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資源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水不僅為維持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所必需,而且對環境與發展,戰爭與和平都具有密切相關的重要意義。劉善建在其《水的開發與利用》一書第三章「水的戰略意義」中,從經濟發展、人類健康、社會穩定、國家安危、世界和平5個方面論述了水資源的作用[10]。當然,水對生態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現結合其他文獻綜述如下。
1.3.1水與經濟發展
1.3.1.1水資源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條件
從農業發展來看,水資源是一切農作物生長所依賴的基礎物質。如果可供應的水量小於需要的水量,可能會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死亡。當然,如果水量過多也可能導致洪澇、土地鹽鹼化等消極作用,從而影響農業生產。從工業發展來看,水是工業生產的命脈,幾乎在所有工業生產過程中都需要水的參與,如洗滌、冷卻等作用。隨著工業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這時,水資源對工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決定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從城市發展來看,城市發展不但要保證居民日常正常生活用水,如淘米、洗菜、洗衣服、沖廁所等,還要為城市的商業活動、旅遊、休閑娛樂活動以及美化環境提供水源。城市規模越大,人均生活用水量越大,水資源利用量越多,對水資源的壓力就越大。在許多地區,水資源條件對城市發展規模、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有決定性影響[11]。以上大都從水量方面論述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其實,水能、水面(域)資源對經濟發展也非常重要。如,水力資源已成為工業配置的決定因素,河流與鐵路相配合組成運輸網路,成為經濟發展的動脈,水面養殖則為漁業發展提供空間;以干支流為聯系紐帶則溝通全流域,既促其內部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頻率的提高,也拓寬銷售范疇,成為溝通境外與國際的窗口,從而帶動整個流域經濟發展。萊茵河和多瑙河對歐洲經濟的影響巨大,歐洲的繁榮與富裕,水的功勞位於前列。中國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也同理可證。
1.3.1.2水資源量的多寡及其利用是影響地區窮富的主要因素
富在於水,窮也在於水。展開世界地圖,可以明顯看到,少雨缺水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正是世界最窮的國家所在。全球26個缺水國家中非洲佔40%。在我國新疆,荒漠戈壁的滾滾黃沙與水旺草豐的綠洲形成鮮明的對比。新疆的經濟是綠洲經濟,哪裡有水,哪裡才有綠洲,可以說水是新疆的命根子。同理,沿海城市也長期受著水量與水質的困擾,多次遭受缺水的沖擊。沒有引黃濟青、引灤濟津、引碧入連,不但沒有今天青島、天津、大連的繁榮與穩定,就是起碼的生產生活也難以維持。一般的說,富水地區的用水寬松,基本不受時空不均的限制,有充分選擇優化配置的餘地;而貧水地區的用水常需採用調水蓄水工程措施,增加成本,降低效益,影響產值。因而,人均GDP與水資源擁有量有正向相關關系。當然,有些情況下少水不一定窮,水多也不一定富,其中原因是利用方式和效率問題。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美國西部地區乾旱少雨情況類似,但是美國通過開發地下水和大規模調水進行補償,從而取得了較高的產值,跳出了窮困的圈子。美國TVA以水能為主全面開發,綜合利用推動田納西河流域的經濟振興,是治窮致富的典型,成為流域治理的榜樣,可供第三世界和我國在水利工作中借鑒。在對待水與經濟發展問題上,我們過去走過彎路,即在發展經濟時,要不「竭澤而漁」,要不先污染後治理,到頭來可用的水越來越少,經濟越發展,缺水越嚴重,導致惡性循環。在大力提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今天,我們必須學會將經濟發展與用水聯系起來全面考慮,統籌安排,既不超采,也不超載。在缺水地區適當開源節流,改善供水條件,推動經濟發展;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反過來改善水利條件,促進開源建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1.3.2水與人類健康
1.3.2.1人均水資源用量與健康指標有關
