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機械就業市場調查報告

機械就業市場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3-09-09 09:57:50

『壹』 4000字機電一體化社會調查報告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 發展 歷程及其趨勢
自 電子 技術一問世,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就開始了,只是出現了半導體集成電路,尤其是出現了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後,"機電一體化"技術之後有了明顯進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一)"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1.數控機床的問世,寫下了"機電一體化" 歷史 的第一頁;
2.微電子技術為"機電一體化''帶來勃勃生機;
3.可編程序控制器、"電力電子"等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強基礎;
4.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使"機電一體化"躍上新台階.(二)"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
1.光機電一體化.一般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是由感測系統、能源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械結構等部件組成的.因此,引進光學技術,實現光學技術的先天優點是能有效地改進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感測系統、能源(動力)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光機電一體化是機電產品發展的重要趨勢.
2.自律分配系統化——柔性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控制和執行系統有足夠的「冗餘度」,有較強的「柔性」,能較好地應付突發事件,被設計成「自律分配系統」。在自律分配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是相互獨立工作的,子系統為總系統服務,同時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作出不同反應。其特點是子系統可產生本身的信息並附加所給信息,在總的前提下,具體「行動」是可以改變的。這樣,既明顯地增加了系統的適應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統的故障而 影響 整個系統。
3.全息系統化——智能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全息」特徵越來越明顯,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這主要收益於模糊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軟體及晶元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其系統的層次結構,也變簡單的「從上到下」的形勢而為復雜的、有較多冗餘度的雙向聯系。
4.「生物一軟體」化—仿生物系統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對信息的依賴性很大,並且往往在結構上是處於「靜態」時不穩定,但在動態(工作)時卻是穩定的。這有點類似於活的生物:當控制系統(大腦)停止工作時,生物便「死亡」,而當控制系統(大腦)工作時,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學 研究 領域中已發現的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機構可為機電一體化產品提供新型機體,但如何使這些新型機體具有活的「生命」還有待於深入研究。這一研究領域稱為「生物——軟體」或「生物系統」,而生物的特點是硬 件(肌體)——軟體(大腦)一體,不可分割。看來,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有向生物系統化發展趨,但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5.微型機電化——微型化。 目前 ,利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實驗室中已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當將這一成果用於實際產品時,就沒有必要區分機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屆時機械和電子完全可以「融合」,機體、執行機構、感測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體積很小,並組成一種自律元件。這種微型機械學是機電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感測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 分析 從略。
四、北京發展「機電一體化」而臨的形勢和任務
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

『貳』 永康就業市場調研報告

永康就業市場調研報告
近幾年,

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
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本科生就業不如高職生,
高職生就業不如中職生。的確,據統計,近幾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始終在
75%
左右徘徊,而中等職業學校
(
含職高、中專、技校
)
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早已突破
95%
。中
職學校針對企業生產一線培養的有技能
「藍領」
成為就業新寵。
有些學校的畢業生供不應求。
與大學生「就業難」截然相反,中職生就業出現了越來越吃香的趨勢。教育部公布的
2006
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
(
除新疆外
)
的就業情況顯示:
2006
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
生數
(
不含技工學校畢業生
)

364.25
萬人,就業學生數為
348.25
萬人,就業率為
95.60%


2007
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質量報告》調查顯示,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呈現逐年上
升趨勢,
中職就業率連續三年一直保持在
95%
左右。
2006
年,
中職的就業率又達到了
95.6%


統計數據顯示,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是:到各種所有制企事業單位就業的畢業生為
255.04

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73.23%;
合法從事個體經營的畢業生為
36.19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10.40%;
升入各類高一級學校的畢業生為
57.01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16.37%


各產業就業分布情況是:從事第一產業的畢業生數為
25.45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7.31%;
從事第二產業的畢業生數為
134.15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38.53%;
從事第三產業的畢業生
數為
188.64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54.16%
。本地、異地和境外就業情況是:在本省
(
區、

)
就業的畢業生數為
219.24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62.95%;
到異地就業的畢業生數為
127.20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36.53%
,西部省份到異地就業,尤其是到東南經濟發達地區
就業的比例為
70%
左右
;
到境外就業的畢業生數為
1.81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0.52%
。就業
渠道情況是:通過學校推薦就業的畢業生數為
274.32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78.77%;
通過
中介介紹就業的畢業生為
33.90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9.74%;
其他渠道就業的畢業生數為
40.03
萬人,占就業學生數的
11.49%


