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印良品、宜家,為何跌落「家居神壇」
新的家居零售產品無印良品和家居巨頭宜家正一步一步地從祭壇上跌落下來。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抽樣結果。無印良品和宜家共同進入質量黑名單。無印良品被列名主要是因為名義材料與實際材料不匹配,而宜家被列名則是因為兩件兒童傢具中的「洞和縫隙」不合格。
針對商品名稱識別問題,無印良品相關負責人表示,名稱差異的原因是日本商品名稱的直譯。7月19日,無印良品通過官方微博表示,願意為購買6件傢具的顧客提供退貨服務。同一天,宜家中國公關經理約翰·楊(john young)今日在北京商報對記者表示,「現已確認,該公告中的相關產品是Fritis Forliti Des抽屜前板60×16厘米,Fritis Forliti Des抽屜前板60×16厘米是該系列的配套抽屜面板。宜家已於2019年3月8日停止在全國銷售產品,並開始改進產品。目前,改進版本已經在最終測試過程中。一旦通過相關部門的測試,改進後的版本將重新開始銷售」。
② 「無印良品」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MUJI即無印良品,無印良品不講究外包裝,強調以商品本色示人,不做過分的包裝修飾,多採用有統一性的,簡潔的打包出售方式,既簡潔商品又節省地球資源,真正做到價廉物美、簡潔環保、品質至上。
無印良品是西友株式會社於1980年開發的PB品牌,1983年於東京流行發訊地的「青山」開出第一家獨立旗艦店;
於1990年正式成立良品計劃株式會社,為日本最大的Life Style Store,無印良品在英國、法國、中國香港三地已經成立了公司。
根據日本日經流通新聞針對自主性較強,29歲至32歲的消費族群進行品牌好感度所調查的結果顯示,「無印良品」因為擁有可提供消費者購物的安心感、商品的流行感及合理的價格等特性;
為品牌好感度調查的第一名,品牌好感度更高達51.1%,受到日本消費者高度的支持,可見「無印良品」在日本消費者生活中的品牌。
台灣無印良品致力於提倡簡約、自然、富質感的MUJI式現代生活哲學,讓「無印良品」多年來實踐著「No Brand」的精神加以延續,並貫徹對材質、流程檢視、簡單化包裝的堅持。
③ 如何看待無印良品餅干含有致癌物質的問題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研究,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經油炸之後,都會產生丙烯醯胺。研究已知丙烯醯胺可致癌。
在網路上看到這個消息,所以復制過來給大家看下,我不知道大家看完以後,還敢不敢吃油炸的東西。
知道什麼是碳水化合物嗎?簡單點來說,就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東西。像我們平時吃的米飯,還有各種水果,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東西。
換句話來說,就是植物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
當然了,我不是想誇這個企業有多好。
就是想說,一個企業出現問題,其他人不一定會有問題。所以,不要讓恐慌繼續漫延,導致其他人對食品失去信心。
我相信,會有很多遵紀守法的好企業,由於某次質檢不過關,導致某些有問題的食品流入市場。也會有一小部分企業,胡作非為。為了降低成本,亂用一些有問題的原料來生產食物。
當然了,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肯定是嚴格按照國家要求來生產食品的。
只不過,這次無印良品出現了這個問題,不是簡單幾句道歉就能完事的。希望政府可以多抽查一下市場上其他商品,讓人們能做在春節前,買的放心,用的安心。
④ WUJI無印良品相關信息
無印良品小檔案 無印良品 (MUJI) 品牌簡介:
無印良品 (MUJI) 是日本專門經營服裝,生活物品,傢具,食品的一家公司。 無印良品 (MUJI) 是西友株式會社於1980年開發的PB品牌,1983年於東京流行發訊地的「青山」開出第一家獨立無印良品 (MUJI) 旗艦店,受到消費者支持與肯定後,於1990年才正式成立無印良品 (MUJI) 計劃株式會社,發展至今已有23年的歷史。
無印良品 (MUJI) 年營業額超過1,151億日圓,員工數超過2890名,目前在日本國內共有直營店121家,經銷點146家,是日本最大的Life Style Store。
