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摔倒扶不扶調查報告結論與建議
關於「扶不扶」的話題,隔三差五地會熱一回,幾乎成了檢驗公眾道德指數的「試紙」。不過,最近的一些「測試」似乎有些離譜。
近日,有媒體派記者到不同地點進行現場測試,用「摔倒街頭」的體驗式采訪,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里施以援手。無獨有偶,某單位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走上街頭,以 「假摔」來觀察市民面對此情況的反應,還對第一個施以援手的人現場送汽車大禮。
此類「假摔」測試,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勵更多人行善舉,希望能對社會道德生態作一回實證研究。但是,用「假」來測試道德和愛心,終究不妥,還會帶來副作用—今後,人們在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時,既要糾結會不會好心反遭訛,還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測試」。這樣,無疑給道德生態加了一瓢「渾水」。見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卻怕成為「試驗品」;有些人本不想扶,頭腦中卻閃過「可能會幸運得大獎」的念頭而去扶了。這樣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為路人的道德水準來打分呢?
「扶?還是不扶?」近年來,人們不斷討論這個話題,每次有新的相關事件發生,這個「經典之問」就會熱上一回。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現在的輿論往往就是兩極:不扶,你就是見死不救;扶了,你就是道德高尚。一些「假摔測試」也是這樣非黑即白的結論。事實並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為不懂急救知識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傷,遭圍觀,不能簡單加上一句「圍觀人群無人施以援手」的評注。多數情況下,圍觀者並不是看熱鬧,有人在焦急地商量應該怎樣施救,有人拿出手機呼叫120救護車,有人自動在傷者周圍設立 「警戒線」,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傷害。社會道德生態包含了人們的多種想法、規則、行為,凡此種種,不是一兩場測試、不是「扶不扶」的簡單選擇題可以測試出的。
與其做一些所謂的 「愛心測試」,不如更好地為愛心護航。今年全國兩會上,「扶不扶」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有委員提出,「扶不扶」與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 「誠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關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誠信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推動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代表委員還呼籲,大眾輿論不要跟風炒作事件過程,而應更多地關注結果。如果每次結果都敘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講清,讓人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懲罰,就能給社會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從法律的角度去評價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導善、遏制惡。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現,法律保護你。如果你說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舉證,而扶的那個人不需要舉證。有了這樣的鼓勵,就會打消人們的擔心。
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不過時。鼓勵人們做好事、行善舉,要堅守某種「不變」,那就是懷著一顆純凈的心靈去幫助他人,從中得到快樂。但也應該看到,社會環境變了,思想多元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廓清一些觀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護愛心,保護善舉。
Ⅱ 關於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調查報告
扶之前先用手機錄視頻問問
Ⅲ 老人摔倒扶不扶調查報告.pdf
當然得扶了,監獄里放出後繼續扶
Ⅳ 為何老人摔倒「扶不扶」會成為社會問題
社會學是一門利用經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回科.社會學家通常將答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一起並列於社會科學來進行研究.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老人摔倒扶不扶應該還是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包括人類的心理活動和道德規范.社會的不良影響只是外因,訛人的老頭老太太也是少數.大家都嚷嚷扶老人會有可能被訛詐,所以不能扶.可是如果沒有這類負面新聞,很多人遇到老人摔倒,或歹徒當街作惡,也是圍觀看熱鬧的多,真正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沒有,但是很少的.以前遇到老人摔倒,不扶的人會想:管我什麼事!扶的人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現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扶的人則想:哎呀!不能扶,會被訛詐!扶的人會想:先救人要緊,實在怕訛詐的,就用手機錄像,留下以後清白的證據.所以與社會問題關系不大
Ⅳ 調查,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說明理由~~
扶 不知道尊老愛幼嗎?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 所以扶是應該的
Ⅵ 關於老人摔倒,扶不扶意向數據統計
不扶,我沒錢。
Ⅶ 遇到老人摔倒 究竟扶不扶
做好人,做善事是有前提的,就是要量力而行。扶老人現在已經超過了多數普版通人的能力范圍。權先舉一個簡單的類比,如果你自己不會游泳,你看到落水的人,正確的做法不是跳下去救人,而是其他(譬如求救)。扶老人的這個事情,因為在我國現在存在相當大的被碰瓷的可能,當你遇到這種情況,1,你沒有能力預先判斷,碰瓷現在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說風險已經大到你不能忽略的程度。這是小原因。2,大原因是,一旦是碰瓷,按照現在的司法處理辦法,你沒有能力證明清白。你會問,憑什麼讓我自己證明清白呢?因為雖然從法律上講,遵從無罪判定原則,但實際上我們國家的民事訴訟還有一個奇葩的情理原則。什麼叫情理原則呢,簡單的說就是說不清楚的時候,法官按照他認為的合情合理去判斷案情。在扶人這個事情,因為碰瓷的人一口咬定是你撞的,法官認為「你沒撞到人,你為什麼要扶」這個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你得證明你確實沒撞到人(做好事)。而且之後的若干判決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