的飲食養生文化也正成為一種潮流向全國滲透。」廣東省食品醫葯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稱。王老吉逐漸成為現代潮流、時尚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這就為其提供了快速成長的時勢。 2007年9月,王老吉憑著其出色的產品品質,獲得「人民大會堂宴會用涼茶飲品」稱號,成為中國首個且是唯一進入國宴飲品行列的涼茶,也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飲」。 作為一個擁有超過180年歷史的中華民族飲料品牌,王老吉純中草葯配方下預防上火的特性已經深入人心,其已然成為中國飲料行業發展潮流的探索者和領頭羊。王老吉成為「中國飲料第一罐」,正是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商業創新的完美結合。王老吉涼茶的品牌化和潮流時尚化,對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王老吉在文化與商業融合上的努力探索,將成為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市場對接的一個令人激動的「中國式樣本」。
加多寶集團概況介紹
一、 為中國創造一個世界級的品牌
涼茶是一個非常地道的南方飲料,是廣東嶺南特色之一,受西方飲料文化沖激,已日式漸微。加多寶集團勇於創新,為整個涼茶行業注入新生命。集團於1995年在廣東推出第一罐紅色罐裝《王老吉》,並引進新的營銷概念,加上不斷技術改良,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
2005年,紅色罐裝《王老吉》被廣東省文化遺產認定委員會,因「其歷史悠久,具有充足的普遍價值」而評為《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
展望未來,飲料行業商機無限,但亦充滿挑戰,我們希望能通過加多寶專業團隊的努力,結合各方合作夥伴的支持,將這個蘊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產品,覆蓋全國,走向世界,為中國創造一個世界級的品牌,使中華文化發放異彩。
二、 弘揚中華文化,重塑民族品牌
加多寶集團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大型專業飲料生產企業。1995年推出第一罐紅色罐裝《王老吉》,1999年以外資形式在中國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設立生產基地。為配合開拓全國市場策略,集團分別在北京、浙江、福建、青海設立生產基地。集團分別在1999年在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設立《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加多寶飲料集團》、2004年在浙江省紹興市成立《浙江加多寶飲料有限公司》、2005年在福建省石獅市投資成立《福建加多寶飲料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浙江省杭州市及在青海的公司都在籌建中。
加多寶旗下主要產品是紅色罐裝《王老吉》。《王老吉》為中國老字型大小民族品牌,擁有超過170年歷史,紅色罐裝《王老吉》是涼茶行業的第一大品牌,由純中草葯配製,清熱降火的功能獨特。銷售網路遍及中國大陸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銷往東南亞,歐美等地。
三、 秉承傳統蒸煮工藝結合現代健康理念
紅色罐裝《王老吉》,秉承傳統草葯蒸煮工藝,經由現代科技將草本精華提取,調配及灌注而成,所有生產工藝流程,均由電腦監控,完全不經人手。
集團旗下之廠房均按照GMP(良好操作規范)標准建造。並引進歐美製造的全自動飲料生產線。
集團質量管理體系覆蓋產品從原材料采購、生產製造至售後服務的整個過程,同時對全部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儀器監測,按照GMP良好操作規范進行全程質量監控,保證產品優質衛生,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在運送給客戶前,還需以超聲波真空監測系統對整箱《王老吉》百分百檢測,合格後才能進入市場,百分百保證產品質量。
每個嚴格程序,每一精密細節,每罐品質卓越的《王老吉》正好引證加多寶集團「卓越品質」的理念。
四、 卓越品質成就卓越品牌
各廠均設有檢驗中心,並從英、美、日、德等地引入大量先進檢測設備。每一批次的紅色罐裝《王老吉》均需抽樣送檢測中心,經專業技術人員根據各項理化指標,微生物和感官指標等進行鑒定,合格後產品才能出廠。
2001年加多寶集團旗下公司被國家環保總局評定為《綠色環保企業》,並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取得《安全飲品》,GMP《良好操作規范》和HACCP《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等認證。2004年,符合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要求,獲得了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頒發《衛生注冊證書》,同年通過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管理制度(QS 認證),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五、 王老吉涼茶飲料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被公認為涼茶始祖,風行華人世界多年。紅色罐裝《王老吉》涼茶依據傳統配方採用上等草本材料配製,秉承傳統的蒸煮工藝,融入現代科技提取草本精華,悉心調配而成。
六、 國家級的信譽國家級的實力
集團建立了一套完善、高效的銷售管理及營運制度,並擁有一支富有團隊精神及充滿活力的銷售隊伍,現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設立個辦事機構。
經過整個集團各同事的多年努力,紅色罐裝《王老吉》涼茶已由一個區域性品牌,銷售網路遍布全國以至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澳門、東南亞、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七、 凝聚團隊力量攀越偉業高峰
集團視人才為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因此非常著重人才之培養。集團每年均從各地的大學、大專院校、招聘會、互聯網等招聘優秀的畢業生或富有經驗的人員,通過系統化培訓,讓他們了解集團的宗旨、企業文化、政策及各部門的職能和運作方式。並會因應員工個人發展的需要及集團整體發展的策略,提供培訓,幫助員工及集團持續成才。
八、 公司發展目標:致力發展成為一家以生產優質健康食品及飲料的世界馳名企業。
九、 公司核心價值:健康為本、以人為先、唯才是用、精益求精四大核心價值。
十、 企業文化:不斷精進的原則:進取、務實、承擔、團結。
十一、 品牌定位:預防上火的飲料
十二、 成份:三花;菊花、金銀花、蛋花
三草:甘草、仙草、夏穀草
一葉:布渣葉
⑤ 尋 市場推廣方案
就產品和你們公司現狀而言,適合做以網路營銷為主的整合營銷,你可以咨詢下風痕文化傳播,他們做整合營銷:報紙+網路媒體+論壇/博客。感覺跟你這個對口
⑥ 關於石獅姑嫂塔的調查報告,報告內容
這塔的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斗,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衛四周;塔的裡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里有石刻二女像,傳說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說:「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寫姑嫂塔的。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麼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閩南僑鄉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還流傳著更為傳人的姑嫂塔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還債。窮哥哥往南洋後,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內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窮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窮哥哥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說,但它卻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大家知道,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和與港台有密切親緣關系的地區。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地區的同胞有 30多萬人,僑眷僑屬占石獅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獅市的旅外華僑主要分布在菲律賓、新加玻、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石獅與台灣海峽隔海相望,有著悠久的地緣、血緣關系。祖籍石獅市的台胞有30多萬人,目前居住在石獅的台灣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泉州府志》中載,從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這650年中,泉州發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游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在那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的困迫下,鄉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菲島謀生。因住番定居國外,故鄉人稱華僑為「番客」,指的是從「番邦」返「唐山」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