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慈善市場定位

慈善市場定位

發布時間:2020-12-09 17:52:38

『壹』 公益營銷的價值

1、公益營銷給企業帶來的好處
在今天競爭空前激烈的市場經營環境下,企業實施公益營銷,將公益事業與企業戰略相結合,既可以幫助企業協調好與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切實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1.1改善企業的競爭環境
競爭環境導向型慈善行為理論認為,企業戰略性慈善行為對競爭環境的四個方面都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對要素條件將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改善教育和培訓狀況,改善企業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所在地機構研發水平、行政機構效率、基礎設施質量和自然資源生產效率。其次,從需求條件的角度看,影響本地市場規模,改善本地市場質量。再次,從企業戰略與同業競爭的角度看,戰略性企業慈善行為對於創建更具效率和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十分重要。最後,從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的角度看,戰略性企業慈善行為可以推動簇群和支持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2產品利益
公益營銷給企業帶來的產品利益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促進產品的銷售及商業推廣
(2)獲得消費者品牌認同感,鞏固品牌定位
1.3組織利益
公益營銷為企業帶來的組織利益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企業公民,提高社會效益
(2)提升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3)吸引並留住消費者
由英國國際調研公司(Research International(UK) Ltd)所做的 1996 年工商界的一項消費者定性調研中特別提到:86% 的消費者傾向於購買與公益緊密結合的產品;86%的消費者認為他們相信為世界更美好而奮斗的公司具有更為積極的形象;64%的消費者認為公司應把公益營銷作為標准商業實踐的一部分。公司對社會公益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幫助維持老顧客的支持,以及加強與老客戶的聯系,很大程度上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提高企業吸引、激勵和保留員工的能力
(5)融洽企業與公眾的關系,增強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吸引力
2、公益營銷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
公益營銷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表現在:與行善相關的公益項目會讓消費者對購買行為增加額外的感知價值(Webb&Mohr,1998);滿足自身幫助社會的利他心理(Polonsky&Wood,
2001);為支持公益產品而減少對「花哨品」的購買,讓自身的購買更理性,並降低選購轉換至公益產品時的認知偏差(Strahilevitz&Myers,1998);使消費者獲得區分競爭企業的能力(Barone,Miyazaki&Taylor,2000)。
3、公益營銷給公益事業組織帶來的好處
公益營銷給公益事業帶來的好處表現在:獲得所需資金的新來源渠道和提高公眾知曉度 (Caesar,1986;Varadarajan&Menon,1988);帶來公益事業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Gayle,1999);所獲得收入可用於個人捐贈者無法支持的公益事業機構運營費用及日常開支(Lowell,Silverman&Taliento,2001);消費者對公益營銷是財政支持非營利組織的有效方式的積極認知(Patterson,1990-1991; Ross,Stutts&Patterson,1992)。

『貳』 如何推到慈善公益發展

我們在建構慈善文化價值理念的同時,要從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與各種文化的碰撞與磨合中凝聚共識,整合資源,提高公信力,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理應成為兩者的重要載體。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為我們建設慈善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慈善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慈善文化應該為塑造人性德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營造「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是慈善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

2.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許多優秀的成分,至今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成為我們的行為准則。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應對這把「雙刃劍」,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舊的道德傳統已不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道德體系尚未成型,這中間的「斷層」如何銜接?慈善文化應該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新的道德體系做更多的事情。「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啟迪,我們要做的實在太多。

3.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我國現代慈善事業離開了企業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企業的成功得益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離開了質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像的。慈善機構的准市場化策略告訴我們,慈善文化必須積極主動地溶入企業文化,慈善機構要與企業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要積極倡導「公益營銷」,利用公益平台,推動企業「品牌」的發展。要當好企業的「公益」顧問,使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視為一項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社會投資。使企業為善不僅是「最樂」,並且是「好生意經」。要通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培養企業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慈善機構與企業達到雙贏,並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隊伍。

4.與社區文化相結合

要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光靠幾個機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人文關懷的重心在基層。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使慈善事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凸現。社區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互助互利、奉獻愛心,民主自治。社區文化的核心是「志願和奉獻」,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結合,對於改善社區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建設一個現代新型社區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慈善公益事業在基層社區建設中大有可為。

