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慧停車市場現狀怎麼樣
智慧停車引起資本關注
「停車難」是各大城市的通病,著力解決這一難題已成為各界共識。對此,除了新增停車位外,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盤活停車位同樣至關重要。通過智能化的投入,提高停車場管理水平,優化停車位使用效率,智慧停車行業正吸引眾多企業和資本關注。
利好政策出台,智慧停車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無論從政府角度出發還是從民生角度出發,智慧停車的市場都具有廣大的前景,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智慧停車已成為各地政府、企業和民眾多方共贏的必然選擇,也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推動產業升級和促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必經之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具體而言,政府層面目前已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支持、推動智慧停車的發展。例如,發改委發布的《關於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在智能化停車建設方面,大力推動智慧停車系統、自動識別車牌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積極引導車位自動查詢、電子自動收費通行等新型管理形態的發展,提高停車資源的使用效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僅為14.5億元,到2016年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已增至62億元。截止到2017年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達到了80億元。隨著後期城市停車難、停車貴等問題凸顯,智慧停車將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需求。預計2018年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未來幾年,市場規模以20%左右的速度繼續增加,並且預測到了2020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將達到154億元。
2010-2020年中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類主體參與市場競爭
目前,智慧停車行業主要有五類主體參與競爭:
第一類是停車設備供應商。停車場作為具有產權歸屬的資產,歸屬於所屬的地產物業管理公司,而停車場設備及管理系統、後續的運營服務則由專門的停車場設備供應商提供。
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停車場設備商代表是捷順科技,捷順科技成立於1992年,致力於智慧停車、智慧社區和智慧商業生態環境建設,是出入口智能管理和智慧生態環境建設的開創者和引領者。截至2018年6月底,捷順科技累計簽訂智慧停車車道數超1.41萬條,涉及車位數超165萬個,日提供停車服務超310萬次;其中簽訂車道數較2018年初增長74%,日線上訂單交易筆數超22萬筆,較2018年初增長120%;實現智慧停車運營收入134.7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53.41%,占同期營收比重達0.44%。
第二類是安防設備供應商。由於在視頻技術、可視化管理、門禁管理等綜合能力方面比其他競爭著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也是智慧停車行業內非常強勁的競爭者。目前,包括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安防設備供應商都有意發力停車場業務。
第三類是市政交管部門。市政交管部門掌握路側停車位及路外公共停車場,具有資源優勢,同時財政雄厚,整合能力強。例如,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通過宜停車APP收攬了各區路邊停車位資源,提高了停車效率。
第四類是互聯網創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切入智慧停車業務的模式多是基於智能硬體或大數據,或與物業公司、政府部門的良好關系,對接B端停車場、物業,連接C端車主,典型代表如ETCP。
ETCP成立於2012年,集團總部位於北京CBD核心商圈,在中國一二線核心城市設有分(子)公司近20家;為建立以停車為入口的商業生態體系,ETCP投資控股和參股相關企業10餘家。與傳統停車場相比,ETCP停車場優勢很大,如通行效率高、手機實現車位預訂、聯網管理等。
第五類是互聯網巨頭。例如,螞蟻金服便先後多次在智慧停車領域布局,2016年與ETCP達成合作,2017年在上海虹橋機場設立試點停車場,2018入股捷順科技。
❷ 地鐵附近的停車位投資分析
近年來,雖然城市道路每年都在加寬和新修,但難以匹配增速更猛的汽車保有量,堵車日漸成為普遍現象。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交通擁堵愈演愈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停車場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機動車停車位約290萬個。基本車位缺口達350萬個;出行車位缺口約30萬個。
