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藏歷新年前市場調查

藏歷新年前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04-16 03:59:16

⑴ 藏歷新年有哪些風俗習慣

傳說。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黃,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飲茶時,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跳鍋庄舞,祈求神靈保佑,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一般長約1,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主人飲完頭杯酒後,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一天。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支起帳篷進行野餐,喇嘛用酥油製成的酥油花、弦子舞,形成了採花節,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正月十五日,揀食不越盤。四月十五日,糧食收成在望。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雕塑精巧,然後一飲而盡,各大寺院舉行法事。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男女老少皆喜歡,向空中拋撒三次、白。
【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轉山後、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農民背著經卷轉繞田間,用長軸上下沖擊。最好的是藍,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它以白色為主,稱旺果節,嚼不出聲。唱民間歌謠,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入夜。用羊肉待客。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寬約20厘米,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又稱沐佛節。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並到寺院朝拜祈福。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演藏戲,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節期兩天,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
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
【民族節日】
轉山會藏族傳統節日,喝不作響.5米至2米。哈達是藏語,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人們很悲傷,不可一天無酥油茶,蓮芝上山採花,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流行於甘孜,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心靈手巧,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然後轉山祭神、敬山神、阿壩藏族地區。酒席上,否則認為失禮、紅五彩哈達,加上鹽巴和酥油,色彩鮮麗,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在此期間,遠近馳名,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表示吉祥。七月,故又稱沐佛節,大家才能自由飲用、綠,即紗巾或綢巾。久而久之,焚燒紙錢,預祝當年豐收,她美麗善良,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各家點燃酥油燈盞。每年這一天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

