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什麼
海爾的國抄際化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個基礎,只有先做到了海爾的國際化才能去做國際化的海爾。我們在做海爾的國際化的時候,就是要海爾的各項工作都能達到國際標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質量;二是財務;三是營銷。質量要達到國際標准;財務的運行指標、運行規則應該和西方財務制度一致起來;營銷觀念、營銷網路應達到國際標准。我們自身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所以「出口」是針對海爾的國際化而言。
但國際化的海爾就不同了,「海爾」已不再是青島的海爾,中國的海爾也將成為整個國際化海爾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會有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東南亞海爾等等。國際化的海爾是三位一體的海爾,即設計中心、營銷中心、製造中心三位一體,最終成為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具備在當地融資、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爾。
選擇在美國建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我們自找苦吃,因為在美國建廠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國市場可以成功的話,就可以取得非常寶貴的經驗。另外,美國市場非常大,我們在美國市場已經銷售了幾十萬台,如果不設廠,就會有很大制約,如運費問題。
⑵ 幫我找一下海爾在各國發展的圖表最好是經濟相關
海爾集團的跨國發展戰略
1.產品出口與海外投資狀況
可以說,即使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作為十分具有超前意識的企業家,張瑞敏就在為企業向國際市場發展,進行准備工作。在他到青島電冰箱總廠僅4年後,當產品在國內小有名氣之時,他便將企業發展的視野擴大到海外。出口創匯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國際上創造馳名品牌。
(l)出口經營狀況
從1986年青島電冰箱總廠第一次出口產品並取得3O0萬美元出口額這一不俗戰績算起,海爾集團的出口額逐年增加。盡管從1997年起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企業出口受阻,但真正類似海爾產品這樣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受影響並不大,而且由於海爾集團出口的重點是在歐美,因此,它的出口繼續保持增長勢頭。1998年,海爾出口創匯達到7675萬美元,比1997年增長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種為冰箱、洗衣機、冷櫃等。
在出口地區的分布上,基本上,歐美國家佔6O%,日本佔20%,東南亞佔16%,其他地區佔4%,共計87個國家(地區)。出口到歐美國家的以冰箱、空調為主,其中在美國18O升以下冰箱市場份額中,海爾冰箱佔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爾集團的海外經銷商共有49家,經銷網點11004多個。
(2)海外投資狀況
海爾集團從1995年起,就著手在海外投資建廠。經過洽淡和協商,終於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達建立了海爾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產電冰箱為主的合資生產企業—一海爾莎保羅(印度尼西亞)有限公司(PT.Haier Sapporo Indonesia)。它標志著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後,1997年6月,菲律賓海爾LKG電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馬來西亞海爾工業(亞細亞)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爾空調生產廠成立;1999年2月,海爾中東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這些不過是海爾集團海外投資事業的「牛刀小試」,而其企業國際化的真正重心則是在美國,在美國進行投資建廠。這一計劃1999年將進人戰略性的實施與發展階段,即在波士頓建設設計中心,在紐約建設營銷中心,在南卡羅萊那州建設製造中心。
2.跨國發展戰略的成因
促成海爾集團積極向海外發展跨國經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
在國內市場中,由於家電行業的迅速發展,國內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價格戰在各種家電領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爾集團盡管作為國內家電知名品牌的生產廠家,在國內市場上占據明顯優勢,但它認為,正是由於有了較高市場份額,才是積極向外擴張發展跨國經營的最好時機與充要條件,內在動力已經具備。
在國際市場中,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每個國家國內企業都受到了來自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外部經濟力量的競爭與沖擊。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主宰著國際市場的發展,發展中國的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幸分一懷羹」,是它們努力拓展生存空間的重要出路。海爾集團不甘心自己僅僅是中國的名牌生產企業,還希望主動打入國際市場,將海爾產品在國外