在城市街頭、住宅小區,因為缺少停車場,日趨擁擠的馬路停車成為普遍現象。目前,全國有35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蘇州、重慶、廣州、杭州、鄭州10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全國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25輛私家車,北京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63輛私家車,廣州、成都等大城市每百戶家庭擁有私家車超過
40輛。
由於公共停車位不足,佔用道路停車成為普遍現象。「行車難、停車難」造成的交通擁堵與混亂,正成為社會關注,百姓關心,政府亟需解決的焦點問題。
圖表1:中國停車場建設行業特徵
根據目前中國機械式停車位與總體停車位的佔比情況來看,目前機械式停車位佔比最高的當屬北京市,其所佔比重在13%左右,而其他的城市機械式停車位佔比均低於該比例,有的甚至不足1%(廣州市目前僅為0.72%),因此,假設2013年保守以3%進行計算,之後每年佔比逐年遞增1個百分點,並到
2020年遞增至佔比10%左右,則由此計算,到2020年中國停車位數量達13277萬個,傳統式停車位數量為11949萬個左右。這與達到國際水平相差仍然甚遠。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未來中國停車場缺口依然很大,停車場建設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❸ 目前市場上,關於尋找停車位的手機軟體有哪些最好有這些軟體的對比分析。
口袋車位
❹ 分析客戶消費行為描述主要從哪幾方面
從消費者行為上來來說,消費者源消費商品的動機源於消費者本身的慾望。慾望即「需要而沒有」,指一個人想要但還沒有得到某種東西的一種心理感覺。物品之所以能成為用於交換的商品,原因在於商品恰好具有滿足消費者某些需要的能力。
通常認為,慾望源於人的內在生理和心理的本性。一方面,人的慾望具有多樣性,一種慾望得到滿足,更高層次的慾望也會隨之產生。因此,人的慾望表現為無限性,至少相對於獲取滿足慾望的手段而言如此。這就決定了人們在可支配的資源既定的條件下,會盡可能多地獲取商品,以便使自身的慾望得到最大滿足。另一方面,對特定的商品而言,人的慾望又是有限的。隨著一個
人擁有或者消費某一特定商品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想要而未得到某種東西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願就會越來越弱。所以,人們在追求購買商品的意義的時候會將有限的資源用於不同的商品之中,以爭取商品對自己意義的最大化。
❺ 停車位APP市場分析
停車位APP市場,互聯網巨頭下一個爭奪領域
隨著車輛激增,停車位緊張,到陌生的地方,不知道附近是否有停車場?如今互聯網流行的移動支付,被運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於是乎,專門為停車繳費的App應運而生。
最近仔細研究了幾款停車app,玩轉停車、宜停車等,目前已經上架的app基本上是以信息展示為主,即用戶到達某個地方,尋找附的停車場,app提供附近停車位信息展示,部分app資源切入較廣,可以顯示附近的停車位空餘數量,部分提供預定功能,但是固定某車位預定。上海交管局擬開發的app相對比較先進,可以利用公交卡刷卡扣費,但前提是該車位屬於交管局管理。到2015年12月為止,停車APP行業還沒出現一個叫得響的「神器」,也就是說,還不能算是一個「行業」。停車是最剛性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線大城市,停車難是一切城市消費的痛點。
情人節當天謠傳多日的滴滴和快的合並被證實,全世界知名的兩個燒錢創業項目總算結束雙方的戰役,這讓雙方的投資人可以過個安穩年,如果2016年騰訊、阿里真打算用投資滴滴、快的級別的錢構建一個汽車消費入口,停車APP無疑是首選。
其一,停車是最高頻的汽車消費,無論是用戶接觸頻率還是從支付頻率看,都遠遠高於打車,而且車和人是合一的,沒有什麼汽車消費入口能像停車APP這樣完美。
其二,停車是最剛性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線大城市,停車難是一切城市消費的痛點。智能停車APP解決了剛需問題,同時如果解決了這個痛點,由此帶來的商業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其三,停車的客單價看起來不高,但從頻率看,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的客單價並不低,而停車的沉沒成本是一定的,提高利用效率創造的利潤非常高,而且從支付便利的角度看,車主預支付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此帶來的資金沉澱的商業價值也非常可觀。
其四,停車作為汽車消費入口是顯而易見的,關鍵停車還是一切消費的入口。對於汽車社會而言,如果從停車位置還不能判定消費需求,那O2O和大數據就徹底是謊言了,順著這個思路各位就不難知道醫院、幼兒園、政府機構周邊的停車場資源有多麼珍貴。
其五,停車位分時共享的價值遠遠大於車輛分時共享,反正將來要分享汽車的人還得先找到停車位,對吧:)但是雖然這么大的金礦,關鍵是停車APP的門檻非常高,打車APP面對的只是計程車公司,是國有企業,而停車APP面對的則非常復雜,不僅有各類停車場產權實體,對於大量路側停車還有政府機構。這些資源門檻決定了一般互聯網創業者很難全國性復制這種服務。如果仿照滴滴打車的成功,採取車主發單加小費、車場接單的機制,這又是典型的照貓畫虎。如果該模式能夠成功,為什麼美國沒有出現停車的Uber,而是Parkme笑到最後呢。簡單說一點,繁忙的車場你交了小費,就一定能停進去嗎。
所以雖然停車app市場潛力巨大,但想要加入這個市場,最好與各地交管局有一定的聯系,便於快速切入市場,其它的資源智能靠地推人員撒網了。
求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