5.與消費文化相結合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加入WTO,全方位開放市場,國外知名品牌大舉湧入,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中產階層和高消費群體。當我們看到一些人花千元、萬元買盒化裝品買款新衣的時候,慈善機構也在為籌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個失學的學生,一個殘疾人,而四處奔走。這中間難道沒有我們應該感悟的東西嗎?消費時尚和公益時尚這原本是社會發展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消費時代到來的時候,使慈善文化滲透到這個廣闊的領域中去,推動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結合,使富人更多關注窮人,使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得到和諧的統一,使公益時尚與消費時尚一齊引領時尚的潮流。

6.與傳播文化相結合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現代傳媒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它改變著我們的觀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慈善機構與媒體合作開展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策劃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救助活動,呼喚社會公平營造「人文關懷」輿論環境等,都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對於豐富傳播文化,提升媒體品牌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慈善公益類的報刊雜志逐年增多就是一個例證,慈善文化與傳播文化的結合已顯得越來越緊密。

7.與宗教文化相結合

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論何種宗教,都有棄惡揚善,救苦救難的思想內容。在中國,不少佛教機構扶貧濟困「普渡眾生」的善心義舉,為配合政府的社會保障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台灣佛教慈濟會多年來在內地開展賑災救助工作,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展的各項扶貧濟困活動,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創辦的孤兒學校等都彰顯「慈悲濟世」的情懷,佛教機構參與慈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我們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無私捐獻的時候,他們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長壽。他們得到的回報除了精神的撫慰和對未來希冀,是不是應該引導他們更多地溶入現實生活,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精神化為愛心行動,使慈善文化與佛教文化有機結合,把慈愛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

慈善文化包涵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環境歸根到底有賴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就當前來說,慈善機構必須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將全社會和整個市場環境當作我們的工作平台,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把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密切結合起來,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叄』 關於公益先行

公益先行的公益性,是指地質成果的經濟屬性。它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財政的產品。在公共財政體制下,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以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由於這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徵,所以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供求關系,只能由政府來承擔提供者的責任。公益性地質成果正屬於這種物品和服務。但是,政府的公共服務也只能到此為止,不能再往下延伸進入商業性地質工作領域。因為商業性地質成果之所以被稱為商業性,源於它的消費和收益具有排他性、競爭性,不能用納稅人的錢為某個單位、某個企業謀私利,這就是政策界限。何況用公共財政支出從事商業性找礦,由於缺少規避風險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找礦效果也不好。

當務之急是各級政府切實把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抓起來,把公益性地質調查組織管理機構健全起來,充分利用各方面地質調查的生產能力,加快地質調查進度,取得一批新成果。

公益性地質找礦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它為各級政府制定發展規劃提供礦產資源信息,在摸清礦產資源家底的基礎上統籌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2)它為地質找礦出資者提供找礦信息,減少風險損失,特別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商業性地質找礦總體經濟效益。商業性地質找礦作為一項產業活動,其產能(即地質找礦的生產能力)由以下5個生產要素決定:一是資金,它既是地質找礦的啟動器,又是啟動之後的「血液」(即現金流)。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首先要有勞動力、設備、原材料等,而所有這些都需要資金。工作運轉起來之後,需要不斷地投入資金。二是勞動,特別是具有地質找礦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地質找礦成果就是由這個能力認知和確定的。三是技術裝備,這是地質找礦的硬體,它的性能優劣對地質找礦產能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技術和管理,是指具有專利性的礦產勘查和開採的科研成果,以及影響地質找礦效果的組織管理能力。五是礦產資源潛力,它儲存於一定的空間(區域),其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認知它,不能創造它。上述5個要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地質找礦的產能。其中最短的要素決定其產能的極限。所以,地質找礦能力的提升,不是任意加強某個要素就能實現的。其中最具有否決權、決定權的要素是礦產資源潛力,進而是找礦空間、勘查區塊的選擇。而為地質找礦服務的公益性地質調查,就是解決地質找礦潛力、地質找礦空間的選擇問題。所以,「公益先行」的定位,完全符合地質規律和地質工作規律。

