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常見的經濟活動分析方法
寫作經濟活動分析報告,要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其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對比分析法
把兩個以上具有相同條件的可比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因此說明和反映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差別,並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量的對比,一般用絕對數(倍數)和相對數(百分數、千分數)來表示事物之間的差異程度。
運用比較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比計劃
以本期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相比,從而說明計劃的執行情況,確定分析的主要問題:計劃是可行還是待修訂,計劃完成與否的原因,實際與計劃的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因素,通過比計劃,可以更好地為完成計劃創造條件,為計劃的修訂提供依據。
2.縱向比較
以本期實際指標與上期或上年同期完成數相比較,與本單位的歷史最高水平比,用以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趨勢。
3.橫向比較
以本期實際指標與同行業(或外國)的先進水平相比,從而進—步找到差距,發現問題,制訂措施。
(二)因素分析法
通過對各種數字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以找到差距,揭露矛盾,就需要進一步運用因素分析法去研究形成差異和產生矛盾的原因。產生的原因有各種因素,在錯綜復雜的因素中找出最本質、最關鍵的東西來說明本期經濟活動特點的方法,則是因素分析法。如:A=B×C,分別分析B、C的變化對A的影響。
(三)動態分析法
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現象的變化及其趨勢,從而把握經濟活動的過程及其規律。如通過歷年費用的最高、最低水平和平均水平來分析研究,就能找到影響費用水平的各種因素和主客觀原因。
❷ 作為企業你認為開展哪些經濟活動分析是必要的
經營狀況分析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1、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完成情況。與公司去年同期比較,完成公司全年預算數。如:2002年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萬元,完成全年預算 %,比去年同期增加 萬元,增長 %。
預算完成分析;銷售增長分析;企業收入構成分析(主營業務收入和其它業務收入;現銷收入和賒銷收入;主營業務構成;地區收入構成);影響收入的價格因素與銷售量因素分析;詳細分析經營情況。
2、利潤指標完成情況分析。與公司去年同期比較及完成公司全年預算情況,分析其變動影響因素。主要分析主營業務利潤和凈利潤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各主要產品盈利能力。
預算完成分析;利潤增長分析;利潤構成分析(各項利潤構成;主營業務利潤構成(按產品);地區利潤構成);各項利潤分析(凈利潤、利潤總額、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會計調整因素影響。
3、主營業務成本分析。與公司去年同期比較及完成公司全年預算數,進行分析說明其增減因素及影響程度,找出問題關鍵所在。
預算完成情況分析;主營業務成本降低額;主營業務成本降低率;各主要產品主營業務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以及它們對全部產品主營業務成本降低率的影響;主要產品單位銷售成本分析。
主營業務成本降低額=本年實際成本-按本年實際銷售量計算的上年實際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降低率=主營業務成本降低額÷按本年實際銷售量計算的上年實際成本
4、期間費用分析。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分析,找出增加及節余的主客觀影響因素。人力資源費、科研經費、辦公費、招待費、差旅費等是否突破預算,如何控制,抓住重點和異常問題,重點分析。
二、公司財務狀況分析
1、企業財務狀況全面分析。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變動分析,說明原因。
2、資產分析。資產結構與變動分析(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占總資產的比重及其變動);資產結構優化分析;
3、流動資產分析。流動資產增減變動分析;流動資產結構及變動分析。
應收帳款分析。重點說明本年應收帳款變動原因及採取的措施;壞帳准備分析。
存貨分析。存貨規模與變動情況分析;存貨結構和變動情況分析;存貨計價和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對利潤的影響。
4、投資分析。長期投資分析;短期投資分析。
5、負債分析。負債結構變動及其對負債成本的影響分析;流動負債結構及變動分析;長期負債結構及變動趨勢分析。
6、稅金分析。已交稅金;應交稅金。
7、股東權益分析。所有者權益結構及變動分析;資產保值增值能力分析。
三、現金流量分析(重點分析)
1、現金流量總體分析。預算完成情況;與上年相比變動情況,分析原因;現金流量結構分析。
2、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析。與預算和上年相比,分析原因;結構及變動分析;當期銷售回款、應收款清欠分析;分產品和地區回款分析;原材料采購付款率分析。
3、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分析。投資收益、投資前景分析。
