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調查報告 1000字 急需
在2006年的一個星期里,泰安市天氣變化無常,以陰雨天氣為主,我們小組六人走進公司企業、大中小學,走家串戶訪談交流、作調查問卷,希望能夠得到科學的數據,並以此為依據研究當今人們對漢字規范使用的重視程度。
八月二十四日,我們小組六人在陳鵬老師的帶導下,乘火車離開青島並於次日抵達活動地山東泰安。作為隊長,我安排好了生活起居問題後,強調了活動內容和重要性,隊員們就開始忙著活動的前期准備。有的畫海報,有的討論活動的細節,我聯系了當地的市團委和學聯委的老師,為我們日後的活動做好准備。看到隊員們熱情高漲,我堅信此次三下鄉活動定能出色的完成。
8月26日,我們在泰安市大街小巷走家串戶做調查,和當地的居民互相交流做調查問卷。8月27日我們在泰安學院附屬中學作調查。8月28日,我們在當地小學做調查,並參觀了在泰安市政府舉辦的泰山書畫展8月29日,我們和山東農業大學的學生交流做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被調查者中普通居民、店鋪老闆、公司經理佔2/5,中小學生佔3/10,大學生佔3/10。白天我們做調查和洽談交流,夜晚總結當天活動,補充活動中的不足並就活動主題根據當地情況作更深入的討論。泰安天氣變化無常,早晨還陽光普照,中午就陰雨連綿甚至暴雨傾盆,隊員們的衣服都淋濕了,體質稍差的女隊員感冒了。活動開展到最後,大家均已疲憊不堪,但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大家又十分高興,幸福得像個孩子。俗話說得好,苦盡甘來,在當地的團委老師的支持下和居民的理解下,我們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以下是此次活動調查的部分內容和調查數據:
人們認為寫好漢字是自尊愛國表現的佔74.3%,認為寫出的漢字自己認識並可以交流即可得人佔25.7%;在平時讀書寫字時,人們會認真寫好每一個字並注意規范使用的佔57%,而不去考慮那麼多的佔42.6%;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經常看見錯別字的佔56.4%,很少看見錯別字的佔2.6%;在問及如果他人將自己名字寫錯,會覺得對方素質低的佔9.3%,不高興的佔44%,持無所謂態度的佔6.7%;在問及是否重視自己或孩子的漢字書寫時,重視的佔41.7%,不重視的佔52%。
科技的發展是想像力的結晶,需要文學的手段加以培養,但是現實殘酷得告訴我們,語言與文字的知識淡化正在越來越沉重地困擾年輕的一代。
由於過多地使用電腦,收發簡訊蔚然成風,人們很少再親手寫字。一個副作用就隨之產生了——本來會寫的漢字,今天居然不會寫了!實在不可思議!明明受過正式教育!可是我國一代青少年和成年人,真的有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了!毫無疑問這是令教育界人士始料不及的可怕傾向!在美國常可見到那些被叫做「ABC」的華人(American Born Chinese)呢?應該說,在中國民眾中,受過正規教育,卻越來越弄不清漢字的筆畫結構,越來越寫不好漢字的人群的大量出現,這是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是大事一樁,不是小事一則!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長在「中國信息化趨勢報告」中寫道:語言強調不僅是國家強弱盛衰的象徵,而且語言也會促進國家的發展壯大,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民族的象徵,是「軟國力」的核心。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80%的信息由語言文字來負載傳遞,語言信息技術和語言產業成為當今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寵」,語言構成「硬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滅種先滅文」!文字方面的這種「和平演變」,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的確是一個不祥的徵兆!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越來越多的人寫字歪歪扭扭!且不論這是「電腦的功勞」,抑或是「手機的罪過」,可以肯定的是:長此以往,漢字的生命力,漢字的走向,一定會成為又一個事關中華文化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寫字的時候存在著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生造亂用,繁簡並用等現象,在廣告招牌,學生作業,教師講義,公文信函甚至名家手札中都隨處可見,規范漢字的書寫和使用一混亂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而與此同時出現的另一種現象是人們的寫字水平正每況愈下,不僅社會人員寫字差,學生寫字能力差,連某些教師寫字水平也差,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規范漢字的悲哀!而當今的大學生認為總有一天電腦鍵盤會取代筆的人竟達到11%,他們當中似乎都不贊同大學應該繼續語文教育,這使得許多大學生變成了文憑機器,素質卻相對很低。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文字法》,並於2001年1月1日發布,進一步趨榮立了漢字書寫規范,明確了書寫規范漢字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責任。對全面普及推廣規范漢字發揮了指導作用,一些文字工作者據此編纂了大量的詞典和字典,為推動規范漢字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為什麼社會上仍會出現這些使用漢字的混亂現象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 傳統的書法觀念根深蒂固,混淆了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概念。
