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鄉鎮富餘勞動力培訓方案

鄉鎮富餘勞動力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2-09-24 04:53:14

① 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

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

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在職場上的時候,是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的,一個員工的技能對於公司來說是很重要的,為了能夠讓員工的技能越來越好,都會進行培訓的,下面看看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

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1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無不把職工技術創新和技能提高視為生存發展的根本戰略,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對技術人才的高度重視。為了更有效、更切實地滿足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電訊管理處黨支部本著全面提高員工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充分利用電訊管理處集中學習日時間,逐步開展了「技術人員參加培訓工作,並以理論輔導、集中學習、自學三種方法進行學習,正確提高廣大技術人員的業務理論水平,進行職工技能參與分配,真正達到職工經濟利益和技能水平相掛鉤的目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崗位整合整治與人員優化配置

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責,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競爭機制,改善和優化部門人員結構,績效指標層層分解到班組、崗位。責任大,任務重的崗位,獎罰力度相應要大, 真正實現每位員工的責、權、利相統一,充分調動全體職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部門的發展活力。部門將著手建立一套合理的、透明的績效考核體系,不斷完善用人機制和給每位員工創造一個發展平台,激發員工的活力

發掘職工的潛力,督促員工盡其所能地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為確保崗位人員的技術、能力、水平、素質、經驗等都能適應崗位工作的要求,符合、滿足承擔不同類別不同等級崗位職責所賦予的工作任務,必須同步建立崗位競爭機制。通過增加職工培訓機會,不斷提高職工的實際操作技能,並結合考、評成績,通過加強崗位工資的動態管理,實行定期考核,競爭上崗,以崗定薪,建立規范的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相結合的機制,以促使職工鑽研科學技術,提高業務技能水平。

二、積極開展職工技能培訓

職工素質的提高、技術的掌握是上崗和實現收入的本錢,對於職工來說,教育培訓無疑是企業的一種特殊福利,某種意義上說是最大的福利。電訊管理處積極開展全員的技能培訓,培訓內容以崗位技能為主,形式以內部培訓為主。在培訓過程中,採取教學與討論相結合的互動方式

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解答,不僅使員工解開了心中的困惑,也能把更多的相關知識深刻地記在心中。針對當前員工急需掌握的知識,組織富有理論和實踐工作經驗的班長以上的技術人員講授,以鮮活的實例生動地講解了日常工作中的技巧、注意事項,並將培訓內容匯編成冊,更有利於員工吸收培訓內容。通過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傳授技能,則大大縮短了其他員工直接經驗積累的時間,使缺乏直接實踐經驗的員工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原本空洞的理論知識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三、崗位工資進行調整

技術水平與工資收入緊密掛鉤,客觀上就造成了同崗位之間職工收入差距的拉大。工資、津貼、獎勵等等各種形式的分配均體現技能水平,水平越高,收入增長幅度越大,反之增長不多甚至不增。部門以前一直以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為主,其中績效工資部分是動態的,依據是企業效益的變化,崗位工資部分則是基礎。下一步調整思路是:在核定崗位工資標准時,將技能水平作為重要條件或首要條件,沒有相應的技能水平就沒有資格問鼎相應崗位,也就掙不到相應的崗位工資,崗位工資將依據每季度的綜合成績進行排名

分為三個檔次,適當在工資標准上拉開差距。管理崗位按所承擔的企業指標、管理責任和工作完成情況等因素進行績效工資的分配;技術崗位根據工作的性質、技術含量和日常工作量進行績效工資的分配,生產操作崗位根據工作崗位的勞動特點、技術復雜程度和日常工作量等因素進行績效工資的分配。績效工資每月取固定額,約占工資收入的30%,每月根據企業效益和個人貢獻動態考核參與分配,實行「每日計分制,月底總積分,以班組為集體,讓組員得效益」的考核管理辦法,逐步形成「上崗憑技能競爭,收入靠貢獻分配」的局面。

五、加強職工成本意識

部門通過加強管理、重抓細節,組織各班組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工作,加強員工節約意識和成本意識。電訊管理處處不斷提升特種人員技術水平,規范技術人員特種設備的維護和操作規程,使每位員工了解設備的性能和注意事項,真正做到熟練操作,加強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節約設備成本。料場工作狠抓落實,真抓實干,做好原燃料防損耗工作,為我處通訊發展節約成本。杜絕電器設備長時間開啟,辦公用品肆意浪費;水、電的跑冒滴漏是日常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部門將通過日常檢查,納入考核,要求員工養成「隨手關電,隨手關水龍頭」的習慣。

總之,部門只有在發展中不斷進行人員優化配置,把各種崗位的不同需要和各種人才的不同 能力結合起來,再輔以企業的規章、制度、文化等對人才的影響,方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最大程度利用好人才資源,使員工在部門崗位上更能發揮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通過不斷的培訓,職工的技能就會有新的提高,員工在生產中的操作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安全和服務意識也進一步提高;職工作效率的提高,全處生產設備發揮出了最大的功效,各流程的銜接也更加流暢,從而使生產成本得到了節約,最終形成「培訓—技能提高—單位發展—再培訓」良性循環的過程!

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2

在市水利局統一組織下, 我參加閘門運行工職業技能培訓班,通過對專業操作技能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對專業技術崗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參加培訓的這半個月里,經過水校專業老師們對機電和水利專業基礎知識的詳細講授,以及多項實踐操作,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培訓使我更加意識到工作前安全檢查的重要性。安全工作對於操作工人來說,責任重大,關繫到水利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對我們個人來說,涉及到家庭幸福,個人安危,絕不能掉以輕心。,只有實現了安全生產,才談得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會保證水利事業健康發展。因此,在日常的維修工作中,首先做好檢維修前全面的安全檢查,比如檢修傳動設備前必須先斷電掛牌並專人監護等。

在平時的維修工作中,我只是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對設備故障進行維修,缺乏專業理論的支持。通過機電和操作專業技能培訓,彌補了我在操作知識理論方面的不足,為我今後的操作運行工作打下了一定了理論基礎。我會盡快結合本單位現有設備裝置的實際情況及自身崗位特點,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科學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目前,單位對員工技能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技術工人憑技術拿工資成為一種趨勢,在我們迫切需要提高自己技術技能的時候,水利系統組織了技工職業技能培訓班,給一線員工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很感到振奮。 為了更好地提高單位整體技工隊伍水平,我們所舉行一系列的業務技術學習和專業技能比賽活動

利用業余時間在一起探討所學到的知識,交流平時遇到的問題,分享實際維修操作過程中的體會和經驗。在交流的過程中又潛移默化的使所學習到的知識得以提升,帶動身邊的同事一起進步。不僅使所學到得知識和技能傳授給了周邊的同事,提高了大家的理論知識水平,還能通過實踐提升大家的維修技術水平,使大家更加熟練地掌握維修操作的技巧,真正在同事中形成了「傳、幫、帶」。