(3)它在礦產資源豐富地區可以直接拉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按地質調查局提供的資料,已經完成的公益性地質成果撬動了上百億元的後續礦產勘查開發資金。雲南省普朗和羊拉銅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吾拉勒、查崗諾爾、智博等鐵礦,西藏自治區的驅龍、甲瑪銅礦,遼寧省大台溝和安徽省泥河鐵礦等,都是在大調查取得重要新發現後大型企業及時跟進開展後續勘查,短時間探明大型、特大型礦床後,迅速規劃建設大型礦山的。

作為公益性拉動商業性的範例,西藏自治區驅龍銅礦的成功發現不僅初步揭開了岡底斯成礦帶巨大資源寶庫的奧秘,更成為帶動西藏礦業經濟蓬勃發展的引擎,使得大量商業性資金湧向西藏,加快推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西藏驅龍銅礦已組建西藏巨龍銅業股份有限公司,規劃勘查開發投資28億元,商業性礦產勘查投入2億元,完成鑽探5萬米。

阿吾拉勒礦區內的新疆智博鐵礦成為公益引導商業快速跟進的典範。該礦產2006年發現;2007年開展地表初步評價;2008年4月商業跟進,由凱宏礦業公司開展進一步勘查開發;截至2009年底,已投入6.18億元,拉開了大規模勘查開發的序幕,近40台鑽機參與「大會戰」,現已查明鐵資源儲量2.1億噸。

雲南省普朗銅礦實現找礦突破後,商業性勘查及時跟進,雲南銅業集團已投入資金7075萬元,完成詳查和可行性研究。規劃開發總投資48億元,正式投產後將成為我國西部最大的銅礦山之一,每年生產精煉銅15萬噸,可上繳稅收近5億元,並可創造7000個就業崗位。

雲南省香格里拉銅礦及外圍銅礦床(點)發現後,僅香格里拉銅礦就引入15億元的勘查—開發資金。在雲南省羊拉銅礦,中央財政投入資金750萬元開展普查工作後,雲南銅業集團投資近億元,開展首采區勘探工作,已建成日處理礦石3500噸的銅選廠,成為滇西北地區第一座產值超億元的銅礦山,有力地促進了雲南省邊遠的德欽縣經濟社會發展。

海南省抱倫金礦勘查為1999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項目,查明資源儲量超過100噸,礦區平均品位達9.25克/噸。抱倫金礦轉入開發以來,黃金生產產值達3億元,成為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肆』 (二)准確把握我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定位

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2003年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從產業分類上來看,采礦業屬第二產業;地質勘查業是第三產業(表8-1)。地質勘查業與科技、衛生、金融、信息、教育等這些服務型產業同屬一類,說明了它的服務性質,因此,也可說屬於服務業(表8-1)。表8-1所指的地質勘查業包括:區域地質勘查業、海洋地質勘查業、礦產地質勘查業、工程地質勘查業、環境地質勘查業、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勘查業、地質工程技術以及其他技術服務業等。公益性地質工作是地質勘查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它自然歸屬第三產業或服務型產業,對於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為主體的中國地質調查局來說,是集調查、研究和信息服務於一體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所建立的新型的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

表8-1 我國的產業分類方案

續表

專欄8-1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主要職責(節選)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主要職責是:

(1)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遠景評價工作;組織實施國家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和國家交辦的部分重大工程建設前期地質勘查工作。

(2)組織實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調查、預報預警與專項防治。

(3)開展前沿性、基礎性地質研究,以及與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相關的應用研究;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引進與推廣。

(4)受國土資源部委託,組織擬定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技術規程、規范和標准;組織實施質量監督和重大項目監理。

(5)建立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信息網路系統,開展地質資料信息、圖書檔案等社會公益服務工作。

(6)開展與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相關的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利用國外礦產資源前期地質工作。

(7)統一管理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對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承擔的國家地質調查工作實行項目聯系、業務指導。對項目執行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和成果管理。

(8)承辦國土資源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摘自2004年《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既有調查,又有研究,本身不產生物質財富,但它產生知識或信息,是利用知識和信息提供服務。

關於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定位,既要考慮國際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發展規律,又要考慮我國實際情況,只有根據我國國情做出科學分析和判斷,才能准確把握我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