傳統的書法理念存在著這樣兩種不全面的認識:一是只要符合碑帖里的字就是規范漢字;二是認為寫字一定要從臨摹碑帖入手,碑帖雖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其中有很多異體字,很對人臨習了碑帖以後往往難以改正寫異體字的習慣。如果一開始就從臨習碑帖入手的話,學生難以入門,不如直接從規范漢字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基本結構和筆順規則入手,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並奠定了良好的漢字規范意識。
二. 電腦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忽略了規范漢字書寫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腦的普遍應用,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即認為只要學會了電腦打字,字寫得好壞無關緊要。殊不知,電腦中任何一種筆畫輸入法都是以規范漢字為基礎來編碼的。如果不會寫,不會用規范漢字,要學會電腦打字,提高打字速度也就無從談起。
三. 薄弱的寫字教育,是規范漢字書寫教育普遍推廣的最大缺陷。
從我們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規范漢字書寫教育尚未引起各地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很多中小學校都沒有開設寫字教育課程,更沒有配置專業的書法教師,一些教育機構也片面地強調提高學生的聽,讀,記的能力,而忽視了寫字能力的培養。有的老師認為指導寫字是軟任務,教學時間不夠,往往就把指導寫字的環節省掉了,有的老師習慣用課件指導寫字,板書范寫漸漸在寫字指導中消失了。由於指導不力,學生寫字的質量不容樂觀。
加強寫字,一是要從思想上重視。電腦時代仍需要寫好字,不僅是交流的需要,還是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和民族素質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則,語文老師一定要練就一手規范,美觀的板書字:三要加強寫事指導,包括寫字,執筆姿勢,良好的書寫習慣。對低年級的學生特別是剛剛入學初學寫字的學生,寫字指導一定要到位,一筆一劃的起筆,止筆,一筆一劃的占格,佔位,每個字的間架結構,每個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間的穿插挪讓。。。。。。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並且要邊講邊板書示範,而後讓學生先描後臨,發現問題,再做指導。一定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力求使每個學生不僅把字寫對,而且寫得端正,整潔。
四是一部分劣質硬筆書法字帖充斥市場,阻礙了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推廣。筆者從嚴格的規范角度對書店裡銷售的各類硬筆字帖進行了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打著規范漢字名義的硬筆字貼錯訛百出,甚至將本來規范的漢字寫成了不規范的漢字,這些字帖作者既有初出茅廬的青年,又由久負盛名的學者。五是糾正人們的思想誤區。很多人認為,字寫的越草亂越難以辨認才夠韻味才夠「帥」。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盡快、更好地普及推廣規范漢字呢?我認為,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 要充分認識到推行規范治安書寫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深遠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文字法》第十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使用的漢語文教材,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准。」因此,各中小學校應開設規范漢字教育課程,宜每周開設2—3節課的寫字課,努力培養孩子們的漢字書寫規范意識。有條件的還應配備專業的書法教師。
二. 要高度重視規范漢字書寫教育在推廣普通話中的積極作用。學好、用好普通話與加強規范漢字書寫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學好普通話有助於加強規范漢字教育,加強規范漢字書寫教育又可促進推廣普通話。要加強對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意義、作用和功能、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要明確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目標,不斷探索規范漢字書寫教育培訓、輔導、測試、比賽和交流等體制的研究,從而更好地為推廣普通話服務。
