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西樵大餅市場定位

西樵大餅市場定位

發布時間:2021-04-21 03:56:19

1. 佛山十大特產有哪些

佛山特產大全
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醞扎豬蹄(佛山扎蹄)——流傳一百多年,以老字型大小得心齋製作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種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類,也因此外地人也較受落。建議象肇慶裹蒸那樣加以推廣,相信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
佛山柱候雞(系列產品:柱候鴨、柱候鵝等)——名飲食店「三品樓」因擅製作此類品種而名動一時,可惜逃不過關門的厄運。
西樵大餅——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是佛山第一旅遊聖地西樵山的名牌產品。
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
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並且叮當碼頭,各有「尋芳客」,內里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並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大良磞砂——同樣有相當知名度,與盲公餅、西樵大餅一起可稱三大佛山「手信」特產。
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豬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高明橫江狗肉——以特殊方法炆制,突出原汁原味。位於高明與新興交界之地,也有不少外地食客前往品嘗,及至肇慶、高要、新興以此名招攬生意,在產地有7、8間家庭式店鋪,但各店口味差異較大。
海天豉油——不用多說,是佛山特產中開發得最好、最成功的產品之一,已集團化經營並開發出多個系列產品,在全國不少地方已享有名聲。
鹽步秋茄——近年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徵。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皆品。
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現在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不足2000斤。
高明合水西瓜——多年前每當盛夏,廣州、佛山的空地上幾乎都堆滿打著合水招牌的西瓜,甚至因小販的么喝牌寫上「合水西瓜,紅過張國榮」而登上《羊城晚報》頭版。但現在因地土未能休養生息而嚴重酸化,這一特產已幾乎「滅絕」。
官窯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單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石碣村就在南國桃園一帶,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灑類中的萬寶路。
佛山秋色——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是佛山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石灣公仔——同樣是佛山的名片,近來因為爭議而名聲大震,是目前收藏家們熱門的種類之一,前景看好。但也存在隱憂,一是產品要急需提高工藝品位、二是產品創作千篇一律,題材創意欠缺、三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四是門派相爭。
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並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石灣米酒——與九江孖蒸同出一源,分別只在水源不同,但近年有式微的跡象。
鳳城小炒(美食系列)——如果一定要作個比喻,它是佛山的「市萃」當之無愧。
南海刺綉(粵綉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粵綉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毛發,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綉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現在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綉得出好的剌綉來。
順德蠶絲——早在宋代,此地便開始種桑養蠶,千百年來,從未間斷,是蠶絲中的極品。現在無數的桑樹已被無數的高樓壓在地下,順德蠶絲可能只全留在記憶里了。
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現在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高明香荔——果型小核更小,60%的荔枝核需要放大鏡幫助找尋,還有更妙的是不會上火,神奇吧。
佛山莨紗綢——因製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動時「紗紗」作響,故又稱「響雲紗」後來逐漸取諧音而美其名為「香雲紗」。莨綢是平紋組織的坯綢,烏黑透亮,又稱之為「薯莨綢」或「黑膠綢」。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記載:佛山絲綢之精,金陵蘇杭皆不及也。香雲紗是佛山絲綢的傳統珍品,是佛山人的驕傲。但現今已擺上歷史博物館了,建議重新生產,再作商業包裝,省運會時作頒獎服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
佛山鑄造——「三支香」倒後,三大支柱也轟然塌下,要欣賞其過去的輝煌,幾乎全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例無少缺。
南海藤席——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製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現在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現在多數人都夢詩(思)想雲,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順德燉雙皮牛奶——順德雙皮奶白而滑,給人一種端莊而溫柔的感覺;香氣濃郁, 奶味濃,入口香滑,口感細膩,順德雙皮奶始創於清朝末期,是當時順德的一位農民無意中調制出來的,味道甜味,深受廣大的群眾歡迎,流傳至今,成為佛山(順德)的特產之一,還被評為 「中華名小食」稱號。
(雙皮奶為什麼比其它燉奶好,先賣個關子)
佛山應記雲吞面——傳統的製法已經棄用了,現在只餘下一個外殼,如果不把舊時的「婀娜」喚醒人們的食慾,恐怕沉淪下去已有定期。
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於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於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後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葯攜上,才得以於此落地生根。
佛山剪紙——稱為佛山特產的精品最為恰當,它把佛山的高雅文化遠遠帶出佛山的「界碑」,已有500多年歷史。傳神、剔透、嚴謹、工整為主要特色。
佛山中成葯——曾經盛極一時,品牌眾多,為中外所認同。可惜現在除飄出海外的,總產值不及國內一間二線的葯廠。
佛山扎獅——南獅的扎作,惟廣州狀元坊與佛山所出,但不知現在後繼人才如何?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西樵山無篤田螺——第二奇,也是八絕之一。
西樵山煎燶鰂魚——第三奇,又一個八絕。這當中還有佛手瓜、杜娟、雲霧茶等。
石灣陶作——石灣陶作享有「石灣瓦、甲天下」,到現在還是獨霸全國,發揚光大。有近30萬人從事同一個傳統行業,不知還有那些例子呢?其它日漸式微的特產,好好研究石灣陶作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俾益。
高明合水粉葛——以粉質多,味甘甜、無渣而享譽市場,短短的廿來年時間,能夠「造」出一個特產,沒有過人的物產特質,用其它理由作解釋都顯得單薄無力。
金箔、銀箔、銅箔、錫箔——金屬制箔業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藝。始於元末明初,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初的產品主要是製作金花的厚片銅箔。至清代,隨著生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已能製作更薄的銅紙,且金箔、銀箔、銅箔、錫箔也同時興起,各行業均有會館。公元1906至1915年間最盛,廠號有200餘家,工人3000餘人。金箔製作的刺綉線遠銷歐美。後來,由於洋裝璜紙大量輸入,市場逐步縮小。
南海炮竹——曾幾何時,春節的炮仗聲幾乎是過年的符號,南海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威名遠播,二大炮竹廠把全國的第一把交椅抱得緊緊的,但隨著各地禁炮的政策,這個行業也萎縮得厲害,來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從此南海炮竹只餘人們的記憶中。
順德魚皮角——此魚皮並非魚外表的那一層皮,而是用魚肉經加工製成比紙還薄的皮,包上餡料就是魚皮角了。只要稍加想像,就知道製作工藝有多難。順德這一特產在廣州的知名度遠遠在佛山之上,這一特產也充分反映順德人食不厭精的豹斑。
三水冬菇老抽——很難以找出一樣三水的,品質不錯,單就特指產品來說,就算海天也恐有不及,只可惜一直在海天的光環底下。
石灣魚腐——在南番順一帶,魚腐是很平常的菜式,製作也大致一個模樣,唯獨石灣的製法與眾不同,加之比其它魚腐滑而綿,如配搭其它原料作菜,常常登上高級筵席餐台。
高明瀨粉——就粉質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風,與中山瀨粉的爽紉相比,高明瀨粉側重軟滑,可以講二者優點各不相讓。只可惜後者不注重包裝,一直只是藏於民間。
和順欖——在高檔的零食店,化皮欖一直充當「生」、「旦」的角色,要知道這化皮欖就是由和順欖而來。曾祖母在世時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歷史吧。
和順蝦——僅在金山寺前後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蝦腳及蝦殼邊緣呈黃色,被形容為金邊蝦,在當地甚至傳說多多,披上一層傳奇的色彩。但此蝦確實肉質特爽、特鮮,蝦殼特薄。廣州清平市場打此招牌的,價格比其它高20%以上。

