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300字的社會實踐總結
初一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在這個假期中的我參加了班級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次的活動,讓我感觸很深。
7月31日這天,有著蒙蒙的小雨,我和我們班的幾位同學,一起在裕華路上鏟除小廣告,在少年宮對面,有很多很多的小廣告,我們拿上小鏟子,竭盡全力的得來消滅他們。涼風陣陣,陰雨綿綿,可是我們絲毫不覺得冷,我們都覺得我們這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終於這些小廣告被我們都消滅了,但是我們誰都不太高興,因為我們想,這些小廣告只是城市裡的極少的一部分,這些貼小廣告的人們,把城市的街道,當成自己的廣告背景,這樣子不是太過分了嗎?
在平時騎車上學的時候,總感覺掃馬路的人很討厭,他們掃的時候塵土跑到了路人的身上。但我現在想來,這些人是應該讓我們敬重的,請問在他們掃馬路的時候,是誰沾土最多?我們只是今天為社會做里一點貢獻,而他們是年年日日都在做。
我們身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要學習掃路人的精神,而反對前者的做法。
『貳』 如何寫一篇關於"青春之歌,成長之路"的社會實踐報告
範文:
一:活動介紹
主題:回歸母校 ,回報家鄉
背景:
據調查,在校大學生放假回到家鄉後非常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特別是母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鑒於此,兗州市第一中學校友會組織了03、04、05、06年畢業生80餘人,舉辦這一次帶有公益性質的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乘車到鄉鎮六所中心中學,將自己募捐所得的書籍、課外書等贈予學弟、學妹;並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在高中、大學的學習經驗,使他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更可以提前感受大學,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為夢想奮斗。
目的:
通過這次活動,為一中歷屆校友創造一個「回歸母校、服務家鄉」的實踐機會。在活動中,校友之間可以便利地進行交流,並為校友提供一個與各學校和家鄉企業交流的平台;並藉此機會建立一個校友聯合組織,為以後舉辦更大的校友活動打好基礎;進一步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
意義:
①、在加強兗州一中校友之間聯系的基礎上,聚集更大的力量為兗州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②、增加畢業生與自己母校的聯系,為母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促進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在舉行各種公益活動的同時,企業通過贊助活動,進一步使公益活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良好的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社會風氣;
④、通過與面臨中考的學弟學妹們的交流,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讓他們提前感受大學氣息,堅定他們為夢想奮斗的決心。
二:具體流程
(一)活動始發儀式
時間:2008年2月6號星期二下午1:30
(各隊成員須在1點前,全部到位)
地點:兗州市第一中學階梯教室
參與人員:學生代表、各團隊等
耗用時間:30分鍾左右
主要內容:
1、校友代表講話;20分鍾
2、合影留念;10分鍾
3、各團隊整齊出發,分赴各自鄉鎮中心初中。
註:(1)各分隊均有一名隊長,一名主持人,負責本隊與相應學校及隊員的溝通聯系,控制活動流程,活躍現場氣氛;隊長由各分隊推舉選出,要求在活動組織和溝通交流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
(2)各隊人數不少於10人;
(3)每隊選出一名同學負責拍照。
(二)各鎮初中活動進行程序
時間:2008年2月6號下午
地點:各隊相應鎮中學初中
參與人員:鎮初中校領導、鎮初中學生、團隊成員
耗用時間:1個半小時以內
主要內容:
1、歡迎儀式;
2、圖書、文具等物品捐贈儀式;
3、與學弟學妹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主要內容是我們高中、大學的生活學習經驗。(各團隊需提前准備好要進行交流的話題,並且保證現場氣氛比較活躍)
註:
(1)、我們將向每個鎮捐贈至少100本書;
(2)、經協商,學校領導為我們的活動提供場所、器材等,並對我們進行相應接待;
(3)、我們將與100名左右初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座談的形式進行;根據各鎮中學不同的條件,座談將在會議室、階梯教室以及課堂內進行。
(4)、活動結束後進行相關反饋工作,為以後的活動總結經驗。
三:相關具體事宜
1、聯系03~06級畢業生,每級召集20名以上的校友參加此活動;分為八組,每組至少十人參加;
2、每組有一名同學負責活動拍攝,由校友會策劃組指定同學,並提供相關設備;
3、准備所要捐助的物品,(共向8所鄉鎮初中進行捐贈,估計圖書800餘冊,來自參與人員募集,且經過活動組織者精心挑選與包裝)
4、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每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前往興隆、軍民、十五中的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彩旗多面。(活動結束後,每隊需將隊旗交給隨隊負責拍攝的同學,送回一中南門東邊傳達室)
5、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三支團隊,分別乘坐3路、4路、7路公交車前往,每隊隊長需在途中認真負責每一位隊員的安全;來回車費報銷;(報銷方式,會議後說明)
6、每支團隊到達目的中學後,與校方商商妥,將宣傳條幅掛出,時間雙方最好不要發生糾紛;與校方的聯系工作由每隊隊長負責完成,具體聯系方式會後給出,所以請各隊隊長會後暫留!