通過技工職業技能培訓班的培訓,使我認識到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考,善於總結,勇於提出合理化建議,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時,還要加強同事間的溝通、交流和相互學習,提高維修隊伍的整體水平,為水利事業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也為我們的個人成長創造了條件。

技能培養方面怎麼寫3

____年_縣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在_、_的正確領導下,在_的具體指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為群眾服務為宗旨,以提高全縣勞動力職業技能素質為中心,創新拓寬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和辦事效率,較好的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下面就____年上半年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 任務完成情況

1、培訓完成情況:今年截止_月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90期,培訓各類人員_人,完成全年培訓總任務的117%。其中:城鎮各類人員培訓_人(企業在崗職工培訓_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培訓_人)。勞動預備制培訓_人,農業富餘勞動力培訓_人(汽車駕駛員培訓_人;專項職業能力類手工藝品製作類培訓_人;專項職業能力餐飲類培訓_人;專項職業能力鋼筋綁扎、鋼筋加工、混凝土攪拌與加工共培訓_人);創業培訓_155人。

2、職業資格證持證情況:今年截止_月底全縣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總人數為_人,取得證書為_人。其中:初級職業資格證持證人數_人,其中:(取得初級汽車駕駛員職業資格證_人,取得初級客房服務員_人,取得計算機操作員_人)、專項職業能力證書_人。

二、 工作措施

1、強化政治業務知識學習,加強自身建設。

為適應新形勢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要求,我縣負責職業培訓的工作人員認真學習相關的培訓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業務知識學習,工作人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明顯提高。強化了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思想上得到了進一部解放,工作作風得到了進步改變。為完成____年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加強職業培訓機構管理工作。

為規范職業培訓機構的辦學行為,逐步形成適應我縣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要,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管理規范。確保質量的辦學局面。一是嚴格民辦職業培訓學校的開班審批程序,在審查培訓人員材料的基礎上,對其辦學場地、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按程序進行審批。二是建立健全培訓機構信用等級制度,落實培訓機構年檢和評估制度,對各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管理水平和培訓質量等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以保障學校的快速健康發展。今年年初配合州局對全縣3個職業培訓機構進行年檢和評估。三是嚴格規范招生宣傳和收費行為,實行招生廣告備案制度,對招生廣告中的學校名稱、招生專業、培訓層次、培訓條件、收費標准、證書發放等內容進行嚴格審查。四是認真貫徹落實【_】文件精神,對於各培訓機構在符合政策的前提條件下,盡量縮短培訓資料得審核等程序,落實各項培訓補貼,確保各培訓機構順利開展職業培訓工作。

3、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力度,規范培訓程序,確保培訓質量。為確保完成_下達的職業培訓工作任務,確保培訓質量。一是圍繞_產業結構調整和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實施各類培訓計劃,以農業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為重點,全面提升各類人員的生產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和安全生產能力,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適應招商引資企業用工需要,集中開展專業化、特色化職業技能培訓,打造特色培訓品牌,組織開展校企用工培訓對接活動。

4、做好新成長勞動力技能儲備培訓。圍繞_地方產業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對後備技能人才的需要。重點面向城鄉的初高中在校生等新成長的勞動力開展定向勞動力預備培訓,落實新成長勞動力優惠政策,目前,共完成新成長勞動力培訓_人。

5、積極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一是按照擴大規模,規范管理,狠抓質量,樹立信譽的原則。積極實施職業技能鑒定倍增計劃,強力推進農業富餘勞動力和在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落實鑒定補貼政策,調動各類培訓人員參加培訓鑒定的積極性,建立培訓結業與技能考核同步實施制度,確保參加培訓的農業富餘勞動力和新成長勞動力應考盡考,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二是積極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充分挖掘潛力,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下半年計劃協調上級部門舉辦高技能人才培訓班。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培訓項目與生產服務實際脫節,不能滿足就業需要。盡管當前_有_家技能培訓機構,但由於培訓工種較為單一,與用工市場所需要的技術工種不適應,造成培訓有效性和實用差,受培訓條件影響,造成參加培訓人員在培訓之後也沒有能力直接進入用工企業工作,成為熟練技術工人。 二是部分培訓機構只追求參加人數,不關心培訓質量和就業效果。從近幾年就業培訓情況來看,雖然接受過培訓的就業人員人數增長較快,但就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並沒有明顯改善,技術工人短缺的突出矛盾並未緩解。

四、下一步打算

1、圍繞當地產業發展需求,滿足企業用工需要。今後的培訓工作要集中開展專業化、特色化職業技能培訓。打造特色培訓品牌,組織開展校企用工培訓對接活動。二是實施各類人員的培訓計劃,以在_人員技能提升培訓為重點,全面提升參訓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

2、加強培訓資源有效使用。今後的培訓工作我縣充分利用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培訓資源,做到各種培訓資源如場地、設施、師資和信息等方面的綜合使用,提高利用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鼓勵各類人員積極參加培訓並加大就業培訓機構師資、人員、設施設備投入,提升培訓機構的培訓層次與質量,提高就業成功率。

3、健全就業培訓體系。按照 「面向市場、突出重點、因人而異、提高質量」的的思路開展職業培訓工作,推動「市場引導就業、培訓促進就業」機制的形成並做好分類技能培訓。結合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和農業富餘勞動力的意願和需求,抓好分類培訓。對技能水平不高且有就業培訓願望的,著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對具備創業條件、有志創業的,抓好創業培訓輔導,提高創業能力;對年齡偏大、不願外出的,可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種植養殖技術培訓,提高其增收的能力。

4、探索多樣化培訓模式。根據市場用工需求,結合部分_、_和「_」技能單一等實際情況,採取用人單位與培訓機構聯合辦班、培訓機構為用人單位開展「訂單式」培訓等形式,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培訓」。加大中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力度,根據各用工企業特點和用工要求,對部分勞動力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有效解決部分企業「用工難」問題並積極探索開發各級各類組織便利、實效性好的特色培訓。如開發特色農業技術培訓,組織開展針對有較大市場用工需求的各工種培訓工作。

今後的工作中_將按照政府推動、社會承辦、各方協作、群眾收益的方針,在加大培訓力度上做文章,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圍繞市場抓培訓,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民工技能水平,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培訓質量。雖然我縣職業培訓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今後我們將認真學習先進經驗,努力將焉耆縣的職業培訓工作再上新台階,為焉耆縣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② 如何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

您好!所謂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中沒有從事農業生產也沒有從事其他生產或服務活動的勞動力。由於這群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工作,所以稱為剩餘勞動力。
《農業部關於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各地:

