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學校教學管理能力
一、制度的健全要強化「兩個並重」
1.制度的制定與完善並重
(1)制度的制定要具備三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抓好教學常規,必須有一系列科學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必須具備以下「三性」:首先,是目的性。學校教學常規是規范教學要求、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抓好教學常規管理有助於促進日常教學、教研的正常開展。因此,教學常規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目標明確,要求要具體,操作性要強,講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做到寓服務於管理,變檢查為指導,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自覺做好各項教學常規工作。其次,是校本性。制度是各項工作按相關要求執行,最終達到目標的有效保證。因此,要確保所有工作井然有序朝著既定目標前進,最終達到既定目標,就必須有一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制度。因此,學校要結合自身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查漏補缺,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制度,尤其是常規教學檢查制度、考勤制度、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等,以促進教學教研的優化。第三,是人文性。教學常規,說到底都要貫徹到教師身上,要教師去落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抓教學常規管理的核心是教師,抓常規就是抓教師。因此,在制定實行一些常規管理制度時,學校應盡量堅持人文性的原則,切實減輕教師的額外負擔,尊重教師,關懷教師,隨時聽取教師的意見,使教師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認可。這樣,教師才會以積極的工作、認真的學習來回報學校,理解和配合學校的工作。
(2)制度的完善要與時俱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教學常規管理也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優化的過程。常規總是某一特定階段的產物,一旦教與學的具體情況發生了變化,那麼常規的形式和內容就必須隨之變化,就必須重新修訂。常規的管理和執行也是因人而異、「因情有別」的。
2.落實與反饋並重
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制度的目的,並不是走過場,為「檢查」而檢查,增加教師的負擔,而是通過檢查總結經驗、發現不足,促進教學更加優化。因此,實行教學常規檢查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制度落實要持之以恆。「滴水能夠穿石」,靠的就是持之以恆。抓教學常規管理最忌時冷時熱,有始無終。對待教學常規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應一抓到底,絕不動搖。首先,嚴格制定各種制度,保證常規管理持之以恆地進行。同時,還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方式方法,從思想上引導:作為教師沒有持之以恆遵守「規矩」的毅力,就很難使自己形成嚴謹踏實的教風;作為學生沒有自覺守「規」的恆心,同樣很難使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求實治學的品質。這樣,便會慢慢地使教師和學生達成共識,形成持之以恆嚴格向常規要習慣、要品質、要質量的觀點。
(2)結果反饋要一針見血。抓常規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狠抓教學常規管理,旨在更為有效地激發教和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因此,管理的結果必須反饋到「教」與「學」,而且要快、要及時,要一針見血。反饋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當面交流,如隨堂聽課、推門聽課後,與教師當面交流,提出建議。二是集體反饋,如每次抽查、定時檢查以及各種專題比賽和活動一結束,就召開教學常規專題會議,對檢查、活動結果進行歸納反饋,對各方面的優缺點進行總結,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完善。這樣,才能讓常規管理及時調控,實實在在地逐步完善。
二、教師的發展要構建「三個平台」
1.引領平台