7、每支團隊不得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除了宣傳事宜),不得向校方索要任何財物,如發現有此行為,定將嚴懲!
希望能獲得各位各級校友的認可與支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一、活動背景及意義
"多背一公斤"是民間發起的公益旅遊活動,它鼓勵旅遊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遊者帶來豐富的旅遊體驗,並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
傳遞--出行時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書籍等帶給沿途貧困落後地區的學校或孩子;
交流--旅途中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開闊彼此的視野,激發信心和想像力;
分享--歸來後通過一中校友群分享學校信息和活動經驗,發動更多朋友參與。
本次活動由兗州一中校友會承辦,目的在於集中閑散在家的大學生的力量,宣傳光大公益事業的影響力,幫助家鄉貧困的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慣用具和豐富的書籍資源,營造一個和諧安詳充滿愛心的社會。
二、活動流程
1.招募會員
活動前期以一中校友會成員為主,伴以適當的宣傳,吸納部分社會上關注公益活動的成員;
2.前期調查
本市需要幫助的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可與其交流,發覺他們渴望知識的一面)並與其校領導聯系,約定贈書時間形式;
3.外聯
與外界單位取得聯系,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以擴大社會影響力;
可聯系單位如下:
各大新聞媒體 兗州日報、電視台等
各大商企 聯誠公司、廣場商廈、太陽紙業等
4.募捐儀式
在一中校門設立募捐點,號召廣大回家大學生及關注於公益事業的市民前來募捐;
『叄』 多背一公斤是不是一個民間組織
多背一公斤不是一個民間組織。
民間組織,是指由各級民政部門作為登記管理機關並納入登記管理范圍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和涉外社會組織四類類社會組織。因此多背一公斤並不是一個民間組織,而是民間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
以創新精神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行動者余志海在2004年發起了「多背一公斤」活動,鼓勵旅行者在鄉村旅行的時候將圖書和文具帶給鄉村學校,並通過與孩子們的互動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孩子們的信心和想像力,最後,通過1KG網站將活動的信息和經驗分享出來,讓學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同時讓更多的旅遊者受益。多背一公斤迅速得到了廣大城市白領的支持,成為國內知名的公益活動。
『肆』 兗州作文那教的好
一:活動介紹主題:回歸母校,回報家鄉背景:據調查,在校大學生放假回到家鄉後非常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特別是母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鑒於此,兗州市第一中學校友會組織了03、04、05、06年畢業生80餘人,舉這一次帶有公益性質的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乘車到鄉鎮六所中心中學,將自己募捐所得的書籍、課外書等贈予學弟、學妹;並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在高中、大學的學習經驗,使他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更可以提前感受大學,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為夢想奮斗。目的:通過這次活動,為一中歷屆校友創造一個「回歸母校、服務家鄉」的實踐機會。在活動中,校友之間可以便利地進行交流,並為校友提供一個與各學校和家鄉企業交流的平台;並藉此機會建立一個校友聯合組織,為以後舉更大的校友活動打好基礎;進一步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意義:①、在加強兗州一中校友之間聯系的基礎上,聚集更大的力量為兗州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②、增加畢業生與自己母校的聯系,為母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促進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③、在舉行各種公益活動的同時,企業通過贊助活動,進一步使公益活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良好的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社會風氣;④、通過與面臨中考的學弟學妹們的交流,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讓他們提前感受大學氣息,堅定他們為夢想奮斗的決心。二:具體流程(一)活動始發儀式時間:2008年2月6號星期二下午1:30(各隊成員須在1點前,全部到位)地點:兗州市第一中學階梯教室參與人員:學生代表、各團隊等耗用時間:30分鍾左右主要內容:1、校友代表講話;20分鍾2、合影留念;10分鍾3、各團隊整齊出發,分赴各自鄉鎮中心初中。註:(1)各分隊均有一名隊長,一名主持人,負責本隊與相應學校及隊員的溝通聯系,控制活動流程,活躍現場氣氛;隊長由各分隊推舉選出,要求在活動組織和溝通交流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2)各隊人數不少於10人;(3)每隊選出一名同學負責拍照。