叫響,從國外同類產品的著名品牌中,搶得一塊國際市場份額。而且,張瑞敏還認為,打人國際市場,不能僅僅依靠發展出口,還必須發展海外直接投資,在國外,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建立自己的產品的設計、生產和營銷三位一體化網路,從而迴避國際市場波動造成的影響和風險。1991年,海爾在首次在國外(阿聯酋)注冊商標,緊接著,1992年4月,海爾獲得IRO9001質量體系認證,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通過此項認證的企業,這些都為張瑞敏實現其在國際市場中創造馳名商標的設想打下了重要基礎。
作為決策者來說,張瑞敏將企業發展進行戰略轉變是經過深累熟慮的,事實證明這一轉變也是正確的。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外貿出口受到嚴重沖擊,但是海爾集團的出口創匯卻比1997年增長了36%。同時,在國內企業因出口受阻而紛紛尋求新的海外發展出路時,海爾集團的海外投資則早己向縱深發展了。它在美國的三位一體(即設計、生產和營銷)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張瑞敏及其部屬的超前意識,為海爾艦隊的今後航向指明了新的坐標。
3.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指導方針與實施手段
(1)「先難後易」原則
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跨國經營發展模式,通常是先向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出口或投資,最後在將發展目標逐步轉向發達國家。海爾集團一反這一定式,它的策略是:將海外發展的目標定位於執世界經濟發展之牛耳的發達國家,一旦在發達國家站穩腳跟,便可以以易如反掌之勢進入並佔領發展中國家市場。
例如,海爾冰箱首先是成功地打人德國市場,而在歐盟國家中,德國市場是最難進人的。如今海爾在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中,將海外投資的絕大部分力量放在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發展難度極大的市場。但是,海爾人認為,這里的機遇也是極大的,根據主客觀因素,成功的概率也很高。在這里的成功,比較起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失敗(盡管目前尚未發生),無疑,前者則是至關全局的。而且,在美國的經驗具有提綱摯領的重要意義。
因此,進入和開發發達國家家電市場,是企業海外發展戰略至關重要的一步棋,它對於海爾集團始終把握世界家電生產的發展潮流,對於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競爭力,對於實現「海爾的國際化與國際化的海爾」的發展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一新的發展模式,也為我國企業海外投資事業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2)「高起點」原則
在張瑞敏看來,海爾集團在國際化過程中,僅僅處於初級階段。同世界50O強相比,海爾集團遠非國際化大公司,但是,起步晚,不一定起點就低。海爾集團要在各個方面都要按照最高的國際標准去做。這就是他的「高起點」原則。例如,他要求所有事業部(指生產的各個部門)都必須有產品出口,因為,他認為,國際市場是檢驗產品質量、檢驗本部門各方面工作是否有問題的試金石。通過國際市場的信息反饋,迫使企業改進管理。
⑶ 海爾集團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是什麼啊
一、海爾集團的發展過程 海爾集團公司的前身青島冰箱廠是於1984年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廠是一個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當時人們的質量意識還相當淡漠。1985年4月,冰箱廠當眾砸毀了有嚴重質量問題的76台冰箱,極大地提高了工人們的質量意識,這樣做的結果是1988年榮獲國家質量獎,1990年獲電冰箱行業唯一的國家質量管理獎。到1991年,連續五年被全國消費者評為"最受歡迎的輕工產品電冰箱類"第一名,這時的冰箱廠,無論是品牌的知名度還是在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島電冰箱廠為核心企業,以空調器廠、冷櫃廠為緊密層企業,經過改制,組建了海爾集團公司。海爾集團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使集團公司迅速成長為96年在全國500強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92年到96年五年間,海爾集團銷售收入從8億元飆升至61.6億元,97年1-8月份銷售收入達66億元。