各專業類具體就業情況是:加工製造類專業就業情況最好,為
97.55%
,其次是土木水利工
程類、
商貿與旅遊類、
交通運輸類,
信息技術類專業,
就業率分別為
96.80%

96.44%

96.26%

96.10%;
資源與環境類、能源類、財經類、社會公共事務等專業,就業率均在
95%
以上,處
在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平
;
醫葯衛生類、文化藝術與體育類專業,就業率低
於全國平均水平,但高於
90%;
農業類專業就業率最低,為
89.75%


從畢業生數量看,
信息技術類專業畢業生數量最多,

88.47
萬人,
占畢業生總數的
24.29%;
其次是加工製造類專業,畢業生數為
78.95
萬人,占畢業生總數的
21.67%;
畢業生數最少的
是資源與環境類、能源類專業,畢業生數分別為,
4.54
萬人和
5.51
萬人,分別占畢業生總
數的
1.25%

1.51%


調查數據顯示,
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平均月薪水平為
1386.1
元,
月收入在
1000
元以內的占
57%
,月薪在
1500

2000
元的畢業生約
19%



2007
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質量報告》同時也顯示出中職生高就業率中所隱藏的一些
令人擔憂的現象。
一是對口就業率不高,
只有三成。
專業對口
(
包括
「專業非常對口」

「專
業對口,
但不完全一樣」
兩項指標
)
比例在
20%

30%
之間。
中職畢業生有近六成比例認為
「專
業完全不對口」
,而認為「專業不對口,但有部分關聯」比例為
15%
。二是職校畢業生勞動
合同簽訂率不到
15%
。報告顯示
:
職業院校畢業生勞動關系以事實勞動關系為主,勞動合同
簽訂率不到
15%
。大多數中職畢業生目前均未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其中除了因處
於試用期故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畢業生外,
已是用人單位正式職工但仍未簽訂勞動合同的中職
畢業生高達
58.62%
。三是就業穩定性差,
「跳槽」比較頻繁。從調查結果來看,中職畢業生
對首次就業單位的忠誠度較差。當中職畢業生被問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單位的服務年限」
時,有超過
90%
的中職畢業生回答最多一年。

二、近幾年中職生就業率高的原因

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持續保持較高的就業率,
反映了我國經濟社

會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的強勁需求。
一方面,
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
產生了對專
業人才的新的類別需求、
層次需求和數量需求,
像數控技術應用、汽車維修、
計算機應用與
軟體技術、護理等不少行業都出現了人才緊缺的情況
;
另一方面,在勞動力市場上用工單位
需要的大量技術工人短缺,出現了「技工荒」

2004
年二季度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報告
也顯示,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甚至高達
30%
。中職畢業生之
所以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其中主要的因素還在於中職畢業生可塑性大,
敬業精神較強,
能把
所學專業隨時應用於實踐,工資待遇要求也低於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
2006
年湖北省中職
教育調研組的調查報告分析了中等職業教育高速發展、畢業生供不應求的三大原因。

一是現代化製造業急需技術工人。

當前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新階段,
現代製造業的發展需
要大批技術工人。被調查的企業一線工人
50%
以上是中職畢業生。調查顯示,企業對中職學
生的歡迎程度高於大專院校學生,
因為他們更加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
一些企業未來
5
年對中職生的需求量將增加
5
倍。

二是家長觀念更加務實。一些學生選擇中職是抱著「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想法。調查顯
示,
50%
以上的農村學生和家長願意選擇就讀職業學校
;49%
的學生為了早日就業、
24%
的學生
為了技術致富而選擇了中職學校。

對未能及時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而言,掌握一門緊俏的專業「盡快實現就業」
,是家長們
的首要選擇。
然而,
僅憑初、
高中學歷已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
中職教育既是對學生所
掌握的文化基礎知識進行篩選整合鞏固的過程,也是將其所學知識運用於技術實踐的過程,
更是對其進行思想品德、
社會交流、
獨立生存和自我發展等能力方面進行塑造的過程。
近年
來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表明,
在初高中畢業生、
中職畢業生和大專或本科生三類人員中,

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參加應聘者最多,且中職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三是中等職業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努力加強職業指導工作。