一、要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流動。
二、要積極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各類培訓機構與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簽訂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訓。
三、要努力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信息服務工作,為他們外出就業提供及時、准確的信息服務。
四、要切實保障外出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損害外出農村勞動力土地流轉權和收益權的行為,要及時查處和糾正。
五、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做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工作,集中力量解決好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勞動條件惡劣、勞動安全和職業病防護沒有保障等突出問題。
根據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轉移中存在的問題,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深化體制改革,健全各項制度,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寬松環境。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農村市場信息體系,拓展服務領域,做好信息服務工作;為了鼓勵分工分業農民順利轉產,政府應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對在培訓期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生活津貼,對於分工分業後的農民創辦新企業,提供貸款補助等,在這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已有一些實踐,要及時進行總結推廣;鼓勵多部門、多渠道、多形式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完善失業保險制度。進城農村勞動力的失業要逐漸納入政府失業保險系列,實行城鄉統籌,促進城鄉社會穩定。
其次是建立統一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體系。要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至今還在起著束縛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諸如人口、土地、就業、社會保障等體制,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在這方面,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一號文件《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就已經明確,但真正落實到位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改變這種現狀,當務之急是要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城鄉二元對立造成的隔閡。戶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只有改革了戶籍制度,農民才可能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又會出現一些新問題,如大量農村和小城鎮居民遷往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過分擁堵和房價的快速上漲;大量農民工子女湧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資源緊張;大城市的積聚效應可能會形成「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馬太效應」。這個問題說明,體制的改革觸一發而動全身,在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育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須統籌兼顧,綜合發展。只有實現了城鄉勞動力資源的一體化管理,才能降低勞動力的流轉成本,克服自發性、盲目性,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
再次是推進城鎮化建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據測算,到21世紀中葉實現城鎮化之時,我國城鎮人口將凈增加7-8億。其中不足20%來自於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80%以上將來自於農村人口進城。由於各地區進城人口與城鎮化的其他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農村人口就近進城與跨地域異地進城並存就成為必然。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東部地區城鎮的快速發展,以勞務輸出為主要形式的中西部地區農村人口跨地域進入東部地區城鎮,曾經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未來10-20年內估計這種異地城鎮化進程仍將成為一道風景線。
最後是開辟多渠道的轉移路徑。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培育新型農民,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整鄉鎮企業結構,增強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進一步擴大國際勞務輸出,用農村人力資源換國外土地、能源等資源。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③ 如何消化富餘人員

一、以市場為取向,確立解決富餘人員問題的總體思路。
從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看,企業富餘人員完全由企業自身消化的做法,已不適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需要。向社會輸送多少富餘人員應考慮到企業經營機制的完善程度和自律程度;考慮到勞動者的素質是否適應競爭要求,勞動者的心理狀況是否能承受失業的壓力;考慮國家各項政策能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考慮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以及可供開發的就業門路和機會。
我們認為,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解決富餘人員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採取「加快改革、放開市場、內外結合、雙軌分流」的辦法,著眼於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堅持充分開發和節約使用並重、安全就業與提高素質並重、提高就業的經濟效益與保持社會安定統籌兼顧。
二、建立和發展多層次、多功能的勞動力市場,逐步把安置企業富餘人員納入市場機制
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應逐步形成開放型的多層次、多功能、形式不同、規模不等的勞動力市場體系,並使企業富餘人員在這種市場上「唱主角」。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出發,把安置全部企業富餘人員納入市場機制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建立和發展半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即部分勞動力在一定時間、空間內有限制的流動場所。目前,這種勞動力市場在各地普遍處於初期發展狀態,還帶有明顯的舊體制的痕跡,如按行政區劃分,相對分割、相對封閉,吞吐功能差,特別是調劑企業富餘人員的作用微弱等。因此,應進一步開拓職業介紹市場、技術工人交流市場、勞務輸出市場、科技人員市場等,形成對勞動力的吸收、管理、培訓、就業的良性循環。
第二步,建立全開放型的勞動力市場,即全部勞動力在整個時間、空間上無限制流動的場所。隨著企業富餘人員流向社會的數量的增多,勞動力的空間范圍將日益擴大,全國所有的勞動力都可以在國家法令、政策規定下流動,不受所有制、區域、部門、職業等限制。為此,應建立起全國性的勞動力信息中心,以適應全方位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並以此促進失業職工和企業雙方在真正意義上的雙向選擇,平穩地實現富餘職工由企業消化向社會消化過渡。
三、實行在職職工的全員輪訓,提高職工素質和競爭就業的能力
加強職業教育,進行全員輪訓,是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富餘人員問題的重要措施。
鑒於我國富餘人員多、職工技術素質較低,應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形成以技工學校、職業中學、勞動部門的就業培訓中心為主體,各企業、社會團體、私人辦的職業培訓班為補充的培訓網路。
在國有制企業中,應以不斷撤離下崗的富餘職工作為替換勞動力資源,組織全員輪訓,包括定崗培訓和轉業培訓。每次集中培訓1年,每年培訓率為10%左右,到期後再換上新的下崗人員。爭取在10年內對職工普遍輪訓一次。輪訓等於間接地安置富餘人員,培訓期間只發基本工資,結業時,技術水平必須高於原有水平,經考核上崗經過一定時期的試用,表現好的可相應增加工資福利待遇。對拒絕參加輪訓或結業成績不合格的人員,不予調級。
四、完善企業職工失業保險辦法,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
為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幫助和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必須建立和實施能夠覆蓋全社會的失業保險制度。在范圍上,應從國有企業逐步擴大到集體、私營和「三資」企業;在救濟對象上,應根據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水平,逐步擴大到所有在社會上等待再就業的失業人員(其中包括被辭退到社會的企業富餘人員);在基金的籌集上,隨著保險范圍和救濟對象的擴大,應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標准和徵集渠道。同時,適當提高失業救濟標准,保證其基本生活。
五、鼓勵和扶持企業富餘人員投身到第三產業
發展第三產業,應首先創造條件吸納企業富餘人員。國務院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對為安置富餘職工興辦的第三產業,已作了減免稅收的明確規定。如果再在資金、信貸和場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必將更有效地調動企業安置富餘人員的積極性。
鼓勵富餘職工從事第三產業,有關部門應及時協助辦理調轉手續。在符合用工單位要求、條件相等的前提下,企業富餘職工應享有優先推薦就業的權利。從國有企業調劑到縣以上集體企業或鄉鎮企業從事三產的職工,可暫保留其全民所有制職工身份。對自願從事個體經營的職工,工商、城建、稅務等部門應優先辦理手續。
六、改革企業工資制度,實行分配傾斜政策,促進勞動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動
在宏觀上,國家應嚴格控制企業工資總量,完善企業工資總量調控措施,在微觀上,企業在國家確定的工資總額范圍內,有權根據按勞分配原則自主決定具體分配形式,克服平均主義,合理拉開不同崗位的工資分配差距,特別是拉開苦、臟、累、險崗位、高技術崗位與一般崗位,一線與二、三線之間的收入差距,吸引職工留在艱苦崗位,應允許企業將辭退計劃外用工、農民工的工資轉移到艱苦崗位上,以解決企業內部勞動力總量過多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七、官民結合,加速提高勞務輸出水平
近年來,我國勞務輸出的年輸出數量有了較大增長,但它在國際勞務市場上所佔的比例同我們這樣的人力資源大國仍不相稱。因此,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事業大力發展。應把發展重體力勞務、各類服務性勞務同科技勞務結合起來,以發展重體力勞務為主;把擴大工程承包同開發純勞務輸出結合起來,以純勞務輸出為主;把發展官方(國家、地方、部門)組織的勞務輸出同民間勞務輸出結合起來,大力開拓民間勞務。發揮我國勞務輸出的優勢,以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勞務工程、科技項目,如中醫針灸、烹飪技術、建築施工、園林設計、輕紡工藝等去開拓海外市場。應加強對勞務輸出的統籌管理,建立健全法規體系,制定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務輸出管理辦法,簡化勞務人員派遣和審批手續,加強勞務人員的培訓和各項服務工作。
八、制定支持鼓勵政策,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為解決富餘人員問題獻計出力
企業富餘人員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需要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單靠哪一個專業部門是解決不了的。因此,應充分發揮有關部門、單位、社會團體的優勢和積極性,齊心協力地做好富餘人員的安置工作。如據對全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工會的調查,全國工會系統有不同形式的職工職業介紹機構112外,共介紹職工就業7.8萬人次,其它部門也有創辦職業介紹機構、勞務輸出的條件。在研究制定解決企業富餘人員問題的政策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並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④ 誰有勞動基地活動計劃和總結