(二)各鎮初中活動進行程序時間:2008年2月6號下午地點:各隊相應鎮中學初中參與人員:鎮初中校領導、鎮初中學生、團隊成員耗用時間:1個半小時以內主要內容:1、歡迎儀式;2、圖書、文具等物品捐贈儀式;3、與學弟學妹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主要內容是我們高中、大學的生活學習經驗。(各團隊需提前准備好要進行交流的話題,並且保證現場氣氛比較活躍)註:(1)、我們將向每個鎮捐贈至少100本書;(2)、經協商,學校領導為我們的活動提供場所、器材等,並對我們進行相應接待;(3)、我們將與100名左右初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座談的形式進行;根據各鎮中學不同的條件,座談將在會議室、階梯教室以及課堂內進行。(4)、活動結束後進行相關反饋工作,為以後的活動總結經驗。三:相關具體事宜1、聯系03~06級畢業生,每級召集20名以上的校友參加此活動;分為八組,每組至少十人參加;2、每組有一名同學負責活動拍攝,由校友會策劃組指定同學,並提供相關設備;3、准備所要捐助的物品,(共向8所鄉鎮初中進行捐贈,估計圖書800餘冊,來自參與人員募集,且經過活動組織者精心挑選與包裝)4、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每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前往興隆、軍民、十五中的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彩旗多面。(活動結束後,每隊需將隊旗交給隨隊負責拍攝的同學,送回一中南門東邊傳達室)5、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三支團隊,分別乘坐3路、4路、7路公交車前往,每隊隊長需在途中認真負責每一位隊員的安全;來回車費報銷;(報銷方式,會議後說明)6、每支團隊到達目的中學後,與校方商商妥,將宣傳條幅掛出,時間雙方最好不要發生糾紛;與校方的聯系工作由每隊隊長負責完成,具體聯系方式會後給出,所以請各隊隊長會後暫留!7、每支團隊不得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除了宣傳事宜),不得向校方索要任何財物,如發現有此行為,定將嚴懲!希望能獲得各位各級校友的認可與支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心願一、活動背景及意義"多背一公斤"是民間發起的公益旅遊活動,它鼓勵旅遊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遊者帶來豐富的旅遊體驗,並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傳遞--出行時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書籍等帶給沿途貧困落後地區的學校或孩子;交流--旅途中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開闊彼此的視野,激發信心和想像力;分享--歸來後通過一中校友群分享學校信息和活動經驗,發動朋友參與。本次活動由兗州一中校友會承,目的在於集中閑散在家的大學生的力量,宣傳光大公益事業的影響力,幫助家鄉貧困的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慣用具和豐富的書籍資源,營造一個和諧安詳充滿愛心的社會。二、活動流程1.招募會員活動前期以一中校友會成員為主,伴以適當的宣傳,吸納部分社會上關注公益活動的成員;2.前期調查本市需要幫助的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可與其交流,發覺他們渴望知識的一面)並與其校領導聯系,約定贈書時間形式;3.外聯與外界單位取得聯系,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以擴大社會影響力;可聯系單位如下:各大新聞媒體兗州日報、電視台等各大商企聯誠公司、廣場商廈、太陽紙業等4.募捐儀式在一中校門設立募捐點,號召廣大回家大學生及關注於公益事業的市民前來募捐;
『伍』 如何利用網路推廣公益活動
有很多辦法,你可以到各大論壇去發布公益活動的消息,最好去當地的知名論壇。那樣影響力比較大。再一個就是用這公益活動的名稱去注冊個微博,可以發布微博消息,等等類似的手法。
『陸』 多背一公斤的發展歷史
在風光秀美的雲南元陽多依樹村,100多戶人家的孩子,能上初中的女孩只有2人。孩子除了課本,沒有其他兒童讀物,不少學生甚至連最簡單的橡皮、卷筆刀都沒有。大多數遊客見到這樣的情景也許會感慨一番,一些有愛心的旅遊者也許會留下一些財物送給當地的小朋友,但一名去那裡旅遊的叫安豬的網友卻想到了更多:「能不能利用數量龐大的旅遊者的力量去幫助這些貧困落後地區的小朋友?」
於是,在2004年的4月,安豬在網上提出了一個叫做「多背一公斤」的計劃。最初的思路很簡單,鼓勵每位旅遊者在出遊時背上一點書籍或者文具,帶給沿途的貧困學校和孩子。為了讓這一切更有效,安豬建立了「多背一公斤」的網站,在網站上收集和提供學校的信息和需求,作為旅遊者出行前的參考。
「一公斤很輕,但如果有成千上萬這樣的一公斤,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就是這個樸素的理念,立即得到了旅遊愛好者的廣泛認同,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在最初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廣州、上海、北京的旅行者已經自行組織了20多次活動,參與人數超過200人,活動遍及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捐助文具超過10000份,書籍超過3000本。 面對取得的成績,安豬的心是雀躍的,但他的行為也同時被人質疑:「對旅遊者來說,每次山長水遠地背一點點東西過去,意義到底有多大?」「對山區來說,每次這一點點的物資,又有什麼用?要缺物資的話還不如直接從郵局郵寄呢,量又大,又省時間。」
這些質疑的聲音讓安豬迷惑了。於是,他於2004年8月再次到貴州和廣西進行調研和實踐。通過和當地老師和志願者的交流,安豬肯定了自己這個「人人多背一公斤」的行動。但在一次喝酒時,貴州白碧小學文老師無意中說:「物質的匱乏還是可以克服的,但真正的問題是觀念和信息的落後。」一語驚醒夢中人,安豬為自己的無知和短視感到慚愧。他意識到,「多背一公斤」的意義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旅行者更應該「背」去信息和觀念,在和孩子們面對面的交流中,更多地開拓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
