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汽車行業的宏觀(國際)環境分析
一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與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的汽車產業政策具有可比性</STRONG></P>
<P> 1.經濟高速增長20年左右,汽車消費需求急劇增加。</P>
<P> 日本和中國都經歷了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戰後重建的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1950~1970年)達到了10.2%。從1978~2004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汽車需求量日益增加。</P>
<P> 2.汽車產量迅速增長,供給能力增強。</P>
<P> 出於居民汽車消費需求的拉動,汽車的生產供給迅速增加。以轎車為例,日本在1960年、1965年、1970年生產和出口轎車分別為16.575輛、0.7萬輛、69.9萬輛和10.1萬輛、317.975輛、72.675輛,表現為1965年前汽車產量增長緩慢,1965年後汽車產量迅速增長。中國2001~2003年轎車產量分別為70.475輛、109.2萬輛和202.0175輛,年增長率分別為16.0%、55.1%和84.99%。1964年,日本汽車產量達到140萬輛,超過法國,居當時世界第4位;中國2003年汽車產量為444.1萬輛,也超過了法國,居世界第4位。</P>
<P> 3.國內市場經過保護後開始對外開放,面臨巨大的外部競爭壓力。</P>
<P>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對進口汽車徵收高額關稅和進口配額等保護措施,其汽車工業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日本在1955年加入GATT,1960發表了《貿易自由化計劃大綱》,1964年成為OECD和IMF成員,1971年實現資本自由化,汽車進口關稅降到10%,汽車產業開始全面開放。中國2001年加入WTO,貿易自由化趨勢不可逆轉,國際競爭迫在眉睫。2005年1月,中國取消汽車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的限制,2006年7月汽車整車進口關稅將調整到25%,汽車零部件關稅降至10%。這意味著中國入世以後,中國汽車工業將面臨外國汽車工業對國內汽車市場、汽車生產商、零部件生產商和貿易流通網路等多方面的沖擊。</P>
<P> 4.以幾家汽車企業集團為主的寡頭壟斷競爭格局逐步形成。</P>
<P> 20世紀60年代,日本汽車產業以日產、三菱、豐田集團為主導企業。目前,中國汽車產業逐步形成了「3+9」的競爭格局,即一汽、東風、上汽三大集團加上廣州本田、重慶長安、安徽奇瑞、沈陽華晨、南京菲亞特、浙江吉利、哈飛、昌河和江鈴等九個獨立骨幹轎車企業。其中,一汽、東風、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約佔全國汽車產量的50%左右,另外9個獨立生產商的汽車產量合計約佔中國汽車產量的40%。</P>
<P> <STRONG>二 中日汽車產業政策的比較分析</STRONG></P>
<P> 1.中日汽車產業政策內容分析。</P>
<P> (1)產業政策目標。</P>
<P> 中日汽車產業政策都致力於通過對汽車產業的保護和扶持,推進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增強本國汽車產業競爭力和供給能力,使本國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P>
<P> (2)產業結構政策。</P>
<P> 中日汽車產業結構政策主要體現為產業保護政策和產業扶持政策。</P>
<P> A.在汽車產業保護政策方面。</P>
<P> 兩國的相同點:兩國都比較注重本國汽車產業參與國際貿易的保護。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採取了保護性關稅,物品稅,外匯配額,外匯限制等嚴格的措施,直到1964年以後才有所放寬,其限制汽車進口的保護性政策取向相當明顯,保護時間比較長,保護程度也比較深。中國2001年入世時,進口汽車關稅高達80%以上,也有汽車進口配額限制,但根據入世議定書的規定,中國將逐步放棄進口汽車配額和許可證制度,實現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P>
<P> 其不同點在於:中國汽車產業保護期限只有5年左右時間,遠遠低於日本近20年的保護期限。因此,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貿易自由化壓力更大,面臨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P>
<P> B.在汽車產業扶持政策方面。</P>
<P> 兩國相同點:中日汽車產業政策都比較注重對汽車零部件生產的保護和支持。日本的汽車產業扶持政策包括:(1)由政府系統金融機構提出低息貸款;(2)提供補貼;(3)特別折舊;(4)免除所需設備的進口關稅等。</P>
<P> 不同點:(1)日本汽車產業扶持政策詳實且具有可操作性,《中國產業發展政策》雖然指出要支持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要培養汽車產業產品開發能力,但在《中國產業發展政策》並沒有具體的措施。(2)中國汽車產業結構政策更注重汽車產業內部結構的協調和合理。一方面,其要求將內部配套的零部件生產單位調整為面向社會、獨立的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另一方面,鼓勵汽車生產企業和金融、服務貿易企業借鑒國際上成熟的汽車營銷方式、管理經驗和服務貿易理念,積極開展汽車服務貿易,建立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推進汽車產業向兩高端延伸發展,形成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各項業務的運營能力,實現汽車產業內部結構的高度化。(3)產業組織政策。相同點:兩國都側重促進產業競爭能力的形成和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為了增強市場集中度和發揮規模經濟效益,日本政府先後提出了「國民車構想」和「集團化」設想。中國汽車產業組織政策立足於解決中國汽車產業中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與建設的問題,促進大的汽車集團的形成,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不同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還從准入管理、退出機制、新建項目准入方面對企業行為進行了管理,以增強汽車產業競爭力。(4)產業技術政策。中日都比較注重引導或影響汽車產業技術進步的政策。日本採取了高額補貼、特別折舊和技術引進等措施、制定嚴格的汽車排氣和安全標准等多項技術進步政策。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小排量汽車,發展新型燃料、汽車電力、混合動力、節油和再生材料利用等技術與產品,實現手段依然是引進產品與自主開發相結合,並對於符合技術政策的研發活動給予稅收政策支持。</P>