http://www.ncldl.gov.cn/labormana/hr/file/3.doc
下載看吧

我市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攻堅克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一定成績。現將半年來的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全市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勞務培訓輸出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市委擴大會議結束後,市政府及時召集農業、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技、教育、扶貧、婦聯、工會、團委、科協等部門領導共同分析我市勞動力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圍繞訂單抓培訓,抓好培訓促轉移」和「以省內為主、以農業內部為主,拓展省外勞務市場」的發展思路,制定了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實施方案,並把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及相關部門,要求各縣(區)、各部門將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工作中做到主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層層抓落實。通過各縣(區)及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截止6月30日,全市共組織培訓農民8287人,其中男3866人,女4421人;有組織的向市內外輸出勞動力5744人,完成年度計劃任務的27.4%。其中輸出省外2279人,輸出市外2434人,市內轉移1031人。輸出地主要是北京、山東、廣州、福建、江蘇、浙江、深圳、海南、昆明、大理等地。若輸出勞動力以十個月計,月人均純收入按最低200元算,全市預計可增加勞動者純收入1148.8萬元。
(二)積極搭建勞務輸出平台
為切實做好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加快城鄉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各縣(區)及相關部門以貫徹落實全市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會議精神為契機,在實施勞動力培訓工作中,建立了市縣(區)鄉三級勞務工作體系,初步形成市縣(區)鄉三級分管領導具體抓勞動力培訓輸出的長效機制,改變了過去外出務工主要靠「親帶親,鄰帶鄰」或者是靠血緣、人緣、地緣關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務工由零星鬆散型向規模化和有序化轉變。
(三)農民進城務工培訓體系初步形成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對農民工就業知識技能、道德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增強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業能力,各縣(區)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餐飲、家政服務、民族舞蹈藝術、保安、電腦應用、美容美發、家電維修、汽車駕駛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提高了進城務工人員的素質和在市場競爭中的適應能力。
(四)勞務輸出方式不斷改進,服務意識進一步加強
為把勞動力培訓輸出做成凈值上億元的富民強市產業,使外出務工人員走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點,想辦法,找路子,對所輸出的勞動力由輸送單位與用工單位洽談工資待遇,簽訂勞動用工合同,並派專人護送。如:永德縣婦聯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婦聯組織網路健全的優勢,對全縣16到25周歲並願意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年進行摸底造冊,在繼續向省內輸送家政服務員的同時,積極主動與一些省內外企業聯系,進行勞務用工洽談,為廣大農村青年尋找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經多方考察,永德縣婦聯與廣東省東莞市華榮電子有限公司簽訂用工協議,利用所建立的勞動力檔案,在短短的一周內就迅速組織了184名適齡男女青年向該公司輸出,並在這批務工人員中設立班委,班委設1名班長、1名副班長和10名組長,同時建立相應的聯系制度,要求各小組隨時觀察組員動態並向班長匯報,班長向縣婦聯匯報工作和生活情況,做到一月一次電話匯報,三月一次書面匯報,確保勞務人員輸得出、留得住。
(五)積極培育勞務輸出中介機構,壯大勞務輸出力量和隊伍
為改變目前全市勞務輸出中介機構比較少,力量十分薄弱的狀況,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在做好信息引導、市場培育工作的同時,一方面加強對原有17家勞務中介組織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嚴格按照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創造條件開拓勞務中介機構,批准了「萬鑫勞務公司」和「漢先科技勞務輸出職業介紹所」成立,壯大了勞務輸出力量和隊伍。
二、經驗和體會
(一)搞好摸底調查,抓好宣傳發動
為切實將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抓落實,永德、雙江、鎮康、雲縣、臨翔、鳳慶等縣婦聯,分別深入30個鄉鎮,開展摸底調查和宣傳發動工作,針對大部分女青年願意外出打工,但怕被騙、被拐以及家政服務員「低人一等」「伺候人」等陳舊觀念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永德縣婦聯在永德電視台設《女性天地》欄目進行宣傳;各級婦女組織利用召開村組婦女幹部會、群眾會等形式,宣傳勞務輸出的典型事例,並對16-25歲願意外出務工女性人員565名進行造冊登記。
(二)實行了勞動力培訓輸出報表制度
為使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規模化、項目化、制度化,市勞動力培訓輸出辦公室製作了有關統計報表,實行每月一報的零報告制度,各縣(區)勞動力培訓輸出辦公室通過「臨滄農業信息內部交換網」網上報送,市直有關部門、中介服務組織實行書面表格報送。
(三)抓訂單、搞培訓、樹品牌
各縣(區)各部門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採取「訂單式」的培訓,把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和勞動力輸出工作結合起來,探索出了一條經濟有效的路子,為打造好臨滄品牌奠定基礎。例如:市就業局下屬的桑嘎藝術培訓中心,與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國家級4A級風景區簽定培訓訂單,聯合開展以佤文化為主的民族舞蹈藝術培訓,所輸出人員供不應求。目前已向上述五省輸出佤山青年86人,使來自貧困山區的佤族青年找到了一條很好的就業道路。耿馬、雲縣、鳳慶、永德等縣委政府,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有關部門到用工比較多的沿海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與相關部門達成勞務協作協議或直接採集廠家用工信息,直接輸出勞務人員到廠家。同時,積極邀請用工單位或沿海有關中介機構到臨滄進行實地考察,對前來報名的勞務人員直接進行面試,提高輸出就業成功率。
(四)多方籌措資金,確保工程進度
