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參加修德谷的禪修活動
一.定義:
禪修,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逐漸讓心靈凈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
二.禪修方法分類:
南傳整理的四十一種, 適合不同的根性。傳統上,佛教的入門禪修是「二甘露門」,也就是出入息(安那般那禪)和白骨觀。北傳的加上三種,合稱「五停心觀」:出入息觀、白骨觀、界分別觀、因緣觀、慈心觀。後代又發展起念佛禪。
南傳的則以出入息觀為核心,以白骨觀、慈心觀、佛隨念、死隨念,稱為四護衛禪
三.禪修方法:
1、 培養每天定時禪修的習慣,使禪修成為人生的一個重要部分。
2、 修習生活禪,把禪修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3、 多參加集體共修活動,多與善知識相處。
4、 參加禪修,深化正念和正定的修習,過一段時期的遠離梵行生活。
5、 完整修學所有的八正道內容,把禪修建立在正見及戒行之上。
6、 閱讀相關佛學書籍,對佛教的教義有正確地理解,使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起來。
7、 盡家庭責任、工作責任、社會責任。加入義工行列;慈心對待自己和他人;善用自己的身心而又不執著自己的身心。
8、 多觀察生命的無常、苦、無我,生起出離心。
② 請問哪個寺廟或者組織有讓百姓參加禪修的活動的
你若是明禪,禪,無處不在。你若不明,去哪裡都不是禪。
③ 請問千島湖哪裡有禪修活動
根據愛禪旅遊網上查詢的信息,有個千島湖禪修中心,地址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姜家鎮龍川灣景區80公社,屬於四念處禪修,需提前報名
④ 箱庭禪修活動具體有哪些安排呢
2015年的這次箱庭禪修是張日升教授親自主辦的心靈之旅活動 ,從2015年7月31號到8月4號,意在養生、修行、減壓、修心、閉關、避暑、清靜等多個方面,可以讓大夥享受「一期一會」的箱庭禪美好時光。另外,還可以深刻理解箱庭療法的精髓與禪的法門,具備箱庭治療者、咨詢者人文關懷、明心見性、世事洞明的禪境界,體驗禪者的自在,藉此內省自身,感悟人生;箱庭療法的經驗交流學習、專業禪修督導。
不過先到先得,有優惠的
⑤ 開禪修班要注意什麼
很多人都以為,禪修要全靠自己,屬於自力,念佛的人則全靠他力,這兩個觀念都不正確。其實禪修也需要靠他力,念佛也需要有自力。一個禪修的人,不太可能完全憑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完成。不論在印度、中國或在西藏,修行禪定的人還是需要老師、護法神及諸佛菩薩的護持。因此在中國禪宗寺院也供奉天龍八部、諸大天王等的護法神像。
古德常勉勵禪修的人要把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龍天,所謂色身,就是我們的身體,當在打坐用功的時候,不管自己的身體,自然有道場的執事來照顧,依道場的生活軌范來調攝。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還需要有護法龍天的護持,沒有護法龍天的護持,可能就會在身心方面有障礙出現,形成魔障。所以禪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還有佛菩薩及護法神的力量,那就不能夠算是佛法的修行。
另外,修行禪法的人必須要相信,除了用功打坐之外,也需要積功、累德;如果僅僅是自己打坐,就想得解脫或大徹大悟,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障礙,不能使我們真得解脫。因為自私鬼怎麼可能開悟呢?所以禪宗也講修布施行、修懺悔行;如果沒有為眾生利益設想的心,沒有真正為他人奉獻的心,沒有奉獻的供養、布施行為,修行要想成功,是相當困難的。
過去禪宗的叢林里,許多禪師們在沒有開悟之前,都是為道場、為師父做種種的勞力工作,稱為行單。包括在廚房裡挑水、砍柴、煮飯、種菜,或者維護道場的環境整潔清理、維修等工作。
所以傳統寺院中設有四十八項執事,是由出家修行的人來擔任的,僧眾只有在禪七之中不擔任比較復雜分心的工作,其他的時間,都會有長期執事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禪七中,也鼓勵禪眾要做一些坡事工作的。
禪宗叢林,同時主張要把多餘的錢財衣物,布施給需要的人,自己留下的僅是最簡單的隨身衣物。在過去,所謂的禪和子,衣單少到只有兩斤半,因為他們將得到的東西,都布施出去了。
由此可知,一名禪修者應該要有供養心、布施心,要能舍掉自己身邊的長物,送給需要的人。
可惜我們現在見到很多禪修的人,態度狂傲、驕慢,內心自私、小氣,卻又缺乏信仰心,這是很可憐的、很危險的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來禪修的人,都希望能夠得到身心實際的體驗,獲得穩定、愉快、健康的成效;一旦得到健康、穩定、愉快的成效時,就認為這是自己努力修行的成果,不是由於諸佛菩薩的感應,當然也不是由於道場裡面有護法神,更不會相信這是由於師父或者那一位老師的指導有方。這樣一來,就變成了驕傲、自慢、自負、自滿,沒有信仰心和恭敬心。
信仰的意思,就是雖然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知,可是相信有那種事實的存在,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就像見到一座高高的山,雖還不能親自上到山頂去,但是相信高山上一定有高人,高山上一定有好的風光,越是往高山上方爬,越能夠發現我們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這就是仰信。我們在低處對高處產生的敬仰,而在敬仰之外產生信心,相信其中一定有我們所不知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如果信仰心不足,就不可能相信佛法所說,我們所不知道的事,修行便不會得力。
禪宗主張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相信自己本來就跟諸佛相同,不缺少任何一點東西。禪宗鼓勵只要把自我中心擺下,馬上就能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人人都能成佛。本來面目就是自性的佛,也就是說那是天然的、不是修行之後才有的,因此有許多人誤會禪宗,忽略了信仰心的重要。
