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前教育奧爾夫音樂教學培養節奏感的方法有哪些
節奏訓練作為音樂教育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已逐漸高度重視起幼兒節奏感的培養。因為它不僅在音樂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培養人格素質方面也存在一定價值。什麼是節奏感?如何培養?本文以奧爾夫音樂教學實踐展開,在生活中引導幼兒細心觀察,以熟悉的環境與事物著手,加以誘導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探索各種方法,循序漸進,以奧爾夫「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理,與孩子們一起「玩轉節奏」。
關鍵詞:
奧爾夫音樂 幼兒 節奏感 培養
「節奏」一詞,或許大家聽到它,都會情不自禁與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實,廣義的節奏可以包括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一切具有規則以及各類變異形態的節奏[1]。是一種客觀存在,如:日落日出、呼吸、脈搏、鍾表等。在音樂中,長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稱為「節奏」[2]。它是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形容為音樂的骨架。一首音樂,若是沒有了節奏就等於沒有了靈魂,變得散亂無章。
那「節奏感」又是指什麼?從字面上理解:人對於節奏的感覺。通過對節奏掌握的精準度,表現於外在的行為和能力。比如:歡快的節奏讓人產生愉悅、興奮的情緒;柔和、緩慢的節奏使人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等;不管是唱歌、跳舞還是樂器演奏都離不開節奏感。在音樂教育中,節奏教學可以培養幼兒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增強音樂記憶力、發展音樂表演技能的基礎等。在人格素質培養方面:可以促進身心平衡發展;培養幼兒的創造及自控把握能力、反應能力等。
每個人都有節奏感,但每個人的節奏感又不盡相同,不過根據練習與感覺,節奏感是可以訓練提升的。那麼,該如何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呢?在培養幼兒節奏感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孩子年齡段的認知與身心發展特點,不可按部就班硬教,要善於創新,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
一、善於引導、發現生活中的節奏。
1、感知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節奏。
節奏無處不在。節奏存在於大自然:月亮盈缺、潮汐漲落、雨點落下、鳥兒鳴叫等。節奏存在於生活中:火車的行駛、賓士的馬蹄聲等,甚至於人走路的聲音……只要我們引導幼兒細心觀察,加以誘導教育,便能進而為音樂所用。
2、語言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節奏。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與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是最基礎的。利用語言作為培養節奏感的起步,無需經過專門的訓練與技能技巧的准備,從而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自然在學習中就減少了心理障礙,學起來輕松自如。跟人打招呼、朗誦姓名、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動物名、食物名、交通工具等,各種熟悉的詞、短句都可以進行節奏練習。如:
| | 或 | | ||
早上 好! (姓 名), 早上 好!
回應者根據打招呼者的語言節奏進行回應。節奏可根據個人的需要進行靈活改變,亦可:| | 或 | | ||。無論哪種節奏型,拍子都要穩定且准確。簡單的節奏型幼兒容易掌握;稍微長點或難點的節奏型幼兒較難掌握怎麼辦?可在念語言節奏時加入拍手或拍膝等其他身體部位,跟著邊拍邊念(拍手時,建議左手固定位置,右手拍,這樣有助於幫助孩子穩定節奏)。節奏型選擇的難易程度要視孩子掌握情況而定。也可以用唱歌的方式,用一個八度內的音階即興創造出簡單易哼的旋律打招呼,如:
A:| 1 2 3 4 | 5 — ||
×× ×你 好 !
B:| 6 5 6 5 | 5 4 3 2 | 1 — ||
你好,你好! × × × 你 好 !
或: A:5 ⅰ| 5 5 3 |
早 安 X X X!
B:| 5 ⅰ | 5 5 3 ||
早 安 X X X!
前面以打招呼為例,還有生活中常見的,如:
| |、 | |、| |
小 狗 、 薯條 可樂 木棉 花
這些由語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樂意味的字、詞拼成的最小節奏單元稱為「節奏基石」。而節奏短句也可由字詞的幾種小節奏型加以各種組合[3],如:
| | ||、 | | ||
小 鳥 飛走 了 。 游 樂園 真好 玩。
| | ||
小鴨 子 嘎嘎嘎嘎 嘎 !
