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小學語文教師下水文培訓方案

小學語文教師下水文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2-01-12 19:12:48

❶ 小學語文教師十項基本功的思路及策略

小學語文基本功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1)小學語文基本功訓練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循序漸進,逐步加深,不斷提高。 (2)小學語文基本功訓練要從嚴要求,嚴格訓練。 (3)認真鑽研教材,按照教材特點和要求進行訓練,注意課內外相結 合,但不能加重學生負擔。(4)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功都得到發展。

❷ 小學語文教師要不要寫下水文

非常有必要寫下水文。

❸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寫作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寫作教學應注重激發學習興趣,應貫穿於語文教學中,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教師應當積極尋找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平台與途徑,通過創新寫作教學大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劉國正先生指出:「你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於和善於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依託寫下水文,提升自身寫作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能避免教學中的許多誤區(如最常見的命題作文,命題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實踐出真知」,老師自己動手,才會懂得評價學生的作文,如果一個題目寫不出,就可以更寬容學生的作品;如果一個題目寫得很好,那講授就有了依據,學生學習也有了方向。這是教學相長的好辦法。在作文教學改革中,教師勤於動筆不僅是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下水文,教師能真正體驗寫作規律,在教學中把寫作規律和教學規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因此,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引導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詳細觀察、分析,在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在可課堂上進行講述,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的恐懼心理,刺激小學生產生觀察事物的興致。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更多的是夥伴,而不是教師,因此,要能夠在學生的角度上觀察考慮問題,並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與學生一起分享各自的趣事。不斷鼓勵學生講述自己所觀察到得趣聞軼事,並將講述的內容原封不動的寫下來,這樣會減輕小學生下筆的恐懼感,刺激小學生寫的慾望。素質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導,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小學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個性化閱讀方式,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感受書本思想內涵,並加入自身體驗,使得小學生將閱讀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啟發小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素材的能力。
三、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篇好的文章自然是作者千錘百煉、仔細推敲的結果,但它也絕對離不開作者平時的社會歷練和知識沉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句前人留下的至理名言,今天拿來比喻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十分恰當。前一句講的是只有平時做到了大量閱讀,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素材,才能在未來的寫作中文如泉涌;而後一句是說行動力,在做了大量的閱讀,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之後,只有通過長期的寫作訓練,才能檢測到一個人的知識積累程度和運用能力。如此看來,閱讀和寫作訓練是我們作文教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組成部分。要想讓學生寫出好作文來,平時就要著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讓他們涉獵書海,不斷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個人的審美情趣,為作文儲備大量的知識能量。唐代詩人杜甫那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我國近代大文豪茅盾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作家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從中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並且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逐漸提高,而欣賞力的提高反過來會提高他的表現能力。可見,我國歷代的文學家都對閱讀之對寫作的重要性有過高度的評價。當然閱讀不僅僅是讀「書」,還要讀「人生」,讀「社會」。書本上的知識也是來自社會生活,是對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論離不開實際,任何人都不可「閉門造車」,都要走進社會、體驗生活。這樣既可以繼續擴大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激發寫作的慾望,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等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持之以恆,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重點介紹該篇課文在寫作方面的獨到之處,讓學生從中分析、領會並掌握作者的寫作技巧。凡是優秀的範文,都可以用來指導學生仿寫,仿其文(精言、警句)、仿其格(布局、格式、結構、寫作思路)或仿其法(觀察方法、思路方法)。在反復的仿寫訓練中,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技巧和能力,進而寫出優秀的文章。
四、讓學生感受生活,發現素材
寫作離不開生活,這是無數優秀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就小學生寫作教學而言,教師不僅需要教會他們寫作的技巧,更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從生活中取材,如何為自己的創作尋找源泉。同時,來源於生活的素材有益於學生開闊思路,而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則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觸動學生的寫作意願。
例如,某天下雪,學生們人在教室里心卻在外面時,老師不應批評學生,也不要強迫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里,反而可以利用雪帶給學生們的歡樂,進行實踐教學: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學生們出去好好玩一下。等回到教室後,問問學生的感受並讓他們自己命題寫一篇作文。相信親自體驗過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會比生搬硬套來得更加動人。同樣,這種方法也為學生尋找寫作思路、積累寫作素材提供了參考。學生通過這樣的語言表達體會到寫作的成就感,也有利於提高以後的寫作教學成效。
總之,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並且要不斷改革和提升自己的寫作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革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基本文學素養、閱讀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逐步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❹ 誰有小學語文具體教學方案