先學校努力轉變辦學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
適應市場
和社會需要,
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
努力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其次
學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不斷更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
改善教學方法,
突出能
力培養。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
養模式,推進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第三各學校都重視和加強職
業指導、創業教育和就業服務。

三、未來就業形勢分析

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中,從業人員將持續增加,根據

統計部門資料顯示,
2005
年至
2010
年將分別達到
834
萬和
850
萬人。據此,測算出
2015
年至
2020
年從業人員將進一步增加到
1267
萬和
1284
萬人,其中,每年需要補充的中職畢
業生為
50
萬人左右。

(1)
機械製造業每年需補充從業人員
94000
人,
其中中職學校畢業生為
53800

;
考慮到汽車
工業發展將帶動汽車維修等相關職業崗位增加,
預計機械製造業業每年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
數為
24800
人。

(2)
模具設計與製造業
2004

-2005
年,模具設計與製造業從業人員數由
16.92
萬增加為
19.22
萬,
,但由於其生產方式明顯向集約方向發展,進一步優化結構,從業人員數明顯增
加,估計到
2010
年從業人員將會進一步增加。

(3)
電子電器製造業隨著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製造業發展戰略的調整,估計該行業
每年新增中職畢業生為
10000
人左右。

(4)
信息產業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中發展空間最大的行業之一,
2002


2004
年,
信息產業增加值由
212.9
億元增加到
402.38
億元。
信息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
增加從事輔助工作的初級人才。
從長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軟體業看,
估計對中職畢業

生的需求在
40000
人左右。從信息產品製造業看,估計每年需補充中職畢業生為
36000

;
再加上計算機服務業的需求數
26000
人,
信息產業每年需補充的中職畢業生數為
10.2
萬人。

(5)
旅遊和餐飲業未來幾年年均需中職畢業生達
7.99
萬人,
是第三產業中對中職人才需求最
大的「客戶」


(6)
服裝設計與營銷專業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外資進入,對我國的輕工業發展產生
著積極的影響,
我國現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
據調查,
近幾年對該專業的
中職人才的需求正迅猛增長。

(7)
銷售業:隨著中國加入
WTO
,銷售業這個新興的行業將逐步完善。從業人員將達到幾萬
的空缺。



建築、房地產業:國家人事部發布的「全國部分人才市場供求情況報告」顯示,建築、
房地產等專業列招聘數量前
10
位,在職位需求中,對大專及以下學歷的需求占
50.1%


⑼電梯業:據統計,全世界平均
1000
人有
1
台電梯。我國如要達到此水準,還需新裝
80
萬台。
到時每年僅報廢更新就需要
6
萬台。
憑借房屋建設勢頭紅火,
電梯市場供需兩旺,

動電梯安裝維修行業,就業前景一片光明。

⑽物流業:
目前我國大約有
1.6
萬物流服務行業公司,
行業產值超過
390
億元。
預測到
2010
年中國物流行業的產值將達到
12000
億元。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物流業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將為更多求職者提供職位。

『叄』 就業調查報告(機械專業)

機械類專業是為各行各業製造並提供機械設備和電氣裝置的部門,被譽為「國民經濟的裝備部」。因為過去幾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設有機械類專業,已經培養了不少專業人才,加上傳統的機械企業這幾年經濟效益普遍不好,對人才的吸納能力和吸引力都有限,所以目前機械行業的就業需求並不旺盛。

但如果著眼今後,可以這樣說,機械行業將煥發生機。經過數年的改革調整,我國的機械企業逐步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機械行業逐步跟上市場經濟和信息時代的步伐;而且,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的製造業將得到較大的發展,有專家預測,21世紀的中國很可能成為全球的製造業和加工工業中心,在這種形勢下,對機械的需求必將有較大的提升。行業得到發展,繼而會對用人提出數量方面和質量方面的要求,因此專家預測,機械類專業人才的就業需求將得到改善,甚至有可能出現「熱銷」局面,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將成為企業競相爭奪的對象。

在今後10年內,社會對機械行業畢業生總體需求較大,其中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最為緊缺。目前不少企業的生產設備逐步更新換代,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懂得數控設備的操作與維護的機械專業人才將大受歡迎。不過目前我國高校的一些機械類專業教學內容陳舊,不能適應培養高水平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的需要,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機械設計製造與加工專業人才近年供需比也較高。因為這些專業將來的工作條件相對艱苦,需要從事車、鉗、銑、刨等工作,所以報讀這些專業的人不多,因而相關崗位上的人才缺口比較大。現在在不少地方的人才市場上,高級機械技術工人的待遇已直逼高學歷人士。另外工業工程和工業設計專業也有望成為熱門專業,因為我國的工業設計人才相對缺乏,我們20年來所培養的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僅3萬人左右,只相當於目前韓國該專業在校生的數量。不過工業設計專業在當前的就業情形並不好,供大於求,這是因為工業設計的重要性還不能為人、為企業所了解、所看重。