無印良品 (MUJI) 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展店方面,目前在英國、法國、香港三地已經成立子公司,在海外的店鋪數達26家,台灣是繼英國、法國、愛爾蘭、香港、新加坡、韓國後的第7個海外市場。
根據日本日經流通新聞針對自主性較強,29歲至32歲的消費族群進行品牌好感度所調查的結果顯示,無印良品 (MUJI) 因為擁有可提供消費者購物的安心感、商品的流行感及合理的價格等特性,為品牌好感度調查的第一名,品牌好感度更高達51.1%,受到日本消費者高度的支持,可見無印良品 (MUJI) 在日本消費者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品牌,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無印良品 (MUJI) 設計師介紹: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 (MUJI) 藝術總監。設計領域泛於長野冬季奧運開、閉幕式節的節目紀念冊和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中,展現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設計理念。在銀座松屋百貨更新設計中,橫跨空間到平面實踐整體設計的方向。在梅田醫院指示標志設計畫中,則表現出觸覺在視覺傳達中的可能性。
深澤直人 (Naoto Fukasawa):東京多個藝術大學產品設計系擔任講師,同時出任東京AAD工作室的主管, 並且在日本顧問委員會的質量設計和經濟部門,以及貿易與工業戰略設計研究學會供職。無印良品 (MUJI) 品牌檔案:
國家:日本
創建年代:1980年
產品類別:服裝,生活物品,傢具,食品
無印良品 (MUJI)官方網址:
http://www.muji.tw
⑤ 歌唱組合無印良品為什麼解散
2007年,光良舉辦首次內地演唱會時說,在「無印良品」組建之初,光良希望公司能對這個組合有一個長期規劃,然而當兩人在歌壇一炮而紅之後,公司卻立馬安排了品冠和李宗盛、周華健合作《最近比較煩》,為「無印良品」的單飛試探市場。
之後他們出版的兩張專輯《想見你》和《別人都說我們會分開》已經暗示著「無印良品」的結局。這也是兩人約滿到期之後,光良抽身離開老東家「滾石」,而品冠卻選擇續約的一大原因。
(5)市場調查無印良品擴展閱讀:
解散後的合作
2002年5月,各自單飛的光良、品冠一同出現在西安,唱片公司表示是光良與品冠為可口可樂最新產品代言。這次的廣告主題曲定為兩人合唱的《想見你》,他們還特地進錄音室重新錄制,這是單飛後首度一起在錄音間錄制歌曲。
2009年2月18日,品冠「愛情在香港轉機」2009年演唱會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演唱會後,品冠道出「風聲越大,重組無印良品的就越難」的無奈心聲。
2011年10月5日,「滾石30」演唱會上海站,光良和品冠攜手合唱了當年的經典歌曲《掌心》。
⑥ 2017年315曝光的無印良品核輻射食品有哪些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年 當年的孩子成父母 生下45萬病孩(組圖)】
日本還在隱瞞,日本是島國,他們可以通過污染大海的方式減輕,但地下水呢?地下水怎麼弄?除非把那一塊全部挖掉,否則將不斷污染地下水。樓下為什麼要在幾個知道里不斷的洗白日本?應為他可能是做這種貿易生意的。不然他沒有調查就敢斷定?中國都禁止十幾個地方的食品進口!但還有電商私運。
【日本逼迫台灣解禁核災輻射食品 竟還想施壓大陸也開放市場】
樓主要記住,日本永遠好的留給自己,差的給外國,和中國相反!中國給外國的都是盡量高標準的。所以產地不能表明一切,原材料他們有沒有內部代號?比如輻射區的材料加工後賣給外國,可能一開始沒什麼問題,但積累後就極有可能癌症。核輻射污染物人體是排不出去的!
⑦ 無印良品為什麼解散
樓上說的真假,他們解散的時候正是他們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他們自己說的是很多事情還是要一個人去理解,一個人去面對。長大成熟。(再見演唱會上面),個人覺得的兩個人的曲風不一樣,給人感覺形象什麼的也不一樣。大家可能覺的應該尋找更適合的自我空間吧。我不相信或者不希望真的是因為他們之間不和。我覺得更是經紀公司的一切問題,品冠和周華健,李宗盛唱過最近比較煩,而那時候光良和阿牛啊之類的關系很好。這也是原因吧。
你要有興趣就看看下面他們自己和周圍朋友是怎麼說的
光良·分手
對光良來說,有兩個字可能常常會被提到,「分手」,光良自己也唱了一些這方面的歌吧?
