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小班客家文化主題教學活動總目標
摘 要:鄉土文化是培養幼兒鄉土情感、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素質、構建特色園本課程的重要途徑。河源地處客家地區,有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鄉土文化――客家文化,如何將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中,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主要結合我園開展課題研究,從收集資料、開展活動、完善課程、加強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闡述了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河源;客家文化;幼兒教育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與實踐的不斷深入,開發特色教育資源,構建園本課程是現代幼兒教育的新趨向。鄉土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已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步滲透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為幼兒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作為「客家古邑」的河源,客家文化絢麗多彩,源遠流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文化綜合交錯,慢慢地,許多人就淡忘了河源客家文化,淡忘了客家人的優良傳統。為了弘揚和發展河源客家文化,讓客家山歌、客家童謠及客家人的優良傳統、風俗代代相傳,如何將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中,便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最近兩年,我園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結合本園實際,開展「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研究,通過開發鄉土課程,既彌補了目前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又通過各種活動,讓孩子發現家鄉的美麗,了解家鄉的客家文化,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家鄉之情,而且能使幼兒從小萌發學好本領、長大建設家鄉作貢獻的願望。下面就結合課題研究的實踐,談談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一、通過創設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為了發揮環境創設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為幼兒創設相應的環境,營造出傳統的文化氛圍。
例如,在幼兒園外牆上噴繪各種蘊含教育意義、體現河源客家文化的圖案,掛上一幅幅體現客家風情的藝術品,如河源客家古屋、河源客家女、恐龍等。在幼兒園的走廊、各個活動室內外,可以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以此營造出濃厚的客家傳統文化氛圍,使幼兒如置身在客家文化的大家庭里,耳濡目染,深受感染熏陶。
二、根據教育目標選擇活動內容
綱要要求「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所以,要把豐富多彩的客家鄉土文化真正融入幼兒教育中,就必須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可通過采訪、參觀,從幼兒的視覺、教育價值方面選擇貼近幼兒生活,易於被幼兒理解和接受的內容,並根據各年齡段制訂目標。
例如,在小班,可選擇朗朗上口、趣味性強的童謠和生動活潑有趣的游戲等內容進行教學,通過學習,教育幼兒要講文明、講禮貌、有愛心、孝心,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掌握游戲的一些動作技能,增進身心健康。在中班,可讓幼兒了解揚名海外的「客家釀豆腐」「東江鹽�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而在大班,可讓幼兒認識客家山歌的特點,感受其唱腔、曲調和風格,初步學習節奏明快、簡潔易學的客家山歌等。
三、將活動內容跟主題探究有機整合
綱要中提到:「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以本土資源內容為載體,將河源客家文化滲透到主題探究活動中。河源客家文化豐富多彩,為了切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各級各班可以根據本班特點選擇適合本班孩子探究興趣的主題探究活動。
例如,大二班老師通過孩子們對形式多樣、五顏六色的客家衣服產生的濃厚興趣,生成了主題探究活動《衣服》。整個主題探究活動從欣賞客家服飾開始,層層拓展,到幼兒了解衣服的演變過程和生產加工過程,學會染布、設計衣服、設計未來的衣服、動手量衣、裁剪、走模特秀等,既培養了幼兒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認識,感受服裝的美,又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發揮了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幼兒樹立了從小學科學、用科學的志向。
再如,小一班老師通過孩子們對「河源客家美食」中的五指香雞、東江鹽�雞、白切雞等客家菜餚中的主材料「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生成了探究主題《雞》。利用兒歌、故事、歌曲、繪畫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小雞出殼、製作彩蛋、離群的小雞、各種各樣的雞、雞蛋真好玩等活動,與孩子們一起了解了雞的基本特徵及生活習性,知道了它們與人類的關系。如小雞究竟是從哪兒來的?雞蛋怎樣才能變成小雞?知道了如何用多種方法區分蛋的生熟。培養了孩子們認真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等方面的習慣,發展了幼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學會了用繪畫、折紙、手工製作等方法表現小動物的特徵,激發了幼兒願意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