從行業發展看,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印刷機械等專業的前景都值得看好。

需要說明的是,機械類專業的名稱、內涵過去和今天有所不同,現在經調整、合並,機械類專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汽車服務工程」「製造自動化與測控工程」「微機電系統工程」「製造工程」等專業。

機械類專業是一個是實實在在的專業,大到萬噸巨輪,小到行動電話,高精到太空梭,普通到曲別針的製造,都離不開該類人才。而且,機械類專業還具有通用性的優勢:學建築機械的去搞醫療器械能適應,學石油機械的去造飛機也沒問題。另外,並非只有機械行業才需要機械專業人才,任何行業,無論是生產型企業還是研發性單位,只要使用設備、生產線,就要給機械專業人才用武之地,如制葯、乳品、食品、橡膠等行業都需要他們來安裝和維護生產設備。只要整個社會經濟正常發展,該專業畢業生就不乏就業崗位,他們既可以成長為工程師,也能勝任管理崗位。 以下數據是倆年前的供參考

畢業生就業率:92.01%。
熱門分析:它是以培養現代機械工程師為目的的專業,也是我國高校開設得最久的專業之一。多年來,它長盛不衰的奧秘就在於:無論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到何等程度,都離不開機械製造,它是人們物質生活用品供應的基本保障。
考生類別:理工類。
就業前景:主要到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
就業分布最多五省市:北京、上海、浙江、遼寧、山東。
畢業生就業分布統計:
就業行業或部門 百分率
國有企業 34.35%
錄取研究生 14.68%
民營及私營企業 12.59%
其他事業單位 1.10%
高等學校 1.23%
機關 1.24%
科研設計單位 7.94%
三資企業 12.14%
部隊 3.54%
中小學及其它教學單位 0.99%
出國 1.43%
自主創業 0.43%
金融單位 0.25%
醫療衛生單位 0.08%

註:本專業的各方向及就業率分別是: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88.68%、機械設計及製造82.72%、汽車與拖拉機81.61%、機車車輛工程91.44%、流體傳動及控制84.53%、真空技術及設備88.89%、機械電子工程88.44%、設備工程與管理85.63%、金屬材料與熱處理87.23%、鑄造84.47%、塑性成型工藝及設備92.46%、焊接工藝及設備92.79%。
機械是目前就業率很高的專業,但是賺錢多少要看你以後的能力,一般研究生在北方4000左右,本科生3000左右.
工業設計就業前景

進入21世紀,更多企業已意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性。據國家輕工業局副局長朱燾介紹,現代工業產品的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工業設計的成功。隨著高科技技術的發展,產品的質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搶占市場,獲勝的關鍵在於工業設計的創新,在於其能否引導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車、手機、電腦市場中,各企業越來越關注其設計問題,誰的工業設計有創新能取勝,誰就能贏得市場。目前國外許多大企業都擁有龐大的設計機構,象日本東芝,擁有的工業設計師數以百計。還有國內大企業海爾集團,就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國工業設計專家,每年投入的開發設計費達8000多萬元。這些高投入獲得了高回報,海爾產品廣泛行銷海外世界市場就是一個證明。這說明,市場需求更多的工業設計就業人才,工業設計越來越在市場受到重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加入WTO在即,只有工業設計人才得到重視、使用,我國的工業產品才能躋身廣闊的世界市場,市場需要多層次、多門類的工業設計人才,工業設計人才在未來有極大的升值潛力。」工業設計」將是一個為我們國家、我們的企業大量創造知識產權的黃金水道,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21世紀的文化將是設計的文化!