三. 要嚴格規范漢字字帖的出版標准。建議以後出版社凡以規范漢字名字出版的字帖都應由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來審核把關,「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規范漢字書寫專業委員會」也要切實加強對硬筆字帖出版市場的監控,從而堅決杜絕那些劣質硬筆字帖流入市場,以免貽害一方,要轉變傳統的書法理念,樹立現代規范意識。
四. 各種中小學教材和學生讀物要多使用正楷印刷體。因為楷體字代表了規范漢字書寫的筆畫標准形狀,各種教材、讀物應以楷本字為主,盡量少用或不用其它字體(如宋體、黑體等),更不要使用各種美術字,使學生們一開始就接觸到標準的規范漢字。
五. 要加大宣傳力度。一些雜志報刊(尤其是書法專業報刊)應辟出「規范漢字」專欄,全面宣傳規范漢字知識,形成「規范漢字人人曉,人人都寫規範字」的良好局面。例如我們准備開展「寫好一筆中國字,做好一個中國人」的大型簽名活動。敢於指出名人名著的錯誤,不應做名人的奴隸,否則不配做漢語傳播者,而是遭踏語言的罪魁禍首。這就要求我們做語言文字工作的同志,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決不能急功近利,要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要多向大家學習,更要向人民群眾學習。
在現代社會中因為漢字的不規范使用,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個人,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如「訂金」與「定金」的官司就層出不窮。一些公司企業認為一個真正的人才應該具備書寫好漢字並規范使用的佔45%,正驗證了「看一個人的字就可以了解這個人」這句話。不好好學習語言和文字的知識,就將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處處碰壁。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掌握祖國母語的正確表達,必須認真地掌握漢字的書寫與使用。
Ⅱ 濟南小清河調查報告,300字,急急急!
小清河是省級大型河道,開鑿於南宋初年(1130-1137年),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小清河源於濟南市,幹流自睦里閘起,自西向東流經濟南、淄博、濱州、東營、濰坊至壽光羊角溝入海,全長237km,控制流域面積10336km2。具有海河聯運、農田灌溉、水產養殖等功能,是全國五條重要的國防戰備河道之一,是魯中地區重要的排水河道,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
我市小清河河段位於北部城區,是我市唯一的防洪除澇和排污河道,流經槐蔭、天橋、歷城、章丘,全長70.5km,流域面積2792km2。歷史上的小清河匯市內諸泉之水,風景秀麗,物產豐富,航運暢通,經濟繁榮,使兩岸人民廣得湖田之惠,舟楫之便,魚鹽之利。
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對小清河的治理十分重視,省市規劃部門多次對小清河進行治理規劃,考慮了防洪、航運、灌溉、污染、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治理,但由於投資大,工程拆遷難度大等問題的限制,多年來大都只停留在規劃階段,付諸實施的工程不多,僅局部進行了治理。
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工程途經我市,為小清河綜合治理和兩岸地區城市建設發展提供了機遇。省、市領導審時度勢,決定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同步做好小清河綜合治理與開發建設工作。自去年以來,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2007年4月,濟南市市委書記焉榮竹、市長張建國先後聽取了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的綜合匯報,並作了相關工作部署。
Ⅲ 1000字的地理調查報告
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東與青島、煙台為鄰,西與淄博、東營接壤,南與日照、臨沂相連,北鄰渤海萊州灣;內轄四區、六市、二縣,南北長168公里,東西寬 164公里,全市國土面積15860平方公里;屬半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是沿海經濟開發區與內陸腹地的結合部,素有半島咽喉之稱,是蜚聲中外的世界風箏都。其中濰城區面積290平方千米,人口38萬。
環境狀況
濰坊市環境保護工作近年盡管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全市的環境狀況由於歷史和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及城鎮化進程加快等種種原因,總體形勢仍然嚴峻。
(一)水環境污染狀況。濰坊市大多數河流、水庫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河流水質污染類型呈有機型污染,主要污染項目為化學需氧量、氨氮、揮發酚和石油類,根據 98年全市河流斷面監測結果,81%的河段水質超出地表誰功能區劃規定的標准,其中小清河(濰坊段)和虞河流域污染尤為嚴重。全市各水庫大部分已呈富營養化,98年監測結果表明,高密、安丘兩市水源地的氨氮已超出飲用水質標准,全市地面水飲用水源地全部超出飲用水質標准。據統計,1998年全市廢水及水中 COD排放分別為19940萬噸和125837噸,其中工業廢水及其中的COD排放量分別為11630萬噸和87657噸。