四、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活動形式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為了讓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需要結合教育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1.將客家文化滲透到一日活動之中
在幼兒的常規教育活動開展客家文化課程,是一種隨機的、潛移默化的、在真實現場展開的活動形式,通過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在其中體驗發現、探究客家文化,感知客家文化的學習快樂。在時間上,為確保鄉土課程的開展,我們緊扣綱要的目標,將鄉土課程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例如,每天早上,老師們用客家方言和幼兒問好,並帶幼兒一起玩客家游戲如跳繩、打石子、跳格子等,利用早午飯後和幼兒玩手指游戲和朗讀客家童謠。為了讓幼兒直觀地了解河源的客家歷史文化,我們帶幼兒參觀了恐龍博物館、客家文化風情館、鱷魚湖等,還請了劇團的客家山歌老師來園教老師和幼兒學唱山歌,並在幼兒園一樓創設了一個「每日之星」的舞台,讓幼兒輪流在每天下午家長接人的時間段在舞台上大膽地展示自己會念的童謠或山歌,不僅鞏固了幼兒對童謠、山歌的掌握,而且激發了幼兒學習客家童謠、山歌的興趣和表演的慾望。每天,幼兒們充滿天真、甜美的聲音里朗讀或演唱出來的客家童謠和客家山歌美妙地回盪在幼兒園里,讓家長們聽著、看著,形成了我園的一大特色。這樣將鄉土課程靈活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2.結合節日開展活動,感受客家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
例如,在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為了引導幼兒學會感恩、學會關心,幼兒園開展了慶「三八」河源客家美食節活動。活動首先通過老師與幼兒一起探討河源客家美食,讓幼兒與家人共同參與製作美食。然後活動當天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將幼兒與父母一起製作的美食帶進幼兒園,與大家共享。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增長了知識,而且幼兒與媽媽在愉悅、輕松的活動氛圍中加深了母子之間的情感,充分感受了集體活動的樂趣和節日的快樂。
再如,為了慶祝中秋佳節、迎接國慶節的到來,讓幼兒感受客家人過中秋的文化習俗,我園開展了「慶中秋・迎國慶」親子燈謎會暨月餅品嘗會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客家傳統中秋節的認識,了解了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體驗了過中秋節的快樂。
實踐證明,通過兩年半來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幼兒得到了客家文化的熏陶,將愛我河源、愛我家鄉的情感植根於幼兒心靈。我們將充分利用課題的研究成果,力爭把成果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教材和資料,為幼兒園本土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同時著力打造幼兒園本土特色課程,努力創建具有現代化教育水平的客家古邑品牌園。
❷ 怎樣弘揚客家文化精神。(措施和方法)
在廣葯
講客家話就是最好的弘揚!
❸ 博白客家文化節的介紹
博白為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具有客家血緣的人口數達140萬,客家話為全縣的通行語言。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晉代美女綠珠、民族英雄劉永福、革命先驅朱錫昂、世界文化著名語言大師王力、前司法部部長鄒瑜等歷代名人。
❹ 活動方案怎麼寫
活動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活動所指定的書面計劃,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對具體將要進行的活動進行書面的計劃,對每個步驟的詳細分析,研究,以確定活動的順利,最終確保活動能夠按照方案來圓滿進行。
一份相對較完整的活動方案,除了標題之外,主體部分大體需要撰寫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動主題:
二、活動目的/意義:
三、活動時間:
四、活動地點:
五、參與人員:
六、活動內容:多樣性(圍繞主題展開)(達到活動目的)
在這幾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活動內容,也可以理解為「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這個部分是咱們作答《活動方案》類題目的時候得分的關鍵所在。這個部分答案多數來自材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圍繞著活動的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活動的目的或者意義,一般情況,活動需要形式多樣,內容需要條理清楚,步驟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關於全民健康日的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我運動,我健康。
二、活動目的: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社區的全民運動活動,宣揚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運動理念,唱響「全民健康,你我同行」主旋律。