在中國,工業設計就業前景現在正值上升的時期,因為在這個行業裡面,過去我們是以加工為主,現在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現在的加工業務和外加工訂單越來越少了,所以現在這些加工企業都開始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目前工業設計是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的環境.但是作為工業設計來講,第一點就是要技術上的創新,工業設計絕對不是一個外觀造型,所以要做出一個好產品來,第一點就是技術的更新,所以這對人才的要求就相對來講比較高。對於一個要做工業設計的設計師來說,要具備整合技術的能力,在學校裡面應該多學一些跟科學技術相關的知識——不是說要他當一個科學家,也不是說讓他去發明什麼技術,但是他要了解技術,新材料現在發展到什麼水平了等等,這是設計師對新材料發展的了解,他才能知道把這些東西引進來。作為工業設計師,一方面是要大量地學習這些新知識,要有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積淀,這種文化的積淀也不是我們讀幾本好書,把古代的某個物品搬出來,把它翻翻新,這就叫創新了,而是怎麼去結合中國文化元素,提取當中的文化底蘊的東西,這又是一個需要修煉的內功;第三點是作為工業設計師,對手段的能力要強,從做工業設計的角度上來講,你所掌握的計算機軟體要遠遠多於做平面和裝璜的。工業設計除了有CAID等輔助工業設計的軟體以外,還有許多的渲染、結構的軟體,像CAD、PROE等各種加工的軟體,直至和加工設備的介面的編程,這都需要工業設計師掌握和了解。所以工業設計師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夠成為高端的人才,他應該是從整體的設計業務當中成長起來的最高端的一批..

『肆』 當前社會機械類行業對人才需求 調查報告的形式

機械類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調查報告

機械行業內的技工短缺現象已經遍及全國,目前全國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1、高技能人才數量短缺,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調查結果顯示,技師和高級技師佔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調查還發現,企業當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營銷、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比例達到319%。
2、各技術等級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技師和高級技師嚴重短缺。企業對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和初級工的需求人數與求職應聘人數之比分別是24:1、21:1、18:1、15:1和15:1,目前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比已經大於對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比。
3、在製造業發達的地區,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能人才的短缺狀況更加嚴重。江蘇省無錫市2005年二季度企業登記需要275名高級技師和技師,但沒有一個人應聘;高級工的需求與應聘人數之比已經達到48:1,中級工和初級工的需求與應聘人數之比分別為15:1和17:1。
東三省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更是嚴重短缺。據2004年底調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的比重,遼寧為88%,吉林為71%,黑龍江為61%。即使在上海,此比例也只有94%。2004年末,在北京,汽車行業的人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競相以高薪爭奪高級銷售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場面。
4、我國對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出日益強勁的勢頭。據測算,到「十五」末,我國技能勞動者需求總量將增長20%-25%,其中,高級以上技能勞動者所佔比例預計增長15-20個百分點,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的需求將翻一番。高素質的機械、汽車營銷人員將有更大的需求,機械行業的高級技術工正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缺口。

