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族文化調查報告
調查主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調查調查目的: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懂得對中國文化的欣賞。調查方式:上網調查,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調查結果:搜集到相關資料,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整理資料,總結出一份調查報告。總結報告: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悠歷史,古老的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氣息。欣賞一下中國傳統的文化,你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1.盛大的傳統佳節——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春節,自漢武帝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一天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或「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採用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就把農歷年改為春節,把陽歷年作為元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節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發出巨大的聲響,用來辟疫驅癘,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紙裹硫磺,用火點燃作響,稱為爆仗。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春節是歡樂氣氛最濃的節日。歷來在街頭和公共場所,都有藝人表演說唱、雜技、百戲雜陳,熱鬧非凡。2. 傳統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到今天,中國人的團圓之意也是這種觀念的反映。3.服飾文化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層出不窮。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充分顯示出來。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豐富多彩,在不斷地發展著、孌化著,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
『貳』 關於民間藝術調查
回答:
1.泥人面人、剪紙、農民畫、草編、中國結-暫時想到這些
2.不知道
3.喜歡,小時候用刀刻過
4.不了解,不知道還有分類,還望告知
5.常見,賣給喜歡的人和外國人
6.不清楚
『叄』 調查自己感興趣的地區或民族的藝術樣式,具體了解其藝術特點
是很好的藝術研究方向。
『肆』 求一篇關於傣族文化的調查報告
傣族地區處於雲貴高原的西端,高黎貢山、怒山、 哀牢山等形成天然屏障,瀾滄江、怒江、元江蜿蜒寬闊 ,湍流不息。在這山水之間,散布著許多峽谷平壩(小 平原),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在這美麗的平壩里, 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生長著許多熱帶、亞熱帶作物和 珍貴葯材。稻穀生產是傣族的主要傳統作物,西雙版納 和德宏素有「滇南谷倉」的美譽。 ....... 我想,西雙版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片充滿神奇的土地,尤其是那些身在北國的人,西雙版納一直是一位蒙著面紗的少數民族新娘。」而我終於有機會得以掀開這位「少數民族新娘」面紗的一角,心中的震撼和幸福不能盛載! 一進入版納境內,熱帶風光便撲面而來,我目不暇接地睜大雙眼,望著道路兩旁挺拔秀美的椰樹和秀美不乏豪氣的油棕,心裡真是羨慕做版納人的幸福!西雙版納兩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人口81萬,其中傣族佔三分之一。所以談起版納自然就要談談傣家風情了。傣族是一個嫁男不嫁女的重女民族,傣家女兒服飾華麗,她們五彩繽紛的裙裾構成了版納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陌生青年去傣家做客,要留心客廳里板凳的位置,不小心坐在屬於未來女婿的位子上,就要留在女方家做三年體力活,而且三年裡只能睡在客廳,三年後女方不滿意還要被辭退的,盡管聽來很辛苦,一車的遊人還是念念不忘地嚮往那個神聖的板凳。 傣族是一個崇拜水的民族,他們的潑水節熱鬧而神聖,我來得早了些,只能憑想像去領略那歡快無比的場面了。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男孩一到七、八歲便要到寺里當和尚,以擺脫苦難,十八歲以後還俗才有社會地位。他們入寺就學習傣文和漢語,所以傣族男子很少有文盲,傣文也得以延續至今。 版納更有許多北方再也找不到的奇特水果,我挨個攤位地問各種水果的名字及吃法:橄欖、檳榔、可可、檸檬、西番蓮……攤主熱情讓我品嘗,我什麼都想看,什麼都想要,忙不迭地逐一挑些買了,它們美妙無比的味道已沁入我心間,無需再嘗了。幾日後看到家人品嘗得擠眉咧嘴,千姿萬狀的表情,真是開心得招架不住。 版納的美絕不僅僅在於停住的每一個景點,車窗外飛馳而過的每一處都有再見輝煌的剎那。就算是一株版納路邊的小草也有其絕代風姿。更重要的是:西雙版納是地球同一緯度上唯一保留得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堪與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媲美,而那裡也正在遭受著嚴重的破壞,所以西雙版納不僅對於我國而且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 掬一束這珍貴的陽光,送給所有熱愛和嚮往西雙版納的朋友——鍾情於西雙版納的都是朋友。
『伍』 "民族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
你可以用在線免費問卷調查網站,例如人人調查網,參考已有的公開問卷或模板,然後按照自己的需求免費發布問卷調查,最後系統會自動生成數據分析。
『陸』 關於民族藝術保護,傳承與發展現狀的報告怎麼寫
開展文化遺產書籍的整理編纂工作。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文化書籍的出版,《黎母山神韻》已經正式出版發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匯編》、《縣民間故事集》和《縣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圖文集》初稿完成,正在進入審核階段。我縣還錄制了一批DVD光碟包括《醉美》主題晚會,《民歌精選》,《縣第三屆民間文藝展演》,另外《王妚大晚年專輯》完成錄制。
『柒』 南寧市文化市場調查報告怎麼寫
你去做調查了么?做了就對著材料寫唄,自己去網上搜一下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按照那個步驟來,確定主題內容、列個大綱、然後根據你的大綱把你調查的材料填上去,再自己寫個結論。差不多了
『捌』 文化市場的現狀和前景的調查問卷
級別:新手
2004年12月15日 我覺得你是想說文化產業吧……要麼是產業發展或是整合????