三、活動時間:8月8日
四、活動地點:××街道各社區
五、參與人員:××街道全體居民
六、活動內容:
圍繞「全民運動」主題,開展「樹理念」、「授知識」、「我參與」主題活動,各社區組織分散、靈活的各類活動。
1、樹理念:通過宣傳海報和宣傳欄、發放《全民健身倡議書》宣傳運動理念。
2、授知識:聘請專業醫師及健身教練,舉辦社區健身表演、運動知識問答等活動,免費進行健身指導和健身咨詢,發放健身讀物,傳播運動知識。
3、我參與:利用雙周末舉辦兵乓球、羽毛球、象棋、游泳、籃球等活動,針對不同年齡設置集體項目、家庭組項目和個人項目,強健體魄。
❺ 深圳客家文化節的其他客家文化節
客家文化節多在客家人戶籍地/聚集地舉辦,以下是影響力較大的各地客家文化節: 「香港客家文化節」 香港 「澳門客家文化節」 澳門 「台北客家文化節」 台北 「中國客家文化節」 河源 「客僑文化節」 東莞鳳崗 「博白客家文化節」 廣西博白 「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節」 贛州 「桃園客家文化節」 台灣桃園 「客家文化節」 馬來西亞 「世界客家文化藝術節」 梅州
❻ 河源未來客家節日文化形式
這個需要咨詢那裡的人員
恐怕沒參加過的人無法回答
另外也可以直接咨詢下
❼ 深圳客家文化節的舉辦意義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世界客家人的一個窗口。客家文化是深圳文化的脈系之一,深圳市歷來重視包括客家文化和其他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和開發利用,把弘揚客家文化,加強對外交流、拓展客家文化與移民文化的優化交融,作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積極力量。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節,促進老客家與新移民的大融合,從而「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❽ 福州客家文化節的PPT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善平在前日舉行的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將於19日至21日在河源舉辦,這對於河源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這更有利於大家了解客家歷史,展示客家風采,弘揚客家文化;更利於大家學習交流,了解河源,認識河源,提升河源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促進「客家古邑」更好更快發展。因此,河源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召開了市委常委會就此作了專門研究和部署,並強調要把這次文化節辦成獨具客家特色、市民群眾共享歡樂的文化盛會。目前各項准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井然有序地進行。
吳善平介紹說,這次文化節以展現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為目標,以彰顯特色、隆重熱烈、簡朴節儉為要求,主要突出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豐富性。這次文化節安排了六個重頭戲,即本月19日晚在市會議中心舉行的客家交響詩篇——「土樓回響」迎賓交響音樂會;本月20日上午在河源文化廣場舉行的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開幕式暨客家民間藝術巡演;本月17日至21日在市體育館周圍舉行的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20日晚在龍川縣城舉行的客家民間文藝匯演暨龍川建縣2222年慶典晚會;21日上午在市會議中心舉行的客家山歌演唱大賽。這次文化節不僅有看頭,而且內容也豐富,每一項活動內容形式多樣,亮點迭出、精彩紛呈。如客家民間藝術巡遊活動,有22個表演隊圍繞河源主要路段進行藝術展演巡遊,市民群眾可以觀賞到各地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
二是特色性。這次文化節是首屆客家文化節,就是要凸顯客家特色文化,以各種形式充分展示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間文化。因此,整個活動都是按照這一要求安排和進行的,而且每一項活動及每一個節目的編排,包括演員的衣服、道具等,都體現了各地富有特色、充滿魅力的客家文化。如客家民間文藝匯演,節目有韶關仁化的月姐歌、閩西客家風情舞蹈、贛南客家風情舞蹈、惠州麒麟舞、雲浮鬱南縣的禾樓舞、河源紫金縣的花朝戲等,都是各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節目。
三是創新性。在舉辦形式上,國家和省級單位與市、縣黨委政府上下聯動,共同舉辦這次全國綜合性的大型客家文化節。在舉辦模式上,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舉辦節慶模式,政府給予舉辦文化節的一定啟動資金,不足部分的資金將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籌集,爭取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在內容安排上,這次文化節安排了迎賓音樂會、開幕式、民間藝術巡演、美食嘉年華、文藝匯演、山歌演唱賽等板塊活動。這些活動既有群眾觀賞的,也有群眾可參與的。如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除了展示客家各種特色小吃外,還引入全國其他各地的特色小吃、民間風味,形成特色鮮明的異地風味食街,使市民群眾零距離接觸客家文化,享受客家文化的快樂。
四是廣泛性。舉辦這次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得到了全國各客屬地區的熱烈響應,並精心組織節目參加。自6月份以來,組委會共收到發函參加文化節的節目有40多個,代表隊23個,經過組委會的精選,確定參加本次文化節的節目有40個,代表隊22個,他們分別來自於廣西、福建、貴州、江西、四川、海南、廣東、澳門等地,演職人員近500人。可以說,這次文化節是中國客家民間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這次文化節邀請的嘉賓主要來自全國各地客屬地區,包括香港、澳門,有250多人。