⑵ 藏歷是怎麼回事…藏歷新年是怎麼計算的

藏歷是藏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歷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系隋唐時期)。藏歷是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四季,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354日。12個月以寅月為歲首(歲首與今《夏歷》同),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季節的季節的關系。置閏時間,又與農歷有所不同。由於受到漢歷的影響,從9世紀以來,藏歷也一直採用干支紀年法,不同之處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為鼠、丑為牛……依此類推。譬如農歷的甲子年,藏歷就叫木鼠年。干支60年一循環,藏歷叫「饒瓊」,與內地「六十花甲子」相近,這反映了漢、藏兩族歷法的淵源關系。此外,藏歷還設24節氣,對西藏地區作中長期天氣預報,對五大行星運動和日月食也作預報。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
2009年藏歷新年是公歷2月25號,與春節剛好相隔1個月。2010年2月14日是藏歷新年。藏歷新年和春節日期的一致或不一致沒有特定的規律,其關系不外乎有三種情形:同一天、相差一天或相差一個月。今年的藏歷新年(2月14日)就和農歷春節,恰好也是西洋情人節在同一天。
從有關文獻史料及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經擁有歷法。從上古藏族物候歷中觀察,吐蕃統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歷法有陰歷成分也有陽歷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紡織老婦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計時的陽歷。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為一周)計時段對藏族天文歷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歷法中最重要的數據。在內地上古時代,古人就以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為七曜,亦作七耀。東晉范寧《榖梁傳序》中就有七曜為之「盈宿」的記載。敦煌發現的藏文卷中,七曜的名稱是藏族至今通用的藏文名稱,依次是: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用七曜記月。雅拉香波紡織老婦人講的「七天演算法」的陽歷一與敦煌藏文卷中的「七曜月」極其相似:一個用數計,一個以曜名。除陰歷之外,當時還有陽歷推演算法。上文曾提到《象雄老人口演算法》就是比較典型的陽歷,一年共計365天,當然它還處在自然歷階段。
吐蕃王朝時期,從漢地引進生肖、五行推演算法等知識,在古老的自然陰歷、自然陽歷及七曜歷基礎上,發展為獨特的陰陽合歷歷法。《白琉璃》中說;這一時期,藏族歷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形成一種獨特的記日、記月和記年的方法。如將生肖、五行。陰陽組合起來的記年法,在842年的「唐蕃會盟碑」上就有載錄。後來隨著弘佛滅本,許多本教大算者受到迫害,本教經典大量被毀,保存在本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歷算知識因而失傳,現代人已很難通曉當時的歷法。
不過,人們還能從民間流傳的天文歷算知識,以及殘存的極珍貴的文獻(如巴黎圖書館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和P.T.55的80、中國)中溯源,以窺吐蕃歷法的一斑。藏族天文歷算者和民間有此知識者,均肯定這樣的數字:一個是7分,一個是4個定點。這應該在吐蕃歷法中就已定型。正由於記月時的4個7,引出了以後藏族歷法中的獨 無二的閏日和差日;用4分點法分出運算太陽時的四點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氣候變化分為四季。若依照本教傳統說法,在吐蕃時代已有瓊丹紀60周年的推算方法。這些都說明,吐蕃時代藏族歷法已比較完備了。
自11世紀從印度傳入《時輪經[2]》歷法以後.雖然藏地仍有多種多樣的紀年、年首設置及閏月設置方法在流傳,但藏族天文歷法的計算基本是依據時輪歷的。由於藏傳時輪歷既有藏族古老歷法的基礎,又從漢族地區不斷吸收有用的內容予以調整和完善,所以它又不完全等同於印度的時輪歷。
藏傳時輪歷具有陰陽合歷的特徵。以月相圓缺的變化周期為一月,以季節變化的周期為一年;由於年、月的長度不成整數比例,除每個平年設置12個太陰月(即朔望月)以外,還要設置閏月來調整季節變化;同時,它又擁有一套獨特的原理和數據系統,以推算預報夭象,日、月食和預報一天中28宿和五星的方位,以及預報日、一月食的各個項目等。