作為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中國地質調查局同樣具有一般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的特點,是地學研究和信息機構,為政府管理與決策、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提供及時、公正、可靠的地學信息。因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最重要的任務是採集和收集信息、存儲和管理信息、傳播和發布信息、供應和提供信息,為政府和社會提供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優質服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目標。

2004年7月3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升格為國土資源部直屬副部級事業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的「三定」方案(專欄8-1),明確規定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統一管理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這為我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伍』 慈善事業時代包括哪幾種慈善形式

慈善事業時代包括抄的慈善形式:宗教慈善事業 、官辦慈善事業 、民辦慈善事業 。
慈善事業是一種有益於社會與人群的社會公益事業,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種必要的補充。是在政府的倡導或幫助、扶持下,由民間團體和個人自願組織與開展活動的、對社會中遇到災難或不幸的人,不求回報地實施救助的一種無私的支持與奉獻事業。慈善事業實質上也是一種社會再分配的實現形式。

『陸』 慈善事業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單位何任人都能創建嗎

慈善事業是指社會公眾建立在自願基礎上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償救助行為。它通過合法的組織形式, 根據特定的弱勢群體需要, 聚集並配置資源。筆者認為,慈善事業以社會成員的慈愛之心為道德基礎,以關愛主義為思想基礎,其經濟基礎多以社會捐助為元素,組織基礎多以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公益團體為核心,以社會成員的自願廣泛參與為發展保障,它屬於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柔性元素之一。一、慈善事業發展的必要性分析1.縮小社會差距,緩和社會矛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慈善事業列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慈善事業是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社會的保障補充體系。第一次的分配是生產部門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是強制性的徵收賦稅;慈善事業是在自願基礎上的分配,有益於彌補前兩次的分配不足和缺陷,從而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平等。第三次分配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它所發揮作用的領域是市場和政府調節無法比擬的。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層層深入,我國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顯著拉大,環境污染加重,地區之間發展失衡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加劇,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單純依靠政府調節或政策保障是遠遠不夠的。2.改善社會文明度和提升道德指標慈善事業作為公民主動自願發出的行為,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活動,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意識在不斷得到提升,慈善事業的發展對公民振作精神,陶冶心靈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從目前社會和諧的大背景來講,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對於構建和諧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換個角度來講,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發展的情況如何,能夠直接反映這一國家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的高低,甚至經濟水平如何。二、慈善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慈善事業是以人們的道德和思想認識為基礎的,因而這些基礎的某些變態特徵也造成了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慈善事業的發展缺乏社會成員公認的整體氛圍,且慈善事業的參與者素質參差不齊。因此,發展慈善事業,是一個價值觀的升華和普及問題。另外,慈善作為一種事業,其聚集的人力資本能量級與其所受到社會重視和認可的程度成正比。我國的一些慈善組織及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員,只是將慈善事業看成是單純的淺層意義上的道德事業,卻忽略了它是社會分工產物並不斷發展的社會事業的事實。從而在具體運作理念上,也與發達國家慈善事業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某些負效行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其他成員對於慈善事業的接受和信任。三、我國政府對慈善機構行政管理的創新對策1.政府對慈善機構的政策性管理 政策性管理是政府對慈善機構進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通過制定適合於慈善事業發展的靈活的政策,達到正面上的積極引導和支持,從而為慈善事業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我發展空間。因為只有政策化的管理,才能使慈善事業社會化、規范化,並為國家和慈善組織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和浪費。需要闡明的是,政策性管理並非是指讓我們的政府來直接承擔慈善事業,也不是讓政府直接控制慈善機構,而是要求政府從慈善組織自身內在特點和外部社會大環境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制度。2.政府對慈善機構的價值性管理在轉型期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所提倡和建立的政府應該是「公共性、服務性」政府。就是希望政府在管理國家社會事務方面,管好該管的事,放權不該管的事,並有效的管理該管的事。價值性管理就是從這樣一個基點出發,政府引導慈善組織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而不是插手慈善組織的各項事務,留給慈善組織足夠的活動空間,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這樣一個目標定位下,推進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在這里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政府對慈善機構進行價值性管理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重視對慈善組織自身的能力方面的建設,如慈善組織自身的信譽度建設。另一方面,還必須加強慈善組織內部的行業自律。建立強有力的內外監督制約機制,尤其是對慈善款項的來龍去脈有較好的監督辦法。 3.政府對慈善機構的社會教育性管理慈善事業是以自願捐獻為原則的,是無償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援助的行為。那麼如何使自願原則推廣到更深的社會階層當中?如何讓更多的人在有精力的同時能關心、顧及慈善事業的發展呢?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便是政府需要加強對慈善機構的社會教育性管理。就是在社會成員當中,通過專業人士、各類機構包括中小學、大學等的教育和宣講,讓社會成員們認識到慈善組織的重要性,認識到個人力量對慈善組織的重要性。一般來講,樹立典型與大眾參與是慈善事業的兩個重要方面。富人階層中應當有熱心於慈善事業的人士。政府應發揮這些榜樣的力量,同時尋求與富人的合作,帶動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慈善事業,對於改善慈善事業的財政狀況,樹立富人階層的新形象,促進社會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四、對慈善機構行政管理創新對策的意義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在分擔政府職能方面扮演了一個較為完美的中間人的角色,在分擔政府職能、開展社會救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緩和社會矛盾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如果社會成員之間因為社會分配的原因而存在很多的不和諧因素,和諧社會的順利建設是無從談起的,但分配上的不均是社會和政府所無法避免的。因此,通過慈善事業的調節和潤滑,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慈善事業在我國的興起,表明相當數量的社會成員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也在提高,而這一切的提高可以歸結到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柒』 慈善機構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建構慈善文化價值理念的同時,要從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與各種文化的碰撞與磨合中凝聚共識,整合資源,提高公信力,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慈善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想結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理應成為兩者的重要載體。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為我們建設慈善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慈善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慈善文化應該為塑造人性德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營造「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是慈善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

