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爾swot分析(從營銷環境方面分析)
優勢:
海爾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來,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名牌。目前已擁有包括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10000多個規格品種的產品群,產品已遠銷世界各地。自1998年以來,出口創匯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是中國家電業出口創匯最多的企業。22年的創業之路,每一步,都獲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受到了高度贊譽與評價。海爾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制訂了不同的價格,通過製造差別化產品來滿足差別消費人群,制訂差別的價格歧視。從而使企業形象在提升,銷售量在增長,市場份額在擴大。到目前為止海爾集團已在國內建立營銷網點數萬個,海外營銷網點38000多個。產品已銷往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實現出口創匯2.8億美元,自1998年以來,出口創匯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是中國家電業出口創匯最多的企業。在山東省,海爾超過專業外貿公司成為進出口額第一的企業。海爾集團經過19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有冰箱輻射到空調、洗衣機彩電熱水器乃至手機的龐大家電產業群。這個產業鏈從青島出發,一直延伸到個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條黃金產業帶。規模促進上下游企業發展,產業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製造鏈湖動區域經濟發展。
技術優勢:海爾有9種產品在中國市場位居行業之首,3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佔有率居行業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網路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國際市場彰顯出發展實力。"創新驅動"型的海爾集團致力於向全球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實現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雙贏。
創新優勢:目前,海爾累計申請專利6189項(其中發明專利819項),擁有軟體著作權589項。在自主知識產權基礎上,海爾還主持或參與了近百項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其中,海爾熱水器防電牆技術、海爾洗衣機雙動力技術還被納入IEC國際標准提案,這證明海爾的創新能力已達世界級水平。
(3)管理優勢:海爾探索實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場鏈"管理及"人單合一"發展模式均引起國際管理界高度關注,目前,已有美國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瑞士IMD國際管理學院、法國的歐洲管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等商學院專門對此進行案例研究,海爾"市場鏈"管理還被納入歐盟案例庫。海爾"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為解決全球商業的庫存和逾期應收提供創新思維,被國際管理界譽為"號准全球商業脈搏"的管理模式。
(4)企業文化優勢:企業文化的長期熏陶;員工素質的相對較高;多年規范化管理相當好的基礎;真正把信息化作為一把手工程,難得有一名老總能夠對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徹,闡述得頭頭是道;觀念轉變在前,流程再造在後,二者相輔相成,交互前行,從張瑞敏砸冰箱開始,首開海爾觀念轉變之先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才有現在的海爾等等。
劣勢:
(1)產權不清晰.與跨國公司相比,資金、技術、管理等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泛濫化的品牌延伸,缺乏時代感的品牌運作。未來接班人的困惑,內在的脆弱,海爾文化與國際文化的匹配問題。作為中國企業的特殊性,自身的建設問題。核心技術的開發,人才的把握,自身的定位準確與否。
(2)海爾在聘任機制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只注重對技術和知識的考察,而忽略了對個人能力的考察。海爾員工是創新主體,還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他實行「賽馬不相馬」的動態管理機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促進人才的發展環境,實現能者上,平庸者下。對於海爾員工來說,逐漸建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機意識,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在集團內部形成了人人爭先,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氛圍,推動了海爾的不斷前進。但同時,它只注重了技術的培養,忽視了對員工能力的培養。
(3)在電腦方面,海爾略顯力不從心,產品開發和技術的創新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海爾集團旗下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電腦、熱水器、手機、家居集成等,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海爾冰箱和海爾洗衣機,曾唄國家質檢總局評為首批中國世界名牌。但在電腦方面,海爾集團卻顯示出其較為弱勢的一面。
(4)海爾的外部信息,尤其是與國內供應商、分銷商的電子數據交換,一直處於兩難境地,采購和分銷成本的降低仍然難以徹底實現,它希望它的供應商和分銷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夠跟上它自己,但實際情況與預計卻是大相徑庭,沒有人能跟得上海爾的步伐,海爾最終是孤掌難鳴。試問有哪些家能夠真正與海爾實現網上訂單?個別用戶的點菜式訂貨究竟是不是新聞噱頭?國情所限,方法必須變通,結果仍然是回到原來的電話、傳真訂貨流程去,「信息化」徒勞無功。外部環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導致海爾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5)海爾雖然已經進入了國際市場,企業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但是在與世界級大企業交手時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國際競爭力依然不強. 海爾的國際化到了一個關口,正遭受國外競爭對手的狙擊。中國企業希望通過海外並購來解決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的問題。而反過來,由於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問題沒有解決,中國企業缺乏真正的競爭力,並因此在海外並購中陷於被動。
機會:有13億龐大的人口做後盾,在「中國的就是世界的」口號下,具有中國品牌優勢的消費類概念的海爾近年來的走勢特別牛,家電行業作為大宗消費品,在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村正在迎來消費升級換代的背景下即將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國家的支持,國際市場的開拓。中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中國加入WTO所帶來的機遇。