(二)空氣環境污染狀況。98年濰坊市中心城區大氣總懸浮微粒年日平均值0.03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年日均值為0.130毫克/立方米,均超過國家規定的二級標准,全市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為235541噸和73313噸,其中工業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分別為201334噸和64771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85080噸。
(三)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狀況。1998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234萬噸,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為62.9萬噸,佔地面積達452.92萬平方米。
(四)城市環境雜訊污染狀況。1998年全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晝間年平均值范圍為50.4-60.5分貝,只有高密市超標;城市道路交通雜訊約有25%路段超標;城市功能區雜訊濰坊市區均超標,其他縣市區60超標。
(五)生態環境狀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長,能源、資源消耗量增加,使城市生態環境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壞。鄉鎮工業的發展,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不合理使用農葯、化肥、農膜等造成農田土壤、農產品和水體污染,從而不同程度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六)污染治理狀況。據統計1998年全市工業廢水處理量22557萬噸,處理回用量14695萬噸、處理排放達標5582萬噸,工業廢水處理率、處理回用率、處理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88.1%、65.1%、70.0%,廢水中COD、揮發酞、石油類的去除率分別為54.6%、79.1%、93.3%;全市工業廢氣處理率76.2%、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去除率分別為2.9%、77.8%和59.6%;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處置率分別為 89.3%、2.9%,「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9576萬元、利潤2024萬元。
Ⅳ 三年大變樣調查報告
石家莊市三年大變樣 調查報告
經過調查顯示,目前,石家莊這座號稱「天下第一庄」的河北省省會城市,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形象建設。在拆字當頭、建字隨後、治字貫中的穩步推動下,按照預定目標,三年後石家莊將容顏煥發,靚妝出鏡。
石家莊依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交口的便利交通優勢,在十九個村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休門、振頭、任栗村等村名依然見證著石家莊發展變遷的歷史,也給這座城市附著上了「土」色。雖然寬闊的路網,拔地的高樓和飛躍的高架橋,使石家莊已有幾分現代化都市氣息,但是裹挾城區的城中村,造成高樓與低矮的平房共生,寬闊的馬路與狹窄的小巷共處,加之市區內工業企業集中,使其與建設現代化的大都市標准極不協調。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樣」。石家莊要提升品位,改善形象,建首善之區,創宜居城市,當地政府化「庄」為「城」的信心堅定。石家莊市市長冀純堂叔叔表示,現在石家莊迎來了發展史上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
根據「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樣」建設規劃,三年內,石家莊將通過總投資一千四百億元人民幣的「主城改造、新區建設、道路暢通、品位提升、精細管理、市民素質」六大工程的六百個項目建設,基本建成城市布局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趨向合理、配套設施基本齊全、城市品位明顯提高、山水特色初步凸顯、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的現代化生態型區域性中心城市。
據了解,三年後,石家莊市二環路內主街主路沿線城中村、老舊小區、危舊住宅區基本改造完畢,拆除總面積七百六十萬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改造拆遷面積拆除三百三十四萬平方米,僅今年就對二十三個城中村實施沿主幹道全部或部分拆遷改造。並且以拆促建,基本形成沿主街主路特色建築群、特色街道區和層級分明的文化體育設施,實現城市容貌整潔有序,社區環境和諧舒適。
與此同時,石家莊將全力推進城市北跨、西進,著力打造「北水、西山、古城和南部工業區」四區建設,使建成區面積由一百八十二平方公里達到二百平方公里左右,逐步成為現代化的「山水城市」。
石家莊「三年大變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真使人欣慰不已!
Ⅳ 讀書無用論調查報告
當今社會兩極分化現象日益突出,尖端科技人才供不應求,普通知識分子窮困潦倒,公務員玩弄嘴巴風生水起,文盲打工仔利字當頭!