2、慈善文化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許多優秀的成分,至今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成為我們的行為准則。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應對這把「雙刃劍」,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舊的道德傳統已不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道德體系尚未成型,這中間的「斷層」如何銜接?慈善文化應該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新的道德體系做更多的事情。「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啟迪,我們要做的實在太多。

3、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我國現代慈善事業離開了企業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企業的成功得益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離開了質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像的。慈善機構的准市場化策略告訴我們,慈善文化必須積極主動地溶入企業文化,慈善機構要與企業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要積極倡導「公益營銷」,利用公益平台,推動企業「品牌」的發展。要當好企業的「公益」顧問,使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視為一項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社會投資。使企業為善不僅是「最樂」,並且是「好生意經」。要通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培養企業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慈善機構與企業達到雙贏,並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隊伍。

4、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相結合。要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光靠幾個機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人文關懷的重心在基層。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使慈善事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凸現。社區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互助互利、奉獻愛心,民主自治。社區文化的核心是「志願和奉獻」,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結合,對於改善社區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建設一個現代新型社區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慈善公益事業在基層社區建設中大有可為。

5、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相結合。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加入WTO,全方位開放市場,國外知名品牌大舉湧入,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中產階層和高消費群體。當我們看到一些人花千元、萬元買盒化裝品買款新衣的時候,慈善機構也在為籌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個失學的學生,一個殘疾人,而四處奔走。這中間難道沒有我們應該感悟的東西嗎?消費時尚和公益時尚這原本是社會發展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消費時代到來的時候,使慈善文化滲透到這個廣闊的領域中去,推動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結合,使富人更多關注窮人,使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得到和諧的統一,使公益時尚與消費時尚一齊引領時尚的潮流。

6、慈善文化與傳播文化相結合。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現代傳媒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它改變著我們的觀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慈善機構與媒體合作開展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策劃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救助活動,呼喚社會公平營造「人文關懷」輿論環境等,都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對於豐富傳播文化,提升媒體品牌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慈善公益類的報刊雜志逐年增多就是一個例證,慈善文化與傳播文化的結合已顯得越來越緊密。

7、慈善文化與宗教文化相結合。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論何種宗教,都有棄惡揚善,救苦救難的思想內容。在中國,不少佛教機構扶貧濟困「普渡眾生」的善心義舉,為配合政府的社會保障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台灣佛教慈濟會多年來在內地開展賑災救助工作,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展的各項扶貧濟困活動,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創辦的孤兒學校等都彰顯「慈悲濟世」的情懷,佛教機構參與慈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我們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無私捐獻的時候,他們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長壽。他們得到的回報除了精神的撫慰和對未來希冀,是不是應該引導他們更多地溶入現實生活,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精神化為愛心行動,使慈善文化與佛教文化有機結合,把慈愛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

