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與范圍有哪些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游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3、在我中境內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1)非遺類書籍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開始放棄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質漸漸湮滅在了歷史的邊緣,下面就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談幾點看法。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流傳。
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
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裡發現的。
我國又有多少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有,當代仍不斷發生。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
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們在對其研究時,首要的是要分清這兩種界限。對其金礫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發揚光大,給予繼承並創新;對其殘渣敗絮、沉重包袱,必須棄之不惜,堅決甩掉。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要採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將考古發現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專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與仍在陝北安塞地區流傳的民間剪紙「抓髻娃娃」相比較,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證明了人類在童年時期所創造傳統文化藝術,歷經幾千年到當代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並給現代藝術以深遠的影響。
再如湖南侗族學者林河老先生,他將文學典籍中記載的屈原的《九歌》與沅汀地區的民俗,加以比較考證,寫出論著《九歌與沅汀民俗》。書中運用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資料,證實了流傳在沅湘間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論斷,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共鳴。有學者稱之「是打開楚辭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三、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包括中國「崑曲」、「古琴」這兩種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參考資料: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② 年貨大集非遺類ppt,主做工藝類非遺,求活動計劃書
上海緣驥程明月,靠和老男人睡覺,盜取商業機密的臭婊子!!
③ 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的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類屬於精神類的沒有固定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國自2001年開始就不斷的向世界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0多個了。而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我覺得皮影戲是最值得大家去關注的一個非遺文化。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古老的藝術形式,現在西方國家都是特別出名的,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影視的出現代替了皮影戲。
清朝後期因為統治者的貪污腐敗導致國內動盪,所以政府為了避免群眾鬧事,所以禁止演唱皮影戲,甚至還捕捉辦皮影戲的藝人,此後皮影戲這個行業就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藝人們才重新活躍起來。先後組織幾次匯演,並代表國家出國訪問進行藝術的交流。
④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⑤ 求大神:有什麼關於非遺保護相關書籍可以介紹嗎最好是理論性的研究,如能有關於非遺知識產權研究的更好
書 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作 者:劉錫誠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5月
ISBN: 9787507733563
開本:
16開
定價: 56.00 元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匯集了著名民間文化學者劉錫誠先生多年來在「非遺」的保護、考察、咨詢和理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應邀在
一些省市的「非遺」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等專業機構的授課、講演稿,所遴選的文章均具有應「非遺
」保護工作的需要而撰的特點。對「非遺」的保護、普查、建檔、資料庫建設、傳承人認定、幹部培訓、項目論證、評審申報等工作 均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劉錫誠,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新華通訊社、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職。1997年退休。歷任《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常務副主席、顧問,《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志主編。主要著譯有:《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選編翻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線戰士歌謠選》(採集,與路工合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蘇聯民間文藝學40年》(與馬昌儀合譯
《落馬湖》《高爾基與民間文學》(與林陵、水夫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選編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與馬昌儀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愛與知》(文學評論文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石與石神》(合著,學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隨筆,群眾出版社1996年)、《河邊文譚》(文學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出版社2003年)、《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文壇舊事》(專著,武漢出版社2005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圖書目錄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文化的保護
原點:多樣性與多樣化
文化圈與文化「飛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西部為例)
搶救性保護和生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信仰和神秘思維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古村落
傳承與傳承人論
轉變理念正當時
對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問題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的民間文學普查
新世紀民間文學普查與保護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與方法
原始藝術及其觀念在民間文化中的遺留與影響
整體研究要義
「活態」保護的一種模式
留住我們的文化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四大關鍵
基於實踐的學理探索
政府主導與專家參與
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
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民族文脈
春節:慎終追遠生生不息
清明節的天候和物候
黃石與《端午禮俗史》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梁祝」的嬗變與文化的傳播
關於「梁祝義(宜)興說」
略談白蛇傳傳說
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
湘西:什麼最重要?
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藍夾纈與崑曲的葛藤
大地震後的文化擔當
⑥ 我國非遺走向國際市場有哪些途徑
在第五屆京交會重慶榮昌展區,重慶榮昌展區的工作人員表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陶器目前在國內的銷量不錯,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喜愛,但暫時還沒有打通國際市場。
據了解,目前中國非遺國際化傳播的工作機制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種方式運營,基本格局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主要效果是品牌化、精品化、規模化、交流為主、貿易為輔。來源:央廣
⑦ 什麼是民間文學類非遺
非遺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有一個大類就是民間文學類,包括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間歌謠等等。
典型的像傳說故事。
⑧ 國外非遺類app設計有哪些
Oggo 由老牌濾鏡應用廠商hipstamatic出品(其旗下所有的產品,設計感都非常強,可謂是「app屆的暴雪」)。
⑨ 非遺傳承發展類調查報告咋開頭的呀
一共多少人生活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