小學語文教學方案設計

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活動流程。 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
(一)整體感知語言
初讀課文,熟悉內容,了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
(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
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思維過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後,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願望,可通過朗讀、復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並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
(三)積累語言
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運用語言
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形式的練習達到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著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
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則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來實現的。
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
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
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1]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幾點。
(一)要給學生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
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著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也是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目的主要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打基礎,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應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要培養有創造才能的人,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完成教學統一要求的前提下,應允許學生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使其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就必須因材施教,教師的責任在於千方百計地使每個學生的某種興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❺ 小學語文教師要不要寫下水文教師的下水文可不可以當做範文在班級講評

不要當範文講,可以多讀幾篇,讓學生聽聽不同的寫法,

❻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教研活動方案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
本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支解文本:表現在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以逐段分析講解為主,支解教學內容,阻礙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悟。
2、以講帶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問題瑣碎,迂迴反復,閱讀質量低下,講解的時間擠佔了學生讀書與動筆的時間。
3、缺乏實效:討論主題隨意設定,缺乏討論價值,討論過多過濫;討論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熱鬧,缺乏討論實效;討論的評價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基於這種現狀,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校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提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這樣一個小專題,在高年級段開展本小專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來找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課例
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語文第四單元《十年後的禮物》
語文S版教材第十一冊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途徑:
(一)成立研究小組,開展理論學習
為保證本次教研活動的目標能落到實處,特成立研究活動小組:
組長:梁學軍
成員:陳惠芹(市級骨幹) 路風菊 馬俊虎 馮小琴 余秀芹(市級骨幹)岳寶勝 丁海峰
執教教師:余秀芹 馬俊虎
梁學軍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整個活動的組織以及最終的總結,其他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反思,提煉研究經驗。理論學習採用集中於自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學習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標准、閱讀教學的建議)、觀看名師的錄像課和教師合作方面的理論。
(二)以校各種研訓活動為載體,落實專題研究。包括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診斷及教學反思及開展敘事研究。
(三)圍繞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問題反思的方式開展活動
1、參研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9月10—9月12日)
參研教師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各環節是如何實現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確的注釋,並註明設計意圖。
效果預設:《我的第一首詩》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各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尤其在朗讀的指導、內容方面會因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是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
2、教學設計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把自己所設計的案例的構思、想法在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要突出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兩位授課教師根據大家的設計理念和意圖,選擇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後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並定稿。
效果預設:這個過程相當於集體備課的過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是由於參與教師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個人的意見完全同意起來有點不符合現實,所以最後推薦馬俊虎老師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既要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體現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課中發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准備上研討課。
3.課堂觀察。(9月23日)
由馬俊虎老師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詩》,要求聽課老師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如何體現提高學生朗讀活動的有效性,並寫好評課記錄。聽課中關注的焦點:一是教師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三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是如何評價的。
效果預設:授課教師基本能體現教學設計中的意圖,但不可能像設計中體現得那麼理想,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承擔記錄的教師能否將各自的記錄按要求記錄全面,為後面研討提供真實的的依據;授課教師在執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因為長期的教學習慣而不能很好的貫徹設計意圖,從而會出現預設和執行相矛盾的新問題等等。
4.課例研討
聽課後,組織教師們討論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案例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在研討中可以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環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在。這一環節大家重點研討授課教師在解決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因該如何進一步改進。
效果預設:這是第一輪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大家討論的越是激烈,越有利於下一步的研究。通過這一輪研究預計要在解決前面發現的問題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師如何通過精講來節省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去朗讀;怎樣豐富評價的語言和方式,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手段來評價,提倡讓學生相互評價。
5.再設計再觀察再研討
經過以上議論研究,將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由馬俊虎老師對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詩》一課進行反思,之後與大家共同設計《十年後的禮物》一課,這次備課余秀琴老師主備,其他教師參與到兩位教師的設計中,設計好後按原來的程序進行第二輪觀摩研討。這一輪力爭在上一輪的基礎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對整個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將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獲、看到的不足以及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文本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教研會上進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動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認識,要進行全面細致的總結,最後通過研討得到初步的結論(在研討過程中如果出現分歧,可以通過回放錄像課的形式,進行再探討。在大方向與課程標准一致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
(四)嘗試推廣驗證階段(11月5日以後)
將大家總結出的結論在各自的課堂上嘗試應用,驗證結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不正確的結論及時進行修改。並在實施中將一些新產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時補充在原來的總結中。

❼ 要一份小學語文教師下鄉輔導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教育發展觀,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立足我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際,努力通過名優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學科品牌,推動全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再上新台階,進一步擴大我縣小學語文學科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