2. 西樵大餅的特色發展

經濟多元化的發展,人們多元化的喜好,促使著西樵大餅進行產品變革。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西樵大餅的新品種:蛋奶型西樵大餅。相對於傳統型西樵大餅,蛋奶型更加松軟,有入口即溶的感覺。而且有的還製作成蛋糕一樣,採用雙層夾心的形式,在中間放上奶油,使它吃起來更加可口。雖然蛋奶型西樵大餅吃起來可口,但大多數的西樵本地人還是比較喜歡傳統型的,特別是把它蒸過之後,那份松軟和清香甘甜是蛋奶型不能比擬的。
隨著蛋奶型西樵大餅的需求不斷增多,傳統型西樵大餅在市面上的蹤影逐漸消失。當然,並不是完全消失。如果你想購買,你可以在南海西樵的樵園餅屋裡找得到。另外,西樵大餅當然是西樵出產的才為最正宗。但據了解,現在市面上銷售的西樵大餅大多數都不是在西樵出產的,而是外地的一些企業或作坊製造的。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成本問題導致市場上西樵大餅的質量不能得到保證。那麼,真正在西樵生產的正宗大餅又到了哪裡去了?原來,在西樵生產的大餅基本只在家門口擺賣,多數在一些餅屋、雜貨店和景區店鋪出售。所以大家如果想購買正宗的傳統型西樵大餅,就要到西樵去了。其中,又數樵園餅屋出產的大餅最有質量保證。