要注意所創編的短句要念得順口,句子結尾要有結束感。語言節奏練習的詞、句的長短要根據幼兒的接受能力進行適當調整,適度的簡化和增加難度是允許的。
3、隨機發現,「即興」創作。
「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育中最吸引、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日常中培養節奏感的優勢是:沒有過多的局限性,只要善於觀察發現,可以隨機進行。充分發揮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中的即興(創造)性。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大都可以去挖掘、創作、發揮想像力。杯、碗、筷子、報紙等都能代替音樂進行節奏訓練或演奏。如:准備若干碗、筷子。一隻碗表示(四分音符,念法:ta);兩支筷子表示(八分音符,念法:titi);沒有表示休止。擺放一個四拍節奏型(常用)。例:
1) | :||
念法: 碗 碗 碗 碗
2) | :||
碗 筷子 碗 筷子
3) | :||
筷子 筷子(休止) 碗
除用語言節奏外,還可讓孩子用拍手等肢體動作表現節奏。要注意的是:在節奏練習中,「休止部分」孩子較難掌握,要讓其知道節奏型中空白或有休止符的地方表示休息(停止),不能發出聲音,可以用握拳、點頭等無聲動作替代。教師在擺放節奏型時盡量不要把休止部分放在開頭第一個,幼兒會較難控制拍子的穩定性。
上面例子中是指定一種物品代表一種時值。如都是同一物品,最好有記號、標志將其區分不同時值或進行擺放區分。在節奏型擺放中,通常先擺放時值,逐步加入、常用的四分休止符、甚至是(十六分音符,念法:tiri-tiri或tivi-tivi)時值,從易到難,視情況作調整變化。
以上方法可變化出各種節奏型(也稱基石)。無論哪種基石都應反復多次,基本找到感覺再進行下一項。在練習中,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孩子正確的節奏感,穩定的拍率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豐富節奏教學形式,玩轉節奏。
形式單一的節奏訓練枯燥乏味,無法在教學上吸引孩子學習的興趣,不利於節奏感培養。怎樣讓節奏訓練「活」起來呢?
1、「生動」的言語,「活躍」了節奏。語言進入教學可以說是奧爾夫主張的「適於開端」的教育觀念的體現[4]。在教學活動中,語言中的語調、語氣在某種程度上跟音樂要素中的音長、音色、音量等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用這些要素進行創造音樂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語言節奏,在朗誦時可以適當變換音色、音量、速度等,如:模仿老爺爺的聲音、媽媽的聲音、小弟弟的聲音念出等。甚至還可以演變成兩個或三個聲部進行朗誦,豐富的形式會增加幼兒參與的興趣。
2. 如何運用奧爾夫聲勢教學法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
隨著社會的進步,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國外多種類型音樂教學法進行了研究,其中「奧爾夫教學法」引起了的人們極大關注,很多音樂教師已將其試用於教學,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教學法有著極大的優越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及教法
德國當代偉大的音樂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卡爾.奧爾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於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紀中葉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
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包括了五種教學方法,分別是:節奏朗讀教學法、律
動教學法、聲勢教學法、器樂表演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其中聲勢教學法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教學法之一。
二、聲勢教學法及內容
聲
勢教學法是奧爾夫教學體系中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簡單而原始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進行節
奏練習。這種聲勢教學法對學生的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節奏感以及對學生進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
實踐內容有:
1、節奏模仿。可以是師生間的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模仿的節奏可重復做,標準是學生對節奏是否掌握。模仿的節奏也是有見到到復雜,慢速到快速,要適時為止,時間不要過長,否則學生的興趣減弱,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2、接龍游戲。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這種訓練方法最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記憶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練習時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也可以自由創作。
3、節奏創作。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創編。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節奏詞彙時,這一練習是很容易達到的。學生能夠創作出多種聲勢節奏型,但教師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的搭配,避免出現小組之間過大的差距而影響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4、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聲部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這種訓練方法應用最自然,最能體現音樂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生自身的身體協調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對多聲部音樂的參與理解能力。
本文通過對歌曲《其多列》的分析,從而更直觀,更透徹,更深入的去領略和探討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三、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其多列》 中的運用