之後,安豬對「多背一公斤」行動指南做了部分修改。他建議,旅行者最好自備信紙、寫有回信地址和貼上郵票的信封,見面時交給孩子,讓彼此保持長期通信聯系;下載並列印若干夢想卡片,鼓勵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夢想;把旅途見聞、照片、夢想卡片等發到網站,以便捐助者之間交流經驗……
「我們不強調可憐和同情,如果說最初的『多背一公斤』只是提倡扶貧,那麼現在的『多背一公斤』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安豬反復強調這一點。
這種平等交流的快樂也成為了「多背一公斤」成員的共識。「其實這個旅遊方式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充滿了人情味。我送了一些小禮物,而孩子們回饋給我們更多,有燦爛的笑容,不斷的進步……與其說是我們幫助了這些孩子,不如說是這些孩子給了我們啟示、觸動和快樂,這多背的『一公斤』其實是送給了自己。」廣州的網友Ansel從雲南回來後,這樣總結自己的感受。
目前,在安豬的領導下,「多背一公斤」活動和網站全部由志願者在業余時間開展和維護,對比他們獲得的影響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安豬對此仍不滿意,他一直在嘗試與商業力量合作,他認為:「在今天,企業應該能做更多的事,而不僅僅是開一張支票。我相信,只有當社會的各種力量都在為一個共同的更美好的明天而奮斗時,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有希望。」「一公斤很輕,但如果有成千上萬這樣的一公斤,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 10月12日晚8時,安豬抵達成都,他多次來到這個充滿溫情的城市,「溫情」是安豬的用詞,他說,成都怡人的環境總是能給他焦慮慌張的心一絲安慰。照列,在一架燒烤攤面前安個座位,然後坐下來,看著大姐搖著扇子,白煙緩緩在夜空中升起來,安豬忽然莫名地感動起來:「多麼熟悉的成都生活!」
「下午還是北京郊外陽光下斑駁的樹影下,晚上就已經坐在成都的街頭。」從5月到9月,五個月緊張感現在終於可以有所懈怠。面對震後救援繁雜的工作,他們還必須承受生活的煎熬,整整三個月沒有發一分工資。所有的全職人員,只能頓頓吃方便麵。這些年輕人,帶著一腔熱血投入到公益當中,艱難的處境將他們的勇氣點點剝落。作為管理者,安豬焦慮卻又無可奈何,那段時間,由於申請的基金遲遲未能到帳,他們失去了唯一的支柱。
這是所有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的常態,作為最底層的執行者,他們往往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向基金組織申請是唯一的正途。徘徊在政策夾縫的民間公益組織,依然默默地做事,等待著政策的眷顧。 安豬和他的「多背一公斤」組織一等就是四年,四年中,有無數的民間公益組織倒下,一些生存下來民間組織不得不尋求突變。安豬將「多背一公斤」帶向公司化,注冊一個合法的公司,經營盈利項目,然後再來操作公益性質的「多背一公斤」。這樣的轉變既解決了合法化問題,又解決了可持續的資金問題。目前狀況下,不改變只有死路一條,「如果你無法活過今天,那麼未來是什麼樣子對你一點意義都沒有。」安豬說。
轉變的收獲就是讓安豬走得更順當了一些,卻依然困難重重,安豬說,雖然困難,但至少看到了一些微弱的希望。此行成都,他要去看看災區人民的生活情況以及他們所建的板房圖書室。另外他還需要面試幾個全職的圖書室管理員,這既是他公司化的轉變,也是「多背一公斤」對災區援助可持續的一步重要的步伐。
2004年,「多背一公斤」首先以公益旅遊作為切入點,向大眾倡導一種快樂、簡單易行的公益行動,它鼓勵每個人在出行時背上學校需要的少量物資,在旅途中拜訪學校,同時與鄉村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傳播知識,分享快樂。「多背一公斤」主張一種平等交流、快樂行動的價值觀,它相信每一個鄉村孩子都是快樂和有天賦的,公益行動是一種相互的分享和交流而非單方面的同情和給予,這顛覆了「同情、可憐、給予、救助」等等傳統的慈善觀念。因其人性化的理念,「多背一公斤」受到了參與者的歡迎,並得到了廣泛傳播。一位參與者這樣說道:「其實這種旅遊方式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充滿了人情味。我送了一些小禮物,而孩子們回饋給我們很多,有燦爛的笑容和不斷的進步,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很多的啟示和觸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是我們幫助了這些孩子,不如說是這些孩子給了我們快樂,這多背的『一公斤』其實是送給了自己。」
隨著對鄉村教育需求了解的深入,「多背一公斤」也開始嘗試更多的社會創新,為鄉村教育設計大規模的解決方案。2007年,「多背一公斤」提出了雙子書項目,以圖書為媒介,讓鄉村兒童在獲得全新的優質圖書的同時建立與城市兒童的聯系,增進了解,共同成長。截至2008年4月,該項目已經為鄉村學生送出了接近兩千本全新的圖書。經過四年的發展,「多背一公斤」已經成為一個用戶協作參與的公益平台。網站上的所有信息均來自用戶,由用戶收集、上傳並維護;所有公益活動也由用戶自發組織和參與。「多背一公斤」網站則致力於為用戶的公益行動提供全方位的平台支持。我們期望,通過這種大眾協作的公益參與方式,「多背一公斤」在2012年底前可為中國5000所以上的鄉村學校提供圖書、電腦、互聯網、教育及師資等方面的系統服務。
在運作上,「多背一公斤」以極低的成本實現了公益活動的良性循環。「多背一公斤」的參與者在網站自發組織活動,探訪學校,並在旅途結束後繼續關注和服務學校;他們還在沿途收集新的學校信息,擴大「多背一公斤」的學校服務范圍。單是2007年,「多背一公斤」的參與者就進行了超過130次公益旅遊活動,並發掘了98所新的服務學校。目前,多背一公斤的服務學校超過300所,遍及中國西南及其他各省份的著名鄉村旅遊點。