尋找文化產業的中國論說認為:新世紀的一切並不都是新的,然而,盡管不大可能像上一個世紀初那樣醞育出一場"五四"運動,但由新的社會情境和技術手段所帶來的產業化趨勢確實預示了中國文化的新動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是"文化產業"是當代中國最為扎眼的文化場景,其通俗性、商品性和可復制性正在改變著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念、體制和生產/消費方式,它不僅要從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政治緊身衣中掙扎出來,也要叛離歷數千年之久的"文人"傳統。理所當然地,也引發了無數的肯定與否定的議說。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界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論說此一在中國正在崛起而在西方早已說了千言萬語的新型文化。
一
其實,在建設市場經濟的中心任務和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面前,發展文化產業已不是要不要、應不應當的問題,而是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的問題。迄今為止,幾乎全國各省、各大城市都制定了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有的甚至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作為當代文化系統的一種類型,文化產業的生產與銷售可以從潛在的大眾市場獲取利潤,對它來說,投入產出、供求關系、消費市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直接與盈利這一可見的目的相關;同時文化工業以高新技術為生產手段和傳播媒介,電視、電影、廣播、報紙、書刊、錄音、錄像、光碟、電腦網路、信息高速公路等傳播媒介建立起以都市為中心的范圍幾乎不受限制的傳輸網。巨大的經濟效益與高新技術的參與,使文化產業擁有自我擴張的內在動力和勢頭,可以突破任何延擱與約束而擁有一個廣大的前景。
然而,這決不意味著有關文化產業的一切都是自明的,無需討論的。至少有兩個問題,就緊緊纏繞著中國文化產業:
第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或直接或隱晦地具有價值與政治意義。原則上,它並不一定與現行的政治規范相沖突,但因為它取得了一般商品的形式,因而與長期以來以文化為意識形態、以文化為政治服務的觀念及一整套與之相應的文化體制、文化政策有尖銳沖突。從而,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文化的產業化應當不應當受到一些限制?意識形態的規范與文化市場的要求是否會通?近年來有不少文章是從政治上、意識形態上批判文化產業的。比如1998年《文藝報》開展的有關文化工業的討論中,劉潤為《文化工業論》一文就把文化產業與美國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方式聯系起來。這種觀點或許極端,但對文化產業的持疑慮和謹慎態度的人卻比較普遍。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說說是:"大眾文化是通俗文化,它是由大批生產的工業技術生產出來的,是為了獲利而向大批消費公眾銷售的。它是商品文化,是為大眾市場而大批生產的,它的成長意味著:任何不能賺錢,不能為大眾市場而大批生產的文化,都很少有地位,如藝術與民間文化。"(1)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判斷沒有學理和事實的根據,我們不能用思想僵化、觀念落後來打發這些論者。
第二,與傳統文化相比,文化產業的復制性、模式化的生產方式及其商品性、市場性必獎顛覆我們長期以來建立的文化標准和結構。面對文化產業的強勢擴張,以個體創造為特徵、以文學藝術為範例的文化觀念和行為至少在規模和效益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文化領域發生著空前的結構重組和理想置換,這理所當然地引起以人文精神的護衛者自居的知識界的批判。而且,從近年來的不少翻譯論著來看,當代西方文化理論的主題之一就是對文化產業的批判,它把大眾文化帶進學術和思想的視野時,又將其作為問題重重、價值可疑的對象來處理。比如有人指出:"大眾文化是一種標准化的、公式化的、重復和膚淺的文化,它贊美淺薄的,多愁善感的,當下和虛假的快樂,犧牲了嚴肅的理智的,時代賦予的和本真的價值。"(2)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當然不僅只有這樣的產品,但就目前中國不少文化產品的現狀看,我認為絕不能說上述評價是精英分子的保守偏見。