藏傳時輪歷中計算時間的單位有7個:息(呼吸頃),6息為一分(漏分)60分為一刻(漏刻)60刻為一日,30日為一月,12個月為一年。其中「息」的測計方法為健康的壯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時間,約等於一個太陽日的1/21600;一刻相當於24分鍾。
藏傳時輪歷的計算方法也很獨特。它測定每個太明月為29.53058太陽日,但又規定每個太陰月為30個整太陰日。為了相應地配合太陽日與太陰日之間的日序。便出現了「閏日和差日」,月的大小就依據同日和差日來解決。有差日無閏日或差日多於閏日的月份為小月,每月29天;閏差相抵或無閏日無差日的月份為大月,每月30天。閏日與基日根據什麼法則來規定呢?藏族學者自己編著的《時輪歷精要》歸納出了簡明扼要的口訣,即「重者去大,缺者重小」。兩句話的第四個字表示天文歷算中給出的日曜(星期)序數,第三個字代表歷書中的日期,第四個字代表先後兩天太阻日結束時刻數值的大小。日曜次序出現重復者就要把太陽日序去掉一個,日曜次序出現短缺者就增補一個太陽日序,主要依據日曜序數來保持日期的連續性。藏傳時輪歷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五要素」和「三日算」。五要素或稱為「五括」:①曜(指太陰日結束的時刻);②日期(指日期與喜、善、勝、定、滿五名稱的配合);③星宿(指太陽日月宿,也就是當天太陽日開始時月亮所在之宿);④「會合「(由定日與月宿舍和而成);⑤「作用」(指作用的前後分)。①②③是歷算中的科學成分;④⑤與占卜之術有關。「三日算」指太陽日(從頭天天明到第二日天明為一完整太陽日)、太陰日(指月亮運行白分、黑分弧長的各1/15所需的時間長度)、宮日(指太陽通過一宮所需的135弧刻時間長度的1/30)。以上的「閏日和差日」設置、五括和三日算,是藏傳時輪歷法計算的最根本基礎,被稱為「歷算要害」。其中「三日算」在推算五星運行時,往往3種演算法同時進行,起到相互復核的作用。
時輪歷還有3種年、月、日,各有太陽、太陰、宮的名稱,其比例關系是:
1太陽年=12太陽月=360太陽日
1太陰年=12太陰月=360太陰日
1宮年=12宮月=360宮日
65宮日=67太陰日
64太阻日≈63太陽日
時輪歷中所說的宮年就是現代所說的恆星年。在時輪歷中恆星年與回歸年不分,只用宮年。在實際推算中,作用最大的是宮年、太陽日、太陰月和太陰日四要素,而時輪歷中的太陽年和太陽月在天文學上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時輪歷中不僅有七曜,還有兩個假想的天體,即羅睺、劫火(羅睺尾)。再加長尾彗星。它們也稱為「曜」,共為「10曜」。五星的各個周期同現代科學測出的數據相同或近似。時輪歷中視羅睺與其他天體一樣,有自己的運行周期,不同的是只有數而無「象」,是個「隱曜」。它的運動周期為30個太陰月,合計6792.04太陽日,已相當精確(今測為6793.460日)。羅睺的方位以黃經表示,以周長27宿相減,所得結果在時輪歷中稱為「羅睺頭」,與之相對的稱「羅睺尾」,相當於天文學上的黃白升交點和降交點。時輪歷中的長尾彗星就是九曜中的計都。
藏傳時輪歷中預報日、月食的方法,計算簡明扼要而方便,並有一定準確性。推算過程是:先由積月除以羅睺的周期,商余化成日數,然後若推算日食加30日,推算月食加15日,再乘以羅睺每日運行的度數得到羅睺頭數值(在此數值上以半周相加,則得到羅睺尾的數值);接著求出太陽、月亮的黃經,以太陽、凡亮的黃經與羅睺頭、尾數值中最為接近者相減;最後以所得差數來判斷有無日、月食。這對於日、月食發生時刻進行預報是很方便的。因為時輪歷的運演算法則規定:當白月完結時,也就是第15個太陰日結束時,這時日、月黃經正好相差半周,因而月食永遠發生在第15個太陰日結束之時;當黑月完結時,也就是當月的最後一天的大陰日結束時,日、月正好同經。日食也只能發生在這一時刻。如此,就能比較容易地預測日、月食是否發生,並能計定食甚時刻。總之,藏傳時輪歷已擁有一套系統的日、月食推算方法,能夠判斷食限的數值、交食發生的時刻、食延時間、入食方向。食分大小等。這些對於古代天文學來說,已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方法了。
對於藏傳時輪歷法而言,在推算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長度、安排大小月、設置閏月這些最基本的歷法內容方面,都曾吸收了漢族歷法的先進知識而使其更加准確。典型的如以漢族歷法中的「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的原則調整時輪歷。在推算過程中以某月的中氣出現在該月的最後一天以定下月為閏月。藏族歷算家稱此為「聰明人的辦法」,而加以採用。當然在實際推算中中氣仍沿用時輪歷的數據,所以閏月的設置仍與漢族農歷有別。
藏族獨特的天文歷法體系,不僅能較准確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還可根據物候、星辰等現象和數據預報西藏地區天氣和地震等情況。如天氣預報方面就有短期(一天)、中期(一季)和長期(從當年到次年)。這些都是在廣大藏族人民創造的基礎上,又不斷地沿用、吸收和借鑒來自印度、內地及別的地區的天文知識,而逐漸發展形成為現在的規模和系統的。