3. 佛山 三水有什麼特產

佛山主要是盲公餅、石灣米酒、海天豉油
三水:炒米餅、健力寶。
順德:大良崩粆、咸牛乳、雙皮奶。
南海:西樵大餅、平洲福肉餅、九江煎堆、九江雙蒸酒。
以上都為容易找到的,而且順德的特產港澳及外國人都說好。
水果:現在不是夏天,嶺南佳果出於夏.此處楊桃、付桃、荔枝、龍眼、香蕉、椰子、黃皮、蕃石榴都很好,但現季只有楊桃香蕉蕃石榴有吧。特色水果來自其它地方的很多:榴槤、狔猴桃、牛油果、啤李、櫻桃------。現在都很貴榴槤約8~10元/斤

4. 佛山最地道的五種小吃有多好吃,都有什麼

說到佛山,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一定不是美食,而是詠春宗師葉問。沒錯,葉問就是佛山桑園人,我們從葉問系列的電影里不僅能看到佛山的歷史,其實也能隱約看到很多佛山的美食名吃。


這趟佛山之旅,雖然看到了很多風景名勝,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些美食名吃。這些都吃過的十有八九都是地地道道的佛山人,你知道佛山還有哪些特色小吃嗎?列舉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5. 佛山有哪些特產

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醞扎豬蹄(佛山扎蹄)——流傳一百多年,以老字型大小得心齋製作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種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類,也因此外地人也較受落。建議象肇慶裹蒸那樣加以推廣,相信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
佛山柱候雞(系列產品:柱候鴨、柱候鵝等)——名飲食店「三品樓」因擅製作此類品種而名動一時,可惜逃不過關門的厄運。
西樵大餅——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是佛山第一旅遊聖地西樵山的名牌產品。
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
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並且叮當碼頭,各有「尋芳客」,內里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並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大良磞砂——同樣有相當知名度,與盲公餅、西樵大餅一起可稱三大佛山「手信」特產。
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豬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高明橫江狗肉——以特殊方法炆制,突出原汁原味。位於高明與新興交界之地,也有不少外地食客前往品嘗,及至肇慶、高要、新興以此名招攬生意,在產地有7、8間家庭式店鋪,但各店口味差異較大。
海天豉油——不用多說,是佛山特產中開發得最好、最成功的產品之一,已集團化經營並開發出多個系列產品,在全國不少地方已享有名聲。
鹽步秋茄——近年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徵。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皆品。
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現在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不足2000斤。
高明合水西瓜——多年前每當盛夏,廣州、佛山的空地上幾乎都堆滿打著合水招牌的西瓜,甚至因小販的么喝牌寫上「合水西瓜,紅過張國榮」而登上《羊城晚報》頭版。但現在因地土未能休養生息而嚴重酸化,這一特產已幾乎「滅絕」。
官窯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單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石碣村就在南國桃園一帶,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灑類中的萬寶路。
佛山秋色——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是佛山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石灣公仔——同樣是佛山的名片,近來因為爭議而名聲大震,是目前收藏家們熱門的種類之一,前景看好。但也存在隱憂,一是產品要急需提高工藝品位、二是產品創作千篇一律,題材創意欠缺、三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四是門派相爭。
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並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石灣米酒——與九江孖蒸同出一源,分別只在水源不同,但近年有式微的跡象。
鳳城小炒(美食系列)——如果一定要作個比喻,它是佛山的「市萃」當之無愧。
南海刺綉(粵綉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粵綉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毛發,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綉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現在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綉得出好的剌綉來。
順德蠶絲——早在宋代,此地便開始種桑養蠶,千百年來,從未間斷,是蠶絲中的極品。現在無數的桑樹已被無數的高樓壓在地下,順德蠶絲可能只全留在記憶里了。
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現在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高明香荔——果型小核更小,60%的荔枝核需要放大鏡幫助找尋,還有更妙的是不會上火,神奇吧。
佛山莨紗綢——因製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動時「紗紗」作響,故又稱「響雲紗」後來逐漸取諧音而美其名為「香雲紗」。莨綢是平紋組織的坯綢,烏黑透亮,又稱之為「薯莨綢」或「黑膠綢」。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記載:佛山絲綢之精,金陵蘇杭皆不及也。香雲紗是佛山絲綢的傳統珍品,是佛山人的驕傲。但現今已擺上歷史博物館了,建議重新生產,再作商業包裝,省運會時作頒獎服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
佛山鑄造——「三支香」倒後,三大支柱也轟然塌下,要欣賞其過去的輝煌,幾乎全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例無少缺。
南海藤席——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製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現在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現在多數人都夢詩(思)想雲,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順德燉雙皮牛奶——順德雙皮奶白而滑,給人一種端莊而溫柔的感覺;香氣濃郁, 奶味濃,入口香滑,口感細膩,順德雙皮奶始創於清朝末期,是當時順德的一位農民無意中調制出來的,味道甜味,深受廣大的群眾歡迎,流傳至今,成為佛山(順德)的特產之一,還被評為 「中華名小食」稱號。
(雙皮奶為什麼比其它燉奶好,先賣個關子)
佛山應記雲吞面——傳統的製法已經棄用了,現在只餘下一個外殼,如果不把舊時的「婀娜」喚醒人們的食慾,恐怕沉淪下去已有定期。
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於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於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後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葯攜上,才得以於此落地生根。
佛山剪紙——稱為佛山特產的精品最為恰當,它把佛山的高雅文化遠遠帶出佛山的「界碑」,已有500多年歷史。傳神、剔透、嚴謹、工整為主要特色。
佛山中成葯——曾經盛極一時,品牌眾多,為中外所認同。可惜現在除飄出海外的,總產值不及國內一間二線的葯廠。
佛山扎獅——南獅的扎作,惟廣州狀元坊與佛山所出,但不知現在後繼人才如何?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西樵山無篤田螺——第二奇,也是八絕之一。
西樵山煎燶鰂魚——第三奇,又一個八絕。這當中還有佛手瓜、杜娟、雲霧茶等。
石灣陶作——石灣陶作享有「石灣瓦、甲天下」,到現在還是獨霸全國,發揚光大。有近30萬人從事同一個傳統行業,不知還有那些例子呢?其它日漸式微的特產,好好研究石灣陶作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俾益。
高明合水粉葛——以粉質多,味甘甜、無渣而享譽市場,短短的廿來年時間,能夠「造」出一個特產,沒有過人的物產特質,用其它理由作解釋都顯得單薄無力。
金箔、銀箔、銅箔、錫箔——金屬制箔業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藝。始於元末明初,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初的產品主要是製作金花的厚片銅箔。至清代,隨著生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已能製作更薄的銅紙,且金箔、銀箔、銅箔、錫箔也同時興起,各行業均有會館。公元1906至1915年間最盛,廠號有200餘家,工人3000餘人。金箔製作的刺綉線遠銷歐美。後來,由於洋裝璜紙大量輸入,市場逐步縮小。
南海炮竹——曾幾何時,春節的炮仗聲幾乎是過年的符號,南海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威名遠播,二大炮竹廠把全國的第一把交椅抱得緊緊的,但隨著各地禁炮的政策,這個行業也萎縮得厲害,來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從此南海炮竹只餘人們的記憶中。
順德魚皮角——此魚皮並非魚外表的那一層皮,而是用魚肉經加工製成比紙還薄的皮,包上餡料就是魚皮角了。只要稍加想像,就知道製作工藝有多難。順德這一特產在廣州的知名度遠遠在佛山之上,這一特產也充分反映順德人食不厭精的豹斑。
三水冬菇老抽——很難以找出一樣三水的,品質不錯,單就特指產品來說,就算海天也恐有不及,只可惜一直在海天的光環底下。
石灣魚腐——在南番順一帶,魚腐是很平常的菜式,製作也大致一個模樣,唯獨石灣的製法與眾不同,加之比其它魚腐滑而綿,如配搭其它原料作菜,常常登上高級筵席餐台。
高明瀨粉——就粉質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風,與中山瀨粉的爽紉相比,高明瀨粉側重軟滑,可以講二者優點各不相讓。只可惜後者不注重包裝,一直只是藏於民間。
和順欖——在高檔的零食店,化皮欖一直充當「生」、「旦」的角色,要知道這化皮欖就是由和順欖而來。曾祖母在世時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歷史吧。
和順蝦——僅在金山寺前後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蝦腳及蝦殼邊緣呈黃色,被形容為金邊蝦,在當地甚至傳說多多,披上一層傳奇的色彩。但此蝦確實肉質特爽、特鮮,蝦殼特薄。廣州清平市場打此招牌的,價格比其它高20%以上。