因為文化產業確實需要通過媚俗來擴擴展市場,商品邏輯之於它顯然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認為文化的某些領域、某些形式是不可能產業化的,那麼它們之間如何劃界、劃界之後又如何保護受到文化產業挑戰的文化領域和形式等等,就是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能不認真對待的。 全面建設市場經濟必然導致文化的產業化,文化的產業化又必然引起從價值觀到人文精神方面的反彈,這就是文化產業遭遇中國的症結所在。可以肯定,隨著文化產業的蔚然發展,有關文化工業的爭論在中國還會繼續下去。我的看法是,進一步的討論要有一個論說方式和思維境域的轉換,從對文化產業的外部評價轉移到文化產業的內部批評,即以文化產業的合法性為前提進行文化產業時代的文化批評?quot;在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為當代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在獲得政府認可並支持的背景下,全面否定、拒絕文化工業的觀點至少是越來越沒有市場。而文化資本的內在動力、文化工業的巨額利潤,都會成為文化工業強力發展的保證,使文化工業在不久的未來實際上成為中國文化領域的霸主。在文化工業肯定會急劇擴張的現實情勢下,對文化工業的合理的批判、審慎的矯正,反倒是難能可貴、相當需要的了,這是一種有意義的對抗而不是簡單的拒絕。要健康地發展中國文化工業,就必須注意反對的聲音,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3)簡言之,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政府應加快文化立法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把文化生產的很大一部分交給市場,給文化產業以必要的通行證;文化生產單位也應以市場為生產導向,徹底打破依賴思想,在競爭中尋求自我發展。雖然目前還遠離這一目標,但照發展的勢頭看,這只是時間問題。真正困難倒是另一方面:如何通過正常的文化批評來校正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偏至,以維護文化應有的精神關懷和價值導向,保護文化系統中不能直接商品化/產業化的文化行為和產品。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文化產業在目前還受到限制就拒絕對文化產業的批評,重要的是通過文化領域的內部批判而不是外部的權威壓制來達到政治要求與市場訴求、精英標准與大眾導向的平衡。
二
然而,中國文化產業還缺乏這方面的理論資源,因為有關文化產業的批評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文化批評。20世紀有關文化產業(有時被稱作"文化工業"、"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媒體文化"等等,此處暫不加區別)的理論,最重要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起點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和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英國文化研究,雖然它們的思路、方法、結論有很大差別,但它們據以觀察、分析文化產業的視角卻有驚人的一致,概括地說,不是政治的,就是美學的。 首先是強烈的政治意識。法蘭克福學派人物眾多,但除本雅明外,包括扭轉了批判理論的"大拒絕"態度和悲觀主義的哈貝馬斯,都對文化工業都持嚴峻的批判態度。正如該學派的領袖霍克海默說的:"家庭逐漸瓦解,個人生活轉變為閑暇,閑暇轉變成為連最細微的細節受到管理的常規程序、轉變為棒球和電影、暢銷書和收音機帶來的快感,這一切導致了內心生活的消失。"(4)在另讀者熟悉的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人的論述中,文化工業產品具有同質性和可預見性,比如電影一開始,有經驗的觀眾就可以猜到它的結局;只要聽到通俗歌曲的前幾個音符,聽眾就可以想到隨之而來的旋律。文化產業的可復制性、平面化、模式化等通過提供一定的滿足手段,把大眾的視野局限在那些能夠在現存體制內獲得實現的政治和經濟目標上,阻礙大眾政治想像力的形成,為現存秩序再生產"順從一致"。在他們看來,文化產業基本上等同於法西斯主義那種控制大眾意識的效果,阻礙著社會生活中導向自由和幸福的潛力能。