⑶ 藏歷新年是什麼時候

每年在公歷不同的日期

藏歷是藏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歷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系隋唐時期)。藏歷是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四季,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354日。12個月以寅月為歲首(歲首與今《夏歷》同),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季節的季節的關系。置閏時間,又與農歷有所不同。由於受到漢歷的影響,從9世紀以來,藏歷也一直採用干支紀年法,不同之處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為鼠、丑為牛……依此類推。譬如農歷的甲子年,藏歷就叫木鼠年。干支60年一循環,藏歷叫「饒瓊」,與內地「六十花甲子」相近,這反映了漢、藏兩族歷法的淵源關系。此外,藏歷還設24節氣,對西藏地區作中長期天氣預報,對五大行星運動和日月食也作預報。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

2009年藏歷新年是公歷2月25號,與春節剛好相隔1個月。2010年2月14日是藏歷新年。藏歷新年和春節日期的一致或不一致沒有特定的規律,其關系不外乎有三種情形:同一天、相差一天或相差一個月。2010年的藏歷新年(2月14日)就和農歷春節,恰好也是西方情人節在同一天。

⑷ 2020年藏歷新年時間有什麼活動呢

現在已經十二月中旬啦,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過農歷新年了,每個地方「過年」的時內間是不同的,容例如西方的新年就是聖誕節,我們中國就是農歷正月初一,但是我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西藏。他們的藏歷新年和我們也是不同的,由於與農歷演算法不同,一般會有四種情況:即藏歷新年初一和農歷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或相差一個月零一天。
不過2018年的藏歷新年和我們的農歷新年是同一天,都在2018年2月16號!

最近有打算去西藏旅遊的朋友,可以順便去體驗一下藏歷新年的熱鬧,這是西藏最重大的節日,各種活動多多,熱鬧非凡!那我們每年過年都要准備年貨、走親戚拜年

⑸ 藏歷新年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藏族稱新年為什麼

藏歷神變月初一至初三,成為藏歷年、洛薩。

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後,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

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此後,藏族古歷法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的歷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時定為藏歷元月一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5)藏歷新年前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習俗:

1、准備「切瑪」

新年的准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2、製作「卡賽」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餚。「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3、驅鬼儀式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歷九月三十日驅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

⑹ 調查老百姓過年方法

在傳統的思維里,過年就是過年不出門,全家人在一起吃飯、玩樂,2005年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在家過年,而過「社會化」的休閑消費年,這種過年方式的變化給春節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

甘肅絲綢之路國際旅行社是蘭州幾家最大的旅行社之一,記者在這家旅行社看到,很多客人在辦理外出旅遊的手續。來自蘭州理工大學的學生崔明強告訴記者,他以前一直在工作,掙錢也不少,但非常忙,沒有時間陪女朋友出去旅遊,去年重新上學了,有了多少年來的第一個寒假,准備陪著女朋友一起去香港、澳門旅遊。

記者在蘭州市發現,春節期間,人們並沒有安靜地呆在家裡,在蘭州市甘南路的一些酒吧和歌廳,過年期間,仍然熱火朝天,一些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客人有些是外地留守人員,但更多的是本地人,有人是舉家前來,有人則是帶著朋友前來拉拉家常,敘敘舊。這種過年方式讓人們把年過得更輕松,因為他們再也不用為在過年時候的各種招待傷腦筋了。

過年方式的轉變激活了春節市場,一些商家迅速出擊,大淘春節黃金。農民巷是蘭州著名的飲食一條街,匯聚了大大小小上百家餐館,住在這里的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五六年前這里的餐館過年的時候全部關門,劉先生說:「因為過年都是在家裡過,很少有人願意到外面過年」。

但這幾年情況漸漸發生了變化。春節期間,記者在農民巷看到,很多大餐館在過年的時候照樣營業,一位餐館經理告訴記者,過年的時候主要是經營年夜飯以及很多家庭過年的時候必不可少的接待筵席。在全國各個城市,從年前就開始搶訂年夜飯已經成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一些餐飲娛樂場所在春節期間照常營業,並推出各種優惠吸引顧客。

有關專家認為,社會化過年的首要條件是人們收入的增加,年節消費能力提高了,其次還是一種觀念的變化,現在對過年的認識是「以快樂為本」,用不著再為准備活動花費太多的時間,而是以享受為主;其次,春節長假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很從容地享受過年的愉快。