目前海爾集團產品包括電冰箱、冷櫃、空調器等13個門類5000餘個規模品種,並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海爾商標在96年的無形資產價值達到77億,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二、資本運營的兩種方式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史蒂格勒曾說過: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大公司、沒有一家不同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通過資本運顴發展起來的,也沒有哪一家是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利潤的積累發展起來的。海爾集團發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於有效的資本運營模式,抓住有利時機,實現了低成本的資本擴張,其中最顯著的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股權融資,發行海爾冰箱股票,募集社會資金;二是以無形資產兼並有形資產,進行兼並重組,實現高效率的規模擴張。 1993年國家發展資本市場,海爾集團抓住這個機遇,積極籌備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爾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資金3.69億元,96年通過配股又募集資金1.43億元,這些資金先後用於擴大冰箱產量及相關項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運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業面臨了新的壓力,由過去僅面對用戶、員工,轉變為要面對股東、員工、用戶。股東要求企業每年給他較高的利潤回報,員工要求工作環境不斷改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這樣一來,企業上市後面臨的壓力比上市前大的多,為使壓力轉化為動力,必須形成一個股民、員工、用戶互動的價值鏈,從而保證資產質量的不斷提高。上市三年多,海爾通過改制,使企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冰箱產量是由上市時93年的30多萬台,猛增到96年的151萬台,增長了5倍,企業利潤總額也由93年的8187萬元,增長到96年的20065萬元,增長了2. 5倍,員工的工作環境、工資收入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公司股本由93年上市的1.7億元擴張為96年末的3.26億,而公司每股收益卻由上市時的0.41元,增長為96年的0.55元,公司在三年的時間里,股本翻一番,而每股收益不但沒有稀釋,反而有提高,也就是說企業在不斷擴容的同時,資本利潤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從根本上保證了股民的權益。通過股票上市從而轉變企業的機制,形成股民、員工、用戶互動的價值鏈,這是我們在資本市場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外,公司在企業兼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在這方面,海爾提出了"吃休克魚"的思路。所謂休克魚是指硬體條件很好,管理卻滯後的企業,由於經營不善落到了市場的後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場就能重新站起來。在國內現行體制下,活魚不讓吃,吃死魚會鬧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魚,而海爾擅長的就是管理,還有手中的王牌價值77.36億元的海爾品牌,這樣就找到了海爾與"休克魚"的結合點。在資本運營的實踐中海爾集團堅持"吃休克魚"的策略,十三年來共兼並了虧損總額5. 5億元的十四家企業,盤活了14.2億元資產。 從青島電冰箱總廠發展到現在,隨著企業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爾集團在企業兼並及盤活資產方面,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資金,全盤改造。青島電冰箱總廠通過與德國利勃海爾合資,引進了先進技術,生產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時,狠抓產品質量,大力開拓國內市場。到1985年6月,生產出我國第一台四星級
⑷ 有誰知道海爾進入國際市場的模式~幫忙分析一下~~~
一、海爾的三個戰略階段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在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品多元化、經營規模化、市場國際化的國家特大型企業,是中國首批公布的10大馳名商標中唯一的家電名牌。 海爾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迅速成長為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產品包括42門類8600多個品種,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電熱水器、吸塵器等產品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企業銷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穩定增長,1998年集團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62億元。1997年8月,海爾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中國6家首批技術創新試點企業之一,重點扶持沖擊世界500強。 海爾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戰略階段。 