在市、縣財力十分困難,沒有能力給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注入更多經費的情況下,各縣(區)及各職能部門充分利用行業優勢,多形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項目落實,為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勞動力培訓輸出任務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如:市扶貧辦與市技工學校聯合舉辦的勞務輸出培訓班,市扶貧辦從2003年末安排給雙江、滄源、耿馬、永德四縣的科技扶貧資金中拿出11.5萬元,為這四個縣的101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進行電工、電子等技能培訓,同時動員他們加入工會組織。邀請蘇州太滄市三資企業歐亞馬自行車廠領導親臨學校對這批培訓人員進行綜合考察面試,所培訓專業技能均達到廠家要求,對家庭確實困難,無法解決車旅費的,技工學校負責為每人承貸1500元的小額信貸,由廠方在個人逐月工資中扣還,使這101名學員全部應聘輸出到該廠就業。
自開展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以來,我們深深體會到,做好勞務輸出工作,健全機構是基礎;加強領導,部門配合,狠抓落實是關鍵;篩選信息、提供服務是保證;同時,加強幫助引導,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也是必不可少的。堅持政府組織與群眾自發相結合,農忙與農閑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市內與市外相結合,既發揮各類網路機構的信息服務作用,又發揮各種「能人」的牽頭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勞務輸出總量,重點提高勞務輸出的質量,推進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術智能型轉變,由盲目鬆散外出向有組織輸出轉變,使勞務輸出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和穩定就業的重要舉措。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在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邁出了可喜的步伐,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這一新型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目前發展情況看,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勞務市場信息不靈、輸出渠道不寬,輸出工作種類單一
目前,全市尚未形成統一的勞動力供求信息共享平台,輸出渠道不多,信息不靈,輸出工種單一,大多數僅靠干苦力維持生計,穩固率不高,有礙於輸出工作的開展。
(二)思想觀念陳舊,意識落後,開拓創新意識不強,適應能力差,阻礙了勞動力培訓輸出的開展
長期生活在貧困山區的農村青年,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想保守,外出大膽創業的意識不強,存在著「不願出去,不敢出去,不會出去」和部份父母不願意讓其外出打工,擔心外出打工掙不到錢或上當受騙,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大部份富餘勞動力閑置在農村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之部份青年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技能單一,輸出去後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較弱,適應不了市場發展的需要。
(三)市外勞務市場發展空間較大,但多以女性員工為主
從各縣(區)輸出人員以及與我們聯系的幾家中介組織需要的人員情況來看,市外勞務市場所需員工數量較多,發展空間廣闊,但需要輸送的時間緊迫,且多以35歲以下的女性員工為主,男性員工占的比例較少,要在短時間內組織一定數量的女性員工,難度為較大,這給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進一步的擴大輸送規模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勞動力培訓輸出投入不足
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雖然按市場化運作,但全市勞務輸出還處於市場培育的初級階段,中介組織的力量仍十分薄弱,還需政府扶持。各職能部門在從事培訓工作中,相應的培訓經費得不到落實,而培訓對象絕大多數來源於貧困山區,他們有外出務工的願望,但卻無法支付培訓費用和外出務工車旅費,成為制約這一新型產業發展的瓶頸。
(五)跟蹤服務滯後、信息反饋緩慢
要使輸出的勞務人員穩得住,減少一些問題特別是侵害權益事件的發生,就必須加強輸出單位與輸入單位的聯系,做好勞務輸出跟蹤服務和信息反饋工作。由於經費問題和此項工作剛起步,多數縣在跟蹤服務管理和信息反饋方面沒有很好開展,一旦發生侵權事件,將對今後勞務輸出造成一定影響。
四、下步工作計劃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要牢固樹立勞務培訓輸出在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就業,增強農業發展後的戰略地位認識,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面配合新聞部門,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多渠道、多形式、多行業的多輸出、快輸出,營造良好的城鄉富餘勞動力培訓輸出就業的社會環境。
(二)切實加強領導,狠抓責任落實
督促各縣(區)和各部門對全市勞動力培訓輸出工作會議的貫徹落實,做好勞動力培訓輸出年度計劃和目標考核責任制,將目標任務分解到鄉鎮和各有關部門,採取年初簽訂責任書、月統計、季檢查、年終考核的辦法,確保勞動力培訓輸出措施落到實處。同時,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廣泛參與,演好勞務輸入「大合唱」,為全市的勞務培訓輸出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提高務工人員技能和素質,打造我區技能型、高素質勞務輸出的品牌
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創新培訓模式,調整和改革各類培訓機構,積極組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通過規范、引導,逐步形成以市為中心、縣為骨幹、鄉鎮為基礎的農村勞務培訓體系;建立培訓與輸出的互動機制,依照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以培訓專業技能、適應能力和創業精神為重點,把勞動技能、思想道德、政策、勞動合同法律法規培訓和安全常識及公民道德培訓,法律知識、安全防範等培訓內容結合起來,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市場競爭能力,就業穩定性和安全防範意識。
(四)提高信息服務水平
要本著「輸前認真考察,輸出嚴格組織,輸後加強管理」的原則,嚴格審查務工信息,把好務工人員思想關、技術關和健康關,以適應不同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協同用人單位搞好跟蹤服務,維護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
(五)進一步拓寬勞務輸出渠道
要通過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實現全市勞務輸出工作「四個轉變」,一是輸出對象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輸出轉變,二是由數量型輸出向數量、質量型輸出轉變;三是由自發地、無序地輸出向組織化、規模化輸出轉變;四是輸出效益由單純的經濟收入向培養人才和勞動致富轉變。要進一步總結和運用近幾年來開展對外勞務輸出的成功經驗,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積極搜集、篩選勞務供求信息,為外出勞動力提供准確可靠的務工信息,努力提高勞務輸出的成功率和穩定率,確保勞務輸出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努力把全市勞動力培訓輸出工程做成一個富民強市的新型產業。