4、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分析。籌資方式、籌資結構、籌資成本是否合理,籌資能力分析。
四、盈利能力分析(重點分析)
通過盈利能力有關指標反映和衡量企業經營業績,通過盈利能力分析發現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2、銷售凈利率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3、凈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有條件可進行杜邦分析,深入分析盈利能力變化的原因,
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
4、總資產收益率
總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100%
5、銷售現金比率
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銷售收入)×100%
6、綜合分析、評介,要求結合企業具體經營情況,具體分析。
五、償債能力分析
1、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3、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4、現金流動負債比
現金流動負債比 =經營現金凈流量 ÷流動負債
5、現金負債總額比
現金債務總額比 =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
六、資產管理能力分析(重點分析)
1、應收帳款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天數
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應收賬款×360)÷銷售收入
2、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天數
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平均存貨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貨成本
七、發展能力評價(考查,一般要求)
1、資產增長率和資本積累率
資產增長率=(本年資產增加額÷上年資產總額)×100%
資本積累率=(本年所有者權益增加額÷年初所有者權益)×100%
2、銷售增長率
銷售增長率=(本年銷售增長額÷上年銷售總額)×100%
3、收益增長率
主營業務利潤增長率=(本年主營業務利潤增長額÷上年主營業務利潤)×100%
凈利潤增長率=(本年凈利潤增長額÷上年凈利潤)×100%
4、可持續增長率(不作要求)
可持續增長率是指不增發新股並保持目前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條件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
可持續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
=(本期凈利潤×本期收益留存率)÷期初股東權益
= 期初權益資本凈利率×本期收益留存率
=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未總資產乘數
八、經營管理目標完成情況及主要成績總結
根據年初各單位簽訂的經營管理目標,一一對比,說明完成情況並分析原因。
在全面反映企業總體財務狀況的基礎上,主要對企業經營管理中取得的成績及原因進行說明。
九、重大事項說明
1、公司10萬元以上非生產用固定資產的購置;
2、重要資產轉讓及其出售情況;
3、重大訴訟、仲裁事項;
4、公司收購兼並、資產重組事項;
5、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國家政策變化;
6、或有事項、承諾事項,重大合同(擔保、抵押等)事項;
7、重大投資、融資活動。
十、關聯交易
關聯關系方,關聯交易內容,關聯交易金額,與關聯關系方結算情況。
十一、風險評價(一般要求)
1、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盈利水平與盈利潛力及潛在風險。通過行業風險分析,明確企業自身地位及應採取的競爭戰略。包括低成本競爭策略和產品差異策略。
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指市場上的不確定因素而導致利潤變動的風險。影響企業市場風險的因素主要有:市場供求、市場競爭、通貨膨脹、利率變動等。
3、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指經營上的不確定因素而導致利潤變動的風險。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主要有:產品需求、產品售價、產品成本、固定成本的比重和企業調整價格的能力。
4、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指全部資本中債務資本比率的變化帶來的風險。
十二、存在的問題分析(重點分析)
在全面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對影響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因素分析說明。抓住關鍵問題,分清原因。
十三、採取的措施和建議(重點)
針對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提出解決的措施和建設性的建議。
十四、經營預測分析
根據市場變化和企業經營趨勢,說明公司擬採取的經營策略和計劃,預測2003年企業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對企業未來發展及價值狀況進行分析與評價。
❸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與總結的區別
發兩者之間的定義等來進行區別:
一、定義:
