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目標市場定位
經營者決定進入的細分抄市場稱為目標市場。
選擇目標市場的有效方法是產品/市場網目分析法。即以「行」代表所有可能的產品,以「列」代表細分市場。例如,某大型工程機械製造廠,發現汽車製造業有利可圖,它對汽車工業的產品及市場進行了如下分析:
圖中包括三種不同的用戶類別、四種不同產品共有12個細分市場,企業根據自身能力,確定工廠用載重卡車是最有利的市場。
❷ 如何進行建築施工企業戰略定位
現在的施工企業來有3種形自式
1、管理型,就是俗稱的掛靠,自己沒有實際的施工組織力量,主要靠收取管理費生存
2、直營型,接到活自己做,施工管理人員都是本公司職工,主要靠市場生存
3、直營型和管理型兼有,一般是大企業,比如中建系統的都是採用這種模式,有自己的項目,也有很多掛靠項目。因為他們的營業額任務大,剛考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這跟上市也有關系。
現在人才不好管理,流動性大,第三種方式比較符合現在的市場行情,管理人員少,營業額可以保障。
根據企業自身條件適當選擇吧
❸ 新成立的建築工程公司該怎麼制定企業管理方案及未來發展方向
建築施工企業未來發展思路:
基於未來的環境和發展趨勢,建築施工企業在2013年及隨後的2-3年裡,該如何明確各自的發展思路呢?可以從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完善企業管理體系、全面實施精益建築三方面入手,助推建築施工企業發展。
1、 推動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界和投資界日益意識到,商業模式是資本市場甄別企業優劣的關鍵點,也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基石。商業模式本質上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商業模式解決的是企業戰略制定前的戰略問題,同時也是連接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的橋梁。商業模式為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將各方交易活動相互聯結的紐帶。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最終總是能夠體現為獲得資本和產品市場認同的獨特企業價值。
建築施工企業處於行業價值鏈的中間環節,上游包括投資方、開發方、設計方,下游包括供應方、分包方、運營方等。國內大多數建築企業集中於工程產品價值鏈的實施階段,主要從事施工業務,受上下游各方力量擠壓,造成整個行業處於高產值、低利潤率的尷尬狀態。力求改變現狀的建築施工企業,可以對現有商業模式進行創新,轉換現有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模式。近年來,一些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工程公司如美國福路、中國建築等為了適應工程建設項目大型化、一體化以及大規模融資和分散項目風險的需要,紛紛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將原來位於價值鏈上下游利益相關方的業務內容轉換為本企業的業務,有效地實施建設項目的進度、費用和質量的控制,獲得最佳的投資效益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建築施工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突出體現在由原有施工總承包項目管理模式轉型為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模式,具體包括: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模式(即EPC)、設計-采購承包(即EP)、項目管理承包(即PMC)、建設-移交模式(即B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即BOT)。通常經過轉型後的建築施工企業,利潤率可從原有的2%-5%提升到15%以上。
圖:建築施工企業商業模式轉型示意
2、 完善企業管理體系
激勵的市場競爭和業主不斷提出的更高要求,迫使建築施工企業在未來需要不斷將內部管理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型,完善企業管理體系。慧朴管理認為,企業管理體系是一個以戰略為導向、以組織結構為框架、以管理控制系統為核心、以流程和制度為基礎的動態系統。
圖:企業管理體系框架
建築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中,要體現規劃的「方向、目標、措施」完整,「監控、評價」到位。發展思路要明確,提出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要具體並盡可能量化,落實到各項業務的主要財務指標及流程指標;有配套的戰略舉措及保障措施,包括戰略措施和實施計劃、年度經營計劃和預算、戰略執行績效的評估和控制;要對戰略規劃的績效進行分解及監控評價。
制定發展戰略規劃的要點包括:企業現狀及發展環境分析,主要通過對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得出企業市場定位,以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使命和戰略任務;在設定每年度各項業務的規劃時,要以詳實的數據研判支持量化目標的確定;各項關鍵戰略舉措應能圍繞各項業務規劃目標展開,提出建築企業各項管理職能的提升目標及實施手段;保障措施言之有據,以保證各項規劃目標的實現及關鍵措施的實施為設定前提。
3、全面實施精益建築
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我國建築企業必須要提高自身競爭力,為市場提供質量高、工期短、造價低的建築產品,先要能夠生存,進而不斷提高利潤率。為了客戶導向、高品質、成本效益的戰略主題落地,建築施工企業開始轉向製造業學習精益管理。從世界范圍來看,建築業的行業生產率遠遠低於製造業,工程質量也沒有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據美國精益建造協會(LCI)研究,在美國通常人工的浪費占總人工費的10%-12%,材料的浪費占項目總成本10%左右,施工設計造成的浪費占項目總成本的6%-10%。精益建築的思想本質是要盡量消除所有可能的浪費,將「無效」的時間、產出,變為「有效」的時間、產出,追求建築施工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1992年,丹麥學者Lauris Koskela提出要將製造業已經成熟應用的生產原則包括精益管理等應用到建築業,以提高建築業的管理水平,並於1993年在IGLC(International Group of Lean Construction)大會上首次提出「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概念。通過眾多精益建造理論倡導者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精益建造理論和成果日益豐富,主要的研究主題有以下十個方面:(1)基礎理論研究;(2)生產計劃和控制研究;(3)產品開發和設計管理研究;(4)建築生產系統設計;(5)建築企業文化和創新;(6)項目供應鏈管理研究;(7)預製件和開放型工程項目實施研究;(8)項目管理和信息系統結合;(9)安全、質量和環境;(10)合同和成本管理。
考慮到國內建築施工企業的管理現狀,建築產品的價值主體定義不清,對浪費的認識局限於殘次品和無需求的超量生產,建設過程被人為割裂,工業化水平低和供應鏈中企業缺乏協作等,對精益建造的研究應著重注意以下方面:建築產品的價值定義及價值生成機理;建築生產中的浪費識別;建築生產中的流和緩沖管理;精益建造下的承發包模式;工業化、模型化、標准化的研究;建築供應鏈管理;模擬、模擬等IT技術在精益建造中的應用。
精益建築的一個典型應用即為JIT采購及物流管理。建築生產過程,即是將大量的工料機等原料投入建築生產進而轉化為建築產品的過程,精益建造採用JIT模式實現物流管理。JIT 采購策略要點:①採用較少的供應商,甚至單源供應;②採用小批量采購的策略;③對供應商選擇的標准發生變化;④對交貨准時性的要求更加嚴格;⑤從根源上保障采購質量;⑥對信息交流的需求加強;⑦可靠的送貨和特定的包裝要求。
中國精益建造技術中心(LCTC)通過分析國際上研究和應用精益建造的機構和企業,認為可以將國際上已經成熟應用的精益建造管理方法借鑒到中國建築行業,並根據中國的國情加以改造,以提高中國建築業的整體競爭力。目前精益建造技術中心與上海慧朴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致力於學習國際先進的建築業管理方式,並根據國內建築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在國內的建築業企業加以應用和實踐。
❹ 建築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建築業產值規模屢創新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建築業迅速發展,產值規模不斷擴張,一次又一次突破歷史高點。1956年完成總產值14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1988年完成總產值113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1998年完成總產值10062億元,突破萬億大關;2011年完成總產值11.6萬億元,突破十萬億大關;2017年完成總產值21.4萬億元,突破二十萬億大關。2019年上半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2億元,同比增長7.2%。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建築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