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休閑觀光農業的定義
每個概念都有來自不同方面的不同定義:
1休閑觀光農業是為滿足人們對精神和物質需求而開展的、可吸引遊客前來觀、賞、習、品、考、書、畫、攝、購的現代農業形態,是旅遊業與農業之間交叉性的新興產業。建設觀光農業游覽基地及項目,可以成為人們觀光旅遊、豐富農業知識、交流農業經驗、體驗農業生產勞動與農民生活、享用農業成果、利用田園休憩健身的場所和農業深層次開發的樣板,從而促進當地綠色產業的發展。
2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
3休閑觀光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等通過規劃設計和開發利用,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人們休閑增進居民對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的農業在經營上表現為產供銷及休閑旅遊服務等產業於一體的農業發展形式;是區域農業與休閑旅遊業有機融合並互生互化的一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業態。(來自浙江省農業廳課題組一篇文章)
『貳』 觀光農業的我國觀光農業旅遊的優勢
一、我國觀光農業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我國氣候從南方熱帶到北方溫帶,地形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類型齊全,江河眾多,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分布著近千座城市,從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郊農業生態類型及景觀區域組合,從南方的熱帶的珍樹奇木,果甜花香到北方的林海雪原;從東部沿海的休閑度假村到西域的草原風情、沙漠景觀,這些具有鮮明特徵的資源與景觀,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食品,而且更為開發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及觀光農業旅遊提供了條件。
二、觀念更新,生命力強。我國既是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發展觀光農業旅遊前景廣闊。一方面我們依靠幾千年來所創立的農業文明與現代技術用於農業,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育了世界22%的人口,從而為我們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實踐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雙休日及節假日的加長,使旅遊者的觀念在不斷更新,他們已不僅僅局限於對自然遺跡和人類文化遺跡的旅遊,而是開始嚮往著大多傍依在各城郊周圍具有休閑娛樂參與性的觀光農業旅遊;再者,觀光農業園區給旅遊者創造了觀光的條件,它的經濟效益並不像其他旅遊景觀一樣完全依賴旅遊收入,主要還是依賴於以高科技為主的各類優質高效農業。因此,觀光農業旅遊的生命力強,發展潛力大。
三、依託都市,持續發展。目前,國內觀光農業及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多位於城市近郊,這是因為城市經濟實力雄厚,農業科研院所以及院校眾多,科技力量強,為觀光農業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科技實力。此外,城市人口集中,經濟水平較高,有較穩定的客源消費市場,從而加速了對觀光農業旅遊的人流與物流運轉。另外,區內除自然農業景觀外,還可通過人造農業景觀吸引物與當地有較好基礎的農業經濟和技藝觀光相結合,開發新的農業「三高」園區,走出一條新的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之路。
『叄』 關於觀光農業的名詞解釋,求大神!!!
觀光農業是以農業(廣義)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通過規劃、設計與施工,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生產經營形態。
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農業高科技武裝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於一體,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以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為主的稱產品型都市農業;以餐飲美食、休閑娛樂、旅遊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為主的稱服務型都市農業。
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遊場所結合為一體一種都市農業。
田園化農業
是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當中,以鄉村旅遊為手法,將農業發展與城市擴張相融合的農業模式。在這一模式下鄉村旅遊的開發,是以旅遊業與農業相結合的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為途徑,以產品化包裝與景觀化升級為立足點,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
『肆』 按主題定位分類觀光農業分為哪幾種類型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的組織層次,生態農業的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區域與景觀布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模式。在一個農業的區域和景觀區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整體布局。在一個通過能量和物質流動串聯起來的農業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能流、物流的暢通和物質的循環利用。
生態農業都有哪些模式:
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2、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3、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4、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5、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
6、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
7、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8、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
9、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10、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伍』 農業生態園如何進行市場定位
現在主流市場對生態農業的接受范圍不廣,主要是政府在提,還有部分人花大回資本在做,農業答這一塊的補貼很大,現在的主要模式是觀光農業,農產品方面的是大企業在搖旗吶喊,不見得是多好的生態產品。個人知道的是中國人大的博士在做的 分享收獲的項目,主要針對中產階級消費群體的有機農產品訂購服務。
『陸』 觀光農業具體是什麼
觀光農業是廣泛利用城市郊區的空間、農業的自然資源和鄉村民俗風情及鄉村文化等條件,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施工,建立具有農業生產、生態、生活於一體的農業區域。
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遊、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
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作為旅遊資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讓遊客從事農耕、收獲、採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農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6)觀光農業的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觀光農業有利於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目標。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發展旅遊農業,有助於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促進農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調整,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又可以農業旅遊為龍頭,帶動餐飲、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有利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旅遊為招徠遊客,除了在景點范圍內營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場所外,必須綠化、美化周圍地區的田園和道路,維護農業與農村自然景觀,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開發農業旅遊,要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興辦休閑旅遊事業,然後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從而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地域上尋找並創造出城市旅遊點無法與之媲美的農業旅遊景觀特色。
