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的論文題目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報告」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希望大家可以珍惜這種財富
Ⅱ 希望幫完成一份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
今就中國傳統文化做一調查以了解當今青少年的認識情況,謝謝配合.
試題部分:
1.下列哪些歷史人物不是民族英雄:a b
A.岳飛 B.文天祥 C.戚繼光 D.鄭成功 E.林則徐
2.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汲取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a b c
A.書法 B.篆刻 C.武術 D.舞蹈
3.下列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a c d
A.崑曲 B.古琴 C.少林功夫 D.皮影戲
4.中醫的四診是指: a b c f
A.望 B.聞 C.問 D.聲 E.脈 F.切
問卷部分:
1.你能背誦課外的中國古典詩詞有多少? b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2. 你喜歡中國戲曲嗎? c
A.喜歡 B.不喜歡 C.一般
3.你認為中國戲曲的生存空間有多大? a
A. 很大 B.不是很大 C.很小 D.沒有
4. 對於中國四大名著,你: d
A.都沒有看過 B.沒有看過並且也不打算看
C.多次看過 D.都看過 E.部分看過
5. 你能說出十個以上中國的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產嗎? a
A.能 B.不能
6. 對某一門傳統藝術,如書法、國畫、民族樂器(二胡、古箏等),你 b
A.精通 B.有所掌握 C.學過點皮毛 D.一點不懂
7、對傳統文化的未來,你覺得: a
A.很樂觀 B.比較樂觀 C.很難說 D.不樂觀 E.很悲觀
8. 你認為傳統文化對於當下的中國社會: a
A.很重要 B.有一些作用 C.可有可無 D.有消極作用 E.與現代精神格格不入
9.對於傳統文化的現狀,你認為: b
A.勢力仍然很強大 B.還有影響 C.很難判斷 D.正在消逝 E.已盪然無存
10. 對仁、孝、忠等傳統道德,你所受的教育: b
A.自小耳濡目染 B.課外書上有看過 C.難以判斷 D.被教育是過時的東西
11. 對於古代經史子集,你 b
A.愛不釋手 B.偶爾翻閱 C.敬而遠之 D.深惡痛絕
12. 如果你在空閑時間,手邊只有兩本書,一本是英文書,一本是中國古文,你會選擇 a
A.英文書 B.中國古文
13.你對以下哪部思想著作比較了解或認可: a d e
A.《論語》 B.《道德經》 C.《大學》 D.《中庸》 E.《孟子》 F.其他 G.一概不知
14.你認為有必要學習中國古代先哲思想嗎? a
A.有 B.無 (如果你認為有必要,你__會___(會/不會)主動去學習)
15.你們學校有中國古代先哲思想的教育課程嗎?(非在校人士可不填) a
A.有 B.無
提升部分:
16.___魏徵______向____李世民____提出「天人三策」。
17.「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是____魏徵__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
18.清代科舉考試在通過鄉試、會試後參加__殿試____,獲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稱_探花____.