1、經濟活動分析報告是金融企業根據會計報表(有按月編報的主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有按年編報的附表:利潤分配表,應收、應付利息情況表,其他應收、應付款項表,遞延資產明細表,固定資產明細表。另有在年度報告中附送的財務情況說明書、會計報表附註)計劃指標、會計核算、統計資料等數據材料,對經濟、金融某一業務領域、某一經營單位的經濟活動狀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逐一加以分析和考察,對金融企業的財務狀況、理財過程和經營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為報表使用者決策提供依據的一種書面報告。
2、調查報告的調查主體對特定對象進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經過准確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由此形成的匯報性應用文書。它是調查研究成果的傳遞工具,是其轉化為社會效益,發揮社會作用的橋梁,為決策和調整決策提供基本依據。
二、功能
1、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的功能:
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為了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提高金融企事業的獲利能力,無論是金融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還是管理當局,必須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如利潤總額多少,投資報酬率的高低,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
資金的營運等。分析金融企業會計報表,有助於金融企業的利害關系人和管理當局正確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並與同業比較,檢驗其成敗得失。
❹ 簡述常見的經濟活動分析方法
寫作經濟活動分析報告,要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其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對比分析法
把兩個以上具有相同條件的可比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因此說明和反映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差別,並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量的對比,一般用絕對數(倍數)和相對數(百分數、千分數)來表示事物之間的差異程度。
運用比較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比計劃
以本期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相比,從而說明計劃的執行情況,確定分析的主要問題:計劃是可行還是待修訂,計劃完成與否的原因,實際與計劃的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因素,通過比計劃,可以更好地為完成計劃創造條件,為計劃的修訂提供依據。
2.縱向比較
以本期實際指標與上期或上年同期完成數相比較,與本單位的歷史最高水平比,用以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趨勢。
3.橫向比較
以本期實際指標與同行業(或外國)的先進水平相比,從而進—步找到差距,發現問題,制訂措施。
(二)因素分析法
通過對各種數字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以找到差距,揭露矛盾,就需要進一步運用因素分析法去研究形成差異和產生矛盾的原因。產生的原因有各種因素,在錯綜復雜的因素中找出最本質、最關鍵的東西來說明本期經濟活動特點的方法,則是因素分析法。如:A=B×C,分別分析B、C的變化對A的影響。
(三)動態分析法
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現象的變化及其趨勢,從而把握經濟活動的過程及其規律。如通過歷年費用的最高、最低水平和平均水平來分析研究,就能找到影響費用水平的各種因素和主客觀原因。
❺ 如何開展經濟活動分析
為突破制約提升經濟活動分析水平的瓶頸,提高質量,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應分三個層次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工作。
第一個層次就是:全面比對,顯現差異,做好會計報表分析。
「全面」:一要做到范圍全。就是要把全部會計報表以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資產負債、損益、生產經營費用和現金流量這五大報表為核心分類,將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表、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生產經營費用表和現金流量表及其輔助報表全部納入會計報表分析范圍。二要做到層次全。每個層次的分析主體都要完成對本層次全部報表的比對分析,並將比對結果逐級上報,使每個上級對所匯總或合並的全部會計報表情況全面掌握。
「比對」:一是與實際與預算比。二是實際數表內比。三是實際數與上月比、與上幾個月比、與上年比。四是同一類型單位比。五是不同類型單位比。
這一層次工作的目的就是「顯現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的重點體現在對差異的控制,對正向差異要鼓勵、獎勵,要總結經驗、推廣經驗,要促使其向好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對負向差異要控制,要抑制,要消除,要分析,要防範,要轉化。只有顯現出差異,分析透差異,控制好差異,才能避免生產經營大起大落,才能保證企業持續有效和諧發展。通過會計報表比對反映出來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從分析的角度,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反映出來的差異進行分析,這就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則,根據比對排序結果確定目標,選取差異大、影響大的項目進行重點分析。