6. 南海西朝山生產什麼

應該是叫西樵山!!!
樵鄉特產-雲霧茶
一、西樵山雲霧茶——又名「紫芛茶」、「苦登茶」,是西樵山特產之一,樹高數丈,葉厚芽壯,芽用來制茶,顏色烏黑發亮,一芽入壺,開水沖泡色淡味苦,清香襲人心肺,入口苦澀,但回味清適。日出前,雲霧迷濛中採的茶為上品,因而得名。若用山中清泉泡茶,更是錦上添花。關於西樵山茶歷史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古代文人騷客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傳說晚唐詩人曹松,隱居西樵山十年苦讀功名。見西樵山一年四季青山蒼翠,雲霧繚繞,就從浙江長興縣顧渚山移來茶種,贈給山民,教之栽植採制之法。山上八村山民開始以種茶、賣茶為業,從此西樵山茶畦滿嶺、茶香縈繞、茶歌滿山。西樵山種茶的歷史應該有千年以上,雲霧茶作為貢品,享譽一時。
樵鄉特產-佛手瓜
二、佛手瓜又名合掌瓜,菜餚梨,屬葫蘆科,多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根系強大,原產於墨西哥和印尼群島,19世紀初傳入我國。西樵山土壤、水、空氣適宜佛手瓜的栽種,而且所產的佛手瓜與眾不同,別有一番風味。
樵鄉特產-西樵大餅
三、西樵大餅是西樵的著名特產,西樵大餅的生產製作至少已有300多年歷史,遠近馳名。西樵大餅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有半斤,也有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松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媲美。西樵大餅除了甘香、松軟、清甜外,還有刀切不掉渣,暑天在桌上放上10天半月不變質的特點。西樵大餅的生產工序極為嚴格,選料十分認真,用的是上等白麵粉、白糖、豬油、雞蛋,配以山上甘泉水,發酵,做成餅形,在爐中烘製而成。又因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樵鄉特產-丹桂酒
四、西樵山上村民世世代代都會釀桂花酒,最為出名的數丹桂園的桂花酒。每到秋月花開,花色絳紅,香飄數里。山人就集花曬干,釀製成酒,酒色絳紅,香醇可口,成為山中歷代名產。上個世紀60年代,山下設有酒廠,每年釀上千斤桂花酒。前人游西樵有品嘗丹桂酒後曾有贊詩雲:「九月樵山丹桂香,釀成醇酒酒旗颺。殷勤待客延高座,舉盞祝君眉壽長。」
樵鄉特產-臭屁醋
五、有一種小吃——臭豆腐——以其「聞著臭,吃著香」的特點聞名遐邇。

在西樵的很多村莊,也有一種聞著臭,吃著香的一種風味小吃——臭屁醋。
樵鄉特產-大岸黑皮冬瓜
六、西樵山下的大岸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種植一種皮黑果大的特色瓜――黑皮冬瓜,此瓜品種優良,比普通冬瓜大,肉厚白色,肉質細密、皮色靚,吃起來爽甜、因而每到收獲季節吸引著大批客商前來采購,在市場上非常走俏。

7. 廣東省的全部知名特產

新會亞陀霉姜以生薑為原料,將鮮姜經檸檬汁、陳皮及其他香料腌泡後,經真空濃縮而成。傳說:相傳,新會市城曾有一個賣涼果的小販,此人駝背,所以人們都叫他「亞陀」。有一天,他買一個巨型姜,打算把它作為酸姜。因為他又要做生意,又要加工製作食品,忙得顧不上做酸姜了。這天晚上,亞陀累得已睡著了,就在這里這個巨型姜變成了一具老翁,看著床上勤勞能乾的小夥子,非常同情。於是他留下了一張紙條,讓他製作霉姜。第二天,亞陀醒來,發現姜發霉了,而且還多了一張紙條。於是他便按著老翁的方法製作起霉酸來,這就是現今的新會亞陀霉姜。產品呈棕色粒狀,質地柔軟,酸、甜、辣、咸諸味兼備,風味獨特。宜於老人與幼兒食用,有止渴生津、祛寒除痰之功效,戒煙者亦多用作替代食品。

台山蝦羔產於廣東台山。 夏秋汛期大量苗蝦上市,選通體透明晶亮、肉質肥滿、連殼可吃的小苗蝦,用鹹水沖洗,去其雜質、泥土,晾乾後置瓦器中加鹽拌勻,用擂醬棍稍加擂爛,加蓋發酵再加適量食鹽拌勻;又發酵,最後再補加食鹽,發酵。經過三次發酵,苗蝦變為色澤通紅的蝦坯。天氣晴朗時,於陽光下曬一個禮拜即成蝦醬。在此期間每隔一段時間擂醬一次,次數愈多愈好,使其異味散發,水分蒸發,顏色由大紅變為紫紅、入口味美滑嫩。加工過程中以下鹽及發酵最為關鍵,需按天氣變化靈活掌握。其製作以夏末及秋季為宜,這時天氣乾爽,發酵時間易於掌握,蝦質鮮美潔凈,製成成品味道最為香醇。最後密封貯存。食時放生油蒸熟,香味撲鼻,引人食慾。將蝦醬進一步壓干其水分,即成羔餅,蝦羔含有大量蛋白質,營養豐富,蝦香濃郁,味美可口。