以前就有,後來也有,比如說《朋友首日封》,它講男女之間
的分開。雖然知道兩個人不適合,但因為在一起他太久,分開太難,所以這種分開對雙方都是一種祝福。歌詞裡面說:少了情人,今後多了一個好朋友。沒想到這個歌寫了之後,很多朋友說像他們畢業之後的心情,就是那種同學戀人,因為畢業要去別的地方要分開,它就成了對大家的臨別祝福。
明白,「畢業了,我們一起失戀」。(笑)
最後有兩句馬來西亞語,那意思是說「如今我們已經分開了,我祈求,希望你能夠幸福。」我記得在拍MV的時候,我們也找了些同學來拍,他們演到一半就哭了,哭得很傷心,導演說停機,他們還在那邊哭。我問他們為什麼要哭,他們說他們想到兩年後就要畢業了。我非常驚訝,兩年後(畢業),現在就開始哭了。
哈哈,那說明你的歌厲害呀!
這倒是喔。(笑)
不過我想,這些年來,大家是不是還總是會問起,你們當初解散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就是那個很簡單的原因啊:我們都想有幾年時間可以做自己的東西啊,分開一段時間,以後也許又會在一起。得到更多的成長,之後我們再合作,會是一個更不一樣的「無印良品」!
很多人都不相信啊!
那也沒辦法啊。其實我們也沒有解散,只是兩個音樂人合作五年了,發行了五張專輯,再合作下去可能會是重復的東西。我們都覺得,不如我們就像同學畢業去社會上實踐一樣,現在各自在音樂上學一些東西,可能再回來(合作)的時候,會有更新的音樂。品冠和我都覺得現在我們各自出專輯,是我們以前一起出專輯時不可能有的經驗,所以我覺得對音樂人和音樂人之間,沒有絕對的合作與不合作。
光良·步步為營
(此處省略)
光良·朋友
(此處省略)
品冠·老實人
(此處省略)
品冠·劉德華很大方
(此處省略)
品冠·深情的責任
(此處省略)
品冠·單飛的日子
有沒有調查過,以前無印良品時,喜歡你的人多,還是喜歡光良的人多一點?
我也不知道啊,其實我們沒有去做這樣的調查。
心裡會有數嗎?
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時我們各自都有喜歡自己的歌迷,但大部分還是喜歡我們兩個人在一起的感覺,所以我們都沒有去分,到底喜歡誰的比較多。當初,我們是兩個很喜歡音樂的人都想做專輯,一個人做的話可能壓力較大,而且那時我們是用DIY的方式去做這張唱片的。後來沒想到一做會成功,唱片公司就覺得兩個人可以在樂壇上有一個位置,所以我們就繼續下去出了唱片。
其實你們這樣合作的方式有點像Chage&Aska。
哦,對對,可以合作又可以單飛。
可是你們分開以後,大家都會等著,什麼時候你們還會在一起呢?大家好像總是在等。
哦,我覺得是看緣分吧。不過我相信,我跟光良絕對有機會再合作!
你這個話接的比較緊哦,好的,覺得有機會,估計是多少時間呢?因為很多朋友正在期待嘛。
哦,不一定。因為我們現在只出了第一張專輯,我相信可能會需要多幾張的醞釀,讓我們在各自唱片上打好一個基礎,然後可能那時候再合作我相信可能那時候的火花又不一樣了。而且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比較深一點,常常講電話,聊天,然後在工作之餘我們也會出來喝茶,看電影這樣。
就好像《分不開的兩個人》。
總會分開,又總會在一起啊!
哈哈,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笑)那除了唱歌以及和光良一樣開音樂學校以外,還有別的什麼工作呢?
我這個人比較保守,不敢做太多生意上的投資,我相信未來的幾年裡,做唱片可能還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過我之前拍過一個廣告,一個餅干廣告。
啊?老實人吃餅乾的情景大家都能接受嘛?市場反映怎麼樣?
還蠻有趣的,因為之前大家對我印象似乎總在唱傷心情歌,所以這個廣告可能有點顛覆我以前的形象,比較生活化,比較有趣。
以後還准備往廣告方面多發展嗎?
我當然希望接拍多點廣告啊,如果廣告商想要找我的話,可以……
可以打電話來,等下節目結束之後呢,我會把品冠的手機號碼告訴大家,要打電話的趕緊打。
品冠·分手
好像不論碰到你還是碰到光良,總會問到關於你們「分手」的問題,你們倆成了「分手代言人」啦。
喲,不是好事啊。
對「分手」很介意嗎?