第二個層次就是:分類計算,定性定量,做好財務指標分析。
財務指標體系的形成是多年管理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再到理論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結果,是隨著管理實踐的積累形成的揭示定性判斷的精華。隨著時代的發展,管理需求的不斷變化,新的財務指標不斷出現,原有財務指標的內涵不斷豐富。靈活運用財務指標分析的功能,充分借鑒其定性反映問題的優勢,做好財務指標分析是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按常規的分析方法把財務指標分成四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
在財務管理權集中的情況下,不同管理級次的分析主體都要對這四類指標進行分析,所不同的是下級分析的目的在於印證管理行為的科學性,上級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把握和控制。因此,在分析時要對所有已確定的財務指標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與基準指標相比較,得出相應的結果和判斷。
把每類指標中的每個指標都要確定一個基準值(或目標值),以此為標准來衡量實際指標的好壞。
要把財務指標計算結果按月計算,連續描述,形成財務指標變化趨勢,反映工作成果,預測未來走勢。
經過財務指標分析這一過程,定期對整個企業進行常規的、全面的體檢,根據各項體檢指標與標准值之間的對比情況,得出對身體狀況的判斷,身體健康的,繼續鍛煉,加強營養,保持活力;經過診斷有病的,圈定疾病類型,進行深入診斷,根據症狀判斷病情輕重,擬訂治療方案,開出對症葯方。
第三個層次就是:把握重點,提出對策,做好經濟活動分析。
做好前兩個層次的分析工作目的就是要覆蓋全面、顯現差異、突出重點,為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奠定可信的基礎,提供分析、決策的抓手。經濟活動分析就是要分析經濟活動,在這個層次中就是要重點把握兩個方面的問題:常規工作中的重大差異和非常規工作中的重點工作。要集中70%以上的人力、精力、時間關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重大差異和重點工作,做到分析透徹,同時提供多種解決方案,供領導決策。經濟活動分析這個層次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分析報告結構千篇一律、分析內容面面俱到、常規問題長篇大論、重點問題蜻蜓點水的狀況,要抓住重點、關注要害、解決關鍵、務求實效。
❻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可分為哪兩種
一、經濟活動分析工作的組織與制度建設
1.經濟活動分析的重要性。供電企業經營成果的好壞關繫到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通過強化經濟活動分析,及時發現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經濟活動分析這種手段,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是企業經營管理層應當關心的問題。因此,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對經濟活動分析要引起高度重視。
2.組織建設。經濟活動分析工作組織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該工作在組織的領導下按照規范的程序開展。供電企業應成立經濟活動分析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領導小組成員組成中必須有企業的最高管理層及有關部門的主任,工作小組按經濟活動分析的內容劃分,由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工組成;搞好經濟活動分析的組織建設是為了達到預期效果:明確職責、分工明確;真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考核監督。為保證經濟活動分析質量和分析發現問題的落實,領導小組負責考核各部門相關人員的經濟活動分析質量及存在問題的落實情況。
3.制度建設。為實現經濟活動分析的有章可循,應當建立健全以下3種規章制度:經濟活動分析管理標准:規范經濟活動分析的內容,標准中對每個指標的分析那些內容應做詳細規定,縣級供電企業應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經濟活動分析工作標准:明確職責,讓有關的人員知道怎樣干、干到什麼程度、什麼時間完成,保證經濟活動分析的質量。
經濟活動分析考核辦法:維護經濟活動分析的嚴肅性,將經濟活動分析的全過程列入經濟責任制考核。
4.經濟活動分析的管理與考核。經濟活動分析工作閉環管理(列入月度工作計劃、專題會議研究)包括四個過程:分析發現問題的過程、組織解決問題的過程、考核監督問題解決情況的過程、問題解決後效果評價的過程。
經濟活動分析的經濟責任制考核(分析質量高低、措施的落實與執行、分析的時間)。
二、經濟活動分析的程序及要求
I.時間安排。主要的經濟技術指標每月上旬由責任部門和供電所進行一次細化分析;
全公司每季度上旬組織各部門進行一次全面的經濟活動分析;
部門和公司在經濟活動分析發現的重大問題要通過不定期和不定時的專題會議隨時研究解決。
2.經濟活動分析程序。檢查考核上次經濟活動分析發現問題的解決情況,對因主觀原因未解決的問題,對責任單位進行考核處罰,並限期解決。
按責任部門承擔的分析任務分別進行分析。分析內容主要包括:
縣域經濟及外部環境的分析;
電力營銷情況分析;
電網運行情況分析;