大良磞砂 同樣有相當知名度,與盲公餅、西樵大餅一起可稱三大佛山「手信」特產為麵粉拌和豬油、南乳、白糖等配料油炸而成的食品,形似金黃色蝴蝶,順德人俗稱蝴蝶為磞砂,故名。始制於清乾隆年間縣城東門外的成記老鋪,初為脆硬薄片,後來經李禧記改進,風味甘香酥化,咸甜適度,品種有蚝油、蝦蓉、欖仁、南乳等。現時製作的多為南乳磞砂。製法以普通麵粉為主料(精面因筋強,炸後不松化,不適用),和入南乳、油、糖、水,比例是:麵粉500克,南乳32克.花生油16克,白糖172克,鹼水半湯匙,精鹽7.8克,臭粉0.3克,食粉0.6克,清水78克,搓扭成面團後,切塊捏壓成形,再放入花生油鍋中慢火
大良膏煎 大良膏煎產於廣東順德。 大良膏煎是從古人寒食節時所食的一種叫「膏煎」的食品發展而來的,後來也稱膏環。如今,大良膏煎用白糖、豬油摻和麵粉油炸而成,狀如兩個並排的環釧,色澤金黃,更加鬆脆酥香。 佛山扎蹄 產於廣東佛山。 傳說德心齋在清乾隆年間,只是一間專營肉類的店鋪,叫「和記」。店老闆余大伯為使日常賣剩的豬手、豬腳能夠銷售出去,便巧制出一種豬手豬腳的加工品「扎蹄」來。這種扎蹄是熟食品,皮爽肉脆,五香和味,別具風味。 佛山扎蹄選用上乘的豬手、豬腳作原料,用鹽、汾酒、蓮見、小茴、川椒、桂皮等適量煮成鹵水,然後把豬手、豬腳剖開,取出骨肉,把已經處理好的枚肉、腿肉切成薄片,一層肥一層瘦地間隔著,釀進挖空骨肉的豬手豬腳里,直到釀滿為止。接著,用水草連皮帶餡把豬腳、豬手切成片狀,淋上適量麻油、便可上碟食用。如果把釀豬手、豬腳放在鹵水裡泡浸一個晚上,翌日再食,品味更佳。
西樵大餅 西樵大餅最早出品是官山圩的天園餅家,曾暢銷省港各地。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這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製成此餅,其它地方仿製,不及此味,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
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遠近馳名。西樵大餅名不虛傳,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松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製作過程是,選上等白麵粉,白糖、豬油、雞蛋,配以山上甘泉水,以發酵,作成餅性,在爐中烘製而成。又因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西樵大餅的典故
明朝弘治年間,方獻夫任史部尚書時,一天四更起床,洗完畢,准備用早點,豈料僕人遲遲沒拿上來。他到廚房一看,廚子遲了起床來不及做點心。方獻夫見案板上有已發酵好的面團,便急中生智,叫廚子在面團中加上雞蛋和糖揉勻,做成一個大餅子,放在爐子上烤。一會兒餅子烤好,方獻夫用包袱布包好,命轎夫起轎,匆匆上朝去了。
方獻夫來到朝房,見還有時間,便拿餅子就著清茶吃了起來,餅子松軟甘香,十分可口。同僚們聞到餅香四溢,都咽口水了,有官員還探過頭來問吃什麼餅子。方獻夫故鄉情濃,不假思索便說:「這是西樵大餅。」散朝後,方獻夫命廚子如法炮製,做了幾十個大餅子,第二天上朝時帶到朝房,分給同僚享用。同僚們邊吃邊嘖嘖稱贊餅子可口,西樵大餅便在朝中美名揚了。方獻夫也經常命廚子烤制,供自己吃或招待客人。 後來方獻夫稱病還鄉,在西樵山設石泉書院講學10年,將制餅方法教給山民。好方法加上西樵山好泉水,制出來的西樵大餅更可口了,又因為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到了清未民初,西樵大餅做得最好的是離西樵山不遠的民樂圩一餅家,它制出來的西樵大餅除了甘香、松軟、清甜外,還有刀切不掉渣,暑天在桌上放上10天半月不變質的特點,廣州、佛山的商人紛仿製,但色、香、味均無法與地道的西樵大餅媲美
佛山盲公餅 盲公餅是廣東省佛山市土特產名產品之一。由於它是由一盲人創制。因而得名盲公餅。它創制於浦嘉慶年代後期(1796一l820年),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 盲人名叫何聲朝,八歲時由於家貧患病,無錢醫理,而致雙目失明。十歲開始學卜易,學成後,就在本市教善坊口開設"乾乾堂"卦命館,頗得當時一些人士信仰。生子二,一名蔭源;一名奮興(字豫齋)。而豫齋則在館侍奉父親。由於問卜者多攜帶小孩,喧鬧啼哭,影響工作。豫齋乃想出一法:用飯焦干磨成米粉,加上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勻,製成米餅,稱為"肉餅"。 (現盲公餅餅印仍舊有肉餅二字)這樣既可賣給問卜的人以餌小孩,又可以多賺一些錢以補助家計。由於製作別出心裁,甘香香美味,價錢便宜,購買的人日多。鄰居為了獲利,也從中仿製出售,但質量不及"正貨",人們都擁向何聲朝處買,輾轉相傳下去,向盲公買餅的人們都叫肉餅為"盲公餅",盲公餅遂由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里,盲人最忌別人叫他盲公,因此百多年來,市場上百公餅雖已名傳遐邇,但他的子孫後代,也不拿自公餅作招牌,而以合記肉心餅為名。自解放民1952年我市參加華南物資交流大會,為了大力推銷佛山土特產品,才正式定商標為盲公餅。
