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至2013年瑪莎百貨的企業戰略是什麼其整個戰略規劃系統如何組成
瑪莎百貨的企業戰略是發展戰略,著眼於顧客的需求,以自主商品品牌模式經營為主,適時調整產品結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著力打造高端、精緻的百貨業態零售商。
瑪莎百貨的戰略規劃系統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錯位的經營模式、供應鏈管理系統、精細的產品設計系統、定製消費模式和自有品牌的管理系統。
⑵ 瑪莎百貨營銷模式不當使其全面退出中國是怎麼回事
早前,瑪莎百貨宣布關掉中國內地市場所有10 家實體店,在總結這家公司為何敗走中國時,常見的分析就是快時尚的擠壓和電商對客流的掠奪。
瑪莎百貨自2008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來持續虧損,最終決定退出中國市場。
對於馬莎百貨敗走申城的原因,業內專家分析說,在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里,對於品牌的認知比較看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向,購買商品時更傾向於品牌商品。「而馬莎百貨進入中國至今,一直照搬其在國外市場的自主品牌商業模式,希望通過自主的百貨品牌來覆蓋門店內的服裝、食品等品牌,但同時對於營銷和宣傳的缺失,使得中國消費者普遍不接受這一模式。」
上海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相關人士就公開評價過馬莎百貨,其表示馬莎百貨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他們在租金過高地段開了規模極大的旗艦店;他們的商品價格居於中檔;他們的店鋪規模完全不對;通常,他們吸引的消費者是60歲的中國婦女或外國僑民。本來他們的目標客戶群是較年輕的婦女,然而實際上這個人群中幾乎沒人會在這里買東西。」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分析說,馬莎百貨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經營不順,不斷關店,這有實體百貨店不好經營的原因,更多的則是水土不服。「價格高,知名度不大,時尚度不夠,這就導致了競爭力不強。」
⑶ 瑪莎百貨的自有品牌
所謂「自有品牌「產品,也稱專有商標產品,是指零售企業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消費者對某類商品需求特性的信息,提出新產品功能、價格和造型等方面的開發設計要求,進而選擇合適的生產企業進行開發生產,最終再由零售企業使用自己的商標對新產品注冊並在本企業內銷售的產品。
低廉的價格、較高的利潤,使自有產品得到了零售和消費者的普遍歡迎,並在全球零售市場迅速崛起。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目前這類產品在歐美最受長者、在職婦女、低收入人士、家庭成員較多者以及學歷較低的消費者青睞,自有品牌產品已達各超市銷售總額的45%左右。
瑪莎經營的商品80%都使用其在1928年創立的「聖米高」牌,該品牌也可以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沒有工廠的製造商」。雖然生產聖米高的廠商多達800餘家,但瑪莎卻從未在其中持有任何股份。該公司只是向製造商提出原材料、生產工藝和品質等方面的要求,同時還向製造商提供技術支援和管理咨詢等。由於製造商無需投入專門資金發展或推廣品牌,所以可以降低供貨價格,而零售商則因進貨價較低,又可以降低商品售價,從而大幅增加銷售量。據業內人士估計,自有品牌商品的價格一般比製造商品牌低15%以上,而利潤率卻能高達30%。除了聖米高,瑪莎百貨還經營著多個自有服裝品牌,包括Limited collection、AutographHE和per una。
⑷ 瑪莎百貨的發展狀況
瑪莎百貨在100多年的經營歷史中,對於產品的構成一直是隨著顧客的需求而不斷改進的,無論是服裝款式還是食品種類,顧客需要哪些商品,瑪莎百貨店的櫃台上都能及時出現。另外,在對包括網路營銷在內的新型銷售模式的探索上,瑪莎百貨也一直走在前面,這樣就能夠保證企業在市場變化過程中不被時代所淘汰。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瑪莎百貨和許多企業一樣在經營上遇到了一些困難,因此宣布關閉旗下27家店面,裁員近千人。但盡管如此,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瑪莎百貨負責人仍然表示,不但不會關閉其設在上海的分店,而且還會逐步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瑪莎百貨已經明確地意識到,在這一輪經濟危機當中,中國內地市場將成為全球商業巨鱷激烈爭奪的最後一塊陣地。
⑸ 從4P分析,瑪莎百貨怎樣才能更好的適應中國市場
瑪莎百貨要更好適應中國的市場,就要符合中國人的。需求中國人的品味,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去考慮才能更好適應中國市場。
⑹ 求某版本《定位》電子文檔格式全本
此書的正式書名為《大品牌,大問題》,作者為傑克·特勞特,網上可以搜索到掃描版。搜索文字版定位只有前四章的內容。注意,二者在翻譯上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