英國文化研究的起源較為復雜,它對通俗文化的"細繹"來自其老師利維斯,其意識形態概念來自馬克思主義。伊格爾頓評論說:"它審視物質媒介和意義之間的關系,並因此人間從意識形態批評家對形式的關注中學到東西,它把唯物主義直接帶入敵入的領域,也就是說帶入首先被看作唯心主義建構的'文化'之中,因為辯護者們把文化看作這個墮落的世界的最後一個精神'堡壘'。這樣就使馬克思主義批評更加銳利。"(5)早期的湯普遜、威廉斯、霍加特等人都特別強調通俗文化中的"感覺結構"是如何與統治階級的文化觀念對立的。湯普生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具體論證,工人階級的出現不再是經濟力量的消極反映,而是積極的、富於反抗的"文化過程"。20世紀70年代後,法國新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的影響波及英倫。據阿爾都塞看來,意識形態既不是某一階級特有的信仰系統,也不是與真實、科學的知識相矛盾?quot;虛假意識",而是"個人同他所存在於其中的現實環境的想像性關系的再現。"是人們可以藉以"闡釋、感知、經驗和生活於他們置身其中的物質條件裡面"的思想構架。也就是說,意識形態是我們意識與經驗的基礎,它從外部建構了我們的"本質"或"自我",所謂"主體性"不過是意識形態塑造的結果。此一觀點迅即被伯明翰學派運用於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關於意識或主體性的歷史形態的,或者是我們藉以生存的主體形態,甚或用一句危險的壓縮或還原的話說,是社會關系的主觀方面。"(6)比如廣告就被認為是意識形態,它不斷地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以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基礎的階級差別,而是在某些特殊商品的消費方面所形成的差別,因此社會身份就不是我們生產什麼的問題,而是秩消費什麼的問題。廣告產生了各種主體,這些主體又反過來隸屬於廣告的各種含義以及廣告的消費模式。
雖然以意識形態為分析大眾文化的基本模式,但在如何評價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上,英國文化研究又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變化。阿爾都塞的觀點象一切結構主義一樣,過分強調"結構的整體"而犧牲了過程和具體經驗的復雜性,忽視了文化生活中的人的作用。注意及此,"葛蘭西轉向"隨之發生,它一方面避免德國批判理論以及法國結構主義的中難以忍受的對大眾文化的傲慢態度;另一方面又克服了初期文化主義的大眾主義。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所欲描述和解釋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文化與饈緞翁
『玖』 目前的民族工藝品市場前景如何有具體數據說明嗎
工藝品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暴利行業,只要有銷路,一筆成交就能賺好多。而工藝品的銷路也多種多樣,比如:出口、時尚飾品店、為大企業配套生產、更有人只選擇加工。當越來越多的人被這種「得來容易」的行業吸納後,當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後,粗糙不精緻的工藝品顯然已經站不住腳跟了。工藝品自然而然走上「新潮一族」,物以稀為貴,越有創意、貨品式樣越新奇,銷路便越好。那麼什麼工藝品比較賺錢呢?哪種經營方式有「利」可圖呢?
符合心理需求的工藝品
一家工藝品專賣店門前「神仙」迎客,店內香火繚繞,進去一看,彌勒佛、觀音菩薩、財神爺、太上老君等諸路神仙應有盡有,原來這是一家神像專賣店。據店老闆說,這個專賣店是西安市開辦最早、神像最全的,西安市其他幾家經營神像的店鋪都從他這里進貨。這些用石膏雕塑的神像是廣東潮州、惠州地區生產的,進價不是很高,而西安市購買的人很多,老闆說專賣店的生意相當不錯。
隨著生活水品的提高,人民都希望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家庭和睦,這是使這類工藝品興起的主要原因。可以說「神仙」工藝品的市場潛力很大。當然,經營這種工藝品,是經營一份美麗的心情,經營一份祝福,切不可像上文的老闆一樣價格抬的太高,太黑心。也要避「搞迷信」的嫌。誠信經營,相信有不錯的發展空間。
精美和適合點綴家居的用品
粗糙不精緻的工藝品越來越遭到淘汰,「精美」是現代的人們對工藝品的追求點,造型奇特、或質量好的工藝品都是裝飾或送禮的首選。
近年來,流行時尚界勁刮民族風,走在前端的服飾、繼而鞋子、包都演繹著各自的民族化魅力。在工藝品行業,也不例外。
其中漆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澱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精品,為傳承民族文化,深圳天辰主推磨漆畫,它集傳統藝術與現代工藝品的優點於一體,即在充分借鑒傳統漆畫技法的基礎上,溶入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手法,將「畫」與「磨」有機結合起來,使創作出來的磨漆畫具有色調明朗、深沉、立體感強、表面平滑光亮等特點。自公司成立以來,不斷推出各種風格的磨漆畫精品及相關產品,深受國內室內裝璜專業設計人士、港台及日韓等喜愛磨漆畫人士的歡迎。
公司將以傳播磨漆畫為己任,廣結天下喜愛磨漆畫之朋友,為更好的傳承及弘揚民族技藝,現面向全國誠征各省、市級代理商。歡迎有意從事藝術品代理的公司或個人來電來函咨詢,我們熱忱歡迎您的加盟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