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一輪接一輪的就業潮、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等問題,使得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然而高級技術人才卻嚴重短缺,人才市場呈現出求大學生、碩士生易,尋高級技師難的狀況。同樣,機械製造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為此,不久的將來,國家也將會推出《職業培訓考核條例》,加快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並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並通過《職業培訓考核條例》將其制度化;建立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廣「使用與培訓考核相結合,待遇與業績貢獻相聯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職工憑技能和職業資格得到使用和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機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並逐步實現技師、高級技師與相應專業技術人員在工資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相應的機械行業的企業的成本也將有所提高,所以現在就是提前爭奪精英人才,做好企業人力資源儲備的好機會。
據統計數據表明,現在僅僅是技工的短缺,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相關的精英人才的需求和短缺也會逐步成為現實,形勢將更加嚴峻。
從機械製造行業業的現狀來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忽視
雖然在當今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已經被社會認可,但是現行教育體制重學歷教育、輕技能培訓是技術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對技術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術工人的培養卻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盡管技術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現,但技工教育培訓的發展還難以適應。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如近年教育部布點增長最快的10個專業,其畢業生的就業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藝術設計下降了21.6個百分點,就業率僅為59.7%。盡管目前各類職業學校已達2萬多所,但以培養後備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只有200多所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且由於經費不足,規模有限,設備設施老化,畢業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決,難以在短期內迅速培養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學生和家長們「非大學不上,非名牌大學不上,非熱門專業不讀」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學歷相對低但需要長期在生產第一線積累技能和經驗的技工卻不被人們重視,甚至是被大大的忽視了,這就在源頭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雖然國家對各級高級職業技能的培養也增大了力度,比如對營銷師、建造師、造價師等等高級職業資格的培訓,但就總的人才狀況而言,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培訓出來的這些人才是否真正能在實踐中被企業所接受?這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另一方面,作為技工人才重要輸送基地的技術學校也有很大的辦學困難:製造業人才的培養所需設備價格高、使用率低;生源少,學校辦學積極性也不高;與計算機、英語等熱門專業相比,學生學成後工作辛苦、收入少、工作相對難找。
2、企業對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
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周期相對較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的培養,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大量的工作經驗和技能,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然而許多企業只顧追求短期效益,大多數企業名義上開展了培訓,但實際上用於職工培訓方面的花費並不高,2003年企業用於就業人員的人均教育經費投入僅為195元,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占職工工資總額的1.4%,未達到國家規定1.5%的最低比例;2004年的增長也非常有限;2005年上半年有所改善,但也僅局限於部分外資企業和國內各大知名企業。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後,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職工重使用輕培訓,甚至只使用不培訓。這次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企業用於技術工人培訓的費用不到職工教育經費的20%。其中,職工教育經費用於技術工人培訓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業佔58.5%,比例在20%-50%之間的企業佔26.9%,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佔14.6%。企業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沒有發揮主體作用,對員工的培訓投入不夠,不注重人才培養,不注重人才的儲備,只使用、不培養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技術工人的短缺。
3、還沒有形成對高技能人才的評價、激勵和流動機制
在技能人才評價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沒有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並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勵上,企業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國有企業,多沒有建立鼓勵生產操作一線技能勞動者鑽研技術業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收入分配機制。在企業外部,由於沒有給技能人才創造靈活的流動環境,因而也沒有達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動中實現應有價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達到鼓勵技能人才投資的目的。
雖然近幾年各種技能認證考試不斷推出,但在技能人才評價方式上,還存在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沒有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並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
我國將對機械工程師實行技術資格認證制,全國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已經在2004年11月份開考。雖然高薪聘請技術人員的信息常見於報端,但是技術人才的整體薪資還處於較低水平。良好的激勵和流動機制還沒有形成。
綜上所述,機械製造業高級人才短缺問題已經引起了各地各相關部門的重視,紛紛採取了應對措施。
對於企業而言,誠然,高薪可能會找到優秀的高技術人員,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高技術人才的匱乏,涉及到人才斷層,解決此問題,任重而道遠。首先要從改變人們對技術工作的認識和定位抓起,只有人們對技術人才的認識改變了,技術人才市場才可能出現繁榮的局面。尋找和培養高技術人才才有了落腳之處。同時還要提高培訓機構的培訓能力和培訓水平,讓它真正的成為技術工人的搖籃。
自我國引進全面質量管理以來,企業領導質量意識普遍增強,但企業領導者的素質依然參差不齊。一些企業領導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抓質量促效益上,不願花大力氣推動艱苦細致的質量工作,產品質量的低水平徘徊也就不足為奇。一些企業管理混亂是導致企業質量效益不佳的另一主要原因。
國內眾多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的結構普遍存在一定缺陷,技術人員隊伍過於年輕,經驗不足,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夠,工作較為浮躁。企業對技術人員的報酬分配不合理,薪金過低,對技術攻關的獎勵承諾無法兌現,這些普遍存在的情況大大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身懷絕技的技術人員因對企業不滿而離開企業,開辦生產同樣產品的私有企業,這不僅削弱原來企業的技術力量,而且加劇了機械行業的無序競爭。

閱讀全文

與機械就業市場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美市場營銷中的倫理問題 瀏覽:851
16年4月市場營銷真題 瀏覽:367
市場營銷專業就業前景2016 瀏覽:167
學校教師培訓考核管理方案 瀏覽:854
八個需求市場營銷例子 瀏覽:909
市場營銷課酒店策劃 瀏覽:505
縣域電子商務地圖 瀏覽:884
市場營銷調研什麼 瀏覽:601
海信網路營銷 瀏覽:718
生態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486
市場營銷專業考研211 瀏覽:541
個體工商戶安全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302
網路營銷具有哪些特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160
市場營銷學是什麼學士 瀏覽:117
樓房促銷方案 瀏覽:724
促銷活動總結分析報告ppt 瀏覽:522
銀行網點旺季營銷分析方案 瀏覽:181
蛋糕店市場營銷策劃總結 瀏覽:61
市場營銷學單項選擇題答案 瀏覽:782
周末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