8、慈善文化與博彩文化相結合。博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彩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屬於現代社會的博彩業並由此而產生的博彩文化在中國內地的歷史並不長,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正式發行的只有福利彩票、體育彩票,除此以外,有的企業營銷和競技評獎中多少帶有點博彩的成份。事實上,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博彩業是籌集慈善資金的重要來源,它對於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幫助弱勢群體,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把博彩業與賭博簡單地混為一談,從而制約了博彩業的發展,導致大量慈善資源的流失。我們應該對博彩業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利和弊兩方面做出科學的評估,從疏導、發展、規范入手,推動博彩業的發展,為我國的慈善事業籌募更多的善款。

9、慈善文化與精英文化相結合。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導致優勝劣汰,競爭導致人才輩出。科、教、文、衛、體是精英薈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藝界的精英人物是公眾人物,人們在敬佩精英們驕人業績的同時,也更多地關注他們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這是公眾人物所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正因為公眾人物的社會感召力,所以慈善事業離不開精英人物的參與。精英人物也應該成為慈善事業的形象大使回報社會。在中國,精英人物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尚未形成濃郁的氛圍,除了媒體經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蔣雯麗作為「預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時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陳。而不時聽到的演藝界精英人物參與慈善義演拿高額報酬卻成為「爆料」而遭公眾唾罵。在中國,慈善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結合做得很不夠,精英人物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意識,慈善機構要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兩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國的精英文化應該為創建和諧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10、慈善文化與公職人員從業文化相結合。我國的公職人員隊伍龐大,人才匯聚。一方面公職人員依法行使公權,為社會服務,是他們應盡的職責。同時,公職人員的責任感和純潔性,對社會風氣又有著直接的影響。公職人員不僅要「以人為本」,善待納稅人。公職人員更要率先垂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做扶貧濟困的帶頭人。我國慈善事業十年的發展證明:一個地方的慈善事業發展的快不快,與政府的推動和公職人員的垂範有著密切的關系。假設一個地方管理混亂,腐敗案件不斷,社會環境惡劣,要去發展慈善事業,那是不可想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文化應該成為構建公職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溶貫於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響和帶動社會。

綜上所述,慈善文化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它滲透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項事業中,需要我們去潛心研究、發現和領悟。但是作為一個慈善機構來說,它的生存與發展首要的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效地調動社會資源,樹立「品牌」形象,這就要優先考慮做好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傳播文化結合這篇大文章,建立互動機制和夥伴關系,形成競爭和參與的能力