安全生產情況分析;
生產技術指標分析;
電網建設與投融資分析;
資產及財務狀況的分析;
人力資源管理的分析;
多產企業經營的分析。
組織部門對本次經濟活動分析質量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並落實責任單位,安排整改和解決時限。
整理經濟活動分析會議紀要和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對發現的問題和要求以文件的形式下發,增加經濟活動分析的嚴肅性
三、縣域經濟及外部環境的分析重點
1.縣域經濟發展對供電企業營銷的影響(企業自備電廠、當地經濟發展)。部分用電大戶從自身利益考慮,為了增加盈利能力,新上企業自備電廠,小火電的無序發展對縣級供電企業供電量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並且正在和縣級供電企業搶奪電力市場。縣級供電企業的最高經營管理層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可能影響電量的增長的因素要有所作為,必須高度關注,採取相應的措施。
2.外部環境對企業營銷的影響(自然災害、電網負荷緊張)。對供電企業營銷產生重大影響的外部環境,例如大自然的變化(乾旱和風調雨順將增加或減少農灌用電、惡劣天氣導致電網事故停電、地方的穩定、天災人禍等)、電網負荷緊張(電力的瓶頸現象、鐵路運力不足、地區經濟超常規發展等)都可能對供電企業的營銷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當地經濟發展也是電力市場的主要外部因素。如最近我們感觸最深的電網限電拉路,特別是炎熱的夏季,製冷負荷的增加,因鐵路運力不足,煤炭供應緊張,導致部分電廠缺煤停機,許多線路被迫拉路限電,直接影響了供電量的增長。
3.國家政策對營銷的影響(土地,電價政策等)。對供電企業營銷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主要包括國家的土地政策、電價政策及其他政策。土地緊縮政策影響了地方的招商引資,相對制約了工業用電量的增長,電價調整政策影響到供電企業的盈利水平。如最近國家調整的峰谷分時電價,與原來的政策相比,我們高密供電公司每月可減少收入100多萬元,直接影響到供電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四、電力營銷情況分析重點
I.全社會用電量分析(電力市場佔用率)。全社會用電量分析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供電企業在當地的電力市場佔有率。全社會用電量主要包括購電網電量、地方公用電廠發電量、企業自備電廠電量。在分析時,應首先對數字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及比較,(比同期、比計劃)、數字高低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市場佔有率的高低應進行重點分析,找出電力市場管理存在的問題,採取那些措施提高市場佔有率。企業的最高管理層對此指標應高度關注。
2.購銷電量分析(與同期計劃比較、降低與增長原因、大用電客戶的電量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企業本期的購售電量實際完成情況,與同期、與計劃進行比較情況,找出影響電量增長與降低的主要原因,分清有哪些原因是內部原因造成的,有哪些原因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二是(採用現代化管理方法ABC管理法)對供電范圍內的大用電客戶電量分析,目的是增供擴銷,密切供電企業同用電客戶的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客戶興旺我發展"的真諦。
3.分類分行業用電情況分析。主要包括居民生活、非居民生活、非普工業、農村灌溉、國家優惠用電及其他用電的分析,分析時應對每部分用電量的比同期情況、占總售電量的比例情況分別進行分析,特別要找出升降的原因,對因主觀因素引起的原因要安排有關責任部門落實。
4.報裝接電情況分析(增容量同期比較、增長與降低原因、存在問題)。報裝接電分析主要是對新增配變容量的分析。分析內容包括:本期增容量與同期進行比較,各行業新增容量所佔的比例,新增配變容量的特點,新增容量比同期增減的主要原因,新增客戶的負荷利用率。報裝接電過程中存在那些問題,提出具體解決的措施和建議。
5.電費回收情況分析。分析的主要內容為:本期應收電費和實收電費,電費回收率末達到100%的原因(行政干預、用電客戶計量追補電量電費引起的法律糾紛等),目前電費回收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提出具體解決的措施和建議。
6.平均電價完成情況分析(購電平均電價、售電平均電價、購銷差價)。電價結構是影響縣級供電企業經濟效益的第一大因素,對躉售供電企業來說,購銷平均電價差的大小直接反映出供電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說,平均購銷差價乘以售電量,即為供電企業的毛利潤,因此縣級供電企業對平均電價的分析應進行重點分析。
對於購電平均電價,每月應實行動態管理,積極爭取上級根據實際情況核定。分析時應按比同期、比上月升降數,升降的原因(主要是用電比例發生變化引起的),上級核定數和實際的差距(多收或少收的購電電費)。
對售電平均電價分析時,應按比同期、比上月的升降情況進行比較,找出升降的原因(按本區域不同性質的用電比例發生變化引起的平均電價變化進行分析、按國家電價政策調整引起的變化進行分析),另外對監督檢查發現的不合理電價調整後對平均電價的影響也要進行分析,同時要找出售電平均電價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對於購銷平均電價差,購電平均電價和售電平均電價如發生變化,應時刻關注此指標的變化情況,在分析時,對此指標應按比同期、比上月的增降情況進行分析,增降的原因要細化分析情況,對盈利能力的高低進行總結。
❼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什麼