為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多背一公斤」建立了全職團隊,並根據中國目前的政策和法律現實將組織以公司的形式完成了合法注冊。「多背一公斤」將自身定位成社會企業,即:不以贏利為目的,通過商業化的運作手段實現大規模的社會改善。「多背一公斤」的榜樣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一個以商業銀行形式運作的組織,幫助千百萬孟加拉婦女脫離了貧困,並把自己的模式復制到了全世界。 「多背一公斤」在各界愛心人士的不斷收集,收錄了全國有近千所貧困學校的訊息。在完善每所貧困學校的訊息時,同時也在傳播貧困學校信息,希望得到更多的人來關注和幫助這些貧困學校。
公益不僅是國家、企業的專利,也是我們普通人的權利與責任。隨著媒體的鏡頭聚焦在致力於公益活動的愛心人物,大家也越來越關注身邊默默做著公益愛心行動的普通人。2012年,由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公益助學微群(微公益*愛心助學)發起的「尋找助學微民星」活動,獲得了新浪微群平台的認可及主動推廣擴散,在網友們的熱心舉薦與關注之下,7月15日三位草根「助學微民星」被推舉出來。他們分別是90後傳承大愛的王春暉、博愛干媽王志航以及堅持助學的田成志。
90後的王春暉,是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一名普通大學生。才上大一的他,已然成為支教社團的領隊。他曾受到過加多寶的資助,如今想通過支教這種公益方式,將大愛傳承下去。而且目前王春暉對於公益的傳承,也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已是中國地質大學支教社團領隊的他在傳承公益大愛的同時,也成功地把個人的公益堅持,變成群體的堅守。博愛干媽王志航,北漂助學人田成志他們雖然並不富有,但是他們都將自己熱衷於公益的心化為實際行動幫助山區的孩子們。
他們的行為告訴我們,公益只要我們想,我們就能做到。
『柒』 求「多背一公斤」愛心公益活動的新聞稿 ,文章
一、收集和傳播更詳細、准確的受災學校信息。在這里,我們提供了汶川、都江堰、德陽、梁平、北川、彭州、綿竹等受災地區的一千多所學校的基本信息,公眾如果可以聯絡到這些學校中的任何一所,都可以把他知道的、看到的發布出來。我們也歡迎任何人將學校的信息以各自的方式傳播。我們相信,當信息被充分披露並自由流動起來的時候,會有更大的力量,更好的決策和更持久的效果。二、組織和管理公益活動。我們在網站上提供了活動發布和管理的功能,任何一個希望為災區學校做點事的朋友,都可以在這里發起公益活動,包括募捐、實地考察等,或者參與某個活動,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也將聯合各界的民間公益組織參與物資的收集、接收和分發,讓大家的愛心得到有效的傳遞和監管。三、為災區學校提供長期的支持服務。根據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重建階段所需要投入的經費、時間、人力等資源,是緊急救援階段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災區重建不僅需要愛心和熱情,更需要智巧和持久的努力。我們願意在了解受災學校詳細信息和需求的基礎上,聯合各方力量,為受災學校提供長久的支持服務。我們也期望您的參與。
『捌』 3000字的 社會實踐報告
一:活動介紹 主題:回歸母校 ,回報家鄉 背景: 據調查,在校大學生放假回到家鄉後非常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特別是母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鑒於此,兗州市第一中學校友會組織了03、04、05、06年畢業生80餘人,舉辦這一次帶有公益性質的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乘車到鄉鎮六所中心中學,將自己募捐所得的書籍、課外書等贈予學弟、學妹;並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在高中、大學的學習經驗,使他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更可以提前感受大學,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為夢想奮斗。 目的: 通過這次活動,為一中歷屆校友創造一個「回歸母校、服務家鄉」的實踐機會。在活動中,校友之間可以便利地進行交流,並為校友提供一個與各學校和家鄉企業交流的平台;並藉此機會建立一個校友聯合組織,為以後舉辦更大的校友活動打好基礎;進一步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 意義: ①、在加強兗州一中校友之間聯系的基礎上,聚集更大的力量為兗州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②、增加畢業生與自己母校的聯系,為母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促進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在舉行各種公益活動的同時,企業通過贊助活動,進一步使公益活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良好的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社會風氣; ④、通過與面臨中考的學弟學妹們的交流,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讓他們提前感受大學氣息,堅定他們為夢想奮斗的決心。 二:具體流程 (一)活動始發儀式 時間:2008年2月6號星期二下午1:30 (各隊成員須在1點前,全部到位) 地點:兗州市第一中學階梯教室 參與人員:學生代表、各團隊等 耗用時間:30分鍾左右 主要內容: 1、校友代表講話;20分鍾 2、合影留念;10分鍾 3、各團隊整齊出發,分赴各自鄉鎮中心初中。 註:(1)各分隊均有一名隊長,一名主持人,負責本隊與相應學校及隊員的溝通聯系,控制活動流程,活躍現場氣氛;隊長由各分隊推舉選出,要求在活動組織和溝通交流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 (2)各隊人數不少於10人; (3)每隊選出一名同學負責拍照。 (二)各鎮初中活動進行程序 時間:2008年2月6號下午 地點:各隊相應鎮中學初中 參與人員:鎮初中校領導、鎮初中學生、團隊成員 耗用時間:1個半小時以內 主要內容: 1、歡迎儀式; 2、圖書、文具等物品捐贈儀式; 3、與學弟學妹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主要內容是我們高中、大學的生活學習經驗。(各團隊需提前准備好要進行交流的話題,並且保證現場氣氛比較活躍) 註: (1)、我們將向每個鎮捐贈至少100本書; (2)、經協商,學校領導為我們的活動提供場所、器材等,並對我們進行相應接待; (3)、我們將與100名左右初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座談的形式進行;根據各鎮中學不同的條件,座談將在會議室、階梯教室以及課堂內進行。 (4)、活動結束後進行相關反饋工作,為以後的活動總結經驗。 三:相關具體事宜 1、聯系03~06級畢業生,每級召集20名以上的校友參加此活動;分為八組,每組至少十人參加; 2、每組有一名同學負責活動拍攝,由校友會策劃組指定同學,並提供相關設備; 3、准備所要捐助的物品,(共向8所鄉鎮初中進行捐贈,估計圖書800餘冊,來自參與人員募集,且經過活動組織者精心挑選與包裝) 4、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每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前往興隆、軍民、十五中的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彩旗多面。(活動結束後,每隊需將隊旗交給隨隊負責拍攝的同學,送回一中南門東邊傳達室) 5、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三支團隊,分別乘坐3路、4路、7路公交車前往,每隊隊長需在途中認真負責每一位隊員的安全;來回車費報銷;(報銷方式,會議後說明) 6、每支團隊到達目的中學後,與校方商商妥,將宣傳條幅掛出,時間雙方最好不要發生糾紛;與校方的聯系工作由每隊隊長負責完成,具體聯系方式會後給出,所以請各隊隊長會後暫留! 7、每支團隊不得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除了宣傳事宜),不得向校方索要任何財物,如發現有此行為,定將嚴懲! 希望能獲得各位各級校友的認可與支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一、活動背景及意義 "多背一公斤"是民間發起的公益旅遊活動,它鼓勵旅遊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遊者帶來豐富的旅遊體驗,並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 傳遞--出行時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書籍等帶給沿途貧困落後地區的學校或孩子; 交流--旅途中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開闊彼此的視野,激發信心和想像力; 分享--歸來後通過一中校友群分享學校信息和活動經驗,發動更多朋友參與。 本次活動由兗州一中校友會承辦,目的在於集中閑散在家的大學生的力量,宣傳光大公益事業的影響力,幫助家鄉貧困的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慣用具和豐富的書籍資源,營造一個和諧安詳充滿愛心的社會。 二、活動流程 1.招募會員 活動前期以一中校友會成員為主,伴以適當的宣傳,吸納部分社會上關注公益活動的成員; 2.前期調查 本市需要幫助的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可與其交流,發覺他們渴望知識的一面)並與其校領導聯系,約定贈書時間形式; 3.外聯 與外界單位取得聯系,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以擴大社會影響力; 可聯系單位如下: 各大新聞媒體 兗州日報、電視台等 各大商企 聯誠公司、廣場商廈、太陽紙業等 4.募捐儀式 在一中校門設立募捐點,號召廣大回家大學生及關注於公益事業的市民前來募捐;
『玖』 求暑期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
一:活動介紹
主題:回歸母校 ,回報家鄉
背景:
據調查,在校大學生放假回到家鄉後非常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特別是母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鑒於此,兗州市第一中學校友會組織了03、04、05、06年畢業生80餘人,舉辦這一次帶有公益性質的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乘車到鄉鎮六所中心中學,將自己募捐所得的書籍、課外書等贈予學弟、學妹;並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在高中、大學的學習經驗,使他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更可以提前感受大學,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為夢想奮斗。
目的:
通過這次活動,為一中歷屆校友創造一個「回歸母校、服務家鄉」的實踐機會。在活動中,校友之間可以便利地進行交流,並為校友提供一個與各學校和家鄉企業交流的平台;並藉此機會建立一個校友聯合組織,為以後舉辦更大的校友活動打好基礎;進一步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
意義:
①、在加強兗州一中校友之間聯系的基礎上,聚集更大的力量為兗州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②、增加畢業生與自己母校的聯系,為母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促進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在舉行各種公益活動的同時,企業通過贊助活動,進一步使公益活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良好的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社會風氣;