『捌』 公益營銷不能做什麼

公益營銷不能三俗,即庸俗 低俗 媚俗
公益營銷不能以盈利為目的

公益營銷作為一種企業營銷方法,並不乏實際操作經驗,大家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就借用了這種途徑。很多事情似乎都停留在表面,學術界、營銷咨詢界及廣大媒體、策劃公司尚未自發地組織起來,去闡釋公益營銷的巨大意義,引起企業、政府及社會的重視並動員其參與,為創建現代市場體系去營造和睦的文化環境。
打著某種名義、某個幌子獲取暴利的事情很多,例如,一些保健品企業、專科醫院高舉「公益」招牌,宣揚「解決亞健康」、「關愛女性」、「某某慈善工程」等,實為促銷宣傳口號而已。正所謂「好事不出門,惡名傳千里」,社會傳播最快的永遠是那些不光彩的東西,於是人們開始頓悟「偽公益」背後巨大的目的性,慢慢地對「公益」該詞也麻痹了。
這些問題不只存在於公益營銷領域,其它行業、別的門類中也有這樣的現象,最終的結果都是造成了經濟學中「劣幣逐良幣」後果。當然,這不能說民眾的認識過於感性,而是企業家、學者對公益營銷的研究、解釋太少。
1、公益營銷給企業帶來的好處
在今天競爭空前激烈的市場經營環境下,企業實施公益營銷,將公益事業與企業戰略相結合,既可以幫助企業協調好與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切實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1.1改善企業的競爭環境
競爭環境導向型慈善行為理論認為,企業戰略性慈善行為對競爭環境的四個方面都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對要素條件將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改善教育和培訓狀況,改善企業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所在地機構研發水平、行政機構效率、基礎設施質量和自然資源生產效率。其次,從需求條件的角度看,影響本地市場規模,改善本地市場質量。再次,從企業戰略與同業競爭的角度看,戰略性企業慈善行為對於創建更具效率和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十分重要。最後,從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的角度看,戰略性企業慈善行為可以推動簇群和支持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2產品利益
公益營銷給企業帶來的產品利益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促進產品的銷售及商業推廣
(2)獲得消費者品牌認同感,鞏固品牌定位
1.3組織利益
公益營銷為企業帶來的組織利益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企業公民,提高社會效益
(2)提升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3)吸引並留住消費者
由英國國際調研公司(Research International(UK) Ltd)所做的 1996 年工商界的一項消費者定性調研中特別提到:86% 的消費者傾向於購買與公益緊密結合的產品;86%的消費者認為他們相信為世界更美好而奮斗的公司具有更為積極的形象;64%的消費者認為公司應把公益營銷作為標准商業實踐的一部分。公司對社會公益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幫助維持老顧客的支持,以及加強與老客戶的聯系,很大程度上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提高企業吸引、激勵和保留員工的能力
(5)融洽企業與公眾的關系,增強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吸引力
2、公益營銷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
公益營銷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表現在:與行善相關的公益項目會讓消費者對購買行為增加額外的感知價值(Webb&Mohr,1998);滿足自身幫助社會的利他心理(Polonsky&Wood,
2001);為支持公益產品而減少對「花哨品」的購買,讓自身的購買更理性,並降低選購轉換至公益產品時的認知偏差(Strahilevitz&Myers,1998);使消費者獲得區分競爭企業的能力(Barone,Miyazaki&Taylor,2000)。
3、公益營銷給公益事業組織帶來的好處
公益營銷給公益事業帶來的好處表現在:獲得所需資金的新來源渠道和提高公眾知曉度 (Caesar,1986;Varadarajan&Menon,1988);帶來公益事業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Gayle,1999);所獲得收入可用於個人捐贈者無法支持的公益事業機構運營費用及日常開支(Lowell,Silverman&Taliento,2001);消費者對公益營銷是財政支持非營利組織的有效方式的積極認知(Patterson,1990-1991; Ross,Stutts&Patterson,1992)。