經濟活動分析是工業企業管理普遍採取的一種方法,通過對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生產經營成果進行研究和分析,肯定成績,找出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改正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企業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管理,忽視經濟效益,對經濟活動分析往往不夠重視,很多時候流於形式,存在以下幾個不足之處:(1)一些公司組織不夠健全,沒有堅持經濟活動分析;(2)數據簡單羅列,內容空洞,缺乏分析;(3)缺乏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整改措施;(4)數據口徑不一,弄虛作假。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重視社會效益的同時,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軌道上來,因此經濟活動分析就顯的格外重要,通過開展經濟活動分析能夠准確及時地發現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時常變化和發展趨勢,有利於企業制定正確的經營策略,規避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針對以上幾個問題,要搞好經濟活動分析,我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健全經濟活動分析工作的組織機構
建立和健全經濟活動分析組織機構是開展經濟活動分析的重要保證。一般來說,公司要成立由主管領導負責,各相關職能部門密切參與、配合的經濟活動分析機構,規范日常工作職責和程序,形成完整的經濟活動分析機制。分工的原則是管理什麼,核算什麼,分析什麼。企業的生產綜合指標分析由計劃部門主要負責,財務部門負責成本、利潤、資金等分析,其他部門,如營銷、安全、生產等負責分析與專職工作相對應的指標。各部門之間應密切配合,相互溝通。
二、把分析指標逐一分解到各相關職能部門。
經濟活動分析工作要圍繞企業的經營目標、生產情況、安全生產、資產結構、財務狀況、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完成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分析的數據必須真實可靠,口徑必須統一。財務部門要分析利潤、收入、成本、財務狀況和資產質量;營銷部門要分析售電量分類結構及變化趨勢和電費回收及線損;安全、生產部門要分析質量以及可靠性。
三、採取行之有效的經濟活動分析方法
經濟活動分析不是各項指標簡單的羅列,也不同於工作總結匯報,它有著嚴密的程序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具體程序從提出課題到收集資料,再到對比差距、揭露矛盾,接著分析原因,最後提出措施改進工作,一步接一步,一環扣一環。在分析中,經常回用到以下幾種方法:
1、對比分析法。它是我們平時分析工作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實際與計劃目標對比,比如本年實際利潤與計劃利潤比;實際指標與同期比,與歷史最好水平比,比如本年售電量與去年比,與歷史最高售電量比;實際指標橫向比,比如A公司今年線損與行業內其他公司比,找出落後兄弟公司的差距,分析原因,採取措施;
2、因素分析法。是研究與分析影響指標高低原因的一種方法。比如,本月收入比同期增長XX萬元,影響收入的主要因素為XX和XX,要分析出因為均價變化增收多少,因為XX增長導致增收多少;
3、其他方法。比率分析法是計算指標的相對數,對各種比率進行比較的方法;回歸分析法主要對指標進行預測,平時運用較少,不再贅述。
四、突出重點,提出措施,落實到人,加強考核
分析是基礎,落實是關鍵。找出問題的症結後就必須提措施、抓落實,否則分析就失去意義,因此既要重視方法,又抓好落實工作,因此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經濟活動分析堅持科學原則,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以定量分析為主。要做好統計資料、調查研究、報表分析等基礎性工作,要做到資料齊全、數據真實准確,不能迴避矛盾和問題,更不能弄虛作假。
2、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工作數據准確是基礎,抓住重點、難點問題是關鍵。具體要突出重點工作、重點問題,對重點、難點問題要有針對性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
3、經濟活動分析後要形成會議紀要,要認真落實提出的措施及解決問題的辦法,任務必須布置到各職能部門到基層供電所,責任必須落實到人。
4、對經濟活動分析工作職責要考核到位,沒有考核就沒有約束,通過考核監督,使經濟活動分析更加落實到實處。
五、重點抓好基層的經濟活動分析
生產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重點環節,安全生產、降低損耗、回收、成本控制等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都要通過生產現場來實現,因此企業要重點抓好基層生產現場的經濟活動分析,要農電企業領導經常下去參加基層供電所的經濟活動分析會議,對其經濟活動分析進行督導,幫助其對各項指標進行深入分析,一方面總結經驗,推廣交流,另一方面發現問題,尋找措施,明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和具體要求。通過卓有成效的經濟活動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將會一年新上一個台階,企業的經濟效益將會逐年攀升。