⑤ 你對開展農民工培訓有何意見和建議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大批農民相繼融入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的人口已經達到6.66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佔全國總人口50.32%。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億人,鄉村人口減少1.33億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據統計我國農村現有富餘勞動力1.5億左右,農村富餘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38%,初中文化程度的佔49%,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佔1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左右。在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大部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教育水平和技術能力低下,難以滿足現代化生產的需求。成為制約農民工就業的重要因素,從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來看,絕大部分素質不高,缺乏轉移就業技能,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比較困難,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者為數不多,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難以提升從業的崗位層次。因此要不斷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度、不斷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進城就業或者轉移就業能力。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需要對農民進行培訓。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就必須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鑽專研科學、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農民工培訓工作中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增強緊迫感。在建設新農村進程中,農民是主力軍,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如果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沒有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就不存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就沒有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支撐。只有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把當前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不斷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讓廣大農民共享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才能不斷提高農民轉移就業和務農的能力,在全國農村形成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調動農民崇尚科學,崇尚文明,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的積極性。
農民工培訓工作牽涉面廣,農業、熱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技、教育、建設、財政等相關部門工作既有交叉又有銜接,部門之間要密切配合、經常協調,教育培訓機構之間要互通信息,要充分發揮在現有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基礎上,加強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改善農民工培訓條件,增加培訓項目和內容,不斷擴大農民工培訓規模,提高農民工培訓的質量和效益。要不斷發展和改革農村教育,辦好農村職業學校、農村成人學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各類職業學校、技工學校要擴大面向農村的招生規模,大力開展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學校、技工學校要結合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積極開展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
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把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素質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強化對勞務輸出人員的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培訓基地的作用,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加強對勞務輸出人員的崗前培訓和職業技術培訓。要積極推廣訂單培訓,對國家規定必須持證上崗的工種和崗位,必須進行培訓,做到持證輸出,提高培訓後的輸出率。各縣(市)、區要加強勞務輸出培訓機構建設,完善各項培訓設施,促進培訓工作的開展。同時,要加強對勞務輸出人員擇業觀念、職業安全、法制觀念、社會公德和競爭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逐步打造我市在機械製造、保安、保姆、餐飲服務、服裝加工和蔬菜種植等方面的勞務輸出品牌,用質量和信譽拓展省外和境外勞務市場。在做好農民工培訓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農民工轉移就業工作,全市勞務輸出工作呈現出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品牌不斷發展,區域不斷擴大的良好態勢。2010年農村勞務輸出人數和收入均呈增長態勢。全市農村勞務輸出總數達到78.4萬人次,勞務總收入達72.8億元,農村人均勞務收入達3452元。通過勞務輸出等增收項目,農民增加了收入,增長了知識、擴大視野、推動了經濟建設健康發展。

⑥ 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全省就業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做好我市年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引導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平等就業。根據省下達給我市的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和農村勞動力培訓任務,結合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擴大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的;以勞動力市場及鄉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為依託;以培訓促進就業,創業促進就業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逐步形成市場配置、政府促進、管理規范、流動有序、素質准入的城鄉統籌就業的新格局。

二、領導機構

為加強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成立「東方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如下: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辦公室主任由符海榮同志兼任,辦公室人員從市人社局分管股室抽調,具體負責轉移就業培訓的日常工作,協調各有關部門,統籌、指導和監督各培訓機構組織實施各項培訓工作,並向領導小組負責,確保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工作思路及任務分解

(一)工作思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兩個不變,提高一個標准」,即培訓目標不變、基本做法不變、注重提高培訓標准。實施「政府推動、部門主抓、機構培訓、農民受益」的運行機制。

(二)任務分解。根據年省下達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為5100人,全年將組織勞動力培訓2650人,其中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700人。各鄉鎮年培訓、轉移任務和工作安排詳見附件。

四、加大資金投入,整合使用相關資金

我市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經濟落後,觀念陳舊,參與培訓的主動性不強,為此,職業技能培訓以政府相關培訓資金扶持為主,用人單位和個人分擔為輔的投入機制,為滿足大規模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的需要,除充分利用就業再就業扶持資金外,整合「陽光工程」等其他單位的短期涉農培訓資金,扶貧資金等,加大地方配套資金的投入。

五、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

(一)勞動預備制培訓。對農村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未能繼續升學的人員(農村「兩後生」),發動組織其參加6至12個月的勞動預備制培訓,提升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學資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過訂單、定向培訓等新型方式,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有計劃地加快培訓一批高素質的後備技能人才。

(二)勞務輸出培訓。組織有外出務工意願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參加勞務輸出培訓,積極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牢固樹立培訓促進就業、就業引導培訓、維權穩定就業的思路,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大力開展「訂單工」培訓,在確保培訓合格率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確保培訓後的.就業率,努力做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三)技能提升培訓。為適應勞動力市場已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的特點,企業對勞動力的專業技能逐步提高的現狀,加強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青年的文化、技能水平,使其在短期內獲得實用技術,提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業局、科技局、民宗委、農綜辦、科協、扶貧辦等部門採用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相結合。聘請技術人員深入各鄉鎮(村莊)舉辦農

業技術培訓班,對農民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並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操作示範,有針對性的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做到學以致用。

(五)就業創業培訓。對有技術和資金,並有創業意願的農民工、參加失業登記的大學生、下崗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等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組織參加創業培訓,加強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貸款,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幫助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六、組織實施

(一)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各鄉鎮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切實把它當作一項「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去組織實施,努力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進程,強化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扎扎實實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組織工作。

(二)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勞動力資源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局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實施的總體要求,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認真開展調查摸底,建立村、鄉鎮、市三級農村勞動力資源台帳,全面准確地掌握我市勞動力資源狀況。各鄉鎮要以鄉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為依託,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調查力度,開展專門調查或藉助市裡針對農村的各項調查活動,深入社區、農村逐戶調查登記,了解本鄉鎮農村富餘勞動力狀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提供依據,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具有針對性。

(三)營造聲勢,加大輿論宣傳引導力度。通過電視、板報、專欄、印發宣傳資料,設立咨詢服務台等形式營造轉移就業致富的社會輿論氛圍,引導農民離鄉離土轉移就業。各鄉鎮要加大對農村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宣傳力度,要走村入戶做深入細致、簡明易懂的宣傳發動工作,把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各種就業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使之家喻戶曉。同時,要善於發現和宣傳一批務工緻富典型,採取「現身說教」等宣傳形式,以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幫助農民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拓寬思路。通過營造「外出打工光榮,勞務輸出快富」的濃厚輿論氛圍,引導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使外出務工,增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七、其他要求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是政府開展的「民心工程」,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各鄉鎮及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協作,緊密配合,努力形成「政府牽頭、部門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扎扎實實做好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為構建和諧東方而努力奮斗。