旅遊農業的發展的目標之一是調整人和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旅遊農業的興旺也要得益於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以及純朴的鄉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開發建設旅遊農業過程中,盡可能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作用,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柒』 什麼是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指具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遊等功能的農業,是將農村的空間和農產品等農業資源作為觀光資源加以開發和充分利用,以期產生除農業生產之外新價值、與觀光相適應的一種農業形態
觀光農業園:指從事觀光農業經營活動,具有觀光、採摘、休閑、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應觀光服務設施的單位,包括觀光、採摘、垂釣等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收人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
觀光農業是把觀光旅遊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旅遊活動,它的形式和類型很多。根據德、法、美、日、荷蘭等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實踐,其中規模較大的主要有5種:
(l)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人內摘果、拔萊、賞花、採茶,享受田園樂趣。這是國外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2)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遊場所結合為一體;
(3)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台灣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4)森林公園;
(5)民俗觀光村:到民俗村體驗農村生活,感受農村氣息。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觀光旅遊在大中城市迅速興起。觀光農業作為新興的行業,既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解決農業發展的部分問題,也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還能夠帶動農村教育、衛生、交通的發展,改變農村面貌,是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可以預見,觀光農業這一新型產業必將獲得很大的發展。
『捌』 觀光農業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據中機院網上「觀光農業產業規劃」業務領域顯示:中國發展觀光農業的條件優越,內容豐富,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又是一個鄉村大國,發展觀光農業具有優越條件:
一是中國鄉村自然景觀多樣、優美,生態環境好;
二是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農業景觀類型多樣,地區差異顯著;
三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豐富,開發潛力大;
四是隨著城市化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正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提升,廣闊的消費需求正在轉變為巨大的現實購買力,為觀光休閑農業提供了足夠的市場空間、客源市場。
五是鄉村交通條件、基礎設施大大改善。這些具有鮮明特徵的資源與景觀,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各色食品,而且為開發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及觀光農業旅遊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
『玖』 陽台農業的市場定位(細分市場)
如何將潛在抄市場轉變為現襲實市場,關鍵是定位準那些有購買能力的潛在客戶,再通過營銷策劃形成購買行為,完成營銷過程。陽台農業主要面向的是都市消費群體,並熱愛生活具有一定品位的人群。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部分: 禮尚往來是中國人的習俗,禮尚往來更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禮品的選擇往往是社交環節中很頭痛的一件事,禮品的檔次、所代表的含義、禮品的創意、是否能達到效果,這些問題讓國人在「送禮」這件事上費盡心機、絞盡腦汁!公司的陽台種植產品或已經定植好的(有一定效果如:番茄)半成品作為禮物饋贈,有著獨特的優勢:新穎、有創意、健康、綠色、生態、現實版「開心菜園」、時尚、高科技產品,集成了作為禮品饋贈的所有功能。讓接受禮物的主人會長時間記憶猶新,並且每個生長季過後,更換新品種,可再次增加對禮品的印象。這是普通禮品所不能達到的效果。無論是對老年人、青年人還是兒童都會引起內心不同層面的欣喜共鳴。
『拾』 發展綠色休閑農業的產業定位及開發模式有哪些
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閑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閑與娛樂。該模式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休閑度假村、體閑農庄、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2)「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遊發展鼎盛時期,村旅遊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遊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遊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
「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閑農庄,占調查總數的41.3%。
(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
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閑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託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系,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閑農庄,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
(4)產業帶動模式
休閑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閑農業這個平台,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遊客除了餐飲旅遊,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庄,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遊客在離開農庄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注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並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鉤,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占總數的37%。
(5)村鎮旅遊模式
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閑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閑農業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庄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閑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閑農庄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閑農業。
(6)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閑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閑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閑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閑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台。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台,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8)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閑度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