④、通過與面臨中考的學弟學妹們的交流,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讓他們提前感受大學氣息,堅定他們為夢想奮斗的決心。
二:具體流程
(一)活動始發儀式
時間:2008年2月6號星期二下午1:30
(各隊成員須在1點前,全部到位)
地點:兗州市第一中學階梯教室
參與人員:學生代表、各團隊等
耗用時間:30分鍾左右
主要內容:
1、校友代表講話;20分鍾
2、合影留念;10分鍾
3、各團隊整齊出發,分赴各自鄉鎮中心初中。
註:(1)各分隊均有一名隊長,一名主持人,負責本隊與相應學校及隊員的溝通聯系,控制活動流程,活躍現場氣氛;隊長由各分隊推舉選出,要求在活動組織和溝通交流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
(2)各隊人數不少於10人;
(3)每隊選出一名同學負責拍照。
(二)各鎮初中活動進行程序
時間:2008年2月6號下午
地點:各隊相應鎮中學初中
參與人員:鎮初中校領導、鎮初中學生、團隊成員
耗用時間:1個半小時以內
主要內容:
1、歡迎儀式;
2、圖書、文具等物品捐贈儀式;
3、與學弟學妹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主要內容是我們高中、大學的生活學習經驗。(各團隊需提前准備好要進行交流的話題,並且保證現場氣氛比較活躍)
註:
(1)、我們將向每個鎮捐贈至少100本書;
(2)、經協商,學校領導為我們的活動提供場所、器材等,並對我們進行相應接待;
(3)、我們將與100名左右初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座談的形式進行;根據各鎮中學不同的條件,座談將在會議室、階梯教室以及課堂內進行。
(4)、活動結束後進行相關反饋工作,為以後的活動總結經驗。
三:相關具體事宜
1、聯系03~06級畢業生,每級召集20名以上的校友參加此活動;分為八組,每組至少十人參加;
2、每組有一名同學負責活動拍攝,由校友會策劃組指定同學,並提供相關設備;
3、准備所要捐助的物品,(共向8所鄉鎮初中進行捐贈,估計圖書800餘冊,來自參與人員募集,且經過活動組織者精心挑選與包裝)
4、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每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前往興隆、軍民、十五中的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彩旗多面。(活動結束後,每隊需將隊旗交給隨隊負責拍攝的同學,送回一中南門東邊傳達室)
5、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三支團隊,分別乘坐3路、4路、7路公交車前往,每隊隊長需在途中認真負責每一位隊員的安全;來回車費報銷;(報銷方式,會議後說明)
6、每支團隊到達目的中學後,與校方商商妥,將宣傳條幅掛出,時間雙方最好不要發生糾紛;與校方的聯系工作由每隊隊長負責完成,具體聯系方式會後給出,所以請各隊隊長會後暫留!
7、每支團隊不得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除了宣傳事宜),不得向校方索要任何財物,如發現有此行為,定將嚴懲!
希望能獲得各位各級校友的認可與支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一、活動背景及意義
"多背一公斤"是民間發起的公益旅遊活動,它鼓勵旅遊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遊者帶來豐富的旅遊體驗,並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
傳遞--出行時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書籍等帶給沿途貧困落後地區的學校或孩子;
交流--旅途中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開闊彼此的視野,激發信心和想像力;
分享--歸來後通過一中校友群分享學校信息和活動經驗,發動更多朋友參與。
本次活動由兗州一中校友會承辦,目的在於集中閑散在家的大學生的力量,宣傳光大公益事業的影響力,幫助家鄉貧困的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慣用具和豐富的書籍資源,營造一個和諧安詳充滿愛心的社會。
二、活動流程
1.招募會員
活動前期以一中校友會成員為主,伴以適當的宣傳,吸納部分社會上關注公益活動的成員;
2.前期調查
本市需要幫助的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可與其交流,發覺他們渴望知識的一面)並與其校領導聯系,約定贈書時間形式;
3.外聯
與外界單位取得聯系,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以擴大社會影響力;
可聯系單位如下:
各大新聞媒體 兗州日報、電視台等
各大商企 聯誠公司、廣場商廈、太陽紙業等
4.募捐儀式
在一中校門設立募捐點,號召廣大回家大學生及關注於公益事業的市民前來募捐;
『拾』 兗州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三中)作文