⑦ 富餘勞動力的解決方法

要擺脫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所面臨的困境,根據我國2014年的實際情況,必須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壓縮勞動力的供給,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
這是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矛盾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措施。
壓縮勞動力的供給
勞動力的增加是隨著人口增長而增加的,首先,必須有效地控制農村人口的增長。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歷史上的決策失誤所造成的人口基數過大和自然增長率過高。我們不可能糾正歷史上的決策失誤,也無法改變13億多這樣過大的人口基數,但我們可以抓緊當前的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過快膨脹,以緩解農村勞動力不斷膨脹的問題。其次是讓非勞動年齡人口脫離勞動崗位(主要是指童工)。據專家估計,我國非勞動適齡人口參加勞動供給的比率,相當於全部供給人口的10%,若能讓這一部分人脫離勞動崗位,使之學成一至二種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後再進行就業,一方面可減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競爭能力。
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
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耕地作為農業第一生產資料,是不可代替的。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節約用地和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要使每個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寶貴,要求人們無論是城鎮建設,工礦建設,農業基本建設,還是農村住宅建設或其他基礎性建設,都要力求少佔地。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同時還要提高土地資源的質量,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使現有的土地資源免遭破壞。
廣開生產門路,拓展就業空間
開辟多渠道的轉移途徑,這是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出路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業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實際上就是種植業勞動力向林業、牧業、漁業的轉移。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字,從現實來看,我國農業內部就業天地是很廣闊的。我國從2014年統計數據來看待開發的農業資源前景十分可觀,有2/3的耕地屬於需要改造的中低產田,還有5億畝宜開發的荒地,18億畝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萬畝成海灘塗和3000萬畝可養殖的淡水水域,如果這些資源有1/3得到有效開發,可吸納的勞動力就要以數千萬來計。如果再進一步抓好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村集約化經營,則可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在農業開發上,必須綜合開發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間資源,發展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高效農業:在投資政策上,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實行科技、資金、物資和政策綜合配套:在稅收政策上,對開發性農業要給以優惠。通過對農業的綜合開發,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
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
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就是從農業生產領域游離出來的勞動力向工商業等非農業產業轉移。首先,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到1994年,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1.2億。但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鄉鎮企業大都轉化成了民營企業。從目前我國農村資源狀況和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潛力看,鄉鎮民營企業仍然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所在。因此,必須針對東南部沿海地區的鄉鎮民營企業開始出現資本密集化、吸收勞動力的能力相對下降的趨勢,要因勢利導,推動一些鄉鎮民營企業上水平、上檔次、上規模、擴大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與領域,使其更多地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推動中西部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即由東南沿海向幅員廣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發展。隨著鄉鎮民營企業的大發展,其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就一定會增強。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國外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表明,在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主要是工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而在後階段主要是靠第三產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從總體上看,只有工業化,工業和第三產業大發展,才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但是,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鄉鎮民營企業地區布局較為分散,無法發揮非農產業的集聚效應,帶動第三產業的興起。針對這種狀況,必須貫徹合理布局,相對集中的原則,推動鄉鎮民營企業的連片發展、加工業的適當集中,從而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不斷增加,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客觀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使農村勞動力更快地向小城鎮轉移。發展小城鎮不僅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場所。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小城鎮累計吸納了3000多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城鎮建設的發展,其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是很大的,因為小城鎮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投資少。據有關資料反應,大中城市每吸納一個勞動力就業要投資12000元,而小城鎮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鎮更接近於農村,農民離土不離鄉,既可降低轉移過程中的成本和風險,也可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工業的資源優勢,這種方式的轉移更符合我國的國情。其次,要穩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轉移。我國的大中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物質條件優於農村。而且當代城市第三產業有些活城裡人不願干,隨著今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第三產業還要大力發展,其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因此,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多種途徑中,大中城市這條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第三,要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即在遵守我國及輸出國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實現勞務輸出,以減輕國內的就業壓力。
加強宏觀調控
加強宏觀調控,指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和勞務市場的開放,農村勞動力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或向非農業部門轉移,或跨地區流動,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規模急劇擴大。據調查,近些年來,每年農村外出勞動力約6000萬人,其中跨省區流動在2000萬人以上。這種流動對農村來說,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由包袱變為財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我國的交通運輸、社會秩序、城市治安和計劃生育帶來了消極後果。對此,一是必須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建立相應的宏觀調控體系,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盲目流動。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業服務體系,即發展培育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服務組織,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在內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堅持市場配製勞動力資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
勞動力的素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存在著十分重要的關鍵性作用。實踐證明,勞動者素質越高,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越小,轉移的穩定度越高,相反,勞動力素質越差,可供選擇的就業空間越窄,轉移難度越大,穩定度也越低。但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當前農村教育水平偏低的情況下,除了切實貫徹實施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基本國策,消除新文盲外,強化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建構與農業勞動力就業相適應的新機制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必須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對在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礎的農村青年勞動力,通過各種培訓班,分期分批地進行一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及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可採用在農村小學的高年級中普遍開設勞動課,建立勞動實習基地,並結合小學的自然課特點傳授最基本的現代農業基礎知識,從而培養新一代高素質的農民勞動者。

⑧ 如何充分利用農村的剩餘勞動力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建設,合理利用農村勞動力,使其各得其用。