盲公餅自出名以後,購買者日眾,並多以此為送禮佳品。初制時,餅形大於銅元,沒有豬肉心,到1875年後,為了精益求精,才加豬肉心配製。創號合記後,歷年來都是僱工12至13人進行生產,但實際生產人員只有七八人。每天產量一萬斤左右,最盛時期是1933至1936年,每天加班生產至15一一16小時, 日產量兩萬多斤。多銷往東莞、石龍一帶,省內及港澳來佛山的旅客,多購盲公餅回去饋送親友。合記號在解放前一向在鶴園社老鋪用零沽形式出售,不設批發或代理,出口數量極少,也抗日戰爭前一年,出口只有四千八百斤,是用鐵罐精裝(無肉心)托洋船帶貨出口。日寇南侵,佛山淪陷,到處搶掠殘殺,民不聊生,盲公餅的銷路一落千丈,生產工人大都回鄉務農。百公餅的形式從此由大改小,由每個出售改為每筒出售(每十個為一筒)。日產300至400個,營業不振,有時幾天也無開工生產。抗日戰爭勝利後,生產稍有恢復,工人也逐漸從農村返回佛山,但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下,生產仍沒有很大發展,日產只有三萬個,約等於戰前大型餅的一萬五千個,還未恢復到戰前生產水平。
盲公餅的製作,與一般餅食不同,有其獨特之處,市場上出售的餅食,大都以麵粉配製,而盲公餅則全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豬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餅內所夾的豬肉,其製法更為美妙精巧,用幼細白糖腌藏數月(最少數天)才取出配製,食起來甘美酥脆,美味可口,中外亦負盛名。百數十年來,製法古樸,以瓦盆盛料焙制,坐著生產,效率極低。直至1955年公私合營後,才改用案板制,站著生產。由於操作方法改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現在產品規格有大小二種,大的每筒六個,小的每筒十個。出口或送禮另有裝紙盒和鐵罐。
肉丸
肇慶裹蒸肇慶裹蒸,是粽子的一種,用糯米、綠豆、肥豬肉,再加入適量的精鹽、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製而成。肇慶裹蒸用肇慶特產冬葉包制,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
潮州腐乳餅 腐乳餅是潮州著名的餅食之一,腐乳餅造形小巧,有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醇酒的氣味,香味的濃郁,甜而不膩,是餅食中的佼佼者,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餡中白豬肉要經過精選切成肉丁等,配料總共有十四種以上,在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先後有序,烘烤也有章法,這樣使餅皮薄而不裂,餡飽而不露干潤而不燥。 腐乳餅的最初起於何時難以查考。據說,是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里的餅餡中,老闆不忍將此物拋棄,將其製成另一種餅,名為腐乳餅,想不到受到顧客歡迎。以後,各餅食店競相製作這種餅,而且各顯所長。但畢竟這只是傳說,不一定可信。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中,腐乳塊百分之二點五,名酒含百分之二,白豬肉要經過精選,切成肉丁,佔百分之十八點二,粉糖含量百分之二十七點五,還有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在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先後有序,烤焙也有章法。這樣,使餅皮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干潤而不焦燥。目前,這種產品已成批生產,並加上漂亮的裝潢,每年均有出口。 腐乳餅不僅造型小巧,有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而且富含糖類、維生素、蛋白質和脂肪,有豐富的營養,是餅食中的佼佼者。