這個觀念就基本理論而言是對的,可是,就實踐的、現實的角度來說則是錯的。這就如同,人人都可能成為父母,可是剛剛出生的小孩就是父母嗎?他還沒有長大,還沒有成年,尚不是父母,只是嬰兒。那麼嬰兒將來能不能成為父母呢?不一定;有人從小出家修梵行,就不會成為父母;有的人結婚,如果沒有生育能力,也成不了父母。所以理論上人人都可能成為父母並沒有錯,但在事實上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父母。
又如同在民-主社會中,凡是公民,人人都有選舉權,也有被選舉權,可是絕大多數的人只有選舉權,而沒有被選舉的機會。因為能力不足,因緣不具,便只能夠選人,沒有機會被人選。所以如果聽到禪宗說:人人本都具有佛性,結果自己本身什麼也不是,只是一個愚痴的凡夫,就想像著自己是跟智慧圓滿的諸佛相等;見到了佛像不僅不拜,而且訶罵,並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認為自性中就有佛,何苦去拜那些泥塑、彩繪、木雕的佛像呢?
這些人只信自心是佛,不信心外的佛。如果看到別人拜,就會說這是執著。有人向出家師父頂禮,那些自以為是修習禪宗的人看了就搖頭嘆氣地說:佛都不用拜,豈用去拜僧。
有一次有人正在頂禮我的時候,馬上有一個居士把他拉起來說:你不能拜啦!你不要害了法師啊!我被拜,是我被害?我都弄不清楚了,我問:你是什麼意思?他害我什麼?他說:如果你真正是個得道的高僧,還需要人拜嗎?如果你需要人拜,那表示你心中有執著,他越拜,你就越覺得是一位高僧。那你這一輩子不要想得解脫開悟了。哎!我想也有道理。他接著還說:如果你真正得到解脫了,他拜你,那你應該要訶責他:不要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然沒有師父相、徒弟相,你還拜什麼!哎!這個居士還真是厲害,我問他說:你拜不拜佛啊?他說:我拜自心中佛。我說:你怎麼拜法?他說:我不用身體拜,我用心拜。我說:你的心怎麼拜?他說:我心得自在就是拜,心無罣礙就是拜。他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禮拜佛菩薩,除了相信自己之外,他一切都不相信。
其實,這不是佛教,不是禪宗,是一種傲慢的魔見,缺乏信仰心。這種人可能有一點點禪修的小經驗,所以有這種增上慢的自信心,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禪書,結果被纏住了。他們在活著的時候,認為自己已經解脫了,可是,一旦死亡,福報大就進入天界,唯其知見不正,不信三寶,所以雖入天界享福,報盡必墮惡道;如果是心態不正,不持凈戒,常做壞事,那就下地獄如射箭般迅速了。
所以禪宗祖師們還是相信有天堂、有地獄、有佛國、有娑婆,只不過對於正在精進用功,禪修工夫已很深厚,但其心中尚存執著的人,才會對他們說:沒有佛、沒有法、沒有僧、天堂沒有、地獄沒有。因為如果心中執著三寶、天堂、地獄,必然不得解脫。可是,對於初機禪修的人,一定要因果分明,凡聖宛然。否則說是不要執著,結果因果顛倒,以凡濫聖。畢竟凡夫就是凡夫,不要想像自己跟三世諸佛,都是平起、平坐、平行的古佛再來。
禪的修行,不僅僅是打坐而已,禪的修行不是唱高調,只求開悟,要跟三世諸佛論平等。弘揚禪法,同時也要提倡信仰,則個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力,人格會更完美。而且禪法一定要去我執,去我執一定是從起信、布施、持戒開始;要以慚愧、謙虛、感恩、懺悔心來消除我執,要相信三寶,要信諸佛菩薩,要信護法龍天,要信歷代祖師,要信指導你修行的老師。否則的話,剛進禪的法門,就不拜佛、不尊法、不敬僧、不信護法諸天,如此的慢心十足,就根本不要想能開悟見性了。
⑥ 可以舉辦禪修活動的寺廟有哪些
太多了,上海玉佛寺、蘇州西園寺、太倉同覺寺、杭州靈隱寺等都有,你可以根據你所在區域和方便的時間段在愛禪旅遊網上查詢
⑦ 禪修營是什麼活動
那是佛教里的活動,坐禪的雙腿盤起來閉目打坐,修身養性
⑧ 禪宗精神的禪修目的
禪宗還把禪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實在自心上,強調佛從心生,自心創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題,就是專念於佛,心心相續,以求心中見佛。如此,心與佛相融無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張「離念心凈」,並認為凈心的呈現就是佛地。惠能宣揚「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見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認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內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並不是另有一種佛身,眾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眾生只要認識自我,回歸本性,當即成佛。在惠能看來,佛就是眾生原始心靈、內在本性的人格體現,就是本心、本性的覺悟者,並不是外在於眾生的具有無邊法力的人格神。惠能門下及其後來的臨濟、曹洞等五宗都宣揚「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認為眾生當前的現實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禪師還強調「即境是佛」,「觸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這是從理與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兩邊統一起,以求禪境。這里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質和根源。實際上就是以心性(佛性)與事境相統一,以事境為心性的體現作為禪修的境界。還有的禪師鼓吹「本來無事」、「無心可用」,這是強調人心本來是清凈的,而心清凈就是佛。所謂心清凈就是從主觀上排除執著佛法和萬物為實有的觀念,排除把心視為能實生佛法和萬物的實有心的觀念。可見,仍是「即心即佛」的變相。簡言之,所謂涅槃,所謂佛,就是本性的護持,心態的復原,心靈的升華。
從上述禪宗的根據、方法和目的三方面思想來看,都是圍繞心性展開的,心性是禪宗禪理的基礎、禪修的樞紐和禪境的極致,心性論是禪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禪宗,必須著重研究禪宗的心性思想。
從禪宗思想體系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禪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為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