⑨ 如何搞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授課提綱

一、壓縮勞動力的供給,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這是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矛盾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措施。二、廣開生產門路,拓展就業空間,開辟多渠道的轉移途徑,這是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出路。三、加強宏觀調控,指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四、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不斷增加,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客觀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使農村勞動力更快地向小城鎮轉移。發展小城鎮不僅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場所。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小城鎮累計吸納了3000多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城鎮建設的發展,其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是很大的,因為小城鎮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投資少。據有關資料反應,大中城市每吸納一個勞動力就業要投資12000元,而小城鎮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鎮更接近於農村,農民離土不離鄉,既可降低轉移過程中的成本和風險,也可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工業的資源優勢,這種方式的轉移更符合我國的國情。其次,要穩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轉移。我國的大中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物質條件優於農村。而且目前城市第三產業有些活城裡人不願干,隨著今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第三產業還要大力發展,其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因此,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多種途徑中,大中城市這條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第三,要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即在遵守我國及輸出國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實現勞務輸出,以減輕國內的就業壓力。統籌兼顧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實現由管理到服務的轉變。取消各種限制農民進入城市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加強信息服務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動。二是實現由大城市到小城鎮的轉變。在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到大城市就業的同時,要通過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和服務業等,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小城鎮實現就業。 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⑩ 如何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我國農轉移原因與制約因素分析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同時伴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由於非農收入在農民總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加,所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將成為解決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一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收入差距,勞動力轉移,制約因素 一、引言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呈現不斷拉大的趨勢。改革開放初期,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1978年城鄉收入差距比為2.6:1,1985年一度降到了1.9:1。但以後情況逆轉,1994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到了2.9:1。2002年以來情況日漸惡化,2002年城鄉收入差距達到3.1:1。2003年城鄉收入差距又擴大為3.23:1,2004年為3.21:1,2005年為3.22:1。並且,這些數據還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城鄉之間實際收入的差距。城鎮居民所享受的醫療、教育、保險、社會保障等非貨幣性收入沒有被考慮在內。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要達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城鄉收入差距成為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同時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對農民收入的增加貢獻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將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結果。 二、我國二元機制下的農村居民收入現狀 盡管我國勞動力分布已經出現重大調整,然而農村居民要想分享現在以及未來經濟增長的成果,許多方面仍有待完成。迄今為止,在改革開放期間,雖然1978-1985年間的人均收入與消費增長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率及實際產出價格的提高,但1985年之後主要是由於來自非農業就業活動收入的提高。1978年,4%的農村家庭收入來自非農活動,1985年,這一比例提高到31%,1998年達到43%。1985-1998年,轉移與財產收入約占總收入的6%,若忽略這部分收入,鄉村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現在接近60%,20多年來都是來自非農方面。概括起來農民收入增長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減稅、免稅和補貼;二是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收入增加;三是非農收入。因此,非農收入主要是農民工資性收入,它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而這又需要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與產業結構調整等制度的支撐。 在一定限度內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在需求外生的條件下,這一機制會受到農產品價格與農業總產出變動關系的制約,在農產品價格產出彈性較高的條件下,農業技術水平提高對農民收入的正向作用將逐步減弱,這也是實證結果所表明的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業技術水平提升的收入促進效果逐步減弱的基本原因。由於農產品價格的產出敏感度將限制農業生產成本、農業技術水平提高等因素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實際影響效果,因此旨在通過農民收入決定的內部機制改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效果往往受到極大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為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做出很大努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然而總體實施效果卻一直不盡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政府對農村的稅費改革,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和對農村公共產品提供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降低其生活成本,但這類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際收入水平的增加在農民總收入中比重較小,無法在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方面起到更大作用。 由此看來,若沒有非農收入的大幅增長,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政府的轉移支付對鄉村居民收入的提高非常有限。很顯然,未來鄉村居民的富裕不能主要依賴農業,而應通過為目前正在從事以及將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找出更多的非農業工作。過去20年的歷史清楚地顯示,如果要實質性的降低城鄉人均實際消費與收入的巨大差距,農業勞動力必須更為迅速得轉移為非農勞動力。 三、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Lewis,W.A,1954)在《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通過理論模型論證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途徑。他指出,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著傳統農業部分和現代工商業構成的二元經濟結構。在傳統部門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由於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們的邊際收益率決定的,在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極低的水平上。而現代工商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職工工資收入大大高於傳統農業部門,將傳統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一方面會提高這部分轉移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會增加現代工業部門的產出和積累。隨著積累的增加,現代工商業部門就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帶動下,特別是在香港、台灣等地區的投資的帶動下,發展了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沿海地區,大大減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壓力。改革開放的近30年中經濟發展已經吸收了近2億農村勞動力。即便如此,我國農村仍有近1.5億的剩餘勞動力,靠發展鄉鎮企業來解決就業問題的潛力已經有限。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收入水平得逞提高,勞動力會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經濟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再向第三產業發展,我國現階段正處於工業化中期,所以要解決這些剩餘勞動力就要靠第二、三產業部門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吸引勞動力,但目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四、制約剩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因素分析 1、人力資本存量少且水平低,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層次和效果 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提出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的動力是城鄉預期收入的差距,這種預期收入效應在我國也較為明顯。但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的低水平制約了其預期收入的增加。2001年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對全國30個省(區、市)6萬多農戶、18萬多農村勞動力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樣本農戶人力資本的存量為:初中及以下程度勞動力的比重高達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7.4%。小學程度的為31.1%,初中程度的為49.3%,高中程度的為9.7%,中專程度的為2.0%,大專及以上程度的為0.5%。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13.6%。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大多屬於現代經濟部門,對人力資本要求較高。我國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均相當落後,受到專門技能訓練的勞動力比重低,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農村勞動力往往只能朝建築、運輸等行業轉移。 2、勞動力市場發育滯緩減緩了就業信息的流動 轉移能否成功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信息因素不可低估。研究表明,大多數民工通過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獲取信息,即就業信息來源於省內的親戚、朋友或鄉鄰,這種單流的信息量比成熟的勞動力市場所傳遞的信息量要少的多,還有把握信息以及對其做出合理判斷以降低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也需要時間,這些比擁有成熟勞動力市場時要低效的多。勞動力流動的服務體系及中介組織建設的滯後,使農村勞動力因缺乏信息或信息不準確而盲目流動這一方面使大批勞動力徒勞往返,蒙受損失,另一方面大大減緩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 3、現行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約 (1)我國現行的城鄉隔離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雖然有所改革,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 城鄉居民在社會地位、身份、就業、住房、補貼、勞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農村勞動力流入城鎮,在現行戶籍管理制度的約束下,他們無法取得與當地市民平等競爭的權力和平等待遇,同時給他們在吃、住、就業、加薪、小孩上學等方面造成許多困難。這一方面使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就業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在城鎮不能長期穩定地就業,致使相當部分的勞動者在城鎮干幾年後又迴流到農村,形成逆向轉移。 (2)農村土地制度是實行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 在聯產承包的實施中,土地基本是按人頭平均分配的,不僅土地面積是按人頭平均,而且土質也是按肥瘠搭配、按人頭平均的,而且只要是農村人口,無論是做工的,還是經商的,都平均分得一份土地。現行土地制度下土地的非流動性,決定了鄉鎮企業和城鎮布點只能局限在原社區范圍,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相對集中、城鎮的合理布局及其規模的擴大,形成所謂「離土不離鄉」的格局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要素的流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 五、結論 1、我國非農收入逐漸取代農業收入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成為剩餘勞動力,隨著城鄉收入的不斷拉大,將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將成為一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 2、在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存在這一些制約因素 需要發揮政府的公共只能不斷改善這些制約條件,增加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建立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和改變現行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農村勞動力要素能夠快速的流動,增加轉移的速度。

閱讀全文

與鄉鎮富餘勞動力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時代襪子促銷活動 瀏覽:96
商品促銷抽獎活動 瀏覽:154
電子商務會計核算研究 瀏覽:287
端午節酒水促銷活動 瀏覽:712
校園足球培訓方案 瀏覽:137
怎樣理解市場營銷的含義 瀏覽:460
廈門美樂購電子商務 瀏覽:434
元旦旅行社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71
運動品牌營銷表 瀏覽:312
大型朗誦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87
農特產品線下推廣方案 瀏覽:870
酒店夏季送清涼活動促銷 瀏覽:999
策劃方案中演示bd 瀏覽:931
市場營銷講師招聘 瀏覽:682
南通畢業那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01
單位學習培訓方案 瀏覽:728
互聯網醫療試點推廣方案 瀏覽:218
初中化學氣體製取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655
金通達電子商務 瀏覽:439
三八節家電商場策劃方案 瀏覽:648