威脅:目前,海爾仍然面臨著很多威脅,伴隨著家電企業的不斷興起,技術的不斷完善,海爾必須不斷的提高科學技術創新水平,進而提高自己的優勢。此外還而應該向多產業方向發展,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面對海爾的信息化,國內同行們大約是一邊看海爾外部信息化的熱鬧,一邊加緊自身內部信息化的推進,這就是海爾所面臨的威脅,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使海爾如芒刺在背,敢於吃螃蟹的也許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爾外部信息化的停滯不前,也給國內的信息化產業當頭一棒;可以預見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時機成熟,從技術角度上講,誰也不會比誰慢多少;倘若撇開這些年來的海爾品牌宣傳效應不談,海爾競爭對手們外部信息化的成長也只是旦夕之間。
⑵ 海爾STP 4p分析目標市場營銷戰略
海爾的營銷策略:海爾集團在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確立的名牌戰略指導下,先後實施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和國際化戰略,2005年底,海爾進入第四個戰略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創業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爾品牌在世界范圍的美譽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爾品牌價值高達786億元,自2002年以來,海爾品牌價值連續6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海爾品牌旗下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電腦、手機、家居集成等19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其中海爾冰箱、洗衣機還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首批中國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爾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之首。2006年,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組織評選的「亞洲企業200強」中,海爾集團連續第四年榮登「中國內地企業綜合領導力」排行榜榜首。海爾已躋身世界級品牌行列,其影響力正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張而快速上升。
據中國最權威市場咨詢機構中怡康統計:2007年,海爾在中國家電市場的整體份額達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額第一;尤其在高端產品領域,海爾市場份額高達30%以上,其中,海爾在白色家電市場上仍然遙遙領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網路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技術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創新驅動」型的海爾集團致力於向全球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實現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雙贏。
截止到2007年,海爾累計申請專利7883項(其中發明專利1736項);僅2007年,海爾申請專利875項(其中發明專利502項),平均每個工作日申請2項發明專利。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海爾已參與9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其中3項國際標准即將發布實施,這表明海爾自主創新技術在國際標准領域得到了認可;海爾主持或參與了152項國家標準的編制修定,制定行業及其它標准425項。海爾是參與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最多的家電企業。
在創新實踐中,海爾探索實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場鏈」管理及「人單合一」發展模式引起國際管理界高度關注。目前,已有美國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瑞士IMD國際管理學院、法國的歐洲管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等商學院專門對此進行案例研究,海爾「市場鏈」管理還被納入歐盟案例庫。
2008年,海爾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進入第三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飛猛進,海爾開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爾通過從目標到目標、從用戶到用戶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運營的商業模式。海爾的信息化革命,意味著 「新顧客時代」的開始。海爾通過流程機制的建立和卓越商業模式的打造,創造和滿足全球用戶需求。海爾已經啟動「創造資源、美譽全球」的企業精神和「人單合一、速決速勝」的工作作風,通過無邊界的團隊整合全球化的資源,創出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⑶ 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什麼
1.品牌戰略與先難後易
海爾在進入歐洲和美國之前,產品主要出口中東和東南亞地區,雖然能夠在這些地區賺取一些外匯,但無法在這里創造世界性的品牌。
海爾認為,要想達到品牌競爭的最高境界,海爾就必須進入到名牌林立的歐美地區,因此「先難後易」就成為海爾在全球范圍實施其品牌戰略的必然選擇。
海爾要做的是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品牌運營商,創國際名牌是海爾的重要目標。宣傳海爾品牌是海爾在美國的一項重要任務。過去海爾在美國市場上的宣傳比較低調,除了在幾個主要機場的手推車上打上「Haier」商標外,基本沒有什麼廣告宣傳。
但近來海爾加強了其品牌戰略。海爾將在美國採用一些新的廣告媒體,包括廣告牌、汽車站和電視。海爾最新的DVD同麥克爾·喬丹的影片宣傳聯系在一起的電視廣告已經在電視上播放。在洛杉礬、紐約、華盛頓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爾巨大的廣告牌。
海爾美國貿易公司的售後服務中心開通的免費熱線電話服務已覆蓋全美。海爾在美國的品牌宣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是世界上進口家電最多的國家,世界所有家電名牌無不在這個市場上競爭,以通用電氣、惠爾浦為首的美國家電企業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能在素以艱難著稱的美國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等於向世界其他市場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海爾已經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家電廠商之一。
2.企業文化的移植與當地化戰略
如何使海爾特有的企業文化融入海爾的當地化戰略之中,成為海爾國際化戰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戰。作為一個跨國經營的企業,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進行管理的問題,還要結合所在國的具體情況進行管理,進而解決如何進行創新和企業內的知識共享問題。
從一些企業的實踐來看,不同市場的文化差異,經常困擾著企業海外經營的決策及其執行。即使企業奔赴海外開拓業務的決策是正確的,也不一定能保證獲得預期的經營結果。
海爾一向是個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而正是由於將企業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爾的海外企業,海爾的當地化戰略才取得了成功。
⑷ 分析海爾在美國的成功的奧秘,體現了什麼市場營銷觀念.