奧爾夫教學法明確指出:「教學的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學過程。當老師給學生某個任務的時候,他怎麼做並不重要,盡可能讓他們按照各自的條件,方式,意願做。這樣才能學得主動,發揮想像力和獨創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麼做,做得好不好那到無關緊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學的失敗。」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和學生學情進行教學。讓孩子都參與到音樂中去。 結合教材對歌曲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在學習一首歌曲之前,我們都要對歌曲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
歌曲《其多列》是人音版一年級上冊音樂第二單元「快樂的一天」中的演唱歌曲,是一首雲南哈尼族民歌,歌曲為五聲羽調式,2/4拍,全曲由兩個樂句構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個音為主。歌曲短小,精練,音樂形式鮮明,旋律多為級進,節奏變化不大,簡單上口,便於演唱。歌中通過對哈尼族兒童「上山撿竹葉」、「砍竹筒」、「背上彩色書包去上學」等勞動、學習生活的描述,表現了哈尼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學生從整體水平上看相差不是特別明顯,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但由於本校地處農村學校,學生的知識面普遍較窄,音樂素質相對較弱,學生對音準、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相對較弱,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不強,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鍾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運用到音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調動多種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接受音樂的美感與音樂知識。
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練,節奏感強,且簡單易學。在學唱歌曲之前,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我們打出歌曲的節奏,學生通過模仿,都會打《其多列》的節奏後,教師可將速度加快,由簡單到復雜: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
學生完全掌握節奏後,教師可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可加入拍手或跺腳等動作:
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噠 噠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噠/噠噠 噠/
在學生充滿學習熱情的同時,將歌詞帶入,用手打出節奏並更著節奏念出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大路 旁的 小樹 葉,隨風 吹動 隨風 揚,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彩色 書包 背身 上,高高 興興 上學 去,其多列,其多列。
最後再加入旋律。當學生能夠正確的演唱歌曲後,就可以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中的節奏創作和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加入其中對歌曲進行創編。如:
旋律x x 0 /x x 0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 0 /(拍手)
0 0/ 0 0/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0 0/0 0/(拍腿)
0 x / 0 x /0 0 / 0 0 /0 0 / 0 0 /0 x / 0 x / (跺腳)
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奧爾夫強調體感,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他說:「要以身體奏樂,並把音樂移置於軀體之中。」他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他
從孩子們自發的音樂活動中發現音樂與動作是不可分離開來的領域。因此,他教材的形式有配樂游戲,舞蹈等聯系兒童的體驗,我感覺對於小學生來說,大幅度地誇
張的表演他們有點難為情,但是做一些簡單的律動,聲勢,音樂游戲,他們還是特別喜歡的。音樂教學不可避免要進行技能訓練,要有操作。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可以
更有效的幫助我們使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樂趣、有創造性,並真正具有音樂性,這也是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總之,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學習了音樂,更是通過音樂,開發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潛能。
3.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如何進行教學的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由簡到繁,循序漸進
奧爾夫的動作訓練從人類最常見、最普通的走跑開始,從通過動作進行節奏訓練起步。聽鼓聲做動作練習聽教師的鼓聲「走」(一拍節奏)、「跑」(半拍節奏),開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圍成一或兩個圓圈活動,這里關鍵的是動作要與鼓聲相結合,能走在點上,迅速反應鼓聲的變化。
在此基礎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變化,前後轉向的變化;開始與停止的訓練等等,還可以在停止時下一個動作口令;訓練反應能力。
4. 哪裡有奧爾夫音樂教師培訓的
littlesun的是專業的 價格也合理~
5. 奧爾夫音樂教育老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才能更吸
《奧爾夫音樂教育老師具備的素質》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奧爾夫音樂教師應指導嬰幼兒從音樂、圖畫、舞蹈、戲劇、文學等藝術活動中,通過聽、說、唱、跳、奏、玩等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各自的天性,讓嬰幼兒從各種音樂元素中,得到身體機能、思維、人際、自我認知、空間等各方面的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