19.無為而治是_老子__(填中國古代思想家名)的思想
Ⅲ 關於廣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
1、B,2、B,3、A,4、B、E,5、D,6、B,7、B,8、B,9、A;10多宣傳,開展多滴關於傳統文化的活動~~~~~~,培養多滴優秀人員~~~~~~網路~`
Ⅳ 河南省駐馬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2000字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的。、
Ⅳ 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主體有哪些
在2009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筆者對偃師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進行了調查,其結果讓人有喜有憂。偃師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56個項目,其中「河洛大鼓」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偃師銀條的種植與烹飪」、「薛氏石刻」、「宋氏通背拳」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黃大王的傳說」、「洛神的傳說」、「玄奘信俗」、「牛心山信俗」、「二鬼扳跌」、「東蔡庄高抬故事」、「糖塑藝術」等入選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偃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不容樂觀,雖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傳承人每年有一定的補助經費,省、市級公布的非遺項目名錄卻沒有具體的保護政策,傳承人銳減的問題更為嚴重,筆者和周邊縣、區的非遺保護單位同志曾經在一起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同樣困擾著他們。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護體系,偃師市在今後的時間里需要進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觀察:河洛大鼓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落寞河洛大鼓在上個世紀中後期幾乎遍及整個河洛地區,那個時候河洛大鼓普及性非常強,現在的老人談到河洛大鼓,都會饒有興趣的品味兒時的情景,以......(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Ⅵ 社會問卷調查報告: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調查分析
搜索一下,這方面的問題不是冷門,參考資料很多的http://www..com/s?ie=gb2312&bs=%D6%D0%B9%FA%BF%D1%BB%C4%C0%FA%CA%B7&sr=&z=&cl=3&f=8&wd=%C5%A9%B4%E5%B7%C7%CE%EF%D6%CA%CE%C4%BB%AF%D2%C5%B2%FA%B1%A3%BB%A4%CF%D6%D7%B4&ct=0
這是一篇論文,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8294
標題? 調查目的?調查對象?調查地點?調查方法?什麼的自己列一下吧
Ⅶ 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
首先,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首先明確要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什麼樣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我們知道,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認識,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優秀的部分甄別出來進行傳承。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與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樣,它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層面,一是傳統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如文化典籍,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後者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魂」。這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時,要對傳統文化的這兩個層面進行區分,搞清楚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載體,不至於一提起傳承傳統文化,就僅僅想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戲曲,恢復傳統節日等等,而忽視了我們傳統的自然觀、天人觀、倫理價值觀等等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要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之「體」,更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魂」。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首先明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指什麼,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礎上,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發掘、闡發,使它們進入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中,化為我們精神的血脈,指導我們的實踐生活;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進行整理、保護,使它們得以延續和傳承,使當下的人們擁有進入傳統的現實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還應考慮為什麼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者說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我們僅僅是為了傳統延續而傳承傳統文化,還是為了解決當今中國甚至人類世界中存在的問題而傳承傳統文化?為了傳統延續而傳承傳統文化固然必要,但傳承優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參與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中,為解決現實中的中國乃至人類世界的問題提供啟示,而不是讓它進入歷史博物館供人瞻仰,告訴後人我們曾經擁有這些東西。傳統要成為活的傳統,它必須與當下生活中的問題發生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中國的現實,分析當下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確立文化建設的方向,根據文化建設的方向,來反觀中國的傳統文化,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為解決當下問題提供啟發和思路。我們知道,在當今世界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生態環境危機,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貧富加劇等等。面對現實世界中的這些問題,我們的黨先後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該考慮能否為解決或改善現實中的這些問題,能否促進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啟發和思路。當然,研究中國當下的「現實」,不僅指研究當下的生活世界的現實,還指研究當今中國的文化現狀的現實,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當今的文化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更好地判斷我們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另外,關注文化現狀的現實,也包括關注當下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在文化開發、文化保護、文化園區建設和文學經典改編中出現的一些失誤等。對於這些文化現實的關注,可以避免在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中繼續走一些彎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傳承什麼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後,面臨的一個最現實、最艱巨的任務也就是怎樣傳承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我們前面提到,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但這些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並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文化遺存、傳統藝術、傳統技能、傳統節日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載體之中。我們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憑空進行傳承,而是要藉助各種文化形式。雖然各種傳統的文化形式都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但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顯現程度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在文化典籍中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無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顯的,因此在中小學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習中,可根據中小學生心理認知特點,運用適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學、文學、文化的經典名篇的學習內容,而不是像現在一些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本那樣主要以介紹傳統節日、風俗習慣之類的傳統文化形式為主。學生對於形式載體層面上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如對各種文化遺存、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傳統節日的了解,則可以通過課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實踐來進行。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接近傳統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須有可被接近的「實在」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對優秀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對文化遺存,對傳統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知識技能、節日慶典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現保護。這就是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我們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規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夠有保障地進行。
最後,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應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陳出新,把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時代的以生態和諧和審美生存為指向的生態審美文化。而要進行文化創新,則不能僅僅依賴中國傳統的文化。它需要我們站在中國當下現實的基點上,從中國問題出發,既要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相信,在以「自然」為根本,以混沌「中和」為境界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潛藏著代表了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能對人類的未來發展產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們並不能由此滑入對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拋棄他者視角、無視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