禪宗吸取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念來詮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規定為萬物的本質、本性,是不假人為、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真實存在。「僧家自然者,眾生本性也」。(《荷澤神會禪師語錄》)禪宗認為,「自然」就是眾生本性,也就是佛性。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為自足完滿、純真朴實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內在的,是內涵於人身的本質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靈所賦予,又非通過超越經驗、違背人性的作為所獲得的,同時也是各種外在因素所不能消滅的。人的內在自性是生命的主體、成佛的根據。人的現實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體現,人轉化為佛是自性的發現,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顯現。人的自性是內在的又是超越的,因為內在本性是清凈、圓滿、純朴、覺悟的,是離開一切現象,有別於人的外部表現的。如何實現超越?禪宗認為修禪成佛,就是見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體認,識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實現了超越。禪宗強調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過程之中,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禪宗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命的追求轉換為內心反求。由此禪宗反對舍棄現實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尋求超驗,而是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壇經》),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超越意義,實現理想精神境界。禪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法演語錄》卷下)就是提倡心靈溝通,要求會心體悟。禪宗要求以「飢則吃飯,困則打眠,寒則向火,熱則乘涼」(《密庵語錄》)中體會禪道,從「青青翠竹,鬱郁黃花」(《祖堂集》卷三)中發現禪意。禪宗要求從青山綠水中體察禪味,從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體驗禪悅,在流動無常的生命中體悟禪境,從而實現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禪宗提倡內在超越,這種超越意識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包括了超越對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結果幾個方面,這里著重論述超越對象和超越結果。
為了追求解脫,成就佛道,禪宗設計了一套消解人們心靈深處的緊張、矛盾、障礙,超越二元對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從自然中分裂出來的獨立實體,嚮往與自然同樣具有永恆性、無限性,嚮往與自然的同一是人類最深沉、最根本、最強烈的內在願望。生命現實與美好願望並非一致,生命短暫與時間永恆、生命個體與空間整體、生命主體與宇宙客體等一系列人類所面臨的矛盾,是禪宗的超越對象,超越目標。
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恆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在心靈的不安與痛苦。了脫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禪宗的最基本目的。禪宗以「無生」思想來泯滅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時間界限。「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永嘉證道歌》)「無生」,指一切事物是無實體的、空的,由此也是無生滅變化的。這是要求轉變觀念,從生滅的現象中看到無生無滅的本質。生滅是短暫的,無生無滅是永恆的,從悠悠生死中了悟無生,就是在短暫中體認永恆,消除短暫與永恆的隔閡。
個體生命的認識和實踐等多方面的有限性與宇宙空間的無限性的矛盾,也是引人困惑不安的永恆性課題。禪宗通過無限擴張個體心靈的作用來擺脫個體生命的局限,進而消除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心境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同上)這是說只要人的心境明凈透徹,就能周遍宇宙萬物,從而在內心實現泯滅內外的超越,使有限與無限在個體心靈中相即圓融。
由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矛盾而引發的物我、有無、是非、善惡、真妄、苦樂等一系列的差別對立,是又一使人產生煩惱、痛苦的根源。這也是禪宗大師們所著力尋求解決的一大問題。他們繼承道家的思想,通過直觀宇宙本體(道、無)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宣揚「本來無一物」(《壇經》)、「本來無事」以消解矛盾,稱「體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達本來無事,理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苦因,方度一切苦厄。」(《禪門師資承襲圖》)即一個人了悟萬物如夢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卻情慾,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了。為此,他們特別強調「無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們不被糾纏於種種差別的妄念所迷惑。
⑨ 為什麼國廣一葉設計那麼差的作品都能獲獎
問題是國廣一葉永遠都在不斷得獎的路上!你呢?