在雲南等內地欠發達地區,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2年,讀書花了14年,參加工作15年以上的事業單位技術員,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僅僅1500-1800元左右,還要負擔生活、住房、保險、募捐等各種各樣的雜項支出;一個新參加工作的屁經驗沒有的公務員收入比之還稍高些,一個挑沙灰、粉刷牆面的鍾點工,收入高的有其二倍以上,還能享受供吃住待遇,由此放縱了「讀書無用」的思想在農村漫延,加之讀書成本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愈發高貴,許許多多的農村家庭子女放棄了繼續深造進修的學習機會。「上學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資也不高,還不如個打工仔。」這句來自農村坊間的順口溜,簡單地概括即「新讀書無用論」。它正嚴重地影響著農村孩子對知識的追求和家長對教育的投入。
以威縣高公庄為標本,記者歷時十多天深入調查發現,「新讀書無用論」的背後隱含著巨大的辛酸和無奈。
■輟學回家當「跑堂」
高公庄,位於威縣北20公里處,村子裡有3000多人,這里的村民大多靠種棉花和做小買賣為營生。
村口的飯店,生意不溫不火。16歲的「小跑堂」李霞正在跑前跑後地招呼著客人,看得出她還是學生模樣。但飯店老闆娘、她的母親彭某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女兒是剛剛從高公庄中學初三年級輟學的,「差半年就初中畢業了,可她死活不願意去念了,為這我們兩口子和她鬧了好幾天別扭。」
身材高挑的李霞是個內向的姑娘,她說她在班裡學習中等,還是籃球運動員。本該在教室里寒窗苦讀,記者問她為什麼選擇放棄學業,寧願早早地步入社會來打拚?李霞沉默半天,對記者說,「就是不想上了唄,讀書沒啥意思。」
因為開著個小飯店,李霞的家境在當地算是好的。但父親還是愁容滿面地告訴記者,為了子女上學他有著很大的「壓力感」。
李霞上面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姐姐去年高考(論壇),上了「三本」分數線,但考慮到學校不夠檔次擔心將來難找工作,最終沒有去上大學而是選擇了復讀。哥哥正在念高中,因為對當地農村的教學質量不滿,家裡把他送到了邢台市規模最大的私立學校英華中學。
「光孩子們上學,每年的開支至少得兩萬多,除了飯店的水、電、房租等經營成本,我們賺的錢全貼到孩子身上,日子還顯得緊巴巴的呢。」父親李某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孩子從三歲入托到大學畢業,十幾年下來,總共就得十多萬。李某估計說,實際上的花費比起這個數字來,只會大不會小。
素炒餅,外加一碗青菜湯,是當天李霞和父母的午餐。記者注意到,李霞的父母穿著都很樸素,沒有一點「老闆」的味道。盡管才過四十,他們都已是滿臉滄桑。父親李某不怎麼喝酒,但抽煙,兩元一盒的,也不嫌便宜,反而美其名曰抽了不傷肺。
「我們這一輩子,就是為孩子活著呢!」李霞的母親彭某的表情很無奈,但她和愛人都有著「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上學」的教育理念。「我們兩口子,都沒怎麼上過學,吃了沒文化的虧,現在做生意感覺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無論別人家怎麼想,我們是以孩子的教育為中心,花再多的錢也心甘情願。不能讓孩子再像我們這樣。」
說到女兒李霞還沒有初中畢業就輟學了,身為父母的李某和彭某可謂百感交集,甚至有點心痛,「都是現在農村教育大環境給鬧的!」
■王老師的「困惑」
52歲的王淑群老師是高公庄小學的在職教師,然而,她對當下農村教育現狀的「困惑」卻越來越深。
「記憶中高公庄在歷史上沒出過什麼狀元和秀才,可恢復高考後每年考上大學的人還是有的,人們一直有著教育投資的熱情,遺憾的是,近些年盡管教學條件好了,而且義務階段也實現了免費教育,但農村孩子對知識的追求和家長對教育的投入的熱情卻衰減了不少。」王老師說,這幾年她聽到過好多家長有這樣的牢騷:「上學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資也不高,還不如個打工仔。」
因為本身從事的是教育,所以王老師對子女的上學很重視。和同村的農民相比,王老師的收入還算不錯,畢竟除了種棉花,還有一份工資。王老師膝下兩個兒子,大兒子考上大學後,上初中的二兒子說,「哥哥學習好,咱家供兩個大學生也供不起,這樣吧,我就不上了,先掙錢去吧!」
「當時我聽老二這么說,特傷心,可現在老大畢業後,我一點不覺得了,甚至慶幸當初同意了老二的抉擇。」王老師話這么說,語氣里卻有著困惑。
如今,大兒子劉彬已經大學畢業3年多了,做過鍾點工,搞過推銷,換了五六個地兒,卻一直沒找到穩定的工作,至今漂在省城,雖說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但因為沒有穩定的職業和固定的住房,還一直無暇談戀愛。而二兒子劉昌經過幾年的闖盪,在唐山從事高檔汽車維修,已經站穩了腳跟兒,事業和愛情都有了果實,孩子都9個月了。