<P> 2.中日汽車產業政策績效分析。</P>
<P> 實踐證明,日本汽車產業政策成效明顯。(1)日本的汽車貿易保護政策為本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爭取了時間,對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扶持使國內形成了厚實的中小企業層和眾多零部件生產商並存的格局,零部件生產商之間的激烈競爭構成了實現產業水平上規模經濟的原動力,也使日本形成了今天日本汽車產業獨具特色的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間的承包協作供應體系。(2)日本實施的汽車產業技術促進政策和嚴格的排氣、安全標准,為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日本汽車登陸歐美市場和躋身世界汽車工業強國之列做好准備。但是,日本政府提出的「國民車構想」和「集團化」設想卻因忽視了市場機制和得不到國內汽車生產商的支持而歸於失敗。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從2004年5月頒布實施至今,整體效果雖然還不明顯,但在自主品牌方面的效果已有所體現。根據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天津一汽、奇瑞汽車和吉利汽車3家自主品牌轎車企業進入前10名,自主品牌轎車的市場佔有率從去年的18%上升到今年的24%以上。</P>
<P> <STRONG>三 中日汽車產業政策比較分析的啟示</STRONG></P>
<P> 1.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扶持和保護具有時限性,汽車工業的發展應置於一個開放和競爭的經濟環境中。</P>
<P> (1)貿易自由化的潮流不允許任何WTO成員國對國內產業實施長期的保護。從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中國汽車工業自2001年入世到2006年7月實現關稅與國際接軌,前後只有5年時間,汽車產業保護只是暫時的。</P>
<P> (2)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只有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內國際競爭,才能真正建立強大的汽車工業。在面臨國外汽車巨頭的激烈競爭的情況下,雖然對汽車產業一定時間的保護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是汽車產業自我再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培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現實和汽車產業「後過渡期」的到來,也使中國汽車產業不得不直面外國汽車工業的沖擊。從日本經驗來看,日本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扶持在20世紀60年代後逐步減少、對汽車產業的保護也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逐步放開。</P>
<P> 2.汽車產業政策應通過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的自主選擇得以實施。</P>
<P> 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資源結構、決策者動機、產業發展目標、企業行為、地方政府行為、市場機制完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企業是產業政策的直接執行主體,政府的產業政策是否正確,必須經過企業自主選擇的檢驗。企業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不僅發生在汽車產業政策制定之前,而且發生在政策實施之中。日本「國民車構想」和「集團化」設想的失敗,都反應了上述思想。當時,政府並沒有強迫企業進行合並,也沒有限制其他企業進入汽車產業,而是採用誘導和協商的辦法,充分調動企業的競爭活力,主動權則掌握在企業手中。日本的體制被西方學者稱為「官民協調」體制,事實就是民(私有企業)對官(政府)之需求與官對民之供給的一種均衡。中國自1978年以來,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一直試圖以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加速汽車工業的集中化進程,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但是政府的這種集中化策略被認為是基本失敗的產業組織政策。因此,日本經驗和中國過去失敗的汽車產業政策告訴我們,產業政策的實施應由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自主選擇。</P>
<P> 3.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需要更多具體和細化的措施。</P>
<P> 雖然《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涉及的內容廣泛、全面,但仍然有需要進一步細化的地方,這需要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得到體現。比如:新政策在許多地方都涉及支持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但沒有提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在第十二條專門把支持汽車電子產業發展單列出來,對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但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支持措施,究竟會對企業帶來怎樣的利好,還要等配套規定出來之後才能判斷。再如:對於國內零部件企業關心的零部件進出口問題,新產業政策雖然對進口特徵認定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規定,但業界原先期望的對零部件進口構成整車特徵的徵收整車關稅等規定並沒有出現。只有將《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進一步細化和明晰,才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② 汽車營銷的宏觀環境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影響最大的國民生產總值、經濟周期和汽車企業所處的市場模式三個方面。