在中亞地區,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大部分改道,使流入鹹海的年水量從600億m3減至20億m3,大大低於最低平衡水量350m3。鹹海的面積從6.9萬km2降至2.9萬km2,容積減少3/4,一些地方的海岸線後退150km。水量的減少和化肥農葯的流入,也導致污染程度的增加,從而造成周圍350萬人的貧血、癌症和呼吸器官疾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嬰兒死亡率遠遠超過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的平均水平。在我國西南山區,山高水低,缺少引水提水工程;西北高原乾旱少雨,水源短缺。雖然歷經40多年的治山治水,當前仍有6000萬人飲水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媒體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組鏡頭:有時人們為了一擔水,翻山越嶺,跋涉數十里;有的地方為了一桶水,依井而眠,晝夜排隊等候;更有甚者,不少地方水量不多卻伴隨著水質低劣。據衛生年鑒統計,全國大部分山丘缺水地帶,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死亡率高達2%,24種傳染病的發病率高出全國平均數的170%,人均平均壽命相當於全國平均數的85%。美國及南非專家在「農村生活用水對社會影響的報告」中說,當前世界農村平均每人每天用水12L,最高可達25L。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醫療保健年費用與用水量成反比。以每人每天12L計,年均費用15美元。如果日均用水25L,正常的醫療費用為1,則用水20L、15L、10L、5L時的相應費用分別為2.5、4.5、7.5和12.5。隨著用水量的減少,醫療保健費用迅速增加,不但給個人增加負擔,同時也給國家物資造成損失。
1.3.2.2水源污染危害人類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2.5億人因受環境污染和非清潔供水中的病原體和化學有毒物質的影響而患流行性疾病。在發展中國家情況更為嚴重,每年因瘧疾、霍亂和傷寒等而死亡的達2500萬人,佔全部死亡人數的1/3。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在人口密集接近城市的河流水體除了傳播微生物以外,還傳播工業疾病,工廠排出的有毒化學物質,如化肥中的硝酸鹽,家庭洗滌劑中的磷酸鹽,使水中的化學合成物質越來越多,對人類生活和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嚴重。
我國淮河流域自1979年以來,干支流年均發生污染事故十多次,不少支流河水完全失去利用價值,有的河段泡沫密布,魚蝦絕跡。居民經常出現惡心、腹瀉、嘔吐等症狀,導致健康受損,流行性疾病有所增加,影響深遠。
1.3.3水與生態環境[12]
1.3.3.1水在環境中的兩重性
水一方面造成有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例如為人類提供休養生息的條件,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不可缺;而另一方面水有時又會帶給人類自然災害的困擾,如洪、澇、旱災害,水致疾病傳播等。當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人類逐漸學會通過工程和其他措施來改造水環境,使之向有利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方向轉化,但也在一些問題上由於認識上的不夠全面,違背了自然規律,因而有時會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因此,在進行水環境質量評價時,應當對天然條件下的和經過人類對水資源治理開發後的,以及為進一步適應用水增長要求,擬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遠景條件下的水環境質量予以評價。
因水引起的自然和人為災害有兩類:一類是因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及水和地面作用所引起的洪、澇、漬、旱、鹼、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水工程失事、潰決等災害;而另一類是以水為媒體傳播的疾病,或因水質所引起的地方病等。調查因水引起的自然的和人為的災害,是為了通過治理來改善水環境。
1.3.3.2水資源治理開發事關環境建設成敗
水資源治理開發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減災興利,這是因為天然狀態下的水資源有致災的作用,也有雖能為人所利用但又不能完全適應人的需要的一面。減災即在於減少因洪、澇、旱及水土流失等災害帶給人類社會的損失,興利即改善工、農業及城市生活用水條件,防治由水引起的疾病等。總起來說,在於改善水環境使之向有利於人類社會當前及長遠利益的方向轉化。水環境也涉及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各方面。因水引起的自然災害屬水對自然環境不利的一面,此外水對自然環境的有利方面也是很多的。例如通過水文循環的作用,給世界帶來每年不斷更新的淡水,這是陸面生物的主要生存要素,從而使地球上的動植物不斷繁衍進化,並出現了人類。地球上的水體包括海洋對地球表面氣溫起了很大調節作用,從而為各類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並組成了千姿百態的物種群及其生態體系。人類社會的出現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水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但也正是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水的需求不斷增長,而自然界的水由於天然存在有時空分布上的差異,因而出現了不同時間或地點自然界的水與人類社會的各類用水要求不完全適應的情況,以致在某些地區出現了用水危機,從而影響到人們生活與生產的安定,出現水對社會環境的不利傾向,這都需要通過對水資源的治理開發來解決這一矛盾。