(1)領導引領。學校領導要通過各種方式激勵教師的理論學習,增加渠道擴大教師的信息來源,積極鼓勵教師通過平時自學、學歷進修、「自培自練」、校本研訓等多種途徑,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創設各種機遇開展崗位練兵、業務比賽、課堂教學評比等活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2)專家引領。專家指導是教師專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學校應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需求,通過學術專題報告、理論學習輔導、課堂教學診斷、課題研究等方式,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努力發揮專業引領作用,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指導和幫助,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展示平台
(1)自身展示平台。學校應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袋,對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一次成長回放,如成長檔案袋內放有鮮紅的獲獎證書,有精選的教育論文,有耐人尋味的教育故事,有富有個性的教育心語,有學生給老師的飽含深情的來信,有校長的希望寄語,有難忘的教學困惑等。讓教師在展示、品味中,互相學習、激勵、交流。
(2)公平競爭平台。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中,學校要通過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積極創設有利於良性競爭的機制和平台,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區域之間、校際之間、教師之間和學生之間積極展開良性競爭,通過競爭實現教育發展的動態和諧。
3.成長平台
(1)均衡發展平台。就是整體發展,協調發展。為了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學校應創新管理,建立和完善「資源共享」、「教師交流」、「結對幫扶」、「監督評估」等機制,促進教師互相交流、互相幫帶,達到共同發展。
(2)造就名師平台。學校要以科研為抓手,立足課堂教學,著眼教學質量,不斷壯大骨幹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讓這些教師挑大樑、擔重任、帶徒弟、作榜樣,並根據實施方案履行相應職責,享受相應待遇。通過「結對子、搭檯子、壓擔子」,提高骨幹教師的教學水平,使他們盡快脫穎而出,從而達到「領頭羊」的目的。
㈡ 教育培訓機構運營管理方案
2020年,根據第三方數據平台顯示,目前國內共有近45萬家教培相關企業。
今年一整年,吊銷注冊10萬余家,相當於平均每天有254家關門。
雖然疫情的影響終會過去,但是隨著行業的全面整頓。
經營門檻的提高,政策的改良監管,行業會越來越難,越來越專業化。
機構擁有健康的運營模式,才是穩步發展的關鍵。
01 市場競爭的差異化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差異化定位是最正確的答案。
通過對周圍一定范圍內機構進行整體劃分,明確我們自己的獨特賣點。有人是走低價路線,我們就走高價優課戰略;有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們就專研一個不斷提升。
在市場宣傳和咨詢銷售的過程中,不斷向家長輸出和強調我們的獨特賣點,通過不斷的重復重復,讓大家形成特有的印象。類似於「學舞蹈,就去xx機構,雖然課程比其他家貴一點,但是效果挺好的,孩子也喜歡。」
校區想找到自己的賣點,應該是基於家長的需求、產品課程定位和學校老師能力實際情況。獨特賣點一定是家長需要的,競品沒有的,我們自己能做的很好的。
通過塑造出機構的獨特賣點,與競品形成差異化,避免同質化競爭。
02 招生宣傳的創意性
生源是教培機構的生命線,每年的春招、暑招、秋招、寒招都是一場眾多機構的「戰役」但是家長們對各個機構每年反復促銷的宣傳活動已經審美疲勞,對套路已經免疫了。
如何打造機構特有的招生宣傳體系,在時機下迅速吸引家長的關注,是機構解決生源問題的難點。
以即將到來的寒假為例,其實提前就應該規劃了,而不能等到孩子都放假了才剛剛開始,那就晚了。要通過從12月到1月延續性的創意招生策略,長效的活動來帶動流量,打造特色的寒托班體系,從而完成機構招生的引流-運營-轉化過程。
03 機構經營的數據化
據我們所了解,目前教培機構的管理者大都是教師或者銷售出身,真正懂運營管理的人少之又少。
如何運用數據為教師做考核,如何看數據運營學校?日常開銷為什麼那麼大?我的學校到底賺了多少錢?如何實現利潤提升?
教育培訓也是一家企業,運營企業就是要看數據,數據是不會騙人的,從數據中看其中運用的效果。
校長作為機構的管理者和決策人,必須要學會以客觀的數據對機構的運營現狀進行分析。
例如效益類指標(營收、毛利率、凈利率、營收增長率、凈利增長率等)、成本類指標(獲客成本、銷售成本率、研發成本佔比等)、人才類指標(試用期轉正率、員工年度離職率、管理幹部離職率等),還有運營類指標、效率類指標等,通過指標分析校區的運營情況,並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機構的持續化經營。
經歷過2020年初的疫情,教培行業已經在半年內完成了自凈。
據分析,未來五年行業將在全國范圍內更加集中和規范。
2021年成為關鍵性的一年,機構校長迅速壯大校區的時間節點。
通過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創意性的招生宣傳,數據化的機構經營,機構健康常態化運營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