五是節儉性。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在河源舉辦,這是河源全市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活動得到了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熱烈響應,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河源市堅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河源福新工業園、龍川縣騰達建築安裝工程公司、香港嘉應商會、香港梅州聯會、香港惠州同鄉總會、香港河源社團總會、香港崇正總會、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河源星晨實業有限公司等贊助協辦。我市力爭花最少的錢,把文化節辦得既隆重熱烈,又簡朴節約,充分體現「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特色和風采。
❾ 關於客家文化傳統方面主題的教案怎樣寫
、《簡論河洛地區的秦文化》,《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介紹河洛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研究所
中華傳統信息庫
客家文化
走近客家
❿ 深圳客家文化節的深圳客家文化
深圳客家有自己的特色,這跟它獨特的遷徙歷史、社區形成與發展歷史息息相關。清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開始的「遷海復界」,是客家史上第四次大遷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地區在「遷海」運動中,沿海地區為直接受害區,北部山區是間接受害區。「遷海」的二十餘年間,這兩種地區都遭到空前嚴重破壞。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開始全面「復界」,原居民遷回的極少,初時響應「招墾」的也不多。從方誌和族譜資料看,到康熙三十年後,遷來的人口才慢慢增多。西部主要是增城、東莞方向來的粵語系人,東部則多是從閩粵贛山區出來的客家人。這樣,就形成了深圳民系人口和地域文化獨特的分布格局:西部廣府人,東部客家人。在深圳這個新開發區,作為移民,無論東部西部,都表現出很強的進取精神,都有不錯的業績。
「復界」之機,給了客家人在廣東沿海駐足發展的機會。深圳的客家,是「遷海復界」造成的疆域最清楚、人口最集中、發展最成功的新客家地區,因而成為客家第四次大遷徙運動中的一個「典型」,也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後向外播遷發展的一個「典型」。
客家人大量遷入深圳地區,是康熙三十年即1690年前後的事。經過兩三代人六七十年的艱苦奮斗,到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始,以坑梓「新喬世居」為代表,第一批大型客家圍堡相繼建成。這些大型圍堡,標志著深圳客家不僅已經落地生根,經濟上也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到嘉慶初年(1800),以龍崗為中心的深圳客家地區,進入了一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持續了百餘年。
第四次大遷徙運動中出來的客家人,在當時大背景、新環境的影響下,文化觀念都普遍地或多或少地發生一些變異和進步(如「重農不抑商」)。而深圳客家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色,更鮮明、更突出,這就是:堅持耕讀,重視商業,移風易俗,積極進取。
耕讀文化,是客家文化傳統的支柱。來到深圳的客家人,保持並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以坑梓江夏堂黃氏為例。在康熙初年到達坪山的黃朝軒,在康熙三十年打發長子居中公帶領他的三個兒子到坑梓發展。當時地多人少,也請不到足夠的人工,春插往往不能按時完成,急得阿婆站在河邊傷心地哭泣,原本無名的小河,便因此得名「阿婆叫壢」(客家話:叫,哭;壢,小溪)。
重視文教是客家的好傳統。坑梓黃氏更有特出表現:在「光緒維新」的影響下,他們最先接受興辦新學的思想,1906年興建了新式學校光祖學堂。學堂從廣州、惠州請來懂教育的校長教師,不數年便成為惠陽東莞寶安地區的一所名校,為本區文教普及與提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26年,又在光祖學堂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光祖中學」。
深圳龍崗客家在大力發展本地農業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商業經濟。羅氏龍崗開山祖瑞鳳公在鶴湖村落戶之後,便在當時較為發達的東莞開商鋪做生意,賺了大錢,才有了資本,興建佔地兩萬一千平方米的大型圍堡「鶴湖新居」。後來,羅氏進一步發展,遠至廣州、潮州、汕頭都有他們的土地、商鋪。
從整個龍崗、整個深圳客家來看,這種既重文教、又鼓勵經商的文化,對於歷來「重農抑商」的客家來說,是一種了不起的突破。這也正是深圳客家最重要的文化特色,是深圳客家對傳統客家文化發展的最可寶貴的貢獻。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深圳客家能夠順利地接受開放改革的新思想,快步跟上時代潮流,並且如魚得水、大展身手,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為全國客家地區中經濟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這並非僅賴於「地利」。人的因素、人的文化因素還是第一位的。
傳統客家既敬祖,又奉神,其多神信仰,鬧得多數客地「神佛滿天飛」。深圳客家也有敬祖奉神的一面,然較之傳統客家,是淡泊多了;奉神較之敬祖,又淡泊多了,而且,許多祭拜活動主角是婦女,男人不拜。在坑梓地面上,只在金沙村附近找到了一座據說曾經香火鼎盛的「潭公廟」,但三十年代就拆了;在新喬世居的左側一個胡同里見到兩個並排的小廟,一邊供奉著觀世音,一邊供奉著哪吒太子,也是1949年前坍塌,後修復。這種淡泊神明的心態,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