二、工作目標

1、學科建設目標:以全面推進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為抓手,立足課堂教學,高舉「越派語文」之旗幟,充分發揮我縣小學語文學科中的省特級等名優教師在教科研領域中的領頭羊作用與教學示範作用,在傾心盡力於打造「越派語文」的群體風格下,通過五年的努力形成在全省具有影響力的優質課堂教學模式及一大批精品課典,一大批物化的教學學術成果,探索我縣小學語文有益於學生終身發展的展示成果,鞏固我縣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與學科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我縣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在全省的影響力和引領力。

2、名師培養目標:建立、健全新的教研培訓機制,搭建促進適宜於教師成長和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的平台,形成名優教師梯隊集群。通過五年左右的時間,培育省特級教師1至2名,省教壇新秀2至3名,市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5至6名,縣級名師達到全縣小學語文文教師總數的20%-30%左右,同時充分發揮這批名師的示範與輻射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的名優教師培養機制。

三、實施途徑

人的因素是發展的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教師的發展,才能有學生的發展、學科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因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打造小學語文優秀教師團隊是促進學科建設的關鍵舉措。

以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建設為基本抓手,努力建構學習型團隊:即(縣)名師工作室——縣教學研究團隊——鎮[街] 教學教研團隊,通過名師工作室與各團隊之間的多元合作與多向互動,從縣級到鎮級,引導人人參與。一方面,以縣小學語文工作室成員為主體,激發其自主學習和善於研究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工作室成員的優勢和潛能,形成具有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另一方面,增強導師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有效互動,形成合力,打造一個團結協作、奮發進取的學習型團隊,使之成為課改資源的生成站、先進成果的推廣站、專業發展的加油站和優秀教師的培養站,為紹興縣小學語文學科的科學和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

1、工作室的組織形式

(1)建立縣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在學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建立縣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由省語文特級教師李文泉總負責,金明東、洪志明為領銜導師,挑選17名「政治思想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學術水平、教育教學能力與教育科研能力、教學理念和管理水平」諸方面優秀的語文教師作為縣小學語文學科名師工作室成員,聘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周一貫為顧問,同時與省內外的一些高等院校、課程專家、特級教師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絡。

(2)設立縣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團隊。縣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為縣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另在各鎮(街)中挑選38名肯鑽研、有威信、有親和力、有較高小學語文專業素養的教師作為縣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團隊的成員,其培訓與管理由縣名師工作室成員直接抓。

(3)成立各鎮(街)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團隊。團隊組長由縣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團隊成員擔任,成員為該鎮街所有語文教師。鎮(街)教學研究團隊是最基本的學術團體,通過教學研究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和共同的探索活動將公共知識轉化為個體知識,從而提升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研究水平。其培訓與管理由該鎮(街)的小學語文教學團隊組長負責。

2、工作室的主要職能:

工作室將以小學語文教育為研究領域,以專題研究、學術交流、教藝切磋、互動提高為基本宗旨,實行「自主研修為主,集中研修為輔」的研修形式,堅持「高起點,高規格,高質量」的原則,採用「理論、互動、實踐」三三制板塊,主要包括:

(1)抓規劃引領。①制定名師培養目標,擴大語文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帶動全縣語文教師整體提高。

②具體做法:重點扶植,個體突破,整體帶動。對重點對象發現、幫助、扶植、提煉、總結,採取壓擔子、搭檯子、出點子等方式,五年中,力爭培育省特級教師1至2名,省教壇新秀2至3名,市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5至6名,成長一批教壇新生力量。

(2)抓學科培訓。採用「理念培訓與操作培訓相結合、系統學習與課例研究相結合、理論學習與行動研究相結合、專題報告與個體思考相結合、傳統反思與新思路探索相結合」的方法,通過三級團隊進行全員培訓。

①培訓形式。採用理論探索、課堂實踐、名師講壇、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分類培訓,老教師重在形成風格和特色,新教師重在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並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開創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和諧局面。

②培訓內容。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動態;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因素;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小學生聽說讀寫發展規律;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途徑及方法;小學語文素質檢測方法等等。

③培訓方式。建立工作室專題網站,開展以項目研究為主體的網路教研活動,努力構建平等、民主、高效的對話平台,為教師提供觸及情感、引發思考、生成問題、達成共識的機會,提升各主體對課程與教學的感悟能力,從本質上提高研訓質量和教師素質。

(3)抓集體備課。利用集體備課的平台,積極鑽研教育教學業務。根據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的基本要求,以研究新課程教材、研究教法和學法為重點,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提高活動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反思的能力,提高駕馭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為一線教師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優化新課程教材的實施效果。