湛江威化餅(華夫餅、維夫餅)
又名華夫餅、維夫餅。產於廣東湛江。採用新鮮、純正、支鏈澱粉多、粘性大的糯米為主料;所用油脂,經鹼煉、脫味、脫色、氫化後成為膩滑、無異味、潔白;白砂糖磨細成微細粉沫;添加劑純度要高。其製作,先將糯米洗凈、浸泡、晾乾、椿粉,與充分溶解的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等混合液,按一定比例制為粉團,投模夾內,焙烤成餅片。另將凝固的食用油脂連續攪拌,至膩滑為上好,加白糖粉拌勻,塗餅片上,進行粘全,最後鋸成各種規格的小塊,才成為成品。威化餅色澤鮮艷,層次明顯,滋味純香甜美,口感膨鬆嫩滑,保存期長,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營養豐富,熱量較高。
東莞臘腸 東莞臘腸短而粗,傳說始創這種臘腸的原是個矮仔,他挑著長的臘腸上街叫賣,因人矮,有的臘腸拖到地上,沾上很多泥沙,不受顧客歡迎。後來,他便想辦法,把臘腸製得短而粗,在炮製方法上又與眾不同,他挑擔上街,人們老遠就看見那粗大的臘腸,並嗅到臘腸的特別香味,從此生意興隆,再不用沿街叫賣了。至今人們仍然用「東莞臘腸」來形容一些矮壯而精靈的人。
東莞臘腸身長不到2~3厘米,好像一個橢圓形的小肉球。在製作上與普通臘腸有所不同,它是用當天加工出來的新鮮豬腸衣來製作臘腸衣,用8:2的瘦、肥肉切粒剁爛和勻,拌以白糖、食鹽、特級生抽醬油和味精,入腸前還灑上正牌的山西汾酒,捆紮後,自然風干至適度,即放入火櫃以文火烘烤至透明乾爽。因而東莞臘腸風味獨特,色彩鮮麗,並有爽脆、香醇、鹹味均勻、美味可口等特點,成為廣東臘腸中的上品,在國內外享有聲譽。