首先你得在國內有實力,然後走出去才有競爭力才不會丟人!!!
⑸ 海爾如何實施國際化戰略及其國際化戰略的特點
海爾是國內企業較早走出去的企業,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這種模式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廣自己的品牌,樹立當地企業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銷售自己在當地和中國所生產的產品,避免更多的關稅壁壘等,如海爾在美國、巴基斯坦等國所建立的生產基地。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容易獲得所在國消費者的信任和歡迎,提高銷售,可以迴避關稅,但挑戰是成本較高。
海爾國際化戰略,可以追溯到1991年。當年,海爾開始大量地把家電產品出口到海外,其所採用的策略,就是在美國、德國等當地建廠,直接在當地打品牌。對於這種國際化思路,張瑞敏曾解說:「首先要讓(當地)消費者認識有這么一個品牌,然後再進一步通過質量、產品創新、當地設廠,讓他們認知海爾,了解到我們產品的內涵。」
張瑞敏在總結海爾國際化經驗的時候只用了很平實的語言:「海爾運用了三個走出去的戰術:第一個就是產品走出去、第二個是品牌走出去、第三個是人才走出去。而支持這三個戰術的戰略基礎是創新和創牌,這三個走出去的關鍵對海爾來講就是品牌走出去和持續創新能力;同時三個走出去之間又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產品走出去是品牌走出去的基礎,而人才走出去又是品牌走出去的一個保障。」但是,僅僅把其中的「持續創新能力」、「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和「15年」聯系起來,就可以想見其間無數的艱辛、智慧與執著
⑹ 今日的海爾在海外市場如何營銷
GDOU國貿的同學。牛
⑺ 海爾企業戰略分析
名牌戰略階段(年—1991年)特徵:只乾冰箱一個產品,探索並積累了企業管理的經驗,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結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戰略階段(1992年—1998年)特徵:從一個產品向多個產品發展( 1984 年只有冰箱, 1998 年時已有幾十種產品),從白色家電進入黑色家電領域,以「吃休克魚」的方式進行資本運營,以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規模做大,把企業做強。
國際化戰略階段(1998年—2005年)特徵:產品批量銷往全球主要經濟區域市場,有自己的海外經銷商網路與售後服務網路, Haier 品牌已經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譽度與美譽度。
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2006年—2011 )特徵: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運作全球范圍的品牌,從2006年開始,海爾集團繼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階段之後,進入第四個發展戰略創新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國際化戰略和全球化品牌戰略的區別是:國際化戰略階段是以中國為基地,向全世界輻射;全球化品牌戰略則是在每一個國家的市場創造本土化的海爾品牌。海爾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要解決的問題是: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企業運營的競爭力。與分供方、客戶、用戶都實現雙贏利潤。從單一文化轉變到多元文化,實現持續發展。
⑻ 論文怎麼寫 我連方向都沒有 題目是論海爾集團的海外營銷策略
我反倒覺得,來寫論文的過自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重溫和用心實踐的過程。
不然大學裡面,怎樣才能證明你學過、走過、來過?
我今年剛畢業,我的畢業論文雖說修改了無數遍,但好歹摸爬滾打的通過了,這是一段很珍貴的經歷,大學裡面只有一次。
其實乍看你的問題補充時,本想回復一句:那你就槍手算了。
可是看你現在彷彿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我突然覺得,你從現在起該用心把握你在校園里剩下的每一分一秒,因為它太短暫了,短暫到,你畢業甚至若干年後,你會感嘆關於大學的回憶太少。
如果你信我的話, 靠自己,完成它,別給自己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