(4)抓教學研究。以「高質量、創特色、爭一流」作為語文教學研究的要求。

①發揮教學常規作用,規范教學行為,規范校本教研行為,定期進行教學常規觀摩和評比活動。

②深入研究語文學科常態課的特徵和幾種常見課型及基本模式。

③提倡課題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一個小課題,省、市、縣級名師要有(或指導)相應級別的立項課題,使「科研」的思維方式自覺地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和生活中去,切實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讓教研、科研合二為一,使成長、發展齊頭並進。

④定期開展教學調研活動,按期提交有關本學科建設的調研報告或工作建議,為小學語文學科的整體推進提供借鑒。

3、工作室成員的要求:

(1)制訂成長規劃,促進名師快速成長。工作室研究成員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制訂「個人成長規劃」,確定五年發展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要求名師工作室成員每學年開設一次專題報告或講座;每學期上一堂示範觀摩課或課改研究課;每學年參加一次送教下鄉活動;每學年發表一至二篇高質量的論文;每學期開展一次教學調研活動,提交一份有關本學科建設的調研報告或工作建議。工作室創造條件鼓勵和幫助每一個成員努力實現各項目標,定期對各成員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促進每一個成員不斷成長。

(2)開展課題研究,改變教師行走方式。針對語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一個小課題 (省、市、縣級名師要有(或指導)相應級別的立項課題),使「科研」的思維方式自覺地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和生活中去,切實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讓教研、科研合二為一,使成長、發展齊頭並進。以「越派語文」為研究核心,著力構建新型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進一步完善「親醇和美」語文教學特色,設立子課題,在理論和探究的層面進行探究,努力取得一批成果,並進行推廣。

四、考核與管理

1、運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工作方案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價、分析、完善,決定後續年度的工作方案實施計劃。名優教師工作室成員的考核主要由工作室導師負責,主要從思想品德、理論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教學質量等方面考察,同時按有關程序吸收符合條件、有發展潛力的新成員。縣名師工作室領導小組負責對名師工作室在本學科建設與教師培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並予以評定。

2、建立名師培養人選成長發展檔案,跟蹤記錄其成長發展經歷。

❽ 小學語文教師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訓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要教給學生這個學科的知識,育人則是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因而小學語文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在教學中運用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啟發誘導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規范和美好的人生觀。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

常言道,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如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體裁,如果教師缺乏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1、適當擁有一定的文學理論知識 。2、了解一定的文學基本常識。3、 具備一定的文學創作能力。4、 養成一定的文學閱讀習慣。5、 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水平。語文教師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

很難想像,一位說話不清晰、吞吞吐吐、辭不達意的教師,能把教學搞好。特別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沒有較好的口語交際能力,那是根本無法勝任小學語文教學的,是不合格的教師的。盡管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能否在短期內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呢?以開設口語交際訓練課的形式可以奏效。

四、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

吹拉彈唱,能書能畫的教師容易得到學生的喜歡。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上課的時候能畫一手漂亮的簡筆畫,既能讓學生很直接的掌握課堂上所學的語文知識,也能激發學生熱愛美術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作為一個語文教師,還要能寫一手漂亮的字。老師的三筆字漂亮大方,學生無疑也能從中吸收營養。如果一個語文老師的字都拿不出手,他怎麼來要求自己的學生呢?

❾ 什麼叫小學教師下水文

所謂下水文,是老師為了解學生寫作情況,自己寫和學生一樣題目的文章,感知寫作過程出現的問題,一方面為了講解,另一方面讓學生模仿,找優點和不足,當然也是為了消除寫作難的心理。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師下水文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化肥搞活動的促銷方法 瀏覽:310
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報告手機 瀏覽:188
魔芋產品的促銷方案 瀏覽:853
醫院新進醫務人員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97
藝術學院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23
泉州市極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4
電子商務實務41業習題答案 瀏覽:396
市場營銷階段測試試卷1答案 瀏覽:119
業務培訓活動實施方案 瀏覽:330
教師義務能力培訓方案 瀏覽:912
東方電子商務園招聘 瀏覽:840
電影院節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93
慈善晚會策劃方案簡要 瀏覽:351
商品促銷活動主題是什麼 瀏覽:854
國際美食節策劃方案ppt 瀏覽:659
微信營銷活動砍價系統 瀏覽:597
移動電子商務實訓 瀏覽:519
物業管理培訓方案 瀏覽:144
銀聯商務市場營銷類客戶經理 瀏覽:354
網路營銷倫理道德問題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