有些事情發生就發生了,不是自己能夠控制。我有首歌叫《註定》,講的就是我自己感情生活中的一個故事,刻骨銘心的經歷。
我在你的演唱會上也聽過這首歌,感覺不錯。底下人的反映也很熱烈,前奏的時候他們就開始鼓掌了。
這是我以前分手的時候,就是我上次跟女朋友分手的時候寫的一首歌。
到現在分了幾次了?我聽上去「量」很大的樣子啊。
就兩次嘛,就這兩次。
哦?就我們今天說的兩次?
對啊!《註定》裡面就講了我當時分手時很低落的心情。其實我這個人很少寫詞的,剛好那個時候,十分難過,所以就寫了這首詞,也滿有共鳴。
還好已經過去拉。近期有什麼目標嗎?
有啊,希望能夠跟更多的歌迷接觸,然後希望以後更多機會來。因為我們發了那麼多的唱片,無印良品5張加上1張精選輯,還有我的個人專輯,都很少來這邊啊,所以希望下次有更多機會來做演唱會。
的確,演唱會是個很好的途徑,既和大家聯絡了感情,又為自己在物質上積累了很多。
對,主要是能夠這邊的朋友多點交際。
呵呵,祝你發展得更好,能早日看到你的上海演唱會!
謝謝,謝謝阿健!
阿健印象
分不如合:良品應該在一起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人人皆知的關於聚和離的辨證關系。「合」是兩情(或幾情)相悅,湊在一塊;「分」即感覺不再,各自分散。我覺得,其中有三個問題必須注意:合與分自量到質的轉化過程;轉化所消耗的時間刻度;還有,這種轉化可以循環往復。
關於無印良品的「合」 與「分」
最近在節目里做了調查:你最喜歡哪個演唱組合?統計結果不出意料——無印良品。看來,「健忘」的歌迷們並不健忘,對這個解散許久的組合依然心存掛念,喜歡的理由則大多是「被他們清新的音樂感動了」。
無印良品95年8月「合」於馬來西亞,首張專輯首版只出貨200張,一銷而空後,唱片公司才敢全面鋪貨。以後,李宗盛將他們推到了台灣市場,哪知憑借清新和感性樂風的無印良品一舉攬下大小獎項,奇跡般地掀起流行風潮,更逐漸走紅整個華人圈。但好景不長,只經過短短四年多,無印良品突然宣布解散。
記得99年12月,在上海反盜版演唱會的後台,我首次采訪了這對看來平常的偶像。這兩個舞台上眼睛發亮的傢伙在訪談時很安靜,回答問題四平八穩得簡直可以抵禦十級台風,在平穩和平淡的交替中,我隱約發現他們兩人的配合有點生疏,不似其他兩人組合如同連體嬰兒般默契和協調。驚訝的是,結束錄音後,我邊整理設備邊隨口問他們,平時一起去哪裡玩,他們竟也隨口回答,「其實私下不是最好的朋友,各自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合作緣於音樂工作,除工作外也不常見面。」
一周後,無印良品便宣布分開,光良和品冠各飛東西。
為何由「合」轉「分」
此後打過好幾次交道,感覺光良和品冠人都不錯,形象接近生活本色,沒有花花腸子,易於溝通和相處。帶他們南征北戰的宣傳人員也說,「他們都是比較好帶的歌手,即使通告安排得密集些也沒什麼問題!」
容易相處的兩個人「合」在一起,為何難以走出長遠?找找他們「分」的原因:據當事人反映,「希望可以給雙方多些個人的空間和音樂發展的可能性」,話雖是這樣能講得圓,但照我的觀察和理解,恐怕與他們性格、愛好相去甚遠以及合作方式的互相獨立有關。
處女座的光良遇事比較冷靜,凡事必先設計、考慮,學的是錄音工程,用鋼琴創作;戴眼鏡的品冠雙魚座,感情豐沛,做事細致,學會計出身,喜用吉他記錄音樂的想像。可能基於性格差異較大,以致雙方對高於生命的音樂產生不同的解讀,或許還有些業務上的互相不服輸或不服氣,他們的之間出現某些不協調,這種不協調隨著歲月的延伸漸漸加劇,最後成為難以調和,變成他們所言,「平時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工作外不常見面」的狀態。
在巡迴各地的告別演唱會上,他們的不協和再次體現,兩人幾乎沒有互動,即便有,也是各說各話,完全沒有對聯般精彩的承上啟下,對於合作四年多的音樂夥伴而言,如此生疏是難以理解的。而演唱會上的曲目也以獨唱為主,他們似乎更樂於分別投注於自己的感動。