「每次老大回家,我還得從工資里貼補點兒給他,而老二回來卻是貼補家裡,投入和回報完全扭了。」王老師說,其實自己也不是只看「眼前」的人。但好多時候,整天為了兒子就業的事情吃不好睡不著,被無奈的現實攪動得心裡七上八下沒了主見。
「我們家幾代人就出了這樣一個大學生。」王老師對記者談起當年兒子考取大學時,臉上仍有一股興奮。劉彬讀的是經濟學,4年大學讀下來,花了家裡4萬多元。劉彬大學畢業時,家裡一分錢家底兒也沒有。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至於家裡看了十五六年的老電視,王老師說等兒子找上工作再換吧。
兒子大學畢業後工作沒著落,做母親的當然不放心。「那天,我給兒子打電話,他說話都沒力氣,一問才知道滿大街跑了好幾天推銷。」一說起這事,王老師眼淚差點掉下來。
王老師一貫注重教育,班裡若是有要輟學的學生她總要苦口婆心地勸了本人勸家長。二兒子初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了,即使一個月可以賺到3000多元錢,她也不看作是什麼榮耀,而她的驕傲一直是大兒子、大學生劉彬。但鄉親們卻不這么看,「王老師啊,你們老二沒讀什麼書都可以賺大錢了,老大大學畢業還要你貼補呢,讀了書還比不上沒讀書的……」
「以前大兒子是街坊四鄰小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如今卻是羨慕我那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的二兒子。」王老師邊說,邊苦笑著沖記者搖了搖頭。
■不僅僅是包家
乍寒乍暖的早春,高公庄還屬於農閑的時候,外出打工的大都出門了,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
「你們村現在讀高中的學生多不多?」記者問村民張老漢。張老漢掰著手指算了好幾遍,說:「不多,就那麼幾個。」
「不讀書做什麼去了?」
「打工唄!」
隨機走訪中,包氏兄弟讓記者最難忘。老大48歲,老二43歲。老大一兒一女,老二兩個閨女。其中最大的23歲,最小的17歲,都沒有初中畢業,便陸續輟學。其中,一個去了清河縣羊絨市場打工,一個在邢台某超市當服務員,一個在石家莊太和電子城當售貨員,一個在家裡務農。
恰巧在石家莊當售貨員的女兒休假在家,記者問,如果再給你一次選擇機會,你還會上學么?她說會,現在她就有點「後悔」,因為讀書少,玩電腦敲字都不如別人快。包氏兄弟中的老二對女兒的話不以為然,「讀個初中能算對賬就行了,讀多了也沒用!」
「現在農村裡不想讓孩子讀高中的家長多不多?」記者又問。
「這樣的情況多啦!」包老二說得很肯定。
記者在包家采訪,碰到幾個村民,一談到讀書他們都有自己的觀點,「讀到初中畢業花的錢不多。再說,孩子小也不可能到外面去賺錢,等讀完了初中,如果成績特別好就繼續讀,要是成績中等那就不要讀了,早下學早賺錢啊!」「像張家的XX,讀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就是成績好也不要去讀了!」
從村民的談話中,記者注意到,大批孩子輟學的原因是「厭學」,而家長不反對孩子輟學的原因是認為讀書無用。一種「新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悄然出現,並已形成蔓延之勢。與被人們摒棄多年的、以交白卷為榮的「讀書無用論」有所不同,這種「讀多了也沒用」的思想嚴重影響了農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子女讀書的投入。
村小學退休老教師王永合認為,原因很簡單,「學費高、就業難」讓村民看不到讀書的希望。
在村中心的小賣部,記者遇到了「掌櫃」劉玲。她也是初中文化,因為家裡困難、母親又多病就沒有繼續學習。畢業後除了務農,她還當過代課老師。劉玲是個理性的青年,她說,現在就業渠道應該是很廣的,等有機會她還會自學或南下打工,「總坐在家裡不是事兒啊!」
■辛酸的「調查報告」
「別看好多村的牆上都寫著那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標語,但農村教育現狀一點不容樂觀。」發出如此感慨,河北師范大學的阮曉慧是有根據的。
阮曉慧和她的同學曾在2008年1月寫過一篇調查報告,題目是《辛酸的「讀書無用論」》,調查內容是初三年級學生從初一入學到現今學生的流失情況、輟學率以及輟學原因,調查的地點就是——威縣高公庄。調查的結果是輟學率42.8%。「那時候我們在高公庄中學頂崗實習半年,特有感觸。」
在調查報告中,記者看到輟學原因有九條之多:(1)家長對教育不重視,送子女上學積極性不高。(2)學生基礎差,厭學情緒高。(3)留守兒童的管理缺失,缺少親情呵護和正確引導。(4)思想上認為大學生就業難,讀書無用。(5)經濟欠發達,缺乏歷史文化氛圍。(6)師資力量嚴重不足。(7)地方教育設施落後。(8)學校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導致學生思想落後而偏激。(9)學校沒有對輟學學生採取相應的挽救措施,任其流走。