1.名牌發展戰略階段—名牌戰略與國際化的關系—只有國內市場做大做強,才有資格談國際化的問題 這一階段海爾艱難起步並確立冰箱行業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過砸掉76台有問題的冰箱砸醒職工的質量意識,樹立名牌觀念。 海爾84年起步時管理混亂,無優勢產品,職工人心渙散,要擺脫這種局面,必須高起點切入,給企業注入生存的希望。當時的外部環境是冰箱廠蜂擁而起,但沒有名牌,因此我們決定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冰箱生產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的冰箱,創出冰箱行業的中國名牌。1988年獲得中國冰箱行業歷史上第1枚國家質量金牌,標志著名牌戰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來,海爾採取「先難後易」的出口戰略,即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建立信譽,創出牌子,然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佔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海爾產品的高質量樹立了國際市場信譽,並堅持在發展中對國際市場布局進行多元化戰略調整,因此創出了在國內市場穩固發展的同時,有力地開拓了國際市場的大好局面。海爾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由於堅持了創中國自己的國際名牌的戰略,因此,出口產品都打海爾自己的品牌,並努力通過質量、售後服務等樹立海爾品牌的國際形象。另外,海爾還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星級一條龍服務體系,設立了售後服務電話,海外的海爾用戶同樣可以享受到海爾星級服務。 經過艱苦努力,海爾通過質保體系國際認證、產品國際認證、檢測水平國際認可取得參賽資格;海爾從引進、消化、吸收到通過合資引智,使各類產品保持了與國際同步。 2.多元化發展戰略階段—多元化國際化的關系—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 國外把家電分為3類: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白色家電指可以替代人們家務勞動的產品;黑色家電可提供娛樂,像彩電、音響等;米色家電指電腦信息產品。 我們從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後進入了冷櫃、空調、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97年我們從白色家電領域進入黑色家電;從現在開始我們又進入電腦行業。 關於多元化,外界議論很多,到底該不該多元化?應該多元化還是專業化? 我們認為,廣義的多元化指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我們認為的多元化不僅是產業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場多元化。如可口可樂,有一位經濟學家說它是專業化,我們認為可口可樂應該是多元化的,因為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市場都被可口可樂征服了,這就是市場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卻不計其數,它本身並沒有工廠,但卻有市場。它只抓兩頭,一頭是鞋的設計、開發,另一頭是銷售。歸根結底,誰擁有市場資源,誰就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多元化的發展應是一種趨勢,最關鍵的是在國際市場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廠,但我卻擁有全世界的市場。 3.國際化發展戰略階段—海爾的國際化與國際化的海爾—兩者之間的區別與本質聯系 海爾的國際化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個基礎,只有先做到了海爾的國際化才能去做國際化的海爾。我們在做海爾的國際化的時候,就是要海爾的各項工作都能達到國際標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質量;二是財務;三是營銷。質量要達到國際標准;財務的運行指標、運行規則應該和西方財務制度一致起來;營銷觀念、營銷網路應達到國際標准。我們自身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所以「出口」是針對海爾的國際化而言。 但國際化的海爾就不同了,「海爾」已不再是青島的海爾,中國的海爾也將成為整個國際化海爾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會有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東南亞海爾等等
⑸ 海爾洗衣機打入日本市場的市場細分依據的標準是什麼
市場細分依據的標準是:
隨著市場細分化理論在企業營銷中的普遍應用,對市場細分標準的研究也愈來愈為人們所重視。
歸納起來,市場細分所依據的標准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地理環境因素、人口因素、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因素。這些因素有些是相對穩定的,多數則處於動態變化中。