國廣一葉獲獎設計作品
:
山序 2018亞太空間設計大獎賽(地產空間類)一等獎
國貿金沙灣空間設計 2018亞太室內設計精英邀請賽住宅類設計大獎
余韻 2018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無·色 2018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TIMES 2018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簡·木 2018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長樂禪修中心 2018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靈、動 2018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長樂禪修中心 2016/2017 APDC亞太室內設計精英邀請賽展覽空間方案類大獎
聽海 2016/2017 APDC亞太室內設計精英邀請賽住宅空間工程類大獎
FORUS VISION 2017年第二十屆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零售商業類 金獎
聽海 2017年第二十屆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住宅類 銅獎
愛家微運動公社 2017年第七屆中國國際空間設計大賽 (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娛樂會所空間方案類 金獎
皇帝洞廊橋主題酒店 2017年第七屆中國國際空間設計大賽 (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酒店空間方案類 銀獎
一隅綠意 2017年第七屆中國國際空間設計大賽 (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辦公空間方案類 銅獎
世歐瀾山 2017年第七屆中國國際空間設計大賽 (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商品房、樣板房空間方案類 銅獎
長樂電力大樓 2015~2016年度中國建築工程裝飾獎(公共建築裝飾設計類)
葉禪賦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FORUS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Lee House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靜•念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仕林東湖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白說》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一扇窗,漫一室」 2016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溪山溫泉度假酒店(實例) 2014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正興養老社區體驗中心 2014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永福設計研發中心 2014年度全國建築工程裝飾獎(公共建築裝飾設計類)
宇洋中央金座 2013年第十六屆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銅獎
寧德上東曼哈頓售樓部 2013年第四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築巢獎)優秀獎
福建洲際酒店 2012年首屆亞太金藝獎酒店設計大賽金獎
瑞萊春堂 2012年第四屆「照明周刊杯」照明應用設計大賽金獎
前線共和廣告 2012年第十五屆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金獎
前線共和廣告 2012年第九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陽光理想城 2012年第九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福州情·聚春園 2012年第九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寧化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 2012年第九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銅獎
映•像 2012年第二十屆亞太室內設計大獎賽銅獎
名城港灣157#103 2012年第三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築巢獎)優秀獎
一信(福建)投資 2011年第十四屆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金獎
福建科大永和醫療機構 2011年中國最成功設計大賽最成功設計獎
素麗婭泰SPA 2010年第八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摩卡小鎮售樓中心 2010年第八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大洋鷺洲 2010年第八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銅獎
素麗婭泰SPA 2010年亞太室內設計雙年展大獎賽商業空間設計銀獎
繁都魅影 2010年亞太室內設計雙年展大獎賽住宅空間設計銀獎
繁都魅影 2010年亞洲室內設計大獎賽銅獎
中央美苑 2010海峽兩岸室內設計大賽金獎
繁都魅影 2010海峽兩岸室內設計大賽金獎
光.盒中盒 2010海峽兩岸室內設計大賽金獎
皇帝洞書院 2009年「尚高杯」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二等獎
北湖皇帝洞景區會所 2008年第七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點房財富中心 2007年「華耐杯」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二等獎
大家會館(實例) 2006年第六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書香大第銷售中心 2006年第六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金獎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 2004年中國第五屆室內設計雙年展銅獎
廈門奧林匹亞中心 2004年中國第五屆室內設計雙年展銅獎
另129項設計作品榮獲福建省室內設計大獎賽一等獎、金獎。
⑩ 請問成都哪個寺廟有禪修營活動
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