翻開無印良品的作品集,會發現很大部分均為光良和品冠的個人作品,合作合唱的歌只佔較小的比重。據他們的解釋,在組合當初就約定了「個人帶團體」的基調,相信這種鬆散搭配也讓無印良品在走過四年後就匆匆漸行漸遠,最終選擇分道揚鑣。
正如他們在告別演唱會上所說,「分開後,我們會走得更辛苦,更沒有安全感」,如今,各奔東西的光良和品冠絕對褪去了當初的燦爛,聲勢衰減不少。
何時由「分」復「合」
光良和品冠的合作原本可以成為個性和行為特徵的極好互補——性格上的慢和快,思維里的靜與動,音樂間的明與暗,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兩者融合,貫為一體,層次豐滿——市場的反應已是證明。
相對那些「好散」不如「賴合」著的組合,無印良品的解散可能草率和意氣用事了些,畢竟分開後,互補元素從此不再,人氣減半,精彩更減大半。
娛樂圈中的好時光本就不多,良辰美景更不會長駐身邊,細思量,或許不久他們忽又一夜心血來,復再相約重戰江湖?
當然,我也不想當月下老,亂點鴛鴦合作譜,更不希望變身皇帝身邊跳著小腳干著急的小太監。依我冷眼旁觀:試看雙方如何舍小博大,放開自我,共圖輝煌。
中國人可以唱著告訴你:「團結就是力量」,對於馬籍華裔的光良和品冠,就是發揚團隊精神,精誠合作干大事。
如有人問,無印良品何時復合,我想,我不如貝利有名,幸好也不具備他驚人的百分九十九預測失誤率,因此斗膽放開思維預測——就在今冬明春,期限是兩年之內。
建議良品可借鑒「臨時重組法」,巡迴演唱之後再分開尋找自我感覺。如是那樣,可將復出定在上海,因為這是他們決定分手的傷心地,也應該成為好夢全新開始的地方。
⑧ 無印良品在深圳開業的全球第一家酒店經營的怎麼樣
無印良品全球首家無印良品酒店在深圳正式開業。無印良品酒店這棟六層樓的建築位於深圳市深業上城綜合大樓的西北部,也是無印良品嘗試的第一個三對一項目。酒店入口和零售商店入口位於大樓的兩側。
深圳無印良品酒店的運營完全由申業集團負責,僅控制酒店概念和客房設計,而沒有酒店管理經驗,而酒店的室內設計則轉交給日本設計師杉本和他的團隊「 Super Potato」。盡管MUJI並非專門經營,但您可以輕松體驗酒店的品牌概念和商店設計,並且可以在酒店的每個角落聆聽與商店相同的MUJI音樂。
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擁有230家門店,到2020年,每年將開設20家新店和30家門店,無印良品計劃在兩年內在中國開設4家新旗艦店。至於酒店,無印良品表示將重點放在改善新開業的酒店和從酒店客人那裡獲得新產品的靈感上,而酒店的擴張計劃尚不明確。
⑨ 無印良品的改革怎麼樣
2001年的夏天,在日本新瀉物流中心,十噸衣服,38億日元的庫存,被一把熊熊大火燒了好幾個小時。 點燃這把火的正是臨危受命的新任社長松井忠三:「我之前到各個店去調查,但是服裝擺在店面里,看起來一點兒都不美觀,不漂亮,一查才發現其中有很多前一年的舊貨,他們根本就賣不出去,還佔地兒。這些不良的庫存滯銷品不處理的話,企業不可能實現重生。」 松井忠三決定把他們全燒了,一件不剩。當時,松井帶領了全部營銷規劃部的團隊人員去現場,讓他們正視這個現實。松井發現,在熊熊的火光中,「他們的心裡都很難受。」 這似乎是一個儀式,無印良品通過一把大火,跟自己曾經的傲氣十足和老氣橫秋說了聲拜拜,從此訣別,開始了新的重生歷程。 這一年,無印良品陷入了自1980年創立以來的年度最嚴重虧損,不但營業額大幅度滑落,也與前一年度相比虧損12.7%。這令包括無印員工在內的很多人都紛紛大惑不解,以至於謠言漫天飛舞:「無印良品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這之前的一年,一直順風順水,並已經把賺錢和賺口碑這種「德藝雙馨」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無印良品,還沒從創業二十周年的慶典愉悅中回過神來,就真正開始體驗冬天的來臨了。 而一切的改革,都要從無印良品創立和飛躍的過程中來尋找答案。 1978年,當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大肆蔓延,整個世界的經濟都處在新一輪的風雨飄搖之中。