但是,人們在治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由於對水資源客觀規律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或對於人與水的關系、水和其他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還認識不足,因而所採取的工程的、非工程的種種治水措施,雖然按照人們預期的效果會在改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各方面起到一定的,有時是很大的正面作用,但有時也會同時帶來一些副作用甚至副作用,如因水資源的分配不當,造成效益搬家或災害轉讓,以及局部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擋水建築物潰決造成人為災害事故,工程攔蓄河水致河道、水庫淤積,水庫及渠道周邊的次生鹽鹼化及澇漬等;因工農業及生活用水增加而致廢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惡化環境並導致人民健康受到影響,以及地下水超采帶來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災害。
1.3.4水與社會穩定
1.3.4.1水旱災害是社會動亂的主要根源
翻開中國的歷史,水旱災害造成社會動亂的例子不勝枚舉。公元295~298年,公元107~109年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連續幾年大水大旱,災害所及「民不聊生,老幼相攜,流民數萬」「百姓流殍,相聚為盜,所在蜂起」;公元400~500年間,陝甘寧蒙邊區處於前所未有的災害天氣,乾旱少雨,廣大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農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先在榆林、延安一帶,繼而漫延到天水、固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達數十年之久。公元1628~1644年明末清初,隴東陝北和山西西北部幾乎年年有災,災情十分嚴重,大旱之年顆粒無收「民飢者十之八九」「餓殍載道,人相食」。就全球而言,災情嚴重的還是在非洲。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撒哈拉以南有40%的人口終年掙扎在飢餓線上。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那裡經歷了最為嚴重的旱情,1800萬人期待著外界食品的援助,災民到處流竄,居無定所,引起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之間你爭我奪,干戈不止,動亂難停,天災人禍相互影響,似無寧日。號稱「非洲水塔」的衣索比亞人,有水尚未開發,水澆地只佔耕地的5%,根本抵不住旱魔的襲擊,800萬人民面臨飢餓和災害的威脅。近10年來連續乾旱,餓死者約達100萬人,1996年大水15萬人背井離鄉,社會動盪,動亂頻繁。
1.3.4.2水資源的供需緊張也會引起社會動亂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農業的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又從另一個方面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安寧。1990年印度馬德拉斯,因長期缺水,住居室內水龍頭都已生銹,公共供水站的供水時間為每天清晨4~6點,因此每天必須半夜三更起床排隊取水,否則一天的飲水就無著落,人心惶惶,不可終日。1993年夏季,缺水的吉布地人,數千難民成群結隊逃亡衣索比亞,雖有世界紅十字會,從5000km外利用水罐車為其送水,但人心浮動,邊界騷亂,影響匪淺。中國缺水城市約佔全部城市的1/2,在農村某些乾旱季節與乾旱地區為搶水爭水造成械鬥,甚至流血事件時有所聞。蘇浙滬三省市和南四湖蘇魯兩省群眾,因地處太湖、淮河流域和沂沭河流域上下游,他們之間利害不一,洪水期上游要泄,下游要堵;枯水期上游要堵,下游要泄,因而邊界控制左右為難。
1.3.5水與國家安危
1.3.5.1水資源豐歉程度影響國家強弱
我國歷代王朝的盛衰,莫不與水利有關。如秦王朝國富糧豐,稱霸關中,威震中華,殲滅六國,掃除群雄,鄭國渠的開鑿,農田水利的發展,顯示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劉備侵佔西川,結束了居無定所的局面,建立了鞏固基地,抗衡曹魏、東吳,形成三國鼎立。都江堰的偉大工程,成都平原水豐土肥佔有重要地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國外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以色列雖然國富兵強,但人多水少,至少有1/4依靠境外供應,在民族、宗教、能源矛盾重重的阿拉伯半島,互欠信任,爭端頻繁,心情可以理解。土耳其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量分別為阿拉伯半島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以南以色列、沙特等10國總量的2.5倍和10倍。土耳其地處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上游,以其特有的水源優勢,即可在水的問題上對鄰國進行威脅施壓;又可以慷慨解囊,緩解別國水的危機,創造地區和平。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天然條件奠定了它在中東地區的作用與地位,與以色列形成鮮明對比。