「假如一個幸運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那麼在未來幾年裡,帶給其父母的除了快樂,還會有一張張沉甸甸的賬單:一個孩子如果考上公費高中,一年學費要1000元,加上其它花銷,一年大約是3000元,三年下來是1萬元。如果是擇校生,三年下來至少得4萬多元。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即使花錢再節省,四年至少也得5萬元。這樣的支出對於一個每年現金收入僅數千元的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很難承受的。」
對於農村教育現狀,阮曉慧一直憂心忡忡。「對於大多數輟學的孩子來說,進城打工是他們最理想的選擇。在離鄉的孩子中,有部分人因吃苦耐勞等寶貴品質,在城市有所作為,並留在城市發展;也有部分人攢夠一筆錢後,回鄉結婚生子,復制父輩的生活;但也有極少部分人會遊走於社會的邊緣,走上刀刃與荊棘叢生的犯罪道路。」
新華社資深記者李俊義在2005年曾采訪過威縣農村的輟學現象,他說,當年威縣中考時,在35所鄉鎮中學中,只有一所學校的上線率超過20%,但也只有26%。有25所學校的上線率在10%以下,其中有三所的上線率為零,有18所學校經過中考得以升學的幸運學生,每校只有1名到3名。如此低的升學率,對許多孩子來說,在考試之前就註定了被淘汰的命運。升學無望,這也是許多孩子厭學的原因。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的發明,使中國社會各階層間的流動成為可能。全國統一高考,是許多農家子弟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身份和命運的捷徑。因此,讀書歷來受到農民的極度重視,誰都知道「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誰也希望子女出人頭地。但是,令他們感到失望的是,讀書變得越來越困難,跳「龍門「變得越來越難。
「我都快成村裡的『反面教材』了!」記者在省城見到了正在為生計奔波的大學生劉彬,「雖然弟弟打工賺錢也不是很多,但他起碼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我可是連自己也養不活啊!」劉彬很慚愧,但他依然有著理想,「從長遠角度說,我相信知識永遠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法寶。」
Ⅵ 三原縣清河對周圍居民生活的危害調查報告(格式要規范,還要簡短)要寫上自己的建議
1、三原清河,主要污染源為生活污水和工業用水!三原有生產體溫計的工廠,汞污染嚴重,另一方面,清河流量少,河道堵塞,造成污水停滯,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本地區居民還有使用地下水生活的,對身體健康會造成嚴重影響!
2、生活垃圾傾倒,造成清河臭氣熏天!蚊蟲大量滋生,加速了血液傳染病的傳播!
建議:疏通河道!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加強對污染嚴重的企業監管!
加強飲用水工程建設!生活垃圾處理!不能隨意傾倒!
Ⅶ 作文鄭州的名字由來調查報告
鄭州市二七廣場,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共產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殺,300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罷工.1925年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召開全路工人代表大會,庄嚴宣布:恢復京漢鐵路總工會.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於1926年10月15日,又殺害了鄭州分會負責人汪勝發、司文德,並把二位烈士的頭顱懸掛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地址)的電線桿上.但是,英雄的鐵路工人並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戰斗著.「二七」大罷工的偉大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斗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場內建一座15米高的木製紀念塔.1971年改修成現在的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