大埔京粉糕(仙人糕)工藝:其製作系採用仙人草、澱粉及礦泉水,不加任何防腐劑,經熬制、冷卻成為成品,目前已有罐頭包裝。
特點:呈半透明凝固狀,具棕褐至茶褐的仙人草本色。含膠質多,富彈性,有天然仙人草風味,並略帶鹼香。
用途:食用時,可加入白糖或牛奶,爽滑可口,清涼解熱。除供食用外,並有良好的葯用價值。
其他還有紅茶、「香蕉、甘蔗、荔枝、菠蘿」四大名果、粵綉、牙雕、端硯、陶瓷等。

8. 佛山特產有哪些

佛山特產:

1、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8)西樵大餅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佛山,前身為管轄珠江三角洲的粵中行署、佛山專區,現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珠三角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鄰中山。是「廣佛都市圈」、「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廣東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

科技

佛山作為中科院與廣東省全面戰略合作重點示範市,積極開展與中科院的戰略合作,共建中科院佛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已建成6個專業中心和3個創新平台,開展合作項目313項。啟動「中國南方智谷」建設,已有廣東西安交通大學研究院等10個科研項目簽約入駐。

2017年末共有各級工程中心2170家,其中省級工程中心628家,市級工程中心812家。高新技術企業2549家。新增省級工程中心233家。

全年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勵14項。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25899件,授權量4901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件。全年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269個,其中復評128個,新增141個,有效期內廣東名牌產品582個。

傳媒

佛山第一份報紙《汾江日報》關於佛山歷史上首創的第一家報紙,1929年國民黨南海縣政府所編《南海縣政季報》第一期曾作如此記載:

「人口十餘萬,百鄉環繞,工商薈萃之佛山市鎮,既無一日報,以為地方之喉舌……有志之士憂之。民元(1912年),乃有邑人梁憲廷氏辦汾江日報。」從1918年到1949年的31年期間,佛山前後共出現過12份報紙,既有民辦的,也有官辦的。

2017年,佛山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閱讀全文

與西樵大餅市場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教師外出培訓方案 瀏覽:48
執法比賽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88
保教主任跟崗培訓方案 瀏覽:778
中專市場營銷學試題及答案 瀏覽:231
餐飲營銷方案範文 瀏覽:459
海淀區中小學新任培訓方案 瀏覽:512
街道鄉鎮公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28
525中學生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03
網路營銷生產的基礎是 瀏覽:360
銀行五四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155
全軟文推廣方案 瀏覽:844
幼兒園本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613
市場營銷學在職研究生 瀏覽:303
市場營銷調研與預測試題 瀏覽:632
中國旅遊電子商務的現狀與路向 瀏覽:818
編織民族手工藝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315
全市新聞宣傳培訓方案 瀏覽:76
對講機使用培訓方案怎麼寫 瀏覽:797
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解決方案 瀏覽:467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怎麼樣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