(一)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整個國民經濟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年總價值。
它是衡量國民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因此,汽車企業應當特別注意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和發展情況,以便為汽車企業的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經濟周期。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連續發生波動,其一般規律是經濟狀況好轉一段時間之後又下降,大約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之後又上升。整個國民經濟這種起伏變化情況,稱為經濟周期。經濟周期持續時間長短的變化一般都在一年以下,但也有例外,如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和60年代的經濟蕭條,都延續了幾(合誠潤滑脂www.hcrhz.com)年的時間才慢慢地得到恢復。
宏觀經濟的上升或下降,使汽車企業在應對經濟環境的問題上面臨相當大的困難。但是,汽車企業只要能夠經常保持對全國(或全世界)的各種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仍有可能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做出較為可靠的、有益的預測。
(三)市場模式。
一般來說,大多數汽車企業都是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汽車企業應當完全了解自己生產和經營活動所處的外部市場環境和類型。在分析市場環境時,必須詳盡地考查市場的類型,也就是需要認真地去研究市場的基本模式。
③ 試述汽車營銷的宏觀環境
汽車市場營銷微觀復環境是制指能影響整個微觀環境和企業營銷活動的廣泛性因素。一般地說,汽車企業對宏觀環境因素只能適應,不能改變。宏觀環境因素對企業的營銷活動具有強制性、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等特點。主要包括:
①人口環境。指一個國家和地區(企業目標市場)的人口數量、人口質量、家庭結構、人口年齡分布及地域分布等因素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
②自然環境與汽車使用環境。自然環境是指影響社會生產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汽車使用環境是指影響汽車使用的各種客觀因素,一般包括氣候、地理、車用燃油、道路交通、城市建設等因素。
③科技環境。指一個國家和地區整體科技水平的現狀及其變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經濟環境。包括能夠影響顧客購買力和消費方式的經濟因素。包括消費者現實居民收入、商品價格、居民儲蓄及消費者的支出模式等。
⑤政策與法律環境。指能夠影響汽車企業市場營銷的相關政策、法律及制訂它們的權力組織。
⑥社會文化環境。指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傳統文化(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
④ 汽車營銷的宏觀環境分析
經濟環境: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汽車營銷的市場在不斷地擴大!
政治方面:政府在國產汽車的扶植,汽車價格較低。對營銷市場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對小排量的限制,油價的調整等等
⑤ 汽車營銷環境的分析對汽車企業營銷有何意義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環境決定所要制定的營銷策略的制定以及所要採取的營銷方式和市場的定位和方向 比如汽車下鄉 也就要求只能是小排量的家用經濟轎車 等等
⑥ 中國汽車市場營銷現狀分析(一)
中國汽車市場營銷現狀分析(一)
我國的汽車產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從解放初引進蘇聯技術到改革開放後引進歐美生產線,從八十年代初大量依賴進口到九十年末國產車成為市場主流,前後經歷了五十多年的時間。1999年年底,我國汽車生產能力超過250萬輛,汽車產量從1980年22萬輛快速增長到1999年的183.2萬輛,居世界第9位,到2005年我國全年汽車產量累計570.77萬輛。與汽車產量快速提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汽車市場營銷的相對滯後。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汽車作為特殊物資,銷售被國家控制,銷售渠道單一,基本不存在事實意義上的營銷,直接造成了我國汽車市場營銷發展的先天不足。一、我國汽車市場營銷發展歷程在1994年以前,汽車作為國家重要的「一類物資」之一,與鋼材、糧食等一起,按國家的既定計劃進行生產、調撥規格和數量完全由國家來定;中汽貿、中汽銷兩個主要的汽車銷售渠道也完全由政府控制,汽車生產和消費在嚴格的數字約束下進行;當時政府官員對來年汽車產銷量的『預測』發言總是及其准確,因為產銷量是早就在規劃定好的,根本不是由市場決定。所以,這個階段根本談不上營銷。在1984、1985年間,國家實行計劃、市場雙軌制,允許企業超產部分汽車自銷。此時,『中間人
⑦ 什麼是汽車市場營銷環境
大體上說可抄以用PEST分析法,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經濟(Economic),S是社會(Social),T是技術(Technological),這也是宏觀方面的營銷環境。然後你可以根據你想了解的市場做一些市場調查,這包括產品本身、經銷商和消費者三塊,這可算作微觀的營銷環境了。
⑧ 如何分析汽車企業的市場營銷微觀環境時要考慮那些因素
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企業開展營銷活動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內部的環境力量和因回素。企業是組織生產和 經營的經答濟單位,是一個系統組織。企業內部一般設立計劃、技術、采購、生產、營銷、質檢、財務、後勤等部門。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間的協調關系,直接影響企業的整個營銷活動。
-競爭對手分析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望採納
⑨ 汽車營銷環境的分析對汽車企業營銷有何意義試舉例說明。
懸賞分太太少 恐怕要100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