1. 地理環境因素,即按照消費者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來細分市場。具體變數包括:國家、地區、城市規模、不同地區的氣候及人口密度等。之所以將地理環境因素作為細分消費者市場的首要依據,是由於處於不同地理位置和環境下的消費者,對同一類產品往往會呈現出差別較大的需求特徵,以至於對企業營銷組合的反應也常常存在較大的差別。總之,地理環境因素易於辨別和分析,是細分市場時應予考慮的基本因素。但同時,地理環境因素又是一種相對靜態的變數,處於同一地理位置的消費者對某一產品的需求仍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企業選擇目標市場,還必須同時依據其他因素進行市場細分。
2.人口因素。可以依據的人口統計變數包括年齡、婚姻、職業、性別、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生命周期、國籍、民族、宗教、社會階層等。顯然,這些人口變數因素與需求差異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譬如,不同年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消費者在價值觀念、生活情趣、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依據人口統計變數來細分市場,在企業營銷管理中受到普遍重視。
3.年齡和家庭收入也對某些產品需求起著制約作用。企業在選擇目標市場時,可以根據本企業的營銷目標及其預期利潤,分別考慮各個細分市場的家庭數目、平均購買率、產品的競爭程度等因素。經過分析研究和預測,即可比較准確的評估出每個細分市場的潛在價值。
4. 心理因素,即按照消費者的心理特徵細分市場。心理因素十分復雜,包括個性、購買動機、價值觀念、生活格調、追求的利益等。譬如,生活格調是指人們對消費、娛樂等特定習慣和方式的傾向性。追求不同生活格調和品位的消費者對商品的愛好和需求有很大差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在服裝、化妝品、傢具、餐飲、旅遊等行業的企業越來越重視按照人們的生活格調和品位來細分市場。
4.消費者的個性、價值觀念等心理因素對需求也有一定的影響。企業可以把具有類同的個性、愛好、興趣和價值取向相近似的消費者集合成群,並結合他們的行為方式有針對性地制定營銷策略。比如,在上述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可以分"傳統型"、"新潮型"、"奢靡型"、"活潑型"、"社交型"等群體。顯然這種細分方法可以顯示出不同的消費群體對產品的心理需求特徵。追求的利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對產品不同效用的重視程度。一項對亞洲女士服裝市場的調查表明,亞洲女士喜愛緊身服裝有以下原因:視覺上更嬌柔,形體更美麗,更加自信等。但不同國家和地區女士的追求在心理上仍有差異。
5.行為因素,即按照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細分市場,包括消費者進入市場的程度、使用產品頻率、偏好程度等變數。按消費者進入市場程度,通常可以劃分為常規消費者、初次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依此可劃分若干不同的細分市場。一般而言,資力雄厚、市場佔有率較高的企業,特別注意吸引潛在購買者,企業通過營銷戰略,特別是廣告促銷策略及優惠的價格手段,把潛在消費者變為企業產品的初次消費者,進而再變為常規消費者。而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無力開展大規模促銷活動的企業,主要注重吸引常規消費者。在常規消費者中,不同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頻率也很懸殊。所以,可以根據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頻率進一步細分。例如,把使用頻繁的顧客稱為"大量使用戶",把較少使用者稱為"少量使用戶"。
6. 消費者對產品的偏好程度,是指消費者對某品牌的喜愛程度。了解那些偏好本企業的消費者,客觀上也是形成細分市場、確定目標市場的過程。按照消費者對某品牌產品的偏好程度來細分市場,可以把消費者市場劃分為四個群體。一是絕對品牌忠誠者。二是多種品牌忠誠者。三是變換型忠誠者:變換型忠誠者是從忠誠某一品牌轉移到忠誠另一品牌。四是非忠誠者:並無一定的品牌偏好,購買行為常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當然,一個理想的細分市場應當是上述相關因素的組合。
⑹ 「海爾」採取了幾種進入國際市場的戰略
我是老潘,我會繼續關注這個事情的,希望肖老師注意一下,這次所有的作業我都會叫孫院長拿給我,我會親自叫小蜜去檢查有沒有抄襲這種破壞人民團結的惡劣行為!
⑺ 為什麼海爾在海外採用直接投資的形式進入國際市場它有哪些明顯的優勢(後附海爾海外經營資料及評論)
我想是和海爾的管理有關系的,海爾作為中國優秀的企業,其管理的水品也是一流的,他在國內的壯大基本上都是通過兼並的方式進行,因而他的「休克魚」也被廣為報道,而海爾在進軍海外的時候選擇直接投資的方式,我是這么看的:
首先,結合自身的考慮,海爾不是處於高速的增長期,不需要迅速的擴張自己,而是穩健的壯大,且他的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具有自己海外建廠的實力。
其次,直接投資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管理管理工廠,而海外並購或者重組都要兼並或重組後的公司慢慢才能適應新的管理,接受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轉型成功與否還是個未知數。
第三,不要接手以前公司那麼多復雜的財務問題,這是很難弄的一點,TCL並購湯姆遜失敗就是現在的一個很好的案例,財務問題很難處理的好的!
就曉得這些,隨便寫的,不對的請包涵哈!