一:活動介紹 主題:回歸母校 ,回報家鄉 背景: 據調查,在校大學生放假回到家鄉後非常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特別是母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鑒於此,兗州市第一中學校友會組織了03、04、05、06年畢業生80餘人,舉辦這一次帶有公益性質的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乘車到鄉鎮六所中心中學,將自己募捐所得的書籍、課外書等贈予學弟、學妹;並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在高中、大學的學習經驗,使他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更可以提前感受大學,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為夢想奮斗。 目的: 通過這次活動,為一中歷屆校友創造一個「回歸母校、服務家鄉」的實踐機會。在活動中,校友之間可以便利地進行交流,並為校友提供一個與各學校和家鄉企業交流的平台;並藉此機會建立一個校友聯合組織,為以後舉辦更大的校友活動打好基礎;進一步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 意義: ①、在加強兗州一中校友之間聯系的基礎上,聚集更大的力量為兗州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②、增加畢業生與自己母校的聯系,為母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促進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在舉行各種公益活動的同時,企業通過贊助活動,進一步使公益活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良好的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社會風氣; ④、通過與面臨中考的學弟學妹們的交流,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讓他們提前感受大學氣息,堅定他們為夢想奮斗的決心。 二:具體流程 (一)活動始發儀式 時間:2008年2月6號星期二下午1:30 (各隊成員須在1點前,全部到位) 地點:兗州市第一中學階梯教室 參與人員:學生代表、各團隊等 耗用時間:30分鍾左右 主要內容: 1、校友代表講話;20分鍾 2、合影留念;10分鍾 3、各團隊整齊出發,分赴各自鄉鎮中心初中。 註:(1)各分隊均有一名隊長,一名主持人,負責本隊與相應學校及隊員的溝通聯系,控制活動流程,活躍現場氣氛;隊長由各分隊推舉選出,要求在活動組織和溝通交流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 (2)各隊人數不少於10人; (3)每隊選出一名同學負責拍照。 (二)各鎮初中活動進行程序 時間:2008年2月6號下午 地點:各隊相應鎮中學初中 參與人員:鎮初中校領導、鎮初中學生、團隊成員 耗用時間:1個半小時以內 主要內容: 1、歡迎儀式; 2、圖書、文具等物品捐贈儀式; 3、與學弟學妹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主要內容是我們高中、大學的生活學習經驗。(各團隊需提前准備好要進行交流的話題,並且保證現場氣氛比較活躍) 註: (1)、我們將向每個鎮捐贈至少100本書; (2)、經協商,學校領導為我們的活動提供場所、器材等,並對我們進行相應接待; (3)、我們將與100名左右初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座談的形式進行;根據各鎮中學不同的條件,座談將在會議室、階梯教室以及課堂內進行。 (4)、活動結束後進行相關反饋工作,為以後的活動總結經驗。 三:相關具體事宜 1、聯系03~06級畢業生,每級召集20名以上的校友參加此活動;分為八組,每組至少十人參加; 2、每組有一名同學負責活動拍攝,由校友會策劃組指定同學,並提供相關設備; 3、准備所要捐助的物品,(共向8所鄉鎮初中進行捐贈,估計圖書800餘冊,來自參與人員募集,且經過活動組織者精心挑選與包裝) 4、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每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前往興隆、軍民、十五中的團隊,分配一面隊旗,一條橫幅,彩旗多面。(活動結束後,每隊需將隊旗交給隨隊負責拍攝的同學,送回一中南門東邊傳達室) 5、前往漕河七中、顏店十八中、新驛二十中的三支團隊,分別乘坐3路、4路、7路公交車前往,每隊隊長需在途中認真負責每一位隊員的安全;來回車費報銷;(報銷方式,會議後說明) 6、每支團隊到達目的中學後,與校方商商妥,將宣傳條幅掛出,時間雙方最好不要發生糾紛;與校方的聯系工作由每隊隊長負責完成,具體聯系方式會後給出,所以請各隊隊長會後暫留! 7、每支團隊不得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除了宣傳事宜),不得向校方索要任何財物,如發現有此行為,定將嚴懲! 希望能獲得各位各級校友的認可與支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心願一、活動背景及意義 "多背一公斤"是民間發起的公益旅遊活動,它鼓勵旅遊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遊者帶來豐富的旅遊體驗,並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 傳遞--出行時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書籍等帶給沿途貧困落後地區的學校或孩子; 交流--旅途中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開闊彼此的視野,激發信心和想像力; 分享--歸來後通過一中校友群分享學校信息和活動經驗,發動更多朋友參與。 本次活動由兗州一中校友會承辦,目的在於集中閑散在家的大學生的力量,宣傳光大公益事業的影響力,幫助家鄉貧困的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慣用具和豐富的書籍資源,營造一個和諧安詳充滿愛心的社會。 二、活動流程 1.招募會員 活動前期以一中校友會成員為主,伴以適當的宣傳,吸納部分社會上關注公益活動的成員; 2.前期調查 本市需要幫助的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可與其交流,發覺他們渴望知識的一面)並與其校領導聯系,約定贈書時間形式; 3.外聯 與外界單位取得聯系,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以擴大社會影響力; 可聯系單位如下: 各大新聞媒體 兗州日報、電視台等 各大商企 聯誠公司、廣場商廈、太陽紙業等 4.募捐儀式 在一中校門設立募捐點,號召廣大回家大學生及關注於公益事業的市民前來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