1.3.5.2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影響綜合國力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緊密相關,兩者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先進工業國家水能開發程度達到80%以上,水量利用超過可利用量的50%;反之,第三世界有些國家水的開發利用還剛剛起步,目前對經濟發展與國力盛衰雖有影響,但蘊藏著潛力,富有後勁,不可小視。修壩建庫彌補水量的時間分布不均;跨流域地區調水彌補水量在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增強應變能力,減少風險程度,可以更好地發揮水在國家事務中的作用。用好管好水資源是水資源能否持續利用和發展的關鍵。長期的粗放經營,工程設備年久失修,效益與效率江河日下,供水與用水脫節,導致供需失調,浪費與緊張共存;利用與保護分離,開發越多,破壞越烈,環境惡化,災害增加,正負作用並駕齊驅,利害得失難以衡量。如此一來,必然導致社會經濟的波動。
1.3.6水與世界和平
1.3.6.1全球水荒威脅世界和平
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用水危機。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0%的人口在供水不足的情況下生活。在非洲東北部,埃及人由於人口巨增的壓力亟待擴大水源,既擔心西部利比亞從努比亞沙石層中取水對其產生不利影響;又計劃使尼羅河改道,修建360km的水渠繞過蘇丹大片沼澤地帶,直接流入埃及國內,這不但破壞生態平衡,縮小3萬多km2沼澤資源,還將引起魚類、鳥類和其他動植物的物種變化,危及40萬人的生命;特別是埃及和蘇丹協議將90%的尼羅河水在他們之間分配,而該河80%的水量來自衣索比亞。種種問題必將使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三國之間的「水戰」難以避免。在中東,無論是政治上的爭吵、軍事上的沖突,以及社會上的動亂都離不開水的問題。
1.3.6.2用水協議促進世界和平
根據聯合國和有關部門統計,全球至少有240條河流流經多個國家,全球約有40%的人口生活在國際河流流域里。一般來說,生活在國際河流范圍內的國家和人民對江河的興利除害,都具有無可爭議的共同利益,充分權衡利害得失,求大同存小異,本著局部服從整體,整體照顧局部,互諒與互讓的精神,總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取得共識,找到途徑,簽訂協議,緩解危機。20世紀60年代印巴之間就印度河簽訂的分水協議,美加之間就哥倫比亞河簽訂的國際條約,前者在兩個欠友好的國家間取得了長期穩定,後者雙方各得其所,充分發揮了電力與防洪效益,均成為世界上的典型範例。據20世紀80年代的統計,有關江河的國際協議超過300多個,其中歐洲部分國際河流不是全球的1/5,國際協議達到全球的1/2以上,發達的地區更加善於利用這一解決矛盾的有效措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措施利用的范圍更為廣泛,利用的條件更為成熟。湄公河的開發計劃已在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六國之間初步形成,深受國際水利界的贊譽。
參考文獻
[1]翁文斌,王忠靜,趙建世.現代水資源規劃一理論、方法和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0
[2]王浩,王建華,秦大庸等.現代水資源評價及水資源學學科體系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2,(2):12~17
[3]姜文來.水資源價值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
[4]成立,劉昌明.水資源及其內涵的研究現狀和時間維的探討[J].水科學進展,2000,(11)2:153~158
[5]陳惠源,萬俊.水資源開發利用[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4
[6]林洪孝主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4~9
[7]王國新主編.水資源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2~5
[8]劉昌明,王紅瑞.淺析水資源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關系[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5:635~644
[9]陳家琦,錢正英.關於水資源評價和人均水資源量指標的一些問題[J].中國水利,2003,(11):42~44,7
[10]劉善建.水的開發與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34~45
[11]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56
[12]陳家琦,王浩,楊小柳.水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93~95
㈡ 請問華北電力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考研專業課的內容
首先是你考的是電力電子還電力系統呢?個人建議你到考研論壇里去看看,裡面的考研資料很多。http://bbs.kaoyan.com/forum-20-1.html這是電氣板塊。在置頂的帖子里搜集了很多學校的考研真題以及復習資料,還有很多有用的電氣知識。http://bbs.kaoyan.com/index.php這是論壇地址http://bbs.kaoyan.com/index.php
強烈推薦,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