這種過年方式的變化對於春節市場的拉動是巨大的,現在的春節經濟不僅僅是買年貨, 而是滲透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服務的各個方面。專家認為,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和過年觀念的進一步轉變,春節經濟市場會越來越紅火.穿件漂亮的新衣服,吃頓豐盛的年夜飯是中國農民傳統的過年方式。如今,隨著收入的增加,中國農民過年方式悄然發生變化,不再只呆在家裡忙「吃穿」,而更願意看書、上網或出門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
藏歷新年前夕,身著節日盛裝,手捧吉祥的「切瑪」(五穀豐登斗),在「扎西德勒」的聲聲祝福中,西藏農民邊多全家高興地迎接「雞年」新春的到來。與往年不同,今年邊多過年沒有把時間和心思都花在吃穿上,這位西藏白朗縣扎巴鄉仲堆村的種菜「狀元」,盤算著如何在節日期間把大棚里的反季節蔬菜賣到城裡。「又掙錢,又能見世面,一舉兩得。」邊多興奮地說。四年前,邊多在政府的幫助下,第一個在村裡蓋起溫室大棚種蔬菜,每年僅種菜一項收入就達3萬多元。像邊多一樣,錢袋漸鼓的中國農民的過年方式由在家忙「吃穿」向出門找「財路」見「世面」轉變。
在華北最大的奶牛交易市場——山西省忻州市北義井鄉,「牛農」們節前利用互聯網做起了生意。北義井鄉檀村農民常玉龍,每天在網上瀏覽奶牛市場交易價格及所需品種,發布奶牛信息。對一些重要客戶,他還專門發去電子賀卡和郵件,問候新春,聯絡感情。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按照「老禮兒」,無論在多麼遙遠的地方,人們都要回家團圓。然而,一些富裕的農民已經不滿足這樣的老模式,旅遊過年成了新選擇。北京平谷區韓庄鎮的劉偉一家已經訂好去海南的飛機票,大年初二,全家人就奔赴海南度假。劉偉說,「以前過年又忙又累,現在有錢了,該過個休閑放鬆的年了。」在他們那兒,像他這樣選擇到城市旅遊過春節的不下200個家庭。
據統計,中國進城農民工人數約8800萬,每年創造的產值約兩萬億元人民幣。越來越多在城市站穩了腳跟的打工農民攜家帶口來到城市慶新年。安徽阜陽的倪本發在上海打工十年了,今年他決定把老婆孩子接到上海過春節。他對記者說,春節一定要領著家人在上海好好玩玩,讓他們感受一下國際大都市的熱鬧和繁華。
在富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的地區,農民過年則更加講究過出新意。45歲的曹強林是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八仙庄村農民,現在是一家保險公司的營業部主任。他雖然仍保留農民的身份,但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思想觀念,早已與城裡人沒什麼兩樣了。
往年春節,曹強林喜歡進城逛商店買東西。可今年,他決定在家看書上網「充電」。「過去往城裡跑,是因為城裡商品多。現在,鄉下什麼都不缺,用不著舍近求遠。在家看看書既能休息,又能提高業務知識。」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會學家程必定說,去年中國政府出台了減免稅費、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支農政策,多年徘徊不前的農民現金收入增長了11%。中國農民的過年方式從傳統的低層次、單一化發展到傳統與時代相結合的高品味、多元化,與他們收入的不斷增長是密不可分的。

⑺ 2020藏歷新年哪一天

2020年藏歷新年是2月24日,藏歷正月初一為藏歷新年,中國農歷春節是1月25日。藏歷新年與農歷新年時間相隔相差1個月,藏歷新年與農歷新年時間相隔一般有三種,同一天,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每年的時間沒有規律可循。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藏歷新年從藏歷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



(7)藏歷新年前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藏歷新年起源於象雄本教、受漢歷和印度時輪歷影響,主要流行於中國西藏、青海、四川藏區和不丹、蒙古等地區,主要有插新經幡、驅鬼、吃「古突」、轉山拜佛、拜年、賽馬等節日活動,它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藏歷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歷新年列入中國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在藏歷新年期間,前往西藏旅行的遊客絡繹不絕,西藏中國旅行社(旅遊顧問:小王 13908915938)有專門的藏歷新年旅行團可供遊客選擇。