雖然日本沒有美國那麼嚴重,但在一個全球化的生態中,也自身難保。更重要的是,在這兩次石油危機之前,日本的經濟狂飆一路,幾乎成了全世界的奇跡和增長引擎。要知道,在那一時期,日本和中東消費者曾經是歐洲奢侈品業的超級座上賓。整個歐美奢侈品行業之所以能在石油危機中挺過來,日本人和中東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大貢獻。 而這兩次石油危機則無疑成為這一重要引擎的終結者。整個日本的消費開始嚴重萎縮,隨之出現的,則是消費者心態和觀念的的重塑——人們幾乎把「性價比」這個詞天天帶嘴上,記在心上。「以前閨蜜們湊在一次,集體秀她們都買了什麼大牌的衣服,有多昂貴。而今天,她們顯擺的則是一件那麼好的衣服,他們買得有多便宜。」30年之後的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法國設計師瑪麗61貝耶的一席話放在當時,也實在妥帖。 或者說,炫耀消費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人們對品牌、對設計與價格的平衡點開始有了不同的認知。 這時,對消費體驗敏銳的日本零售巨頭Daiei立刻應時應景地推出了「No Brand」品牌(後經過整合,改為「Savings」品牌),主打低價概念,雖然該品牌旗下產品只有幾十種,但確實在當時的業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時跟風者眾。 在這些跟風者中,西武流通集團旗下的西友超市是個有野心的異類。1980年,當別人都在拚命價格戰的時候,它所推出的「無印良品」品牌——開始只有42種商品——卻打出「有道理的便宜」的口號,也即是,在「No Brand」後面又增加了「良品」。在其廣告中,無印良品這樣寫道:「不仰仗品牌的名稱和包裝,只對商品精挑細選!我們認為這個看法很重要,並且關繫到堅定不移的生活態度。」 這種調調一下子就讓無印良品從眾多的低價品牌中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無印良品的運營方式與其他品牌有著很大的不同。以「Savings」為例,他們的運營模式是直接與製造商合作,用精細的管理和可替代性的物料來砍掉多餘的隱形成本,從而達到低價的目的。而無印良品則在一開始就更為關注設計,邀請眾多設計師來為這些價格不高的產品操刀。這些設計師後來甚至還包括了深澤直人和原研哉等日本設計界的重頭人物。 二十多年後,當全世界都在為H&M和Karl Largefield的跨界合作嘖嘖稱奇的時候,要知道,這其實正是當年無印良品發跡的立身之本。 提出這個觀念的是木內政雄(在無印良品從西武獨立出之後擔任良品計劃社長至1997年)。當時,木內對每一件商品從設計到上市的篩選過程要求極其嚴格。他特意設立了一個由經驗豐富的資深設計師組成的外腦團隊——商品判定會,對已經過多道程序篩選,已被公司內部的最高決策層——商品策略委員會——認可的所有商品,要再重新審定一遍。 正是經過了這個從體貼設計到嚴格篩選的過程,無印良品貨架上的商品才真正具有了與眾不同的品質——當時其他品牌的商品大都非俗即貴。而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品質,確保了無印良品能夠一面世,便受到消費者熱捧的禮遇。 從1980年只有42種商品的西友超市的小櫃台品牌,到1983年邁出西友,在東京青山和大阪南區、福岡開出幾家大型旗艦店,其發展速度已在日本業界無人可比,並已獲「奇跡」殊榮。及至1985年,無印良品的商品已經達到1111種,業績依舊持續喜人。 但是,正應了那句老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1986年,在整個日本投機市場開始出現泡沫的背景下,無印良品也遭遇了自身發展的第一次停滯期,而這種停滯,和其當年創立時所仰仗的立身之本——設計——有著深刻的關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