❽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的特點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是金融企業根據會計報表(有按月編報的主表:資產負債表、內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有容按年編報的附表:利潤分配表,應收、應付利息情況表,其他應收、應付款項表,遞延資產明細表,固定資產明細表。另有在年度報告中附送的財務情況說明書、會計報表附註)計劃指標、會計核算、統計資料等數據材料,對經濟、金融某一業務領域、某一經營單位的經濟活動狀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逐一加以分析和考察,對金融企業的財務狀況、理財過程和經營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為報表使用者決策提供依據的一種書面報告。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不僅要將各種數據進行定量、定性、定時的分析,以便找出相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
互間的關系,而且還要從不同的側面、角度對宏觀和微觀的、全面和局部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較說明,這樣才能綜合地反映出一個時期以來的經濟、金融形勢,以及銀行或工商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因此,分析性是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的主要特點。
❾ 如何做好企業經濟活動分析
為突破制約提升經濟活動分析水平的瓶頸,提高質量,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應分三個層次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工作。
第一個層次就是:全面比對,顯現差異,做好會計報表分析。
「全面」:一要做到范圍全。就是要把全部會計報表以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資產負債、損益、生產經營費用和現金流量這五大報表為核心分類,將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表、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生產經營費用表和現金流量表及其輔助報表全部納入會計報表分析范圍。二要做到層次全。每個層次的分析主體都要完成對本層次全部報表的比對分析,並將比對結果逐級上報,使每個上級對所匯總或合並的全部會計報表情況全面掌握。
「比對」:一是與實際與預算比。二是實際數表內比。三是實際數與上月比、與上幾個月比、與上年比。四是同一類型單位比。五是不同類型單位比。
這一層次工作的目的就是「顯現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的重點體現在對差異的控制,對正向差異要鼓勵、獎勵,要總結經驗、推廣經驗,要促使其向好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對負向差異要控制,要抑制,要消除,要分析,要防範,要轉化。只有顯現出差異,分析透差異,控制好差異,才能避免生產經營大起大落,才能保證企業持續有效和諧發展。通過會計報表比對反映出來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從分析的角度,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反映出來的差異進行分析,這就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則,根據比對排序結果確定目標,選取差異大、影響大的項目進行重點分析。
第二個層次就是:分類計算,定性定量,做好財務指標分析。
財務指標體系的形成是多年管理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再到理論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結果,是隨著管理實踐的積累形成的揭示定性判斷的精華。隨著時代的發展,管理需求的不斷變化,新的財務指標不斷出現,原有財務指標的內涵不斷豐富。靈活運用財務指標分析的功能,充分借鑒其定性反映問題的優勢,做好財務指標分析是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按常規的分析方法把財務指標分成四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
在財務管理權集中的情況下,不同管理級次的分析主體都要對這四類指標進行分析,所不同的是下級分析的目的在於印證管理行為的科學性,上級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把握和控制。因此,在分析時要對所有已確定的財務指標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與基準指標相比較,得出相應的結果和判斷。
把每類指標中的每個指標都要確定一個基準值(或目標值),以此為標准來衡量實際指標的好壞。
要把財務指標計算結果按月計算,連續描述,形成財務指標變化趨勢,反映工作成果,預測未來走勢。
經過財務指標分析這一過程,定期對整個企業進行常規的、全面的體檢,根據各項體檢指標與標准值之間的對比情況,得出對身體狀況的判斷,身體健康的,繼續鍛煉,加強營養,保持活力;經過診斷有病的,圈定疾病類型,進行深入診斷,根據症狀判斷病情輕重,擬訂治療方案,開出對症葯方。
第三個層次就是:把握重點,提出對策,做好經濟活動分析。
做好前兩個層次的分析工作目的就是要覆蓋全面、顯現差異、突出重點,為做好經濟活動分析奠定可信的基礎,提供分析、決策的抓手。經濟活動分析就是要分析經濟活動,在這個層次中就是要重點把握兩個方面的問題:常規工作中的重大差異和非常規工作中的重點工作。要集中70%以上的人力、精力、時間關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重大差異和重點工作,做到分析透徹,同時提供多種解決方案,供領導決策。經濟活動分析這個層次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分析報告結構千篇一律、分析內容面面俱到、常規問題長篇大論、重點問題蜻蜓點水的狀況,要抓住重點、關注要害、解決關鍵、務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