『玖』 慈善文化的建設結合

我們在建構慈善文化價值理念的同時,要從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與各種文化的碰撞與磨合中凝聚共識,整合資源,提高公信力,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理應成為兩者的重要載體。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為我們建設慈善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慈善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慈善文化應該為塑造人性德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營造「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是慈善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
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許多優秀的成分,至今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成為我們的行為准則。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應對這把「雙刃劍」,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舊的道德傳統已不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道德體系尚未成型,這中間的「斷層」如何銜接?慈善文化應該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新的道德體系做更多的事情。「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啟迪,我們要做的實在太多。
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我國現代慈善事業離開了企業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企業的成功得益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離開了質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像的。慈善機構的准市場化策略告訴我們,慈善文化必須積極主動地溶入企業文化,慈善機構要與企業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要積極倡導「公益營銷」,利用公益平台,推動企業「品牌」的發展。要當好企業的「公益」顧問,使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視為一項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社會投資。使企業為善不僅是「最樂」,並且是「好生意經」。要通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培養企業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慈善機構與企業達到雙贏,並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隊伍。
與社區文化相結合。
要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光靠幾個機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人文關懷的重心在基層。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使慈善事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凸現。社區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互助互利、奉獻愛心,民主自治。社區文化的核心是「志願和奉獻」,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結合,對於改善社區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建設一個現代新型社區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慈善公益事業在基層社區建設中大有可為。
與消費文化相結合。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加入WTO,全方位開放市場,國外知名品牌大舉湧入,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中產階層和高消費群體。當我們看到一些人花千元、萬元買盒化裝品買款新衣的時候,慈善機構也在為籌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個失學的學生,一個殘疾人,而四處奔走。這中間難道沒有我們應該感悟的東西嗎?消費時尚和公益時尚這原本是社會發展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消費時代到來的時候,使慈善文化滲透到這個廣闊的領域中去,推動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結合,使富人更多關注窮人,使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得到和諧的統一,使公益時尚與消費時尚一齊引領時尚的潮流。
與傳播文化相結合。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現代傳媒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它改變著我們的觀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慈善機構與媒體合作開展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策劃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救助活動,呼喚社會公平營造「人文關懷」輿論環境等,都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對於豐富傳播文化,提升媒體品牌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慈善公益類的報刊雜志逐年增多就是一個例證,慈善文化與傳播文化的結合已顯得越來越緊密。
與宗教文化相結合。
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論何種宗教,都有棄惡揚善,救苦救難的思想內容。在中國,不少佛教機構扶貧濟困「普渡眾生」的善心義舉,為配合政府的社會保障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台灣佛教慈濟會多年來在內地開展賑災救助工作,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展的各項扶貧濟困活動,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創辦的孤兒學校等都彰顯「慈悲濟世」的情懷,佛教機構參與慈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我們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無私捐獻的時候,他們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長壽。他們得到的回報除了精神的撫慰和對未來希冀,是不是應該引導他們更多地溶入現實生活,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精神化為愛心行動,使慈善文化與佛教文化有機結合,把慈愛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
與博彩文化相結合。
博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彩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屬於現代社會的博彩業並由此而產生的博彩文化在中國內地的歷史並不長,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正式發行的只有福利彩票、體育彩票,除此以外,有的企業營銷和競技評獎中多少帶有點博彩的成份。事實上,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博彩業是籌集慈善資金的重要來源,它對於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幫助弱勢群體,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把博彩業與賭博簡單地混為一談,從而制約了博彩業的發展,導致大量慈善資源的流失。我們應該對博彩業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利和弊兩方面做出科學的評估,從疏導、發展、規范入手,推動博彩業的發展,為我國的慈善事業籌募更多的善款。
與精英文化相結合。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導致優勝劣汰,競爭導致人才輩出。科、教、文、衛、體是精英薈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藝界的精英人物是公眾人物,人們在敬佩精英們驕人業績的同時,也更多地關注他們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這是公眾人物所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正因為公眾人物的社會感召力,所以慈善事業離不開精英人物的參與。精英人物也應該成為慈善事業的形象大使回報社會。在中國,精英人物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尚未形成濃郁的氛圍,除了媒體經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蔣雯麗作為「預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時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陳。而不時聽到的演藝界精英人物參與慈善義演拿高額報酬卻成為「爆料」而遭公眾唾罵。在中國,慈善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結合做得很不夠,精英人物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意識,慈善機構要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兩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國的精英文化應該為創建和諧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與公職人員從業文化相結合。
我國的公職人員隊伍龐大,人才匯聚。一方面公職人員依法行使公權,為社會服務,是他們應盡的職責。同時,公職人員的責任感和純潔性,對社會風氣又有著直接的影響。公職人員不僅要「以人為本」,善待納稅人。公職人員更要率先垂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做扶貧濟困的帶頭人。我國慈善事業十年的發展證明:一個地方的慈善事業發展的快不快,與政府的推動和公職人員的垂範有著密切的關系。假設一個地方管理混亂,腐敗案件不斷,社會環境惡劣,要去發展慈善事業,那是不可想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文化應該成為構建公職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溶貫於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響和帶動社會。
綜上所述,慈善文化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它滲透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項事業中,需要我們去潛心研究、發現和領悟。但是作為一個慈善機構來說,它的生存與發展首要的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效地調動社會資源,樹立「品牌」形象,這就要優先考慮做好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傳播文化結合這篇大文章,建立互動機制和夥伴關系,形成競爭和參與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慈善市場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省民生實事培訓方案 瀏覽:721
電子商務物流構成要素包括哪些 瀏覽:274
網路營銷期末考試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瀏覽:913
節日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721
中醫理療養生會館策劃方案 瀏覽:137
舞蹈培訓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4
4s店全員營銷方案ppt 瀏覽:935
市場營銷和哲學有什麼聯系 瀏覽:137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