⑻ 海爾集團獨具特色的市場國際化戰略是如何實現的
1998年以來,海爾集團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創國際化的海爾。海爾提出的「國門2.構建海外專營網路,實現全球市場競爭。全球化的營銷網路是保證產品大批量
⑼ 海爾是如何闖進海外市場的
海爾集團的發展過程
海爾集團公司的前身青島冰箱廠是於1984年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廠是一個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當時人們的質量意識還相當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廠當眾砸毀了有嚴重質量問題的76台冰箱,極大地提高了工人們的質量意識,這樣做的結果是1988年榮獲國家質量獎,1990年獲電冰箱行業唯一的國家質量管理獎。
到1991年,連續五年被全國消費者評為"最受歡迎的輕工產品電冰箱類"第一名,這時的冰箱廠,無論是品牌的知名度還是在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島電冰箱廠為核心企業,以空調器廠、冷櫃廠為緊密層企業,經過改制,組建了海爾集團公司。海爾集團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使集團公司迅速成長為96年在全國500強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
92年到96年五年間,海爾集團銷售收入從8億元飆升至61.6億元,97年1-8月份銷售收入達66億元。
目前海爾集團產品包括電冰箱、冷櫃、空調器等13個門類5000餘個規模品種,並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海爾商標在96年的無形資產價值達到77億,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9)國際市場細分與定位海爾擴展閱讀:
1、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階段(2005年—2012年):創造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品牌
時代機遇:互聯網的發展
一般企業做法:以企業為中心賣產品
海爾創新做法:以用戶為中心賣服務
海爾管理創新:探索「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帶來營銷的碎片化,傳統企業的「生產—庫存—銷售」模式不能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企業必須從「以企業為中心賣產品」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賣服務」,即用戶驅動的「即需即供」模式。互聯網也帶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際化和全球化之間是邏輯遞進關系。
「國際化」是以企業自身的資源去創造國際品牌,而「全球化」是將全球的資源為我所用,創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質的不同。因此,海爾整合全球的研發、製造、營銷資源,創全球化品牌。
這一階段,海爾探索的互聯網時代創造顧客的商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雙贏」模式。
2010年,張瑞敏在美國與世界頂級的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和加里·哈默交流海爾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兩位管理大師對海爾人單合一雙贏的自主經營體的實踐給予了高度評價,加里·哈默(左)認為海爾推進的自主經營體創新是超前的。
2、網路化戰略發展階段(2012年—2019年):網路化的市場,網路化的企業
時代機遇:互聯網的發展
一般企業做法:以自身為中心的傳統型企業
海爾創新做法:互聯網時代的平台型企業
海爾管理創新:繼續探索「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而新模式的基礎和運行則體現在網路化上,市場和企業更多地呈現出網路化特徵。
在海爾看來,網路化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路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即大規模定製,按需設計,按需製造,按需配送。
2012年12月,瑞士洛桑IMD商學院院長多米尼克·特平將「IMD管理思想領袖獎」頒發給了張瑞敏,以表彰其對現代管理藝術與實踐做的貢獻。
2015年11月,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企業家,張瑞敏在第七屆德魯克全球論壇上發表演講;入選「2015年度Thinkers50榜單」並榮獲Thinkers50傑出成就獎之「最佳理念實踐獎」(Ideas into Practice)
2016年6月8日,第86屆耶魯CEO峰會論壇上,張瑞敏被授予「傳奇領袖獎」獎,成為今年唯一一位榮獲該獎項的中國企業領袖。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領導力項目高級副院長Jeffrey Sonnenfeld(傑弗里 桑尼菲爾德)評論道:張瑞敏是一位真正的全球商業巨人,他令他的競爭對手、同行以及像他一樣的中國商業領導人都肅然起敬。作為一個轉型領導者,他汲取中西方商業實踐的精華,創造了他自己獨特的模式。
2018年9月11日,山東省人工智慧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在煙台召開。海爾憑借在智慧家庭方面的領先探索成為推進聯盟工作的牽頭企業,積極協同各企業搭建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圈,並當選第一屆輪值理事長單位。
2018年10月5日,青島海爾公布在法蘭克福上市的計劃。
2019年7月1日,青島海爾公司股票名變更為「海爾智家」,股票代碼「600690」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