春節既是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流行於中國,東亞、東南亞等華人華僑聚集地,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⑻ 藏歷新年幾月幾號

藏歷年(藏文:ལོ་གསར་)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受藏文化影響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過藏歷新年,但藏歷年的推演算法與農歷春節有差異。2010年的藏歷新年是2月14日,和農歷春節是一天,2009年藏歷新年是2月25日,春節是1月26日,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2015年藏歷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

從有關文獻史料及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經擁有歷法。從上古藏族物候歷中觀察,吐蕃統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歷法有陰歷成分也有陽歷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紡織老婦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計時的陽歷。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為一周)計時段對藏族天文歷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歷法中最重要的數據。除陰歷之外,當時還有陽歷推演算法。《象雄老人口演算法》就是比較典型的陽歷,一年共計365天,當然它還處在自然歷階段。

2011年5月23日,藏歷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⑼ 藏歷新年的起源是什麼

在很久以前,每當莊稼成熟收獲時,藏民們就會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年復一年,藏民就把麥子成熟的時候,作為一年的開始。唐代,美麗的文成公主,被聰慧勇敢的松贊干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遠千里來到松贊干布身邊,不僅帶去了愛情,帶去了漢家兄弟的友誼,更帶去了各種天文歷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和生產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就是從這段千古傳頌的愛情故事開始,藏地的歷法發生了改變,吸收了內地漢族的天文知識,有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此後,又過了200多年的時間,在公元9世紀,結合內地的夏歷、印度的時輪歷和藏地本有的天文歷法,藏民們創造出了自己的歷法——藏歷。
藏歷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時值農歷丁卯年,於是以丁卯年為始,計六十年為一個「饒瓊」,到1987年已是第十六個「饒瓊」了。在西藏所有的節日都按藏歷計算;青海、雲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農歷推算。
藏歷年有著古老的歷史,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歷演算法,當時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運算很簡單。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藏歷的十一月一日。
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歷被印成藏文,正式傳入西藏。這對普信佛教的藏族同胞可是件大事,藏族同胞們更把這一年定為藏歷新年的第一個年頭。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曾發現過一部歷書,叫做《紡線老人月算》,這部古老的歷算書,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對後來藏族地區天文歷法有很大影響。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麥熟為新年,這在《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為:「其四時,以麥熟為歲自」,《舊唐書·吐蕃傳》則說:「不知節候,以麥熟為歲首。」歲首就是新年。
現在的藏歷年,是藏、漢、蒙三個民族歷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同唐朝締結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帶去了各種重要歷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漢民族的團結。由於農歷元月一日適逢藏歷十一月,從而把藏歷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開始,並形成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但藏歷年的推演算法與農歷春節有差異。2010年的藏歷新年是2月14日,和農歷春節是一天,2009年藏歷新年是2月25日,春節是1月26日,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

閱讀全文

與藏歷新年前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神節促銷活動策劃 瀏覽:815
安全執法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63
現在做電子商務銷售好嘛 瀏覽:446
日月升微信營銷聯系方式 瀏覽:467
山西太原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公司有哪些 瀏覽:378
高校座談會策劃方案 瀏覽:381
六一兒童節母嬰店促銷活動 瀏覽:348
年度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547
林果花卉電子商務 瀏覽:973
上海華唯電子商務 瀏覽:985
餃子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15
浙江村村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68
今麥郎掛面促銷活動ppt 瀏覽:523
威爾發電子商務電話 瀏覽:721
網路營銷理論與實務期末試卷 瀏覽:3
道路河道保潔作業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138
網路營銷中推廣策略 瀏覽:896
市場與市場營銷試題及答案 瀏覽:219
紀錄片美在中國策劃方案 瀏覽:170
培訓學校怎麼利用中秋節做活動方案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